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百篇冠絕終古。

    初登诏诰假手有司。

    太和已後并自運筆。

    前後諸帝不能及之。

    如僧行篇所下诏也。

     世宗即位。

    下诏曰。

    缁素既殊法律亦異。

    故道教彰于互顯。

    禁勸各有所宜。

     其僧犯殺人已上罪者。

    依俗格斷。

    餘犯悉付昭玄。

    以内律僧制判之。

      熙平元年诏遣沙門慧生。

    使西域采經律涉七載。

    正光三年冬還。

    所獲經論一百七十部。

    景明初世宗诏大長秋卿。

    準代京靈岩寺石窟。

    于洛南伊阙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後營石窟二所。

    去地三百一十尺。

    後以斬山太高費功難就。

    奏移就下平。

     去地一百尺。

    南北一百四十尺。

    永平中為世宗造石窟一凡三所。

    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二十四載方成。

    用功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

     肅宗熙平中于城内起永甯寺。

    靈太後親率百僚。

    表基立刹。

    塔有九層。

    高四十餘丈。

    費用不可勝計。

    景明寺塔亦其亞也。

    爾後官私寺塔其數甚衆。

    神龜元年司空尚書令任城王澄。

    奏寺塔漸多坊民居事。

    略雲。

    如來闡教多約山林。

    今此僧徒戀眷城市。

    豈湫隘是經行所宜。

    浮諠是栖禅之地。

    當由利引其心莫能自止。

    且住者既失其真。

    造者或損其福。

    乃釋氏之糟糠。

    法門之社鼠。

    内戒所不容。

    王典所宜棄矣。

    奏可。

    未幾天下喪亂。

    加以河陰之禍。

    朝士死者複舍其家為寺。

    禁令不複行焉。

    興和二年诏以邺城舊宮為天平寺。

    世宗已來至武定末。

    沙門知名者有慧猛慧辯慧深僧暹道銀僧獻道睎僧深慧光慧颙法榮道長。

    并見重道俗。

    自魏有天下至于禅讓。

    佛經流通大集中國。

    凡四百一十五部。

    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

    正光已後天下多虞。

    王役尤甚。

    于是所在編戶相從入道。

    假慕沙門實避調役。

    猥濫之極。

    自中國有佛法。

    未之有也。

    略計僧尼。

    二百餘萬。

    其寺三萬有餘。

    流弊不歸一至于此。

    識者所以太息矣。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

    其自言也。

    先天地生以資萬類。

    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

     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千變萬化有德不德。

    随感應物厥迹無常。

    授軒轅于峨嵋。

     教帝喾牧德。

    大禹聞長生之決。

    尹喜受道德之旨。

    至于丹書紫字。

    升玄飛步之經玉石金光。

    妙有靈洞之說。

    不可勝紀。

    其為教也。

    鹹蠲去邪累澡雪心神。

    積行樹功累德增善。

    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上。

    是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

    勞心竭事所在追求。

    終莫之緻。

    退恨于後。

    故有栾大徐氏之誅。

    然其道惑人效學非一。

    靈帝置華蓋于濯龍。

    設壇場而為禮。

    及張陵受道于鹄鳴。

    因傳天宮章本千有二百。

    弟子相授其事大行。

    齋祠跪拜各有成法。

    于是三元九府百二十官。

    一切諸神鹹所統攝。

      又稱劫數頗竊佛經。

    及其劫終。

    稱天地俱壞。

    其書多有禁秘。

    非其徒不得辄觀。

     至于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

    上雲羽化飛天。

    次稱消災滅禍。

    故好異者往往而尊事之。

    初文帝入賓于晉。

    從者雲。

    登仙伊阙。

    太祖好老子之言。

    誦詠不倦。

    天興中儀曹郎董谧。

    上服食仙經數十篇。

    乃置仙人博士。

    立仙坊煮練百藥。

    封西山以供其薪蒸。

    令死罪者服之。

    多死無驗。

    太祖猶特修焉。

    太醫周澹苦其煎采之役。

    欲廢其事。

    陰令妻貨仙人博士張曜隐罪。

    曜懼死。

    因請自辟谷。

    太祖許之。

    給曜資用。

    為造靜堂于苑中。

    給灑掃民二家。

    而練藥之官仍為不息。

    久之太祖意少懈乃止。

     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

    南雍州刺史贊之弟也。

    早好仙道修張魯之術。

    服食餌藥曆年無效。

    有仙人成公興。

    備作謙家。

    後謙之算七曜。

    惘然不了。

    興曰。

     何為不釋。

    謙之曰。

    我學算累年。

    延算周體不合。

    興令依言布之。

    俄爾便決。

    謙歎伏欲師事。

    興固辭求為謙之弟子。

    未幾興入華山居石室。

    興采藥與謙服。

    不複饑。

    又共入嵩高山石室曰當有人将藥來。

    得但食莫疑。

    尋有人将藥至。

    皆是毒蠱臭物。

    謙之懼走。

    興還具問。

    便歎息曰。

    先生未仙。

    止可為帝王師耳。

    興事謙七年。

    便曰。

    不得久留。

    明中應去。

    至期果卒。

    見兩童子一持法服一持錫杖及缽至興屍所。

    興欻然而起。

    着衣持缽執杖而去。

     謙之守志嵩嶽。

    以神瑞二年十月。

    遇大神乘雲駕龍導從百靈集于山頂。

    稱太上老君。

    謂謙之曰。

    自天師張陵去世已來。

    地上曠職。

    上谷寇謙之文身直理。

    吾故授汝天師之位。

    賜汝雲中新科二十卷。

    自開辟已來不傳于世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僞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

    大道清虛甯有斯事。

    專以禮度為首。

     加之以服食閉練。

    使玉女九疑十二人授謙導引口訣。

    遂得辟谷氣盛。

    顔色鮮麗。

     弟子十餘人。

    皆得其術。

     太常八年十月有牧土上師李普文。

    來嵩嶽雲。

    老君之玄孫也。

    昔居代郡桑幹。

    漢武時得道為牧土宮主。

    領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

    地方十八萬裡。

    其中為方萬裡者。

    有三百六十方。

    遣弟子雲。

    嵩嶽所統廣漢方萬裡以授謙之。

    作诰雲雲。

     錄圖六十卷。

    真經付汝。

    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宮靜輪之法。

    能興造克就則超登真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