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飛揚者。

    我故開門試卿術耳。

    命取稠禅師衣□祝之。

    諸道士一時奮發共咒。

    無一動搖。

    帝□取衣。

    乃至十人牽舉不動。

    顯乃令以衣置諸梁木。

    又令祝之。

    都無一驗。

    道士等相顧無賴。

    猶以言辯自高。

    乃曰。

    佛家自号為内。

    内則小也。

    謂我道家為外。

    外則大也。

    顯應聲曰。

    若然則天子處内定小。

    百官處外定大矣。

    靜與其屬緘口無言。

     帝目驗藏否。

    便下诏曰。

    法門不二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寂泊為本。

    祭酒道者世中假妄。

    俗人未悟仍有隻崇。

    麴^8□是味清虛焉在。

    瞿脯斯甜慈悲永隔。

    上異仁祠下乖祭典。

    皆宜禁絕不複遵事。

    頒勒遠近鹹使知聞。

    其道士歸伏者。

    并付昭玄大統上法師度聽出家。

    未發心者。

    可令染剃。

    爾日斬首者非一。

    自謂神仙者。

    可上三爵台令其投身飛逝。

    皆碎屍塗地。

    僞妄斯絕。

    緻使齊境國無兩信。

    迄于周時隋初。

    漸開其術至今東川。

    此宗微末無足抗言。

    帝諱洋。

    即元魏丞相高歡之第二子也。

    嫡兄澄急慢。

    為奴所害。

    洋襲其位代為相國。

    魏曆将窮。

    洋築壇于南郊。

    筮遇大橫大吉漢文之卦也。

    乃鑄金像。

    一瀉而成。

    魏收為禅文魏帝署之。

    即受其禅為大齊也。

    凡所行履不測其愚智。

    委政仆射楊遵彥。

    帝大起佛寺。

    僧尼溢滿諸州。

    冬夏供施行道不絕。

    時稠禅師箴帝曰。

    檀越羅刹察治國。

    臨水自見。

    帝從之。

    □群羅刹在後。

    于是遂不食肉。

    禁鷹鹞去官。

    漁屠辛葷悉除不得入市。

    帝恒坐禅竟日不出。

    禮佛行繞。

    其疾如風受戒于昭玄大統。

    法上面掩地。

    令上履發而授焉。

    先是帝在晉陽。

    使人騎駝。

    □曰。

    向寺取經函。

    使問所在。

    帝曰。

    任駝出城。

    及出奄如夢至一山。

    山半有佛寺。

    群沙彌遙曰。

    高洋馲駝來。

    便引見一老僧拜之曰。

    高洋作天子何如。

    曰聖明。

    曰爾來何為。

    曰取經函。

    僧曰。

    洋在寺懶讀經令北行東頭與之。

    使者反命。

    初帝至谷口木井佛寺。

    有舍身癡人不解語。

    忽謂帝曰。

    我去爾後來。

    是夜癡人死。

    帝尋崩于晉陽。

     通極論随沙門釋彥琮原夫隐顯二途。

    不可定榮辱。

    真俗兩端。

    孰能刊同異。

    所以大隐則朝市匪諠。

    高蹈則山水無悶。

    空非色外。

    天地自同指馬。

    名不義裡。

    肝膽可如楚越。

    或語或默。

    良踰語默之方。

    或有或無。

    信絕有無之界。

    若夫雲鴻振羽孔雀謝其遠飛。

    淨名現疾比丘憚其高辯。

    發心即是出家。

    何關落發。

    棄俗方稱入法。

    豈要抽簪。

    此即染淨之門。

    權實而莫哓。

    倚伏之理。

    吉兇而未悟。

    遂使莊生宗齊一之論。

    釋子說會三之旨。

    大矣哉。

    諒為深遠寔難鈎緻。

    竊聞陰陽合而萬物成。

    □淡和而八珍美。

    何廢四時恒序五味猶别。

    以此言之。

    豈真俗之混淆隐顯之雲異。

    或有寡聞淺識。

    則欲智陵周孔。

    微庸薄宦。

    便将位比帝王。

    強自大以立身。

    謂一人而已矣。

    不信有因果。

    遂言無佛法。

    輕毀泥越踐蔑沙門。

    愚襲腐儒戲招冥禍。

    或有始除俗服狀如德冠天人。

    才挂僧名意似聲高海域。

    傲然尊處許為極聖。

    豈知十纏猶障三學靡聞。

    不随機而接物。

    竟抱愚而自守。

    悲夫二子殊途一何踳駁。

    高懷達士孰可然哉。

    冀欲解紛挫銳。

    假設旗鼓。

    雖複俱有抑揚。

    終以道為宗緻。

    其猶五色绮錯。

    近須彌而會同。

    萬像森羅。

    依虛空而總集。

    歸根自纭纭之物。

    吞谷實茫茫之海。

    斯誠光□于佛道。

    述獎于玄門。

    庶令無我無邪允謙允敬。

    式贻後進論之雲爾。

    有梵行先生者高屏塵俗獨栖丘壑。

    英明逸九天之上。

    志氣籠八宏之表。

      藉茅枕石落發灰心。

    糞衣殊羊續之袍。

    繩床異管甯之榻。

    自隐淪西嶽數十年矣。

     确乎不拔澹然無為。

    每而歎曰。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但蒼生擾擾絷以愛羅。

    不可自緻清升。

    坐觀塗炭。

    複須棄置林薮分衛人間。

    于是屈□暫遊。

    方踐京邑次于灞上。

    有行樂公子者。

    控龍媒于流水。

    飛鶴蓋于浮雲。

    繡衣侯服薰風合氣。

    玉勒金鞍争光炫日。

    定知擲□之愛是屬潘生。

    割袖之寵已迷漢帝。

    接轸城隅陪曹王之席。

    連鏕池側追山公之賞。

    道逢先生怪而問曰。

    先生貌若燕趙之士。

    發如吳越之賓。

    容色似困陳蔡。

    衣制不關楚魯。

    徐行低視細語嚬眉。

    瓦□恒持。

    異顔回之瓢器。

    錫音乍振。

    殊原憲之黎杖。

    此地未之□。

    我嘗所不聞。

    敢問先生何方而至。

     先生靜默良久徐而對曰。

    觀子馳騁于名利荒昏于色聲。

    戴天猶不測其高。

    履地尚不知其厚。

    吾聞陷井之内。

    本無吞舟之鱗。

    榆枋之間。

    讵有垂雲之翼。

    吾非子之徒與。

    其可識乎。

    試當為子言之。

    幸子暫留高聽。

    吾師也德本深構。

    樹自三隻之初。

    妙果獨高成于百劫之末。

    總法界而為智。

    竟虛空以作身。

    甯惟氣禀二儀道周萬物而已。

    斯故身無不在。

    量極規矩之外。

    智無不為。

    用絕思議之表。

    不可以人事測。

    豈得以處所論。

    将啟愚夫之視聽。

    須示真人之影迹。

    其猶谷風之随嘯虎。

    慶雲之逐騰龍。

    感應相招抑惟常理。

    于是降神兜率之宮。

    垂像迦毗之域。

    氏曰瞿昙。

    種稱刹利。

    俗名悉達。

    道字能仁。

    乃白淨王之太子也。

    家世則輪王疊襲。

    門風則聖道相因。

    地中三千。

    既殊于^8□邑。

    國朝八萬。

    有踰于鹫嶺。

    宗親籍甚。

    孰可詳焉。

    暨吾師生也。

    坤形六動方行七步。

    五淨雨花滿國。

    二龍灑水遍空。

    神瑞畢臻吉徵總萃。

    觀諸百代曾未之有。

    然複孕異堯軒産殊禹契。

    至如黑帝入夢之兆。

    白光滿室之徵。

    徒曰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