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欲明宣導殊類。

    則左衽非玄化之所。

     孤遊非嘉遁之舉。

    諸夏陵遲敷訓所先。

    聖人之教自近及遠。

    未有辀張避險如此之遊也。

    若懼禍避地。

    則聖門可隐商朝。

    魯邦有無如者矣。

    茍得其道則遊刃有餘。

      觸地元吉何違天心。

    于戎貊如不能然者。

    得無庶于朝隐而祈仙之徒乎。

     昔裴逸民作崇有貴無二論。

    時談者或以為不虛達勝之道者。

    或以為矯時流遁者。

    餘以為尚無既失之矣。

    崇有亦未為得也。

    道之為物惟恍與忽。

    因應無方惟變所适。

    值澄淳之時則司契垂拱。

    遇萬動之化則形體勃興。

    是以洞鑒雖同。

    有無之教異陳。

    聖教雖一而稱謂之名殊目。

    唐虞不希結繩。

    湯武不拟揖讓。

    夫豈異哉。

     時運故也。

    而伯陽以執古之道。

    以禦今之有。

    逸民欲執今之有。

    以絕古之風。

    吾故以為彼二子者。

    不達圓化之道。

    各矜其一方者耳。

     老子疑問反訊晉孫盛道經雲。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故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舊說及王弼解。

    妙謂始。

    徼謂終也。

    夫觀始要終睹妙知着。

    達人之鑒也。

    既以欲澄神昭其妙始。

    則自斯以已宜悉鎮之。

    何以複須有欲得其終乎。

    宜有欲俱出妙門。

    同謂之玄。

    若然以往複何獨貴于無欲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盛以為。

    夫美惡之名。

    生乎美惡之實。

    道德淳美則有善名。

    頑嚚聾昧則有惡聲。

    故易曰。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又曰。

    美在其中。

    暢于四支而發于事業。

    又曰。

    韶盡美矣。

    未盡善也。

     然則大美大善。

    天下皆知之。

    何得雲斯惡乎。

    若虛美非美。

    為善非善。

    所美過美。

    所善違中。

    若此皆世教所疾。

    聖王奮誠天下。

    亦自知之。

    于斯談。

      不尚賢。

    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

    使人不盜。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知者不敢為。

      又曰。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下章雲。

    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雖知大迷。

    盛以為民茍無欲。

    亦何所師于師哉。

    既相師資非學如何。

    不善師善。

    非尚賢如何。

    貴愛既存則美惡不得不彰。

    非相去何若之謂。

    又下章雲。

    人之所教我亦以教人。

    吾言甚易知。

    而天下莫能知。

     又曰。

    吾将以為教父原斯談也。

    未為絕學。

    所雲絕者。

    堯孔之學耶。

    堯孔之學随時設教。

    老氏之言一其所尚随時設教。

    所以道通百代。

    一其所尚。

    不得不滞于适變。

    此又闇弊。

    所未能通者也。

     道沖而用之又不盈。

    和其光同其塵。

    盛以為老聃可謂知道。

    非體道者也。

    昔陶唐之莅天下也。

    無日解哉。

    則維昭任衆師錫匹夫。

    則馺然授禅。

    豈非沖而用之光塵同彼哉。

    伯陽則不然。

    既處濁位複遠導西戎。

    行止則昌狂其迹。

    著書則矯诳其言。

    和光同塵固若是乎。

    餘固以為知道體道則未也。

    道經雲。

    三者不可緻诘。

      混然為一。

    繩繩兮不可名。

    複歸于無物。

    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下章雲。

    道之為物惟恍與忽。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此二章或言無物。

    或言有物。

    先有所不宜者也。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上章執者失之為者敗之。

    而複雲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或執或否。

    得無陷矛盾之論乎。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孫盛曰。

    夫有仁聖必有仁聖之德。

    迹此而不崇。

    則陶訓焉融。

    仁義不尚。

    則孝慈道喪。

    老氏既雲絕聖。

    而每章辄稱聖人。

    既稱聖人則迹焉能得絕。

    若所欲絕者。

    絕堯舜周孔之迹。

    則所稱聖者。

    為是何聖之迹乎。

    即如其言。

    聖人有宜滅其迹者。

    有宜稱其迹者。

    稱滅不同吾誰适從。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若如此談。

    仁義不絕則不孝不慈矣。

    複雲。

    居善地與善仁。

    不審與善仁之仁。

    是向所雲欲絕者非耶。

    如其是也。

    則不宜複稱述矣。

    如其非也。

    則未詳二仁之義。

    一仁宜絕。

    一仁宜明。

    此又所未達也。

    若謂不聖之聖不仁之仁。

    則教所誅不假高唱矣。

      退至莊周雲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又曰。

    田常竊仁義以取齊國。

    夫天地陶鑄善惡兼育。

    各禀自然理不相關。

    枭鸩縱毒。

    不假學于鸾鳳。

    豺虎肆害。

    不借術于麒麟。

    此皆天質自然。

    不須外物者也。

    何至兇頑之人獨當假仁義以濟其奸乎。

    若乃冒頓殺父鄭伯盜郐。

    豈複先假孝道獲其終害乎。

    而莊李掊擊殺根毀駁正訓。

    何異疾盜賊而銷鑄幹戈。

    睹食噎而絕棄嘉谷乎。

    後之談者雖曲為其義辯而釋之。

    莫不艱屯于殺聖困踬于忘親也。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上章雲。

    聖人之在天下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師資貴愛必彰萬物。

    如斯則知之者安得希哉。

    知希者何必貴哉。

    即己之身見貴。

    九服何得。

    背實抗言雲貴。

    由知希哉。

    斯蓋欲抑動恒俗。

    故發此過言耳。

    聖教則不然。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