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和其詞以理訓導。
故曰。
在家必聞。
在邦必聞也。
是聞必達也。
不見善而無悶。
潛龍之德。
人不知而不愠。
君子之道。
衆好之必察焉。
衆惡之必察焉。
既不以知多為顯。
亦不以知少為貴。
誨誘綽綽理中自然。
何與老聃之言同日而語其優劣哉。
禮者忠信之薄。
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
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處其實不處其華也。
孫盛曰。
老聃足知聖人禮樂。
非玄勝之具。
不獲已而制作耳。
而故毀之何哉。
是故屏撥禮學以全其任。
自然之論。
豈不知叔末。
不複得返自然之道。
直欲申己好之懷。
然則不免情于所悅。
非汪心救物者也。
非惟不救。
乃獎其弊矣。
或問。
莊老所以故發此唱。
蓋與聖教相為表裡。
其于陶物明訓。
其歸一也。
盛以為不然。
夫聖人之道廣大悉備矣。
猶日月懸天。
有何不照者哉。
老氏之言皆。
效于六經矣。
甯複有所愆之俟。
佐助于聃周乎。
即莊周所謂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者。
至于虛诳谲怪儌詭之言。
尚拘滞于一方。
而橫稱不經之奇詞也。
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貞正也。
下章雲。
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複為奇。
善複為妖。
尋此二章。
或雲天下正。
或言無正。
既雲善人不善人師。
而複雲為妖。
天下之善一也。
而或師或妖。
天下之正道一也。
而雲正複為奇斯反。
鄙見所未能通也。
盛字安國。
仕晉為給事中秘書監。
少遊涉墳素而以史籍為懷。
故曰。
賢聖玄邈得諸言表。
而仁愛自我陶染庶物。
漸漬之功莫過乎經史。
着晉陽春秋三十餘卷。
評老氏中賢之流。
故知為尹述書。
乃祖承有據嵇子雲。
老子就涓子學九仙之術。
尋乎導養。
斯言有徵。
至于聖也。
則不雲學。
故語曰。
生知者上。
學知者次。
王何所位典達鴻猷。
故班固序人九等之例。
孔丘等為上上。
類例皆是聖。
李耳等為中上。
類例皆是賢。
聖有至聖亞聖。
賢有大賢中賢。
并以神機有利鈍。
故智用有漸頓也。
盛叙老非大賢。
取其閑放自牧不能兼濟于天下。
坐觀周衰遁于西裔。
行及秦壤。
死于扶風。
葬于槐裡。
非遁天之仙信矣。
均聖論齊沈約休文自天地權輿民生攸始。
遐哉眇邈無得而言。
焉無得而言。
因有可言之象。
至于大虛之空曠。
無始之杳茫。
豈唯言象莫窺。
良以心慮事絕。
及天地蕞爾來宅其中。
毫端之泛钜海。
方斯非譬。
然則有此天地以來。
猶一念也。
我之所久莫過軒犧。
而天地之在彼太虛。
猶軒羲之在彼天地。
龌龊之徒惟謂赫胥為遠。
何其鎖鎖為念之局耶。
世之有佛莫知其始。
前佛後佛其道不異。
法身湛然各由應感。
感之所召。
跨大千而咫尺。
緣茍未應。
雖踐迹而弗睹。
娑婆南界是曰閻浮。
蔥嶺以西經塗密迩。
緣運未開自與理隔。
何以言之。
夏殷以前書傳簡寡。
周室受命經典備存。
象寄狄鞮随方受職。
重譯入貢總括要荒。
而八蠻五狄莫不愚鄙。
文字靡識訓義不通。
鹹納贽王府登樂清廟。
西國密塗厥路非遠。
雖葉書橫字胡華不同。
而深義妙理于焉自出。
唐虞三代不容未有。
事獨西限道未東流。
豈非區區中國緣應未啟。
求其會歸尋其旨要甯與四夷之樂同日而語乎。
非為姬公所遺。
蓋由斯法宜隐故也。
炎昊之世。
未火未粒肉食皮衣。
仁恻之事弗萌懷抱。
非肉非皮死亡立至。
雖複大聖殷勤思存救免。
而身命是資理難頓奪。
寔宜導之以漸稍啟其源。
故燧人火化變腥為熟。
腥熟既變。
蓋佛教之萌兆也。
何者。
變腥為熟其事漸難。
積此漸難可以成着。
迄乎神農複垂汲引。
嘉谷肇播民用粒食。
嗛腹充虛非肉可飽。
則全命減殺于事彌多。
自此以降矜護日廣。
春搜免其懷孕。
夏苗取其害谷。
秋狝冬狩所害誠多。
頓去之難已備前說。
周孔二聖宗條稍廣。
見其生不忍其死。
聞其聲不食其肉。
草木斬伐有時。
麛卵不得妄犯。
漁不竭澤。
佃不燎原。
釣而不網。
弋不射宿。
肉食蠶衣皆須耆齒。
牛羊犬豕無故不殺。
此則戒有五支。
又開其一也。
逮乎酣醟于酒。
淫迷乎色。
詭妄于人。
攘濫自己。
外典所禁無待釋教。
四者犯人。
人為含靈之首。
一者害獸。
獸為生品之末。
上聖開宗宜有次第。
亦由佛戒殺人為業最重也。
内聖外聖義均理一。
而蔽理之徒封着外教。
以為烹羊豢豕理固宜然。
或者又雲。
若如釋氏之書。
鹹有緣報之業。
則禹陽文武并受刳剔。
周公孔子俱入鼎镬。
是何迷于見道若斯之笃耶。
試尋斯證。
可以有悟矣。
華陽先生難。
鎮軍均聖論山民陶隐居仰咨。
論雲。
前佛後佛其道不異。
周室受命象寄狄鞮随方受職。
西國密塗厥路非遠。
唐虞三代不容未有。
事獨西限道未東流。
非為姬公所遺。
蓋由斯法宜隐。
燧人火粒變腥為熟。
蓋佛教之萌兆。
周孔二聖宗條稍廣
故曰。
在家必聞。
在邦必聞也。
是聞必達也。
不見善而無悶。
潛龍之德。
人不知而不愠。
君子之道。
衆好之必察焉。
衆惡之必察焉。
既不以知多為顯。
亦不以知少為貴。
誨誘綽綽理中自然。
何與老聃之言同日而語其優劣哉。
禮者忠信之薄。
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
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處其實不處其華也。
孫盛曰。
老聃足知聖人禮樂。
非玄勝之具。
不獲已而制作耳。
而故毀之何哉。
是故屏撥禮學以全其任。
自然之論。
豈不知叔末。
不複得返自然之道。
直欲申己好之懷。
然則不免情于所悅。
非汪心救物者也。
非惟不救。
乃獎其弊矣。
或問。
莊老所以故發此唱。
蓋與聖教相為表裡。
其于陶物明訓。
其歸一也。
盛以為不然。
夫聖人之道廣大悉備矣。
猶日月懸天。
有何不照者哉。
老氏之言皆。
效于六經矣。
甯複有所愆之俟。
佐助于聃周乎。
即莊周所謂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者。
至于虛诳谲怪儌詭之言。
尚拘滞于一方。
而橫稱不經之奇詞也。
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貞正也。
下章雲。
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複為奇。
善複為妖。
尋此二章。
或雲天下正。
或言無正。
既雲善人不善人師。
而複雲為妖。
天下之善一也。
而或師或妖。
天下之正道一也。
而雲正複為奇斯反。
鄙見所未能通也。
盛字安國。
仕晉為給事中秘書監。
少遊涉墳素而以史籍為懷。
故曰。
賢聖玄邈得諸言表。
而仁愛自我陶染庶物。
漸漬之功莫過乎經史。
着晉陽春秋三十餘卷。
評老氏中賢之流。
故知為尹述書。
乃祖承有據嵇子雲。
老子就涓子學九仙之術。
尋乎導養。
斯言有徵。
至于聖也。
則不雲學。
故語曰。
生知者上。
學知者次。
王何所位典達鴻猷。
故班固序人九等之例。
孔丘等為上上。
類例皆是聖。
李耳等為中上。
類例皆是賢。
聖有至聖亞聖。
賢有大賢中賢。
并以神機有利鈍。
故智用有漸頓也。
盛叙老非大賢。
取其閑放自牧不能兼濟于天下。
坐觀周衰遁于西裔。
行及秦壤。
死于扶風。
葬于槐裡。
非遁天之仙信矣。
均聖論齊沈約休文自天地權輿民生攸始。
遐哉眇邈無得而言。
焉無得而言。
因有可言之象。
至于大虛之空曠。
無始之杳茫。
豈唯言象莫窺。
良以心慮事絕。
及天地蕞爾來宅其中。
毫端之泛钜海。
方斯非譬。
然則有此天地以來。
猶一念也。
我之所久莫過軒犧。
而天地之在彼太虛。
猶軒羲之在彼天地。
龌龊之徒惟謂赫胥為遠。
何其鎖鎖為念之局耶。
世之有佛莫知其始。
前佛後佛其道不異。
法身湛然各由應感。
感之所召。
跨大千而咫尺。
緣茍未應。
雖踐迹而弗睹。
娑婆南界是曰閻浮。
蔥嶺以西經塗密迩。
緣運未開自與理隔。
何以言之。
夏殷以前書傳簡寡。
周室受命經典備存。
象寄狄鞮随方受職。
重譯入貢總括要荒。
而八蠻五狄莫不愚鄙。
文字靡識訓義不通。
鹹納贽王府登樂清廟。
西國密塗厥路非遠。
雖葉書橫字胡華不同。
而深義妙理于焉自出。
唐虞三代不容未有。
事獨西限道未東流。
豈非區區中國緣應未啟。
求其會歸尋其旨要甯與四夷之樂同日而語乎。
非為姬公所遺。
蓋由斯法宜隐故也。
炎昊之世。
未火未粒肉食皮衣。
仁恻之事弗萌懷抱。
非肉非皮死亡立至。
雖複大聖殷勤思存救免。
而身命是資理難頓奪。
寔宜導之以漸稍啟其源。
故燧人火化變腥為熟。
腥熟既變。
蓋佛教之萌兆也。
何者。
變腥為熟其事漸難。
積此漸難可以成着。
迄乎神農複垂汲引。
嘉谷肇播民用粒食。
嗛腹充虛非肉可飽。
則全命減殺于事彌多。
自此以降矜護日廣。
春搜免其懷孕。
夏苗取其害谷。
秋狝冬狩所害誠多。
頓去之難已備前說。
周孔二聖宗條稍廣。
見其生不忍其死。
聞其聲不食其肉。
草木斬伐有時。
麛卵不得妄犯。
漁不竭澤。
佃不燎原。
釣而不網。
弋不射宿。
肉食蠶衣皆須耆齒。
牛羊犬豕無故不殺。
此則戒有五支。
又開其一也。
逮乎酣醟于酒。
淫迷乎色。
詭妄于人。
攘濫自己。
外典所禁無待釋教。
四者犯人。
人為含靈之首。
一者害獸。
獸為生品之末。
上聖開宗宜有次第。
亦由佛戒殺人為業最重也。
内聖外聖義均理一。
而蔽理之徒封着外教。
以為烹羊豢豕理固宜然。
或者又雲。
若如釋氏之書。
鹹有緣報之業。
則禹陽文武并受刳剔。
周公孔子俱入鼎镬。
是何迷于見道若斯之笃耶。
試尋斯證。
可以有悟矣。
華陽先生難。
鎮軍均聖論山民陶隐居仰咨。
論雲。
前佛後佛其道不異。
周室受命象寄狄鞮随方受職。
西國密塗厥路非遠。
唐虞三代不容未有。
事獨西限道未東流。
非為姬公所遺。
蓋由斯法宜隐。
燧人火粒變腥為熟。
蓋佛教之萌兆。
周孔二聖宗條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