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見生不忍其死。
聞聲不食其肉。
草木斬伐有時。
麛卵不得忘犯。
又戒有五支。
四者犯人。
人為含靈之首。
一者害獸。
獸為生品之末。
内聖外聖義均理一。
咨曰。
謹案佛經。
一佛之興動踰累劫。
未審前佛後佛相去宜幾。
釋迦之現近在莊王。
唐虞夏殷何必已有。
周公不言。
恐由未出。
非關宜隐。
育王造塔始敬王之世。
既閻浮有四。
則東國不容都無。
夫子自以華禮興教。
何宜乃說夷法。
故歎中國失禮。
求之四夷。
亦良有别意。
且四夷之樂。
裁出要荒之際。
投諸四裔。
亦密迩危羽之野。
禹迹所至不及河源。
越裳白雉尚稱重譯。
則天竺罽賓久與上國殊絕。
衰周以後時或有聞。
故鄒子以為赤縣于宇内。
止是九中之一耳。
漢初長安乃有浮圖而經像眇昧。
張骞雖将命大夏。
甘英遠屈安息。
猶弗能宣譯風教闡揚斯法。
必其發夢帝庭。
乃稍就興顯。
此則似如時緻通閡。
非關運有起伏也。
若必以緣應有會。
則昔之淳厚群生何辜。
今之澆薄群生何幸。
假使斯法本以救澆者。
夫為罪莫過于殺。
肉食之時殺孰甚焉。
而方俟火粒甫為教萌。
于大慈神力不有所踬乎。
若粳糧未播。
殺事難息。
未審前時過去諸佛。
複以何法為教。
此教之萌起在何佛。
兼四戒犯人。
為報乍輕。
一殺害獸受對更重。
道輕末重亦為未達。
夫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
周孔所雲。
聞聲不食。
斬伐有時者。
蓋欲大明仁義之道。
于鳥獸草木。
尚曰其然。
況在乎人而可悖虐。
非謂内惕寡。
方意在緣報。
睹迹或似。
論情頓乖。
不審于内外兩聖。
其事可得是均以不。
此中參差難用頓悟。
謹備以咨洗。
願具啟諸蔽。
難雲。
釋迦之現。
近在莊王。
唐虞夏殷何必已有。
周公不言。
恐由未出。
非關宜隐。
育王造塔。
始敬王之世。
閻浮有四。
則東國不容都無。
答曰。
釋迦出世年月不可得知。
佛經既無年曆注記。
此法又未東流。
何以得知是周莊之時。
不過以春秋魯莊七年四月辛卯恒星不見為據。
三代年既不同。
不知外國用何曆法。
何因知魯莊之四月。
是外國之四月乎。
若外國用周正耶。
則四月辛卯長曆惟是五日了非八日。
若用殷正耶周之四月殷之三月用夏正耶周之四月夏之二月。
都不與佛家四月八日同也。
若以魯之四月為證。
則日月參差不可為定。
若不以此為證。
則佛生年月無證可尋。
且釋迦初誕。
唯空中自明。
不雲星辰不見也。
瑞相又有日月星辰停住不行。
又雲。
明星出時堕地方行七步。
初無星辰不現之語。
與春秋恒星不現。
意趣永乖。
若育王造塔是敬王之世。
閻浮有四此道已流東國者。
敬王以來至于六國。
記注繁密曾無一概。
育王立塔非敬王之時。
又分明也。
以此而推。
則釋迦之興不容在近周世。
公旦之情何得未有。
難雲。
夫子自以華禮興教。
何宜乃說夷法。
故歎中國失禮。
求之四夷。
亦良有别意。
答曰。
弘教次第前論己詳。
不複重辯。
難雲。
四夷之樂裁出要荒之際。
投諸四裔。
亦密迩危羽之野。
禹迹所至不及河源。
越裳白雉尚稱重譯。
則天竺罽賓久與上國殊絕。
衰周以後時或有聞。
故鄒子以為赤縣于宇内。
止是九州中之一耳。
漢初長安乃有浮圖而經像眇昧。
張骞雖将命大夏。
甘英遠屈安息。
猶弗能宣譯風教。
必其發夢遞庭。
乃稍興顯。
此則似時有通礙。
非關運有起伏也。
答曰。
本以西域路近而大法不被。
此蓋由緣應未發。
非謂其塗為遠也。
其路既近而此法永不東流。
若非緣應未至。
何以緻此。
及後東被皆由緣應。
宜發通礙。
各有其時。
前論已盡也。
難曰。
若必以緣應有會。
則昔之淳厚群生何辜。
今之澆薄群生何幸。
假使斯法本以救澆者。
夫為罪莫過于殺。
肉食之時殺孰甚焉。
而方俟火粒甫為教萌。
于大慈神力不有所踬乎。
若粳糧未播。
殺事難息。
未審前時過去諸佛。
複以何法為教。
此教之萌起在何佛。
兼四戒犯人為報乍輕。
一殺害獸受對更重。
首輕未重亦為末達。
夫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
周孔所雲。
聞聲不食。
斬伐以時者。
蓋欲大明仁義之道。
于鳥獸草木尚曰其然。
況在乎人而可悖虐。
非謂内惕寡。
方意在緣報。
睹迹或似。
論情頓乖。
不審于内外兩聖。
其事可得是均以不。
此中參差難用頓悟。
謹備以咨洗。
願具啟諸蔽。
答曰。
民資肉食而火粒未啟。
便令不肉教豈得行。
前論言之已具。
不複重釋。
衆生緣果所遭各有期會。
當昔佛教未被。
是其惡業盛時。
後之聞法是其善業萌時。
善惡各有其時。
何關淳厚之與澆薄。
五支之戒各有輕重。
非殺戒偏重四支并輕。
且五業雖異而互相發起。
犯人之戒。
人重故先出。
犯獸之戒。
獸輕故後被。
訓記之道次第宜然。
周公孔子漸弘仁恻。
前論已詳。
請息重辯。
若必以釋教乖方域之理。
外此自一家之學所不敢言。
見生不忍其死。
聞聲不食其肉。
草木斬伐有時。
麛卵不得忘犯。
又戒有五支。
四者犯人。
人為含靈之首。
一者害獸。
獸為生品之末。
内聖外聖義均理一。
咨曰。
謹案佛經。
一佛之興動踰累劫。
未審前佛後佛相去宜幾。
釋迦之現近在莊王。
唐虞夏殷何必已有。
周公不言。
恐由未出。
非關宜隐。
育王造塔始敬王之世。
既閻浮有四。
則東國不容都無。
夫子自以華禮興教。
何宜乃說夷法。
故歎中國失禮。
求之四夷。
亦良有别意。
且四夷之樂。
裁出要荒之際。
投諸四裔。
亦密迩危羽之野。
禹迹所至不及河源。
越裳白雉尚稱重譯。
則天竺罽賓久與上國殊絕。
衰周以後時或有聞。
故鄒子以為赤縣于宇内。
止是九中之一耳。
漢初長安乃有浮圖而經像眇昧。
張骞雖将命大夏。
甘英遠屈安息。
猶弗能宣譯風教闡揚斯法。
必其發夢帝庭。
乃稍就興顯。
此則似如時緻通閡。
非關運有起伏也。
若必以緣應有會。
則昔之淳厚群生何辜。
今之澆薄群生何幸。
假使斯法本以救澆者。
夫為罪莫過于殺。
肉食之時殺孰甚焉。
而方俟火粒甫為教萌。
于大慈神力不有所踬乎。
若粳糧未播。
殺事難息。
未審前時過去諸佛。
複以何法為教。
此教之萌起在何佛。
兼四戒犯人。
為報乍輕。
一殺害獸受對更重。
道輕末重亦為未達。
夫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
周孔所雲。
聞聲不食。
斬伐有時者。
蓋欲大明仁義之道。
于鳥獸草木。
尚曰其然。
況在乎人而可悖虐。
非謂内惕寡。
方意在緣報。
睹迹或似。
論情頓乖。
不審于内外兩聖。
其事可得是均以不。
此中參差難用頓悟。
謹備以咨洗。
願具啟諸蔽。
難雲。
釋迦之現。
近在莊王。
唐虞夏殷何必已有。
周公不言。
恐由未出。
非關宜隐。
育王造塔。
始敬王之世。
閻浮有四。
則東國不容都無。
答曰。
釋迦出世年月不可得知。
佛經既無年曆注記。
此法又未東流。
何以得知是周莊之時。
不過以春秋魯莊七年四月辛卯恒星不見為據。
三代年既不同。
不知外國用何曆法。
何因知魯莊之四月。
是外國之四月乎。
若外國用周正耶。
則四月辛卯長曆惟是五日了非八日。
若用殷正耶周之四月殷之三月用夏正耶周之四月夏之二月。
都不與佛家四月八日同也。
若以魯之四月為證。
則日月參差不可為定。
若不以此為證。
則佛生年月無證可尋。
且釋迦初誕。
唯空中自明。
不雲星辰不見也。
瑞相又有日月星辰停住不行。
又雲。
明星出時堕地方行七步。
初無星辰不現之語。
與春秋恒星不現。
意趣永乖。
若育王造塔是敬王之世。
閻浮有四此道已流東國者。
敬王以來至于六國。
記注繁密曾無一概。
育王立塔非敬王之時。
又分明也。
以此而推。
則釋迦之興不容在近周世。
公旦之情何得未有。
難雲。
夫子自以華禮興教。
何宜乃說夷法。
故歎中國失禮。
求之四夷。
亦良有别意。
答曰。
弘教次第前論己詳。
不複重辯。
難雲。
四夷之樂裁出要荒之際。
投諸四裔。
亦密迩危羽之野。
禹迹所至不及河源。
越裳白雉尚稱重譯。
則天竺罽賓久與上國殊絕。
衰周以後時或有聞。
故鄒子以為赤縣于宇内。
止是九州中之一耳。
漢初長安乃有浮圖而經像眇昧。
張骞雖将命大夏。
甘英遠屈安息。
猶弗能宣譯風教。
必其發夢遞庭。
乃稍興顯。
此則似時有通礙。
非關運有起伏也。
答曰。
本以西域路近而大法不被。
此蓋由緣應未發。
非謂其塗為遠也。
其路既近而此法永不東流。
若非緣應未至。
何以緻此。
及後東被皆由緣應。
宜發通礙。
各有其時。
前論已盡也。
難曰。
若必以緣應有會。
則昔之淳厚群生何辜。
今之澆薄群生何幸。
假使斯法本以救澆者。
夫為罪莫過于殺。
肉食之時殺孰甚焉。
而方俟火粒甫為教萌。
于大慈神力不有所踬乎。
若粳糧未播。
殺事難息。
未審前時過去諸佛。
複以何法為教。
此教之萌起在何佛。
兼四戒犯人為報乍輕。
一殺害獸受對更重。
首輕未重亦為末達。
夫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
周孔所雲。
聞聲不食。
斬伐以時者。
蓋欲大明仁義之道。
于鳥獸草木尚曰其然。
況在乎人而可悖虐。
非謂内惕寡。
方意在緣報。
睹迹或似。
論情頓乖。
不審于内外兩聖。
其事可得是均以不。
此中參差難用頓悟。
謹備以咨洗。
願具啟諸蔽。
答曰。
民資肉食而火粒未啟。
便令不肉教豈得行。
前論言之已具。
不複重釋。
衆生緣果所遭各有期會。
當昔佛教未被。
是其惡業盛時。
後之聞法是其善業萌時。
善惡各有其時。
何關淳厚之與澆薄。
五支之戒各有輕重。
非殺戒偏重四支并輕。
且五業雖異而互相發起。
犯人之戒。
人重故先出。
犯獸之戒。
獸輕故後被。
訓記之道次第宜然。
周公孔子漸弘仁恻。
前論已詳。
請息重辯。
若必以釋教乖方域之理。
外此自一家之學所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