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
君人二十九代。
唐堯常據。
言初略述。
統詳則釋門藻鏡者殷矣。
二周祖武皇帝。
志存道學。
躬受符錄猜忌佛門。
帝姓宇文氏。
諱邕。
太祖魏丞相黑泰之第三子也。
族本鮮卑。
元魏之末太祖挾魏。
平陽王西頓關中。
經魏四帝二十三年薨。
世子洛陽公。
受魏禅稱周。
當年被廢。
立弟甯都公。
為帝四年崩。
谥明帝。
兒小立弟魯國公為帝。
即高祖也。
改号保定元年。
深謀獨斷猜忌為心。
晦迹親疏以蒙智術。
保定六年改元天和。
前後經于一紀。
大冢宰晉國公宇文護太祖之猶子也。
躬受遺诏輔翼帝圖。
雄略控禦光時佐國。
恐有廢立。
便引入内殺之。
并子十人。
族大臣六家。
改元建德。
誅除雄武摧剪扜城。
慮遠權衡英威自若。
而能克己勵精。
露懷臣下。
布袍菲食勞謙自持。
躬履行陣步涉山谷。
故得士卒之心死而不厭。
時有谶記忌于黑衣。
謂沙門中次當襲運。
故帝初大信佛。
以事逼身遂行廢蕩。
以建德三年。
納道士張賓佞辯。
便滅二教。
更立通道觀用暢本懷。
至建德五年。
平齊既訖。
自以為。
滅法之福佑也。
改元宣政。
至五月因疠而崩于雲陽。
子赟嗣位。
殺齊王父子十人。
正月一日改元大成。
禅位其子衍。
改元大象。
自号天元皇帝。
便開佛法。
然則禍深福淺過奄其功。
明年五月崩。
谥曰文宣。
後年正月改元大定。
二月内禅位有隋。
故奕述雲。
觀武帝為政。
果決能斷。
此其志也。
既除妖邪之教。
惟務強兵。
五年之間大勳斯集盛矣。
其有成功也。
集者曰。
弈雲。
無佛則國安祚遠。
如何周祖誅除才了兇崩忽臨。
則奕為狂矣。
然則武帝惟武曾不遲疑。
随心快意便行誅戮。
害叔毀佛欺惘已深。
祚促曆移固其宜矣。
況複疠及其身呼嗟何及。
殃鐘禍集又可悲涼。
乃以正佛為妖邪。
指僞道為師奉。
闇君荒主豈待夏殷固谥法之司。
魏周滅法之主俱為武者。
不亦宜乎。
餘有除毀相狀感于苦報。
如别具述。
三宋世祖孝武皇帝。
沙汰僧徒并緻敬事。
帝姓劉氏。
諱駿。
文帝之第三子也。
為父讨逆。
斬兄邵于南郊。
并子三十一人。
自立改元孝建。
二年誅叔義宣。
大明二年誅王僧達父子。
有羌人高阇反。
事及沙門昙标。
下诏曰。
佛法訛替沙門混雜。
未足扶濟鴻教而專成逋薮。
加以奸心頻發兇狀屢聞。
敗道亂俗人神交忿。
可付所在精加沙汰。
後有違犯嚴其誅坐遂設諸條禁。
自非戒行精苦。
并使還俗。
诏雖嚴重竟不施行。
先是晉成帝時。
庾水專政。
欲令沙門緻敬王者。
何充王谧等駁議不同。
及桓玄篡位。
複述前議俱不果行。
備如别述。
世祖以大明六年。
使有司奏議令僧緻敬。
既行刳斮之虐。
鞭顔竣面而斬之。
人不勝其酷也。
且僧拜非經國之典。
亦不行之。
大明八年崩。
子業立。
尋為明帝所奪。
而傅奕叙為高識之帝。
濫刑何識之可高耶。
倏忽絕嗣身名俱滅。
可為殷鑒矣。
案蕭子顯述曰。
宋氏自稱水德。
承運曲幹。
正位八君蔔年五紀。
四經絕嫡三号中興。
關間禍難相陵骨肉。
何可言哉。
四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沙汰釋李二宗诏。
帝以武德末年僧徒多僻。
下诏澄簡肅清遺法。
非謂除滅。
尤為失旨。
故诏雲。
朕膺期馭宇。
興隆教法深思利益。
情在護持。
使玉石區分薰莸有辯。
長存妙道永固福田。
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斯正诏也。
而奕叙為滅法則誣君罪惘。
值容養寬政網漏吞舟。
故存其首領耳。
餘如後述。
奕又引元魏尚書令任城王澄奏議不許邑裡更造伽藍妨人居住。
又引尚書令高肇奏僧隻戶粟散給。
貧人閱其表奏無除。
毀狀但在匡政理教除其僻險。
斯之詳糾弘護之規谏乎。
後趙中書太原王度奏議序。
石虎下書問曰。
佛号世尊國家所奉。
闾裡小人無爵袟。
者為應得事佛不。
又沙門皆應高潔貞正。
行能精潔然後可為道士。
今沙門甚衆。
或有奸宄。
避役多非其人可料簡。
詳議度奏。
以王者郊祀天地祭奉百神。
故禮有恒飨。
佛生西域。
非中華所奉。
漢氏初得其道。
惟聽西域胡人立寺都邑。
魏承漢制。
趙由舊章請趙人不聽詣寺。
已為沙門者遣還初服。
朝士多同此議。
虎下诏曰。
度議佛是外神非諸華所奉。
朕出邊戎。
宜從本俗。
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則。
茍允事無虧。
何拘前代。
其夷趙為道士。
樂事佛者悉聽餘有。
奕為潤飾多陳妖詐。
道家之書僞妄自昔。
黃書合氣士女淫行。
赤章厭禱幽明亂起。
是知妄作者兇。
亂俗者殺。
罪有餘矣。
何者。
奕雲。
佛圖澄令弟子遊說郡國。
支遁之徒為其股肱。
翻三玄妙旨文飾邪教。
斯言訾謗天地不容何者。
佛圖澄者得聖之人也。
乳孔流光。
不假燈炬之照。
瞻鈴映掌。
坐觀成敗之儀。
兩主奉之若神。
百辟敬之如佛。
預啟東儲之貳。
前表石蔥之禍。
及難生妖現。
谏虎以刑濫法深享壽不遙。
斯言甚切。
而奕乃雲。
令虎殺侄取
君人二十九代。
唐堯常據。
言初略述。
統詳則釋門藻鏡者殷矣。
二周祖武皇帝。
志存道學。
躬受符錄猜忌佛門。
帝姓宇文氏。
諱邕。
太祖魏丞相黑泰之第三子也。
族本鮮卑。
元魏之末太祖挾魏。
平陽王西頓關中。
經魏四帝二十三年薨。
世子洛陽公。
受魏禅稱周。
當年被廢。
立弟甯都公。
為帝四年崩。
谥明帝。
兒小立弟魯國公為帝。
即高祖也。
改号保定元年。
深謀獨斷猜忌為心。
晦迹親疏以蒙智術。
保定六年改元天和。
前後經于一紀。
大冢宰晉國公宇文護太祖之猶子也。
躬受遺诏輔翼帝圖。
雄略控禦光時佐國。
恐有廢立。
便引入内殺之。
并子十人。
族大臣六家。
改元建德。
誅除雄武摧剪扜城。
慮遠權衡英威自若。
而能克己勵精。
露懷臣下。
布袍菲食勞謙自持。
躬履行陣步涉山谷。
故得士卒之心死而不厭。
時有谶記忌于黑衣。
謂沙門中次當襲運。
故帝初大信佛。
以事逼身遂行廢蕩。
以建德三年。
納道士張賓佞辯。
便滅二教。
更立通道觀用暢本懷。
至建德五年。
平齊既訖。
自以為。
滅法之福佑也。
改元宣政。
至五月因疠而崩于雲陽。
子赟嗣位。
殺齊王父子十人。
正月一日改元大成。
禅位其子衍。
改元大象。
自号天元皇帝。
便開佛法。
然則禍深福淺過奄其功。
明年五月崩。
谥曰文宣。
後年正月改元大定。
二月内禅位有隋。
故奕述雲。
觀武帝為政。
果決能斷。
此其志也。
既除妖邪之教。
惟務強兵。
五年之間大勳斯集盛矣。
其有成功也。
集者曰。
弈雲。
無佛則國安祚遠。
如何周祖誅除才了兇崩忽臨。
則奕為狂矣。
然則武帝惟武曾不遲疑。
随心快意便行誅戮。
害叔毀佛欺惘已深。
祚促曆移固其宜矣。
況複疠及其身呼嗟何及。
殃鐘禍集又可悲涼。
乃以正佛為妖邪。
指僞道為師奉。
闇君荒主豈待夏殷固谥法之司。
魏周滅法之主俱為武者。
不亦宜乎。
餘有除毀相狀感于苦報。
如别具述。
三宋世祖孝武皇帝。
沙汰僧徒并緻敬事。
帝姓劉氏。
諱駿。
文帝之第三子也。
為父讨逆。
斬兄邵于南郊。
并子三十一人。
自立改元孝建。
二年誅叔義宣。
大明二年誅王僧達父子。
有羌人高阇反。
事及沙門昙标。
下诏曰。
佛法訛替沙門混雜。
未足扶濟鴻教而專成逋薮。
加以奸心頻發兇狀屢聞。
敗道亂俗人神交忿。
可付所在精加沙汰。
後有違犯嚴其誅坐遂設諸條禁。
自非戒行精苦。
并使還俗。
诏雖嚴重竟不施行。
先是晉成帝時。
庾水專政。
欲令沙門緻敬王者。
何充王谧等駁議不同。
及桓玄篡位。
複述前議俱不果行。
備如别述。
世祖以大明六年。
使有司奏議令僧緻敬。
既行刳斮之虐。
鞭顔竣面而斬之。
人不勝其酷也。
且僧拜非經國之典。
亦不行之。
大明八年崩。
子業立。
尋為明帝所奪。
而傅奕叙為高識之帝。
濫刑何識之可高耶。
倏忽絕嗣身名俱滅。
可為殷鑒矣。
案蕭子顯述曰。
宋氏自稱水德。
承運曲幹。
正位八君蔔年五紀。
四經絕嫡三号中興。
關間禍難相陵骨肉。
何可言哉。
四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沙汰釋李二宗诏。
帝以武德末年僧徒多僻。
下诏澄簡肅清遺法。
非謂除滅。
尤為失旨。
故诏雲。
朕膺期馭宇。
興隆教法深思利益。
情在護持。
使玉石區分薰莸有辯。
長存妙道永固福田。
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斯正诏也。
而奕叙為滅法則誣君罪惘。
值容養寬政網漏吞舟。
故存其首領耳。
餘如後述。
奕又引元魏尚書令任城王澄奏議不許邑裡更造伽藍妨人居住。
又引尚書令高肇奏僧隻戶粟散給。
貧人閱其表奏無除。
毀狀但在匡政理教除其僻險。
斯之詳糾弘護之規谏乎。
後趙中書太原王度奏議序。
石虎下書問曰。
佛号世尊國家所奉。
闾裡小人無爵袟。
者為應得事佛不。
又沙門皆應高潔貞正。
行能精潔然後可為道士。
今沙門甚衆。
或有奸宄。
避役多非其人可料簡。
詳議度奏。
以王者郊祀天地祭奉百神。
故禮有恒飨。
佛生西域。
非中華所奉。
漢氏初得其道。
惟聽西域胡人立寺都邑。
魏承漢制。
趙由舊章請趙人不聽詣寺。
已為沙門者遣還初服。
朝士多同此議。
虎下诏曰。
度議佛是外神非諸華所奉。
朕出邊戎。
宜從本俗。
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則。
茍允事無虧。
何拘前代。
其夷趙為道士。
樂事佛者悉聽餘有。
奕為潤飾多陳妖詐。
道家之書僞妄自昔。
黃書合氣士女淫行。
赤章厭禱幽明亂起。
是知妄作者兇。
亂俗者殺。
罪有餘矣。
何者。
奕雲。
佛圖澄令弟子遊說郡國。
支遁之徒為其股肱。
翻三玄妙旨文飾邪教。
斯言訾謗天地不容何者。
佛圖澄者得聖之人也。
乳孔流光。
不假燈炬之照。
瞻鈴映掌。
坐觀成敗之儀。
兩主奉之若神。
百辟敬之如佛。
預啟東儲之貳。
前表石蔥之禍。
及難生妖現。
谏虎以刑濫法深享壽不遙。
斯言甚切。
而奕乃雲。
令虎殺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