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其帝位。
何斯言之過欤。
又雲。
支遁之徒為其羽翼。
晉氏南度止一道林雖是同時。
江山胡越。
安得散身奔北股肱趙朝。
又雲。
翻三玄妙旨文飾邪教。
此亦虛言何得妄指。
且道之述作止在五千。
自餘千卷都是虛詐。
備詳魏日姜斌事乎。
然則自忖者審。
謂僧亦然。
且佛之教義綸綜有歸。
前後文理無相乖競。
尋繹道經濫竊何甚。
不能自立一義。
并傍佛宗。
或四果十地連寫内經。
或地獄天堂全書佛旨。
斯并業行之升沈。
報因之盛則也。
問以位行階級。
則事逾河漢。
如何叙集圖傳迷俗亂真。
無纖毫以助化。
有山嶽之負犯。
拄沒卒歲。
又可悲夫。
六蔡谟。
字道明。
陳留人。
晉太常彭城王纮表。
以肅祖好佛道。
手畫形像于樂賢堂。
經曆寇難而堂猶存。
宜敕著作。
鹹使作頌。
顯宗出纮表博議。
谟曰。
佛者夷人。
惟聞變夷從夏。
不聞變夏從夷。
先帝天縱多才。
聊畫此像。
未是大晉盛德之形容。
今欲發王命敕史官上稱先帝好佛之志下為夷狄作一像之頌。
于義有疑焉。
康帝即位拜司徒。
永和四年五月诏書下。
固執不就。
上疏乞骸骨。
及孝宗臨軒。
徵谟不至(自且至中。
皇)。
太後诏罷朝。
公卿奏送谟廷尉以正刑書。
谟率子弟素服詣廷尉待罪。
诏免為庶人。
便杜門不出。
斯并剛愎之鄙夫。
井坎之固量也。
而奕叙為純臣。
未為笃論。
何者谟之諷議。
局據神州一域。
以此為中國也。
佛則通據閻浮一洲。
以此為邊地也。
即目而叙。
斯國東據海岸。
三方則無。
無則不可謂無邊可見也。
此洲而談四周環海。
天竺地之中心夏至北行。
方中無影則天地之正國也。
故佛生焉。
況複堤封所及。
三千日月萬億天地之中央也。
惟佛所統非谟能哓。
且庸度生常保局水。
執自以古同。
謂家自為我土樂。
人自以為我民良。
不足怪也。
中原嵩洛土圭。
測景以為中也。
乃是神州之别中耳。
至時餘分不能定之。
江表島夷地卑氣厲情志飛揚。
故曰揚州。
晉氏奔之更稱文國。
變夷從夏斯言有由。
則孔子居九夷非陋也。
且有德則君人。
無道則勃亂。
故夏禹生于西羌。
文王長于東夷。
元魏托跋宗族北狄。
并君臨渎嶽。
向明南面。
豈以生不在諸華。
而逆其風化也。
至如由餘西戎孤臣。
秦穆因而霸立。
日磾玁狁微類。
漢武納而位存。
故知道在則尊。
未拘于夷夏也。
蔡谟铿固自守。
未曰通人。
拒诏違命負罪殿廢。
正刑可矣。
抑又詳之。
盈尺徑寸之珠壁本惟絕域。
窮神達理之睿聖不限方維。
故崆峒非九州之限。
昆侖乃五竺之地。
而黃帝軒轅并西奔而趣之。
李老尹喜又接武而登之。
斯何故耶。
知可歸矣。
且見機而作。
無俟準的。
至如夏桀之為政也。
焚黃圖誅龍逢。
秦正之酷暴也。
燒經籍坑儒士。
時俗傳之。
無道之君也。
然埏埴塼瓦非曰桀功。
起予皇帝未尊呂德。
然累葉盛行義須褒貶古人有言。
堯舜未必全聖。
桀纣何能極愚。
然而并歸咎于夏殷。
尊嚴于唐虞者。
偏黨不倫之詭經也。
蔡氏遍隘何足可稱。
唐特進鄭公魏徵策有百條。
其一條曰。
問經佛興行早晚得失。
答珠星夜隕。
佛生于周辰。
白馬朝來。
法興于漢世。
故唐堯虞舜靡得詳焉。
孔子周公安能述也。
然則法王自在變化無窮。
納須彌于芥子之中。
覆日月于蓮華之下。
法雲惠雨明珠寶船。
出諸子于火宅。
濟群生于苦海。
砮得砥則截骨而斷筋。
車得膏則馬利而輪疾。
誠須精心回向潔志歸依。
宜信傅毅之言。
無從蔡谟之儀。
斯國之重臣也。
可謂高識有歸。
故太宗敬而制碑。
手書其石。
祔葬于昭陵。
為萬代之摸楷也。
蔡谟年事俱盡功用罕施。
自揣無能固辭于公政可也。
而叙華夷事隔。
未曰通人。
又不足可稱焉。
七顔延之。
琅琊人。
有文章。
好飲酒。
放逸不護細行。
宋元嘉中遷太常。
沙門慧琳以才學迥拔。
為太祖所賞。
每升獨榻之禮。
延之嫉焉曰。
此三台之座豈可使刑餘居之。
帝變色。
奕叙之為名士。
斯可知也。
以琳得寵于文帝。
延之非莅政之能官。
嫉而譏之。
既不預朝廷。
退居裡闬\。
子峻為楊州刺史。
乘軒還宅。
延之負杖避而譏之。
不營産業。
布衣蔬食獨遊野外。
時彥以其不參朝賢。
亦顯論所不及。
豈不以無預獨榻之榮嫉琳而謂刑餘也。
餘如達性論所評議也。
然顔公着論。
褒贊極多。
至如通佛影迹通佛頂齒爪通佛衣缽杖通佛二□。
不然。
皆置言。
高拔群英之所模楷者。
刑餘之言。
一時之貶琳耳。
其四論并見宋陸澄續法論。
八蕭摹之。
蘭陵人。
宋元嘉十二年為丹陽尹。
奏稱佛化被于中國已曆四代。
塔寺形像所在千計。
進可以系心。
退足以招勸。
自頃已來。
敬情浮末不以精誠為至。
更以奢競為重。
違中越制。
宜加檢裁。
不為之防流遁未已。
請今後鑄銅像造塔寺。
先詣所在陳事列言
何斯言之過欤。
又雲。
支遁之徒為其羽翼。
晉氏南度止一道林雖是同時。
江山胡越。
安得散身奔北股肱趙朝。
又雲。
翻三玄妙旨文飾邪教。
此亦虛言何得妄指。
且道之述作止在五千。
自餘千卷都是虛詐。
備詳魏日姜斌事乎。
然則自忖者審。
謂僧亦然。
且佛之教義綸綜有歸。
前後文理無相乖競。
尋繹道經濫竊何甚。
不能自立一義。
并傍佛宗。
或四果十地連寫内經。
或地獄天堂全書佛旨。
斯并業行之升沈。
報因之盛則也。
問以位行階級。
則事逾河漢。
如何叙集圖傳迷俗亂真。
無纖毫以助化。
有山嶽之負犯。
拄沒卒歲。
又可悲夫。
六蔡谟。
字道明。
陳留人。
晉太常彭城王纮表。
以肅祖好佛道。
手畫形像于樂賢堂。
經曆寇難而堂猶存。
宜敕著作。
鹹使作頌。
顯宗出纮表博議。
谟曰。
佛者夷人。
惟聞變夷從夏。
不聞變夏從夷。
先帝天縱多才。
聊畫此像。
未是大晉盛德之形容。
今欲發王命敕史官上稱先帝好佛之志下為夷狄作一像之頌。
于義有疑焉。
康帝即位拜司徒。
永和四年五月诏書下。
固執不就。
上疏乞骸骨。
及孝宗臨軒。
徵谟不至(自且至中。
皇)。
太後诏罷朝。
公卿奏送谟廷尉以正刑書。
谟率子弟素服詣廷尉待罪。
诏免為庶人。
便杜門不出。
斯并剛愎之鄙夫。
井坎之固量也。
而奕叙為純臣。
未為笃論。
何者谟之諷議。
局據神州一域。
以此為中國也。
佛則通據閻浮一洲。
以此為邊地也。
即目而叙。
斯國東據海岸。
三方則無。
無則不可謂無邊可見也。
此洲而談四周環海。
天竺地之中心夏至北行。
方中無影則天地之正國也。
故佛生焉。
況複堤封所及。
三千日月萬億天地之中央也。
惟佛所統非谟能哓。
且庸度生常保局水。
執自以古同。
謂家自為我土樂。
人自以為我民良。
不足怪也。
中原嵩洛土圭。
測景以為中也。
乃是神州之别中耳。
至時餘分不能定之。
江表島夷地卑氣厲情志飛揚。
故曰揚州。
晉氏奔之更稱文國。
變夷從夏斯言有由。
則孔子居九夷非陋也。
且有德則君人。
無道則勃亂。
故夏禹生于西羌。
文王長于東夷。
元魏托跋宗族北狄。
并君臨渎嶽。
向明南面。
豈以生不在諸華。
而逆其風化也。
至如由餘西戎孤臣。
秦穆因而霸立。
日磾玁狁微類。
漢武納而位存。
故知道在則尊。
未拘于夷夏也。
蔡谟铿固自守。
未曰通人。
拒诏違命負罪殿廢。
正刑可矣。
抑又詳之。
盈尺徑寸之珠壁本惟絕域。
窮神達理之睿聖不限方維。
故崆峒非九州之限。
昆侖乃五竺之地。
而黃帝軒轅并西奔而趣之。
李老尹喜又接武而登之。
斯何故耶。
知可歸矣。
且見機而作。
無俟準的。
至如夏桀之為政也。
焚黃圖誅龍逢。
秦正之酷暴也。
燒經籍坑儒士。
時俗傳之。
無道之君也。
然埏埴塼瓦非曰桀功。
起予皇帝未尊呂德。
然累葉盛行義須褒貶古人有言。
堯舜未必全聖。
桀纣何能極愚。
然而并歸咎于夏殷。
尊嚴于唐虞者。
偏黨不倫之詭經也。
蔡氏遍隘何足可稱。
唐特進鄭公魏徵策有百條。
其一條曰。
問經佛興行早晚得失。
答珠星夜隕。
佛生于周辰。
白馬朝來。
法興于漢世。
故唐堯虞舜靡得詳焉。
孔子周公安能述也。
然則法王自在變化無窮。
納須彌于芥子之中。
覆日月于蓮華之下。
法雲惠雨明珠寶船。
出諸子于火宅。
濟群生于苦海。
砮得砥則截骨而斷筋。
車得膏則馬利而輪疾。
誠須精心回向潔志歸依。
宜信傅毅之言。
無從蔡谟之儀。
斯國之重臣也。
可謂高識有歸。
故太宗敬而制碑。
手書其石。
祔葬于昭陵。
為萬代之摸楷也。
蔡谟年事俱盡功用罕施。
自揣無能固辭于公政可也。
而叙華夷事隔。
未曰通人。
又不足可稱焉。
七顔延之。
琅琊人。
有文章。
好飲酒。
放逸不護細行。
宋元嘉中遷太常。
沙門慧琳以才學迥拔。
為太祖所賞。
每升獨榻之禮。
延之嫉焉曰。
此三台之座豈可使刑餘居之。
帝變色。
奕叙之為名士。
斯可知也。
以琳得寵于文帝。
延之非莅政之能官。
嫉而譏之。
既不預朝廷。
退居裡闬\。
子峻為楊州刺史。
乘軒還宅。
延之負杖避而譏之。
不營産業。
布衣蔬食獨遊野外。
時彥以其不參朝賢。
亦顯論所不及。
豈不以無預獨榻之榮嫉琳而謂刑餘也。
餘如達性論所評議也。
然顔公着論。
褒贊極多。
至如通佛影迹通佛頂齒爪通佛衣缽杖通佛二□。
不然。
皆置言。
高拔群英之所模楷者。
刑餘之言。
一時之貶琳耳。
其四論并見宋陸澄續法論。
八蕭摹之。
蘭陵人。
宋元嘉十二年為丹陽尹。
奏稱佛化被于中國已曆四代。
塔寺形像所在千計。
進可以系心。
退足以招勸。
自頃已來。
敬情浮末不以精誠為至。
更以奢競為重。
違中越制。
宜加檢裁。
不為之防流遁未已。
請今後鑄銅像造塔寺。
先詣所在陳事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