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論魏曹植。
夫神仙之書。
道家之言。
乃雲。
傅說上為辰尾宿。
歲星降為東方朔。
淮南王安誅于淮南。
而謂之獲道輕舉。
鈎弋死于雲陽。
而謂之屍逝柩空。
其為虛妄甚矣哉。
中興笃論之士。
有桓君山者。
其所著述多善。
劉子駿嘗問人言。
誠能仰嗜欲阖耳目。
可不衰竭乎。
時庭中有一老榆。
君山指而謂曰。
此樹無情欲可忍。
無耳目可阖。
然猶枯槁腐朽。
而子駿乃言可不衰竭。
非談也。
君山援榆喻之。
未是也。
何者。
餘前為王莽典樂大夫樂記雲。
文帝得魏文侯樂人窦公。
年百八十。
兩目盲。
帝奇而問之。
何所施行。
對曰。
臣年十三而失明。
父母哀其不及事。
教臣鼓琴。
臣不能導引不知壽得何力。
君山論之曰。
頗得少盲。
專一内視精不外鑒之助也。
先難子駿以内視無益。
退論窦公便以不鑒證之。
吾未見其定論也。
君山又曰。
方士有董仲君者。
系獄陽死。
數日目陷蟲出。
死而複生。
然後竟死生之必死。
君子所達夫何喻乎。
夫至神不過天地。
不能使蟄蟲夏遊震雷冬發。
時變則物動。
氣移而事應。
彼仲君者。
乃能藏其氣。
屍其體。
爛其膚。
出其蟲。
無乃大怪乎。
世有方士。
吾王悉所招緻。
甘陵有甘始。
廬江有左慈。
陽城有卻AA儉。
始能行氣導引。
慈哓房中之術。
儉善辟谷。
悉号三百歲。
本所以集之于魏國者。
誠恐斯人之徒。
接奸詭以欺衆。
行妖慝以惑人。
故聚而禁之。
甘始者老而有少容。
自餘術士鹹共歸之。
然始詞繁寡實。
頗竊有怪言。
若遭秦始皇漢武帝。
則複徐福栾大之徒矣。
桀纣殊世而齊惡。
奸人異代而等僞。
乃如此耶。
又世虛然有仙人之說。
仙人者黨猱猿之屬。
與世人得道。
化為仙人乎。
夫雀入海為蛤。
雉入海為蜃。
當其徘徊其翼差池。
其羽猶自識也。
忽然自投神化體變。
乃更與鼋鼈為群。
豈複自識翔林薄巢垣屋之娛乎。
而顧為匹夫所惘納虛妄之詞。
信眩惑之說。
隆禮以招弗臣。
傾産以供虛求。
散王爵以榮之。
清閑館以居之。
經年累稔終無一效。
或殁于沙丘。
或崩乎五柞。
臨時雖誅其身滅其族。
紛然足為天下笑矣。
然壽命長短骨體強劣。
各有人焉。
善養者終之。
勞擾者半之。
虛用者夭之。
其斯之謂欤。
植字子建。
魏武帝第四子也。
初封東阿郡王。
終後谥為陳思王也。
幼含圭璋。
十歲能屬文。
下筆便成。
初無所改。
世間術藝無不畢善。
邯鄲淳見而駭。
服稱為天人也。
植每讀佛經。
辄流連嗟玩以為至道宗極也。
遂制轉讀七聲升降曲折之響。
故世之諷誦。
鹹憲章焉。
嘗遊魚山。
聞空中梵天之贊。
乃摹而傳于後。
則備見梁法苑集。
然統括道源精究仙錄。
詐妄尤甚。
故着論以詳雲。
聖賢同軌老聃非大賢論晉孫盛安國。
頃獲閑居。
複中所詠。
仰先哲之玄微。
考大賢之靈衢。
詳觀風流究覽行止。
高下之辯殆可仿□。
夫大聖乘時。
故迹浪于所因。
大賢次微。
故與大聖而舒卷。
所因不同。
故有揖讓與幹戈迹乖。
次微道亞。
故行藏之軌莫異。
亦有龍虎之從風雲。
形聲之會影響。
理固自然非召之也。
是故箕文同兆。
元吉于虎兕之吻。
顔孔俱否。
逍遙于匡陳之間。
唐堯則天。
稷偰翼其化。
湯武革命。
伊呂贊其功。
由斯以言。
用舍影響之論。
惟我與爾之談。
豈不信哉。
何者。
大賢庶幾觀象知器。
觀象知器豫籠吉兇。
豫籠吉兇。
是以運形斯同禦治因應。
對接群方終保元吉。
窮通滞礙其揆一也。
但欽聖樂易有待而享。
欽冥而不能冥。
悅寂而不能寂。
以此為優劣耳。
至于中賢第三之人。
去聖有間。
故冥體之道未盡。
自然運用自不得玄同。
然希古存勝高想頓足。
仰慕淳風專詠至虛。
故有栖峙林壑若巢許之倫者。
言行抗辔如老彭之徒者。
亦非故然理自然也。
夫形躁好靜質柔愛剛。
渎所常習愒所希聞。
世俗之常也。
是以見偏抗之辭。
不複尋因應之适。
睹矯诳之論。
不複悟過直之失耳。
案老子之作與聖教同者。
是代大匠斲骈拇枝指之喻。
其詭乎聖教者。
是遠救世之宜違明道若味之義也。
六經何常阙虛靜之訓謙沖之誨哉。
孔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于我老彭。
尋斯旨也。
則老彭之道以籠罩乎聖教之内矣。
且指說二事而不非實言也。
何以明之。
聖人淵寂何不好哉。
又三皇五帝不下靡不制作。
是故易象經墳爛然炳着。
棟宇衣裳。
與時而興。
安在述而不作乎。
故易曰。
聖人作而萬物睹。
斯言之證。
蓋指說老彭之德。
有以仿□類已形迹之處所耳。
亦猶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
丘亦恥之。
豈若于吾言無所不說相體之至也。
且顔孔不以導養為事。
而老彭養之。
孔顔同乎斯人。
而老彭異之。
凡斯數者非不亞聖之迹。
而又其書往往矛眉。
粗列如左。
大雅搢紳幸祛其弊。
盛又不達老聃輕舉之旨。
為欲着訓戎狄宣導殊俗乎。
若
夫神仙之書。
道家之言。
乃雲。
傅說上為辰尾宿。
歲星降為東方朔。
淮南王安誅于淮南。
而謂之獲道輕舉。
鈎弋死于雲陽。
而謂之屍逝柩空。
其為虛妄甚矣哉。
中興笃論之士。
有桓君山者。
其所著述多善。
劉子駿嘗問人言。
誠能仰嗜欲阖耳目。
可不衰竭乎。
時庭中有一老榆。
君山指而謂曰。
此樹無情欲可忍。
無耳目可阖。
然猶枯槁腐朽。
而子駿乃言可不衰竭。
非談也。
君山援榆喻之。
未是也。
何者。
餘前為王莽典樂大夫樂記雲。
文帝得魏文侯樂人窦公。
年百八十。
兩目盲。
帝奇而問之。
何所施行。
對曰。
臣年十三而失明。
父母哀其不及事。
教臣鼓琴。
臣不能導引不知壽得何力。
君山論之曰。
頗得少盲。
專一内視精不外鑒之助也。
先難子駿以内視無益。
退論窦公便以不鑒證之。
吾未見其定論也。
君山又曰。
方士有董仲君者。
系獄陽死。
數日目陷蟲出。
死而複生。
然後竟死生之必死。
君子所達夫何喻乎。
夫至神不過天地。
不能使蟄蟲夏遊震雷冬發。
時變則物動。
氣移而事應。
彼仲君者。
乃能藏其氣。
屍其體。
爛其膚。
出其蟲。
無乃大怪乎。
世有方士。
吾王悉所招緻。
甘陵有甘始。
廬江有左慈。
陽城有卻AA儉。
始能行氣導引。
慈哓房中之術。
儉善辟谷。
悉号三百歲。
本所以集之于魏國者。
誠恐斯人之徒。
接奸詭以欺衆。
行妖慝以惑人。
故聚而禁之。
甘始者老而有少容。
自餘術士鹹共歸之。
然始詞繁寡實。
頗竊有怪言。
若遭秦始皇漢武帝。
則複徐福栾大之徒矣。
桀纣殊世而齊惡。
奸人異代而等僞。
乃如此耶。
又世虛然有仙人之說。
仙人者黨猱猿之屬。
與世人得道。
化為仙人乎。
夫雀入海為蛤。
雉入海為蜃。
當其徘徊其翼差池。
其羽猶自識也。
忽然自投神化體變。
乃更與鼋鼈為群。
豈複自識翔林薄巢垣屋之娛乎。
而顧為匹夫所惘納虛妄之詞。
信眩惑之說。
隆禮以招弗臣。
傾産以供虛求。
散王爵以榮之。
清閑館以居之。
經年累稔終無一效。
或殁于沙丘。
或崩乎五柞。
臨時雖誅其身滅其族。
紛然足為天下笑矣。
然壽命長短骨體強劣。
各有人焉。
善養者終之。
勞擾者半之。
虛用者夭之。
其斯之謂欤。
植字子建。
魏武帝第四子也。
初封東阿郡王。
終後谥為陳思王也。
幼含圭璋。
十歲能屬文。
下筆便成。
初無所改。
世間術藝無不畢善。
邯鄲淳見而駭。
服稱為天人也。
植每讀佛經。
辄流連嗟玩以為至道宗極也。
遂制轉讀七聲升降曲折之響。
故世之諷誦。
鹹憲章焉。
嘗遊魚山。
聞空中梵天之贊。
乃摹而傳于後。
則備見梁法苑集。
然統括道源精究仙錄。
詐妄尤甚。
故着論以詳雲。
聖賢同軌老聃非大賢論晉孫盛安國。
頃獲閑居。
複中所詠。
仰先哲之玄微。
考大賢之靈衢。
詳觀風流究覽行止。
高下之辯殆可仿□。
夫大聖乘時。
故迹浪于所因。
大賢次微。
故與大聖而舒卷。
所因不同。
故有揖讓與幹戈迹乖。
次微道亞。
故行藏之軌莫異。
亦有龍虎之從風雲。
形聲之會影響。
理固自然非召之也。
是故箕文同兆。
元吉于虎兕之吻。
顔孔俱否。
逍遙于匡陳之間。
唐堯則天。
稷偰翼其化。
湯武革命。
伊呂贊其功。
由斯以言。
用舍影響之論。
惟我與爾之談。
豈不信哉。
何者。
大賢庶幾觀象知器。
觀象知器豫籠吉兇。
豫籠吉兇。
是以運形斯同禦治因應。
對接群方終保元吉。
窮通滞礙其揆一也。
但欽聖樂易有待而享。
欽冥而不能冥。
悅寂而不能寂。
以此為優劣耳。
至于中賢第三之人。
去聖有間。
故冥體之道未盡。
自然運用自不得玄同。
然希古存勝高想頓足。
仰慕淳風專詠至虛。
故有栖峙林壑若巢許之倫者。
言行抗辔如老彭之徒者。
亦非故然理自然也。
夫形躁好靜質柔愛剛。
渎所常習愒所希聞。
世俗之常也。
是以見偏抗之辭。
不複尋因應之适。
睹矯诳之論。
不複悟過直之失耳。
案老子之作與聖教同者。
是代大匠斲骈拇枝指之喻。
其詭乎聖教者。
是遠救世之宜違明道若味之義也。
六經何常阙虛靜之訓謙沖之誨哉。
孔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于我老彭。
尋斯旨也。
則老彭之道以籠罩乎聖教之内矣。
且指說二事而不非實言也。
何以明之。
聖人淵寂何不好哉。
又三皇五帝不下靡不制作。
是故易象經墳爛然炳着。
棟宇衣裳。
與時而興。
安在述而不作乎。
故易曰。
聖人作而萬物睹。
斯言之證。
蓋指說老彭之德。
有以仿□類已形迹之處所耳。
亦猶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
丘亦恥之。
豈若于吾言無所不說相體之至也。
且顔孔不以導養為事。
而老彭養之。
孔顔同乎斯人。
而老彭異之。
凡斯數者非不亞聖之迹。
而又其書往往矛眉。
粗列如左。
大雅搢紳幸祛其弊。
盛又不達老聃輕舉之旨。
為欲着訓戎狄宣導殊俗乎。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