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巋。

    巋道左之望。

    都邑所知。

    見其饑寒延居私宅。

    巋通人也。

    待以上賓。

    三數日間。

    遂通其婦入堂宴語。

    曾不避人。

    巋有兄子為僧。

    寺近巋宅。

     因往見之。

    奕大瞋怒。

    僧便告巋。

    巋初不信曰。

    傅奕貧士。

    我将接在宅。

    豈為不軌耶。

    僧曰。

    叔若有疑。

    可一往視。

    相将至宅。

    果如所言。

    巋掩氣而旋。

    巋有女婿為果毅。

    常以為言。

    奕既竊妻而傅妖不可算矣。

    如唐吏部唐臨冥報所傳。

    神為泥人。

    固其宜哉。

    如别所顯。

     隋大業八年。

    天子在遼。

    有王文同者。

    郊東王堡人也。

    夙與僧争水硙之利。

     敕令巡問軍實。

    乃矯诏集僧。

    三木加身考令雲反。

    并令引邑議同謀遂誅剪僧徒于河間郡。

    殺道俗近一千人。

    傳符達于蒲州。

    酷聲遍于天下。

    時窦慶為河東太守。

     以狀奏聞。

    帝大怒。

    于河間戮之。

    未及加刑。

    百姓脔之生啖。

    乃及于土地。

    以此反例下述。

    反僧亦相符。

    此然初因僧起謗毀佛法。

    鹹因宿忿。

    不思累劫之溺。

    而欲一時之快。

    洩在帝想非關上事。

    非位不謀。

    已如前咎。

    徒為舉斧終陷磨胸。

    故集者随傳叙之。

    庶後葉之龜鏡也。

     後魏世祖周高祖宋世祖唐高祖趙王度晉蔡谟宋顔延之宋蕭摹之宋周朗宋虞願魏張普濟魏李玚齊劉晝魏楊炫之後魏世祖太武皇帝。

    初立道學。

    置道壇廢佛宗。

     帝姓托跋氏。

    諱伏厘。

    後名焘。

    鮮卑胡人之别種也。

    西晉之亂有托跋盧。

    據有朔方。

    晉就封為代王。

    盧孫舍翼鞬或雲圭。

    部落逾盛。

    衆十萬。

    北連雲中西據陰山。

    雲中南去漢塞四千裡。

    以東晉季武太元初。

    南至朔東三百裡。

    平城為都二十餘歲。

    依華造殿宗事佛道。

    登位三十四年。

    至晉帝隆安中。

    第三主托跋焘立。

     時年八歲。

    尚在幼沖。

    信任司徒崔浩。

    浩尤不信佛。

    情重李老仙術。

    以道德經授帝令諷味。

    因便重之。

    登位二年召天下方士。

    有道士寇謙之者。

    道門之魁傑也。

     自雲于嵩高值天尊飛下。

    召謙賜以天師之号。

    令奉太平真君置靜輪天宮。

    可獲仙道。

    列辟聞之若遺。

    而浩深信之。

    帝由于平城郊置道場。

    方二百步。

    重層崇峻并備厚禮。

    具如釋老志所述。

    後改号太平真君。

    以遂寇謙之道命也。

    因蓋吳作亂。

     關中有沙門。

    畜弓矢。

    浩便進說與吳通謀。

    遂誅長安沙門。

    焚破佛像。

    四方亦然。

    惟留台下。

    至真君七年遂一切蕩除。

    坑僧破像自以為得志也。

    為讒所黩幽殺大子。

    惡疾殃身方族崔浩何嗟及矣。

    不久為閹人宗慶。

    所殺便崩。

    其孫嗣立。

    即開佛法天下大明。

     第六帝孝文是稱文祖。

    改姓為元。

    改代為魏。

    去胡服定官名。

    衣冠華夏移都河洛。

    佛法大興。

    然世祖勇于武略怯于文雄。

    輕于自審重于信僞。

    而奕叙為命世之明後。

    寔誣也哉。

    尋奕搜檢列代上事言及釋門者。

    大略五焉。

    前已顯之。

    今重昌辯。

    一以業運冥昧報果交加。

    二以教指俗僞終歸空滅。

    三以寺宇崇麗顧陵嫉之。

    四以僧有雜行抄掠财色。

    五以僧本緣俗位隆抗禮。

    五相雖惑多。

    以雜行者為言焉。

    斯不達之曲士也。

    夫出家者。

    取其發足超方形心異俗。

    執持聖種震懾魔王。

    天帝尚來下拜。

    龍神無不奉者。

    非無五三雜行犯法負心。

    婆娑于色味。

    貪餮于名利。

    斯等行乖佛化正法稊稂。

    涅槃謂為秃人。

    梵網呼為大賊。

    戒海如屍不納僧條。

    财法絕之斯禁顯然。

    妄咎于佛深不可也。

    至如俗士純臣有國常。

    有行貞潔者重之。

    為貪競者罪之。

    不可以見一士乖僻合國并誅。

    一官濁濫舉朝同剪。

    斯不可也。

    事見後魏書及十六國春秋。

    世祖見一寺過起。

    通國斬僧。

    無問少長一時殘戮。

    可謂虜官長也。

    判事雷同奕引以為明略。

    明者逃矣。

    又以見僧受供厚禮頻繁。

    自不能拔姤而增狀。

    僧為福田。

    奉之自獲其報。

    官是攝政。

    祿之以盛其功。

     今王賜臣下。

    讓祿者是誰。

    俗施僧财。

    不受者常有。

    無祿之官不聞于國。

    受俸之士充牣九州。

    豈以一士受赇朝廷為之廢務。

    一僧濫施釋門由此緻嫌。

    又不可也。

     是知清濁異途道俗通有。

    憲台繩糾于失法。

    詳刑科處于重輕。

    斯俗政也。

    戒律以檢于七非。

    擯罰以正于三格。

    僧制以遮其外犯。

    法令以勖其内心。

    此佛教也。

    是則道俗律令。

    具足光明。

    昭彰于四俗。

    顯昌于五衆。

    有何不盡。

    須爾上言。

    所以。

      上帝高居于九重殷鑒四海。

    列辟靡監于王事職司其憂。

    爾非其司妄行幹政。

     徒為濫職何用當官。

    故後之上事。

    希有從之者。

    故經說四依拟分僞濫。

    人識難辯法智易明。

    何得見一僧行過。

    上累佛宗。

    見一戒或虧便輕正法。

    止可以道廢人。

     以人不弘道也。

    不可以人廢道。

    以道高出天人。

    抑又詳之。

    今以五常檢人。

    何人能具。

    五孝檢士。

    何士備之。

    讀易而忽陰陽。

    講禮而存倨傲。

    闇君賊臣代代常有。

    屍祿亂政時時更繁。

    孔門三千。

    顔生獨為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