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越八荒。
讵能哓果報之終期。
察因緣之本際。
不可局凡六識罔聖三明者也。
吾聞播植百谷。
非獨水土之功。
陶鑄四生。
讵正陰陽之力。
既有根于種類。
亦無離于集起。
竊見或體合夫妻子孫不孕。
或身非鳏寡男女莫均。
至于螢飛蟬化蜂巢蟻卵。
非構兩精之産。
豈從二藏之任。
若但禀之于乾坤。
人亦奚賴于父母。
一須委運慈孝何歸。
是知因自參差果方環互。
支分三報星羅萬品。
或今身而速受。
或來世而晚成。
此理必然亦何而朽。
竊以賞罰不濫。
王者之明法。
罪福無舛。
業道之大功。
政治則五刑罰祿位賞。
幽隻則三塗罪人天福。
目前可以為監誡。
豈伊吾之構虛論哉。
子未陷囹圄誰信有廷尉。
不遊岱宗便謂無鬼府。
但善惡積成則殃慶有餘。
被之茂典爾所未悉。
至如疏勒。
湧泉之應。
大江潢石之感。
羊公白玉郭巨黃金。
骢标鮑宣之馬。
珠降哙參之鶴。
爰及宣王之崩于杜伯。
襄公之懼于彭生。
白起甘死之徵。
李廣不侯之驗。
陸抗殃則遺後。
郭恩禍則止身。
斯甚昭著。
孰言冥沓。
雖有知無知六經不說。
然祭神色三代攸傅。
必也死而寂寥。
何求存以仁行。
無宜棄儒墨之小教。
失幽所之大理。
子可惜良才太甚愚僻。
早須歸悔體我真言。
公子曰。
先生雖懸河逸辯。
猶有所蔽。
仆聞天生蒸民剛柔為匹。
所以變化形器含養氣靈。
婚姻則自古洪規。
嫁娶則列代恒禮。
罪應不關于子胤。
道亦無礙于妻妾。
遂使善惠許賣花之約。
妙光納施珠之信。
衆香六萬尚曰法師。
毗耶二千猶名大士。
何獨曠茲仇偶擁此情性。
亢龍有悔。
其欲如之。
品物何以生。
佛種誰因續。
此先生之一蔽也。
仆聞猛獸為暴民之業。
毒蟲含傷物之性。
所以順氣則秋狝。
除害則夏苗。
天道之常何罪而畏。
至于牛豕充犧羔雁備禮。
運屬廚人之手。
體葬嘉賓之腹。
本天所生非此焉用。
然複鳥殘自死班聽内律。
如何阙養形命空作土塵。
此先生之二蔽也。
仆聞天列箕星地安泉郡。
酒之為物其來尚久。
銷愁适性獨可茲乎。
所以嵇阮七賢。
興情于鬥石之量。
勳華兩聖。
盛德于鐘壺之飲。
管則藉此而談玄。
于則困茲而斷獄。
聞諸往哲。
未嘗不宴。
但自持之于禮。
何用阻衆獨。
清此先生之三蔽也。
仆聞八政着民天之食。
五味資道器之身。
降茲呼吸風霞餌飲芝露。
敢為生類罔不由之。
自可飽食。
用心無廢于道業。
何假持齋。
倦力有乏于勤修。
此先生之四蔽也。
先生若改斯蔽。
仆亦慕焉。
先生曰。
吾聞剛強難化固當爾耳。
子之蔽乎。
自不知其蔽吾之通也。
子豈識其通。
由此觀之。
未可與言道也。
竊以鄙言無遜尚避至親。
邪行不仁猶慚先達。
然其男則才離繦^2□。
羨雙飛以求娶。
女則僅辭乳哺。
怨空房而感情。
茍貪小樂公行世禮。
積習生常混然誰怪。
此而無恥尤類鹑鵲。
勿将群小之制婚敢非高尚之敦雅。
且婚者昏也。
事寄昏成。
明非昌顯之裁範。
諒是庸鄙之危行。
獨有展禽柳下之操。
可以厲淫夫。
彭祖獨卧之術。
可以養和性。
斯固播之于良書。
美之于方策。
況乃吾師之成教也。
弘淨行之宗經。
豈複順彼邪風。
嬰茲欲網。
将出六天之表。
猶無攜妓妾。
既超四空之外。
焉可挾妻孥。
惟有二果白衣。
系業通許。
一床居士精而難混。
但品物之生。
自有緣托。
何必待我之相配方嗣。
于吾師獨不聞同一化生士無女業鹹屏四大法喜資形。
所謂一通也。
吾聞生死去來本同步蠖。
顯晦上下無異循環。
業之所運人畜何準。
是以衛姬蜀帝之徒。
牛哀伯奇之類。
狐為美女狸作書生。
抑亦事歸難思。
豈易詳也。
竊以持戒無畏鬼龍。
含德不懼蜂虿。
怖鴿投影猛虎越江。
我善則報之以明珠。
人惡則應之以毒氣。
諒由息之生殺。
豈禽獸惟害物耶。
雖複飛走别形。
惜身莫異。
輪回無始誰非所親。
恕己為喻亦何不忍。
讵可宰有生之血肉。
充無用之肌膚。
至若死而歸土物我同緻。
所以黃不食鼋。
孔猶覆醯。
況吾仁慈之隐恻。
孰甘美于肥鮮。
但五律慚開雙林永制。
此吾所謂二通也。
吾聞酒池牛飲着乎在昔。
雖百六數窮。
亦亂國斯起。
三十五失。
抑有由之。
但今身酩酊。
是焉可驗。
來生幽暗将複何已。
至如文舉之鐏不空。
玄石之眠難悟。
蓋惟耽酒之狂客。
曷可以論至道哉。
但使深酣則過多。
微宴則愆薄。
欲言飲而無災。
未之有也。
往賢之所嚴誡。
良以此乎。
縱不關物命。
亦無宜舉酌。
此吾所謂三通也。
吾聞戒自禁心。
齋唯齊志。
可謂入道之初行。
教民之本法。
但支立而已。
身亦何知。
若縱情嗜欲。
終為難滿。
所以節限二時足充四大。
覺翳螳之附後。
見野狼之對前。
危亡之期既切。
渴乏之情遂緩。
自忻道勝而肥。
何嗟食短而倦。
竊以帝王之祠宗廟。
夫子之請伯陽。
猶須絕味辛葷清居齋室。
況吾欲亡身而訪道。
甯複留心于美膳者哉。
此吾所謂四通也。
莫謂子所不能謂吾為蔽。
吾之所辯幸子擇以從之。
公子于是接足叩頭。
百體皆汗。
魂飛膽喪。
五色無主。
既如蹈虎。
複似見龍。
恍焉若狂。
莫知所對。
先生摩頂勞曰。
吾惟愍物。
子何怖耶公子稍乃自安。
泣而對曰。
仆本生下邑。
無聞大覺之名。
禀性疏野。
翻踵外邪之見。
不遇先生幾将禍矣。
比承下風之末。
精義入神。
仰恃大慈追收前失。
請容剃落。
受業于先生之門也。
先生曰子悟。
迷知返善矣哉。
讵能哓果報之終期。
察因緣之本際。
不可局凡六識罔聖三明者也。
吾聞播植百谷。
非獨水土之功。
陶鑄四生。
讵正陰陽之力。
既有根于種類。
亦無離于集起。
竊見或體合夫妻子孫不孕。
或身非鳏寡男女莫均。
至于螢飛蟬化蜂巢蟻卵。
非構兩精之産。
豈從二藏之任。
若但禀之于乾坤。
人亦奚賴于父母。
一須委運慈孝何歸。
是知因自參差果方環互。
支分三報星羅萬品。
或今身而速受。
或來世而晚成。
此理必然亦何而朽。
竊以賞罰不濫。
王者之明法。
罪福無舛。
業道之大功。
政治則五刑罰祿位賞。
幽隻則三塗罪人天福。
目前可以為監誡。
豈伊吾之構虛論哉。
子未陷囹圄誰信有廷尉。
不遊岱宗便謂無鬼府。
但善惡積成則殃慶有餘。
被之茂典爾所未悉。
至如疏勒。
湧泉之應。
大江潢石之感。
羊公白玉郭巨黃金。
骢标鮑宣之馬。
珠降哙參之鶴。
爰及宣王之崩于杜伯。
襄公之懼于彭生。
白起甘死之徵。
李廣不侯之驗。
陸抗殃則遺後。
郭恩禍則止身。
斯甚昭著。
孰言冥沓。
雖有知無知六經不說。
然祭神色三代攸傅。
必也死而寂寥。
何求存以仁行。
無宜棄儒墨之小教。
失幽所之大理。
子可惜良才太甚愚僻。
早須歸悔體我真言。
公子曰。
先生雖懸河逸辯。
猶有所蔽。
仆聞天生蒸民剛柔為匹。
所以變化形器含養氣靈。
婚姻則自古洪規。
嫁娶則列代恒禮。
罪應不關于子胤。
道亦無礙于妻妾。
遂使善惠許賣花之約。
妙光納施珠之信。
衆香六萬尚曰法師。
毗耶二千猶名大士。
何獨曠茲仇偶擁此情性。
亢龍有悔。
其欲如之。
品物何以生。
佛種誰因續。
此先生之一蔽也。
仆聞猛獸為暴民之業。
毒蟲含傷物之性。
所以順氣則秋狝。
除害則夏苗。
天道之常何罪而畏。
至于牛豕充犧羔雁備禮。
運屬廚人之手。
體葬嘉賓之腹。
本天所生非此焉用。
然複鳥殘自死班聽内律。
如何阙養形命空作土塵。
此先生之二蔽也。
仆聞天列箕星地安泉郡。
酒之為物其來尚久。
銷愁适性獨可茲乎。
所以嵇阮七賢。
興情于鬥石之量。
勳華兩聖。
盛德于鐘壺之飲。
管則藉此而談玄。
于則困茲而斷獄。
聞諸往哲。
未嘗不宴。
但自持之于禮。
何用阻衆獨。
清此先生之三蔽也。
仆聞八政着民天之食。
五味資道器之身。
降茲呼吸風霞餌飲芝露。
敢為生類罔不由之。
自可飽食。
用心無廢于道業。
何假持齋。
倦力有乏于勤修。
此先生之四蔽也。
先生若改斯蔽。
仆亦慕焉。
先生曰。
吾聞剛強難化固當爾耳。
子之蔽乎。
自不知其蔽吾之通也。
子豈識其通。
由此觀之。
未可與言道也。
竊以鄙言無遜尚避至親。
邪行不仁猶慚先達。
然其男則才離繦^2□。
羨雙飛以求娶。
女則僅辭乳哺。
怨空房而感情。
茍貪小樂公行世禮。
積習生常混然誰怪。
此而無恥尤類鹑鵲。
勿将群小之制婚敢非高尚之敦雅。
且婚者昏也。
事寄昏成。
明非昌顯之裁範。
諒是庸鄙之危行。
獨有展禽柳下之操。
可以厲淫夫。
彭祖獨卧之術。
可以養和性。
斯固播之于良書。
美之于方策。
況乃吾師之成教也。
弘淨行之宗經。
豈複順彼邪風。
嬰茲欲網。
将出六天之表。
猶無攜妓妾。
既超四空之外。
焉可挾妻孥。
惟有二果白衣。
系業通許。
一床居士精而難混。
但品物之生。
自有緣托。
何必待我之相配方嗣。
于吾師獨不聞同一化生士無女業鹹屏四大法喜資形。
所謂一通也。
吾聞生死去來本同步蠖。
顯晦上下無異循環。
業之所運人畜何準。
是以衛姬蜀帝之徒。
牛哀伯奇之類。
狐為美女狸作書生。
抑亦事歸難思。
豈易詳也。
竊以持戒無畏鬼龍。
含德不懼蜂虿。
怖鴿投影猛虎越江。
我善則報之以明珠。
人惡則應之以毒氣。
諒由息之生殺。
豈禽獸惟害物耶。
雖複飛走别形。
惜身莫異。
輪回無始誰非所親。
恕己為喻亦何不忍。
讵可宰有生之血肉。
充無用之肌膚。
至若死而歸土物我同緻。
所以黃不食鼋。
孔猶覆醯。
況吾仁慈之隐恻。
孰甘美于肥鮮。
但五律慚開雙林永制。
此吾所謂二通也。
吾聞酒池牛飲着乎在昔。
雖百六數窮。
亦亂國斯起。
三十五失。
抑有由之。
但今身酩酊。
是焉可驗。
來生幽暗将複何已。
至如文舉之鐏不空。
玄石之眠難悟。
蓋惟耽酒之狂客。
曷可以論至道哉。
但使深酣則過多。
微宴則愆薄。
欲言飲而無災。
未之有也。
往賢之所嚴誡。
良以此乎。
縱不關物命。
亦無宜舉酌。
此吾所謂三通也。
吾聞戒自禁心。
齋唯齊志。
可謂入道之初行。
教民之本法。
但支立而已。
身亦何知。
若縱情嗜欲。
終為難滿。
所以節限二時足充四大。
覺翳螳之附後。
見野狼之對前。
危亡之期既切。
渴乏之情遂緩。
自忻道勝而肥。
何嗟食短而倦。
竊以帝王之祠宗廟。
夫子之請伯陽。
猶須絕味辛葷清居齋室。
況吾欲亡身而訪道。
甯複留心于美膳者哉。
此吾所謂四通也。
莫謂子所不能謂吾為蔽。
吾之所辯幸子擇以從之。
公子于是接足叩頭。
百體皆汗。
魂飛膽喪。
五色無主。
既如蹈虎。
複似見龍。
恍焉若狂。
莫知所對。
先生摩頂勞曰。
吾惟愍物。
子何怖耶公子稍乃自安。
泣而對曰。
仆本生下邑。
無聞大覺之名。
禀性疏野。
翻踵外邪之見。
不遇先生幾将禍矣。
比承下風之末。
精義入神。
仰恃大慈追收前失。
請容剃落。
受業于先生之門也。
先生曰子悟。
迷知返善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