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夏。

    願陛下恕臣等罪。

    聽與試驗。

    臣等諸山道士。

    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

    從元皇已來。

    太上群錄太虛符祝。

    無不綜練達其涯極。

    或策使鬼神。

    或吞霞飲氣。

    或入火不燒。

    或履水不溺。

    或白日升天。

    或隐形不測。

    至于方術無所不能。

    願得與其比校。

    一則聖上意安。

    二則得辯真僞。

    三則大道有歸。

    四則不亂華俗。

    臣等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

    如其有騰乞除虛妄。

    敕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

    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

    道士等便置三壇。

    壇别開二十四門。

    南嶽道士褚善信。

    華嶽道士劉正念。

    恒嶽道士桓文度。

    岱嶽道士焦得心。

    嵩嶽道士呂惠通霍。

    山天目五台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

    各赍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錄等五百九卷。

    置于西壇茅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

     二十七家子書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壇。

    馔食奠祀百神置于東壇。

    帝禦行殿在寺南門。

    佛舍利經像置于道西。

    十五日齋訖。

    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沉香為炬。

    繞經泣曰。

    臣等上啟太極大道元始天尊衆仙百靈。

    今胡神亂夏人主信邪。

    正教失蹤玄風墜緒。

    臣等敢置經壇上以火取驗。

    欲使開示蒙心得辯真僞。

    便縱火焚經。

    經從火化悉成煨燼。

    道士等相顧失色大生怖懼。

    将欲升天隐形者。

    無力可能。

    禁^2□鬼神者。

    呼策不應各懷愧恧。

    南嶽道士費叔才自憾而死。

    太傳張衍語褚信曰。

    卿等所試無驗即是虛妄。

    宜就西來真法。

    褚信曰。

    茅成子雲。

    太上者靈寶天尊是也。

      造化之作謂之太素。

    斯豈妄乎。

    衍曰。

    太素有貴德之名。

    無言教之稱。

    今子說有言教。

    即為妄也。

    信默然。

    時佛舍利光明五色。

    直上空中旋環如蓋。

    遍覆大衆映蔽日光。

    摩滕法師踴身高飛。

    坐卧空中廣現神變。

    于時天雨寶花在佛僧上。

    又聞天樂感動人情。

    大衆鹹悅歎未曾有。

    皆繞法蘭聽說法要。

    并吐梵音歎佛功德。

    亦令大衆稱揚三寶。

    說善惡業皆有果報。

    六道三乘諸相不一。

    又說出家功德其福最高。

    初立佛寺同梵福量。

    司空陽城侯劉峻。

    與諸官人士庶等千餘人出家。

    四嶽諸山道士呂惠通等。

    六百二十人出家。

    陰夫人王婕妤等。

    與諸宮人婦女二百三十人出家。

    便立十寺。

    七所城外安僧。

    三所城内安尼。

    自斯已後廣矣。

    傳有五卷。

    略不備載。

    有人疑此傳近出。

    本無角力之事。

    按吳書。

    明費叔才憾死。

    故傳為實錄矣。

      後漢書郊祀志四出茫嘩漢書。

     志曰。

    佛者漢言覺也。

    将以覺悟群生也。

    統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

    不殺生類專務清淨精進者為沙門。

    漢言息心剔發去家絕情洗欲。

    而歸于無為也。

    又以人死精神不滅。

    随複受形。

    所行善惡。

    後生皆有報應。

    所貴行善以練其精神。

    練而不已。

    以至無生。

    而得為佛也。

    身長一丈六尺。

    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

    變化無常。

     無所不入。

    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也。

    有經書數千卷。

    以虛無為宗。

    包羅精粗無所不統。

    善為宏闊勝大之言。

    所求在一體之内。

    所明在視聽之表。

    歸依玄微深遠難得而測。

    故王公大人。

    觀生死報應之際。

    無不懅然自失也。

    魏書雲。

    其佛經大抵言生生之類。

    皆因行業而起。

    有過去當今未來三世也。

    其修道階次等級非一。

    皆緣淺以及深。

    藉微以為着。

    率在于積仁順蠲嗜欲。

    習虛靜而成通照也。

    雲雲。

     吳主孫權論叙佛道三宗五出吳書。

     孫權赤烏四年。

    有康居國大承相長子。

    棄俗出家為沙門。

    厥名僧會。

    姓康氏。

    神儀剛正遊化為任。

    時三國鼎峙。

    各擅威權。

    佛法久被中原。

    未達江表。

    會欲道被未聞。

    化行南國。

    初達建邺營立茅茨。

    設像行道。

    吳人初見謂為妖異。

    有司奏聞。

    吳主曰。

    佛有何靈驗耶。

    會曰。

    佛晦靈迹垂餘千載。

    遺骨舍利應現無方。

    吳主曰。

    若得舍利當為立塔。

    經三七日遂獲舍利。

    五色耀天。

    剖之逾堅。

    燒之不然。

    光明出火。

    作大蓮花。

    照曜宮殿臣主驚嗟希有瑞也。

    信情大發。

    因為造塔。

    度人立寺。

    以其所住為佛陀裡。

    又以教法初興。

    故名建初寺焉。

    下敕問尚書令阚澤曰。

    漢明已來凡有幾年。

    佛教入漢既久。

    何緣始至江東。

    澤曰。

    自漢明永平十年佛法初來至今赤烏四年。

    則一百七十年矣。

    初永平十四年。

    五嶽道士與摩滕角力之時。

    道士不如。

    南嶽道士褚善信費叔才等。

    在會自憾而死門徒弟子歸葬南嶽。

    不預出家無人流布。

    後遭漢政陵遲兵戎不息。

    經今多載始得興行。

    又曰。

     孔丘李老得與佛比對不。

    澤曰。

    臣聞魯孔君者英才誕秀聖德不群。

    世号素王。

    制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