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典。
訓獎周道。
教化來葉。
師儒之風澤閏今古。
亦有逸民知許成子原陽子莊子老子等百家子書。
皆修身自玩。
放暢山谷縱佚其心。
學歸澹泊事乖人倫。
長幼之節亦非安俗化民之風。
至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
改子為經始立道學。
敕令朝野悉諷誦之。
若以孔老二教比方佛法。
遠則遠矣。
所以然者。
孔老二教。
法天制用。
不敢違天。
諸佛設教。
天法奉行不敢違佛。
以此言之。
實非比對(今見章醮似俗酒脯棋琴行之)吳主大悅。
以澤為太子太傳。
雲雲。
宋文帝集朝宰論佛教六出高僧等傳。
文帝。
即宋高祖第三子也。
聰睿英博雅稱令達。
在位三十年。
嘗以暇日從容而顧問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來讀經不多。
比日彌複無暇。
三世因果未辯措懷。
而複不敢立異者。
正以卿輩時秀率所敬信也。
茫泰謝靈運常言。
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政。
必求性靈真奧。
豈得不以佛理為指南耶。
近見顔延之折達性論。
宗炳難白黑論。
明佛法汪汪。
尤為名理。
并足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濱皆敦此化。
則朕坐緻太平矣。
夫複何事。
尚之對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弊更荷褒拂。
非所敢當。
至如前代群英。
則不負明诏矣。
中朝已遠。
難複盡知。
渡江已來。
則王導周顗庾亮王蒙謝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舉謝敷戴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及王元琳昆季範汪孫綽張玄殷觊等。
或宰輔之冠蓋。
或人倫之羽儀。
或置情天人之際。
或抗迹煙霞之表。
并禀志歸依措心崇信。
其間比對。
則蘭護開潛深遁崇邃。
皆亞迹黃中。
或不測之人也。
慧遠法師嘗雲。
釋氏之化無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
濟俗亦為要務。
竊尋此說有契理要。
若使家家奉戒。
則罪息刑清。
陛下所謂坐緻太平。
誠如聖旨。
羊玄保進曰。
此談蓋天人之際。
豈臣所宜預。
竊謂秦楚論強兵之事。
孫吳盡吞并之術。
将無取于此也。
帝曰。
此非戰國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對曰。
夫禮隐逸則戰士怠。
貴仁德則兵氣衰。
若以孫吳為志。
茍在吞噬亦無取堯舜之道。
豈惟釋教而已哉。
帝曰。
釋門有卿。
亦猶孔門之有季路。
所謂惡言不入于耳也。
自是文帝緻意佛經。
及見嚴觀諸僧。
辄論道義。
屢延殿會躬禦地筵同僧列飯。
時有沙門竺道生者。
秀出群品英義獨拔。
帝重之。
嘗述生頓悟義。
僧等皆設巨難。
帝曰。
若使逝者可興。
豈為諸君所屈。
時願延之着離識論。
帝命嚴法師辯其同異。
往返終日。
笑曰。
公等今日無愧支許之談也。
雲雲。
元魏孝明召佛道門人論前後七。
出魏書。
正光元年。
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
召佛道二宗門人殿前。
齋訖。
侍中劉騰宣敕。
請法師等與道士論議。
以釋弟子疑網。
時清通觀道士姜斌與融覺寺僧昙谟最對論。
帝曰。
佛與老子同時不。
斌曰。
老子西入化胡。
佛時以充侍者。
明是同時。
最曰。
何以知之。
斌曰。
案老子開天經。
是以得知。
最曰。
老子當周何王幾年而生。
周何王幾年西入。
斌曰。
當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歲。
于楚國陳郡苦縣厲鄉曲仁裡。
九月十四日夜子時生。
至周簡王四年丁醜歲。
事周為守藏吏。
簡王十三年遷為太史。
至敬王元年庚辰歲。
年八十五見周德陵遲。
與散關令尹喜西入化胡。
斯足明矣。
最曰。
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
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
計入涅槃後經三百四十五年。
始到定王三年。
老子方生。
生已年八十五。
至敬王元年。
凡經四百二十五年。
始與尹喜西遁。
據此年載懸殊。
無乃謬乎。
斌曰。
若佛生周昭之時。
有何文記。
最曰。
周書異記漢法本内傳。
并有明文。
斌曰。
孔子既是制法聖人。
當時于佛□無文記何耶。
最曰。
仁者識同管窺覽不弘遠。
案孔子有三備蔔經。
謂天地人也。
佛之文言出在中備。
仁者早自披究。
不有此迷斌曰。
孔子聖人。
不言而知。
何假蔔乎。
最曰。
惟佛是衆聖之王。
四生之首。
達一切含靈前後二際吉兇終始。
不假蔔觀。
自餘小聖。
雖哓未然之理。
必藉蓍龜以通靈卦也。
侍中尚書令元又宣敕語。
道士姜斌論無宗旨。
宜下席。
又問。
開天經何處得來。
是誰所說。
即遣中書侍郎魏收尚書郎祖瑩等。
就觀取經。
帝令議之。
太尉丹陽王蕭綜太傳李寔衛尉許伯桃吏部尚書邢栾散騎常侍溫子升等一百七十人。
讀訖奏雲。
老子止着五千文。
更無言說。
臣等所議。
姜斌罪當惑衆。
帝加斌極刑。
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苦谏乃止。
配徙馬邑。
訓獎周道。
教化來葉。
師儒之風澤閏今古。
亦有逸民知許成子原陽子莊子老子等百家子書。
皆修身自玩。
放暢山谷縱佚其心。
學歸澹泊事乖人倫。
長幼之節亦非安俗化民之風。
至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
改子為經始立道學。
敕令朝野悉諷誦之。
若以孔老二教比方佛法。
遠則遠矣。
所以然者。
孔老二教。
法天制用。
不敢違天。
諸佛設教。
天法奉行不敢違佛。
以此言之。
實非比對(今見章醮似俗酒脯棋琴行之)吳主大悅。
以澤為太子太傳。
雲雲。
宋文帝集朝宰論佛教六出高僧等傳。
文帝。
即宋高祖第三子也。
聰睿英博雅稱令達。
在位三十年。
嘗以暇日從容而顧問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來讀經不多。
比日彌複無暇。
三世因果未辯措懷。
而複不敢立異者。
正以卿輩時秀率所敬信也。
茫泰謝靈運常言。
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政。
必求性靈真奧。
豈得不以佛理為指南耶。
近見顔延之折達性論。
宗炳難白黑論。
明佛法汪汪。
尤為名理。
并足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濱皆敦此化。
則朕坐緻太平矣。
夫複何事。
尚之對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弊更荷褒拂。
非所敢當。
至如前代群英。
則不負明诏矣。
中朝已遠。
難複盡知。
渡江已來。
則王導周顗庾亮王蒙謝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舉謝敷戴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及王元琳昆季範汪孫綽張玄殷觊等。
或宰輔之冠蓋。
或人倫之羽儀。
或置情天人之際。
或抗迹煙霞之表。
并禀志歸依措心崇信。
其間比對。
則蘭護開潛深遁崇邃。
皆亞迹黃中。
或不測之人也。
慧遠法師嘗雲。
釋氏之化無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
濟俗亦為要務。
竊尋此說有契理要。
若使家家奉戒。
則罪息刑清。
陛下所謂坐緻太平。
誠如聖旨。
羊玄保進曰。
此談蓋天人之際。
豈臣所宜預。
竊謂秦楚論強兵之事。
孫吳盡吞并之術。
将無取于此也。
帝曰。
此非戰國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對曰。
夫禮隐逸則戰士怠。
貴仁德則兵氣衰。
若以孫吳為志。
茍在吞噬亦無取堯舜之道。
豈惟釋教而已哉。
帝曰。
釋門有卿。
亦猶孔門之有季路。
所謂惡言不入于耳也。
自是文帝緻意佛經。
及見嚴觀諸僧。
辄論道義。
屢延殿會躬禦地筵同僧列飯。
時有沙門竺道生者。
秀出群品英義獨拔。
帝重之。
嘗述生頓悟義。
僧等皆設巨難。
帝曰。
若使逝者可興。
豈為諸君所屈。
時願延之着離識論。
帝命嚴法師辯其同異。
往返終日。
笑曰。
公等今日無愧支許之談也。
雲雲。
元魏孝明召佛道門人論前後七。
出魏書。
正光元年。
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
召佛道二宗門人殿前。
齋訖。
侍中劉騰宣敕。
請法師等與道士論議。
以釋弟子疑網。
時清通觀道士姜斌與融覺寺僧昙谟最對論。
帝曰。
佛與老子同時不。
斌曰。
老子西入化胡。
佛時以充侍者。
明是同時。
最曰。
何以知之。
斌曰。
案老子開天經。
是以得知。
最曰。
老子當周何王幾年而生。
周何王幾年西入。
斌曰。
當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歲。
于楚國陳郡苦縣厲鄉曲仁裡。
九月十四日夜子時生。
至周簡王四年丁醜歲。
事周為守藏吏。
簡王十三年遷為太史。
至敬王元年庚辰歲。
年八十五見周德陵遲。
與散關令尹喜西入化胡。
斯足明矣。
最曰。
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
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
計入涅槃後經三百四十五年。
始到定王三年。
老子方生。
生已年八十五。
至敬王元年。
凡經四百二十五年。
始與尹喜西遁。
據此年載懸殊。
無乃謬乎。
斌曰。
若佛生周昭之時。
有何文記。
最曰。
周書異記漢法本内傳。
并有明文。
斌曰。
孔子既是制法聖人。
當時于佛□無文記何耶。
最曰。
仁者識同管窺覽不弘遠。
案孔子有三備蔔經。
謂天地人也。
佛之文言出在中備。
仁者早自披究。
不有此迷斌曰。
孔子聖人。
不言而知。
何假蔔乎。
最曰。
惟佛是衆聖之王。
四生之首。
達一切含靈前後二際吉兇終始。
不假蔔觀。
自餘小聖。
雖哓未然之理。
必藉蓍龜以通靈卦也。
侍中尚書令元又宣敕語。
道士姜斌論無宗旨。
宜下席。
又問。
開天經何處得來。
是誰所說。
即遣中書侍郎魏收尚書郎祖瑩等。
就觀取經。
帝令議之。
太尉丹陽王蕭綜太傳李寔衛尉許伯桃吏部尚書邢栾散騎常侍溫子升等一百七十人。
讀訖奏雲。
老子止着五千文。
更無言說。
臣等所議。
姜斌罪當惑衆。
帝加斌極刑。
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苦谏乃止。
配徙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