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倦。

    卧病閑居傍無塵雜。

    晨光才啟缃囊已散。

    宵漏既分錄帙方掩。

    猶不能窮究流略探盡秘奧。

    每披錄内省多有缺然。

    其遺隐記頗好搜集。

    凡自宋齊以來王公搢紳之館。

    茍蓄聚墳籍。

    必思緻其名簿。

    凡在所遇若見若聞。

    校之官目多所遺漏。

    遂總集衆家。

    更為新錄。

    其方内經記至于術技。

    合為五錄。

    謂之内篇。

    方外佛道各為一錄。

    謂之外篇。

    凡為錄有七。

    故名七錄。

    昔司馬子長記數千年事。

    先哲愍其勤。

    雖複稱為良史。

    猶有捃拾之責。

    況總括群書四萬餘卷。

    皆讨論研核标判宗旨。

    才愧疏通學慚博達。

    靡班嗣之賜書。

    微黃香之東觀。

    傥欲尋檢内寡卷軸。

    如有疑滞傍無沃啟。

     其為纰謬。

    不亦多乎。

    将恐後之罪子者。

    豈不在于斯錄。

    如有刊正。

    請俟君子。

     昔劉向校書。

    辄為一錄。

    論其指歸辯其訛謬。

    随竟奏上。

    皆載在本書。

    時又别集衆錄。

    謂之别錄。

    即今之别錄是也。

    子歆探其指要。

    着為七略。

    其一篇即六篇之總最。

    故以撮略為名。

    次六藝略。

    次諸子略。

    次詩賦略。

    次兵書略。

    次數術略。

     次方技略。

    王儉七志改六藝為經典。

    次諸子。

    次詩賦為文翰。

    次兵為軍書。

    次數術為陰陽。

    次方技為術藝。

    以向歆雖雲七略。

    實有六條。

    故立圖譜一志。

    以全七限。

    其外又條七略及漢藝文志中經簿所阙之書。

    并方外之經。

    佛經道經各為一錄雖繼七志之後。

    而不在其數。

    今所撰七錄斟酌王劉。

    王以六藝之稱不足。

    标榜經目改為經典。

    今則從之。

    故序經典錄為内篇第一。

    劉王并以衆史合于春秋。

    劉氏之世史書甚寡。

    附見春秋誠得其例。

    今衆家記傳倍于經典。

    猶從此志。

    實為繁蕪。

    且七略詩賦不從六藝諸部。

    蓋由其書既多。

    所以别為一略。

    今依拟斯例分出衆史。

    序記傳錄為内篇第二。

    諸子之稱。

    劉王并同。

    又劉有兵書略。

    王以兵字淺薄軍言深廣。

    故改兵為軍。

    竊謂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言。

    斯則武事之總名也。

    所以還改軍從兵。

    兵書既少。

    不足别錄。

    今附于子總以子兵為稱。

    故序子兵錄為内篇弟三。

    王以詩賦之名不兼餘制。

    故改為文翰。

    竊以傾世文詞。

    總謂之集。

    變翰為集。

    于名尤顯。

    故序文集錄為内篇第四。

    王以數術之稱有繁雜之嫌。

     改為陰陽。

    方技之言事無典據。

    又改為藝術。

    竊以陰陽偏有所系。

    不如數術之該通。

    術藝則濫六藝與數術。

    不逮方技之要顯。

    故還依劉氏各守本名。

    但房中神仙既入仙道。

    醫經經方不足别創。

    故合術技之稱以名一錄為内篇第五。

    王氏圖譜一志劉略所無。

    劉數術中雖有。

    曆譜而與今譜有異。

    竊以圖畫之篇。

    宜從所圖為部。

    故随其名題各附本錄譜。

    既注記之類。

    宜與史體相參。

    故載于記傳之末。

    自斯以上皆内篇也。

      釋氏之教實被中土。

    講說諷味方軌孔籍。

    王氏雖載于篇。

    而不在志限。

    即理求事未是所安。

    故序佛法。

    錄為外篇第一。

    仙道之書。

    由來尚矣。

    劉氏神仙陳于方技之末。

    王氏道經書于七志之外。

    今合序仙道。

    錄為外篇第二。

    王既先道而後佛。

    今則先佛而後道。

    蓋所宗有不同。

    亦由其教有淺深也。

    凡内外二篇合為七錄。

    天下之遺書秘記。

    庶幾窮于是矣。

      有梁普通四年。

    歲惟單阏仲春十有七日。

    于建康禁中裡宅。

    始述此書。

    通人平原劉杳。

    從餘遊。

    因說其事。

    杳有志。

    積久未獲操筆。

    聞餘已先着鞭。

    欣然會意。

    凡所抄集。

    盡以相與廣其聞見。

    實有力焉。

    斯亦康成之于傳釋。

    盡歸子順之書也。

     古今書最。

     七略書三十八種六百三家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五百七十二家亡。

    三十一家存。

     漢書藝文志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九卷。

    五百五十二家亡。

    四十四家存。

    袁山松後漢藝文志書。

    八十七家亡。

     晉中經簿四部書一千八百八十五部二萬九百三十五卷。

    其中十六卷佛經書簿少二卷不詳所載多少一千一百一十九部亡。

    七百六十六部存。

      晉元帝書目四部三百五帙三千一十四卷。

      晉義熙四年秘閣四部目錄。

     宋元嘉八年秘閣四部目錄一千五百六十四帙一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五十五帙四百三十八卷佛經也)。

     宋元徽元年秘閣四部書目錄二千二十帙一萬五千七十四卷。

     齊永明元年秘閣四部目錄五千新足合二千三百三十二帙一萬八千一十卷。

     梁天鑒四年文德正禦四部及術數書目錄合二千九百六十八帙二萬三千一百六卷(秘書丞殷鈞撰秘閣四部書少于廣德書故不錄其數也)。

      新集七錄内外篇圖書凡五十五部六幹二百八十八種八千五百四十七帙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卷(六千七十八種八千二百八十四帙四萬三千六百二十四卷經書二百三種二百六十三帙八百七十九卷圖符)。

     内篇五錄四十六部三千四百五十三種五千四百九十三帙三萬七千九百八十三卷(三千三百一十八種五千二百六帙三萬七千一百八卷經書一百三十五種一百八十七帙七百七十五卷圖也)。

     外篇二錄九部二千八百三十五種三千五十四帙六千五百三十八卷(二千七百五十九種二千九百七十八帙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經書七十八帙一百四卷符)。

     七錄目錄經典錄内篇一易部本四種九十六帙五百九十卷。

     尚書部二十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