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又雲。
地上生民末劫垂及。
行教甚難。
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雲雲。
又雲。
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
天别三十六宮。
宮有一主。
其赤松王喬韓終張安世劉根張陵。
近世仙者。
并為翼從。
命謙之與群仙為友。
又雲。
佛者昔于西胡得道。
在三十二天為延真宮主。
勇猛苦教。
故其弟子皆硴形染衣。
斷絕人道。
天上衣服悉然。
始光年中初奉其書。
獻之世祖。
乃令謙之止于張曜辟谷之所供其食物。
朝野聞之若存若亡。
未全信也。
崔浩獨異其言。
因師事之。
受其法術。
上疏贊明其事曰。
臣聞聖王受命則有天應。
而河洛圖書。
寄言于蟲獸之文。
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
粲然辭旨深妙。
自古無此。
昔漢高英聖。
四皓猶或恥之。
不為屈節。
今清德隐仙。
不召自至。
斯誠陛下侔蹤軒黃應天之符也。
豈可以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
臣竊懼之。
世祖欣然(時年九歲)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
迎緻其餘弟子在山中者。
于是崇奉天師。
立道壇顯揚新法。
布告告天下道業大行。
浩事天師甚謹拜禮。
人或譏之。
于時中嶽道士三十餘人。
至起天師道場京之東南。
重壇五層。
依新經制度。
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
齋肅祈請六時。
月設廚會數千人。
謙之奏曰。
陛下以真君禦世。
建靜輪天宮。
開古未有。
應登受符書以彰聖德。
世祖從之。
至道壇受符錄。
備法駕旗幟盡青。
以從道家之色也。
自後諸帝即位皆如之。
恭宗見謙之奏造靜輪天宮必令高不聞雞犬聲與上天神交接。
功役萬計經年不成。
乃言于世祖曰。
人天道殊卑高定分。
今謙之欲要以無成之期說不然之事。
财力費損百姓疲勞。
無乃不可乎。
必如其言。
未若因東山萬仞之崖為功差易。
帝深然之。
但為崔浩贊成難違其意。
沉吟久之曰。
吾亦知其無成事。
既爾何惜五三百功。
真君九年謙之卒。
葬以道士之禮。
諸弟子以為屍解變化而去。
靜輪天宮竟不成便止。
時京兆韋文秀隐中嶽。
世祖徵問方士金丹事。
對曰。
神通幽昧變化難測。
可以闇遇。
難以預期。
臣昔受于先師。
未之為也。
世祖重其豪族溫雅。
遣與尚書崔赜詣王屋山。
合丹竟不成。
時方士至者。
前後數十人。
曆出名行。
河東祁纖好相人。
世祖賢之。
拜纖上大夫。
穎陽绛略聞喜吳劭導引養精。
年百餘歲神氣不衰。
恒農閻平仙博覽百家不能達意。
然辭對可錄。
帝授宮固辭。
扶風魯祈遭赫連虐。
避地寒山教授數百人。
好方術少嗜欲。
河東羅崇之餌松脂不食五谷。
雲受道中條山。
有穴通昆侖蓬萊。
得見仙人往來。
帝令還鄉立壇祈請。
诏河東給所須。
崇入穴百步。
遂窮召還。
有司以誣罔不道。
奏罪之。
世祖赦之。
以開待賢之意。
東萊王道翼隐韓信山四十餘年。
斷粟食麥通經章符錄不交時俗。
顯祖令青州刺史召赴都。
仍守本操。
遂令僧曹給衣食終身。
太和十五年。
诏曰。
夫至道無形虛寂為主。
自有漢已後置立壇祠。
先朝以其至順可歸。
為立寺宇。
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
今者裡宅栉比人神猥湊。
非所以隻崇至法清敬神道。
可移于都南桑幹之陰嶽山之陽。
永置其所給戶五十。
以供齋祀之用。
仍名為崇虛寺。
可召諸州隐士。
員滿九十人。
遷洛移邺。
踵如故事。
其道壇在南郊。
方二百步。
以正月七日九月七日十月五日。
壇主道士歌人一百六十人以行拜祠之禮。
諸道士罕能精至。
又無才術可高。
武定六年有司執罷之。
河東張遠遊河間趙靜通等齊文襄王。
别置館京師。
重其道術而禮接焉。
餘檢天師寇謙之叙陳太上老君所言。
同夫蓬萊之居海下。
昆侖之飛浮天上也。
又雲。
三十六土萬裡。
為方三百六十等。
何異張角之三十六方乎。
案後漢皇甫嵩傳雲。
钜鹿張角自稱大賢郎。
師奉事黃老。
行張陵之術。
用符水咒法。
以治百病。
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行化道法。
轉相诳惑。
十餘年間衆數十萬。
自青徐幽冀荊楊兖豫八州之民莫不必應。
遂置三十六方。
方猶将軍之号也。
大方萬餘人。
小方六千人。
訛言蒼天死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
以白土書京邑寺門。
作甲子字。
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皆着道士黃服戴黃巾。
或殺人祠天。
于時賊徒數十萬衆。
初起穎川作亂天下。
并為皇甫嵩讨滅。
餘熸不滅。
今猶服之。
齊書述佛志著作王劭。
劭曰。
釋氏非管窺所及。
率爾妄言之。
又引列禦寇書。
述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事。
又黃帝夢遊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
在佛神遊而已。
此之所言仿□于佛。
石符姚世經譯遂廣。
蓋欲柔伏人心。
故多寓言以方便。
不知是何神怪浩蕩之甚乎。
其說人身善惡世事因緣。
以慈悲喜舍常樂我淨。
書辯至精明如日月。
非正覺孰能證之。
凡在順首莫不歸命。
達人則慎其身口修其慧定。
平等解脫究竟菩提。
及僻者為之不能通理。
徒務費竭财力功利煩濁。
猶六經皆有所失。
未之深也已矣。
又雲。
地上生民末劫垂及。
行教甚難。
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雲雲。
又雲。
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
天别三十六宮。
宮有一主。
其赤松王喬韓終張安世劉根張陵。
近世仙者。
并為翼從。
命謙之與群仙為友。
又雲。
佛者昔于西胡得道。
在三十二天為延真宮主。
勇猛苦教。
故其弟子皆硴形染衣。
斷絕人道。
天上衣服悉然。
始光年中初奉其書。
獻之世祖。
乃令謙之止于張曜辟谷之所供其食物。
朝野聞之若存若亡。
未全信也。
崔浩獨異其言。
因師事之。
受其法術。
上疏贊明其事曰。
臣聞聖王受命則有天應。
而河洛圖書。
寄言于蟲獸之文。
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
粲然辭旨深妙。
自古無此。
昔漢高英聖。
四皓猶或恥之。
不為屈節。
今清德隐仙。
不召自至。
斯誠陛下侔蹤軒黃應天之符也。
豈可以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
臣竊懼之。
世祖欣然(時年九歲)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
迎緻其餘弟子在山中者。
于是崇奉天師。
立道壇顯揚新法。
布告告天下道業大行。
浩事天師甚謹拜禮。
人或譏之。
于時中嶽道士三十餘人。
至起天師道場京之東南。
重壇五層。
依新經制度。
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
齋肅祈請六時。
月設廚會數千人。
謙之奏曰。
陛下以真君禦世。
建靜輪天宮。
開古未有。
應登受符書以彰聖德。
世祖從之。
至道壇受符錄。
備法駕旗幟盡青。
以從道家之色也。
自後諸帝即位皆如之。
恭宗見謙之奏造靜輪天宮必令高不聞雞犬聲與上天神交接。
功役萬計經年不成。
乃言于世祖曰。
人天道殊卑高定分。
今謙之欲要以無成之期說不然之事。
财力費損百姓疲勞。
無乃不可乎。
必如其言。
未若因東山萬仞之崖為功差易。
帝深然之。
但為崔浩贊成難違其意。
沉吟久之曰。
吾亦知其無成事。
既爾何惜五三百功。
真君九年謙之卒。
葬以道士之禮。
諸弟子以為屍解變化而去。
靜輪天宮竟不成便止。
時京兆韋文秀隐中嶽。
世祖徵問方士金丹事。
對曰。
神通幽昧變化難測。
可以闇遇。
難以預期。
臣昔受于先師。
未之為也。
世祖重其豪族溫雅。
遣與尚書崔赜詣王屋山。
合丹竟不成。
時方士至者。
前後數十人。
曆出名行。
河東祁纖好相人。
世祖賢之。
拜纖上大夫。
穎陽绛略聞喜吳劭導引養精。
年百餘歲神氣不衰。
恒農閻平仙博覽百家不能達意。
然辭對可錄。
帝授宮固辭。
扶風魯祈遭赫連虐。
避地寒山教授數百人。
好方術少嗜欲。
河東羅崇之餌松脂不食五谷。
雲受道中條山。
有穴通昆侖蓬萊。
得見仙人往來。
帝令還鄉立壇祈請。
诏河東給所須。
崇入穴百步。
遂窮召還。
有司以誣罔不道。
奏罪之。
世祖赦之。
以開待賢之意。
東萊王道翼隐韓信山四十餘年。
斷粟食麥通經章符錄不交時俗。
顯祖令青州刺史召赴都。
仍守本操。
遂令僧曹給衣食終身。
太和十五年。
诏曰。
夫至道無形虛寂為主。
自有漢已後置立壇祠。
先朝以其至順可歸。
為立寺宇。
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
今者裡宅栉比人神猥湊。
非所以隻崇至法清敬神道。
可移于都南桑幹之陰嶽山之陽。
永置其所給戶五十。
以供齋祀之用。
仍名為崇虛寺。
可召諸州隐士。
員滿九十人。
遷洛移邺。
踵如故事。
其道壇在南郊。
方二百步。
以正月七日九月七日十月五日。
壇主道士歌人一百六十人以行拜祠之禮。
諸道士罕能精至。
又無才術可高。
武定六年有司執罷之。
河東張遠遊河間趙靜通等齊文襄王。
别置館京師。
重其道術而禮接焉。
餘檢天師寇謙之叙陳太上老君所言。
同夫蓬萊之居海下。
昆侖之飛浮天上也。
又雲。
三十六土萬裡。
為方三百六十等。
何異張角之三十六方乎。
案後漢皇甫嵩傳雲。
钜鹿張角自稱大賢郎。
師奉事黃老。
行張陵之術。
用符水咒法。
以治百病。
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行化道法。
轉相诳惑。
十餘年間衆數十萬。
自青徐幽冀荊楊兖豫八州之民莫不必應。
遂置三十六方。
方猶将軍之号也。
大方萬餘人。
小方六千人。
訛言蒼天死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
以白土書京邑寺門。
作甲子字。
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皆着道士黃服戴黃巾。
或殺人祠天。
于時賊徒數十萬衆。
初起穎川作亂天下。
并為皇甫嵩讨滅。
餘熸不滅。
今猶服之。
齊書述佛志著作王劭。
劭曰。
釋氏非管窺所及。
率爾妄言之。
又引列禦寇書。
述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事。
又黃帝夢遊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
在佛神遊而已。
此之所言仿□于佛。
石符姚世經譯遂廣。
蓋欲柔伏人心。
故多寓言以方便。
不知是何神怪浩蕩之甚乎。
其說人身善惡世事因緣。
以慈悲喜舍常樂我淨。
書辯至精明如日月。
非正覺孰能證之。
凡在順首莫不歸命。
達人則慎其身口修其慧定。
平等解脫究竟菩提。
及僻者為之不能通理。
徒務費竭财力功利煩濁。
猶六經皆有所失。
未之深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