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式固長久。
古今不易之令典也。
可令皇太子嗣理萬機總統百揆。
更舉賢良以備列職。
擇人授任而黜陟之。
其朝士庶民。
皆稱臣于太子。
雲雲。
崔浩又谮雲。
太子前事實有謀心。
但結高公道術。
故令先帝降夢。
如此物論事迹難明。
若不早除必為巨害。
帝又納之。
即幽太子死之。
又收高于平城南缢之。
即宋元嘉二十一年也。
爾夜門人莫知其死。
忽有光明繞塔入房。
有聲曰。
吾已逝矣。
弟子等奔赴屍所。
請告遺訣。
高蹶然起坐曰。
大法應化随緣盛衰。
盛衰在迹理恒湛然。
但念汝等不久複當如我耳。
汝等死後法當複興。
善自修心無令後悔。
言已便卧而絕。
崔浩讒辭既深。
能令父猜其子。
乃至幽死。
況沙門乎。
太武以真君十三年二月五日崩。
太子先已幽死。
吳王以九日即位。
改元永平。
十月一日吳王又崩。
帝孫諱浚即位。
改元興安。
是為文成帝也。
廟号高宗。
然佛教遠大光明四海。
此洲萬國無王不奉。
魏北雖除南宋彌盛。
稱為真君明主。
不亦惑乎。
猜子而信賊臣。
孰可悼乎。
感疠而自嬰禍。
斯酷甚乎。
民思返政。
存立非一。
興安元年高宗踐極。
下诏曰。
夫為帝王者。
必隻奉明靈顯彰仁道。
其能惠着生民濟益群品者。
雖存往古猶序其風烈。
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禮。
祭典載功施之族。
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
尋生死者歎其達觀。
覽文義者貴其妙門。
助王政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排撥群邪。
開演正覺。
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也。
世祖太武皇帝。
開廣邊荒德澤遐被。
沙門道士善行純誠。
如惠始之倫無遠不至。
風義相感往往如林。
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
奸淫之俦得容假托。
諸寺之中緻有兇黨。
是以先朝因其瑕釁戮其有罪。
有司失旨一切禁斷。
景穆皇帝每為慨然。
值軍國多事。
未遑修複。
朕承鴻緒君臨萬邦。
思述先志以隆斯道。
今制諸州城郡縣。
于衆居之所。
各聽建佛圖一區。
任其财用不制會限。
其有好樂道法欲為沙門。
不問長幼。
出于良家性行素笃。
鄉裡所明者聽出家。
率大州五十。
小州三十人。
足以化惡就善播揚道教也。
于即天下承風朝不及夕往時所毀圖寺。
并還修複。
佛像經論皆得顯出。
于時罽賓王種沙門師賢者。
東遊涼城。
又遊京下。
值罷佛法。
權假醫術而守道不改。
于修複日即為沙門。
同輩五人。
帝親為下發。
賢為僧統。
雲雲。
興光元年敕有司。
于五級大寺。
為太祖已下五帝。
鑄釋迦文像五軀。
各長一丈六尺。
用赤金二十五萬斤。
沙門昙曜帝禮為師。
請帝于京西武州西山石壁。
開窟五所镌佛像各一。
高者七十尺。
次六十尺。
雕飾奇偉冠于萬代。
今時見者傳雲。
谷深三十裡。
東為僧寺。
名曰靈岩。
西頭尼寺。
各鑿石為龛。
容千人。
已還者相次栉比。
石崖中七裡極高峻。
佛龛相連餘處。
時有斷續。
佛像數量孰測其計。
有一道人。
年八十。
禮像為業。
一像一拜至于中龛而死。
屍僵伏地。
以石封之。
今見存焉。
莫測時代。
在朔州東三百裡恒安鎮西二十餘裡。
往往來者述之。
誠不思議之福事也。
皇興元年高祖孝文誕載。
于恒安北台起永甯寺七級佛圖。
高三百餘尺。
基架博敝。
為天下第一。
又于天宮寺。
造釋迦文像。
高四十三尺。
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
又構三級石佛圖高十丈。
榱棟楣楹上下重結。
大小皆石。
鎮固巧密為京華壯觀。
延興元年顯祖獻文禅位于太子僧蓋一名宏。
即孝文也。
年五歲聰聖玄覽。
窮神知幾。
既初踐位。
顯祖移禦北苑崇光宮統習玄籍。
建鹿野佛圖于苑中之西山。
去崇光右十裡岩房禅室。
禅僧居之。
承明元年顯祖大上皇崩。
造建明寺。
爾後建福度僧立寺非一。
太和十六年下诏。
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
聽大州一百人為僧尼。
中州五十下州二十人。
着令以為常準。
太和十九年常幸徐州白塔寺。
顧諸王侍臣曰。
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師者。
受成實論于羅什。
後授淵法師。
淵又授登紀二法師。
朕每玩成實。
可以釋人深情。
故至此寺。
道登雅有義業。
高祖眷賞恒侍講論于禁内。
及卒帝悼惜。
施帛千匹。
說一切僧齋京城七日行道。
下诏曰。
朕師登法師奄至徂。
背痛怛摧恸不能已。
已比藥治。
慎喪未容即赴。
便準師義哭諸門外。
缁素榮之。
西域沙門跋陀者。
有深道業。
帝所敬重。
诏于少室山陰立少林寺。
以居之。
公給衣供。
二十一年五月诏曰。
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
今常住寺猶有遺蹤。
欽悅循迹情深遐迩。
可于舊堂所為建三級佛圖。
又見逼昏虐為道珍軀。
既暫同俗禮。
應有子胤。
可推訪以聞當加叙接。
先是立監福曹。
又改為昭玄。
備有官屬以斷僧務。
即如今同文寺崇玄署是也。
高祖時知名沙門有道順慧覺僧意慧紀僧範道辯慧度智誕僧顯僧義僧利。
并以義行重焉。
有魏孝文聖天子也。
五歲受禅十歲服冕。
太和十八年遷都于洛。
二十年改姓為元氏。
文章
古今不易之令典也。
可令皇太子嗣理萬機總統百揆。
更舉賢良以備列職。
擇人授任而黜陟之。
其朝士庶民。
皆稱臣于太子。
雲雲。
崔浩又谮雲。
太子前事實有謀心。
但結高公道術。
故令先帝降夢。
如此物論事迹難明。
若不早除必為巨害。
帝又納之。
即幽太子死之。
又收高于平城南缢之。
即宋元嘉二十一年也。
爾夜門人莫知其死。
忽有光明繞塔入房。
有聲曰。
吾已逝矣。
弟子等奔赴屍所。
請告遺訣。
高蹶然起坐曰。
大法應化随緣盛衰。
盛衰在迹理恒湛然。
但念汝等不久複當如我耳。
汝等死後法當複興。
善自修心無令後悔。
言已便卧而絕。
崔浩讒辭既深。
能令父猜其子。
乃至幽死。
況沙門乎。
太武以真君十三年二月五日崩。
太子先已幽死。
吳王以九日即位。
改元永平。
十月一日吳王又崩。
帝孫諱浚即位。
改元興安。
是為文成帝也。
廟号高宗。
然佛教遠大光明四海。
此洲萬國無王不奉。
魏北雖除南宋彌盛。
稱為真君明主。
不亦惑乎。
猜子而信賊臣。
孰可悼乎。
感疠而自嬰禍。
斯酷甚乎。
民思返政。
存立非一。
興安元年高宗踐極。
下诏曰。
夫為帝王者。
必隻奉明靈顯彰仁道。
其能惠着生民濟益群品者。
雖存往古猶序其風烈。
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禮。
祭典載功施之族。
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
尋生死者歎其達觀。
覽文義者貴其妙門。
助王政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排撥群邪。
開演正覺。
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也。
世祖太武皇帝。
開廣邊荒德澤遐被。
沙門道士善行純誠。
如惠始之倫無遠不至。
風義相感往往如林。
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
奸淫之俦得容假托。
諸寺之中緻有兇黨。
是以先朝因其瑕釁戮其有罪。
有司失旨一切禁斷。
景穆皇帝每為慨然。
值軍國多事。
未遑修複。
朕承鴻緒君臨萬邦。
思述先志以隆斯道。
今制諸州城郡縣。
于衆居之所。
各聽建佛圖一區。
任其财用不制會限。
其有好樂道法欲為沙門。
不問長幼。
出于良家性行素笃。
鄉裡所明者聽出家。
率大州五十。
小州三十人。
足以化惡就善播揚道教也。
于即天下承風朝不及夕往時所毀圖寺。
并還修複。
佛像經論皆得顯出。
于時罽賓王種沙門師賢者。
東遊涼城。
又遊京下。
值罷佛法。
權假醫術而守道不改。
于修複日即為沙門。
同輩五人。
帝親為下發。
賢為僧統。
雲雲。
興光元年敕有司。
于五級大寺。
為太祖已下五帝。
鑄釋迦文像五軀。
各長一丈六尺。
用赤金二十五萬斤。
沙門昙曜帝禮為師。
請帝于京西武州西山石壁。
開窟五所镌佛像各一。
高者七十尺。
次六十尺。
雕飾奇偉冠于萬代。
今時見者傳雲。
谷深三十裡。
東為僧寺。
名曰靈岩。
西頭尼寺。
各鑿石為龛。
容千人。
已還者相次栉比。
石崖中七裡極高峻。
佛龛相連餘處。
時有斷續。
佛像數量孰測其計。
有一道人。
年八十。
禮像為業。
一像一拜至于中龛而死。
屍僵伏地。
以石封之。
今見存焉。
莫測時代。
在朔州東三百裡恒安鎮西二十餘裡。
往往來者述之。
誠不思議之福事也。
皇興元年高祖孝文誕載。
于恒安北台起永甯寺七級佛圖。
高三百餘尺。
基架博敝。
為天下第一。
又于天宮寺。
造釋迦文像。
高四十三尺。
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
又構三級石佛圖高十丈。
榱棟楣楹上下重結。
大小皆石。
鎮固巧密為京華壯觀。
延興元年顯祖獻文禅位于太子僧蓋一名宏。
即孝文也。
年五歲聰聖玄覽。
窮神知幾。
既初踐位。
顯祖移禦北苑崇光宮統習玄籍。
建鹿野佛圖于苑中之西山。
去崇光右十裡岩房禅室。
禅僧居之。
承明元年顯祖大上皇崩。
造建明寺。
爾後建福度僧立寺非一。
太和十六年下诏。
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
聽大州一百人為僧尼。
中州五十下州二十人。
着令以為常準。
太和十九年常幸徐州白塔寺。
顧諸王侍臣曰。
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師者。
受成實論于羅什。
後授淵法師。
淵又授登紀二法師。
朕每玩成實。
可以釋人深情。
故至此寺。
道登雅有義業。
高祖眷賞恒侍講論于禁内。
及卒帝悼惜。
施帛千匹。
說一切僧齋京城七日行道。
下诏曰。
朕師登法師奄至徂。
背痛怛摧恸不能已。
已比藥治。
慎喪未容即赴。
便準師義哭諸門外。
缁素榮之。
西域沙門跋陀者。
有深道業。
帝所敬重。
诏于少室山陰立少林寺。
以居之。
公給衣供。
二十一年五月诏曰。
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
今常住寺猶有遺蹤。
欽悅循迹情深遐迩。
可于舊堂所為建三級佛圖。
又見逼昏虐為道珍軀。
既暫同俗禮。
應有子胤。
可推訪以聞當加叙接。
先是立監福曹。
又改為昭玄。
備有官屬以斷僧務。
即如今同文寺崇玄署是也。
高祖時知名沙門有道順慧覺僧意慧紀僧範道辯慧度智誕僧顯僧義僧利。
并以義行重焉。
有魏孝文聖天子也。
五歲受禅十歲服冕。
太和十八年遷都于洛。
二十年改姓為元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