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聖。
考諸經論似相違背。
今一喝若能入五教是為正說。
若不能入五教是為邪說。
是時諸禅列坐。
法真禅師一公以目眴慈受禅師深公。
深肘淨因使對之。
淨因召善而謂之曰。
承法師所問。
不足勞諸大禅師之酬。
隻淨因小長老可解法師之惑。
其五教者如愚法小乘教乃有義也。
如大乘始教乃空義也。
如大乘終教乃不有不空義也。
所謂大乘頓教乃即有即空義也。
所謂一乘圓教乃空而不有有而不空義也我此一喝非唯能入五教。
至于世間諸子百家一切技藝悉能相入。
乃喝曰。
還聞麼。
善曰聞。
成曰。
汝既聞則此一喝是有。
是能入小乘教。
又召善曰。
汝今還聞麼。
善曰不聞。
成曰。
汝既不聞則适來一喝是無。
能入大乘始教。
我初一喝。
汝既道有。
喝久聲銷。
汝複道無。
道無則元初實有。
道有則即今實無。
既乃不有不無。
是能入終教。
我有喝之時。
有非是有。
因無故有。
無喝之時。
無非是無。
因有故無。
即有即無能入頓教。
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
有無不及情解俱忘。
道有之時纖毫不立。
道無之時橫遍虛空。
即此一喝入百千萬億喝。
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
是能入圓教。
善遂稽首謝。
師複召善曰。
乃至一語一默一動一靜。
道古至今。
十方虛空萬象森羅。
六趣四生。
三世諸佛一切聖賢。
八萬四千法門百千三昧。
無量妙義。
契理契機。
與天地萬物一體。
謂之法身。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四時八節陰陽一緻。
謂之法性。
是故華嚴經雲。
法性遍在一切處。
有相無相一聲一色。
全在一塵中含四義。
事理無邊周遍無餘。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
猶是建化門庭随機方便。
謂之小歇場。
未至寶所。
殊不知吾祖師門下以心傳心以法印法。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有千聖不傳底向上一路在。
善又問曰。
如何是向上一路。
成曰。
汝且向下會取。
善曰。
如何是寶所。
成曰。
非汝境界。
善曰。
望禅師慈悲。
成曰。
恁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
善于是愀然變容俯首而退。
是時帝私幸觀之。
太師魯國公亦預焉。
帝顧謂近侍曰。
禅宗玄妙深極如此。
淨因才辯亦罕有也。
侍臣奏曰。
此宗師之緒餘耳。
瑩仲溫羅湖錄贊曰。
成之學贍明道。
左右逢原乘機挫銳于人天衆前。
借使先德扶宗。
亦蔑以加于此矣。
禅師名繼成。
字蹒庵。
生江西袁州宜春劉氏。
诏住淨因禅刹。
師嗣智海道平禅師。
平嗣大沩慕喆。
喆嗣翠岩可真。
真嗣慈明圓禅師。
成之嗣有二弟子。
曰瑞岩勝.冶父川。
臨濟派也(羅湖文集五燈會元)。
辛醜 宣和三年秋八月童貫進大師 大遼 保大元年 大金 天輔四年 西夏 宋二月。
诏政和七年所改寺為神霄宮者。
田産盡還僧寺(統紀)。
三月二十五日诏慈受禅師懷深。
住汴京大相國慧林禅刹。
師生壽春夏氏。
高宗紹興二年入寂。
嗣長蘆信。
信嗣慧林圓照本禅師(普燈)。
白雲庵 杭州靈隐寺方丈後山之庵也。
至是宣和三年。
有比丘曰清覺。
自号本然。
仁宗慶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生洛京登封縣孔氏。
宣尼五十二世孫。
曾祖高勍事梁曆唐。
同光時領襄州澤潞河陽節度使。
官至太子太師。
父欣進士隐德。
母崔氏。
覺幼而穎悟習儒業。
累請鄉舉。
神宗熙甯二年。
閱法華經有省。
求出家。
父母許之。
依汝州龍門山寶應寺海慧大師剃染。
囑其南詢。
初參嘉州峨眉山千歲和尚。
次抵淮西舒州(今安慶路)浮山。
結庵于太守岩。
宴坐二十年。
哲宗元祐七年遊浙。
明年至杭州靈隐寺随衆居止。
汪羅二行人求師心要。
學侶日臻。
靈隐圓明童禅師。
以寺後白雲山庵居覺。
玄化開闡。
乃自立宗。
以所居庵名為号曰白雲宗。
移居餘杭龍門山。
庵曰福地。
為龍神說三歸五戒。
至是崇甯三年。
至錢塘六和塔開化寺後紫雲庵居。
道俗請就正濟寺講華嚴經。
時當毀教。
覺著證宗論三教編十地歌。
大觀元年。
卓庵湖州歸安千金市。
名曰十地。
次至烏程菁山。
卓錫得泉結庵而居。
名曰出塵。
徒衆複請歸正濟寺。
忌之者以證宗論于忤朝政聞官。
政和六年編管廣南思州。
宣和二年弟子政布等十人詣京陳狀。
蒙旨放令逐便。
至是辛醜年七月二十日謝恩。
八月三日作偈投太守遊公。
指以九月二十六日為别。
至期乃化去。
世壽七十九歲。
顯臘五十二夏。
弟子慧能禀遺訓。
奉靈骨舍利歸葬杭州餘杭之南山。
當宣和五年之二月也。
塔曰白雲。
院曰普安。
後弟子改曰普甯。
其于崇德甑山.松林善住。
皆其行道之所。
德清.龍山.超山.方山.乾元山.歸安.岩山。
皆分葬舍利之所。
其宗聿興浙右。
壬寅 宣和四年十二月無盡居士薨 大遼 保大二年 大金 天輔五年 西夏 遼春三月。
金人破中京(奚國也)。
天祚在燕京聞報甚懼。
即日出居庸關。
率騎兵五千西奔雲中府。
留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燕王淳守燕。
淳居燕二十年得人心。
天祚趨漁陽入夾山。
李處溫等三月十七日會百官父老。
立燕王曰天錫皇帝。
改元建福。
下诏廢天祚為湘陰王。
天錫以燕雲平中京上京遼西六路奄為己有。
沙漠以北西南面西北路招讨府諸番部族。
天祚主之。
稱保大二年。
遼國自此分矣。
八月燕帝淳病薨。
谥曰宣帝。
無嗣。
越王蕭幹會百官父老。
議立燕帝妻蕭氏為皇太後。
權主軍國事。
奉迎天祚次子秦王為帝。
蕭氏即位于柩。
前改元德興。
天祚聞淳死。
下诏削淳官爵。
并妻蕭氏降為庶人。
賜姓虺氏。
金主趨中京。
天祚走及夏國。
十二月金人抵居庸關(遼志)。
癸卯 宣和五年 大遼 保大三年 大金 五月改天會元年 西夏 宋秀州(今嘉興路)春旱。
禱精嚴寺觀音有驗。
重裝聖像。
夏旱複有講。
郡守曾侯夢白衣天人曰。
我固當為此方緻雨。
然面目不淨三十裡無所見。
不能與衆聖會奈何。
明日诘其由。
果匠者欲聖容明潤。
用雞子牛膠調粉故爾。
遂改新之。
随禱即應(系年錄觀音感應集)。
遼春正月。
燕帝後蕭氏在燕。
聞金人入居庸關。
夜率蕭幹及車帳出城。
聲言迎敵。
實乃出奔。
至松亭關議所往。
耶律大石材牙遼人也。
欲歸天祚。
四軍大王蕭幹奚人也。
欲就奚王府立國。
宣宗(燕王淳也)附馬都尉蕭勃疊曰。
今日固合歸天祚。
然而有何面目相見。
林牙命左右牽出斬之。
傳令軍中有敢異議者斬。
于是遼奚二軍列陣相拒而分矣。
遼軍從林牙挾蕭後歸天祚于夾山(七月到夾山。
天祚命殺蕭後并外甥常哥。
餘免本罪)。
奚渤海軍從蕭幹(名夔離不)留奚王府。
幹據府自立僭号神聖皇帝。
國号大奚。
改元天興(又曰天嗣)。
七月奚兵遇金人戰于腰鋪。
奚大敗。
蕭幹為其部曲得哥殺之(遼志)。
金癸卯春。
升皇帝寨曰會甯府。
建為上京。
改遼之上京曰北京。
先是女真之初無城廓。
止呼曰皇帝寨國相寨太子莊。
至是改焉。
置三省六郡尹貳曹屬。
左丞相陳王兀室撰女真字以行(金志)。
五月阿骨打旻。
北追天祚途中以疾殂。
谥曰大聖武元皇帝。
廟号太祖。
旻建國登位首末凡六年。
弟吳乞馬立。
改名晟。
楊割太師第二子也。
改天輔六年曰天會元年。
在位一十一年。
旻八子皆封王。
初燕人張[穀-(一/禾)+壬]者平州人也(河東山西道平灤路灤州皆古平州)。
登建士第仕燕。
建福元年(燕王淳之年号。
壬寅歲也)授遼興軍節度使(遼與軍平州也)。
金人粘罕欲擒[穀-(一/禾)+壬]。
康公弼曰。
是激其反也。
獨往見[穀-(一/禾)+壬]谕金國之意。
[穀-(一/禾)+壬]曰。
契丹八路今特平州存耳。
敢有異志。
所以未釋甲者防蕭幹耳。
康報其言。
粘罕信之。
改平州為南京。
加[穀-(一/禾)+壬]同平章事判留守。
事實欲圖之也。
[穀-(一/禾)+壬]殺金左企弓等。
以平州附宋。
十一月金兵襲破平州。
得宋朝所賜[穀-(一/禾)+壬]金花箋禦筆書诏金乃歸曲于宋。
累檄宋朝宣撫司取[穀-(一/禾)+壬]。
宋不得已。
命王安中誅[穀-(一/禾)+壬]。
函首送金。
未幾金太子窩裡孛由平州侵宋矣(金志)。
金主旻八子。
一曰阿母。
二曰室曷(熙宗胄之父也)。
三曰說梁虎。
與室曷同母。
乃正室所生。
四曰斡離不(誤呼曰二太子)。
五曰窩裡嗢(誤呼曰三太子)。
宋高宗紹興四年冬犯江上者生。
第六曰兀術(誤呼曰四太子)。
七曰窩裡混(誤呼曰五太子)。
八曰阿骨保邪王号自在郎君是也與兀術同母旻第二第三二子早世。
所以誤呼其四為二。
五為三。
六為四也(金志)。
甲辰 宣和六年 大遼 保大四年 大金 太宗晟 天會二年 西夏 宋高僧寂音尊者 江西瑞州清涼禅師。
名惠洪(亦名德洪)。
郡之彭氏子。
年十四父母俱喪。
依三峰靘禅師居。
日記數千言。
覽群書殆盡。
靘器之。
年十九試經于東京天王寺得度。
從宣秘講成實唯識論。
逾四年棄去。
谒真淨文禅師于廬山歸宗。
文遷石門。
師随行命掌記室。
未久去之。
顯谟朱公彥守撫州。
請開法州北景德。
後住江甯府清涼。
大慧杲禅師處衆日。
親依于師。
仰歎其妙悟辯慧。
高宗建炎二年五月辛酉入寂于同安。
世壽五十八歲。
僧臘三十九夏。
太尉郭公天民奏賜寶覺圓明之号。
師嗣真淨文禅師。
撰禅林僧寶傳三十卷林間錄。
又文集曰石門文字禅。
流行于世(普燈錄)。
遼甲辰秋七月。
天祚牽鞑靻諸軍五萬。
攜其後妃二子曰秦王趙王及宗屬。
南來越漁陽嶺。
金人粘罕回軍雲中。
天祚複奔山。
金司與小胡魯謀南歸宋。
又謀奔西夏。
國計未決。
小胡魯密遣人遞報粘罕。
金使婁宿馳騎犯天祚。
小胡魯遂俘天祚以還。
金人削封天祚為海濱王。
送長白山(今遼東道開元路鹹平府)。
東築室居之。
明年乙巳殂遼國亡。
遼起自後梁均王貞明二年丙子歲至是甲辰。
凡九主曆二百單九年(遼志)。
乙巳 宣和七年 大金 天會三年 西夏 宋六月。
封童貫廣陽郡王。
宋朝凡異姓非外戚無封王者。
蔡京用事持紹述之說以資奸謀。
遂贈王安石舒王。
其後何執中贈清河郡王。
王爵于是濫矣。
十二月童貫複宣撫。
自太原逃歸(宋鑒)。
大金十二月。
斡離不粘罕分道入侵宋。
因平州張[穀-(一/禾)+壬]歸宋至于構怨。
東路之軍斡離不主之。
建樞密院于燕山。
以劉彥宗主院事。
西路之軍粘罕主之。
建樞密院于雲中。
以時立愛主院事。
國人呼為東朝廷西朝廷。
于是斡離不之軍自燕山直犯河北。
粘罕之軍犯河東陷朔武代忻等州。
直趨太原。
金之渝盟也一因張[穀-(一/禾)+壬]。
帝所恃者童貫賈先臨敵逃歸。
貫本庸缪。
因蔡京為助。
遂握兵權。
貫今統兵身遠敵常數百裡。
是緻将不先敵士不用命。
屢見敗衄。
庚申帝禅位太子。
以道君号退居隆德宮。
遣李邺使金虜。
告以内禅且求和(帝紀)。
欽宗 桓徽宗子至是以皇太子受内禅即帝位年二十七歲尊徽宗曰太上皇在位二年 靖康(二)。
丙午 靖康元年 大金 天會四年 西夏 四月攻宋朱昭死之 宋正月。
金人陷相州。
己巳帝下诏親征。
太上皇出幸南京。
辛未帝置守城戰具粗畢。
而金人抵城下矣。
白時中罷相。
李邦彥起複太宰。
張邦昌少宰。
都人呼邦彥為浪子宰相。
壬申遣使督諸路帥臣将兵入援。
金人索金銀犒師。
尊我主為伯父。
歸我燕雲之人在漢者。
割中山太原河間之地。
親王宰相為質。
我乃退師。
诏以皇弟康王為軍前計謀使。
張邦昌副之。
李邺高世則偕行。
所求皆與之。
其三鎮诏書。
李綱留之不遣。
乙亥诏金國以大金稱。
丁亥勤王之兵并至号二十萬。
京師人心稍安。
二月金使複來。
帝遣宇文虛中。
赍李綱所留三鎮诏書以往。
仍奉迎康王。
先是康王留金營。
與金國太子同射。
連發三矢皆中。
鹄連珠不斷。
金人謂将官良家子。
似非親王乃遣歸。
更請肅王為質。
乙巳康王自金營還。
金人圍京城凡三十三日。
既得三鎮诏書及肅王。
不俟金銀數足。
丙午金師退竄蔡京儋州。
至潭而死。
年八十。
蔡攸竄萬安軍。
尋有诏所在斬之。
童貫遠竄追斬于南雄。
三月命樞密使李綱。
迎上皇于南京。
四月始至京師。
趙良嗣先竄[木*去*ㄗ]州。
至是就斬之。
初徽宗政和元年秋九月。
童貫使遼歸至幽州虜溝河。
有燕人馬植者。
得罪于遼之燕王無所容。
遂見貫陳滅燕之策。
貫攜之歸改姓李名良嗣。
薦于帝賜姓趙。
複燕之議始于此也。
宣和二年二月女真請遣使通好。
因遣趙良嗣往約夾攻契丹。
卒于敗國。
今乃斬之。
金人以三鎮未得。
冬十月複兩道入寇。
十一月乙酉斡離不犯京師屯劉家寺。
閏月粘罕犯京師屯青城。
诏康王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陳構為元帥。
宗澤副之。
速領兵入衛。
丙辰京城失守。
辛酉帝如青城。
二酋令孫觐撰降表書成。
令帝簽名。
北望拜發。
且雲其主别立賢君但稱宋王。
帝默然。
十二月壬戌朔帝留青城。
康王開元帥府于相州。
癸亥帝自青城回。
粘罕請遣使迎康王。
使還報不見康王為辭(宋鑒)。
西夏四月。
夏人寇邊攻震威城。
戎酋呼知城朱昭曰。
大金約我夾攻。
自河以北大金得之。
自河以西我國得之。
今麟府諸壘悉己歸我。
公何恃而不降乎。
攻甚急城陷昭死之。
十一月夏人寇邊陷懷德軍守貳劉诠杜栩死之(宋鑒)。
丁未靖康二年正月辛卯朔庚子。
金粘罕遣人邀帝到營。
帝以孫傳謝克家輔太子。
監國傳仍為留守。
梅執禮副之。
帝出城。
仆射何[桌-日+(ㄇ@(人/人))]以下皆從帝至青城。
與粘罕相見。
留之營中。
并留親王宰相執政學士院禮部太常寺官。
餘令先歸。
金人根括金銀。
帝遣中使歸雲。
朕拘留在此。
候金銀數足方可還。
于是增官根括。
搜掘戚裡宗室内侍僧道伎術之家。
凡八日得金三十萬八千兩銀六百萬兩衣段一百萬。
輸納金營。
二月丁酉。
粘罕遣金牙郎君來責。
又發教坊人孟子著内侍藍折醫官周道隆等所藏窖隐金銀。
凡十八日城内得金七萬五千八百兩銀一百一十四萬五千兩衣段四萬八十四疋。
納金人軍前。
丁巳金人索郊天儀制及監書圖籍印闆。
戊午金人索大成樂器太常禮制器用以至琴棋博戲之具珍奇圖畫等物。
丙寅粘罕令蕭慶讀金主诏于帝曰。
别立異姓廢淵聖為陳留王。
保州守墳墓。
推異姓堪為人主者。
從軍前備禮冊。
命仍邀太上皇出城。
丁卯太上皇後妃郓王以下三十餘人諸王妃公主都尉等皆從。
三月丁酉金人冊張邦昌為帝國号大楚。
丁巳太上皇北行。
甯德皇後及諸親王妃嫔以下皆行。
由滑州路進發。
斡離不軍護送。
四月庚申朔。
淵聖皇帝北行。
皇後皇太子偕行。
由鄭州路進發。
粘罕軍護送。
淵聖率後諸王望拜城中泣别宗廟。
哭聲震動青城。
庚午元祐皇後孟氏垂簾聽政。
邦昌以太宰退處資善堂(邦昌僭位凡三十三日。
元祐孟太後哲宗後也。
時六宮有位者皆從二帝。
惟後以廢得存)。
癸亥群臣請康王即帝位。
辛巳康王至單州。
壬午至虞城縣。
邦昌聞車駕至南京。
排辨輿辇冠冕服禦儀物。
百官有司各以其職并赴南京以備冊禮。
癸未康王次應天府(今歸德府隋曰宋州豫域)。
翌日詣鴻慶宮朝三殿禦容張邦昌至。
伏地恸哭請罪。
王慰撫之。
甲申耿南仲等議。
改元建炎。
以有宋火德之祥也。
戊子太後遣使赍手書。
略曰。
今聞涓辰之吉受冊有期。
将同日月之照臨。
行布風雷之号令。
天命所屬。
黎民鹹竭于歡心。
神器既安。
衰老願諧于素志。
康王乃以己醜即帝位于南京。
高宗 諱構。
徽宗第九子。
封康王。
靖康二年五月康寅朔。
改元建炎。
以五月二十一日為天申節。
竄張邦昌于潭州。
尋賜死。
建炎三年三月。
禦營司都統制苗傅副統制劉正彥作亂。
逼帝遜位太子。
居帝睿聖宮。
太後垂簾聽政。
十一日改年曰明受。
張浚.呂頤浩.辛永宗.劉光世.韓世忠等勤王。
上複辟幸建康。
秋七月韓世忠生擒苗劉。
脔于建康市。
議駐劄越州發建康。
金人犯建康陷杭州。
帝航海至溫州。
複回越州。
車駕如杭州。
升杭州為臨安府。
紹興二年春正月癸巳朔壬寅。
帝發越州。
丙午駐驿臨安府。
久之秦桧自金回。
專主和議。
徽宗.欽宗.鄭後.邢後相繼崩于五國城。
金還河南地及梓宮以和(贊于越州)。
繼而複入寇。
張浚韓世忠嶽飛吳麟等大敗之。
遂遁去。
帝頒黃庭堅所書戒石銘于州縣。
興太學。
建二館。
開經筵。
躬籍田。
正經界。
秦桧不能體上意。
罷諸将之權以沮忠義之氣。
卒使境土不能複也。
帝年二十一歲即位。
在位三十六年。
禅位孝宗。
自稱太上皇居德壽宮。
年八十二歲崩(宋續通鑒) 建炎(四年)紹興(三十二年)。
丁未 建炎元年 冬十月車駕狩揚州 大金 天會五年 西夏 戊申 建炎二年正月诏金山住持克勤入對揚州賜号圜悟禅師普燈 大金 天會六年 西夏 冬十月四日。
蘇州北禅天台法主淨梵入寂。
梵傳慧明。
明傳蘊堯。
報慈法師也(蘭陵集釋統僧傳)。
己酉 建炎三年 大金 天會七年 西夏 諸天行位 秋八月二十一日。
杭州上天竺慧覺法師齊璧入寂。
石林葉夢得銘其塔。
璧著普賢觀經疏三卷祖源記二卷。
嗣子神渙.如湛.法久。
渙嘗考論諸天行位。
以君臣賓主男女本迹為綱目。
謂大梵尊天君臨三界統上冠下。
諸天皆其臣屬也。
大梵為三界主。
三目摩醯為大千主。
帝釋主地居三十三天。
四王主領八部。
雖君臣不同。
要各有主義。
若大辯在山澤。
功德在北天園中。
皆客寄耳。
實無所主領也。
梵釋四王是男天。
功德大辯地神樹神皆女天。
不可使男女失序。
況鬼子母有女名。
功德天有男名。
散脂修摩今子居母上。
可謂之以母從子。
其可居天主之上乎。
梵釋四王本是地住菩薩。
金剛密迹本護千兄成佛。
不揣其本而齊其迹可乎。
知此四義然後始可與言天矣。
煥有三弟子。
曰總庵妙心.常齋法拜.覺庵簡言。
言傳鑒堂思義。
寶慶紹定間住上竺(釋統僧傳)。
護國金光明忏 冬十月。
帝狩台州至金鳌山寺。
寂然空靜唯廣殿香清。
有白發僧老甚。
禱諸天于佛前。
憂時保國語意誠笃。
帝悅而問之。
對曰。
護國金光明三昧忏也。
是後駐跸杭州。
辇下諸巨刹歲賜金帛。
修金光明期忏。
實本于此(趙彥惠擁爐閑話)。
庚戌 建炎四年春二月駕狩溫州駐江心寺因改曰龍翔 大金 天會八年 西夏 齊 金人粘罕謂張邦昌之死。
請于國主。
乃以河南之地。
九月九日冊立濟南守劉豫為帝于大名圓号大齊。
年曰阜昌。
宋屢征讨之。
豫屢敗恤。
至丁巳年。
金主以劉豫不能立國遂廢豫。
齊立八年亡。
豫生景州。
守濟南(金志)。
辛亥 紹興元年秋八月範宗尹罷相秦桧右相 大金 天會九年 西夏 壬子 紹興二年秋九月秦桧罷相朱勝非複拜右相 天會十年 西夏 癸醜 紹興三年 天會十一年 西夏 甲寅 紹興四年九月趙鼎八相 太宗崩熙宗立 天會十二年 西夏 乙卯 紹興五年 天會十三年 西夏 大德元年 宋九月丙辰。
駕幸上天竺。
以萬歲香山供養菩薩。
召住持應如賜對。
如辯慧稱旨。
賜金帛祠部度僧牒以勉修造。
初紹興三年七月。
龍圖閣學士梁如嘉知臨安府。
奏圓通大師應如住上竺。
至是帝悅(上竺紀勝)。
金太宗晟。
天會十二年十二月崩。
熙宗孝成帝亶立。
太祖嫡孫也。
宗浚之子。
稱天會十三年至戊午改元天眷。
辛酉改元皇統。
己巳皇統九年十二月十日。
為從弟岐王亮弑之。
孝成在位十六年。
幼而聰達。
貫宗經業喜文辭威儀。
太宗深所愛重。
平日嗜殺。
晚年性尤暴。
宗族大臣皆懼不免。
遂相與結約以伺其間而弑之。
亮既即皇帝位。
追廢亶為東昏王。
亮死世宗立。
谥亶曰武靈皇帝。
廟号闵宗。
久之改孝成皇帝。
廟号熙宗(金志)。
丙辰 紹興六年 大金 天會十四年 西夏 平江虎丘隆禅師入寂。
塔全身于西南隅。
師和州含山人。
嗣圜悟勤禅師。
勤嗣五祖演(普燈)。
丁巳 紹興七年七月二十一日诏佛日禅師宗杲住徑山能仁禅寺 天會十五年 西夏 戊午 紹興八年三月秦桧複拜右相 金改 天眷元年 西夏 敕绫度牒 宋秋八月。
诏賜天下僧尼敕绫度牒(釋統興廢志中興曆)。
己未 紹興九年 天眷二年 西夏 宋诏以女真來和。
大赦天下。
諸郡縣州建報恩光孝禅寺(以崇甯萬壽天甯寺改也)奉徽宗皇帝香火(釋統興廢志中興曆)。
庚申 紹興十年 大金 天眷三年 西夏拓跋仁孝立 大慶元年 宋冬十一月七日。
杭州北關妙行院沙門名思淨入寂。
禮部侍郎張九成銘其塔。
淨之族錢塘喻氏建妙行院接待。
供僧三百萬。
畫阿彌陀佛入于神妙。
楊侍郎傑贊為喻彌陀。
人從而稱之。
淨于西湖之北镌石為大佛頭(塔銘寺記)。
辛酉 紹興十一年秦桧張浚謀誅大将嶽飛 金改 皇統元年 西夏 宋朝散郎知溫州張九成。
字子韶。
号無垢居士。
杭州鹽官人。
初紹興二年三月。
帝策試進士。
九成第一。
九成謂前輩搢紳所立過人。
伊洛名儒所造精妙皆由悟心。
因是參學究竟。
初谒大通之嗣寶印禅師楚明。
見佛日杲禅師于徑山。
明悟心要。
窮元盡性。
至是辛酉年。
佛日重其悟入。
特為上堂。
引神臂弓以言之。
是時軍國邊事。
方議神臂弓之用。
右相秦桧以為譏議朝政。
五月民佛日竄衡州。
貶九成南安軍。
九成谪居十四年。
寓橫浦僧舍。
談經著書。
皆學者之未聞。
其心傳錄曰。
六經皆妙法也。
然言者道之贅。
六經其贅道哉。
囿于經則贅矣。
又曰。
世間無非幻。
人處幻中不知萬古紛紛。
喜怒愛惡從何而起。
以為本有則物不形。
以為本無不可責之。
如木石其間能自覺者。
又是認幻為覺。
覺即幻也。
無幻則不覺。
因覺知幻。
覺自不可著。
況于喜怒愛惡之情乎。
況于功名富貴之塵乎(瑩仲溫羅湖集)。
宋秋七月。
台州智湧法師了然住白蓮天台教庠已二十四年。
至是沐浴更衣。
跏趺說法而逝。
然著南嶽止觀宗圓記五卷十不二門樞要二卷虎溪前後集八卷。
嗣法諸子。
澤山.與鹹.山堂.元性.白蓮.妙璘.虛堂.本空(釋統僧傳)。
壬戌 紹興十二年 大金 皇統二年 西夏 宋春顯仁太皇後韋氏自北歸(徽宗後也)秋九月尚書左仆射冀國公秦桧封太師魏國公(宋鑒)。
癸亥 紹興十三年 皇統三年 西夏 金夏六月。
英悼太子生。
诏海慧大師。
于上京宮側創造大儲慶寺。
普度境内童行。
有籍于官者為僧尼。
道士亦如之。
通百萬計。
次年诏留海慧清慧二禅師居大儲慶寺。
迎瑞像供養本寺積慶閣(金志寺記)。
宋敕于臨安府西山建天申萬壽圓覺寺成。
四月十九日。
令藩邸看經僧德信奉香火。
至理宗寶慶二年五月十三日。
始诏師贊住持。
傳十方天台教觀(圓覺碑刻)。
翻譯名義 宋秋八月蘇州(今平江路)景德寺沙門法雲編成七卷。
唯心居士周葵序。
甲子 紹興十四年宋明州延慶院改賜寺額 大金 皇統四年 西夏 元慶元年 宋诏改天竺靈山寺為時思薦福。
賜憲聖慈烈皇後吳氏奉先香火。
甯宗慶元三年冬十月。
蔔地靈隐之西。
建時思薦福寺成。
複還天竺舊額。
嘉定十年六月。
慶遠軍節度使吳琰請子朝曰。
時思薦福乞依上下天竺事體。
永傳十方天台教觀。
始诏景遷開山住持(吳寺碑刻)。
乙醜 紹興十五年 皇統五年 西夏 金國海慧大師遷化。
帝偕後親奉舍利。
五處立塔。
特谥佛覺佑國大禅師。
次年正月賜清慧号佛智護國大師。
登國師座。
特賜金襕僧伽黎大衣珍異瓶爐寶器。
帝與後親奉接足禮拜授衣。
其欽敬古所未有(本傳)。
丙寅 紹興十六年 大金 皇統六年 西夏 丁卯 紹興十七年 朦輔國祖元皇帝 天興元年 皇統七年 西夏 金國撻辣既誅。
其子勝花都郎君者。
率其父故部曲以叛。
與朦骨通。
兀術都元帥未死。
自将中原所教臂弓手八萬人讨之。
連年不能克。
皇統六年八月。
複遣蕭保壽奴與之和議。
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圍寨與之。
歲遺牛羊米豆。
且冊其酋長熬羅孛極烈為朦輔國主。
至是始和。
歲遺甚厚。
于是熬羅孛極烈自稱祖元皇帝。
改元天興。
大金用兵連年卒不能讨。
但遣精兵分據要害而還。
冬都元帥兀術薨(金志)。
宋三藏法師初名永道。
改賜曰法道。
徽宗宣和元年。
诏改佛為大覺金仙。
左街崇先香積院寶覺大師永道上書谏。
帝怒黜道于道州。
宣和七年诏道還京師。
複僧形服。
朝廷旌其護法。
改賜名曰法道。
住昭慶昭先院。
兼領右街顯聖釋迦院。
高宗建炎元年。
以五月二十一日聖誕為天申節。
汴京留守宗澤承制。
請道住左街天清寺。
補宣教郎為國焚祝參謀軍事。
三年道随駕南巡。
累召至都堂。
預議軍國事。
欲加冠裳。
道辭。
帝從其志。
仍前号寶覺加賜圓通法濟大師。
四年五月回駕次越州。
夏旱。
诏道禱雨于圓通教寺。
雨通。
帝悅。
紹興二年二月。
宣道入對。
久之。
诏住江州廬山東林太平興龍禅寺。
三年春二月。
道上劄子陳僧道班次依祖宗成法。
五月夏旱。
诏道入禁中禱雨大通。
帝賜道金缽。
紹興至是十七年。
四月道叙大宋僧史略。
秋七月二十一日跏趺謂其徒曰。
法門扶持更在諸公。
言訖而逝。
塔于杭州西湖之九裡松。
甯宗嘉定間。
東陽吳克己為道作傳(府志)。
戊辰 紹興十八年 大金 皇統八年 西夏 宋佛智禅師。
名端裕。
吳越王錢氏之裔。
嗣圜悟勤禅師。
初住鄧州丹霞。
遷虎丘移徑山庵于西華。
敕住保甯萬壽。
遷閩之玄沙壽山西禅。
被旨補靈隐。
是年秋赴育王之命。
嗣子淨慈水庵師一等(普燈錄)。
己巳 紹興十九年 金主被弑 亮立改九年曰天德元年 西夏 天盛元年 宋五月二十三日。
敕賜婕妤劉氏功德院。
以褒親崇壽為額。
甯宗嘉定十七年。
始诏正悟法師元粹開山住持。
傳十方天台教觀。
風山劉寺今為兩竺之亞(寺記)。
金十二月甲子。
左丞相岐王亮即皇帝位。
追尊父為德宗。
改元天德。
遷都燕京。
又遷汴京。
南侵宋至揚州。
正隆六年十一月乙未。
為諸将弑于瓜洲鎮龜山寺。
在位一十三年。
谥曰海陵炀王(金志)。
宋江西隆興牧庵禅師。
名法忠。
明州鄞縣姚氏子。
幼性專靜。
告親出家。
父母送之。
依郡中崇教院師道英受業。
年十九試經得度。
趨講肆。
究天台教旨。
頗自負。
一日暴所習于禅者。
為其折困因有疑。
投天童交禅師。
交使其南詢。
遂造閩之雪峰需禅師席。
不契。
走淮西舒州龍門佛眼遠禅師席下。
縱步水磨。
睹其榜曰法輪常轉。
豁然大悟。
說偈曰。
轉大法輪。
目前包裹。
更問如何。
水推石磨。
佛眼颔之。
辭去度九江登廬阜。
露眠草宿。
蛇虎為鄰。
山舒水綏處。
會意則居焉。
住勝業南大雲蓋公安大沩五刹。
複赴豫章黃龍。
至是己已年。
大尉邢公孝揚施金。
為忠營壽塔于寺東之芗源。
工才畢。
忠笑曰。
吾将行矣。
書偈曰。
六十六年遊夢幻中。
浩歌歸去撒手長空。
瞑目而寂。
法嗣佛眼遠禅師。
遠嗣五祖演。
演嗣白雲端端嗣楊岐會。
會嗣慈明圓禅師。
臨濟派也。
嗣忠之法者普庵肅禅師等(普燈)。
普庵寂感妙濟真覺昭贶禅師 名印肅。
生江西袁州宜春餘氏。
年六歲夢異僧勉之出家。
父母送之。
從壽隆院賢公受業。
年二十七落發。
越明年受具足戒。
賢勉之讀法華經。
師曰。
嘗聞諸佛元旨。
必貴了悟于心。
遂辭師遊湖湘。
谒牧庵忠禅師于大沩山。
問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忠豎起拂子。
師遂有省。
後歸受業院。
至是紹興癸酉有鄰寺曰慈化。
衆請師住。
無常産。
師布衾紙衣粥食禅定。
一日閱華嚴經合論。
說偈曰。
捏不成團撥不開。
何須南嶽又天台。
六根門首無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來。
平居說偈曰。
靈妙如如不異太虛。
造化萬物不礙方隅。
慕師之道而來者。
師随宜而為說法。
或書偈與之。
有病患者折草為藥與之。
受者即愈。
靈應非一。
由是鼎新梵宇。
或問師修何行而得此。
師畫一畫雲。
會麼。
雲不會。
師雲。
止止不須說。
孝宗乾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示衆曰。
諸佛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入吾室者必能元契矣。
善自護持毋令退失。
索浴更衣。
跏趺而逝。
世壽五十五歲。
僧臘二十八夏。
塔全身于寺。
累受恩敕封谥。
師容貌魁奇。
智性天發。
法嗣黃龍牧庵忠禅師(普燈)。
庚午 紹興二十年 大金 天德二年 西夏 辛未 紹興二十一年 天德三年 西夏 釋迦文佛入滅至是二千一百年。
宋杭州徑山佛日禅師。
名宗杲。
生江東宣州甯國奚氏。
嗣法佛果圜悟勤禅師。
初紹興七年诏住徑山。
辛酉十一年五月。
為張九成上堂言神臂弓。
朝廷毀其衣牒竄衡州。
至是二十一年十一月移梅州。
未幾诏複形服。
蒙恩北歸。
四方虛席以邀。
不就。
十二月二十三日诏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禅寺。
紹興二十八年诏再住徑山。
孝宗隆興元年八月十日示寂于徑山明月堂。
世壽七十五歲。
僧臘五十八夏。
葬全身于寺山。
賜谥普覺。
塔曰寶光。
孝宗為普安郡王時。
嘗遣内都監至徑山問道。
佛日獻偈曰。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擔大事不尋常。
一毛頭上通消息。
遍界明明不覆藏。
王嘉之。
及封建王。
複遣内知客至徑山。
供五百阿羅漢。
親書妙喜庵三大字。
制真贊以寄師曰。
生滅不滅。
常住不住。
圓覺空明。
随物現處。
孝宗即帝位。
賜師号大慧禅師。
盡取向所賜宸翰。
以禦寶識之。
聖恩隆厚。
嗣法弟子燈分甚衆。
右相湯思退。
參政李炳。
内翰汪藻。
禮部侍郎張九成。
給事中憑楫。
士大夫得其道悟徹者。
具載如長書普說。
少保保信軍節度使魏國公張浚銘其塔。
賜語錄入藏流行(普燈錄)。
宋隆興泐潭草堂清禅師會中書記。
名修仰。
南閩人。
佛日杲禅師奉旨自衡州移梅陽。
仰侍行。
郡守謝朝議以佛日語僚屬曰。
朝廷編置所謂長老者但一僧耳。
兵馬司東偏之隙地從其居止。
既而僧行日至幾數百指。
施鍬钁而平基址。
運竹木而縛屋廬。
聽其指呼無敢怠者。
守雖聞其服勤如此。
亦未知果何人也。
于是延見一二觀其能為。
仰适承命乃與從容彌日語論英發。
榷古商今逢原左右。
守複征等伍更有蘊異能者否。
仰遂告以負大經論者有之。
博極書史者有之。
詩詞高妙者有之。
翰墨飄逸者有之。
其所以未能明徹。
則佛祖大事因緣而已。
是以不憚艱險随侍而來得依仁政幸莫大焉。
守且駭異知其徒侶皆為法忘軀之士自是于佛日禅師日益加敬遣其子純粹求入道捷徑佛日示以法語八篇存語錄中(雲卧紀談)。
宋顯仁太皇後韋氏。
紹興十二年自北歸(東都事略)至是辛未二十一年十月于杭州臯亭山建新寺成額曰崇先顯孝诏洞山下九世真歇禅師清了開山住持召對稱旨賜金襕衣。
未幾而寂。
全身葬于寺。
有碑存焉。
真歇生蜀綿州雍氏嗣丹霞淳淳嗣英蓉楷禅師太後謂道家四聖殊有冥助。
改孤山寺為延祥觀。
以奉香火。
遷孤山尊者法慧法師智圓全身葬山瑪瑙坡(武林圖紀)。
壬申 紹興二十二年 金自會甯府遷都燕京 天德四年 西夏 癸酉 紹興二十三年 金改 貞元元年 西夏 宋诏台州東掖山圓智住上天竺。
太師秦桧問曰。
止觀一法耶二法耶。
智曰一法也。
譬之于水湛然而清者止也。
可鑒須眉者觀也。
水則一耳。
以衆生心性有重昏巨散之病。
用止觀為藥。
救而治之。
歸一法界之全體。
法界寂然名為止。
寂而常照名為觀。
止觀明靜之體豈有二耶。
桧悅首施錢五萬缗。
以建法堂。
紹興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證悟法師圓智入寂。
曹勳撰塔銘。
诏嗣法首座若讷繼席住持。
宋給事中知泸州憑楫。
悟心法于大慧杲禅師。
号不動居士。
南渡後所在寺院佛藏經殘失。
楫印施補之足五千餘卷者凡四十八藏。
又四大部者亦如之。
所至與賢士大夫高僧逸民。
續廬山蓮社遺風。
每月建系念淨土會。
至是癸酉冬十月三日。
具衣冠望阙再拜已。
換著僧三衣。
升高座跏趺。
說偈而逝(普燈錄)。
宋溫州圓辯法師道琛所至居止。
每月二十三日建淨土系念道場。
會禅律講宗名勝畢至缁素常逾萬人。
至是癸酉冬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
傳法嗣子法蓮.慧詢.伸韶.韶著指南集二卷。
江湖寶之(佛法系年錄)。
全真教 金國貞元元年。
有吏員鹹陽人王中孚者。
倡全真教談。
馬丘劉和之。
其教盛焉。
章宗泰和四年元學士作紫微觀記(全叵紀實)。
甲戌 紹興二十四年 大金 貞元二年 西夏 乙亥 紹興二十五年太師秦桧老病乞與男熺緻仕遂薨中廣小[屍@(林/呂)] 貞元三年 西夏 丙子 紹興二十六年 金改 正隆元年 西夏 宋華亭餘山馬[山*(老/目)]禅師。
名法甯。
生山東密州莒縣李氏。
幼歲投沂州天甯妙空明公得度。
住沂州馬[山*(老/目)]山淨居寺。
紹興初。
航海抵華亭青龍鎮。
有宦居察判章衮母夫人高氏。
夢天人曰古佛來也。
翌旦師至。
迎之止錢氏園。
師乃建精舍。
掘基得鐵磬斷碑佛像之應。
華亭令柳約申明所司奏賜所建寺額曰淨居。
往明州省妙空于雪窦。
庵于補陀别峰。
曰青山(今小保甯)郡守莫将請主吉祥。
初哲宗元符間。
餘山有精舍曰靈峰。
請部符改額曰昭慶禅院。
右丞朱谔緻師開山住持。
遷明州廣慧。
複回昭慶。
至是丙子年正月八日入寂。
塔全身方丈之東偏。
世壽七十六歲。
僧臘五十九夏。
嗣雪窦明禅師。
明嗣長蘆和。
和嗣法雲本。
雲門宗派(五燈會元)。
丁醜 紹興二十七年 大金 正隆二年 西夏 戊寅 紹興二十八年 正隆三年 西夏 己卯 紹興二十九年 正隆四年 西夏 庚辰 紹興三十年 正隆五年 西夏 宋诏谥杭州天竺慈雲尊者。
曰忏主禅慧法師。
塔曰瑞光之塔(下竺碑刻)。
辛巳 紹興三十一年 金世宗立改正隆六年曰大定元年 西夏 金辛巳年秋七月。
金主亮遷都汴京。
九月亮背盟伐宋。
宋帝下诏親征。
亮勇于誅殺。
興兵構禍。
是時豪傑并起。
太名王友直濟南耿京。
太行陳俊倡集義衆。
契丹之裔耶律窩斡并興于沙漠。
于是渤海一軍萬人叛亮。
歸會甯府。
立袖為帝(袖改名雍。
太祖孫也。
冀主宗輔之子)。
十月庚朔。
袖即皇帝位。
改元大定。
左丞相張浩自汴京錄袖赦文馳報亮。
亮歎曰。
朕欲俟江南平後取一戎大定之義以紀元。
是子乃先我乎。
命取書一帙示之。
乃預谶改元之事。
十一月乙未諸将集兵萬餘人控弦直入亮寝帳中。
左右親軍散走。
諸将射帳中。
矢下如雨。
亮即崩。
皇子光瑛留汴京。
亦為衆所殺。
袖追廢亮為海陵王。
谥曰炀。
後徒單氏為海陵夫人。
袖更名雍都燕京。
仁厚慈儉。
在位二十九年。
謂之小堯舜(金志)。
壬午 紹興三十二年 大金 大定二年 西夏 金世宗雍正月。
入都于燕。
以父故名宗輔改曰宗堯。
追谥尊曰懿宗。
建大慶壽寺于燕都城北。
诏玄冥禅師顗公主之。
為開山第一代。
敕皇子燕王降香賜錢二萬缗沃田二十頃(金志寺記)。
宋二月。
帝自建康回臨安府。
六月诏太祖皇帝七世孫建王玮賜名[((嘹-口)-小)-日+月]。
立為皇太子。
追封皇兄子稱為秀王。
丙子。
帝内禅皇太子即皇帝位。
帝稱太上皇帝。
居德壽宮。
冬十月。
淫雨敕内侍鄧從又赉香禱上竺觀世音菩薩。
即日開霁。
帝悅賜内府三品王供養以謝(曾觌寶王記)。
孝宗 諱[((嘹-口)-小)-日+月]。
封建王。
立為皇太子。
年三十六歲受内禅即帝位。
以十月二十二日為會慶節。
銳意克複神州。
會臣下有以内修勸帝者。
乃以敷文德。
求民瘼。
勸農桑。
修水利。
明賞罰。
惜名器。
五日一朝太上皇。
以極兩宮之奉。
在位二十七年。
禅位太子。
自稱太上皇。
壽六十八歲。
(宗錄) 隆興(二)乾道(九)淳熙(十六)。
癸未 隆興元年 大金 大定三年 西夏 禦贊觀世音菩薩 七月。
帝禦選德殿。
制觀世音菩薩贊曰。
觀音大士。
以所謂普門示現神通力故。
應迹于杭之天竺山。
其來尚矣。
朕每有禱祈。
随念感應。
曰雨曰旸不愆晷刻。
是有助于沖人者也。
因為作贊曰。
猗欤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照無二。
等觀以慈。
随感即應。
妙不可思(上竺石刻)。
宋诏蔣山大禅禅師了明住徑山。
明生秀州陸氏。
嗣大慧杲禅師。
楊和王重敬之。
舍蘇州莊田。
歲入二萬斛。
徑山由是豐足增益(明禅師行業碑)。
甲申 隆興二年 大金 大定四年 西夏 乙酉 乾道元年 大定五年 西夏 丙戌 乾道二年诏靈隐道昌住淨慈昌湖州人受業寶溪鹿苑寺普燈 大金 大定六年 西夏 丁亥 乾道三年 大定七年 西夏 宋春二月。
帝幸上天竺。
展敬觀世音菩薩。
問住持若讷曰。
何故歲修金光明忏。
讷曰。
大梵尊天是娑婆世界主。
釋提桓因天帝中禦三十三天。
以臨下土。
四鎮天王共誓護法護民。
故佛為諸天說金光明三昧。
此帝王盛世之典也。
朝家香火故宜歲歲行之。
帝悅擢讷右街僧錄賜錢二萬。
即開山石晉僧道翊故居。
建十六觀堂。
敕翰林學士樓鑰作記按圖。
亦建于禁中。
次年四月八佛誕日。
宣讷請五十僧。
入内觀堂行護國金光明三昧。
齋罷命讷說法。
帝悅進左街僧錄。
号慧光法師。
僧賜帛各一疋。
自是歲歲如來誕日例賜帛五十疋。
付上天竺。
遵修佛事。
乾道六年十一月禦書靈感觀音之寺靈感觀音寶殿十二大字。
賜上天竺。
昭揭山門。
乾道九年正月七日。
宣讷入對選德殿。
午初引見賜坐。
帝曰。
歲元曾去齋菩薩。
讷曰。
已領聖恩。
帝曰。
光明忏科儀如何。
讷曰。
經中有理忏有事忏。
理忏者。
端坐究心。
是以曰業障如霜露。
皆從妄想生。
端坐念實相。
慧日能消除。
事忏者有五。
謹自正心。
誠意思惟大乘甚深空義。
從善如流改過不吝。
是修第一忏悔。
孝事父母以先四海。
是修第二忏悔。
正法治世不枉人民。
是修第三忏悔。
于六齋日境内不殺。
是修第四忏悔。
深信因果心存因果。
不忘靈山付囑。
是修第五忏悔。
不必克期禮拜。
但能行此五者。
以事契理。
是名第一義忏悔。
帝大喜曰。
甚有開發。
帝曰。
每日講甚經。
讷曰。
妙法蓮華經。
帝曰。
七卷經妙在何處。
讷曰。
為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不曾動著本體。
點鐵成金。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帝悅。
奏未時。
讷謝恩下殿。
淳熙元年。
帝給内帑錢二萬缗。
付上天竺建藏殿。
賜印福州經一藏。
命皇太子書殿榜。
曰法輪寶藏(普見上竺紀勝)。
淳熙二年春三月。
帝幸上竺。
展敬觀世音菩薩。
建護國金光明道場賜白雲堂印一顆。
主管教門(靈隐直指堂印)。
夏六月一日。
宣讷入對内觀堂。
帝曰。
近看寶積經。
其文何廣。
讷曰。
華嚴般若寶積涅槃皆為大機說法。
文長義廣。
帝曰。
楞嚴深造淵微。
何故說得如此好又說得如此瀾翻。
讷曰。
佛乃識達本源者也。
從體起用。
以無盡藏三昧。
說默一如。
中使奏未時。
讷退。
淳熙十一年。
讷丐老進左右街都僧錄。
退居竺山彌陀興福院。
诏以嗣法高弟首座師覺補右街鑒義。
繼席住持。
淳熙十六年宣覺入留内觀堂。
七日講天台圓頓止觀。
光宗紹熙初。
帝居重華宮。
許讷肩輿出入。
注金剛般若經進呈。
光宗禦制贊文。
至紹熙二年十月一日。
讷歸寂。
世壽八十二歲。
僧臘六十九夏。
葬彌陀興福院。
給事中宋之瑞作行業碑。
嗣法諸弟子曰僧錄(師覺)。
廣慧妙圭虛庵有宏
考諸經論似相違背。
今一喝若能入五教是為正說。
若不能入五教是為邪說。
是時諸禅列坐。
法真禅師一公以目眴慈受禅師深公。
深肘淨因使對之。
淨因召善而謂之曰。
承法師所問。
不足勞諸大禅師之酬。
隻淨因小長老可解法師之惑。
其五教者如愚法小乘教乃有義也。
如大乘始教乃空義也。
如大乘終教乃不有不空義也。
所謂大乘頓教乃即有即空義也。
所謂一乘圓教乃空而不有有而不空義也我此一喝非唯能入五教。
至于世間諸子百家一切技藝悉能相入。
乃喝曰。
還聞麼。
善曰聞。
成曰。
汝既聞則此一喝是有。
是能入小乘教。
又召善曰。
汝今還聞麼。
善曰不聞。
成曰。
汝既不聞則适來一喝是無。
能入大乘始教。
我初一喝。
汝既道有。
喝久聲銷。
汝複道無。
道無則元初實有。
道有則即今實無。
既乃不有不無。
是能入終教。
我有喝之時。
有非是有。
因無故有。
無喝之時。
無非是無。
因有故無。
即有即無能入頓教。
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
有無不及情解俱忘。
道有之時纖毫不立。
道無之時橫遍虛空。
即此一喝入百千萬億喝。
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
是能入圓教。
善遂稽首謝。
師複召善曰。
乃至一語一默一動一靜。
道古至今。
十方虛空萬象森羅。
六趣四生。
三世諸佛一切聖賢。
八萬四千法門百千三昧。
無量妙義。
契理契機。
與天地萬物一體。
謂之法身。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四時八節陰陽一緻。
謂之法性。
是故華嚴經雲。
法性遍在一切處。
有相無相一聲一色。
全在一塵中含四義。
事理無邊周遍無餘。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
猶是建化門庭随機方便。
謂之小歇場。
未至寶所。
殊不知吾祖師門下以心傳心以法印法。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有千聖不傳底向上一路在。
善又問曰。
如何是向上一路。
成曰。
汝且向下會取。
善曰。
如何是寶所。
成曰。
非汝境界。
善曰。
望禅師慈悲。
成曰。
恁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
善于是愀然變容俯首而退。
是時帝私幸觀之。
太師魯國公亦預焉。
帝顧謂近侍曰。
禅宗玄妙深極如此。
淨因才辯亦罕有也。
侍臣奏曰。
此宗師之緒餘耳。
瑩仲溫羅湖錄贊曰。
成之學贍明道。
左右逢原乘機挫銳于人天衆前。
借使先德扶宗。
亦蔑以加于此矣。
禅師名繼成。
字蹒庵。
生江西袁州宜春劉氏。
诏住淨因禅刹。
師嗣智海道平禅師。
平嗣大沩慕喆。
喆嗣翠岩可真。
真嗣慈明圓禅師。
成之嗣有二弟子。
曰瑞岩勝.冶父川。
臨濟派也(羅湖文集五燈會元)。
辛醜 宣和三年秋八月童貫進大師 大遼 保大元年 大金 天輔四年 西夏 宋二月。
诏政和七年所改寺為神霄宮者。
田産盡還僧寺(統紀)。
三月二十五日诏慈受禅師懷深。
住汴京大相國慧林禅刹。
師生壽春夏氏。
高宗紹興二年入寂。
嗣長蘆信。
信嗣慧林圓照本禅師(普燈)。
白雲庵 杭州靈隐寺方丈後山之庵也。
至是宣和三年。
有比丘曰清覺。
自号本然。
仁宗慶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生洛京登封縣孔氏。
宣尼五十二世孫。
曾祖高勍事梁曆唐。
同光時領襄州澤潞河陽節度使。
官至太子太師。
父欣進士隐德。
母崔氏。
覺幼而穎悟習儒業。
累請鄉舉。
神宗熙甯二年。
閱法華經有省。
求出家。
父母許之。
依汝州龍門山寶應寺海慧大師剃染。
囑其南詢。
初參嘉州峨眉山千歲和尚。
次抵淮西舒州(今安慶路)浮山。
結庵于太守岩。
宴坐二十年。
哲宗元祐七年遊浙。
明年至杭州靈隐寺随衆居止。
汪羅二行人求師心要。
學侶日臻。
靈隐圓明童禅師。
以寺後白雲山庵居覺。
玄化開闡。
乃自立宗。
以所居庵名為号曰白雲宗。
移居餘杭龍門山。
庵曰福地。
為龍神說三歸五戒。
至是崇甯三年。
至錢塘六和塔開化寺後紫雲庵居。
道俗請就正濟寺講華嚴經。
時當毀教。
覺著證宗論三教編十地歌。
大觀元年。
卓庵湖州歸安千金市。
名曰十地。
次至烏程菁山。
卓錫得泉結庵而居。
名曰出塵。
徒衆複請歸正濟寺。
忌之者以證宗論于忤朝政聞官。
政和六年編管廣南思州。
宣和二年弟子政布等十人詣京陳狀。
蒙旨放令逐便。
至是辛醜年七月二十日謝恩。
八月三日作偈投太守遊公。
指以九月二十六日為别。
至期乃化去。
世壽七十九歲。
顯臘五十二夏。
弟子慧能禀遺訓。
奉靈骨舍利歸葬杭州餘杭之南山。
當宣和五年之二月也。
塔曰白雲。
院曰普安。
後弟子改曰普甯。
其于崇德甑山.松林善住。
皆其行道之所。
德清.龍山.超山.方山.乾元山.歸安.岩山。
皆分葬舍利之所。
其宗聿興浙右。
壬寅 宣和四年十二月無盡居士薨 大遼 保大二年 大金 天輔五年 西夏 遼春三月。
金人破中京(奚國也)。
天祚在燕京聞報甚懼。
即日出居庸關。
率騎兵五千西奔雲中府。
留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燕王淳守燕。
淳居燕二十年得人心。
天祚趨漁陽入夾山。
李處溫等三月十七日會百官父老。
立燕王曰天錫皇帝。
改元建福。
下诏廢天祚為湘陰王。
天錫以燕雲平中京上京遼西六路奄為己有。
沙漠以北西南面西北路招讨府諸番部族。
天祚主之。
稱保大二年。
遼國自此分矣。
八月燕帝淳病薨。
谥曰宣帝。
無嗣。
越王蕭幹會百官父老。
議立燕帝妻蕭氏為皇太後。
權主軍國事。
奉迎天祚次子秦王為帝。
蕭氏即位于柩。
前改元德興。
天祚聞淳死。
下诏削淳官爵。
并妻蕭氏降為庶人。
賜姓虺氏。
金主趨中京。
天祚走及夏國。
十二月金人抵居庸關(遼志)。
癸卯 宣和五年 大遼 保大三年 大金 五月改天會元年 西夏 宋秀州(今嘉興路)春旱。
禱精嚴寺觀音有驗。
重裝聖像。
夏旱複有講。
郡守曾侯夢白衣天人曰。
我固當為此方緻雨。
然面目不淨三十裡無所見。
不能與衆聖會奈何。
明日诘其由。
果匠者欲聖容明潤。
用雞子牛膠調粉故爾。
遂改新之。
随禱即應(系年錄觀音感應集)。
遼春正月。
燕帝後蕭氏在燕。
聞金人入居庸關。
夜率蕭幹及車帳出城。
聲言迎敵。
實乃出奔。
至松亭關議所往。
耶律大石材牙遼人也。
欲歸天祚。
四軍大王蕭幹奚人也。
欲就奚王府立國。
宣宗(燕王淳也)附馬都尉蕭勃疊曰。
今日固合歸天祚。
然而有何面目相見。
林牙命左右牽出斬之。
傳令軍中有敢異議者斬。
于是遼奚二軍列陣相拒而分矣。
遼軍從林牙挾蕭後歸天祚于夾山(七月到夾山。
天祚命殺蕭後并外甥常哥。
餘免本罪)。
奚渤海軍從蕭幹(名夔離不)留奚王府。
幹據府自立僭号神聖皇帝。
國号大奚。
改元天興(又曰天嗣)。
七月奚兵遇金人戰于腰鋪。
奚大敗。
蕭幹為其部曲得哥殺之(遼志)。
金癸卯春。
升皇帝寨曰會甯府。
建為上京。
改遼之上京曰北京。
先是女真之初無城廓。
止呼曰皇帝寨國相寨太子莊。
至是改焉。
置三省六郡尹貳曹屬。
左丞相陳王兀室撰女真字以行(金志)。
五月阿骨打旻。
北追天祚途中以疾殂。
谥曰大聖武元皇帝。
廟号太祖。
旻建國登位首末凡六年。
弟吳乞馬立。
改名晟。
楊割太師第二子也。
改天輔六年曰天會元年。
在位一十一年。
旻八子皆封王。
初燕人張[穀-(一/禾)+壬]者平州人也(河東山西道平灤路灤州皆古平州)。
登建士第仕燕。
建福元年(燕王淳之年号。
壬寅歲也)授遼興軍節度使(遼與軍平州也)。
金人粘罕欲擒[穀-(一/禾)+壬]。
康公弼曰。
是激其反也。
獨往見[穀-(一/禾)+壬]谕金國之意。
[穀-(一/禾)+壬]曰。
契丹八路今特平州存耳。
敢有異志。
所以未釋甲者防蕭幹耳。
康報其言。
粘罕信之。
改平州為南京。
加[穀-(一/禾)+壬]同平章事判留守。
事實欲圖之也。
[穀-(一/禾)+壬]殺金左企弓等。
以平州附宋。
十一月金兵襲破平州。
得宋朝所賜[穀-(一/禾)+壬]金花箋禦筆書诏金乃歸曲于宋。
累檄宋朝宣撫司取[穀-(一/禾)+壬]。
宋不得已。
命王安中誅[穀-(一/禾)+壬]。
函首送金。
未幾金太子窩裡孛由平州侵宋矣(金志)。
金主旻八子。
一曰阿母。
二曰室曷(熙宗胄之父也)。
三曰說梁虎。
與室曷同母。
乃正室所生。
四曰斡離不(誤呼曰二太子)。
五曰窩裡嗢(誤呼曰三太子)。
宋高宗紹興四年冬犯江上者生。
第六曰兀術(誤呼曰四太子)。
七曰窩裡混(誤呼曰五太子)。
八曰阿骨保邪王号自在郎君是也與兀術同母旻第二第三二子早世。
所以誤呼其四為二。
五為三。
六為四也(金志)。
甲辰 宣和六年 大遼 保大四年 大金 太宗晟 天會二年 西夏 宋高僧寂音尊者 江西瑞州清涼禅師。
名惠洪(亦名德洪)。
郡之彭氏子。
年十四父母俱喪。
依三峰靘禅師居。
日記數千言。
覽群書殆盡。
靘器之。
年十九試經于東京天王寺得度。
從宣秘講成實唯識論。
逾四年棄去。
谒真淨文禅師于廬山歸宗。
文遷石門。
師随行命掌記室。
未久去之。
顯谟朱公彥守撫州。
請開法州北景德。
後住江甯府清涼。
大慧杲禅師處衆日。
親依于師。
仰歎其妙悟辯慧。
高宗建炎二年五月辛酉入寂于同安。
世壽五十八歲。
僧臘三十九夏。
太尉郭公天民奏賜寶覺圓明之号。
師嗣真淨文禅師。
撰禅林僧寶傳三十卷林間錄。
又文集曰石門文字禅。
流行于世(普燈錄)。
遼甲辰秋七月。
天祚牽鞑靻諸軍五萬。
攜其後妃二子曰秦王趙王及宗屬。
南來越漁陽嶺。
金人粘罕回軍雲中。
天祚複奔山。
金司與小胡魯謀南歸宋。
又謀奔西夏。
國計未決。
小胡魯密遣人遞報粘罕。
金使婁宿馳騎犯天祚。
小胡魯遂俘天祚以還。
金人削封天祚為海濱王。
送長白山(今遼東道開元路鹹平府)。
東築室居之。
明年乙巳殂遼國亡。
遼起自後梁均王貞明二年丙子歲至是甲辰。
凡九主曆二百單九年(遼志)。
乙巳 宣和七年 大金 天會三年 西夏 宋六月。
封童貫廣陽郡王。
宋朝凡異姓非外戚無封王者。
蔡京用事持紹述之說以資奸謀。
遂贈王安石舒王。
其後何執中贈清河郡王。
王爵于是濫矣。
十二月童貫複宣撫。
自太原逃歸(宋鑒)。
大金十二月。
斡離不粘罕分道入侵宋。
因平州張[穀-(一/禾)+壬]歸宋至于構怨。
東路之軍斡離不主之。
建樞密院于燕山。
以劉彥宗主院事。
西路之軍粘罕主之。
建樞密院于雲中。
以時立愛主院事。
國人呼為東朝廷西朝廷。
于是斡離不之軍自燕山直犯河北。
粘罕之軍犯河東陷朔武代忻等州。
直趨太原。
金之渝盟也一因張[穀-(一/禾)+壬]。
帝所恃者童貫賈先臨敵逃歸。
貫本庸缪。
因蔡京為助。
遂握兵權。
貫今統兵身遠敵常數百裡。
是緻将不先敵士不用命。
屢見敗衄。
庚申帝禅位太子。
以道君号退居隆德宮。
遣李邺使金虜。
告以内禅且求和(帝紀)。
欽宗 桓徽宗子至是以皇太子受内禅即帝位年二十七歲尊徽宗曰太上皇在位二年 靖康(二)。
丙午 靖康元年 大金 天會四年 西夏 四月攻宋朱昭死之 宋正月。
金人陷相州。
己巳帝下诏親征。
太上皇出幸南京。
辛未帝置守城戰具粗畢。
而金人抵城下矣。
白時中罷相。
李邦彥起複太宰。
張邦昌少宰。
都人呼邦彥為浪子宰相。
壬申遣使督諸路帥臣将兵入援。
金人索金銀犒師。
尊我主為伯父。
歸我燕雲之人在漢者。
割中山太原河間之地。
親王宰相為質。
我乃退師。
诏以皇弟康王為軍前計謀使。
張邦昌副之。
李邺高世則偕行。
所求皆與之。
其三鎮诏書。
李綱留之不遣。
乙亥诏金國以大金稱。
丁亥勤王之兵并至号二十萬。
京師人心稍安。
二月金使複來。
帝遣宇文虛中。
赍李綱所留三鎮诏書以往。
仍奉迎康王。
先是康王留金營。
與金國太子同射。
連發三矢皆中。
鹄連珠不斷。
金人謂将官良家子。
似非親王乃遣歸。
更請肅王為質。
乙巳康王自金營還。
金人圍京城凡三十三日。
既得三鎮诏書及肅王。
不俟金銀數足。
丙午金師退竄蔡京儋州。
至潭而死。
年八十。
蔡攸竄萬安軍。
尋有诏所在斬之。
童貫遠竄追斬于南雄。
三月命樞密使李綱。
迎上皇于南京。
四月始至京師。
趙良嗣先竄[木*去*ㄗ]州。
至是就斬之。
初徽宗政和元年秋九月。
童貫使遼歸至幽州虜溝河。
有燕人馬植者。
得罪于遼之燕王無所容。
遂見貫陳滅燕之策。
貫攜之歸改姓李名良嗣。
薦于帝賜姓趙。
複燕之議始于此也。
宣和二年二月女真請遣使通好。
因遣趙良嗣往約夾攻契丹。
卒于敗國。
今乃斬之。
金人以三鎮未得。
冬十月複兩道入寇。
十一月乙酉斡離不犯京師屯劉家寺。
閏月粘罕犯京師屯青城。
诏康王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陳構為元帥。
宗澤副之。
速領兵入衛。
丙辰京城失守。
辛酉帝如青城。
二酋令孫觐撰降表書成。
令帝簽名。
北望拜發。
且雲其主别立賢君但稱宋王。
帝默然。
十二月壬戌朔帝留青城。
康王開元帥府于相州。
癸亥帝自青城回。
粘罕請遣使迎康王。
使還報不見康王為辭(宋鑒)。
西夏四月。
夏人寇邊攻震威城。
戎酋呼知城朱昭曰。
大金約我夾攻。
自河以北大金得之。
自河以西我國得之。
今麟府諸壘悉己歸我。
公何恃而不降乎。
攻甚急城陷昭死之。
十一月夏人寇邊陷懷德軍守貳劉诠杜栩死之(宋鑒)。
丁未靖康二年正月辛卯朔庚子。
金粘罕遣人邀帝到營。
帝以孫傳謝克家輔太子。
監國傳仍為留守。
梅執禮副之。
帝出城。
仆射何[桌-日+(ㄇ@(人/人))]以下皆從帝至青城。
與粘罕相見。
留之營中。
并留親王宰相執政學士院禮部太常寺官。
餘令先歸。
金人根括金銀。
帝遣中使歸雲。
朕拘留在此。
候金銀數足方可還。
于是增官根括。
搜掘戚裡宗室内侍僧道伎術之家。
凡八日得金三十萬八千兩銀六百萬兩衣段一百萬。
輸納金營。
二月丁酉。
粘罕遣金牙郎君來責。
又發教坊人孟子著内侍藍折醫官周道隆等所藏窖隐金銀。
凡十八日城内得金七萬五千八百兩銀一百一十四萬五千兩衣段四萬八十四疋。
納金人軍前。
丁巳金人索郊天儀制及監書圖籍印闆。
戊午金人索大成樂器太常禮制器用以至琴棋博戲之具珍奇圖畫等物。
丙寅粘罕令蕭慶讀金主诏于帝曰。
别立異姓廢淵聖為陳留王。
保州守墳墓。
推異姓堪為人主者。
從軍前備禮冊。
命仍邀太上皇出城。
丁卯太上皇後妃郓王以下三十餘人諸王妃公主都尉等皆從。
三月丁酉金人冊張邦昌為帝國号大楚。
丁巳太上皇北行。
甯德皇後及諸親王妃嫔以下皆行。
由滑州路進發。
斡離不軍護送。
四月庚申朔。
淵聖皇帝北行。
皇後皇太子偕行。
由鄭州路進發。
粘罕軍護送。
淵聖率後諸王望拜城中泣别宗廟。
哭聲震動青城。
庚午元祐皇後孟氏垂簾聽政。
邦昌以太宰退處資善堂(邦昌僭位凡三十三日。
元祐孟太後哲宗後也。
時六宮有位者皆從二帝。
惟後以廢得存)。
癸亥群臣請康王即帝位。
辛巳康王至單州。
壬午至虞城縣。
邦昌聞車駕至南京。
排辨輿辇冠冕服禦儀物。
百官有司各以其職并赴南京以備冊禮。
癸未康王次應天府(今歸德府隋曰宋州豫域)。
翌日詣鴻慶宮朝三殿禦容張邦昌至。
伏地恸哭請罪。
王慰撫之。
甲申耿南仲等議。
改元建炎。
以有宋火德之祥也。
戊子太後遣使赍手書。
略曰。
今聞涓辰之吉受冊有期。
将同日月之照臨。
行布風雷之号令。
天命所屬。
黎民鹹竭于歡心。
神器既安。
衰老願諧于素志。
康王乃以己醜即帝位于南京。
高宗 諱構。
徽宗第九子。
封康王。
靖康二年五月康寅朔。
改元建炎。
以五月二十一日為天申節。
竄張邦昌于潭州。
尋賜死。
建炎三年三月。
禦營司都統制苗傅副統制劉正彥作亂。
逼帝遜位太子。
居帝睿聖宮。
太後垂簾聽政。
十一日改年曰明受。
張浚.呂頤浩.辛永宗.劉光世.韓世忠等勤王。
上複辟幸建康。
秋七月韓世忠生擒苗劉。
脔于建康市。
議駐劄越州發建康。
金人犯建康陷杭州。
帝航海至溫州。
複回越州。
車駕如杭州。
升杭州為臨安府。
紹興二年春正月癸巳朔壬寅。
帝發越州。
丙午駐驿臨安府。
久之秦桧自金回。
專主和議。
徽宗.欽宗.鄭後.邢後相繼崩于五國城。
金還河南地及梓宮以和(贊于越州)。
繼而複入寇。
張浚韓世忠嶽飛吳麟等大敗之。
遂遁去。
帝頒黃庭堅所書戒石銘于州縣。
興太學。
建二館。
開經筵。
躬籍田。
正經界。
秦桧不能體上意。
罷諸将之權以沮忠義之氣。
卒使境土不能複也。
帝年二十一歲即位。
在位三十六年。
禅位孝宗。
自稱太上皇居德壽宮。
年八十二歲崩(宋續通鑒) 建炎(四年)紹興(三十二年)。
丁未 建炎元年 冬十月車駕狩揚州 大金 天會五年 西夏 戊申 建炎二年正月诏金山住持克勤入對揚州賜号圜悟禅師普燈 大金 天會六年 西夏 冬十月四日。
蘇州北禅天台法主淨梵入寂。
梵傳慧明。
明傳蘊堯。
報慈法師也(蘭陵集釋統僧傳)。
己酉 建炎三年 大金 天會七年 西夏 諸天行位 秋八月二十一日。
杭州上天竺慧覺法師齊璧入寂。
石林葉夢得銘其塔。
璧著普賢觀經疏三卷祖源記二卷。
嗣子神渙.如湛.法久。
渙嘗考論諸天行位。
以君臣賓主男女本迹為綱目。
謂大梵尊天君臨三界統上冠下。
諸天皆其臣屬也。
大梵為三界主。
三目摩醯為大千主。
帝釋主地居三十三天。
四王主領八部。
雖君臣不同。
要各有主義。
若大辯在山澤。
功德在北天園中。
皆客寄耳。
實無所主領也。
梵釋四王是男天。
功德大辯地神樹神皆女天。
不可使男女失序。
況鬼子母有女名。
功德天有男名。
散脂修摩今子居母上。
可謂之以母從子。
其可居天主之上乎。
梵釋四王本是地住菩薩。
金剛密迹本護千兄成佛。
不揣其本而齊其迹可乎。
知此四義然後始可與言天矣。
煥有三弟子。
曰總庵妙心.常齋法拜.覺庵簡言。
言傳鑒堂思義。
寶慶紹定間住上竺(釋統僧傳)。
護國金光明忏 冬十月。
帝狩台州至金鳌山寺。
寂然空靜唯廣殿香清。
有白發僧老甚。
禱諸天于佛前。
憂時保國語意誠笃。
帝悅而問之。
對曰。
護國金光明三昧忏也。
是後駐跸杭州。
辇下諸巨刹歲賜金帛。
修金光明期忏。
實本于此(趙彥惠擁爐閑話)。
庚戌 建炎四年春二月駕狩溫州駐江心寺因改曰龍翔 大金 天會八年 西夏 齊 金人粘罕謂張邦昌之死。
請于國主。
乃以河南之地。
九月九日冊立濟南守劉豫為帝于大名圓号大齊。
年曰阜昌。
宋屢征讨之。
豫屢敗恤。
至丁巳年。
金主以劉豫不能立國遂廢豫。
齊立八年亡。
豫生景州。
守濟南(金志)。
辛亥 紹興元年秋八月範宗尹罷相秦桧右相 大金 天會九年 西夏 壬子 紹興二年秋九月秦桧罷相朱勝非複拜右相 天會十年 西夏 癸醜 紹興三年 天會十一年 西夏 甲寅 紹興四年九月趙鼎八相 太宗崩熙宗立 天會十二年 西夏 乙卯 紹興五年 天會十三年 西夏 大德元年 宋九月丙辰。
駕幸上天竺。
以萬歲香山供養菩薩。
召住持應如賜對。
如辯慧稱旨。
賜金帛祠部度僧牒以勉修造。
初紹興三年七月。
龍圖閣學士梁如嘉知臨安府。
奏圓通大師應如住上竺。
至是帝悅(上竺紀勝)。
金太宗晟。
天會十二年十二月崩。
熙宗孝成帝亶立。
太祖嫡孫也。
宗浚之子。
稱天會十三年至戊午改元天眷。
辛酉改元皇統。
己巳皇統九年十二月十日。
為從弟岐王亮弑之。
孝成在位十六年。
幼而聰達。
貫宗經業喜文辭威儀。
太宗深所愛重。
平日嗜殺。
晚年性尤暴。
宗族大臣皆懼不免。
遂相與結約以伺其間而弑之。
亮既即皇帝位。
追廢亶為東昏王。
亮死世宗立。
谥亶曰武靈皇帝。
廟号闵宗。
久之改孝成皇帝。
廟号熙宗(金志)。
丙辰 紹興六年 大金 天會十四年 西夏 平江虎丘隆禅師入寂。
塔全身于西南隅。
師和州含山人。
嗣圜悟勤禅師。
勤嗣五祖演(普燈)。
丁巳 紹興七年七月二十一日诏佛日禅師宗杲住徑山能仁禅寺 天會十五年 西夏 戊午 紹興八年三月秦桧複拜右相 金改 天眷元年 西夏 敕绫度牒 宋秋八月。
诏賜天下僧尼敕绫度牒(釋統興廢志中興曆)。
己未 紹興九年 天眷二年 西夏 宋诏以女真來和。
大赦天下。
諸郡縣州建報恩光孝禅寺(以崇甯萬壽天甯寺改也)奉徽宗皇帝香火(釋統興廢志中興曆)。
庚申 紹興十年 大金 天眷三年 西夏拓跋仁孝立 大慶元年 宋冬十一月七日。
杭州北關妙行院沙門名思淨入寂。
禮部侍郎張九成銘其塔。
淨之族錢塘喻氏建妙行院接待。
供僧三百萬。
畫阿彌陀佛入于神妙。
楊侍郎傑贊為喻彌陀。
人從而稱之。
淨于西湖之北镌石為大佛頭(塔銘寺記)。
辛酉 紹興十一年秦桧張浚謀誅大将嶽飛 金改 皇統元年 西夏 宋朝散郎知溫州張九成。
字子韶。
号無垢居士。
杭州鹽官人。
初紹興二年三月。
帝策試進士。
九成第一。
九成謂前輩搢紳所立過人。
伊洛名儒所造精妙皆由悟心。
因是參學究竟。
初谒大通之嗣寶印禅師楚明。
見佛日杲禅師于徑山。
明悟心要。
窮元盡性。
至是辛酉年。
佛日重其悟入。
特為上堂。
引神臂弓以言之。
是時軍國邊事。
方議神臂弓之用。
右相秦桧以為譏議朝政。
五月民佛日竄衡州。
貶九成南安軍。
九成谪居十四年。
寓橫浦僧舍。
談經著書。
皆學者之未聞。
其心傳錄曰。
六經皆妙法也。
然言者道之贅。
六經其贅道哉。
囿于經則贅矣。
又曰。
世間無非幻。
人處幻中不知萬古紛紛。
喜怒愛惡從何而起。
以為本有則物不形。
以為本無不可責之。
如木石其間能自覺者。
又是認幻為覺。
覺即幻也。
無幻則不覺。
因覺知幻。
覺自不可著。
況于喜怒愛惡之情乎。
況于功名富貴之塵乎(瑩仲溫羅湖集)。
宋秋七月。
台州智湧法師了然住白蓮天台教庠已二十四年。
至是沐浴更衣。
跏趺說法而逝。
然著南嶽止觀宗圓記五卷十不二門樞要二卷虎溪前後集八卷。
嗣法諸子。
澤山.與鹹.山堂.元性.白蓮.妙璘.虛堂.本空(釋統僧傳)。
壬戌 紹興十二年 大金 皇統二年 西夏 宋春顯仁太皇後韋氏自北歸(徽宗後也)秋九月尚書左仆射冀國公秦桧封太師魏國公(宋鑒)。
癸亥 紹興十三年 皇統三年 西夏 金夏六月。
英悼太子生。
诏海慧大師。
于上京宮側創造大儲慶寺。
普度境内童行。
有籍于官者為僧尼。
道士亦如之。
通百萬計。
次年诏留海慧清慧二禅師居大儲慶寺。
迎瑞像供養本寺積慶閣(金志寺記)。
宋敕于臨安府西山建天申萬壽圓覺寺成。
四月十九日。
令藩邸看經僧德信奉香火。
至理宗寶慶二年五月十三日。
始诏師贊住持。
傳十方天台教觀(圓覺碑刻)。
翻譯名義 宋秋八月蘇州(今平江路)景德寺沙門法雲編成七卷。
唯心居士周葵序。
甲子 紹興十四年宋明州延慶院改賜寺額 大金 皇統四年 西夏 元慶元年 宋诏改天竺靈山寺為時思薦福。
賜憲聖慈烈皇後吳氏奉先香火。
甯宗慶元三年冬十月。
蔔地靈隐之西。
建時思薦福寺成。
複還天竺舊額。
嘉定十年六月。
慶遠軍節度使吳琰請子朝曰。
時思薦福乞依上下天竺事體。
永傳十方天台教觀。
始诏景遷開山住持(吳寺碑刻)。
乙醜 紹興十五年 皇統五年 西夏 金國海慧大師遷化。
帝偕後親奉舍利。
五處立塔。
特谥佛覺佑國大禅師。
次年正月賜清慧号佛智護國大師。
登國師座。
特賜金襕僧伽黎大衣珍異瓶爐寶器。
帝與後親奉接足禮拜授衣。
其欽敬古所未有(本傳)。
丙寅 紹興十六年 大金 皇統六年 西夏 丁卯 紹興十七年 朦輔國祖元皇帝 天興元年 皇統七年 西夏 金國撻辣既誅。
其子勝花都郎君者。
率其父故部曲以叛。
與朦骨通。
兀術都元帥未死。
自将中原所教臂弓手八萬人讨之。
連年不能克。
皇統六年八月。
複遣蕭保壽奴與之和議。
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圍寨與之。
歲遺牛羊米豆。
且冊其酋長熬羅孛極烈為朦輔國主。
至是始和。
歲遺甚厚。
于是熬羅孛極烈自稱祖元皇帝。
改元天興。
大金用兵連年卒不能讨。
但遣精兵分據要害而還。
冬都元帥兀術薨(金志)。
宋三藏法師初名永道。
改賜曰法道。
徽宗宣和元年。
诏改佛為大覺金仙。
左街崇先香積院寶覺大師永道上書谏。
帝怒黜道于道州。
宣和七年诏道還京師。
複僧形服。
朝廷旌其護法。
改賜名曰法道。
住昭慶昭先院。
兼領右街顯聖釋迦院。
高宗建炎元年。
以五月二十一日聖誕為天申節。
汴京留守宗澤承制。
請道住左街天清寺。
補宣教郎為國焚祝參謀軍事。
三年道随駕南巡。
累召至都堂。
預議軍國事。
欲加冠裳。
道辭。
帝從其志。
仍前号寶覺加賜圓通法濟大師。
四年五月回駕次越州。
夏旱。
诏道禱雨于圓通教寺。
雨通。
帝悅。
紹興二年二月。
宣道入對。
久之。
诏住江州廬山東林太平興龍禅寺。
三年春二月。
道上劄子陳僧道班次依祖宗成法。
五月夏旱。
诏道入禁中禱雨大通。
帝賜道金缽。
紹興至是十七年。
四月道叙大宋僧史略。
秋七月二十一日跏趺謂其徒曰。
法門扶持更在諸公。
言訖而逝。
塔于杭州西湖之九裡松。
甯宗嘉定間。
東陽吳克己為道作傳(府志)。
戊辰 紹興十八年 大金 皇統八年 西夏 宋佛智禅師。
名端裕。
吳越王錢氏之裔。
嗣圜悟勤禅師。
初住鄧州丹霞。
遷虎丘移徑山庵于西華。
敕住保甯萬壽。
遷閩之玄沙壽山西禅。
被旨補靈隐。
是年秋赴育王之命。
嗣子淨慈水庵師一等(普燈錄)。
己巳 紹興十九年 金主被弑 亮立改九年曰天德元年 西夏 天盛元年 宋五月二十三日。
敕賜婕妤劉氏功德院。
以褒親崇壽為額。
甯宗嘉定十七年。
始诏正悟法師元粹開山住持。
傳十方天台教觀。
風山劉寺今為兩竺之亞(寺記)。
金十二月甲子。
左丞相岐王亮即皇帝位。
追尊父為德宗。
改元天德。
遷都燕京。
又遷汴京。
南侵宋至揚州。
正隆六年十一月乙未。
為諸将弑于瓜洲鎮龜山寺。
在位一十三年。
谥曰海陵炀王(金志)。
宋江西隆興牧庵禅師。
名法忠。
明州鄞縣姚氏子。
幼性專靜。
告親出家。
父母送之。
依郡中崇教院師道英受業。
年十九試經得度。
趨講肆。
究天台教旨。
頗自負。
一日暴所習于禅者。
為其折困因有疑。
投天童交禅師。
交使其南詢。
遂造閩之雪峰需禅師席。
不契。
走淮西舒州龍門佛眼遠禅師席下。
縱步水磨。
睹其榜曰法輪常轉。
豁然大悟。
說偈曰。
轉大法輪。
目前包裹。
更問如何。
水推石磨。
佛眼颔之。
辭去度九江登廬阜。
露眠草宿。
蛇虎為鄰。
山舒水綏處。
會意則居焉。
住勝業南大雲蓋公安大沩五刹。
複赴豫章黃龍。
至是己已年。
大尉邢公孝揚施金。
為忠營壽塔于寺東之芗源。
工才畢。
忠笑曰。
吾将行矣。
書偈曰。
六十六年遊夢幻中。
浩歌歸去撒手長空。
瞑目而寂。
法嗣佛眼遠禅師。
遠嗣五祖演。
演嗣白雲端端嗣楊岐會。
會嗣慈明圓禅師。
臨濟派也。
嗣忠之法者普庵肅禅師等(普燈)。
普庵寂感妙濟真覺昭贶禅師 名印肅。
生江西袁州宜春餘氏。
年六歲夢異僧勉之出家。
父母送之。
從壽隆院賢公受業。
年二十七落發。
越明年受具足戒。
賢勉之讀法華經。
師曰。
嘗聞諸佛元旨。
必貴了悟于心。
遂辭師遊湖湘。
谒牧庵忠禅師于大沩山。
問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忠豎起拂子。
師遂有省。
後歸受業院。
至是紹興癸酉有鄰寺曰慈化。
衆請師住。
無常産。
師布衾紙衣粥食禅定。
一日閱華嚴經合論。
說偈曰。
捏不成團撥不開。
何須南嶽又天台。
六根門首無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來。
平居說偈曰。
靈妙如如不異太虛。
造化萬物不礙方隅。
慕師之道而來者。
師随宜而為說法。
或書偈與之。
有病患者折草為藥與之。
受者即愈。
靈應非一。
由是鼎新梵宇。
或問師修何行而得此。
師畫一畫雲。
會麼。
雲不會。
師雲。
止止不須說。
孝宗乾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示衆曰。
諸佛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入吾室者必能元契矣。
善自護持毋令退失。
索浴更衣。
跏趺而逝。
世壽五十五歲。
僧臘二十八夏。
塔全身于寺。
累受恩敕封谥。
師容貌魁奇。
智性天發。
法嗣黃龍牧庵忠禅師(普燈)。
庚午 紹興二十年 大金 天德二年 西夏 辛未 紹興二十一年 天德三年 西夏 釋迦文佛入滅至是二千一百年。
宋杭州徑山佛日禅師。
名宗杲。
生江東宣州甯國奚氏。
嗣法佛果圜悟勤禅師。
初紹興七年诏住徑山。
辛酉十一年五月。
為張九成上堂言神臂弓。
朝廷毀其衣牒竄衡州。
至是二十一年十一月移梅州。
未幾诏複形服。
蒙恩北歸。
四方虛席以邀。
不就。
十二月二十三日诏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禅寺。
紹興二十八年诏再住徑山。
孝宗隆興元年八月十日示寂于徑山明月堂。
世壽七十五歲。
僧臘五十八夏。
葬全身于寺山。
賜谥普覺。
塔曰寶光。
孝宗為普安郡王時。
嘗遣内都監至徑山問道。
佛日獻偈曰。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擔大事不尋常。
一毛頭上通消息。
遍界明明不覆藏。
王嘉之。
及封建王。
複遣内知客至徑山。
供五百阿羅漢。
親書妙喜庵三大字。
制真贊以寄師曰。
生滅不滅。
常住不住。
圓覺空明。
随物現處。
孝宗即帝位。
賜師号大慧禅師。
盡取向所賜宸翰。
以禦寶識之。
聖恩隆厚。
嗣法弟子燈分甚衆。
右相湯思退。
參政李炳。
内翰汪藻。
禮部侍郎張九成。
給事中憑楫。
士大夫得其道悟徹者。
具載如長書普說。
少保保信軍節度使魏國公張浚銘其塔。
賜語錄入藏流行(普燈錄)。
宋隆興泐潭草堂清禅師會中書記。
名修仰。
南閩人。
佛日杲禅師奉旨自衡州移梅陽。
仰侍行。
郡守謝朝議以佛日語僚屬曰。
朝廷編置所謂長老者但一僧耳。
兵馬司東偏之隙地從其居止。
既而僧行日至幾數百指。
施鍬钁而平基址。
運竹木而縛屋廬。
聽其指呼無敢怠者。
守雖聞其服勤如此。
亦未知果何人也。
于是延見一二觀其能為。
仰适承命乃與從容彌日語論英發。
榷古商今逢原左右。
守複征等伍更有蘊異能者否。
仰遂告以負大經論者有之。
博極書史者有之。
詩詞高妙者有之。
翰墨飄逸者有之。
其所以未能明徹。
則佛祖大事因緣而已。
是以不憚艱險随侍而來得依仁政幸莫大焉。
守且駭異知其徒侶皆為法忘軀之士自是于佛日禅師日益加敬遣其子純粹求入道捷徑佛日示以法語八篇存語錄中(雲卧紀談)。
宋顯仁太皇後韋氏。
紹興十二年自北歸(東都事略)至是辛未二十一年十月于杭州臯亭山建新寺成額曰崇先顯孝诏洞山下九世真歇禅師清了開山住持召對稱旨賜金襕衣。
未幾而寂。
全身葬于寺。
有碑存焉。
真歇生蜀綿州雍氏嗣丹霞淳淳嗣英蓉楷禅師太後謂道家四聖殊有冥助。
改孤山寺為延祥觀。
以奉香火。
遷孤山尊者法慧法師智圓全身葬山瑪瑙坡(武林圖紀)。
壬申 紹興二十二年 金自會甯府遷都燕京 天德四年 西夏 癸酉 紹興二十三年 金改 貞元元年 西夏 宋诏台州東掖山圓智住上天竺。
太師秦桧問曰。
止觀一法耶二法耶。
智曰一法也。
譬之于水湛然而清者止也。
可鑒須眉者觀也。
水則一耳。
以衆生心性有重昏巨散之病。
用止觀為藥。
救而治之。
歸一法界之全體。
法界寂然名為止。
寂而常照名為觀。
止觀明靜之體豈有二耶。
桧悅首施錢五萬缗。
以建法堂。
紹興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證悟法師圓智入寂。
曹勳撰塔銘。
诏嗣法首座若讷繼席住持。
宋給事中知泸州憑楫。
悟心法于大慧杲禅師。
号不動居士。
南渡後所在寺院佛藏經殘失。
楫印施補之足五千餘卷者凡四十八藏。
又四大部者亦如之。
所至與賢士大夫高僧逸民。
續廬山蓮社遺風。
每月建系念淨土會。
至是癸酉冬十月三日。
具衣冠望阙再拜已。
換著僧三衣。
升高座跏趺。
說偈而逝(普燈錄)。
宋溫州圓辯法師道琛所至居止。
每月二十三日建淨土系念道場。
會禅律講宗名勝畢至缁素常逾萬人。
至是癸酉冬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
傳法嗣子法蓮.慧詢.伸韶.韶著指南集二卷。
江湖寶之(佛法系年錄)。
全真教 金國貞元元年。
有吏員鹹陽人王中孚者。
倡全真教談。
馬丘劉和之。
其教盛焉。
章宗泰和四年元學士作紫微觀記(全叵紀實)。
甲戌 紹興二十四年 大金 貞元二年 西夏 乙亥 紹興二十五年太師秦桧老病乞與男熺緻仕遂薨中廣小[屍@(林/呂)] 貞元三年 西夏 丙子 紹興二十六年 金改 正隆元年 西夏 宋華亭餘山馬[山*(老/目)]禅師。
名法甯。
生山東密州莒縣李氏。
幼歲投沂州天甯妙空明公得度。
住沂州馬[山*(老/目)]山淨居寺。
紹興初。
航海抵華亭青龍鎮。
有宦居察判章衮母夫人高氏。
夢天人曰古佛來也。
翌旦師至。
迎之止錢氏園。
師乃建精舍。
掘基得鐵磬斷碑佛像之應。
華亭令柳約申明所司奏賜所建寺額曰淨居。
往明州省妙空于雪窦。
庵于補陀别峰。
曰青山(今小保甯)郡守莫将請主吉祥。
初哲宗元符間。
餘山有精舍曰靈峰。
請部符改額曰昭慶禅院。
右丞朱谔緻師開山住持。
遷明州廣慧。
複回昭慶。
至是丙子年正月八日入寂。
塔全身方丈之東偏。
世壽七十六歲。
僧臘五十九夏。
嗣雪窦明禅師。
明嗣長蘆和。
和嗣法雲本。
雲門宗派(五燈會元)。
丁醜 紹興二十七年 大金 正隆二年 西夏 戊寅 紹興二十八年 正隆三年 西夏 己卯 紹興二十九年 正隆四年 西夏 庚辰 紹興三十年 正隆五年 西夏 宋诏谥杭州天竺慈雲尊者。
曰忏主禅慧法師。
塔曰瑞光之塔(下竺碑刻)。
辛巳 紹興三十一年 金世宗立改正隆六年曰大定元年 西夏 金辛巳年秋七月。
金主亮遷都汴京。
九月亮背盟伐宋。
宋帝下诏親征。
亮勇于誅殺。
興兵構禍。
是時豪傑并起。
太名王友直濟南耿京。
太行陳俊倡集義衆。
契丹之裔耶律窩斡并興于沙漠。
于是渤海一軍萬人叛亮。
歸會甯府。
立袖為帝(袖改名雍。
太祖孫也。
冀主宗輔之子)。
十月庚朔。
袖即皇帝位。
改元大定。
左丞相張浩自汴京錄袖赦文馳報亮。
亮歎曰。
朕欲俟江南平後取一戎大定之義以紀元。
是子乃先我乎。
命取書一帙示之。
乃預谶改元之事。
十一月乙未諸将集兵萬餘人控弦直入亮寝帳中。
左右親軍散走。
諸将射帳中。
矢下如雨。
亮即崩。
皇子光瑛留汴京。
亦為衆所殺。
袖追廢亮為海陵王。
谥曰炀。
後徒單氏為海陵夫人。
袖更名雍都燕京。
仁厚慈儉。
在位二十九年。
謂之小堯舜(金志)。
壬午 紹興三十二年 大金 大定二年 西夏 金世宗雍正月。
入都于燕。
以父故名宗輔改曰宗堯。
追谥尊曰懿宗。
建大慶壽寺于燕都城北。
诏玄冥禅師顗公主之。
為開山第一代。
敕皇子燕王降香賜錢二萬缗沃田二十頃(金志寺記)。
宋二月。
帝自建康回臨安府。
六月诏太祖皇帝七世孫建王玮賜名[((嘹-口)-小)-日+月]。
立為皇太子。
追封皇兄子稱為秀王。
丙子。
帝内禅皇太子即皇帝位。
帝稱太上皇帝。
居德壽宮。
冬十月。
淫雨敕内侍鄧從又赉香禱上竺觀世音菩薩。
即日開霁。
帝悅賜内府三品王供養以謝(曾觌寶王記)。
孝宗 諱[((嘹-口)-小)-日+月]。
封建王。
立為皇太子。
年三十六歲受内禅即帝位。
以十月二十二日為會慶節。
銳意克複神州。
會臣下有以内修勸帝者。
乃以敷文德。
求民瘼。
勸農桑。
修水利。
明賞罰。
惜名器。
五日一朝太上皇。
以極兩宮之奉。
在位二十七年。
禅位太子。
自稱太上皇。
壽六十八歲。
(宗錄) 隆興(二)乾道(九)淳熙(十六)。
癸未 隆興元年 大金 大定三年 西夏 禦贊觀世音菩薩 七月。
帝禦選德殿。
制觀世音菩薩贊曰。
觀音大士。
以所謂普門示現神通力故。
應迹于杭之天竺山。
其來尚矣。
朕每有禱祈。
随念感應。
曰雨曰旸不愆晷刻。
是有助于沖人者也。
因為作贊曰。
猗欤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照無二。
等觀以慈。
随感即應。
妙不可思(上竺石刻)。
宋诏蔣山大禅禅師了明住徑山。
明生秀州陸氏。
嗣大慧杲禅師。
楊和王重敬之。
舍蘇州莊田。
歲入二萬斛。
徑山由是豐足增益(明禅師行業碑)。
甲申 隆興二年 大金 大定四年 西夏 乙酉 乾道元年 大定五年 西夏 丙戌 乾道二年诏靈隐道昌住淨慈昌湖州人受業寶溪鹿苑寺普燈 大金 大定六年 西夏 丁亥 乾道三年 大定七年 西夏 宋春二月。
帝幸上天竺。
展敬觀世音菩薩。
問住持若讷曰。
何故歲修金光明忏。
讷曰。
大梵尊天是娑婆世界主。
釋提桓因天帝中禦三十三天。
以臨下土。
四鎮天王共誓護法護民。
故佛為諸天說金光明三昧。
此帝王盛世之典也。
朝家香火故宜歲歲行之。
帝悅擢讷右街僧錄賜錢二萬。
即開山石晉僧道翊故居。
建十六觀堂。
敕翰林學士樓鑰作記按圖。
亦建于禁中。
次年四月八佛誕日。
宣讷請五十僧。
入内觀堂行護國金光明三昧。
齋罷命讷說法。
帝悅進左街僧錄。
号慧光法師。
僧賜帛各一疋。
自是歲歲如來誕日例賜帛五十疋。
付上天竺。
遵修佛事。
乾道六年十一月禦書靈感觀音之寺靈感觀音寶殿十二大字。
賜上天竺。
昭揭山門。
乾道九年正月七日。
宣讷入對選德殿。
午初引見賜坐。
帝曰。
歲元曾去齋菩薩。
讷曰。
已領聖恩。
帝曰。
光明忏科儀如何。
讷曰。
經中有理忏有事忏。
理忏者。
端坐究心。
是以曰業障如霜露。
皆從妄想生。
端坐念實相。
慧日能消除。
事忏者有五。
謹自正心。
誠意思惟大乘甚深空義。
從善如流改過不吝。
是修第一忏悔。
孝事父母以先四海。
是修第二忏悔。
正法治世不枉人民。
是修第三忏悔。
于六齋日境内不殺。
是修第四忏悔。
深信因果心存因果。
不忘靈山付囑。
是修第五忏悔。
不必克期禮拜。
但能行此五者。
以事契理。
是名第一義忏悔。
帝大喜曰。
甚有開發。
帝曰。
每日講甚經。
讷曰。
妙法蓮華經。
帝曰。
七卷經妙在何處。
讷曰。
為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不曾動著本體。
點鐵成金。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帝悅。
奏未時。
讷謝恩下殿。
淳熙元年。
帝給内帑錢二萬缗。
付上天竺建藏殿。
賜印福州經一藏。
命皇太子書殿榜。
曰法輪寶藏(普見上竺紀勝)。
淳熙二年春三月。
帝幸上竺。
展敬觀世音菩薩。
建護國金光明道場賜白雲堂印一顆。
主管教門(靈隐直指堂印)。
夏六月一日。
宣讷入對内觀堂。
帝曰。
近看寶積經。
其文何廣。
讷曰。
華嚴般若寶積涅槃皆為大機說法。
文長義廣。
帝曰。
楞嚴深造淵微。
何故說得如此好又說得如此瀾翻。
讷曰。
佛乃識達本源者也。
從體起用。
以無盡藏三昧。
說默一如。
中使奏未時。
讷退。
淳熙十一年。
讷丐老進左右街都僧錄。
退居竺山彌陀興福院。
诏以嗣法高弟首座師覺補右街鑒義。
繼席住持。
淳熙十六年宣覺入留内觀堂。
七日講天台圓頓止觀。
光宗紹熙初。
帝居重華宮。
許讷肩輿出入。
注金剛般若經進呈。
光宗禦制贊文。
至紹熙二年十月一日。
讷歸寂。
世壽八十二歲。
僧臘六十九夏。
葬彌陀興福院。
給事中宋之瑞作行業碑。
嗣法諸弟子曰僧錄(師覺)。
廣慧妙圭虛庵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