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京師諸僧作破邪論以抗之。

    如後所列。

    奕表雲。

    一僧尼六十已下。

    簡令作民。

    則兵強農勸。

    易曰。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此則陰陽父子天地大象。

    不可乖也。

    今衛壯之僧。

    婉娈之尼。

    失禮不婚。

    天胎殺子減損戶口。

    不亦傷乎。

    今佛家違天地之化。

    背陰陽之道。

    未之有也。

    請依前條尋。

    老子至聖尚谒帝王。

    孔丘聖人猶跪宰相。

    況道人無取德義未隆。

    下忽公卿抗衡天子。

    如臣愚見。

      請同老孔弟子之例拜谒王臣編于朝典者。

    奕奏如此。

    未足理論。

    出處殊途不可一述。

    易稱構精。

    佛則絕欲固知李氏道門相結伉俪。

    日夕共會順易陰陽。

    不順則與佛何殊。

    若順固其恒俗。

    何為學僧守靜絕欲無為。

    以事讨論纏綿自顯。

    如上已述。

    迷者未尋。

    且李耳子孫遍于天下。

    張陵餘胤散列諸州。

    祖宗遺緒如何辄異。

      若異其先斯為絕嗣。

    三千之罪莫有高之。

    況複黃書服氣。

    三五七九之經。

    上下相和。

    四眼二舌之教。

    不可削也。

    佛教不爾欲是過原。

    先必戒之方祛俗滞。

    此則佛道之分途也。

    高識者體之。

     又雲。

    請同孔老門人拜谒王臣者。

    不知奕出此語。

    何以自陳毀僧傲親抗君非為忠孝。

    固知道士常拜君親。

    如何目見道士從僧抗禮。

    不能自化其類。

    何用彈人實而言之。

    道士由來拜谒。

    竊形濫吹冒入出俗之俦。

    緻有黃巾乃張角之風也。

    法儀抗禮。

    是缁徒之範也。

    至如李老之服本襲朝章。

    冠屦同蘭台太史。

    揖讓等大夫之儀也。

    如何門人高抗先師之位。

    仰則沙門之法。

    都不可也。

    會逢寬政置不繩之。

    以法懲劾于何逃責。

    但奕上事碎亂不經。

    或言胡佛邪教退還西域。

    或雲。

    三萬戶州且存一寺。

    不足校也。

     一奕雲。

    大唐丁壯僧尼二十萬衆。

    共結胡心。

    可不備預之哉。

    請一配之則年産十萬。

    此亦劉生之古計也。

    無用陳之。

    如前已顯。

    斯則女子帶甲鳏夫執戈。

    餌敵負國一何可笑。

    又大唐寺籍佛道二衆不滿七萬。

    如何而欺。

     上帝二十萬衆乎。

    斯即自刑無勞他處。

     二明寺作草堂土舍。

    則秦皇漢武為有德之君。

    良以佛縱奢侈。

    寺塔八萬四千。

    此國效之又增其倍。

    凡百士庶暗愁往罪虛規來福。

    浪說天堂地獄。

    詛我華人。

    至如秦皇阿閣漢武甘泉。

    古迹宮觀不過十數。

    史官書之号曰無道。

    曾不言佛無道過之。

    又引張融三破之言。

    廣如前集。

    今重顯之。

    佛之化也依樹為家。

    形骸有累權開小室。

    寺塔崇廣信心所營。

    請僧福用非僧課造。

    至如天堂地獄善惡之報殊焉。

    品類區分升沈之義天别。

    不知道經往往亦述地獄。

    須核天堂有幾地獄何所雲雲。

     故道步虛雲。

    天人同其願。

    飄飖入紫微。

    七祖生天堂。

    我身白日升。

    如是非一。

    述天堂也。

    不許僧雲。

    是誰過乎。

      三明請減寺塔。

    則民安國治者。

    由妖胡虛說造寺之福。

    庸人信之角營寺塔。

     小寺百僧。

    大寺二百。

    以兵率之五寺強成一旅。

    總計諸寺。

    兵多六軍。

    侵食生民國家大患。

    請三萬戶州且留一寺。

    又引自古已來僧反十餘。

    自餘兇黨至今猶在。

     請必除蕩用消胡氣。

    浃旬之間宇宙廓清。

    奕奏如此。

    妄述兵多。

    于時二衆不滿七萬。

    半為尼女。

    豈等大國之六軍乎。

    又雲。

    反僧兇黨猶在者。

    僧之從逆為俗所拘。

    一身獨立如何動衆。

    虛引飾詐亂俗惘君。

    天地不容。

    故早磨滅。

    又統詳之。

     賊臣酷吏何代不無。

    濁濫當官何時不有。

    堯放四兇非由事佛。

    舜既絕嗣豈是僧風。

    不可以一臣逆節舉朝同誅。

    一僧為過全宗族滅。

    奕奏狀日望即依行。

    明明作辟固絕其議。

     四明僧尼衣布省齋。

    則貧人不饑蠶無橫死者。

    臣聞佛戒僧尼糞掃衣五綴缽望中一食。

    獨坐山中清居禅誦。

    此佛之章法也。

    若殺蠶作衣。

    佛戒不許。

    今則知佛理虛故生違犯(此是荀濟語)餘則鄙罵惡類厮下之言。

    不足聞也。

     五明斷僧尼居。

    積則百姓豐滿将士皆富。

     六明帝王無佛則大治年長。

    有佛則虐睡祚短者。

     七明封周孔之教送與西域胡必不行者。

     八明統論佛教虛多實少。

     九明隐農安匠市□處中國富民饒者。

     十明帝王受命皆革前政者。

     十一明直言忠诤古來出口禍及其身者。

    此之十一條。

    通釋甚衆。

    為存詞費約同諸異解奏之。

    高祖覽之大悅。

    诏廢諸州寺塔。

    至九年六月四日。

    後上謂曰。

    爾大直奏事怕殺人。

    今日後勿懼。

    貞觀六年又上書。

    令僧吹螺不合擊鐘。

    又言。

    佛法妖僞。

    敕示蕭瑀。

    瑀曰。

    傅奕非聖人者無法。

    奕駁曰。

    瑀先祖已來。

    不事宗廟專崇胡鬼。

    非孝者無親。

    因集佛教入中華已來。

    士人識見高遠有駁議其妖惑者。

     為高識傳雲。

    奕傅如此雲。

    高祖從其言而廢寺者。

    斯惘君也。

    豈有四年上事九年方廢省諸州寺塔乎。

    竟無此诏。

    如何信之。

    一條假诳萬途可悉。

    奕身死後出傳貨之。

    言雖矯诏無命可死。

    又雲。

    上書不許擊鐘。

    其妄作也。

    經雲。

    擊鼓戒兵鳴槌集衆。

    又雲。

    撞擊佛鐘。

    斯非教耶。

    又述蕭瑀不事宗廟專事胡佛。

    斯面欺于宰伯也。

    梁典雲。

    高祖七廟每祭畢涕泗滂沱。

    是何言也。

    今京師東西兩第。

    俱有宗廟。

    四時飨祀相仍即目。

    義不濫聽弘為此傳。

    又可笑也。

    止可诳緣邊小識。

    未足以示中華。

    惜哉淨識一從污染頓爾沉滞。

    反本何期。

    上所列人。

    亦如前評興亡太半。

    随類詳焉。

     檢唐臨冥報記雲雲。

    太史令傅奕。

    自武德初至貞觀十四年。

    常诽毀佛僧。

    以其年秋暴病卒。

    初奕與道士傅仁鈞薛赜善。

    後傅薛俱受官。

    仁鈞先亡。

    赜夢見鈞曰。

    先所負錢可付泥人。

    赜問誰耶。

    曰即傅奕也。

    是夜少府憑長命夢又在一處。

     多見是先亡。

    命問。

    佛經罪福之事有實乎。

    曰皆定實也。

    又問。

    如傅奕生平不信佛。

    死受何報。

    答曰。

    傅奕已配越州作泥人矣。

    長命旦入殿庭。

    見薛赜說所夢。

     赜又說之。

    二夢符合。

    臨在其側同嗟歎之。

    赜即送錢付奕。

    并說所夢。

    後數日而奕卒。

    案泥人者謂泥犁中人也。

    泥犁即地獄之别名矣。

    八大地獄在于地下。

    餘諸雜獄散在山中海内而受苦也。

    深可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