卷第一

關燈
疑。

    顔回獨言莫測。

    以斯論道。

    又可惑焉。

    夫以會正名聖。

    無所不通。

    根塵無礙于有空。

    陶冶莫滞于性欲。

    形不可以相得。

    挺金姿之四八。

    心不可以智求。

    垂不共之二九。

    斯止一人名佛聖也。

    故能道濟諸有。

    幽顯鹹所歸依。

    自餘鴻漸。

    天衢之所未陟。

    且自方域位殊義非叨僭。

    若夫天無二日國無二王。

    惟佛稱為大聖。

    光有萬億天下。

    故今門學日盛。

    無國不仰其風。

    教義聿修。

     有識皆參其席。

    彼孔老者名位同俗不異常人。

    祖述先王自無教訓。

    何行比佛以相抗乎。

    且據陰陽八殺之略。

    山川望祑之祠。

    七衆委之若遺。

    五戒捐而不顧。

    觀此一途。

    高尚自足投誠。

    況有聖種賢蹤。

    則為天人師表矣。

    是知天上天下惟佛為尊。

    六道四生無非苦者。

    身心常苦義畢驅馳。

    不思此懷妄存高大。

    大而可大則不陷于有為。

    既履非常固可歸于正覺。

    有斯事類。

    故敢序之雲爾。

     廣弘明集歸正篇第一梁弘明集歸正目錄明僧紹正二教論。

    謝鎮之折夷夏論。

    朱昭之難夷夏論。

    朱廣之咨夷夏論。

    釋慧通駁夷夏論。

    釋僧敏戎華論。

    何尚之答宋文佛教。

    谯王論孔釋教(并張答)。

     唐廣弘明集歸正篇總目。

     子書商太宰問孔子以佛為聖人。

    老子符子明以佛為師。

    漢顯宗開佛化立本傳。

    後漢書郊祀志。

    吳主孫權論佛化三宗。

    宋文帝集朝宰叙佛教。

    元魏孝明召釋老門人述宗。

    元魏書釋老志。

    南齊江淹遂古篇。

    北齊顔之推歸心篇。

    梁阮孝緒七錄序。

    北齊王邵齊志明佛教。

    梁高祖舍事道诏。

    北齊宣帝廢道诏。

    隋釋彥琮通極論。

     廣弘明集歸正篇第一之一商太宰問孔子聖人。

    出列子。

    子書中。

    以佛為師。

    出老子符子。

    漢法本内傳。

    未詳作者。

    後漢郊祀本志。

    出範晔後漢書。

    吳主孫權論佛化三宗。

    出吳書。

     宋文集朝宰叙佛教(前集略)。

    出高僧傳。

    元魏孝明述佛先後。

    出魏書。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一。

    列禦寇(一雲吳太宰)太宰嚭問孔子曰。

    夫子聖人欤。

    對曰。

    丘也博識強記非聖人也。

    又問。

    三王聖人欤。

    對曰。

    三王善用智勇。

     聖非丘所知。

    又問五帝聖人欤。

    對曰。

    五帝善用仁義。

    聖非丘所知。

    又問。

    三皇聖人欤。

    對曰。

    三皇善用時。

    聖非丘所知。

    太宰大駭曰。

    然則孰為聖人乎。

    夫子動容有間曰。

    丘聞西方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人無能名焉。

    據斯以言。

    孔子深知佛為大聖也。

    時緣未升故默而識之。

    有機故舉。

    然未得昌言其緻矣。

      子書中佛為老師二老子西升經雲。

    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

    符子雲。

    老氏之師名釋迦文。

     餘尋終古三五帝皇有事西奔罕聞東逝。

    故軒轅遊華胥之國。

    王劭雲。

    即天竺也。

    又陟昆侖之墟。

    即香山也。

    老子迹沈扶風。

    史述于流沙。

    而道家諸記。

    皆西升昆丘而上天矣。

    以事詳之。

    并從于佛國也。

    故伯益述山海申毒之國。

    偎人而愛人。

    郭璞博古者曰。

    申毒即天毒也。

    浮圖所興。

    今聞之說曰。

    地殷土中物壤琛麗。

    民博仁智俗高理學。

    立德厚生何負諸夏。

    古稱愛人之國。

    世挺賢聖之人。

    豈虛構哉。

      漢顯宗開佛化法本傳三。

    未詳作者。

      傳雲。

    明帝永平三年。

    上夢神人。

    金身丈六項有日光。

    寤已問諸臣下。

    傳毅對诏。

    有佛出于天竺。

    乃遣使往求。

    備獲經像及僧二人。

    帝乃為立佛寺畫壁。

    千乘萬騎繞塔三匝。

    又于南宮清涼台及高陽門上顯節陵。

    所圖佛立像并四十二章經。

    緘于蘭台石室。

    廣如前集牟子所顯。

      傳雲。

    時有沙門迦攝摩滕竺法蘭。

    位行難測。

    志存開化。

    蔡愔使達請滕東行。

    不守區域随至雒陽。

    哓喻物情崇明信本。

    帝問滕曰。

    佛法出世何以化不及此。

    答曰。

    迦毗羅衛國者。

    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也。

    三世諸佛皆在彼生。

    乃至天龍鬼神有願行者皆生于彼。

    受佛正化鹹得悟道。

    餘處衆生無緣感佛。

     佛不往也。

    佛雖不往。

    光明及處。

    或五百年。

    或一千年。

    或一千年外。

    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化導之。

    廣說教義文廣故略也。

     傳雲。

    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

    五嶽諸山道士。

    朝正之次。

    自相命曰。

    天子棄我道法。

    遠求胡教。

    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

    其表略曰。

    五嶽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

    六百九十人死罪上言。

    臣聞太上無形無名。

    無極無上虛無自然。

    大道出于造化之前。

    上古同尊百王不易。

    今陛下道邁義皇德高堯舜。

    竊承陛下棄本追末求教西域。

    所事乃是胡神。

    所說不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