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讵可拟議。
身邊則金色一丈。
眉間則白毫五尺。
開萬字于胸前。
蹑千輪于足下。
大略以言三十有二。
非可以龍顔虎鼻八釆雙瞳方我妙色校其升降者也。
雖複呂公之相高帝世謂知人。
若譬私陀之視吾師未可同日。
于是崇業大寶正位少陽。
甲觀洞開龍樓□建。
至如多才多藝允文允武。
非關師保自因天骨。
或于太子池臨泛之辰。
博望苑馳聘之際。
力格香象氣冠神功。
試論姬發曹丕莫之與拟。
漢盈夏啟甯足涉言。
父王宿衛甚嚴喻視彌笃。
九重禁闼。
聲聞則四十裡。
三時密殿。
姬麗則二萬人。
然以道性恬凝志願沖固。
雖居三惑之境。
不改一心之節。
曆王城之四門。
哀老病之三苦。
乃自嗟曰。
人生若此在世何堪。
脫屣尋真其于斯矣。
于時桃則新花落雨。
青春始仲。
月則半輪低閣。
永夜方深。
觀妓直之似橫屍。
悟宮闱之如敗冢。
天王捧白馬而踰城。
給使持寶冠而詣阙。
雖複秦世蕭史周時子晉。
許由洗耳于箕山。
莊周曳尾于濮水。
方茲去俗何其蔑如。
是以仙林始抽簪之地。
禅河起苦行之□。
沐金流之淨水。
遊道場之吉樹。
食假獻糜座因施草。
于是十力智圓六通神足。
魔兵席卷大業克成。
獨稱為佛。
是吾師也。
法輪則奈國初轉。
僧侶則憍陳始度。
至于迦葉兄弟。
目連朋友。
西域之大勢。
東方之遍吉。
二十八天之主。
一十六國之王。
莫不服道而傾心。
餐風而合掌。
于是他化宮裡乃弘十地。
耆阇山上方會三乘。
善吉談無得之宗。
淨名顯不言之旨。
伏十仙之外道。
制六群之比丘。
胸前則吐納江河。
掌内則搖蕩山谷。
論劫則方石屢盡。
辯數則微塵可窮。
斯乃三界之大師。
萬古之獨步。
吾自庸才談何以盡。
縱使周公之制禮作樂。
孔子之述易刊詩。
予賜之言語。
商偃之文學爰及左元放葛孝先河上公柱下史。
并驅之于方内。
何足道哉。
自我含靈福盡法王斯逝。
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
應身粒碎流血何追。
争決最後之疑。
競奉臨終之供。
嗚呼智炬消慈雲滅。
長夜諸子誠可悲夫。
于是瞻相好于香檀。
記筌蹄于貝葉。
三藏受持四依補處。
而我師風無墜。
于斯乎但世道紛華群情矯薄人代今古。
暨于像運既當徂北稍複東漸。
所以金人夢劉莊之寝。
摩騰伫蔡愔之勸。
遺教之流漢地。
創發此焉。
迄今五百餘年矣。
自後康僧會竺法維佛圖澄鸠摩什。
繼踵來儀盛宣方等。
遂使道生道安之侶。
慧嚴慧觀之徒。
并能銷聲挂冠翕然歸向。
缁門繁熾焉可勝道。
吾少長山東。
尚素王之雅業。
晚遊關右。
慕黃老之玄言。
俱是未越苦河。
猶淪火宅。
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欤。
遂乃希前代之清塵。
仰群英之遠□。
歸斯正道拔自沈泥。
本号離欲之逸民摧邪之大将。
吾之俦黨其謂此乎。
公子蹙頞而言曰。
觀先生之辯。
雖可談天。
然其所說何太虛誕。
竊尋佛本啟化之辰。
當我宗周之運。
自雲。
娑婆總攝靡所不歸。
或複光照無際聲振有頂。
或複八部雲臻十方輻湊。
計天竺去我十萬裡餘。
俱在須彌之南。
并是閻浮之内。
那忽此間士庶無至佛所。
如來亦何獨簡不賜餘光。
弗生我秦漢。
靡載我墳籍。
詳此二三疑惑逾甚。
仆聞貞不絕俗隐不違親。
所以和光于塵裡。
披蓮于火内。
至若束帶垂纓無妨修德。
留須長鬓足可閑居。
且道本虛通觸無不是。
何棄于冠籫專在于錫□。
竊以不傷遺體始着孝心。
莫非王臣終從朝命。
今既赭衣髡發。
未詳其罪。
不仕天子。
無乃自高敢咨先生。
請當辯析。
先生曰。
吾聞大音不入于俚耳。
其驗茲乎。
猶欲以寸管窺天小螺量海。
而我法門出夐。
非吾子之能極。
吾且仰憑神力更為言之。
吾師化道含弘靈鈞遠被。
但衆生緣薄。
自為限礙耳。
何關佛威之不大。
聖澤之無均。
其猶日月垂像麗天。
雷霆發音動地。
而簡于聾瞽。
豈光微聲小者哉。
然佛遊舍衛有餘二紀三億之家猶不聞見。
何怪邊地十萬裡乎。
竊以周孔之生。
本惟華夏之邑。
夷狄不信其理何耶。
至于東方朔之升天。
準南王之入箓。
然乘鸾排霧世有其人。
欲不長于神仙猶密之而弗載。
甯解味吾師之道術。
書之于惇史乎。
況值秦皇焚典經籍不全。
何容守此局文。
遂無大見然有或彼正真甘茲随俗。
未悟身之非潔。
豈達命也。
無常服玩則數重不止。
悭貪則一毛難落。
屑屑頑民可悲之甚。
吾已無保于形骸。
誰有營于炫好。
鬓發既剪我心自伏。
衣惟壞色愛情何起。
所以五綴而持想。
六時而系念。
蕭然物外是曰逆流。
竊聞夏禹疏川則有勞手足。
墨翟利物則不□頂踵。
殺身以成仁。
餓死而存義。
此并有違于大孝。
然猶盛美于群書。
況吾養性栖玄立身行道。
方欲廣濟六趣高希萬德。
豈學子拘之于小節。
顧在膚發之間哉。
扇逐榮名餘事。
從北面之朝也。
其若□淺祿微。
唯勞諾走。
功高無暇位極常懼危溢不安。
千仞棄珠一何賤寶。
但火内之蓮非吾所發。
染而不染何爾能知。
公子曰。
先生強誇華以飾非。
護牆茨而不掃。
請聽逆耳之笃論。
略條其弊也四焉。
仆聞玉樹不林于蒹葭。
威鳳不群于燕雀。
先生道雖微妙。
門人獨何庸猥。
或形陋族微。
或類卑神闇。
無三端可以參多士。
無十畝可以為匹夫。
堕王事之不閑。
恥私門之弗立。
寄逃役于佛寺之内。
才容身于法服之下。
見人不能叙寒溫。
讀經不解正音義。
空知高心于百姓。
背禮于二親。
非所以自
身邊則金色一丈。
眉間則白毫五尺。
開萬字于胸前。
蹑千輪于足下。
大略以言三十有二。
非可以龍顔虎鼻八釆雙瞳方我妙色校其升降者也。
雖複呂公之相高帝世謂知人。
若譬私陀之視吾師未可同日。
于是崇業大寶正位少陽。
甲觀洞開龍樓□建。
至如多才多藝允文允武。
非關師保自因天骨。
或于太子池臨泛之辰。
博望苑馳聘之際。
力格香象氣冠神功。
試論姬發曹丕莫之與拟。
漢盈夏啟甯足涉言。
父王宿衛甚嚴喻視彌笃。
九重禁闼。
聲聞則四十裡。
三時密殿。
姬麗則二萬人。
然以道性恬凝志願沖固。
雖居三惑之境。
不改一心之節。
曆王城之四門。
哀老病之三苦。
乃自嗟曰。
人生若此在世何堪。
脫屣尋真其于斯矣。
于時桃則新花落雨。
青春始仲。
月則半輪低閣。
永夜方深。
觀妓直之似橫屍。
悟宮闱之如敗冢。
天王捧白馬而踰城。
給使持寶冠而詣阙。
雖複秦世蕭史周時子晉。
許由洗耳于箕山。
莊周曳尾于濮水。
方茲去俗何其蔑如。
是以仙林始抽簪之地。
禅河起苦行之□。
沐金流之淨水。
遊道場之吉樹。
食假獻糜座因施草。
于是十力智圓六通神足。
魔兵席卷大業克成。
獨稱為佛。
是吾師也。
法輪則奈國初轉。
僧侶則憍陳始度。
至于迦葉兄弟。
目連朋友。
西域之大勢。
東方之遍吉。
二十八天之主。
一十六國之王。
莫不服道而傾心。
餐風而合掌。
于是他化宮裡乃弘十地。
耆阇山上方會三乘。
善吉談無得之宗。
淨名顯不言之旨。
伏十仙之外道。
制六群之比丘。
胸前則吐納江河。
掌内則搖蕩山谷。
論劫則方石屢盡。
辯數則微塵可窮。
斯乃三界之大師。
萬古之獨步。
吾自庸才談何以盡。
縱使周公之制禮作樂。
孔子之述易刊詩。
予賜之言語。
商偃之文學爰及左元放葛孝先河上公柱下史。
并驅之于方内。
何足道哉。
自我含靈福盡法王斯逝。
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
應身粒碎流血何追。
争決最後之疑。
競奉臨終之供。
嗚呼智炬消慈雲滅。
長夜諸子誠可悲夫。
于是瞻相好于香檀。
記筌蹄于貝葉。
三藏受持四依補處。
而我師風無墜。
于斯乎但世道紛華群情矯薄人代今古。
暨于像運既當徂北稍複東漸。
所以金人夢劉莊之寝。
摩騰伫蔡愔之勸。
遺教之流漢地。
創發此焉。
迄今五百餘年矣。
自後康僧會竺法維佛圖澄鸠摩什。
繼踵來儀盛宣方等。
遂使道生道安之侶。
慧嚴慧觀之徒。
并能銷聲挂冠翕然歸向。
缁門繁熾焉可勝道。
吾少長山東。
尚素王之雅業。
晚遊關右。
慕黃老之玄言。
俱是未越苦河。
猶淪火宅。
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欤。
遂乃希前代之清塵。
仰群英之遠□。
歸斯正道拔自沈泥。
本号離欲之逸民摧邪之大将。
吾之俦黨其謂此乎。
公子蹙頞而言曰。
觀先生之辯。
雖可談天。
然其所說何太虛誕。
竊尋佛本啟化之辰。
當我宗周之運。
自雲。
娑婆總攝靡所不歸。
或複光照無際聲振有頂。
或複八部雲臻十方輻湊。
計天竺去我十萬裡餘。
俱在須彌之南。
并是閻浮之内。
那忽此間士庶無至佛所。
如來亦何獨簡不賜餘光。
弗生我秦漢。
靡載我墳籍。
詳此二三疑惑逾甚。
仆聞貞不絕俗隐不違親。
所以和光于塵裡。
披蓮于火内。
至若束帶垂纓無妨修德。
留須長鬓足可閑居。
且道本虛通觸無不是。
何棄于冠籫專在于錫□。
竊以不傷遺體始着孝心。
莫非王臣終從朝命。
今既赭衣髡發。
未詳其罪。
不仕天子。
無乃自高敢咨先生。
請當辯析。
先生曰。
吾聞大音不入于俚耳。
其驗茲乎。
猶欲以寸管窺天小螺量海。
而我法門出夐。
非吾子之能極。
吾且仰憑神力更為言之。
吾師化道含弘靈鈞遠被。
但衆生緣薄。
自為限礙耳。
何關佛威之不大。
聖澤之無均。
其猶日月垂像麗天。
雷霆發音動地。
而簡于聾瞽。
豈光微聲小者哉。
然佛遊舍衛有餘二紀三億之家猶不聞見。
何怪邊地十萬裡乎。
竊以周孔之生。
本惟華夏之邑。
夷狄不信其理何耶。
至于東方朔之升天。
準南王之入箓。
然乘鸾排霧世有其人。
欲不長于神仙猶密之而弗載。
甯解味吾師之道術。
書之于惇史乎。
況值秦皇焚典經籍不全。
何容守此局文。
遂無大見然有或彼正真甘茲随俗。
未悟身之非潔。
豈達命也。
無常服玩則數重不止。
悭貪則一毛難落。
屑屑頑民可悲之甚。
吾已無保于形骸。
誰有營于炫好。
鬓發既剪我心自伏。
衣惟壞色愛情何起。
所以五綴而持想。
六時而系念。
蕭然物外是曰逆流。
竊聞夏禹疏川則有勞手足。
墨翟利物則不□頂踵。
殺身以成仁。
餓死而存義。
此并有違于大孝。
然猶盛美于群書。
況吾養性栖玄立身行道。
方欲廣濟六趣高希萬德。
豈學子拘之于小節。
顧在膚發之間哉。
扇逐榮名餘事。
從北面之朝也。
其若□淺祿微。
唯勞諾走。
功高無暇位極常懼危溢不安。
千仞棄珠一何賤寶。
但火内之蓮非吾所發。
染而不染何爾能知。
公子曰。
先生強誇華以飾非。
護牆茨而不掃。
請聽逆耳之笃論。
略條其弊也四焉。
仆聞玉樹不林于蒹葭。
威鳳不群于燕雀。
先生道雖微妙。
門人獨何庸猥。
或形陋族微。
或類卑神闇。
無三端可以參多士。
無十畝可以為匹夫。
堕王事之不閑。
恥私門之弗立。
寄逃役于佛寺之内。
才容身于法服之下。
見人不能叙寒溫。
讀經不解正音義。
空知高心于百姓。
背禮于二親。
非所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