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雲。
在佛曰實相。
在道曰玄牝。
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
佛則在夷。
故為夷言。
道既在華。
故為華語。
獨立不改絕學無憂。
曠劫諸聖共遵斯一。
老釋未始分。
迷者分未合。
億善遍修。
修遍成聖。
雖十号千稱。
終不能盡。
然其文中抑佛而揚道。
斯門人也。
不足評之。
又張融門律意亦同歡。
前集已詳。
後更略引。
亦備法義篇。
且佛則金姿丈六。
道則白首同凡。
佛則舍王位。
道則臣王者。
佛化無國不有。
道則不出神州。
佛則塔遍閻浮。
道則冢居槐裡。
全不同也。
何得辄引以拟倫乎。
二十一邢子才。
何間人。
仕魏著作郎遷中書黃門郎。
以為姓人不可保。
謂元景曰。
卿何必姓王。
元景變色。
子才曰。
我亦何必姓邢能保五世耶。
然佛是西域聖人。
尋已冥滅。
使神更生。
安能勞苦今世邢子才。
為後身張阿得耶。
亦有難解。
如法義篇自尋之。
二十二高道讓者。
涼書述雲。
釋氏之化。
聞其風而悅之。
義生天地之外。
詞出耳目之表。
斯獎教之洪緻。
九流之一家。
而好之既深則其術亦高。
而圖寺極壯窮海陸之财。
造者弗吝金碧。
殚生民之力。
豈大覺之意乎。
然至敬無文至神不飾。
未能盡天下之牲。
故祭天以繭栗。
未能極天下之文。
故藉神以□桔。
茍有其誠。
則蘋藻侔于百品。
明德匪馨。
則烹牛下于礿祭。
而況鹫山之術彼岸之奇。
而可以虛求乎。
乃有浮遊都鄙避苦逃劇。
原其誠心百裁一焉。
既朱紫一亂。
城社狐鼠穢大法之精華。
損農蠶之要務。
執契者不以為患。
當衡者不以為言。
有國者宜鑒而節之。
此則讓為護法之純臣矣。
奕又何為裁之。
可謂高識之人。
而載于高識之傳者可也。
二十三李公緒。
趙郡人。
通經史善陰陽。
見有喪之家憂齋供福利。
便曰。
佛教者脫略父母遺蔑帝王。
捐六親舍禮義。
赭衣髡剔自比刑餘。
妄說炫惑惟利是親。
陰陽名墨。
雖纰缪苛察。
而四時節用有取。
至如茲術則傷化托幽滋為鬼道。
惜哉舉國皆迷。
彼衆我寡。
悲哉吾之死也。
福事一切罷之。
棄華即戎。
有識不許。
弟概字季節。
屬文讀佛經。
腳指夾之。
斯北邊士俗自保專執之大魁者。
惜哉生為徒生。
無上善以資神。
死為徒死。
有下惡以沈報。
冥冥随業反本何期。
來際莫知現在焉識。
與夫群畜愚叟奚以異哉。
二十四廬思道。
範陽人。
仕齊為黃門郎。
周武平齊詣京師。
作西征記。
略雲。
姚興好佛法。
羅什譯經論。
佛圖遍海内。
士女為僧尼者十六七。
縻費公私歲以巨萬。
帝獨運遠略罷之。
強國富民之上策也。
又作周齊興亡論。
略雲。
周祖始位。
大冢宰宇文護。
太祖之猶子也。
負圖作宰。
親受顧命。
周祖高居深視。
一朝折首凡厥黨與鹹見夷戮。
乃棄奢淫布公道。
屏重肉躬大布。
始自六宮被于九服。
以為釋化立教。
本貴清淨。
近世已來縻費财力。
遂下诏削除之。
亦前王之所未得也。
思道為論糾其縻費。
罷之則謂強國富民之策。
斯一代之小識。
未遠大之弘略也。
夫佛法之行化也。
要在清神滅惑也。
彼費财崇福者。
知身命财終歸散滅。
徒為保愛。
此厚生守财之奴也。
故俗雲。
多藏厚亡積而能散。
石崇以财色而受誅。
殷辛亦同之而早戮。
自古鹹爾。
溢于見聞而不能止者。
乃貪惑使之然也。
昔漢武壽陵秦皇終隴。
财寶充牣畢被侵開。
何若舍貪積而興上福。
以崇景仰之至。
割形骸而從道化。
以襲全正之極者可也。
不然藏積空勞自他。
形神校計晨夕無暇身死名滅卒從他手。
今昔如此。
習俗相仍。
略舉近代。
齊代之行福也。
寺塔崇盛僧衆雜聚。
不能節之以道。
縱其淆亂。
斬斛律明月虛聽谶詞。
周軍聞便解甲。
齊後斯闇主也。
權守國資不能周給。
宇文既破。
帑藏充盈不解。
身用銜绁而詣軍門。
财寶并為周有。
周祖既廢二教。
自以為萬代之上策也。
西平東讨無往不克。
以為滅法之廟略也。
固天宥之。
統收齊餘泉貨鸠拾。
素是貧國缣纩全希。
一旦獲之。
填胸滿目連手運帛。
接轸長途。
斯為大盜之滅國。
乃以為興師之盛業也。
生滅得失曾不籌之。
惟拟目前快意莫慮于後。
我既破他他亦破我。
自古恒爾。
無得不思。
周祖謂以萬代常存與天地而齊壽也。
窮讨岩穴務存藏積。
守儉保素克己勵俗。
亦萬代之一人也。
當年崩背而其子用之。
大張文物高陳聲勢。
即開佛法。
以從百姓之歡心。
又顯勝相。
用呈大國之威雄也。
立四皇後表八柱國。
前後鹵薄隊仗倍常。
各二十四。
自古皇王莫之比拟。
立元宣政禅位小兒。
時在繦褓王位斯及。
自号天元皇帝也。
春秋方富未許喪身。
不盈一載又從萬古。
兒小不立後父控衡。
曆移運從隋高受禅。
位及國财并為隋有。
斯可師也。
而不師之。
隋雖重法廣陳寺塔。
至于财事無足稱言。
故使蓄積谷帛遍于國中。
倉庫殷實不能散施。
故福門雖開示存而已。
及炀帝之末。
天下沸騰郊壘風驚。
畿甸霧結。
初登位也。
哥帝德而曰萬年。
後陵遲也。
鹹面罵而揚諸咎。
倉禀資于群盜縻爛者無窮。
形骸執于賊臣。
百辟困于黔首。
舉斯以統無得守株。
佛之誠言信而可驗。
何以知其然耶。
自古登臨無不高稱萬歲。
歲之有萬斯即有期。
況減于萬。
何代不有。
既前王不守于萬。
固知後帝義不逾之。
各取萬歲今何所在。
五運相襲可不鏡諸。
是以明後英賢。
知五家之必散。
上智高識。
鑒三堅之可修。
已用之财如影之相逐。
未用之物不可賜及怨親。
所以于國于家遺之如脫屣。
若财若命棄之若遊塵。
莊嚴性識。
使早備法身。
成就善權。
務津梁諸有。
斯至教也。
餘諸幻有知何所論。
故經雲。
劫燒終訖。
乾坤洞燃。
須彌巨海。
都為灰揚。
天龍人鬼。
于中凋喪。
二儀尚殒。
國有何常。
如斯法句可以尋真。
自外凡鄙固非其務。
二十五傅奕。
北地泥陽人。
其本西涼。
随魏入代齊。
平入周仕通道觀。
隋開皇十三年。
與中山李播請為道士。
十七年事漢王。
及諒反遷于岐州。
皇運初授太史令。
武德四年。
上減省寺塔僧尼益國利民事十一條。
高祖聞之竟不行下奕。
乃多寫表狀遠近流布。
在佛曰實相。
在道曰玄牝。
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
佛則在夷。
故為夷言。
道既在華。
故為華語。
獨立不改絕學無憂。
曠劫諸聖共遵斯一。
老釋未始分。
迷者分未合。
億善遍修。
修遍成聖。
雖十号千稱。
終不能盡。
然其文中抑佛而揚道。
斯門人也。
不足評之。
又張融門律意亦同歡。
前集已詳。
後更略引。
亦備法義篇。
且佛則金姿丈六。
道則白首同凡。
佛則舍王位。
道則臣王者。
佛化無國不有。
道則不出神州。
佛則塔遍閻浮。
道則冢居槐裡。
全不同也。
何得辄引以拟倫乎。
二十一邢子才。
何間人。
仕魏著作郎遷中書黃門郎。
以為姓人不可保。
謂元景曰。
卿何必姓王。
元景變色。
子才曰。
我亦何必姓邢能保五世耶。
然佛是西域聖人。
尋已冥滅。
使神更生。
安能勞苦今世邢子才。
為後身張阿得耶。
亦有難解。
如法義篇自尋之。
二十二高道讓者。
涼書述雲。
釋氏之化。
聞其風而悅之。
義生天地之外。
詞出耳目之表。
斯獎教之洪緻。
九流之一家。
而好之既深則其術亦高。
而圖寺極壯窮海陸之财。
造者弗吝金碧。
殚生民之力。
豈大覺之意乎。
然至敬無文至神不飾。
未能盡天下之牲。
故祭天以繭栗。
未能極天下之文。
故藉神以□桔。
茍有其誠。
則蘋藻侔于百品。
明德匪馨。
則烹牛下于礿祭。
而況鹫山之術彼岸之奇。
而可以虛求乎。
乃有浮遊都鄙避苦逃劇。
原其誠心百裁一焉。
既朱紫一亂。
城社狐鼠穢大法之精華。
損農蠶之要務。
執契者不以為患。
當衡者不以為言。
有國者宜鑒而節之。
此則讓為護法之純臣矣。
奕又何為裁之。
可謂高識之人。
而載于高識之傳者可也。
二十三李公緒。
趙郡人。
通經史善陰陽。
見有喪之家憂齋供福利。
便曰。
佛教者脫略父母遺蔑帝王。
捐六親舍禮義。
赭衣髡剔自比刑餘。
妄說炫惑惟利是親。
陰陽名墨。
雖纰缪苛察。
而四時節用有取。
至如茲術則傷化托幽滋為鬼道。
惜哉舉國皆迷。
彼衆我寡。
悲哉吾之死也。
福事一切罷之。
棄華即戎。
有識不許。
弟概字季節。
屬文讀佛經。
腳指夾之。
斯北邊士俗自保專執之大魁者。
惜哉生為徒生。
無上善以資神。
死為徒死。
有下惡以沈報。
冥冥随業反本何期。
來際莫知現在焉識。
與夫群畜愚叟奚以異哉。
二十四廬思道。
範陽人。
仕齊為黃門郎。
周武平齊詣京師。
作西征記。
略雲。
姚興好佛法。
羅什譯經論。
佛圖遍海内。
士女為僧尼者十六七。
縻費公私歲以巨萬。
帝獨運遠略罷之。
強國富民之上策也。
又作周齊興亡論。
略雲。
周祖始位。
大冢宰宇文護。
太祖之猶子也。
負圖作宰。
親受顧命。
周祖高居深視。
一朝折首凡厥黨與鹹見夷戮。
乃棄奢淫布公道。
屏重肉躬大布。
始自六宮被于九服。
以為釋化立教。
本貴清淨。
近世已來縻費财力。
遂下诏削除之。
亦前王之所未得也。
思道為論糾其縻費。
罷之則謂強國富民之策。
斯一代之小識。
未遠大之弘略也。
夫佛法之行化也。
要在清神滅惑也。
彼費财崇福者。
知身命财終歸散滅。
徒為保愛。
此厚生守财之奴也。
故俗雲。
多藏厚亡積而能散。
石崇以财色而受誅。
殷辛亦同之而早戮。
自古鹹爾。
溢于見聞而不能止者。
乃貪惑使之然也。
昔漢武壽陵秦皇終隴。
财寶充牣畢被侵開。
何若舍貪積而興上福。
以崇景仰之至。
割形骸而從道化。
以襲全正之極者可也。
不然藏積空勞自他。
形神校計晨夕無暇身死名滅卒從他手。
今昔如此。
習俗相仍。
略舉近代。
齊代之行福也。
寺塔崇盛僧衆雜聚。
不能節之以道。
縱其淆亂。
斬斛律明月虛聽谶詞。
周軍聞便解甲。
齊後斯闇主也。
權守國資不能周給。
宇文既破。
帑藏充盈不解。
身用銜绁而詣軍門。
财寶并為周有。
周祖既廢二教。
自以為萬代之上策也。
西平東讨無往不克。
以為滅法之廟略也。
固天宥之。
統收齊餘泉貨鸠拾。
素是貧國缣纩全希。
一旦獲之。
填胸滿目連手運帛。
接轸長途。
斯為大盜之滅國。
乃以為興師之盛業也。
生滅得失曾不籌之。
惟拟目前快意莫慮于後。
我既破他他亦破我。
自古恒爾。
無得不思。
周祖謂以萬代常存與天地而齊壽也。
窮讨岩穴務存藏積。
守儉保素克己勵俗。
亦萬代之一人也。
當年崩背而其子用之。
大張文物高陳聲勢。
即開佛法。
以從百姓之歡心。
又顯勝相。
用呈大國之威雄也。
立四皇後表八柱國。
前後鹵薄隊仗倍常。
各二十四。
自古皇王莫之比拟。
立元宣政禅位小兒。
時在繦褓王位斯及。
自号天元皇帝也。
春秋方富未許喪身。
不盈一載又從萬古。
兒小不立後父控衡。
曆移運從隋高受禅。
位及國财并為隋有。
斯可師也。
而不師之。
隋雖重法廣陳寺塔。
至于财事無足稱言。
故使蓄積谷帛遍于國中。
倉庫殷實不能散施。
故福門雖開示存而已。
及炀帝之末。
天下沸騰郊壘風驚。
畿甸霧結。
初登位也。
哥帝德而曰萬年。
後陵遲也。
鹹面罵而揚諸咎。
倉禀資于群盜縻爛者無窮。
形骸執于賊臣。
百辟困于黔首。
舉斯以統無得守株。
佛之誠言信而可驗。
何以知其然耶。
自古登臨無不高稱萬歲。
歲之有萬斯即有期。
況減于萬。
何代不有。
既前王不守于萬。
固知後帝義不逾之。
各取萬歲今何所在。
五運相襲可不鏡諸。
是以明後英賢。
知五家之必散。
上智高識。
鑒三堅之可修。
已用之财如影之相逐。
未用之物不可賜及怨親。
所以于國于家遺之如脫屣。
若财若命棄之若遊塵。
莊嚴性識。
使早備法身。
成就善權。
務津梁諸有。
斯至教也。
餘諸幻有知何所論。
故經雲。
劫燒終訖。
乾坤洞燃。
須彌巨海。
都為灰揚。
天龍人鬼。
于中凋喪。
二儀尚殒。
國有何常。
如斯法句可以尋真。
自外凡鄙固非其務。
二十五傅奕。
北地泥陽人。
其本西涼。
随魏入代齊。
平入周仕通道觀。
隋開皇十三年。
與中山李播請為道士。
十七年事漢王。
及諒反遷于岐州。
皇運初授太史令。
武德四年。
上減省寺塔僧尼益國利民事十一條。
高祖聞之竟不行下奕。
乃多寫表狀遠近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