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石澗從戒等。
淳熙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帝于内觀堂書般若心經一卷。
至甯宗嘉定二年四月十日。
申錫禦寶賜上竺僧錄妙圭。
參知政事樓鑰給事中鄒應跋後。
藏于上竺(紀勝碑刻)。
四月十七日。
明州延慶教寺法師草庵名道因入滅。
壽七十八。
夏六十一。
自幼遊曆諸方。
登明智照慧之堂。
又入真歇了宏智覺無示谌之禅室。
回歸讀指要鈔。
方大悟。
初住延慶。
拈香曰。
三入禅室。
五升講堂。
始終親近八善知識。
彼皆光明碩大有德有言者緣不在彼。
如水投石。
此一瓣香。
敬為承嗣延慶第一世法智尊者。
存則人亡則書。
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高宗紹興丙寅退居城南草庵。
以生平所得道妙。
著草庵錄十卷。
其言文而真。
江湖誦之(本傳)。
戊子 乾道四年 大金 大定八年 西夏 金國十月一日。
诏大慶壽寺顗禅師。
于東京創清安禅寺。
度僧五百員。
作般瑟于叱會(金志)。
宋十二月初三日。
明州延慶寺法師有朋坐清玉軒。
一衆圍繞諷觀經。
至真法身觀。
朋寂然坐而逝(釋統僧傳)。
己醜 乾道五年 大金 大定九年 西夏 庚寅 乾道六年 大定十年 西夏 乾祐元年 金國世宗真儀皇後出家為尼。
建垂慶寺。
度尼百人。
賜田二百頃(金志)。
宋冬十月十五日。
诏杭州臯亭山崇先顯孝禅院前住持禅師慧遠。
住景德靈隐禅寺。
次年二月二十三日。
宣遠入對選德殿賜坐。
帝曰。
如何免得生死。
慧遠對曰。
不悟大乘道終不能免。
帝曰。
如何得悟。
遠曰。
本有之性。
究之無不悟者。
帝曰。
悟後如何。
遠曰。
悟後始如脫體現前。
了無毫發可見之相。
帝首肯之。
帝曰。
即心即佛如何。
遠曰。
目前無法。
陛下喚甚麼作心。
帝曰。
如何是心。
遠正身叉手立曰隻這是。
天顔大悅。
乾道八年春正月二十八日。
車駕幸靈隐寺。
秋八月七日宣上竺徑山靈隐僧道三教集内觀堂。
齋既罷。
宣遠入東閣賜坐。
帝曰。
有一二事欲問卿。
前日睡夢中。
忽聞鐘聲遂覺。
不知夢與覺是如何。
遠曰。
陛下問夢耶問覺耶。
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
若問夢夢覺無殊。
教誰分别。
夢即是幻。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覺心不動。
故曰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帝曰。
夢幻既非。
鐘聲從甚處起。
遠曰。
從陛下問處起。
帝複問。
前日在此閣靜坐。
忽然思得不與萬法為侶。
有個見處。
遠曰。
願聞聖訓。
帝曰。
四海不為多。
遠曰。
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
亦未曾欠阙。
遠曰。
才涉思惟便成剩法。
正使如斫輪如閃電了無幹涉。
何以故。
法無二法。
見無二見。
心無别心。
天無二日。
帝首肯久之。
冬十月三十日。
诏景德靈隐寺佛海大師慧遠。
特改賜佛海禅師。
淳熙元年五月三十日。
宣遠入對。
帝曰。
古宗師坐脫立亡今世有誰。
遠曰。
徽宗皇帝朝改僧為德士。
诏下日建州有崇甯長老。
集衆升座曰。
木簡拈來。
坐具放下。
雲散水流去。
寂然天地空。
便安坐而去。
紹興二十七年。
南劍州西岩寺宗回。
因官以茶園事招拾。
登座說偈曰。
官府追呼不暫停。
何如長往事分明。
從前有個無生曲。
且喜今朝調已成。
言訖安坐而去。
又圜悟住昭覺時有五百衆。
第一座名道祖。
一日為衆入室既畢。
複有僧問曰。
生死到來如何回避。
祖即屹然而去。
圜悟亟至其所。
連喚祖首座。
遂開眼。
圜悟曰。
抖擻精神透關去。
祖點頭便行。
此皆今世坐脫立亡者。
帝嘉歎久之。
禦侍皆相顧(遠禅師奏對錄)淳熙三年春正月十五日。
遠入寂。
壽七十四歲。
臘五十九夏。
葬靈隐之西山。
參政周必大銘其塔。
語錄三卷。
左相虞允文序之。
二月二十九日。
诏台州報恩光孝寺德光。
繼遠席住靈隐。
冬十一月入對選德殿。
淳熙五年。
特賜光号佛照禅師。
淳熙七年六月五日。
诏光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
至光宗紹熙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诏光住臨安府徑山興聖萬壽寺。
甯宗嘉泰三年入寂。
光生臨江軍彭氏。
嗣大慧杲禅師(五燈會元)佛海禅師名慧遠。
生眉山彭氏。
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為僧。
遊山聽習。
會圓悟複領昭覺。
遠依之。
圜悟普說。
舉龐居士問馬祖。
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馬祖曰。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
即向汝道。
聞之大悟。
東下由虎丘。
奉诏住臯亭山崇先。
屢遷名刹。
禀法嗣佛果圜悟勤禅師(普燈錄)。
辛卯 乾道七年正月二十日雲門下八世淨慈禅師道昌入寂 大金 大定十一年 西夏 乾祐二年 宋四月庚戌。
帝聽朝謂左右曰。
太祖皇帝問趙普曰。
天下何者最大。
普曰道理最大。
朕常三複斯言。
祖宗每事必問道理。
焉得不治(中興事鑒)。
壬辰 乾道八年 大定十二年 西夏 癸巳 乾道九年 大定十三年 西夏 觀世音菩薩應夢緣起 宋正月七日。
宣上天竺左街僧錄慧光法師若讷。
入對選德殿。
帝曰。
上竺起因今得幾時。
讷曰。
起自石晉天福四年。
僧道翊者庵山中。
夜每見前山發大光明。
尋之有異木。
起取而刻為聖像。
夢神人曰。
明日有洛陽僧來。
宜從之求舍利。
果得舍利三顆。
置菩薩頂髻中。
太祖開寶間。
吳越忠懿王錢俶。
夢白衣天人曰。
吾居處甚陋。
覺而詢其實。
為廣其殿宇。
名天竺看經院。
英宗治平間。
沈文通蔡襄繼守杭州。
具奏始末。
宰相曾公亮敷陳之。
賜額靈感觀音院。
今蒙陛下宸翰。
改院為寺。
乃成大刹(慧光奏對錄)。
感山紀談曰。
蜀僧祖秀。
字紫芝。
蚤以文鳴士大夫間。
慕嵩明教之風。
著歐陽文忠公外傳。
蘇養直庠為序冠其首。
略曰。
君子以佛之教不見證于堯舜禹湯之世。
而孔子孟轲之後。
曆代先儒雖當國不少禁。
聽其橫流宇内。
古今持此論者有矣。
獨秀公以謂。
堯之丹朱不足以授政而禅舜。
舜亦憂商均而禅禹。
至湯武革命。
斯教之所始。
使孔子行事。
亦何以異此。
由堯迄武王。
佛未誕生有以也。
成康既沒。
佛于是顯迹。
然而未被中國。
以俟聖人生于魯集大成于古帝王之教也。
甚矣聖人困于魯衛陳宋。
欲居九夷乘桴浮海。
當是時以外數萬裡之教加于中國。
天子諸侯疇聽之哉。
佛之法不苟傳。
非顯宗(後漢明帝)感而求諸遠。
恐未能速應耳。
此皆秀公京師之書。
其駭古震今之論。
溢數萬言。
秀又贊東坡像曰。
漢之司馬楊王。
唐之太白子昂。
是五君子者皆生乎蜀郡。
未若夫子而有耿光。
夫子之詩抗衡者其唯子美。
夫子之文并轸者其唯子長。
賦亦賢于屈賈。
字乃健于鐘王。
此夫子之絕技蓋至道之秕糠。
夫子之道是為後稷伊尹。
可以緻其君于堯湯時議将加之以鈇钺。
而夫子尤諷于興章。
海表之遷如歸故鄉。
信蜀郡之五傑者。
莫得窺夫子之垣牆。
秀至是癸巳年歸老蜀山焉(瑩仲溫文集)。
甲午 淳熙元年 大金 大定十四年 西夏 宋淑妃陳氏建功德院于杭州南山。
賜額曰甯親廣福(陳寺碑刻)。
四月八日。
诏溫州雁蕩山靈峰寺禅師中仁入對選德殿。
奏答稱旨。
仁于徽宗宣和間慶基殿賜牒落發。
往來譯院。
谛窮經論。
後得法于圜悟勤禅師(普燈錄)。
乙未 淳熙二年 大金 大定十五年 西夏 丙申 淳熙三年 大定十六年 西夏 丁酉 淳熙四年 大定十七年 西夏 九世同居 金國鄭州尹泌九世同居。
三月诏免賦役三年。
禦書曰。
敕賜旌表孝義尹氏之家(金志)。
戊戌 淳熙五年 大金 大定十八年 西夏 己亥 淳熙六年 大金 大定十九年 西夏 庚子 淳熙七年 大定二十年 西夏 金國正月。
敕建仰山栖隐禅寺于燕京之西山。
诏玄冥禅師顗公開山。
賜田設會萬人(碑刻)宋秋召明州雪窦寺禅師寶印。
入對選德殿。
帝曰。
三教聖人本同這個道理。
印對曰。
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
帝曰。
但聖人所立門戶不同。
孔子以中庸設教耳。
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
故法華曰。
治世語言資生業等。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華嚴曰。
不壞世間相。
而成出世間法。
帝曰。
今時士大夫學孔子者多。
隻工文字語言。
不見夫子之道。
不識夫子之心。
唯釋氏不以文字教人。
直指心原。
頓令悟入。
不亂于死生之際。
此為殊勝。
印曰。
非獨後世學者不見夫子之心。
當其孔門顔子号為具體。
盡平生力量。
隻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如有所立卓爾。
竟捉摸未著。
而聖人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曰。
二三子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以此觀之。
聖人未嘗回避諸弟子。
而諸弟子自蹉過了。
昔張啇英曰。
吾學佛然後能知儒。
此言實為至當。
帝曰。
朕意亦謂如此。
帝又曰。
莊老何如人。
印曰。
隻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
蓋小乘厭身如桎梏。
棄智如雜毒。
化火焚身入無為界。
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若大乘人則不然。
度衆生盡方證菩提。
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将以斯道覺斯民也。
有一夫不被其澤者。
若已推而内之溝中也。
帝大悅。
诏住徑山興聖萬壽禅寺。
淳熙十年春二月。
帝親注大方廣圓覺經一部。
遣中使赍賜寶印。
許述序刊行。
淳熙十五年印請老。
賜退居庵。
名曰别峰。
光宗紹熙元年十一月到寺。
身交承智策禅師與之言别。
策問行日。
印曰。
水到渠成。
歸别峰。
索紙書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
如期而化。
奉蛻質返寺之法堂留七日。
顔色明潤。
發長項溫。
葬于庵之西岡。
敕谥慈辯禅師。
塔曰智光。
嗣華藏民禅師。
民生眉州朱氏。
嗣圜悟佛果勤。
慈辯名寶印。
生嘉州李氏。
自幼通六經。
而厭俗務。
乃從德山清素得度。
具戒聽華嚴起信。
既盡其說棄去。
會圜悟歸昭覺。
印依之随衆入室而大悟。
嗣之(五燈會元)。
辛醜 淳熙八年 大金 大定二十一年 西夏 原道論 宋帝禦制論曰。
朕觀韓愈原道。
言佛老之相混三教之相纰。
未有能辯之者。
但文煩而理迂。
揆聖人之用心則未昭然。
何則釋氏專窮性命。
棄外形骸不著名相。
而于世事了不相關。
又何與禮樂仁義哉。
然尚猶立戒曰不殺不淫不盜不飲酒不妄語。
夫不殺仁也。
不淫禮也。
不盜義也。
不飲酒智也。
不妄語信也。
如此與仲尼又何遠乎。
從容中道聖人也。
聖人所為孰非禮樂孰非仁義。
又烏得而名焉。
譬如天地運行陰陽循環之無端。
豈有意春夏秋冬之别哉。
此世人強名之耳。
亦猶仁義禮樂之别。
聖人所以設教治世不得不然也。
因其強名揆而求之則道也。
道也者仁義禮樂之宗也。
仁義禮樂固道之用也。
楊雄謂老氏棄仁義滅禮樂。
今迹老子之書。
其所寶者三。
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
孔門曰溫良恭儉遜(讓避禦諱)。
又曰。
惟仁為大。
老子之所謂慈豈非仁之大者耶。
曰不敢為天下先。
豈非遜之大者耶。
至其會道則互相偏舉。
所貴者清淨甯一。
而與孔聖果相背馳乎。
蓋三教末流。
昧者執之自為異耳。
夫佛老絕念無為。
修心身而已矣。
孔子教以治天下者。
特所施不同耳。
譬猶耒耜而耕機抒而織。
後世徒紛紛而惑固失其理。
或曰當如之何去其惑哉。
曰以佛修心。
以老治身。
以儒治世斯可也。
唯聖人為能同之。
不可不論也(中興治迹十三朝聖政錄)。
壬寅 淳熙九年 大金 大定二十二年 西夏 宋春二月十九日。
四明法智下四世秀州(今嘉興路)當湖竹庵解空尊者可觀入寂。
世壽九十一歲。
僧臘七十八夏。
少依車溪擇卿講席得旨深穩。
一日聞舉般若。
寂寥言下大悟曰。
如服一杯降氣湯。
卿即可之。
又見慧覺法師于湖州。
雪窗下讀指要。
至若不謂實鐵床非苦變易非遷。
豁然喜曰。
世間文字語言皆糠秕耳。
初高宗紹興戊午主當湖德藏。
至是乾道七年秋。
左相魏杞在平江。
請住北禅天台寺。
适九日入院。
指法座曰。
胸中一寸灰已冷。
頭上千莖雪未銷。
老步隻宜平地去。
不知何事強登高。
聞者悅服。
魏杞牧鄞緻師住延慶祖庭。
時八十九歲矣。
不二載歸竹庵入寂。
荼毗日無風無雨無事。
邦人詫為三無事日。
煙所到處皆舍利。
塔于德藏院。
解空著楞嚴補注四卷金剛通論事苑二卷圓覺手鑒一卷蘭盆補注一卷山家義苑二卷草錄一卷。
生平提唱宗旨。
如頌中論四句。
曰中論因緣所生法。
一句道盡無剩語。
我說即是空假中。
珠簾暮卷西山雨。
又頌船子曰。
夾山不在一揖上。
明月蘆花夜夜寒。
船子故應無可做。
偶來此地弄釣竿。
嗣師之法者。
曰宗印等。
印(北峰也)生杭州鹽官陳氏。
年十五具戒參學得竹庵道。
隐雷峰毛氏庵。
赴華亭普光。
遷秀州德藏。
複遷華亭之超果蘇之北禅。
移天竺靈山。
甯宗召對選德殿。
賜号慧行法師。
嘉定六年行化十二月八日至松江。
謂其徒曰。
吾化緣畢此。
右脅而逝(本傳)。
癸卯 淳熙十年 大金 大定二十三年 西夏 甲辰 淳熙十一年 大定二十四年 西夏 昊天寺 金國大長公主。
二月降錢三百萬。
建寺于燕京城。
額曰昊天。
給田百頃。
每歲度僧尼十人(本寺碑刻)。
乙巳 淳熙十二年 大金 大定二十五年 西夏 丙午 淳熙十三年 大定二十六年 西夏 丁未 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太上皇高宗崩 大定二十七年 西夏 戊申 淳熙十五年 大定二十八年 西夏 己酉 淳熙十六年二月光宗受禅即帝位三月皇子擴進封嘉王 大定二十九年 西夏 宋春正月。
以周必大留正為左右丞相。
二月辛酉朔壬戌。
帝内禅移居重華宮。
皇太子即皇帝位。
立妃李氏為皇後(宋鑒)。
光宗 諱惇。
孝宗第五子。
年四十歲。
自東宮受禅。
尊孝宗曰壽皇聖帝。
在位五年。
禅位太子。
自稱太上皇。
壽五十四歲 紹熙(五)。
庚戌 紹熙元年 大金 章宗璟 明昌元年 西夏 金國主雍正月癸巳崩。
章宗璟立。
太子允恭之子也。
改元明昌。
追谥雍為世宗。
父允恭為顯宗。
璟幼好學善屬文。
寬裕溫和。
母趙氏(金志)。
辛亥 紹熙二年 明昌二年 西夏 壬子 紹熙三年 明昌三年 西夏 癸醜 紹熙四年 明昌四年 西夏 金十月誅皇叔鄭王允蹈。
先是太子允恭早世。
允蹈次長當立。
樞密使強克已内侍江淵等以私意立太孫璟。
然允蹈性寬厚。
母亦趙氏。
遠避恩寵。
中外無黨。
璟每見之有愧色。
日亦酣飲。
内都智省江淵出入宮掖。
大受四方饋遺。
國體始弱矣。
京師謠言立鄭王。
璟惡之。
遣東隊主李白曜.西隊主張飛龍.禦前将軍完顔黑鐵分兵擒捕。
置獄會同館。
獄成鄭王允蹈.附馬都尉唐适蒲刺.同母妹新興公主.榮安公主并賜死。
餘同逆者夷三族。
次年正月。
鄭王長子大通節度使愛王大辯據五國城以叛。
報父仇也(金志)。
金诏洞宗禅派萬松長老。
于内殿說法。
章宗躬親迎禮。
奉錦绮大僧祇衣詣座授施。
後妃貴戚羅拜于前各施珍财。
建普度會。
每歲設齋。
後于承安二年。
诏萬松禅師住西山之仰山(金志)。
甲寅 紹熙五年六月丁酉夜壽皇聖帝孝宗崩 大金 明昌五年 受王叛 西夏 宋無準禅師。
名師範。
生蜀郡梓潼雍氏。
是年十月登戒參學來杭州。
見松源嶽于靈隐.肯堂充于淨慈。
谒破庵先禅師于平江西華秀峰。
頓悟玄旨。
出世明州清涼。
移焦山。
遷雪窦。
诏住育王。
遷徑山。
召入對修政殿。
賜金襕僧衣。
宣詣慈明殿升高座說法。
帝垂簾而聽。
賜号佛鑒禅師。
後建接待。
禦書賜額曰萬年正續。
又策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入寂。
塔全身于圓照嗣破庵祖先禅師(行業碑刻)。
夔州卧龍破庵禅師。
名祖先。
廣安王氏子。
嗣密庵傑禅師(宗泒祖圖)。
明州天童密庵禅師。
名鹹傑。
生福州鄭氏。
自幼穎悟。
出家為僧。
遍參知識。
後谒應庵于衢州明果。
應庵孤硬難入屢遭呵叱。
一日應庵問。
如何是正法眼。
師遽答曰。
破沙盆。
應庵颔之。
未幾辭去省親。
庵送以偈曰。
大徹投機句。
當陽廓項門。
相從今四載。
微诘洞無痕雖未付缽袋。
氣宇吞乾坤。
卻把正法眼。
喚作破沙盆。
此行将省觐。
切忌便[跳-兆+梁]跟。
吾有末後句。
待歸要汝遵。
出世衢之烏巨。
次遷祥符建康蔣山華藏。
未幾诏住徑山靈隐。
晚居天童。
示寂塔全身于寺之中峰。
嗣應庵華禅師(五燈會元)。
明州天童應庵禅師。
名昙華。
生蕲州江氏。
生而奇傑。
年十七出家于東禅剃發。
受具遍參知識。
谒圜悟禅師于雲居。
悟入蜀指之見彰教隆禅師。
隆移虎丘。
師侍行半載間。
頓悟玄奧。
累遷巨刹。
住歸宗日。
大慧在梅陽。
寄師偈曰。
坐斷金輪第一峰。
千妖百。
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
報道楊岐正脈通。
其歸重如此。
孝宗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
奄然而化。
塔全身于寺山。
嗣虎丘隆禅師。
隆諱紹隆。
嗣圜悟勤禅師。
臨濟派也(五燈會元)。
臨安府淨慈肯堂禅師。
名彥充。
生杭州於潛盛氏。
幼依明空院義堪為師得度。
遊學領旨于東林卍庵顔禅師。
充奉敕住淨慈。
示寂塔于寺之南庵。
嗣卍庵顔。
卍庵住江州東林。
名道顔。
蜀郡潼川人。
族鮮幹比。
久參圜悟洎悟還蜀。
囑之依妙喜。
仍以書緻喜曰。
顔川彩繪已畢但欠點眼耳。
妙喜居雲門及洋嶼。
顔皆侍焉。
朝夕質疑方得大悟。
遂嗣大慧杲禅師(五燈會元)。
杭州景德靈隐禅寺禅師。
名崇嶽。
生處州龍泉吳氏。
孝宗隆興二年。
得度于杭州西湖白蓮精舍。
遊方參請。
最後見密庵傑禅師于衢州西山。
密庵移建康蔣山華藏杭之徑山。
皆侍從之。
密庵開室問僧。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師侍側忽大悟。
密庵遷靈隐。
命師居第一座。
旋出世平江澄照。
為密庵嗣。
遷江陰光孝無為治父饒州薦福明州香山平江虎丘。
甯宗慶元三年诏住靈隐。
慶元六年上章乞老。
帝許之退居東庵。
嘉泰二年八月四日。
手書别交舊公卿。
垂語于學者曰。
有力量人因甚擡腳不起。
又曰。
開口不在舌頭上。
贻書嗣法弟子。
香山光睦.雲居善開.囑以闡法。
書偈曰。
來無所來。
去無所去。
瞥轉玄關。
佛祖罔措。
跏趺而寂。
壽七十一歲。
臘四十九夏。
塔全身北高峰之原(行業碑刻)。
宋 紹熙五年春三月。
壽皇不豫。
六月丁酉夜壽皇崩。
帝寝疾。
是日太皇太後有旨。
聽就内中成服。
秋七月甲子。
太皇太後降旨雲。
皇帝以疾至今。
未能執喪。
曾有親筆自欲退閑。
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
尊皇帝為太上皇帝。
皇後為太上皇後。
嘉王固辭。
且顧樞密趙汝愚曰。
某無罪恐負不孝之名。
合門宣贊。
中侍關禮等。
遽以黃袍披嘉王。
王拒不受。
汝愚固請。
遂即皇帝位于東檻之素幄(宋鑒)。
甯宗 諱擴。
光宗長子。
封嘉王。
即帝位。
臨下以簡。
禦衆以寬。
省刑薄賦。
罷歲貢寬民力。
留心帝王之業。
服浣濯之衣。
二十七歲受禅。
在位三十年。
壽五十七歲(帝紀) 慶元(六)嘉泰(四)開禧(三)嘉定(十七)。
乙卯 慶元元年 大金 明昌六年 西夏 丙辰 慶元二年 金改 承安元年 西夏 金國改元十一月二十三日大赦度僧千員(金志)。
丁巳 慶元三年 大金 承安二年 西夏 戊午 慶元四年 承安三年 西夏 己末 慶元五年 大金 承安四年 西夏 金九月大後趙氏寝疾。
國王候起居。
鄭宸妃亦至。
後曰。
我有一心願未遂。
宸妃能成我意乎。
我家三四百口為炀王(即海陵炀王也)所殺。
叢冢在和龍(即燕慕容氏之黃龍府也)我欲創一寺在彼追薦冥福歲時奠享。
我不敢費公錢。
我自有錢七萬可以辦。
汝說與皇帝。
越旬太後崩。
宸妃以其遺留分與中外姻親及諸趙氏之在京遠近者。
奏手诏下和龍府起大明寺。
造九級浮圖。
遣太後殿内侍侯衍監造。
務極壯麗。
且度僧三萬人。
施以度牒。
度及五萬人也。
寺傍建八寺以處之(金志)。
庚申 慶元六年 大金 承安五年 西夏 宋五月丁亥壽仁太上皇後崩。
谥曰慈懿。
八月丁亥太上皇帝光宗崩(宋鑒)。
金愛王既叛。
求援大軍。
是年大軍大舉深入。
十二月丁酉。
取大都城圍和龍(大軍今元朝大勢也金志)。
辛酉 嘉泰元年 金改 泰和元年 西夏 壬戌 嘉泰二年行禅宗機緣普燈錄 泰和二年 西夏 癸亥 嘉泰三年 泰和三年 西夏 甲子 嘉泰四年追封嶽飛曰鄂王宋鑒 泰和四年 西夏 乙醜 開禧元年 金議遷都 泰和五年 西夏 丙寅 開禧二年 泰和六年 西夏 西夏拓跋失都兒忽。
仁宗侄也。
幹順之小子曰仁友者之子也。
五月立。
在位六年(金志)。
丁卯 開禧三年 泰和七年 西夏 戊辰 嘉定元年 泰和八年 西夏 金十一月丙辰。
章宗崩。
無嗣。
群臣奉遺诏立衛王允濟。
丙寅即帝位。
世宗第七子也。
在位四年。
纥石烈[幸*力]中弑之。
己巳 嘉定二年 金改 大安元年 西夏 庚午 嘉定三年旃檀佛像至是庚午計二千二百二年矣 大安二年 西夏 旃檀瑞像 是歲止金國十二年矣。
十月迎赴上京禁庭供養。
按翰林程钜夫瑞像殿記曰。
釋迦如來初為太子生七日。
母摩耶棄世生忉利天。
佛既成道思念母恩。
遂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優填國王自以久失瞻仰于如來欲見無從。
乃刻旃檀為像。
目犍連尊者慮有阙陋。
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
谛觀相好三返。
乃得其真既成。
國王臣民奉之猶真佛焉。
及佛自忉利天複至人間。
王率臣庶同往迎佛。
此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
佛為摩頂授記曰。
我滅度千年之後。
汝從震旦(東土也)廣利人天。
由是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
龜慈六十八年。
涼州十四年。
長安一十七年。
江南一百七十三年。
淮南三百六十七年。
複至江南二十一年。
汴涼一百七十七年。
北至燕京居聖安寺。
十二年。
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十年。
南還燕宮内殿居五十四年。
丁醜歲三月燕宮火。
迎還聖安寺居。
今五十九年。
乙亥歲當今大元世祖皇帝至元十二年也。
帝遣大臣孛羅等四衆。
備法駕使衛音伎。
迎奉萬壽山仁智殿。
丁醜建大聖萬安寺。
己醜歲自仁智殿迎安寺之後殿。
大作佛事。
瑞像計自優填王造始之歲至今延祐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殿記碑刻)。
辛未 嘉定四年 大金 大安三年 西夏 神宗 光定元年 春西夏神宗拓跋須蕃邸立。
始為大軍所攻。
求援于金。
金不能救。
夏人乃叛金。
是時大朝國勢益強。
但居其故地。
于燕雲置行省。
命其大臣領之。
所謂太師國王也。
鞑靼之先與女真同類。
蓋皆靺鞨之後也。
其國在元魏齊(北齊)周(宇文)之時稱勿吉。
至隋稱靺鞨。
地直長安東北六千裡。
東瀕海離為數十郡。
有黑水白山等名。
白山本臣高麗。
唐滅高麗。
其遺人迸入渤海。
惟黑水完強。
及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
後為奚契丹所攻。
部族分散。
其居混同江之上(遼東開元路鹹平府長白山黑水發源粟米河。
曰混同江)初名曰女真(一曰混同江。
即高麗鴨緣水之源。
蓋古肅慎之地也)乃黑水遺種其居于陰山者。
自号為鞑靼。
在唐末及五代時常通中國。
宋初各再入貢。
鞑靼之人皆勇悍而善戰。
其近漢地者謂之熟鞑靼。
尚能種秫穄。
以平底瓦釜煮而食之。
其遠者謂之生鞑靼。
止以射獵為生。
無器甲用骨镞而已。
蓋以地不産鐵故也。
契丹雖通其和市。
而鐵禁甚嚴。
後金人得河東及執劉豫廢鐵錢。
由是秦晉鐵錢皆歸鞑靼。
得之遂大作軍器。
而國以益強。
方金國盛時。
鞑靼歲時入貢。
衛王(金主)立鞑靼主忒沒真(始稱皇帝)成吉思皇帝。
山東兩河皆為大朝收附矣。
又有朦骨國者。
在女真之東北。
唐謂之蒙兀部。
金國謂之蒙兀。
亦謂之萌骨。
人不火食。
夜中能視。
鲛魚皮為甲。
可捍流矢。
自金國熙宗天眷年間始叛。
都元帥宗弼用兵連年。
卒不能讨(宗弼即兀木所謂四太子是也)但分兵據守要害反厚賂之。
其國亦自稱祖元皇帝。
建立年号時為邊患。
得契丹漢兒婦女而妻妾之。
自是漸有火食。
至是大朝乃自号大蒙古國。
然二國居東西兩方。
相望凡數千裡。
不知何以合為一名。
蓋金國盛時置東北招讨司。
以捍禦萌骨高麗。
西南招讨司以統隸北方。
西夏萌骨所據。
蓋金主大宗創業時地二十七圍寨而北方之境。
東接臨潢府。
西與夏國鄰。
南距靜州。
北抵大人國。
今盡為大朝之所有矣(金志)。
壬申 嘉定五年 金改 重慶元年 西夏 酉癸 嘉定六年 大金改至甯元年九月改貞祐元年 西夏 金八月起纥石烈執中為右副元帥。
将武藝軍三千迎敵大軍。
二十日發燕京至紫金關。
執中開關延敵。
聞大軍過關一時潰走。
執中還京見帝言。
大軍勢盛難敵。
完顔綱亦敗而回。
密奏執中故放大軍入關。
執中聞之懼誅。
先是左副元帥南平沮格軍賞衆共怨之。
執中因人心之憤欲廢主。
遂回軍以誅南平為名。
二十四日軍至東華門外。
召南平計事手刃之。
宮中聞變門皆不開。
執中欲縱火燒門。
守門将軍合住啟其門。
執中引兵入宮。
侍衛皆散走。
執中遣兵執帝并其後囚于舊府。
甲午(二十六日)夜執中遣内侍李監成弑國主于其府。
國主為人仁厚。
居兄弟中最賢。
在位五年。
宣宗立降封為東海郡侯。
宣宗諱珣。
世宗之孫也。
顯宗允恭之長子。
九月丙午即位。
改至甯元年為貞祐元年。
拜纥石烈執中太師都元帥領三省事封澤王。
大軍至紫金關。
距燕京二百裡。
遣左監軍高乞以糾軍五千拒之。
失期不至。
執中欲斬之。
國王以高有功谕令免死。
執中益其兵令出曰。
勝則贖罪。
敗則殺無赦。
出戰軍大潰。
自度必為執中所殺。
遂引糾軍圍執中府突入其卧内殺之。
退詣應天門待罪。
十月辛亥國主以高乞掌兵不欲加罪。
盡收執中弑逆之人殺之。
拜高乞平章軍國加樞密大使。
時大軍圍燕京。
又約宋夾攻(金志)。
甲戌 嘉定七年 大金 貞祐二年 西夏 金三月。
京師乏糧。
軍民餓死者十四五。
金主遣使大軍議和。
索公主及護駕将軍十人細軍百人從公主童男女各五百人彩繡衣三千襲禦馬三千匹金銀珠玉。
又請左丞相完顔福興為質。
金主皆從之。
以東海郡侯少女應之。
又令金主鄉其國遙拜。
主不敢拒。
又曰。
元帥圍燕日久未嘗擄掠。
欲得犒軍金帛。
主亦從之。
大軍北歸。
是時京城白金三斤不能易米三升。
死者不可勝紀。
議遷都汴梁。
九月二十八日起駕。
十月二十四日入汴京。
大軍既歸。
聞金遷汴怒曰。
既和而遷是有疑心而不釋憾。
特以和為款我之計耳。
次年八月複圍燕京。
分兵下中原州郡遣使至汴。
索犒軍金銀等物。
金主皆與之。
東平大名真定勤王之兵遇大軍皆潰敗。
自是内外不通。
太子守緒自燕京取間道歸汴。
燕京宮阙雄麗為古今冠。
至是為亂兵所焚。
火經月餘不絕(金志)。
乙亥 嘉定八年 大金 貞祐三年 西夏 丙子 嘉定九年 貞祐四年 西夏 丁醜 嘉定十年禅宗聯燈錄 淨慈晦翁明禅師集 金改 興定元年 西夏 金國地勢日促。
遂有南窺江漢之謀。
構怨于宋。
數攻宋地而取之。
是時西夏于金益懷貳心。
以書來宋議夾攻金。
八月宋安丙允夏謀(金志)。
戊寅 嘉定十一年 興定二年 西夏 己卯 嘉定十二年 興定三年 西夏 癡絕禅師。
名道沖。
生武信長江苟氏。
光宗紹熙三年出峽參松源嶽禅師于饒州薦福。
會松源舉首座。
曹溪生和尚出世妙果。
聽其入門法語有省。
遍曆叢林皆分半座。
至是嘉定十二年。
由徑山首座出世嘉興天甯。
嗣曹源生遷蔣山。
理宗嘉熙三年移雪峰。
方半載诏遷天童。
育王虎席兼攝住持說法兩山。
淳祐四年奉旨住靈隐。
退歸金陵。
朝命以虎丘俾其養老。
淳祐八年六月诏住育王。
使者三返不起。
明年二月開山吳之法華。
八月诏住臨安府徑山。
淳祐十年五月十三日入寂。
八十二歲。
僧臘六十一夏。
遺骨舍利葬金陵山中(墓志碑刻)。
庚辰 嘉定十三年 大金 興定四年 西夏 辛巳 嘉定十四年 興定五年 西夏 壬午 嘉定十五年 興定六年 西夏 癸未 嘉定十六年 金改 元光元年 九月拓跋德仁立改 乾定元年 甲申 嘉定十七年秋閏八月 帝崩皇子成國公立 元光二年 乾定二年 宋閏八月丁酉。
帝崩于福甯殿。
年五十七歲。
皇後楊氏史彌遠立貴誠為皇子。
進封成國公即皇帝位。
更名昀。
尊皇後為皇太後。
垂簾聽政。
廢皇太子竑降封濟陽郡王。
出判甯國府殺之(續宋通鑒)。
金十月國主珣崩。
廟号宣宗。
珣第三子。
名守緒即帝位義宗也。
性寬和慈仁。
少而嗜書。
長而博學。
才藻富贍好為文章。
在位十一年(金志)。
理宗 諱昀。
甯宗侄。
年二十歲即帝位。
尊尚道學。
崇重士類。
初政翕然。
晚年宰相賈似道買民田為官田。
抑軍賞而不行。
國體由是多故而衰焉。
在位四十一年。
壽六十一歲崩(續宋通鑒) 寶慶(三)紹定(六)端平(三)嘉熙(四)淳祐(十二)寶祐(六)開慶(一)景定(五)。
乙酉 寶慶元年 金改 正大元年 西夏 丙戌 寶慶二年 大金 正大二年 西夏拓跋德仁七月卒清平郡王立 金國是時群盜縱橫幹戈充塞。
括馬敷糧公私并竭。
金由是困矣(金志)。
丁亥 寶慶三年 正大三年 西夏 滅 西夏自五代唐明宗天成間。
縱亂剽掠而州城被擾。
且河西諸鎮言定難節度使李仁福潛通契丹。
朝廷慮其連兵并吞河右南侵關中。
長興四年三年癸未仁福卒。
遷其子[(雪-雨)/粉/大]超為彰武留後。
[(雪-雨)/粉/大]超不奉诏。
遣其兄阿羅王守青嶺關。
集境内黨顼諸胡以自守而輕朝廷。
廢帝清泰二年二月丁醜。
夏州(赫連勃勃所築之城拓跋氏世居焉)節度使李[(雪-雨)/粉/大]超上言疾病。
以兄行軍司馬[(雪-雨)/粉/大]殷權知軍州事。
[(雪-雨)/粉/大]超尋卒。
晉出帝開運元年二月壬子。
诏以[(雪-雨)/粉/大]殷為契丹西南面诏讨使。
漢乾祐二年正月甲寅。
诏以靜州隸定難軍。
二月辛未。
[(雪-雨)/粉/大]殷上表謝。
[(雪-雨)/粉/大]殷以中原多故有輕傲之志。
每藩鎮有叛者。
常陰助之邀其重賂。
朝廷知其事。
亦以恩澤羁縻之。
周顯德二年正月庚寅。
定難節度使李[(雪-雨)/粉/大]興恥與折德扆并列節度。
乃塞路不通周使。
二月癸未。
世宗遣供奉官齊藏珍。
赍诏往責之(司馬通鑒)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十月。
李繼棒來朝。
太宗嘉之。
诏授彰德軍節度。
賜姓趙名保忠。
留京師奉朝請。
仁宗寶元戊寅。
趙元昊僭稱帝。
至是丁亥七月二十七日。
北朝大軍滅之。
止一百九十年(宋鑒)。
戊子 紹定元年 大金 正大四年 己醜 紹定二年 正大五年 庚寅 紹定三年 正大六年 辛卯 紹定四年 正大七年 壬辰 紹定五年 金改年春曰開興夏改曰天興 天興元年 金國為大軍合圍汴京。
金人百計守城。
四月天向熱。
大軍意将還師。
又講和好。
取太子金紫為質。
所與金帛無數。
城中雖暫退敵師。
然兵疲力盡。
河南蕩析。
宋師瞰其南。
洪寇擾其東矣。
天使複至命。
金主黜尊号拜诏稱臣。
去冠冕髡剔。
為西京留守交割京城。
金主難之。
親率護衛軍五千人突圍而出。
與大軍戰獲勝。
左丞相完顔白撒奏。
請過河取衛州截其歸路北至衛州。
大軍雲集。
金主急回被其追及。
元帥賀都喜死之。
先是金主既出囑崔立以留守事。
衛州既敗。
諸軍從者止二千人。
汴京聞之。
崔立盡殺朝官之在京者。
以太後皇後皇妃公主皇兄荊王降于大軍。
悉取宮中金帛珠玉玩好之物以獻。
自稱鄭王兼丞相。
大軍因而授之加河南行省權皇帝。
金主留歸德府(大金國志)。
癸巳 紹定六年 大金 天興二年 金歸德絕糧。
六月戊戌金主自毫遷蔡州。
宋十一月遣襄陽太尉江海.襄陽帥孟珙。
以兵四萬人攻蔡州駐城南。
帥臣史嵩之(彌遠侄也)運糧十萬給南北軍。
且置榷場于城南更相貿易。
大軍賴之。
十二月初九日大軍攻外城克之。
十六日大軍并力攻西城弗克。
十八日大軍複大至鑿其西城。
十九日金主悉出禦用器皿賞軍士。
二十二日金主微服将馬軍百步軍千夜出東城将遁。
及栅不戰而還(金志)。
甲午 端平元年 大金 天興三年 金亡 金正月初十夜。
摘三面精銳軍備西城。
天未明大軍至方大戰。
南面宋兵萬餘以薄城矣。
金主知城必破。
乃诏大臣。
遜位于東面總帥丞麟。
丞麟西向固讓。
金主自持符玺授之曰。
朕所以付卿者。
豈得己哉。
以朕體肥不便鞍馬。
城陷之後馳突必難。
顧卿平昔以趫疾聞。
且有将略可稱。
萬一得免使祚胤不絕。
此朕之志也。
強以符玺。
丞麟跪受之。
金主退閑合門而自缢之。
宣徽使溫敦命東上合門使事仆散斜不失。
引後主丞麟升正座。
身披甲胄。
立受百官拜禮成鹹出迎大軍戰。
南城之陴皆宋師旗幟四面鼓噪夾攻。
聲震天地。
守者開門縱大軍進。
金兵巷戰久不能禦。
退保子城。
後主丞麟知主崩。
率百官詣前拜泣。
謂衆曰。
先帝在位勤儉寬仁。
圖複舊業有志不就。
可哀而已。
吾欲谥曰哀。
酬酒未終。
大軍已至城下攻急城陷。
後主為亂軍所害國亡。
谥金主哀者鹹謂未盡也。
廟号義宗。
金自徽宗重和戊戌稱帝。
至是端平甲午九主合一百一十七年而亡。
義宗既自缢。
權點檢完顔斜烈覺之。
矯制召丞禦石盞氏。
近侍局大使焦春和.内侍局殿頭宋規。
赴義宗前斜烈曉以名分。
與三人者皆從死。
初斜烈将從死。
遺言奉禦绛山。
使焚于義宗缢所幽蘭軒。
火方熾子城陷。
近侍左右皆走。
獨绛山留為大軍所執。
問之為誰。
绛山曰吾奉禦也。
大軍帥曰。
衆皆走而汝獨留何也。
绛山曰。
吾君已崩。
吾欲收其骨瘗之。
大軍笑曰。
汝狂者耶。
汝之命不能保能瘗君骨耶。
绛山曰。
汝事汝君。
吾事吾君。
吾君有天下十餘年。
功業弗終。
身死忍徒暴露遺骸與士卒等同耶。
吾逆知汝必不違我情。
吾故留于此也。
大軍以其言白倴盞。
倴盞曰。
此奇男子也。
許之。
绛山乃入掇其餘燼。
[果/衣]以弊衾。
瘗于汝水之傍。
绛山再拜号哭投身汝水。
軍士救而存之(金志)。
乙未端平二年。
诏集議楮币出度牒。
收兩界會子 丙申三年議。
楮币官造十八界降黃榜措置會子(續宋通鑒)。
丁酉嘉熙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
诏核州縣義倉以備赈濟 庚子四年右相史嵩之以稱提會子。
以五折二十七界會子五道準十八界一道(續宋通鑒)。
辛酉淳祐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史彌忠薨。
特贈少師保甯軍節度使鄭國公。
令有司定谥以聞。
诏彌忠子嵩之。
起複右丞相。
兼樞密使永國公。
乙巳五年嵩之緻仕。
丙午六年丁未七年。
戊申淳祐八年。
明州育王山笑翁禅師三月二十七日入寂。
世壽七十二歲。
僧臘五十二夏。
師諱妙堪。
生明州慈溪毛氏。
甯宗慶元三年受具。
參松源嶽禅師于靈隐。
次谒無用全禅師于天童領旨。
無用諱淨全。
生越州翁氏。
嗣徑山大慧杲禅師。
堪出世明州妙勝嗣全禅師。
次遷金文移光孝。
遷台之報恩平江虎丘福州雪峰。
奉诏住臨安府景德靈隐禅寺。
辟寺左屠沽之地。
為叢林立門曰飛來峰。
又建僧行焚化瘗骨之三塔于山北。
皆奏淮焉。
史魏王明州建大慈寺。
請師開山說法為第一代。
王薨。
謝去主台州瑞岩。
移溫州江心。
诏住淨慈。
又诏住天童。
有旨主育王。
至是戊申春再诏移淨慈不赴。
遂入寂(行業碑刻)。
己酉淳祐九年庚戌。
十年辛亥。
十一年壬子。
十二年。
癸醜。
寶祐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丁巳五年。
戊午六年。
己未開慶元年 釋迦文佛入滅。
至是己未二千二百八年矣。
鞑靼國憲宗皇帝。
九月親帥大軍入蜀。
順流東下。
斡腹一軍自大理國南來。
曆邕桂之境南至靜江府。
一軍度江圍鄂州。
吳潛入奏。
帝以賈似道為宣撫視師江上。
十月丁大全罷相。
吳潛入相。
帝以賈似道為右相荊湖宣撫策應大使。
進兵援鄂州。
趙葵為樞密使江東西宣撫策應大使屯信州。
遏廣右斡腹之師。
十一月憲宗駕留釣魚城下。
似道遣使約和。
陰許歲币兵解去。
雪寒。
帝出内庫銀絹。
犒戍海兵(宋鑒)。
庚申景定元年。
鞑靼國薜禅皇帝。
四月即位。
五月十九日建元中統。
宋賈似道入朝。
以右相兼太子太師。
北使郝京來宋尋盟。
賈相諱言前事。
拘留郝京于真州不遣。
又使來荊湖。
賈相又留之漢陽之純口。
緻成背盟之禍卒于國亡。
宋十月以皇弟嗣榮王與芮之子祺為皇太子。
封忠王(宋鑒)。
辛酉景定二年 壬戌三年。
右相賈似道買民田為公田。
直欲得一千萬畝歲入六七百萬碩。
台臣交章言。
星變災異。
公田不便。
民間愁歎。
不平之所緻。
乞罷公田以答天意。
賈相力辯之。
自此公論頓沮矣(宋鑒)癸亥景定四年。
甲子景定五年(鞑靼國改至元元年)宋造金銀見錢關子。
以一準十八界會子之三。
廢十七界不用及關子之行也。
物價頓踴。
冬十月帝崩。
皇太子即帝位。
帝本福州古田縣之宗室。
父為越州山陰尉。
娶縣人全氏生二子。
一曰與莒(烏太保理宗也)一曰與芮(嗣榮王也)隸越遂為越人焉(續宋通鑒)。
度宗 初諱孟[啟-口+山]。
理宗弟。
嗣榮王與芮之子。
理宗子多而不育鞠。
孟[啟-口+山]于宮中改名孜。
又改曰祺。
立為皇太子封忠王。
賜名睿。
帝即位進封嗣榮王為福王。
是時權臣持國。
帝擁虛器。
在位十年。
壽三十五歲(帝紀)鹹淳(十)。
乙醜鹹淳元年 诏淨慈虛堂愚禅師住徑山師嗣湖州道場山運庵岩岩嗣松源嶽禅師(行業碑志)。
丙寅鹹淳二年 丁卯三年到曾參邴國公.孔仍沂國公。
配享先聖颛孫師陳國公。
升十哲之位。
進賈似道平章軍國重事魏國公。
帝稱師臣。
通國稱曰師相(宋鑒)。
戊辰四年 己巳五年 庚午六年二月。
帝一日問似道。
曰襄陽之圍三年矣奈何。
賈相曰北兵已退去。
陛下得何人言。
帝曰适有女嫔言之。
賈相诘問而殺之。
自是無人敢對帝言邊事者(續宋通鑒)。
辛未鹹淳七年三月。
淮西制置司申襄圍不解。
乞調兵增戍。
鞑靼國建國号大元。
取周易乾元之義。
以明資始之功(續宋通鑒)。
臨安府中天竺永祚禅寺首座。
諱淨伏。
出世潭州石霜。
嗣虛舟度禅師。
诏中天竺虛舟禅師普度。
住景德靈隐。
師揚州人。
受業揚子橋白蓮寺。
嗣常州華藏無得通禅師。
通嗣靈隐松源嶽禅師(行業碑墓志) 壬申八月癸酉九年。
甲戌鹹淳十年七月帝崩。
少帝 諱[日/絲]。
度宗長子。
年五歲即帝位。
太皇太後謝氏垂簾聽政明年改元德祐。
帝在位二年。
大兵臨城。
舉國歸附(宋鑒) 德祐(二)。
乙亥德祐元年。
丙子德祐二年二月丙申朔乙卯。
起三宮北遷。
丁巳出宮。
太皇至燕。
七年崩。
封壽春郡夫人全後為尼正智寺。
少帝封瀛國公(續宋通鑒)。
右宋一十六主。
合三百一十七年。
舉國歸附。
大元 寶洲以舊輯手鑒再治而廣之為稽古略。
予讀而美之。
題以贊其萬一雲耳。
并門劉庸和南。
釋氏新書得靜觀。
其中妙理足盤桓。
因知研讨皆餘緒萬象冥冥總内安。
(終)
淳熙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帝于内觀堂書般若心經一卷。
至甯宗嘉定二年四月十日。
申錫禦寶賜上竺僧錄妙圭。
參知政事樓鑰給事中鄒應跋後。
藏于上竺(紀勝碑刻)。
四月十七日。
明州延慶教寺法師草庵名道因入滅。
壽七十八。
夏六十一。
自幼遊曆諸方。
登明智照慧之堂。
又入真歇了宏智覺無示谌之禅室。
回歸讀指要鈔。
方大悟。
初住延慶。
拈香曰。
三入禅室。
五升講堂。
始終親近八善知識。
彼皆光明碩大有德有言者緣不在彼。
如水投石。
此一瓣香。
敬為承嗣延慶第一世法智尊者。
存則人亡則書。
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高宗紹興丙寅退居城南草庵。
以生平所得道妙。
著草庵錄十卷。
其言文而真。
江湖誦之(本傳)。
戊子 乾道四年 大金 大定八年 西夏 金國十月一日。
诏大慶壽寺顗禅師。
于東京創清安禅寺。
度僧五百員。
作般瑟于叱會(金志)。
宋十二月初三日。
明州延慶寺法師有朋坐清玉軒。
一衆圍繞諷觀經。
至真法身觀。
朋寂然坐而逝(釋統僧傳)。
己醜 乾道五年 大金 大定九年 西夏 庚寅 乾道六年 大定十年 西夏 乾祐元年 金國世宗真儀皇後出家為尼。
建垂慶寺。
度尼百人。
賜田二百頃(金志)。
宋冬十月十五日。
诏杭州臯亭山崇先顯孝禅院前住持禅師慧遠。
住景德靈隐禅寺。
次年二月二十三日。
宣遠入對選德殿賜坐。
帝曰。
如何免得生死。
慧遠對曰。
不悟大乘道終不能免。
帝曰。
如何得悟。
遠曰。
本有之性。
究之無不悟者。
帝曰。
悟後如何。
遠曰。
悟後始如脫體現前。
了無毫發可見之相。
帝首肯之。
帝曰。
即心即佛如何。
遠曰。
目前無法。
陛下喚甚麼作心。
帝曰。
如何是心。
遠正身叉手立曰隻這是。
天顔大悅。
乾道八年春正月二十八日。
車駕幸靈隐寺。
秋八月七日宣上竺徑山靈隐僧道三教集内觀堂。
齋既罷。
宣遠入東閣賜坐。
帝曰。
有一二事欲問卿。
前日睡夢中。
忽聞鐘聲遂覺。
不知夢與覺是如何。
遠曰。
陛下問夢耶問覺耶。
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
若問夢夢覺無殊。
教誰分别。
夢即是幻。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覺心不動。
故曰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帝曰。
夢幻既非。
鐘聲從甚處起。
遠曰。
從陛下問處起。
帝複問。
前日在此閣靜坐。
忽然思得不與萬法為侶。
有個見處。
遠曰。
願聞聖訓。
帝曰。
四海不為多。
遠曰。
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
亦未曾欠阙。
遠曰。
才涉思惟便成剩法。
正使如斫輪如閃電了無幹涉。
何以故。
法無二法。
見無二見。
心無别心。
天無二日。
帝首肯久之。
冬十月三十日。
诏景德靈隐寺佛海大師慧遠。
特改賜佛海禅師。
淳熙元年五月三十日。
宣遠入對。
帝曰。
古宗師坐脫立亡今世有誰。
遠曰。
徽宗皇帝朝改僧為德士。
诏下日建州有崇甯長老。
集衆升座曰。
木簡拈來。
坐具放下。
雲散水流去。
寂然天地空。
便安坐而去。
紹興二十七年。
南劍州西岩寺宗回。
因官以茶園事招拾。
登座說偈曰。
官府追呼不暫停。
何如長往事分明。
從前有個無生曲。
且喜今朝調已成。
言訖安坐而去。
又圜悟住昭覺時有五百衆。
第一座名道祖。
一日為衆入室既畢。
複有僧問曰。
生死到來如何回避。
祖即屹然而去。
圜悟亟至其所。
連喚祖首座。
遂開眼。
圜悟曰。
抖擻精神透關去。
祖點頭便行。
此皆今世坐脫立亡者。
帝嘉歎久之。
禦侍皆相顧(遠禅師奏對錄)淳熙三年春正月十五日。
遠入寂。
壽七十四歲。
臘五十九夏。
葬靈隐之西山。
參政周必大銘其塔。
語錄三卷。
左相虞允文序之。
二月二十九日。
诏台州報恩光孝寺德光。
繼遠席住靈隐。
冬十一月入對選德殿。
淳熙五年。
特賜光号佛照禅師。
淳熙七年六月五日。
诏光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
至光宗紹熙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诏光住臨安府徑山興聖萬壽寺。
甯宗嘉泰三年入寂。
光生臨江軍彭氏。
嗣大慧杲禅師(五燈會元)佛海禅師名慧遠。
生眉山彭氏。
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為僧。
遊山聽習。
會圓悟複領昭覺。
遠依之。
圜悟普說。
舉龐居士問馬祖。
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馬祖曰。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
即向汝道。
聞之大悟。
東下由虎丘。
奉诏住臯亭山崇先。
屢遷名刹。
禀法嗣佛果圜悟勤禅師(普燈錄)。
辛卯 乾道七年正月二十日雲門下八世淨慈禅師道昌入寂 大金 大定十一年 西夏 乾祐二年 宋四月庚戌。
帝聽朝謂左右曰。
太祖皇帝問趙普曰。
天下何者最大。
普曰道理最大。
朕常三複斯言。
祖宗每事必問道理。
焉得不治(中興事鑒)。
壬辰 乾道八年 大定十二年 西夏 癸巳 乾道九年 大定十三年 西夏 觀世音菩薩應夢緣起 宋正月七日。
宣上天竺左街僧錄慧光法師若讷。
入對選德殿。
帝曰。
上竺起因今得幾時。
讷曰。
起自石晉天福四年。
僧道翊者庵山中。
夜每見前山發大光明。
尋之有異木。
起取而刻為聖像。
夢神人曰。
明日有洛陽僧來。
宜從之求舍利。
果得舍利三顆。
置菩薩頂髻中。
太祖開寶間。
吳越忠懿王錢俶。
夢白衣天人曰。
吾居處甚陋。
覺而詢其實。
為廣其殿宇。
名天竺看經院。
英宗治平間。
沈文通蔡襄繼守杭州。
具奏始末。
宰相曾公亮敷陳之。
賜額靈感觀音院。
今蒙陛下宸翰。
改院為寺。
乃成大刹(慧光奏對錄)。
感山紀談曰。
蜀僧祖秀。
字紫芝。
蚤以文鳴士大夫間。
慕嵩明教之風。
著歐陽文忠公外傳。
蘇養直庠為序冠其首。
略曰。
君子以佛之教不見證于堯舜禹湯之世。
而孔子孟轲之後。
曆代先儒雖當國不少禁。
聽其橫流宇内。
古今持此論者有矣。
獨秀公以謂。
堯之丹朱不足以授政而禅舜。
舜亦憂商均而禅禹。
至湯武革命。
斯教之所始。
使孔子行事。
亦何以異此。
由堯迄武王。
佛未誕生有以也。
成康既沒。
佛于是顯迹。
然而未被中國。
以俟聖人生于魯集大成于古帝王之教也。
甚矣聖人困于魯衛陳宋。
欲居九夷乘桴浮海。
當是時以外數萬裡之教加于中國。
天子諸侯疇聽之哉。
佛之法不苟傳。
非顯宗(後漢明帝)感而求諸遠。
恐未能速應耳。
此皆秀公京師之書。
其駭古震今之論。
溢數萬言。
秀又贊東坡像曰。
漢之司馬楊王。
唐之太白子昂。
是五君子者皆生乎蜀郡。
未若夫子而有耿光。
夫子之詩抗衡者其唯子美。
夫子之文并轸者其唯子長。
賦亦賢于屈賈。
字乃健于鐘王。
此夫子之絕技蓋至道之秕糠。
夫子之道是為後稷伊尹。
可以緻其君于堯湯時議将加之以鈇钺。
而夫子尤諷于興章。
海表之遷如歸故鄉。
信蜀郡之五傑者。
莫得窺夫子之垣牆。
秀至是癸巳年歸老蜀山焉(瑩仲溫文集)。
甲午 淳熙元年 大金 大定十四年 西夏 宋淑妃陳氏建功德院于杭州南山。
賜額曰甯親廣福(陳寺碑刻)。
四月八日。
诏溫州雁蕩山靈峰寺禅師中仁入對選德殿。
奏答稱旨。
仁于徽宗宣和間慶基殿賜牒落發。
往來譯院。
谛窮經論。
後得法于圜悟勤禅師(普燈錄)。
乙未 淳熙二年 大金 大定十五年 西夏 丙申 淳熙三年 大定十六年 西夏 丁酉 淳熙四年 大定十七年 西夏 九世同居 金國鄭州尹泌九世同居。
三月诏免賦役三年。
禦書曰。
敕賜旌表孝義尹氏之家(金志)。
戊戌 淳熙五年 大金 大定十八年 西夏 己亥 淳熙六年 大金 大定十九年 西夏 庚子 淳熙七年 大定二十年 西夏 金國正月。
敕建仰山栖隐禅寺于燕京之西山。
诏玄冥禅師顗公開山。
賜田設會萬人(碑刻)宋秋召明州雪窦寺禅師寶印。
入對選德殿。
帝曰。
三教聖人本同這個道理。
印對曰。
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
帝曰。
但聖人所立門戶不同。
孔子以中庸設教耳。
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
故法華曰。
治世語言資生業等。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華嚴曰。
不壞世間相。
而成出世間法。
帝曰。
今時士大夫學孔子者多。
隻工文字語言。
不見夫子之道。
不識夫子之心。
唯釋氏不以文字教人。
直指心原。
頓令悟入。
不亂于死生之際。
此為殊勝。
印曰。
非獨後世學者不見夫子之心。
當其孔門顔子号為具體。
盡平生力量。
隻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如有所立卓爾。
竟捉摸未著。
而聖人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曰。
二三子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以此觀之。
聖人未嘗回避諸弟子。
而諸弟子自蹉過了。
昔張啇英曰。
吾學佛然後能知儒。
此言實為至當。
帝曰。
朕意亦謂如此。
帝又曰。
莊老何如人。
印曰。
隻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
蓋小乘厭身如桎梏。
棄智如雜毒。
化火焚身入無為界。
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若大乘人則不然。
度衆生盡方證菩提。
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将以斯道覺斯民也。
有一夫不被其澤者。
若已推而内之溝中也。
帝大悅。
诏住徑山興聖萬壽禅寺。
淳熙十年春二月。
帝親注大方廣圓覺經一部。
遣中使赍賜寶印。
許述序刊行。
淳熙十五年印請老。
賜退居庵。
名曰别峰。
光宗紹熙元年十一月到寺。
身交承智策禅師與之言别。
策問行日。
印曰。
水到渠成。
歸别峰。
索紙書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
如期而化。
奉蛻質返寺之法堂留七日。
顔色明潤。
發長項溫。
葬于庵之西岡。
敕谥慈辯禅師。
塔曰智光。
嗣華藏民禅師。
民生眉州朱氏。
嗣圜悟佛果勤。
慈辯名寶印。
生嘉州李氏。
自幼通六經。
而厭俗務。
乃從德山清素得度。
具戒聽華嚴起信。
既盡其說棄去。
會圜悟歸昭覺。
印依之随衆入室而大悟。
嗣之(五燈會元)。
辛醜 淳熙八年 大金 大定二十一年 西夏 原道論 宋帝禦制論曰。
朕觀韓愈原道。
言佛老之相混三教之相纰。
未有能辯之者。
但文煩而理迂。
揆聖人之用心則未昭然。
何則釋氏專窮性命。
棄外形骸不著名相。
而于世事了不相關。
又何與禮樂仁義哉。
然尚猶立戒曰不殺不淫不盜不飲酒不妄語。
夫不殺仁也。
不淫禮也。
不盜義也。
不飲酒智也。
不妄語信也。
如此與仲尼又何遠乎。
從容中道聖人也。
聖人所為孰非禮樂孰非仁義。
又烏得而名焉。
譬如天地運行陰陽循環之無端。
豈有意春夏秋冬之别哉。
此世人強名之耳。
亦猶仁義禮樂之别。
聖人所以設教治世不得不然也。
因其強名揆而求之則道也。
道也者仁義禮樂之宗也。
仁義禮樂固道之用也。
楊雄謂老氏棄仁義滅禮樂。
今迹老子之書。
其所寶者三。
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
孔門曰溫良恭儉遜(讓避禦諱)。
又曰。
惟仁為大。
老子之所謂慈豈非仁之大者耶。
曰不敢為天下先。
豈非遜之大者耶。
至其會道則互相偏舉。
所貴者清淨甯一。
而與孔聖果相背馳乎。
蓋三教末流。
昧者執之自為異耳。
夫佛老絕念無為。
修心身而已矣。
孔子教以治天下者。
特所施不同耳。
譬猶耒耜而耕機抒而織。
後世徒紛紛而惑固失其理。
或曰當如之何去其惑哉。
曰以佛修心。
以老治身。
以儒治世斯可也。
唯聖人為能同之。
不可不論也(中興治迹十三朝聖政錄)。
壬寅 淳熙九年 大金 大定二十二年 西夏 宋春二月十九日。
四明法智下四世秀州(今嘉興路)當湖竹庵解空尊者可觀入寂。
世壽九十一歲。
僧臘七十八夏。
少依車溪擇卿講席得旨深穩。
一日聞舉般若。
寂寥言下大悟曰。
如服一杯降氣湯。
卿即可之。
又見慧覺法師于湖州。
雪窗下讀指要。
至若不謂實鐵床非苦變易非遷。
豁然喜曰。
世間文字語言皆糠秕耳。
初高宗紹興戊午主當湖德藏。
至是乾道七年秋。
左相魏杞在平江。
請住北禅天台寺。
适九日入院。
指法座曰。
胸中一寸灰已冷。
頭上千莖雪未銷。
老步隻宜平地去。
不知何事強登高。
聞者悅服。
魏杞牧鄞緻師住延慶祖庭。
時八十九歲矣。
不二載歸竹庵入寂。
荼毗日無風無雨無事。
邦人詫為三無事日。
煙所到處皆舍利。
塔于德藏院。
解空著楞嚴補注四卷金剛通論事苑二卷圓覺手鑒一卷蘭盆補注一卷山家義苑二卷草錄一卷。
生平提唱宗旨。
如頌中論四句。
曰中論因緣所生法。
一句道盡無剩語。
我說即是空假中。
珠簾暮卷西山雨。
又頌船子曰。
夾山不在一揖上。
明月蘆花夜夜寒。
船子故應無可做。
偶來此地弄釣竿。
嗣師之法者。
曰宗印等。
印(北峰也)生杭州鹽官陳氏。
年十五具戒參學得竹庵道。
隐雷峰毛氏庵。
赴華亭普光。
遷秀州德藏。
複遷華亭之超果蘇之北禅。
移天竺靈山。
甯宗召對選德殿。
賜号慧行法師。
嘉定六年行化十二月八日至松江。
謂其徒曰。
吾化緣畢此。
右脅而逝(本傳)。
癸卯 淳熙十年 大金 大定二十三年 西夏 甲辰 淳熙十一年 大定二十四年 西夏 昊天寺 金國大長公主。
二月降錢三百萬。
建寺于燕京城。
額曰昊天。
給田百頃。
每歲度僧尼十人(本寺碑刻)。
乙巳 淳熙十二年 大金 大定二十五年 西夏 丙午 淳熙十三年 大定二十六年 西夏 丁未 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太上皇高宗崩 大定二十七年 西夏 戊申 淳熙十五年 大定二十八年 西夏 己酉 淳熙十六年二月光宗受禅即帝位三月皇子擴進封嘉王 大定二十九年 西夏 宋春正月。
以周必大留正為左右丞相。
二月辛酉朔壬戌。
帝内禅移居重華宮。
皇太子即皇帝位。
立妃李氏為皇後(宋鑒)。
光宗 諱惇。
孝宗第五子。
年四十歲。
自東宮受禅。
尊孝宗曰壽皇聖帝。
在位五年。
禅位太子。
自稱太上皇。
壽五十四歲 紹熙(五)。
庚戌 紹熙元年 大金 章宗璟 明昌元年 西夏 金國主雍正月癸巳崩。
章宗璟立。
太子允恭之子也。
改元明昌。
追谥雍為世宗。
父允恭為顯宗。
璟幼好學善屬文。
寬裕溫和。
母趙氏(金志)。
辛亥 紹熙二年 明昌二年 西夏 壬子 紹熙三年 明昌三年 西夏 癸醜 紹熙四年 明昌四年 西夏 金十月誅皇叔鄭王允蹈。
先是太子允恭早世。
允蹈次長當立。
樞密使強克已内侍江淵等以私意立太孫璟。
然允蹈性寬厚。
母亦趙氏。
遠避恩寵。
中外無黨。
璟每見之有愧色。
日亦酣飲。
内都智省江淵出入宮掖。
大受四方饋遺。
國體始弱矣。
京師謠言立鄭王。
璟惡之。
遣東隊主李白曜.西隊主張飛龍.禦前将軍完顔黑鐵分兵擒捕。
置獄會同館。
獄成鄭王允蹈.附馬都尉唐适蒲刺.同母妹新興公主.榮安公主并賜死。
餘同逆者夷三族。
次年正月。
鄭王長子大通節度使愛王大辯據五國城以叛。
報父仇也(金志)。
金诏洞宗禅派萬松長老。
于内殿說法。
章宗躬親迎禮。
奉錦绮大僧祇衣詣座授施。
後妃貴戚羅拜于前各施珍财。
建普度會。
每歲設齋。
後于承安二年。
诏萬松禅師住西山之仰山(金志)。
甲寅 紹熙五年六月丁酉夜壽皇聖帝孝宗崩 大金 明昌五年 受王叛 西夏 宋無準禅師。
名師範。
生蜀郡梓潼雍氏。
是年十月登戒參學來杭州。
見松源嶽于靈隐.肯堂充于淨慈。
谒破庵先禅師于平江西華秀峰。
頓悟玄旨。
出世明州清涼。
移焦山。
遷雪窦。
诏住育王。
遷徑山。
召入對修政殿。
賜金襕僧衣。
宣詣慈明殿升高座說法。
帝垂簾而聽。
賜号佛鑒禅師。
後建接待。
禦書賜額曰萬年正續。
又策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入寂。
塔全身于圓照嗣破庵祖先禅師(行業碑刻)。
夔州卧龍破庵禅師。
名祖先。
廣安王氏子。
嗣密庵傑禅師(宗泒祖圖)。
明州天童密庵禅師。
名鹹傑。
生福州鄭氏。
自幼穎悟。
出家為僧。
遍參知識。
後谒應庵于衢州明果。
應庵孤硬難入屢遭呵叱。
一日應庵問。
如何是正法眼。
師遽答曰。
破沙盆。
應庵颔之。
未幾辭去省親。
庵送以偈曰。
大徹投機句。
當陽廓項門。
相從今四載。
微诘洞無痕雖未付缽袋。
氣宇吞乾坤。
卻把正法眼。
喚作破沙盆。
此行将省觐。
切忌便[跳-兆+梁]跟。
吾有末後句。
待歸要汝遵。
出世衢之烏巨。
次遷祥符建康蔣山華藏。
未幾诏住徑山靈隐。
晚居天童。
示寂塔全身于寺之中峰。
嗣應庵華禅師(五燈會元)。
明州天童應庵禅師。
名昙華。
生蕲州江氏。
生而奇傑。
年十七出家于東禅剃發。
受具遍參知識。
谒圜悟禅師于雲居。
悟入蜀指之見彰教隆禅師。
隆移虎丘。
師侍行半載間。
頓悟玄奧。
累遷巨刹。
住歸宗日。
大慧在梅陽。
寄師偈曰。
坐斷金輪第一峰。
千妖百。
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
報道楊岐正脈通。
其歸重如此。
孝宗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
奄然而化。
塔全身于寺山。
嗣虎丘隆禅師。
隆諱紹隆。
嗣圜悟勤禅師。
臨濟派也(五燈會元)。
臨安府淨慈肯堂禅師。
名彥充。
生杭州於潛盛氏。
幼依明空院義堪為師得度。
遊學領旨于東林卍庵顔禅師。
充奉敕住淨慈。
示寂塔于寺之南庵。
嗣卍庵顔。
卍庵住江州東林。
名道顔。
蜀郡潼川人。
族鮮幹比。
久參圜悟洎悟還蜀。
囑之依妙喜。
仍以書緻喜曰。
顔川彩繪已畢但欠點眼耳。
妙喜居雲門及洋嶼。
顔皆侍焉。
朝夕質疑方得大悟。
遂嗣大慧杲禅師(五燈會元)。
杭州景德靈隐禅寺禅師。
名崇嶽。
生處州龍泉吳氏。
孝宗隆興二年。
得度于杭州西湖白蓮精舍。
遊方參請。
最後見密庵傑禅師于衢州西山。
密庵移建康蔣山華藏杭之徑山。
皆侍從之。
密庵開室問僧。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師侍側忽大悟。
密庵遷靈隐。
命師居第一座。
旋出世平江澄照。
為密庵嗣。
遷江陰光孝無為治父饒州薦福明州香山平江虎丘。
甯宗慶元三年诏住靈隐。
慶元六年上章乞老。
帝許之退居東庵。
嘉泰二年八月四日。
手書别交舊公卿。
垂語于學者曰。
有力量人因甚擡腳不起。
又曰。
開口不在舌頭上。
贻書嗣法弟子。
香山光睦.雲居善開.囑以闡法。
書偈曰。
來無所來。
去無所去。
瞥轉玄關。
佛祖罔措。
跏趺而寂。
壽七十一歲。
臘四十九夏。
塔全身北高峰之原(行業碑刻)。
宋 紹熙五年春三月。
壽皇不豫。
六月丁酉夜壽皇崩。
帝寝疾。
是日太皇太後有旨。
聽就内中成服。
秋七月甲子。
太皇太後降旨雲。
皇帝以疾至今。
未能執喪。
曾有親筆自欲退閑。
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
尊皇帝為太上皇帝。
皇後為太上皇後。
嘉王固辭。
且顧樞密趙汝愚曰。
某無罪恐負不孝之名。
合門宣贊。
中侍關禮等。
遽以黃袍披嘉王。
王拒不受。
汝愚固請。
遂即皇帝位于東檻之素幄(宋鑒)。
甯宗 諱擴。
光宗長子。
封嘉王。
即帝位。
臨下以簡。
禦衆以寬。
省刑薄賦。
罷歲貢寬民力。
留心帝王之業。
服浣濯之衣。
二十七歲受禅。
在位三十年。
壽五十七歲(帝紀) 慶元(六)嘉泰(四)開禧(三)嘉定(十七)。
乙卯 慶元元年 大金 明昌六年 西夏 丙辰 慶元二年 金改 承安元年 西夏 金國改元十一月二十三日大赦度僧千員(金志)。
丁巳 慶元三年 大金 承安二年 西夏 戊午 慶元四年 承安三年 西夏 己末 慶元五年 大金 承安四年 西夏 金九月大後趙氏寝疾。
國王候起居。
鄭宸妃亦至。
後曰。
我有一心願未遂。
宸妃能成我意乎。
我家三四百口為炀王(即海陵炀王也)所殺。
叢冢在和龍(即燕慕容氏之黃龍府也)我欲創一寺在彼追薦冥福歲時奠享。
我不敢費公錢。
我自有錢七萬可以辦。
汝說與皇帝。
越旬太後崩。
宸妃以其遺留分與中外姻親及諸趙氏之在京遠近者。
奏手诏下和龍府起大明寺。
造九級浮圖。
遣太後殿内侍侯衍監造。
務極壯麗。
且度僧三萬人。
施以度牒。
度及五萬人也。
寺傍建八寺以處之(金志)。
庚申 慶元六年 大金 承安五年 西夏 宋五月丁亥壽仁太上皇後崩。
谥曰慈懿。
八月丁亥太上皇帝光宗崩(宋鑒)。
金愛王既叛。
求援大軍。
是年大軍大舉深入。
十二月丁酉。
取大都城圍和龍(大軍今元朝大勢也金志)。
辛酉 嘉泰元年 金改 泰和元年 西夏 壬戌 嘉泰二年行禅宗機緣普燈錄 泰和二年 西夏 癸亥 嘉泰三年 泰和三年 西夏 甲子 嘉泰四年追封嶽飛曰鄂王宋鑒 泰和四年 西夏 乙醜 開禧元年 金議遷都 泰和五年 西夏 丙寅 開禧二年 泰和六年 西夏 西夏拓跋失都兒忽。
仁宗侄也。
幹順之小子曰仁友者之子也。
五月立。
在位六年(金志)。
丁卯 開禧三年 泰和七年 西夏 戊辰 嘉定元年 泰和八年 西夏 金十一月丙辰。
章宗崩。
無嗣。
群臣奉遺诏立衛王允濟。
丙寅即帝位。
世宗第七子也。
在位四年。
纥石烈[幸*力]中弑之。
己巳 嘉定二年 金改 大安元年 西夏 庚午 嘉定三年旃檀佛像至是庚午計二千二百二年矣 大安二年 西夏 旃檀瑞像 是歲止金國十二年矣。
十月迎赴上京禁庭供養。
按翰林程钜夫瑞像殿記曰。
釋迦如來初為太子生七日。
母摩耶棄世生忉利天。
佛既成道思念母恩。
遂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優填國王自以久失瞻仰于如來欲見無從。
乃刻旃檀為像。
目犍連尊者慮有阙陋。
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
谛觀相好三返。
乃得其真既成。
國王臣民奉之猶真佛焉。
及佛自忉利天複至人間。
王率臣庶同往迎佛。
此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
佛為摩頂授記曰。
我滅度千年之後。
汝從震旦(東土也)廣利人天。
由是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
龜慈六十八年。
涼州十四年。
長安一十七年。
江南一百七十三年。
淮南三百六十七年。
複至江南二十一年。
汴涼一百七十七年。
北至燕京居聖安寺。
十二年。
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十年。
南還燕宮内殿居五十四年。
丁醜歲三月燕宮火。
迎還聖安寺居。
今五十九年。
乙亥歲當今大元世祖皇帝至元十二年也。
帝遣大臣孛羅等四衆。
備法駕使衛音伎。
迎奉萬壽山仁智殿。
丁醜建大聖萬安寺。
己醜歲自仁智殿迎安寺之後殿。
大作佛事。
瑞像計自優填王造始之歲至今延祐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殿記碑刻)。
辛未 嘉定四年 大金 大安三年 西夏 神宗 光定元年 春西夏神宗拓跋須蕃邸立。
始為大軍所攻。
求援于金。
金不能救。
夏人乃叛金。
是時大朝國勢益強。
但居其故地。
于燕雲置行省。
命其大臣領之。
所謂太師國王也。
鞑靼之先與女真同類。
蓋皆靺鞨之後也。
其國在元魏齊(北齊)周(宇文)之時稱勿吉。
至隋稱靺鞨。
地直長安東北六千裡。
東瀕海離為數十郡。
有黑水白山等名。
白山本臣高麗。
唐滅高麗。
其遺人迸入渤海。
惟黑水完強。
及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
後為奚契丹所攻。
部族分散。
其居混同江之上(遼東開元路鹹平府長白山黑水發源粟米河。
曰混同江)初名曰女真(一曰混同江。
即高麗鴨緣水之源。
蓋古肅慎之地也)乃黑水遺種其居于陰山者。
自号為鞑靼。
在唐末及五代時常通中國。
宋初各再入貢。
鞑靼之人皆勇悍而善戰。
其近漢地者謂之熟鞑靼。
尚能種秫穄。
以平底瓦釜煮而食之。
其遠者謂之生鞑靼。
止以射獵為生。
無器甲用骨镞而已。
蓋以地不産鐵故也。
契丹雖通其和市。
而鐵禁甚嚴。
後金人得河東及執劉豫廢鐵錢。
由是秦晉鐵錢皆歸鞑靼。
得之遂大作軍器。
而國以益強。
方金國盛時。
鞑靼歲時入貢。
衛王(金主)立鞑靼主忒沒真(始稱皇帝)成吉思皇帝。
山東兩河皆為大朝收附矣。
又有朦骨國者。
在女真之東北。
唐謂之蒙兀部。
金國謂之蒙兀。
亦謂之萌骨。
人不火食。
夜中能視。
鲛魚皮為甲。
可捍流矢。
自金國熙宗天眷年間始叛。
都元帥宗弼用兵連年。
卒不能讨(宗弼即兀木所謂四太子是也)但分兵據守要害反厚賂之。
其國亦自稱祖元皇帝。
建立年号時為邊患。
得契丹漢兒婦女而妻妾之。
自是漸有火食。
至是大朝乃自号大蒙古國。
然二國居東西兩方。
相望凡數千裡。
不知何以合為一名。
蓋金國盛時置東北招讨司。
以捍禦萌骨高麗。
西南招讨司以統隸北方。
西夏萌骨所據。
蓋金主大宗創業時地二十七圍寨而北方之境。
東接臨潢府。
西與夏國鄰。
南距靜州。
北抵大人國。
今盡為大朝之所有矣(金志)。
壬申 嘉定五年 金改 重慶元年 西夏 酉癸 嘉定六年 大金改至甯元年九月改貞祐元年 西夏 金八月起纥石烈執中為右副元帥。
将武藝軍三千迎敵大軍。
二十日發燕京至紫金關。
執中開關延敵。
聞大軍過關一時潰走。
執中還京見帝言。
大軍勢盛難敵。
完顔綱亦敗而回。
密奏執中故放大軍入關。
執中聞之懼誅。
先是左副元帥南平沮格軍賞衆共怨之。
執中因人心之憤欲廢主。
遂回軍以誅南平為名。
二十四日軍至東華門外。
召南平計事手刃之。
宮中聞變門皆不開。
執中欲縱火燒門。
守門将軍合住啟其門。
執中引兵入宮。
侍衛皆散走。
執中遣兵執帝并其後囚于舊府。
甲午(二十六日)夜執中遣内侍李監成弑國主于其府。
國主為人仁厚。
居兄弟中最賢。
在位五年。
宣宗立降封為東海郡侯。
宣宗諱珣。
世宗之孫也。
顯宗允恭之長子。
九月丙午即位。
改至甯元年為貞祐元年。
拜纥石烈執中太師都元帥領三省事封澤王。
大軍至紫金關。
距燕京二百裡。
遣左監軍高乞以糾軍五千拒之。
失期不至。
執中欲斬之。
國王以高有功谕令免死。
執中益其兵令出曰。
勝則贖罪。
敗則殺無赦。
出戰軍大潰。
自度必為執中所殺。
遂引糾軍圍執中府突入其卧内殺之。
退詣應天門待罪。
十月辛亥國主以高乞掌兵不欲加罪。
盡收執中弑逆之人殺之。
拜高乞平章軍國加樞密大使。
時大軍圍燕京。
又約宋夾攻(金志)。
甲戌 嘉定七年 大金 貞祐二年 西夏 金三月。
京師乏糧。
軍民餓死者十四五。
金主遣使大軍議和。
索公主及護駕将軍十人細軍百人從公主童男女各五百人彩繡衣三千襲禦馬三千匹金銀珠玉。
又請左丞相完顔福興為質。
金主皆從之。
以東海郡侯少女應之。
又令金主鄉其國遙拜。
主不敢拒。
又曰。
元帥圍燕日久未嘗擄掠。
欲得犒軍金帛。
主亦從之。
大軍北歸。
是時京城白金三斤不能易米三升。
死者不可勝紀。
議遷都汴梁。
九月二十八日起駕。
十月二十四日入汴京。
大軍既歸。
聞金遷汴怒曰。
既和而遷是有疑心而不釋憾。
特以和為款我之計耳。
次年八月複圍燕京。
分兵下中原州郡遣使至汴。
索犒軍金銀等物。
金主皆與之。
東平大名真定勤王之兵遇大軍皆潰敗。
自是内外不通。
太子守緒自燕京取間道歸汴。
燕京宮阙雄麗為古今冠。
至是為亂兵所焚。
火經月餘不絕(金志)。
乙亥 嘉定八年 大金 貞祐三年 西夏 丙子 嘉定九年 貞祐四年 西夏 丁醜 嘉定十年禅宗聯燈錄 淨慈晦翁明禅師集 金改 興定元年 西夏 金國地勢日促。
遂有南窺江漢之謀。
構怨于宋。
數攻宋地而取之。
是時西夏于金益懷貳心。
以書來宋議夾攻金。
八月宋安丙允夏謀(金志)。
戊寅 嘉定十一年 興定二年 西夏 己卯 嘉定十二年 興定三年 西夏 癡絕禅師。
名道沖。
生武信長江苟氏。
光宗紹熙三年出峽參松源嶽禅師于饒州薦福。
會松源舉首座。
曹溪生和尚出世妙果。
聽其入門法語有省。
遍曆叢林皆分半座。
至是嘉定十二年。
由徑山首座出世嘉興天甯。
嗣曹源生遷蔣山。
理宗嘉熙三年移雪峰。
方半載诏遷天童。
育王虎席兼攝住持說法兩山。
淳祐四年奉旨住靈隐。
退歸金陵。
朝命以虎丘俾其養老。
淳祐八年六月诏住育王。
使者三返不起。
明年二月開山吳之法華。
八月诏住臨安府徑山。
淳祐十年五月十三日入寂。
八十二歲。
僧臘六十一夏。
遺骨舍利葬金陵山中(墓志碑刻)。
庚辰 嘉定十三年 大金 興定四年 西夏 辛巳 嘉定十四年 興定五年 西夏 壬午 嘉定十五年 興定六年 西夏 癸未 嘉定十六年 金改 元光元年 九月拓跋德仁立改 乾定元年 甲申 嘉定十七年秋閏八月 帝崩皇子成國公立 元光二年 乾定二年 宋閏八月丁酉。
帝崩于福甯殿。
年五十七歲。
皇後楊氏史彌遠立貴誠為皇子。
進封成國公即皇帝位。
更名昀。
尊皇後為皇太後。
垂簾聽政。
廢皇太子竑降封濟陽郡王。
出判甯國府殺之(續宋通鑒)。
金十月國主珣崩。
廟号宣宗。
珣第三子。
名守緒即帝位義宗也。
性寬和慈仁。
少而嗜書。
長而博學。
才藻富贍好為文章。
在位十一年(金志)。
理宗 諱昀。
甯宗侄。
年二十歲即帝位。
尊尚道學。
崇重士類。
初政翕然。
晚年宰相賈似道買民田為官田。
抑軍賞而不行。
國體由是多故而衰焉。
在位四十一年。
壽六十一歲崩(續宋通鑒) 寶慶(三)紹定(六)端平(三)嘉熙(四)淳祐(十二)寶祐(六)開慶(一)景定(五)。
乙酉 寶慶元年 金改 正大元年 西夏 丙戌 寶慶二年 大金 正大二年 西夏拓跋德仁七月卒清平郡王立 金國是時群盜縱橫幹戈充塞。
括馬敷糧公私并竭。
金由是困矣(金志)。
丁亥 寶慶三年 正大三年 西夏 滅 西夏自五代唐明宗天成間。
縱亂剽掠而州城被擾。
且河西諸鎮言定難節度使李仁福潛通契丹。
朝廷慮其連兵并吞河右南侵關中。
長興四年三年癸未仁福卒。
遷其子[(雪-雨)/粉/大]超為彰武留後。
[(雪-雨)/粉/大]超不奉诏。
遣其兄阿羅王守青嶺關。
集境内黨顼諸胡以自守而輕朝廷。
廢帝清泰二年二月丁醜。
夏州(赫連勃勃所築之城拓跋氏世居焉)節度使李[(雪-雨)/粉/大]超上言疾病。
以兄行軍司馬[(雪-雨)/粉/大]殷權知軍州事。
[(雪-雨)/粉/大]超尋卒。
晉出帝開運元年二月壬子。
诏以[(雪-雨)/粉/大]殷為契丹西南面诏讨使。
漢乾祐二年正月甲寅。
诏以靜州隸定難軍。
二月辛未。
[(雪-雨)/粉/大]殷上表謝。
[(雪-雨)/粉/大]殷以中原多故有輕傲之志。
每藩鎮有叛者。
常陰助之邀其重賂。
朝廷知其事。
亦以恩澤羁縻之。
周顯德二年正月庚寅。
定難節度使李[(雪-雨)/粉/大]興恥與折德扆并列節度。
乃塞路不通周使。
二月癸未。
世宗遣供奉官齊藏珍。
赍诏往責之(司馬通鑒)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十月。
李繼棒來朝。
太宗嘉之。
诏授彰德軍節度。
賜姓趙名保忠。
留京師奉朝請。
仁宗寶元戊寅。
趙元昊僭稱帝。
至是丁亥七月二十七日。
北朝大軍滅之。
止一百九十年(宋鑒)。
戊子 紹定元年 大金 正大四年 己醜 紹定二年 正大五年 庚寅 紹定三年 正大六年 辛卯 紹定四年 正大七年 壬辰 紹定五年 金改年春曰開興夏改曰天興 天興元年 金國為大軍合圍汴京。
金人百計守城。
四月天向熱。
大軍意将還師。
又講和好。
取太子金紫為質。
所與金帛無數。
城中雖暫退敵師。
然兵疲力盡。
河南蕩析。
宋師瞰其南。
洪寇擾其東矣。
天使複至命。
金主黜尊号拜诏稱臣。
去冠冕髡剔。
為西京留守交割京城。
金主難之。
親率護衛軍五千人突圍而出。
與大軍戰獲勝。
左丞相完顔白撒奏。
請過河取衛州截其歸路北至衛州。
大軍雲集。
金主急回被其追及。
元帥賀都喜死之。
先是金主既出囑崔立以留守事。
衛州既敗。
諸軍從者止二千人。
汴京聞之。
崔立盡殺朝官之在京者。
以太後皇後皇妃公主皇兄荊王降于大軍。
悉取宮中金帛珠玉玩好之物以獻。
自稱鄭王兼丞相。
大軍因而授之加河南行省權皇帝。
金主留歸德府(大金國志)。
癸巳 紹定六年 大金 天興二年 金歸德絕糧。
六月戊戌金主自毫遷蔡州。
宋十一月遣襄陽太尉江海.襄陽帥孟珙。
以兵四萬人攻蔡州駐城南。
帥臣史嵩之(彌遠侄也)運糧十萬給南北軍。
且置榷場于城南更相貿易。
大軍賴之。
十二月初九日大軍攻外城克之。
十六日大軍并力攻西城弗克。
十八日大軍複大至鑿其西城。
十九日金主悉出禦用器皿賞軍士。
二十二日金主微服将馬軍百步軍千夜出東城将遁。
及栅不戰而還(金志)。
甲午 端平元年 大金 天興三年 金亡 金正月初十夜。
摘三面精銳軍備西城。
天未明大軍至方大戰。
南面宋兵萬餘以薄城矣。
金主知城必破。
乃诏大臣。
遜位于東面總帥丞麟。
丞麟西向固讓。
金主自持符玺授之曰。
朕所以付卿者。
豈得己哉。
以朕體肥不便鞍馬。
城陷之後馳突必難。
顧卿平昔以趫疾聞。
且有将略可稱。
萬一得免使祚胤不絕。
此朕之志也。
強以符玺。
丞麟跪受之。
金主退閑合門而自缢之。
宣徽使溫敦命東上合門使事仆散斜不失。
引後主丞麟升正座。
身披甲胄。
立受百官拜禮成鹹出迎大軍戰。
南城之陴皆宋師旗幟四面鼓噪夾攻。
聲震天地。
守者開門縱大軍進。
金兵巷戰久不能禦。
退保子城。
後主丞麟知主崩。
率百官詣前拜泣。
謂衆曰。
先帝在位勤儉寬仁。
圖複舊業有志不就。
可哀而已。
吾欲谥曰哀。
酬酒未終。
大軍已至城下攻急城陷。
後主為亂軍所害國亡。
谥金主哀者鹹謂未盡也。
廟号義宗。
金自徽宗重和戊戌稱帝。
至是端平甲午九主合一百一十七年而亡。
義宗既自缢。
權點檢完顔斜烈覺之。
矯制召丞禦石盞氏。
近侍局大使焦春和.内侍局殿頭宋規。
赴義宗前斜烈曉以名分。
與三人者皆從死。
初斜烈将從死。
遺言奉禦绛山。
使焚于義宗缢所幽蘭軒。
火方熾子城陷。
近侍左右皆走。
獨绛山留為大軍所執。
問之為誰。
绛山曰吾奉禦也。
大軍帥曰。
衆皆走而汝獨留何也。
绛山曰。
吾君已崩。
吾欲收其骨瘗之。
大軍笑曰。
汝狂者耶。
汝之命不能保能瘗君骨耶。
绛山曰。
汝事汝君。
吾事吾君。
吾君有天下十餘年。
功業弗終。
身死忍徒暴露遺骸與士卒等同耶。
吾逆知汝必不違我情。
吾故留于此也。
大軍以其言白倴盞。
倴盞曰。
此奇男子也。
許之。
绛山乃入掇其餘燼。
[果/衣]以弊衾。
瘗于汝水之傍。
绛山再拜号哭投身汝水。
軍士救而存之(金志)。
乙未端平二年。
诏集議楮币出度牒。
收兩界會子 丙申三年議。
楮币官造十八界降黃榜措置會子(續宋通鑒)。
丁酉嘉熙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
诏核州縣義倉以備赈濟 庚子四年右相史嵩之以稱提會子。
以五折二十七界會子五道準十八界一道(續宋通鑒)。
辛酉淳祐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史彌忠薨。
特贈少師保甯軍節度使鄭國公。
令有司定谥以聞。
诏彌忠子嵩之。
起複右丞相。
兼樞密使永國公。
乙巳五年嵩之緻仕。
丙午六年丁未七年。
戊申淳祐八年。
明州育王山笑翁禅師三月二十七日入寂。
世壽七十二歲。
僧臘五十二夏。
師諱妙堪。
生明州慈溪毛氏。
甯宗慶元三年受具。
參松源嶽禅師于靈隐。
次谒無用全禅師于天童領旨。
無用諱淨全。
生越州翁氏。
嗣徑山大慧杲禅師。
堪出世明州妙勝嗣全禅師。
次遷金文移光孝。
遷台之報恩平江虎丘福州雪峰。
奉诏住臨安府景德靈隐禅寺。
辟寺左屠沽之地。
為叢林立門曰飛來峰。
又建僧行焚化瘗骨之三塔于山北。
皆奏淮焉。
史魏王明州建大慈寺。
請師開山說法為第一代。
王薨。
謝去主台州瑞岩。
移溫州江心。
诏住淨慈。
又诏住天童。
有旨主育王。
至是戊申春再诏移淨慈不赴。
遂入寂(行業碑刻)。
己酉淳祐九年庚戌。
十年辛亥。
十一年壬子。
十二年。
癸醜。
寶祐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丁巳五年。
戊午六年。
己未開慶元年 釋迦文佛入滅。
至是己未二千二百八年矣。
鞑靼國憲宗皇帝。
九月親帥大軍入蜀。
順流東下。
斡腹一軍自大理國南來。
曆邕桂之境南至靜江府。
一軍度江圍鄂州。
吳潛入奏。
帝以賈似道為宣撫視師江上。
十月丁大全罷相。
吳潛入相。
帝以賈似道為右相荊湖宣撫策應大使。
進兵援鄂州。
趙葵為樞密使江東西宣撫策應大使屯信州。
遏廣右斡腹之師。
十一月憲宗駕留釣魚城下。
似道遣使約和。
陰許歲币兵解去。
雪寒。
帝出内庫銀絹。
犒戍海兵(宋鑒)。
庚申景定元年。
鞑靼國薜禅皇帝。
四月即位。
五月十九日建元中統。
宋賈似道入朝。
以右相兼太子太師。
北使郝京來宋尋盟。
賈相諱言前事。
拘留郝京于真州不遣。
又使來荊湖。
賈相又留之漢陽之純口。
緻成背盟之禍卒于國亡。
宋十月以皇弟嗣榮王與芮之子祺為皇太子。
封忠王(宋鑒)。
辛酉景定二年 壬戌三年。
右相賈似道買民田為公田。
直欲得一千萬畝歲入六七百萬碩。
台臣交章言。
星變災異。
公田不便。
民間愁歎。
不平之所緻。
乞罷公田以答天意。
賈相力辯之。
自此公論頓沮矣(宋鑒)癸亥景定四年。
甲子景定五年(鞑靼國改至元元年)宋造金銀見錢關子。
以一準十八界會子之三。
廢十七界不用及關子之行也。
物價頓踴。
冬十月帝崩。
皇太子即帝位。
帝本福州古田縣之宗室。
父為越州山陰尉。
娶縣人全氏生二子。
一曰與莒(烏太保理宗也)一曰與芮(嗣榮王也)隸越遂為越人焉(續宋通鑒)。
度宗 初諱孟[啟-口+山]。
理宗弟。
嗣榮王與芮之子。
理宗子多而不育鞠。
孟[啟-口+山]于宮中改名孜。
又改曰祺。
立為皇太子封忠王。
賜名睿。
帝即位進封嗣榮王為福王。
是時權臣持國。
帝擁虛器。
在位十年。
壽三十五歲(帝紀)鹹淳(十)。
乙醜鹹淳元年 诏淨慈虛堂愚禅師住徑山師嗣湖州道場山運庵岩岩嗣松源嶽禅師(行業碑志)。
丙寅鹹淳二年 丁卯三年到曾參邴國公.孔仍沂國公。
配享先聖颛孫師陳國公。
升十哲之位。
進賈似道平章軍國重事魏國公。
帝稱師臣。
通國稱曰師相(宋鑒)。
戊辰四年 己巳五年 庚午六年二月。
帝一日問似道。
曰襄陽之圍三年矣奈何。
賈相曰北兵已退去。
陛下得何人言。
帝曰适有女嫔言之。
賈相诘問而殺之。
自是無人敢對帝言邊事者(續宋通鑒)。
辛未鹹淳七年三月。
淮西制置司申襄圍不解。
乞調兵增戍。
鞑靼國建國号大元。
取周易乾元之義。
以明資始之功(續宋通鑒)。
臨安府中天竺永祚禅寺首座。
諱淨伏。
出世潭州石霜。
嗣虛舟度禅師。
诏中天竺虛舟禅師普度。
住景德靈隐。
師揚州人。
受業揚子橋白蓮寺。
嗣常州華藏無得通禅師。
通嗣靈隐松源嶽禅師(行業碑墓志) 壬申八月癸酉九年。
甲戌鹹淳十年七月帝崩。
少帝 諱[日/絲]。
度宗長子。
年五歲即帝位。
太皇太後謝氏垂簾聽政明年改元德祐。
帝在位二年。
大兵臨城。
舉國歸附(宋鑒) 德祐(二)。
乙亥德祐元年。
丙子德祐二年二月丙申朔乙卯。
起三宮北遷。
丁巳出宮。
太皇至燕。
七年崩。
封壽春郡夫人全後為尼正智寺。
少帝封瀛國公(續宋通鑒)。
右宋一十六主。
合三百一十七年。
舉國歸附。
大元 寶洲以舊輯手鑒再治而廣之為稽古略。
予讀而美之。
題以贊其萬一雲耳。
并門劉庸和南。
釋氏新書得靜觀。
其中妙理足盤桓。
因知研讨皆餘緒萬象冥冥總内安。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