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八帙一百九十卷詩部五十二種六十一帙三百九十八卷禮部一百四十種二百一十一帙一千五百七十卷。
樂部五種五帙二十五卷。
春秋部一百一十一種一百三十九帙一千一百五十三卷。
論語部五十一種五十二帙四百一十六卷。
孝經部五十九種五十九帙一百四十四卷。
小學部七十二種七十二帙三百一十三卷。
右九部五百九十一種七百一十帙四千七百一卷。
記傳錄内篇二國史部二百一十六種五百九帙四千五百九十六卷。
注曆部五十九種一百六十七帙一千二百二十一卷。
舊事部八十七種一百二十七帙一千三十八卷職官部八十一種一百四帙八百一卷。
儀典部八十種二百五十帙二千二百五十六卷。
法制部四十七種九十五帙八百八十六卷。
僞史部二十六種二十七帙一百六十一卷。
雜傳部二百四十一種二百八十九帙一千四百四十六卷。
鬼神部二十九種三十四帙二百五卷。
土地部七十三種一百七十一帙八百六十九卷。
譜狀部四十三種四百二十三帙一千六十四卷。
簿錄部三十六種六十二帙三百四十八卷。
右十二部一千二十種二千二百四十八帙一萬四千八百八十八卷。
子兵錄内篇三儒部六十六種七十五帙六百三十卷。
道部六十九種七十六帙四百三十一卷。
陰陽部一種一帙一卷。
法部十三種十五帙一百一十八卷。
名部九種九帙二十三卷。
墨部四種四帙一十卷。
縱橫部二種二帙五卷。
雜部五十七種二百九十七帙二千三百三十八卷。
農部一種一帙三卷。
小說部十種十二帙六十三卷。
兵部五十八種六十一帙二百四十五卷。
右一十一部二百九十種五百五十帙三千八百九十四卷。
文集錄内篇四楚辭部五種五帙二十七卷。
别集部七百六十八種八百五十八帙六千四百九十七卷。
總集部十六種六十四帙六百四十九卷。
雜文部二百七十三種四百五十一帙三千五百八十七卷。
右四部一千四十二種一千三百七十五帙一萬七百五十五卷。
術技錄内篇五天文部四十九種六十七帙五百二十八卷。
緯谶部三十二種四十七帙二百五十四卷。
曆算部五十種五十帙二百一十九卷。
五行部八十四種九十三帙六百一十五卷。
蔔筮部五十種六十帙三百九十卷。
雜占部十七種十七帙四十五卷。
刑法部四十七種六十一帙三百七卷。
醫經部八種八帙五十卷。
經方部一百四十種一百八十帙千二百五十九卷。
雜藝部十五種十八帙六十六卷右十部五百五種六百六帙三千七百三十六卷。
佛法錄三卷外篇一戒律部七十一種八十八帙三百三十九卷。
禅定部一百四種一百八帙一百七十六卷。
智慧部二千七十七種二千一百九十帙三千六百七十七卷。
疑似部四十六種四十六帙六十卷。
論記部一百一十二種一百六十四帙一千一百五十八卷右五部二千四百一十種二千五百九十五帙五千四百卷。
仙道錄外篇二經戒部二百九十種三百一十八帙八百二十八卷。
服餌部四十八種五十二帙一百六十七卷。
房中部十三種十三帙三十八卷。
符圖部七十種七十六帙一百三卷。
右四部四百二十五種四百五十九帙一千一百三十八卷。
文字集略一帙三卷序錄一卷正史删繁十四帙一百三十五卷序錄一卷。
高隐傳一帙十卷序例一卷。
古今世代錄一帙七卷。
七錄一帙一十一卷。
雜文一帙十卷。
聲緯一帙十卷。
右七種二十一帙一百八十一卷阮孝緒撰不足編諸前錄而載于此。
孝緒陳留人。
宋中領軍歆之曾孫。
祖慧真臨賀太守。
父彥太尉從事中郎。
孝緒年十三。
略通五經大義。
随父為湘州行事。
不書南紙以成父之清。
年十六丁艱終喪。
不服綿纩。
雖蔬食有味即吐之。
在鐘山聽講。
母王氏忽有疾。
孝緒于講座心驚而反。
合藥須生人蔘。
自采于鐘山高嶺。
經日不值。
忽有鹿在前行。
心怪之至鹿息處。
果有人蔘。
母疾即愈。
齊尚書令王晏通家權貴。
來候之。
傳呼甚寵。
孝緒惡之。
穿籬而遁。
晏有所遺拒而不納。
嘗食醬而美。
問之乃王家所送。
遂命覆醢。
及晏被誅。
以非黨獲免。
常以鹿林為精舍。
環以林池杜絕交好。
少得見者。
禦史中丞任昉欲造之而不敢。
進睨鹿林。
謂其兄履曰。
其室則迩。
其人甚遠。
太中大夫殷芸贈以詩。
任昉止之曰。
趣舍茍異何用相幹。
于是朝貴絕于造請。
惟與裴貞子為交(貞子即子野之谥)天監十二年。
秘書監傅昭薦焉并不到。
天子以為茍立虛名以要顯譽。
自是不複徵聘。
故何胤孝緒并得遂其高志。
南平元襄謂履曰。
昔君大父舉不以來遊取累。
賢弟獨執其志何也。
孝緒曰。
若^2□盡可骖馭。
何以異夫騄骥哉。
王作二闇及性情義。
并以示之。
請為潤色。
世祖着忠臣傳。
集釋氏碑銘。
丹陽尹錄妍神記。
并先簡居士。
然後施行。
鄱陽忠烈王孝緒姊夫也。
王及諸子歲時緻饋。
一無所受。
嘗自筮死期雲。
與劉著作同年。
是秋劉杳卒。
孝緒睨曰。
吾其幾何。
數旬果亡。
年五十八。
皇太子遣使吊祭。
赗贈甚渥。
子恕追述先志固辭不受。
門人谥曰文貞處士。
孝緒博極群書。
無一不善。
精力強記學者所宗。
着七錄削繁等諸書一百八十一卷。
并行于世。
編次佛道。
以為方外之篇。
起于此矣。
樂部五種五帙二十五卷。
春秋部一百一十一種一百三十九帙一千一百五十三卷。
論語部五十一種五十二帙四百一十六卷。
孝經部五十九種五十九帙一百四十四卷。
小學部七十二種七十二帙三百一十三卷。
右九部五百九十一種七百一十帙四千七百一卷。
記傳錄内篇二國史部二百一十六種五百九帙四千五百九十六卷。
注曆部五十九種一百六十七帙一千二百二十一卷。
舊事部八十七種一百二十七帙一千三十八卷職官部八十一種一百四帙八百一卷。
儀典部八十種二百五十帙二千二百五十六卷。
法制部四十七種九十五帙八百八十六卷。
僞史部二十六種二十七帙一百六十一卷。
雜傳部二百四十一種二百八十九帙一千四百四十六卷。
鬼神部二十九種三十四帙二百五卷。
土地部七十三種一百七十一帙八百六十九卷。
譜狀部四十三種四百二十三帙一千六十四卷。
簿錄部三十六種六十二帙三百四十八卷。
右十二部一千二十種二千二百四十八帙一萬四千八百八十八卷。
子兵錄内篇三儒部六十六種七十五帙六百三十卷。
道部六十九種七十六帙四百三十一卷。
陰陽部一種一帙一卷。
法部十三種十五帙一百一十八卷。
名部九種九帙二十三卷。
墨部四種四帙一十卷。
縱橫部二種二帙五卷。
雜部五十七種二百九十七帙二千三百三十八卷。
農部一種一帙三卷。
小說部十種十二帙六十三卷。
兵部五十八種六十一帙二百四十五卷。
右一十一部二百九十種五百五十帙三千八百九十四卷。
文集錄内篇四楚辭部五種五帙二十七卷。
别集部七百六十八種八百五十八帙六千四百九十七卷。
總集部十六種六十四帙六百四十九卷。
雜文部二百七十三種四百五十一帙三千五百八十七卷。
右四部一千四十二種一千三百七十五帙一萬七百五十五卷。
術技錄内篇五天文部四十九種六十七帙五百二十八卷。
緯谶部三十二種四十七帙二百五十四卷。
曆算部五十種五十帙二百一十九卷。
五行部八十四種九十三帙六百一十五卷。
蔔筮部五十種六十帙三百九十卷。
雜占部十七種十七帙四十五卷。
刑法部四十七種六十一帙三百七卷。
醫經部八種八帙五十卷。
經方部一百四十種一百八十帙千二百五十九卷。
雜藝部十五種十八帙六十六卷右十部五百五種六百六帙三千七百三十六卷。
佛法錄三卷外篇一戒律部七十一種八十八帙三百三十九卷。
禅定部一百四種一百八帙一百七十六卷。
智慧部二千七十七種二千一百九十帙三千六百七十七卷。
疑似部四十六種四十六帙六十卷。
論記部一百一十二種一百六十四帙一千一百五十八卷右五部二千四百一十種二千五百九十五帙五千四百卷。
仙道錄外篇二經戒部二百九十種三百一十八帙八百二十八卷。
服餌部四十八種五十二帙一百六十七卷。
房中部十三種十三帙三十八卷。
符圖部七十種七十六帙一百三卷。
右四部四百二十五種四百五十九帙一千一百三十八卷。
文字集略一帙三卷序錄一卷正史删繁十四帙一百三十五卷序錄一卷。
高隐傳一帙十卷序例一卷。
古今世代錄一帙七卷。
七錄一帙一十一卷。
雜文一帙十卷。
聲緯一帙十卷。
右七種二十一帙一百八十一卷阮孝緒撰不足編諸前錄而載于此。
孝緒陳留人。
宋中領軍歆之曾孫。
祖慧真臨賀太守。
父彥太尉從事中郎。
孝緒年十三。
略通五經大義。
随父為湘州行事。
不書南紙以成父之清。
年十六丁艱終喪。
不服綿纩。
雖蔬食有味即吐之。
在鐘山聽講。
母王氏忽有疾。
孝緒于講座心驚而反。
合藥須生人蔘。
自采于鐘山高嶺。
經日不值。
忽有鹿在前行。
心怪之至鹿息處。
果有人蔘。
母疾即愈。
齊尚書令王晏通家權貴。
來候之。
傳呼甚寵。
孝緒惡之。
穿籬而遁。
晏有所遺拒而不納。
嘗食醬而美。
問之乃王家所送。
遂命覆醢。
及晏被誅。
以非黨獲免。
常以鹿林為精舍。
環以林池杜絕交好。
少得見者。
禦史中丞任昉欲造之而不敢。
進睨鹿林。
謂其兄履曰。
其室則迩。
其人甚遠。
太中大夫殷芸贈以詩。
任昉止之曰。
趣舍茍異何用相幹。
于是朝貴絕于造請。
惟與裴貞子為交(貞子即子野之谥)天監十二年。
秘書監傅昭薦焉并不到。
天子以為茍立虛名以要顯譽。
自是不複徵聘。
故何胤孝緒并得遂其高志。
南平元襄謂履曰。
昔君大父舉不以來遊取累。
賢弟獨執其志何也。
孝緒曰。
若^2□盡可骖馭。
何以異夫騄骥哉。
王作二闇及性情義。
并以示之。
請為潤色。
世祖着忠臣傳。
集釋氏碑銘。
丹陽尹錄妍神記。
并先簡居士。
然後施行。
鄱陽忠烈王孝緒姊夫也。
王及諸子歲時緻饋。
一無所受。
嘗自筮死期雲。
與劉著作同年。
是秋劉杳卒。
孝緒睨曰。
吾其幾何。
數旬果亡。
年五十八。
皇太子遣使吊祭。
赗贈甚渥。
子恕追述先志固辭不受。
門人谥曰文貞處士。
孝緒博極群書。
無一不善。
精力強記學者所宗。
着七錄削繁等諸書一百八十一卷。
并行于世。
編次佛道。
以為方外之篇。
起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