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尉曰。
正欲世人鹹見大士示化之真容耳。
即命畫工圖之。
頃刻不見(華嚴感應錄。
并紫芝佛運編年)。
哲宗 煦。
神宗第六子。
十歲即位。
宣仁太後高氏臨朝聽政。
相司馬光呂公著。
元祐之治盛焉。
紹聖之後政不逮矣。
在位十五年壽二十五 元祐(八)紹聖(四)元符(三)。
丙寅 元祐元年 大遼 鹹雍二十二年 西夏 春二月。
司馬光拜左相。
三月程頤為崇政殿說書。
一日言聞陛下宮中盥而避蟻有是乎。
帝曰然深恐傷之耳。
頤曰。
推此心以及四海。
帝王之要道也(聖政錄)。
夏四月。
呂公著拜右相。
文彥博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帝紀)。
秋九月。
溫國文政公司馬光薨于相位(帝紀)。
冬十月敕改衍聖公。
為奉聖公。
仍置教授一員。
教孔氏子弟(宋鑒)。
台州白蓮寺法真大師處鹹。
七月二十三日與衆言别。
跏趺而逝。
嗣法二弟子。
曰智湧了然。
曰真教智仙。
仙傳圓智。
上竺證悟大師也(釋統)。
淨土 汴京有曦法師者。
定中遊淨土。
見大蓮華光明黃色。
題名其上曰宋比丘宗本之座。
既而定起。
往述其事。
是時圓照請老歸蘇州靈岩。
曦問曰。
禅師何故位歸淨土。
圓照曰。
宗本修禅時心在極樂世界。
無二相也(人天寶鑒)。
丁卯 元祐二年 大遼 鹹雍二十三年 西夏 春正月宋冊李幹順為夏國主 秀州崇德界有車溪。
僧因唐世青鎮古塔建壽聖院。
請法師擇卿開山住持。
卿慈辯之子。
南屏之孫。
法智下第三世也。
入寂于徽宗大觀間。
塔葬院南芙蓉浦上。
有嗣子。
曰可觀有朋齊璧如湛善榮。
燈燈相續學侶皆龍象。
歲建法華三昧期忏。
高宗居德壽宮。
改壽聖為廣福院。
吳越講宗多車溪之派系(寺記)。
戊辰 元祐三年 大遼 鹹雍二十四年 西夏 四月寇塞門寨 杭州南山慧因寺法師。
名淨源。
生晉江楊氏。
先世泉之晉水人故。
學者以晉水稱師。
受具參方。
受華嚴于五台承遷。
學合論于橫海明覃。
南還聽楞嚴圓覺起信于長水法師子璇。
四方宿學推為義龍。
因省親于泉。
泉主請住清涼。
複遊吳住報恩觀音。
杭守沈文通置賢首院于祥符寺以延之。
遷秀州青鎮密印寶閣。
移華亭普照之善住。
左丞蒲宗孟撫杭。
愍其苦志于宗。
奏慧因寺以居師。
高麗義天僧統之來也。
申弟子禮以見師。
初華嚴一宗疏鈔久矣散墜。
因義天持來咨決逸而複得。
義天之還國也。
以金書華嚴三譯本一百八十卷自高麗遣使遺師。
建大閣安奉之。
故俗呼慧因為高麗寺。
至是元祐三年十一月己酉師乃入滅。
世壽七十八歲。
塔舍利于寺西北隅。
其宗稱為中興教主。
太尉呂惠卿。
字吉甫。
為建行業碑。
仍作華嚴閣記。
蔣之奇立石(本傳)。
華嚴經(晉譯六十卷。
唐譯八十卷。
唐又譯後分四十卷)。
己巳 元祐四年 大遼 鹹雍二十五年 西夏 靈芝律師元照。
普勸道俗歸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是時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蘇轼。
乃以舍其母蜀郡太君程氏遺留簪珥采畫淨土佛像。
以薦父母。
仍作頌贊之(東坡文集) 冬十月真州長蘆院禅師宗頤。
與當時名勝盛結蓮華淨土念佛社(葦江集)。
冬十一月三日。
高麗國義天僧統遣其徒壽介至杭。
祭晉水于墳塔(行業碑)。
庚午 元祐五年 大遼 鹹雍二十六年 西夏 西湖 唐白侍郎居易刺杭州。
浚理為勝概。
至是龍圖閣學士蘇轼守杭州。
奏杭有西湖猶人之有眉目。
而葑生已翳。
乃浚湖之舊。
環三十裡際山為岸。
積其葑于湖旁。
直通南北為長道。
楊柳木芙蓉間值其上。
杭人名曰蘇公堤(坡集奏議)。
辛未 元祐六年 大遼 鹹雍二十七年 西夏 太史黃公諱庭堅。
字魯直。
号山谷道人。
至是丁家艱館黃龍山。
從晦堂禅師祖心遊。
與死心新草堂清尤笃方外契。
晦堂因語次舉。
孔子謂弟子。
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請公诠釋而至于再。
晦堂不然其說。
公怒形于色。
沉默久之。
時當暑退涼生秋香滿院。
晦堂曰。
聞木犀香乎。
公曰聞。
晦堂曰。
吾無隐乎爾。
公欣然領解。
及在黔南緻書死心新曰。
往日嘗蒙苦口提撕。
常如醉夢。
依俙在光影中。
蓋疑情不盡命根不斷。
故望崖而退耳。
谪官在黔州道中晝卧。
覺來忽然廓爾尋思。
平生被天下老和尚懑了多少。
惟有死心道人不肯。
乃是第一相為也(感山瑩仲溫羅湖錄)。
秋八月。
汴京法雲寺禅師法秀入寂。
诏杭州淨慈寺禅師善本繼席住持。
賜号大通禅師。
師名善本。
姓董氏。
漢仲舒之裔也。
大父琪父溫皆官于隸。
遂為隸人。
甫及長博極群書。
無仕宦意。
仁宗嘉祐八年。
與弟善思往京師地藏院試經得度。
習毗尼。
東遊至蘇州(今平江路)。
禮圓照本禅師于瑞光。
發明悟真。
執侍五年。
圓照令師依圓通秀公。
又盡其要。
神宗元豐七年渡淮留太守岩。
久之出住雙林。
遷淨慈。
至是诏住法雲。
賜大通号。
師凡所住見佛菩薩像之行立者。
終不敢坐。
齋食以魚胾名者不食。
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類如此。
元祐七年秋。
師丐老歸杭州西湖。
制可。
至徽宗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謂左右曰。
止有三日已。
而果殁。
塔全身于上方。
世壽七十五歲。
僧臘四十五夏。
師嗣圓照本禅師。
世謂大小本焉。
圓照嗣懷禅師(續燈)。
九月二十日。
杭州龍井山辯才法師入寂。
師名元淨。
自仁宗嘉祐末曆治平熙甯三朝。
住上天竺一十七年。
道滿朝野。
元豐間辭而複住又三年。
晚居龍井。
飲食起居之際。
眉間流光。
皆舍利。
謂參寥子道潛曰。
吾淨業已成。
越七日無疾右脅而逝。
門下侍郎蘇轍銘其塔。
龍圖閣學士知隸州蘇轼祭之。
文曰。
孔老異門。
儒釋分宮。
又于其間禅律相攻。
我見大海有南北東。
江河雖殊其至則同。
維大法師自戒定通。
律無持破垢淨皆空。
講無辯讷事理皆融。
如不動山。
如常撞鐘。
如一月水。
如萬竅風。
八十一年生雖有終。
遇物而應。
施則無窮。
我初适吳尚見五公。
講有辯(海月也)臻(南屏也)禅有琏(大覺也)嵩(明教也)。
後二十年獨餘此翁。
此又去矣。
後生誰宗(東坡文集龍并碑記)。
江西隆興府(今降興路)兜率寺禅師。
名從悅。
生贛州熊氏。
初首衆于道吾。
谒雲蓋智和尚。
智指之見洞山文禅師。
深領奧旨。
出世鹿苑。
至是元祐六年冬十一月辛卯。
師澡浴集衆說偈曰。
四十有八。
聖凡盡殺。
不是英雄。
龍安路滑。
奄然而化。
領法要悟心者。
無盡居士商英張公。
公遣使持祭且曰。
老師于祖宗門下有大道力。
不可使來者無所起敬。
俾塔于龍安之乳峰。
後為奏谥師号。
嗣真淨文禅師。
與法雲杲同禀。
無盡張公。
蚤負禅學。
猶欲尋諸宗師與之決擇。
因朱給事世英語。
及兜率悅禅師禅學高妙聰敏出于流類。
至此元祐六年。
公漕江西按部分甯。
五禅住持逆于旅亭。
顧問至兜率。
公曰。
聞師聰敏之名久矣。
悅遽對曰。
從悅臨濟兒孫。
若以聰敏說文章。
定似都運談禅。
公雖壯其言而意不平。
遂作偈命五禅舉揚曰。
五老機緣共一方。
神鋒各向袖中藏。
明朝老将登壇者。
便請橫矛戰一場。
悅當其末提綱之語盡貫前者。
公因喜之。
乃遊兜率相與夜談。
及宗門事。
公曰。
比看傳燈錄。
一千七百尊宿機緣。
唯疑德山托缽話。
悅曰。
若疑托缽話。
其餘則是心思意解。
何曾至大安樂境界。
公憤然就榻。
屢寝屢起。
夜将五鼓。
不覺趯翻溺器。
忽大省發。
甚喜。
即扣悅丈室門。
謂悅曰。
已捉得賊了也。
悅曰。
贓物在甚麼處。
公拟議。
悅曰都運且寝。
翌旦公有頌曰。
鼓寂鐘沈托缽回。
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隻得三年活。
莫是遭他受記來。
别去未幾。
悅遂歸寂。
公登右揆之明年。
當徽宗宣和辛卯歲二月奏請悅谥号。
遣使持文祭于塔祠曰。
昔者仰山謂臨濟曰。
子之道他日盛行于吳越間。
但遇風則止。
後四世而有風穴延沼。
沼以谶常不怿。
晚得省念而喜曰。
正法眼藏今在汝躬。
死無遺恨矣。
念既出世首山。
荒村破寺衲子才三十餘輩。
然其道大振天下。
師于念公為六世孫。
于雲庵為嫡嗣。
住山規範足以追媲首山。
機鋒敏妙初不減風穴。
餘頃歲奉使江西按部西安。
相識于龍安山中。
抵掌夜語。
盡得其末後大事正宗顯決。
方以見晚為歎。
而師遽亦化去。
惜其福不逮慧。
故緣不勝。
喜其德不可掩。
故終必有後。
有若疏山了常兜率慧照慈雲明鑒清溪志言者。
皆說法一方。
有聞于時。
有若羅漢慧宜楊岐子圓廣慧守真贛川智宣者。
皆遁迹幽居。
痛自韬晦。
風穴得一省念。
遂能續列祖壽命。
今龍安諸子乃爾。
其盛豈先師靈骨真灰燼無餘耶。
蓋其道行實為叢林所宗向。
有光佛祖。
有助化風。
思有以發揮之。
為特請于朝蒙恩追谥真寂大師。
嗚呼餘惟與師神交道契。
故不敢忘外護之志。
雖其死生契闊之異。
而蒙被天子之殊恩則幸亦共之。
仰惟覺靈隻此榮福(瑩仲溫羅湖錄)。
仲溫贊曰。
夫蔚為儒宗而崇佛道未有如公者。
然非敏手安能激發。
苟非上根未易承當。
至于嶽立廊廟展大法施。
既不忘悅之道義。
而特與追榮。
矢心以詞。
勤勤若此。
蓋所以昭示尊師重法欤(仲溫文集)。
托缽因緣。
雪峰義存在德山作飯頭。
一日德山托缽赴堂。
雪峰曰。
鐘未鳴鼓未響。
托缽向甚麼處去。
德山便歸方丈。
雪峰舉似岩頭全奯。
全奯曰。
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
德山聞知令侍者喚奯來前曰。
汝不肯老僧那。
奯密啟其意。
山乃休。
明日升堂。
果與尋常不同。
奯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
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
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
雖然也秖得三年活。
德山後三年示寂(傳燈錄)。
壬申 元祐七年 大遼 鹹雍二十八年 西夏 靈源禅師惟清。
參承晦堂心禅師于黃龍。
清侍者之名著聞叢林。
至是元祐七年。
無盡居士張公漕江西欽慕之。
檄分甯邑官。
同諸山勸請出世于隆興觀音。
其命嚴甚。
時清寓興化。
不得已遂親出投偈辭免曰。
無地無錐徹骨貧。
利生深愧乏餘珍。
廛中大施門難啟。
乞與青山養病身。
黃太史魯直憂居裡闾。
有手帖與興化海老曰。
承觀音虛席。
上司甚有意于清兄。
清兄确欲不行亦甚好。
蟠桃三千年一熟。
莫做退花杏子摘卻。
此事黃龍興化。
亦當作助道之緣共出一臂。
莫送人上樹拔卻梯也(林間錄)。
瑩仲溫羅湖錄贊曰。
江西法道盛于元祐間。
蓋彈壓叢林者眼高耳。
況遴選之禮優異如此。
靈源以偈力辭。
而太史以簡美之得非有所激而雲。
癸酉 元祐八年 九月大後高氏崩 大遼 鹹雍二十九年 西夏 甲戌 紹聖元年 大遼 鹹雍三十年 西夏 乙亥 紹聖二年 大遼 壽昌元年 帝加尊号改元 西夏 遼道宗洪基。
加号聖文神武全功大略聰仁孝惠天祐皇帝。
壽昌二年。
大國舅帳蕭解裡四郎君善騎射。
豪傑不羁。
常養亡命數十人。
從行往來遊獵于遼。
至東西郡間。
其飲食用度。
強取辦于富民。
一日獲罪。
遼國捕之甚峻。
即嘯聚為盜。
未旬日有衆二千餘人。
攻陷幹顯等數州。
諸道發兵捕讨。
潛率衆奔生女真界(女真之種有生熟之分。
居混同江之南者謂之熟女真。
阿骨打所居。
乃江之北謂之生女真。
亦臣于遼國)。
就結楊割大師謀叛。
諸軍追襲至境上不敢進。
乃具以聞北樞密院。
尋降宣劄子付楊割一面圖之。
楊割遷延數月。
獨斬解裡首級。
遣長子阿骨打獻遼。
餘悉不遣绐雲已誅絕矣。
遼不得有二進楊割父子官爵。
自是楊割父子内恃有功于遼。
陰懷異志。
吞并旁近部族以金珠良馬。
時常賂遺權貴以通情好(契丹國志)。
六月九日。
韶州南華寺禅師重辯。
請龍圖閣學士蘇轼。
書柳宗元所撰六祖大鑒禅師碑。
轼又題其後曰。
釋迦以文設教。
其譯于中國。
必托于儒之能言者。
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者。
以房融筆受故也。
柳宗元南遷始究佛法。
作曹溪南嶽諸碑。
妙絕古今。
自唐以來頌述祖師者多矣。
未有通亮簡正如宗元者。
蓋推本其言與孟轲氏合。
其可不使學者晝見而夜誦之。
三塔 是年南康雲居山真如院祐禅師始創之。
以葬寺之物故僧侶童行骨殖之所。
諸方自爾遵有之。
祐生信州上饒王氏。
嗣黃龍南。
南嗣慈明圓禅師(續燈錄)。
丙子 紹聖三年 大遼 壽昌二年 西夏 冬十月大舉寇宋至延州見有備乃拔去 丁醜 紹聖四年 大遼 壽昌三年 西夏 蘇轼谪儋州。
惠州太守方子容奉敕書謂子瞻曰。
室人奉淮泗大聖僧伽甚謹。
前夕來别于夢中曰。
送蘇子瞻過海南。
今果此行數分已定。
夫複何憂(宋僧史)。
元符三年庚辰歲六月。
轼歸自海外居常州。
遨遊宜興。
初黃州谪所築室東坡。
因号東坡居士。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王局觀蘇轼卒于常州。
戊寅 元符元年 六月改元 大遼 壽昌四年 西夏 永安元年 己卯 元符二年 大遼 壽昌五年 西夏 錢塘高僧名道潛。
以詩見知于蘇文忠公轼。
公号其為參寥子。
凡詩詞疊唱更和。
形于翰墨。
必曰參寥。
及呂丞相公著為奏妙總師名之。
後與簡牍。
則曰妙總老師。
江浙石刻具存者多矣。
今略記。
公離錢塘。
以長短句别之曰。
有情風萬裡卷潮來。
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
幾度斜晖不用思量。
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
正暮山好處。
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
如我與君稀。
約他年東還海道。
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仲溫瑩禅師贊曰。
噫今世之小生。
于有道宗師必名呼而示其忽慢。
亦安知文忠于一詩僧尚爾敬重。
況道德崇重者耶。
瑩嗣大慧杲禅師(普燈)。
台州赤城崇善寺法師。
名有嚴。
退庵于栌木之下。
号曰樝庵。
懷安養故鄉。
有詩四首。
凄婉感人。
其一章曰。
西方真淨本吾家。
今憶歸程十萬賒。
客路竛竮都已困。
風塵孤苦最堪嗟。
七重樹聳千般樂。
八德池開四色華。
莫怪近來歸夢切。
奈何榮辱事無涯。
時争傳誦。
嚴生平笃于淨業。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夏四月将終。
見寶池大蓮華天樂四列而歸寂。
師著大部備檢四卷箋難四卷助覽四卷或對四卷流通(釋統)。
庚辰 元符三年 正月帝崩 大遼 壽昌六年 西夏 遼帝秋七月大漸。
戒孫延禧曰。
南朝通好歲久。
汝性剛切勿生事。
又戒大臣曰。
嗣君若妄動。
卿等當力谏止之。
帝崩在位四十六年。
廟号道宗。
谥天福皇帝(遼志)。
宋冬治泰陵知。
登封縣樓并請因餘力治嵩山少林道場。
達磨初祖之居也。
自監司郡縣百執事下逮士庶工賈不挽而同。
一朝而具名曰面壁庵。
林出芝十二本。
華各異色。
甘露雨于池。
夜有光四起屬天合為大陳。
東西數十裡。
後山居士陳師道記曰。
子孔氏之門顔闵冉皆無傳。
仲弓之後有荀卿。
曾輿之後有孟轲。
端本賜之後有莊休。
而荀孟莊之後無聞焉。
李氏之傳關尹。
尹之傳複無聞焉。
釋自能仁二十八世而為達磨。
又六世而為曹溪。
至于今又十有五世矣。
而儒老子之徒欲校其源委誤矣(後山文集)。
隆興黃龍山晦堂寶覺禅師。
名祖心。
冬十一月十六日入寂。
師生南雄邬氏。
嗣黃龍南禅師。
得寶覺法道者。
曰草堂惟清死心悟新太史黃山谷吳中立等(普燈)。
徽宗 諱佶。
神宗第十子。
初封端王。
年十九即帝位。
在位二十五年。
六月十日為天甯節。
時當承平日久。
蘇杭置造作局。
朱勉父子緻花石綱。
營良嶽萬歲山。
民間一花一石。
亦以供禦為名。
而脅之受賂滿所欲方免。
蔡京為太師。
内侍童貫領樞密。
受遼國燕人李嗣良而同歸。
言遼可取。
适女真來聘。
約夾攻遼。
金既滅遼複侵宋。
帝乃禅位太子。
尊帝曰太上皇。
為金師擁之北去。
降封天水郡王。
終于五國城(續宋通鑒) 建中靖國(一)崇甯(五)大觀(四)政和(七)重和(一)宣和(七)。
辛巳 建中靖國元年 大遼乾統元年 天祚立 西夏 遼天祚立。
諱延禧。
道宗之孫。
秦主元吉之子。
自稱天祚皇帝。
淫縱失道。
卒至于亡國(遼志)。
女真 楊割太師是歲死子阿骨打嗣。
續燈錄 秋八月十五日汴京法雲寺佛國禅師。
名惟白。
集禅派宗師機緣。
為續燈錄三十卷進呈。
帝親為制序以賜之。
其文曰。
昔釋迦如來之出世也受然燈佛記。
生淨梵王家。
分手指乎天地。
而其機也已露。
遊門觀于老死。
而幻緣也頓寂。
及乎唱道雞園騰芳鹫嶺。
無邊刹境遂現于一毫之端。
大千經卷畢出于微塵之表。
西被竺土。
東流震旦。
編葉而書。
則一時聖教。
雖傳于慶喜。
拈花而笑。
則正法眼藏。
獨付于飲光。
自達磨西來實為初祖。
其傳四七二三而至于曹溪。
于是雙林之道逾光。
一滴之流愈廣。
自南嶽青原而下分為五宗。
各擅門風。
應機酬對雖建立不同。
而會歸則一莫不箭鋒相拄鞭影齊施。
接物利生啟悟多矣。
源派廣迤。
枝葉扶疏。
而臨濟雲門二宗遂獨盛于天下。
朕膺天寶命。
紹國大統。
恭惟藝祖辟度門于綿寓。
太宗闡秘義于敷天。
章聖傳燈于景德。
永昭廣燈于天聖。
皆宏暢真風協助神化。
以成無為之治者也。
于皇神考尤向空宗。
元豐三年。
诏于大相國寺創二大禅刹。
辟慧林于東序。
建智海于西庑。
壬戌之歲。
以越國大長公主及集慶軍節度觀察留後附馬都尉張敦禮之請複建法雲禅寺于國之南。
于是祖席光輝。
叢林鼎盛。
天下襲方袍慕禅悅者雲集于上都矣。
今敦禮。
以其寺住持僧佛國禅師惟白探最上乘了第一義。
屢入中禁三登高座。
宣揚妙旨良惬至懷。
昔能仁說法華經。
放眉間白毫相。
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而彌勒發問。
文殊決疑。
以謂日月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持是經者妙光法師。
得其證者普明如來。
今續燈之名。
蓋燈燈相續光光相入義有在于是矣。
噫圓證覺海本含裹于十方。
生滅空漚遂沉淪于三有。
因明立所由塵發智。
識妄相仍轉入諸趣。
良可悲也。
若回光内照發真歸元則是錄也。
直指性宗。
單傳心印。
可得于眉睫。
可薦于言前。
舉手而擎妙喜世界。
彈指而現莊嚴樓閣神。
通妙用真不可思議者也。
嘉于有衆。
締此勝緣。
俱離迷津。
偕之覺路。
斯朕之志也。
汴京法雲禅寺佛國禅師。
名惟白。
生靜江府冉氏。
嗣圓通秀禅師。
秀嗣天衣懷。
懷嗣雪窦顯禅師(普燈)。
壬午 崇甯元年 大遼天祚皇帝乾統二年 女真 阿骨打初年 西夏 宋赦書一件應天下。
舊來有名德僧為衆師法未曾谥名者。
仰所屬勘會聞奏。
谥給師号。
诏天下軍州創崇甯寺。
又改額曰天甯寺。
至高宗改報恩寺光孝。
追崇嚴薦(南渡中興小曆)。
癸未 崇甯二年 大遼 乾統三年 女真 二年 西夏 宋夏四月。
敕谥杭州天竺寺慈雲大師遵式号法寶大師。
南屏法師梵臻谥實相法師。
未興軍終南山澄照律師谥法慧大師(南屏谥碑)。
甲申 崇甯三年 大遼 乾統四年 女真 阿骨打三年 西夏 漏澤園 宋春二月。
诏天下州縣置漏澤園。
殡客死無歸之士(東都帝紀)。
禦贊佛牙 宋夏五月五日。
帝迎三朝(太宗真宗仁宗)禦贊釋迦佛牙于大相國寺。
入禁中供養。
帝展敬。
次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點。
帝贊以偈曰。
大士釋迦文。
虛空等一塵。
有求皆赴感。
無刹不分身。
玉瑩千輪在。
金剛百煉新。
我今恭敬禮。
普願濟群倫(翻譯名義五十二篇)。
蕲州五祖山禅師。
名法演。
夏六月二十五日升堂辭衆入寂。
師生綿州鄧氏。
嗣白雲端和尚。
端嗣楊岐會。
會嗣慈明圓禅師。
臨濟下九世也。
嗣師之法者。
佛果勤(圜悟也)佛鑒勤佛眼遠。
世呼曰三佛。
遠之嗣曰黃龍牧庵忠等。
忠之嗣普庵菩薩印肅等(普燈錄)。
龍門三自省 佛眼遠禅師居龍門日作之也。
一曰是身壽命如駒過隙。
何暇閑情妄為雜事。
既隆釋種。
須紹門風谛審先宗。
是何标格。
二曰。
道業未辦去聖時遙。
善友師教誠不可舍。
自生勉勵念報佛恩。
惟已自知大心莫退。
三曰。
報緣虛幻豈可強為。
人世幾何随家豐儉。
苦樂逆順道在其中。
動靜寒溫自愧自悔(缁林寶訓)。
乙酉 崇甯四年 大遼 乾統五年 女真 阿骨打四年 西夏 宋秋八月鑄九鼎成作樂名曰大晟(東都事略帝紀)。
丙戌 崇甯五年 大遼 乾統六年 女真五年 西夏 丁亥 大觀元年 大遼 乾統七年 女真六年 西夏 宋诏左街十方淨因禅院禅師道楷住天甯寺。
開封尹李孝壽奏賜紫衣号定照禅師。
楷謝恩罷。
上表辭謝。
不敢竊冒寵榮。
帝再遣孝壽赍玺書谕意。
楷确然不回。
帝怒收楷付嶽。
有司問。
長老有疾乎有疾免罪。
楷曰。
生平不曾妄語。
豈敢僥幸稱疾。
遂受罰著縫掖編管淄州。
次年放逐。
便庵于芙蓉湖上。
學者益親。
帝賜所居額曰華嚴禅寺。
師生沂州崔氏。
初遊京師籍名術台寺。
試華嚴經。
得度得法投子山青禅師嗣之。
重和元年五月十四日入寂。
鄧州丹霞子淳等嗣之。
淳有二弟子。
曰清了(即真歇也)曰正覺(即天童宏智也)。
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九月二十日。
宏智出辭明越郡侯。
十月十日還寺。
十一日手書請育主大慧杲禅師主後事。
擲筆而逝。
齒發道具舍利流綴。
葬全身于東谷(師隰州人碑記)。
戊子 大觀二年 大遼 乾統八年 女真七年 西夏 宋蔡京進太師。
童貫加武康熙河等路宣撫。
内侍建節始此。
五月加貫檢校司空易鎮泰甯。
貫由此恃功選置将吏。
不複關朝廷矣(宋鑒)浙西湖州有邵宗益者。
剖蚌中有珠現阿羅漢像。
偏袒右肩矯首左顧衣紋畢具。
僧俗驚喜奉之以歸城南慈感天台教寺。
寺臨苕溪。
建炎間憲使楊應誠與客傳玩。
不覺越檻躍入溪中。
後溪涸沙明索而獲之。
建閣藏焉(韻語陽秋)。
飯僧嚫金練塘居士洪慶善持江東使節。
夜宿池州梅山。
愚丘宗禅師迎之相與夜話。
洪問。
以飯僧見于何經其旨安在。
宗曰。
四十二章經有雲。
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
乃至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住無作無證之者。
其無修證則是正念獨脫。
能飯斯人則功超諸佛。
然前輩知此旨者多矣。
洪曰。
其為誰乎。
宗曰。
且以近說如秦少遊藤州貶所自作挽章。
有誰為飯黃缁之句。
東坡既聞秦訃。
以書送銀五兩。
囑範元長為秦飯僧。
及東坡北歸至毗陵以疾不起。
太學生裒錢。
于東京慧林飯僧。
蘇黃門撰東坡墓志首載之。
洪曰。
嚫金有據乎。
宗曰。
公豈不見毛詩小雅鹿鳴燕群臣嘉賓也。
既飲食之。
又實币帛筐篚。
以将其厚意。
蓋飲食不足以盡敬。
而加贈遺以緻殷勤也。
于是為誦丁晉公齋僧疏曰。
佛垂遍智。
道育群生。
凡欲救于傾危。
必預形于景贶。
謂白衣幹祿叨家宰之重權。
丹陛宣恩忝先皇之優渥。
補仲山之衮曲盡巧心。
和傅說之羹難調衆口。
嘗于安寝忽夢清容。
妙訓泠泠俾塵心而早悟。
貢儀隐隐恨凡目以那知。
蓋智永周身事乖遠害。
至禍臨而莫測成災。
及以非常黜向西京。
感聖恩而寬宥。
竄于南裔當忠憲以甘心。
咎實自贻。
孽非他作。
念一家之散地望萬裡以何歸。
既為負國之臣。
永絕經邦之術。
程由湘土。
道假靈山。
正當煩惱之身。
忽接清涼之衆。
方知富貴難保始終。
直饒鼎食之榮。
豈若盂羹之美。
特形歸命恭發精誠。
虔施白金充修淨供。
飯苾刍之高德。
答懶瓒之深慈。
冀保此行乞無他恙。
伏願天回南眷。
澤賜下臨。
免置邊夷。
白日便同于鬼趣。
賜歸中夏黃泉再感于天恩。
虔罄丹誠永緊法力。
洪曰。
向讀名臣傳。
隻見補仲山衮知傅說羹一聯而已。
今獲全聞。
其精禱若此(感山雲卧紀談) 衡嶽寺高僧名明瓒。
性懶而食殘。
時曰懶殘李泌異而往谒之。
撥火出芋。
以其半啖必曰。
領取十年宰相。
己醜 大觀三年 大遼 乾統九年 女真八年 西夏 宋十二月二十七日。
四明法智下二世杭州慈辯法師從谏自元豐元祐至大觀住上竺二十四年。
退居處州壽聖入寂。
嗣法弟子十人。
西浙擇卿齊璧其傳最盛(教行錄)。
庚寅 大觀四年 大遼 乾統十年 女真九年 西夏 宋六月。
以張商英入相。
時久旱。
是夕大雨。
禦書商霖二大字賜商英。
次年四月罷。
宣和四年薨。
号無盡居士。
寓荊南日。
道學自居。
少見推許。
圜悟舣舟谒之。
劇談華嚴旨要。
圜悟曰。
華嚴現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無假法。
所以即一而萬。
了萬為一。
一複一。
萬複萬。
浩然莫窮。
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卷舒自在。
無礙圓融。
此雖極則終是無風匝匝之波。
無盡于是不覺促拓。
圜悟遂問曰。
到此與祖師西來意為同為别。
公曰同矣。
圜悟曰。
且得沒交涉。
公色為之愠。
圜悟曰。
不見雲門道。
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
猶是轉句。
直得不見一色。
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
彼德山臨濟豈非全提乎。
公乃首肯。
翌旦複舉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事無礙法界。
圜悟又問。
此可說禅乎公曰正好說禅也。
圜悟笑曰不然。
正是法界量裡在。
蓋法界量未滅。
若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
始好說禅。
如何是佛幹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淨偈曰。
事事無礙如意自在。
手把豬頭口誦淨戒。
趁出淫坊未還酒債。
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無盡公曰。
美哉之論豈易得聞乎。
羅湖贊曰。
夫圜悟融通宗教若此。
故使達者心悅而誠服。
非宗說俱通安能爾耶(瑩仲溫羅湖錄)。
圜悟 西川成都府昭覺寺禅師。
名克勤。
彭州駱氏子。
世宗儒。
兒時日記千言。
遊妙寂寺見佛書有感。
遂出家。
依師自省祝發。
從文照法師通講說。
又從敏行授楞嚴。
出蜀首谒玉泉皓。
次依金銮信大沩喆黃龍晦堂心東林總。
皆稱美之。
晦堂曰。
他日臨濟一派屬子矣。
最後到蕲州。
谒演禅師于五祖山。
盡領其奧旨。
至是崇甯中還鄉裡。
成都帥翰林郭公知章。
請開法六祖寺更昭覺。
政和初謝事複出峽南遊。
時無盡居士張公商英寓荊南。
師谒之談華嚴。
無盡公信敬拜禮之。
留住碧岩。
複徙道林。
樞密鄧公子常奏賜紫服師号。
诏住建康蔣山。
敕補汴京天甯萬壽寺。
帝召見褒寵甚渥。
建炎初又遷鎮江金山。
适高宗駕幸揚州。
诏入對賜号圜悟禅師。
遷江西雲居。
久之還領昭覺。
紹興五年(高宗年号)八月己酉示微恙。
趺坐書偈别衆投筆而逝。
火化舌齒不壞。
舍利五色無數。
塔于昭覺寺之側。
谥真覺禅師。
嗣五祖山演禅師。
演嗣白雲端。
端嗣楊岐會。
會嗣慈明圓禅師。
臨濟派也(普燈錄)。
辛卯 政和元年 大遼 天慶元年 女真阿骨打十年 西夏 壬辰 政和二年 大遼 天慶二年 女真阿骨打十一年 西夏 宋太師楚國公蔡京喜食鹑。
預籠蓄而烹之。
嘗夢鹑數千訴于前。
其一緻詞曰。
食君禀中粟。
充君箸下肉。
一羹數百命。
生死猶轉毂。
看君壽千春。
禍福相倚伏。
京甚畏焉 宋秋九月。
改官名太宰少宰。
曰左右仆射。
癸巳 政和三年春三月王安石進封舒王 大遼 天慶三年 女真阿骨打十二年 西夏 宋東都妙慧尼寺住持淨智大師慧光。
生成都範氏。
其著書号唐鑒。
乃其叔父也。
是年帝自禁中以法衣施諸禅長老。
光亦預焉。
因命資次說法。
而光受當其末。
升座問答罷顧視大衆曰。
若論說禅說道。
則諸大禅師已說了也。
教山僧到這裡說個甚麼即得。
豈不見先德道千種言萬般解。
隻要教君長不昧。
然雖如是畢竟如何。
遂以法衣覆頂。
良久雲。
衲帔蒙頭萬事休。
此時山僧都不會便下座。
于時缁素聽者萬計。
靡不歎服。
所以韓舍人子蒼銘光之塔稱其多聞善辯焉。
塔創于豫章西山聖相之原(雲卧紀談)。
宋四月。
西蜀嘉州奏。
風折大樹枯株有僧在定。
髭發蒙密指爪纏身。
帝令送至京師。
秋八月迎入禁中。
譯經院三藏大師金總持。
鳴金磬出其定。
僧曰。
我東林遠法師之弟慧持也。
西遊峨嵋。
因入定于此。
遠公無恙否。
三藏曰。
遠公東晉人。
去世已七百年。
僧遂不語。
三藏徐啟。
今欲何歸。
僧曰陳留縣。
即複入定。
乃用其言葬陳留。
帝令繪其像頒天下。
禦制贊三首曰。
七百年前老古錐。
定中消息許誰知。
争如隻履西歸去。
生死徒勞未作皮。
藏山于澤亦藏身。
天下無藏道可親。
為語莊周休拟議。
樹中不是負趍人。
有情身不是無情。
此彼人人定裡身。
會得菩提本無樹。
不須辛苦問盧能(普燈錄二十二卷。
慧持見東晉義熙八年)。
甲午 政和四年 大遼 天慶四年 女真阿骨打十三年秋八月叛遼 西夏 女真 金也。
世本新羅人。
号完顔氏。
完顔猶漢言王也。
世為酋長。
服屬大遼二百年。
世襲節度使。
至龛福下四世。
妻女真女生二子。
長曰胡來。
胡來生三子。
長曰核裡。
次曰蒲刺束。
季曰楊割。
楊割生三子。
長曰阿骨打。
次曰吳乞馬。
季曰思改。
思改生粘罕。
女真至楊割太師始雄諸部。
丙子歲蕭解裡嘯聚。
遼捕之。
遂投生女真界(見壽昌乙亥下)。
遼命楊割圖之。
楊割但斬解裡。
遣長子阿骨打獻首級于遼。
自此楊割内恃有功。
陰懷異志。
楊割死。
阿骨打之年。
會遼主天祚掊剝是嗜。
上下荒淫。
其相李俨蕭奉先輩庸瑣貪婪。
阿骨打承其父楊割富庶之餘。
兵強馬壯力有異圖。
先是女真之地東北鄰于五國。
五國之東接大海。
出名鷹。
自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青。
小而俊健能擒鵝鹜。
爪曰者尤以為異。
遼人酷愛之。
天祚嗣位責貢尤苛。
逼其國人窮取以獻。
女真至五國戰鬥而後得。
女真苦之。
且沿邊諸帥邀求賂遺無虛日不勝其擾。
諸部怨叛于遼。
潛結阿骨打舉兵謀亂。
至是甲午年秋八月。
阿骨打始叛。
用粘罕胡舍為謀主。
銀木割移烈婁宿阇母等為将帥。
甲馬二千犯混同江之東甯江府。
天祚遣兵禦之。
皆敗遂失甯江州。
阿骨打将兵轉戰而前。
乙未年秋八月。
遼主天祚下诏親征女真。
路出長春。
軍中一夕戈甲有光。
遼相張琳曰。
唐莊宗攻梁。
矛戟夜有光。
郭崇韬曰。
火出兵入破賊之兆。
天祚喜而信之。
十一月進戰兵潰。
天祚一日一夜走五百裡。
退保長春。
女真乘勝。
遂并渤海遼陽等五十四州(遼志) 長白山混同江。
俱今遼陽開元路鹹平府。
乙未 政和五年 二月立定王相為皇太子 大遼 天慶五年 女真阿骨打十四年 西夏 宋四月。
明州延慶院明智法師中立入寂。
立嗣神智鑒文。
文嗣廣智尚賢。
三世皆繼住持延慶祖庭。
至立益盛。
晁說之銘其塔(祖庭塔銘)。
宋左街香積院法師永道。
敕賜号寶覺大師(道三藏法師傳)。
隆與府黃龍山死心禅師。
名悟新。
韶州黃氏子。
生有紫肉幕左肩。
右袒如僧伽黎狀。
壯依佛陀院德修祝發。
進具參方谒晦堂心禅師。
得其法要。
遂嗣之。
至是乙未十二月十三日入寂。
荼毗舍利五色。
後有過其區所者。
獲之尤多。
塔于晦堂丈室之北(普燈)。
隆興府泐潭湛堂禅師。
名文準。
生興元府梁氏。
受具後參方谒真淨文禅師。
服勤十年。
一日舉杖決渠水濺衣忽大悟。
顯谟李公景直守豫章。
請開法雲岩。
遷泐潭。
至是政和五年十月二十日。
更衣說偈而化。
阇維睛齒念珠不壞。
舍利晶圓光潔塔于南山之陽。
無盡居士丞相張公商英撰行業碑。
大慧杲禅師為禅侶時請之也。
師嗣真淨文。
文嗣黃龍南禅師(普燈)。
丙申 政和六年 大遼 天慶六年 女真阿骨打十五年 西夏 宋秋九月一日杭州靈芝寺律師元照跏趺入寂。
壽六十九歲。
僧臘五十一夏。
葬寺西北隅。
谥曰大智。
劉焘銘其塔。
關演碑其行業。
孫觌為立石。
照字湛然。
生餘杭唐氏。
初毗尼大學親自佛制。
自文殊已降不許措一詞。
優婆離結集不敢衍一字。
人間天上十方三界。
刹海無盡聖衆。
唯同一律可謂嚴矣。
如世禮樂征伐必自天子出。
公侯卿大夫不容僭也。
然大法東度。
唯律未明。
學者失己。
唐太宗貞觀中永興軍終南山澄照大律師道宣作戒疏羯磨疏事鈔弘四分律。
流傳逾四百載。
釋義近六十家。
于中大昭慶律師允堪作會正記。
獨為盡理。
最後此靈芝太智元照。
以法華開顯圓意。
作資持記。
與會正師殊途同歸。
推明南山元意。
而上合于佛制。
自是會正資持又分宗于律矣。
如析金杖不失金體。
無作戒體果可分耶(系年錄)。
丁酉 政和七年诏改節度觀察留後為承宣使 大遼 天慶七年 女真阿骨打十六年 西夏 林靈素者溫州人也。
善符術輔以雷公法。
初往來不逞于宿毫淮泗間。
乞食諸寺。
僧薄之。
至楚州(今淮安路)。
與釋慧世相驅擊訟于官。
時府倅石仲喜其辯捷輕俊。
為脫之置館中。
問吐納燒煉蜚升之術。
至是政和七年正月。
仲攜之入京谒宰相蔡京。
京緻見帝。
林大言曰。
天上有神霄王清府。
長生帝君主之。
其弟青華帝君皆玉帝子。
次有左相仙伯并書罰仙吏褚慧等八百餘官。
謂帝即長生帝君。
蔡京乃左相仙伯。
靈素即褚慧。
帝忻然信之。
賜林号金門羽客。
作通真宮以處之。
帝自号教主道君皇帝。
二月诏改天下天甯觀為神霄王清萬壽宮。
所在無觀者以寺充。
仍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大帝君像。
建寶箓宮。
置道學科。
宣和元年帝有景贶。
冬十一月放林靈素歸溫州死之(東都事略帝紀)。
隆興府黃龍山佛壽靈源禅師。
名惟清。
得法晦堂室中。
至是秋九月十八日入寂。
師嗣晦堂寶覺心禅師。
嗣師之法慧古德逢守市皆高第弟子。
時伊川居士徐師川.朱世英.洪駒父皆從之問道(普燈錄)。
汴京智海佛鑒禅師。
名慧勤。
舒州(今安慶路)汪氏子草歲師本郡廣教圓深。
試所習得度。
每以法華經佛言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味之有省。
入五祖演和尚室。
深得法要嗣之。
舒守孫鼎臣請住太平。
法道大播。
政和初诏住汴京智海。
經五年乞歸。
得旨居建康嶈山。
樞密鄧公子常奏賜師号紫服。
至是政和七年九月八日。
上堂雲。
祖師心印。
狀似鐵牛之機。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直饒不去不住。
亦未是衲僧行履處。
且作麼生是衲僧行履處。
待十月前後為諸人注破。
至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端坐。
手寫别故舊書數紙停筆而化。
阇維收靈骨舍利。
塔于寺左。
嗣師之法者守珣等。
珣生湖州施氏。
住何山天甯。
号佛燈禅師。
至紹興六年亦以十月八日歸寂。
通判雙槐居士鄭績。
待制養空居士潘良貴深有扣明焉(普燈錄)。
戊戌 重和元年 大遼 天慶八年 大金阿骨打稱帝天輔元年 西夏 宋帝汴京作壽山艮嶽。
是年秋七月成。
賜名華陽宮。
蜀郡漢州雒縣僧祖秀。
字紫芝。
欽宗靖康初親遊其間。
作華陽宮記。
載之東都事略。
秀嘗集文忠公修江州圓通讷禅師論議佛法大旨。
作歐陽外傳。
後湖居士蘇庠序之。
高宗紹興二年。
其弟子昙運仲宏集師講義為傳。
作疏鈔三卷。
汝陰王铚又叙之。
右相魏國公張浚并述後叙。
刊行于世。
秀作佛運編年通論。
祖琇者作統紀。
并為己有之。
琇号石室(雲卧紀談)。
大金 女真也。
阿骨打建國稱帝。
遼主天祚在京中。
聞燕王兵敗女真入新州。
晝夜憂懼。
秋女真取東京黃龍府五十餘城。
是時有楊樸者。
遼東鐵州人也。
本渤海大族。
登進士第累官校書郎。
先是渤海人高永昌殺遼東京留守蕭保先。
自稱為渤海國皇帝。
據遼東五十餘州。
遼主遣相張琳将兵讨之。
琳敗績。
女真破渤海軍斬高永昌。
降楊樸而用之。
樸勸阿骨打稱皇帝。
改元天輔。
以王為姓。
以旻為名。
以其國産金号大金。
又說阿骨打曰。
自古英雄開國受禅。
先求大國封冊。
秋八月。
阿骨打遣人詣遼主天祚求封冊。
其事有十。
徽号大聖大明皇帝(一也)國号大金(二也)玉辂(三也)衮冕(四也)玉刻禦前之寶(五也)以兄弟通問(六也)生辰正旦遣使(七也)歲輸銀絹二十五萬匹兩分南宋歲賜之半(八也)割遼東長春兩路(九也)送還女真阿鹘産趙三大王(十也)天祚付群臣議。
蕭奉先大喜。
以為自此無患。
差靜江軍節度使蕭習烈.翰林學士楊勉充封冊使。
副歸州觀察使張孝偉.太常少卿王府充通問。
副使衛尉少卿劉湜充管押禮物官。
将作少監楊主忠充讀冊使。
備天子衮冕.玉冊.金印.車辂.法駕之屬。
冊立阿骨打為東懷國至聖至明皇帝。
其冊文略曰。
眷惟。
蕭慎之區。
實介扶餘之俗。
土濱上國。
材布中嵚。
雅有山川之名承其父祖之胤。
碧雲袤野固須挺于渠材。
皓雪飛霜疇不惟于絕駕。
章封屢報。
誠意交孚。
載念遙芬宜膺多[戩-(ㄙ*ㄙ)+(ㄠ*ㄠ)]。
是用遣蕭習烈等。
持節備禮。
冊為東懷國至聖至明皇帝。
義敦友睦。
地裂豐腴。
嗚呼戒哉欽哉。
式孚于休所有徽号。
緣犯祖号改為至聖至明。
餘悉從之。
使人自十月發行。
冬十二月至金國。
是月阿骨打追尊九代祖龛福。
谥景元皇帝号始祖。
八代祖名訛魯谥德皇帝。
七代祖名洋海谥安皇帝。
六代祖名随闊谥定昭皇帝号獻祖。
五代祖名實魯谥成襄皇帝号昭祖。
曾祖太師名胡來谥惠皇帝号景祖。
父大師名楊哥谥孝平皇帝号穆宗。
妃後皆追加谥号(金志)。
阿骨打以遼使儀物示楊樸。
楊樸以儀物不全用天子之制。
又東懷國乃小邦懷其德之義。
仍無冊為兄之文。
如遙芬多[戩-(ㄙ*ㄙ)+(ㄠ*ㄠ)]皆非美意。
彤弓象辂亦諸侯事。
渠材二字意似輕侮。
命習烈歸易其文。
習烈曰。
兄友弟恭出自周書。
言友睦則兄之意見矣。
楊樸等面折以為非是。
阿骨打大怒。
叱出使副欲腰斬之。
糊罕諸酋為謝乃解。
然猶人各笞百餘。
至次年三月止遣蕭習烈楊立忠回雲。
冊文我都不曉。
徽号國号王辂禦寶我都有之。
須稱我大金國皇帝兄即已。
能從我今秋可至軍前。
不然我提兵取上京矣。
天祚惡聞女真事。
蕭奉先揣其意皆不以聞。
遷延久之。
聞上京已破和議遂寝。
後天祚雖複言和。
阿骨打皆不報(遼志)。
己亥 宣和元年 大遼 天慶九年 大金 天輔二年 西夏 元德元年 宋二月诏改佛為大覺金仙。
餘為仙人大士。
僧稱德士。
尼為女德士。
寺為宮。
院為觀。
禁銅钹。
賜佛天尊服。
德士衣道流戴冠執笏。
京師左街崇先香積院寶覺大師永道上書谏曰。
自古佛法與國運同盛衰。
元魏太武信崔浩滅佛法。
不五六年崔浩赤族。
文成帝大興之。
周武信衛元嵩滅佛法。
不六七年元嵩貶死。
隋文帝繼興之。
唐武宗信李德裕李歸真滅佛法。
不一年歸真誅。
德裕竄死朱崖。
宣宗盛興之。
我國家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列聖相承譯經試僧流通佛法。
自有成憲萬世可守也。
上震怒黥永道于道州。
道在貶所齋戒嚴整如常。
時道昔者嘗從西天總持三藏禀真言軌範。
至是值軍民多瘴瘧。
道咒水以飲之。
無不全安。
三月京師大水街衢浩渺。
朝廷委林靈素治水。
日夜溢漲。
君臣懷懼泗州僧伽普光王現靈禁中。
帝焚香歸敬。
見僧伽振錫登城。
水乃頓涸。
上下大悅。
冬十一月放林靈素歸溫州。
宣和二年秋九月。
诏複佛号。
德士複為僧。
永道量移近郡。
宣和七年诏永道還京師複僧形服。
朝廷旌其護法。
念其精忠。
改賜名曰法道。
住昭慶昭先院。
兼領右街顯聖釋迦院(東都事略又道三藏本傳)。
金人四月攻陷遼國。
上京路祖州則太祖之天膳堂。
懷州則太宗德光之崇元殿。
慶州則望仙望聖神儀三殿。
比先破幹顯等州。
如凝神殿安元聖母殿木葉山之世祖殿諸陵寝皇妃子弟影堂。
焚燒掠盡發掘金銀珠玉。
所司即以聞。
蕭奉先皆抑而不奏(遼志)。
庚子 宣和二年 複僧佛号 大遼 天慶十年 大金 天輔三年 西夏 元德二年 宋太尉陳良弼建大會齋延諸禅講。
有善法師。
賢首宗之雄者号義虎。
緻問諸禅曰。
吾佛設教自小乘至于圓頓。
掃除空有獨證真常。
然後萬德莊嚴方名為佛。
而禅宗以一喝轉凡成
正欲世人鹹見大士示化之真容耳。
即命畫工圖之。
頃刻不見(華嚴感應錄。
并紫芝佛運編年)。
哲宗 煦。
神宗第六子。
十歲即位。
宣仁太後高氏臨朝聽政。
相司馬光呂公著。
元祐之治盛焉。
紹聖之後政不逮矣。
在位十五年壽二十五 元祐(八)紹聖(四)元符(三)。
丙寅 元祐元年 大遼 鹹雍二十二年 西夏 春二月。
司馬光拜左相。
三月程頤為崇政殿說書。
一日言聞陛下宮中盥而避蟻有是乎。
帝曰然深恐傷之耳。
頤曰。
推此心以及四海。
帝王之要道也(聖政錄)。
夏四月。
呂公著拜右相。
文彥博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帝紀)。
秋九月。
溫國文政公司馬光薨于相位(帝紀)。
冬十月敕改衍聖公。
為奉聖公。
仍置教授一員。
教孔氏子弟(宋鑒)。
台州白蓮寺法真大師處鹹。
七月二十三日與衆言别。
跏趺而逝。
嗣法二弟子。
曰智湧了然。
曰真教智仙。
仙傳圓智。
上竺證悟大師也(釋統)。
淨土 汴京有曦法師者。
定中遊淨土。
見大蓮華光明黃色。
題名其上曰宋比丘宗本之座。
既而定起。
往述其事。
是時圓照請老歸蘇州靈岩。
曦問曰。
禅師何故位歸淨土。
圓照曰。
宗本修禅時心在極樂世界。
無二相也(人天寶鑒)。
丁卯 元祐二年 大遼 鹹雍二十三年 西夏 春正月宋冊李幹順為夏國主 秀州崇德界有車溪。
僧因唐世青鎮古塔建壽聖院。
請法師擇卿開山住持。
卿慈辯之子。
南屏之孫。
法智下第三世也。
入寂于徽宗大觀間。
塔葬院南芙蓉浦上。
有嗣子。
曰可觀有朋齊璧如湛善榮。
燈燈相續學侶皆龍象。
歲建法華三昧期忏。
高宗居德壽宮。
改壽聖為廣福院。
吳越講宗多車溪之派系(寺記)。
戊辰 元祐三年 大遼 鹹雍二十四年 西夏 四月寇塞門寨 杭州南山慧因寺法師。
名淨源。
生晉江楊氏。
先世泉之晉水人故。
學者以晉水稱師。
受具參方。
受華嚴于五台承遷。
學合論于橫海明覃。
南還聽楞嚴圓覺起信于長水法師子璇。
四方宿學推為義龍。
因省親于泉。
泉主請住清涼。
複遊吳住報恩觀音。
杭守沈文通置賢首院于祥符寺以延之。
遷秀州青鎮密印寶閣。
移華亭普照之善住。
左丞蒲宗孟撫杭。
愍其苦志于宗。
奏慧因寺以居師。
高麗義天僧統之來也。
申弟子禮以見師。
初華嚴一宗疏鈔久矣散墜。
因義天持來咨決逸而複得。
義天之還國也。
以金書華嚴三譯本一百八十卷自高麗遣使遺師。
建大閣安奉之。
故俗呼慧因為高麗寺。
至是元祐三年十一月己酉師乃入滅。
世壽七十八歲。
塔舍利于寺西北隅。
其宗稱為中興教主。
太尉呂惠卿。
字吉甫。
為建行業碑。
仍作華嚴閣記。
蔣之奇立石(本傳)。
華嚴經(晉譯六十卷。
唐譯八十卷。
唐又譯後分四十卷)。
己巳 元祐四年 大遼 鹹雍二十五年 西夏 靈芝律師元照。
普勸道俗歸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是時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蘇轼。
乃以舍其母蜀郡太君程氏遺留簪珥采畫淨土佛像。
以薦父母。
仍作頌贊之(東坡文集) 冬十月真州長蘆院禅師宗頤。
與當時名勝盛結蓮華淨土念佛社(葦江集)。
冬十一月三日。
高麗國義天僧統遣其徒壽介至杭。
祭晉水于墳塔(行業碑)。
庚午 元祐五年 大遼 鹹雍二十六年 西夏 西湖 唐白侍郎居易刺杭州。
浚理為勝概。
至是龍圖閣學士蘇轼守杭州。
奏杭有西湖猶人之有眉目。
而葑生已翳。
乃浚湖之舊。
環三十裡際山為岸。
積其葑于湖旁。
直通南北為長道。
楊柳木芙蓉間值其上。
杭人名曰蘇公堤(坡集奏議)。
辛未 元祐六年 大遼 鹹雍二十七年 西夏 太史黃公諱庭堅。
字魯直。
号山谷道人。
至是丁家艱館黃龍山。
從晦堂禅師祖心遊。
與死心新草堂清尤笃方外契。
晦堂因語次舉。
孔子謂弟子。
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請公诠釋而至于再。
晦堂不然其說。
公怒形于色。
沉默久之。
時當暑退涼生秋香滿院。
晦堂曰。
聞木犀香乎。
公曰聞。
晦堂曰。
吾無隐乎爾。
公欣然領解。
及在黔南緻書死心新曰。
往日嘗蒙苦口提撕。
常如醉夢。
依俙在光影中。
蓋疑情不盡命根不斷。
故望崖而退耳。
谪官在黔州道中晝卧。
覺來忽然廓爾尋思。
平生被天下老和尚懑了多少。
惟有死心道人不肯。
乃是第一相為也(感山瑩仲溫羅湖錄)。
秋八月。
汴京法雲寺禅師法秀入寂。
诏杭州淨慈寺禅師善本繼席住持。
賜号大通禅師。
師名善本。
姓董氏。
漢仲舒之裔也。
大父琪父溫皆官于隸。
遂為隸人。
甫及長博極群書。
無仕宦意。
仁宗嘉祐八年。
與弟善思往京師地藏院試經得度。
習毗尼。
東遊至蘇州(今平江路)。
禮圓照本禅師于瑞光。
發明悟真。
執侍五年。
圓照令師依圓通秀公。
又盡其要。
神宗元豐七年渡淮留太守岩。
久之出住雙林。
遷淨慈。
至是诏住法雲。
賜大通号。
師凡所住見佛菩薩像之行立者。
終不敢坐。
齋食以魚胾名者不食。
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類如此。
元祐七年秋。
師丐老歸杭州西湖。
制可。
至徽宗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謂左右曰。
止有三日已。
而果殁。
塔全身于上方。
世壽七十五歲。
僧臘四十五夏。
師嗣圓照本禅師。
世謂大小本焉。
圓照嗣懷禅師(續燈)。
九月二十日。
杭州龍井山辯才法師入寂。
師名元淨。
自仁宗嘉祐末曆治平熙甯三朝。
住上天竺一十七年。
道滿朝野。
元豐間辭而複住又三年。
晚居龍井。
飲食起居之際。
眉間流光。
皆舍利。
謂參寥子道潛曰。
吾淨業已成。
越七日無疾右脅而逝。
門下侍郎蘇轍銘其塔。
龍圖閣學士知隸州蘇轼祭之。
文曰。
孔老異門。
儒釋分宮。
又于其間禅律相攻。
我見大海有南北東。
江河雖殊其至則同。
維大法師自戒定通。
律無持破垢淨皆空。
講無辯讷事理皆融。
如不動山。
如常撞鐘。
如一月水。
如萬竅風。
八十一年生雖有終。
遇物而應。
施則無窮。
我初适吳尚見五公。
講有辯(海月也)臻(南屏也)禅有琏(大覺也)嵩(明教也)。
後二十年獨餘此翁。
此又去矣。
後生誰宗(東坡文集龍并碑記)。
江西隆興府(今降興路)兜率寺禅師。
名從悅。
生贛州熊氏。
初首衆于道吾。
谒雲蓋智和尚。
智指之見洞山文禅師。
深領奧旨。
出世鹿苑。
至是元祐六年冬十一月辛卯。
師澡浴集衆說偈曰。
四十有八。
聖凡盡殺。
不是英雄。
龍安路滑。
奄然而化。
領法要悟心者。
無盡居士商英張公。
公遣使持祭且曰。
老師于祖宗門下有大道力。
不可使來者無所起敬。
俾塔于龍安之乳峰。
後為奏谥師号。
嗣真淨文禅師。
與法雲杲同禀。
無盡張公。
蚤負禅學。
猶欲尋諸宗師與之決擇。
因朱給事世英語。
及兜率悅禅師禅學高妙聰敏出于流類。
至此元祐六年。
公漕江西按部分甯。
五禅住持逆于旅亭。
顧問至兜率。
公曰。
聞師聰敏之名久矣。
悅遽對曰。
從悅臨濟兒孫。
若以聰敏說文章。
定似都運談禅。
公雖壯其言而意不平。
遂作偈命五禅舉揚曰。
五老機緣共一方。
神鋒各向袖中藏。
明朝老将登壇者。
便請橫矛戰一場。
悅當其末提綱之語盡貫前者。
公因喜之。
乃遊兜率相與夜談。
及宗門事。
公曰。
比看傳燈錄。
一千七百尊宿機緣。
唯疑德山托缽話。
悅曰。
若疑托缽話。
其餘則是心思意解。
何曾至大安樂境界。
公憤然就榻。
屢寝屢起。
夜将五鼓。
不覺趯翻溺器。
忽大省發。
甚喜。
即扣悅丈室門。
謂悅曰。
已捉得賊了也。
悅曰。
贓物在甚麼處。
公拟議。
悅曰都運且寝。
翌旦公有頌曰。
鼓寂鐘沈托缽回。
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隻得三年活。
莫是遭他受記來。
别去未幾。
悅遂歸寂。
公登右揆之明年。
當徽宗宣和辛卯歲二月奏請悅谥号。
遣使持文祭于塔祠曰。
昔者仰山謂臨濟曰。
子之道他日盛行于吳越間。
但遇風則止。
後四世而有風穴延沼。
沼以谶常不怿。
晚得省念而喜曰。
正法眼藏今在汝躬。
死無遺恨矣。
念既出世首山。
荒村破寺衲子才三十餘輩。
然其道大振天下。
師于念公為六世孫。
于雲庵為嫡嗣。
住山規範足以追媲首山。
機鋒敏妙初不減風穴。
餘頃歲奉使江西按部西安。
相識于龍安山中。
抵掌夜語。
盡得其末後大事正宗顯決。
方以見晚為歎。
而師遽亦化去。
惜其福不逮慧。
故緣不勝。
喜其德不可掩。
故終必有後。
有若疏山了常兜率慧照慈雲明鑒清溪志言者。
皆說法一方。
有聞于時。
有若羅漢慧宜楊岐子圓廣慧守真贛川智宣者。
皆遁迹幽居。
痛自韬晦。
風穴得一省念。
遂能續列祖壽命。
今龍安諸子乃爾。
其盛豈先師靈骨真灰燼無餘耶。
蓋其道行實為叢林所宗向。
有光佛祖。
有助化風。
思有以發揮之。
為特請于朝蒙恩追谥真寂大師。
嗚呼餘惟與師神交道契。
故不敢忘外護之志。
雖其死生契闊之異。
而蒙被天子之殊恩則幸亦共之。
仰惟覺靈隻此榮福(瑩仲溫羅湖錄)。
仲溫贊曰。
夫蔚為儒宗而崇佛道未有如公者。
然非敏手安能激發。
苟非上根未易承當。
至于嶽立廊廟展大法施。
既不忘悅之道義。
而特與追榮。
矢心以詞。
勤勤若此。
蓋所以昭示尊師重法欤(仲溫文集)。
托缽因緣。
雪峰義存在德山作飯頭。
一日德山托缽赴堂。
雪峰曰。
鐘未鳴鼓未響。
托缽向甚麼處去。
德山便歸方丈。
雪峰舉似岩頭全奯。
全奯曰。
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
德山聞知令侍者喚奯來前曰。
汝不肯老僧那。
奯密啟其意。
山乃休。
明日升堂。
果與尋常不同。
奯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
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
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
雖然也秖得三年活。
德山後三年示寂(傳燈錄)。
壬申 元祐七年 大遼 鹹雍二十八年 西夏 靈源禅師惟清。
參承晦堂心禅師于黃龍。
清侍者之名著聞叢林。
至是元祐七年。
無盡居士張公漕江西欽慕之。
檄分甯邑官。
同諸山勸請出世于隆興觀音。
其命嚴甚。
時清寓興化。
不得已遂親出投偈辭免曰。
無地無錐徹骨貧。
利生深愧乏餘珍。
廛中大施門難啟。
乞與青山養病身。
黃太史魯直憂居裡闾。
有手帖與興化海老曰。
承觀音虛席。
上司甚有意于清兄。
清兄确欲不行亦甚好。
蟠桃三千年一熟。
莫做退花杏子摘卻。
此事黃龍興化。
亦當作助道之緣共出一臂。
莫送人上樹拔卻梯也(林間錄)。
瑩仲溫羅湖錄贊曰。
江西法道盛于元祐間。
蓋彈壓叢林者眼高耳。
況遴選之禮優異如此。
靈源以偈力辭。
而太史以簡美之得非有所激而雲。
癸酉 元祐八年 九月大後高氏崩 大遼 鹹雍二十九年 西夏 甲戌 紹聖元年 大遼 鹹雍三十年 西夏 乙亥 紹聖二年 大遼 壽昌元年 帝加尊号改元 西夏 遼道宗洪基。
加号聖文神武全功大略聰仁孝惠天祐皇帝。
壽昌二年。
大國舅帳蕭解裡四郎君善騎射。
豪傑不羁。
常養亡命數十人。
從行往來遊獵于遼。
至東西郡間。
其飲食用度。
強取辦于富民。
一日獲罪。
遼國捕之甚峻。
即嘯聚為盜。
未旬日有衆二千餘人。
攻陷幹顯等數州。
諸道發兵捕讨。
潛率衆奔生女真界(女真之種有生熟之分。
居混同江之南者謂之熟女真。
阿骨打所居。
乃江之北謂之生女真。
亦臣于遼國)。
就結楊割大師謀叛。
諸軍追襲至境上不敢進。
乃具以聞北樞密院。
尋降宣劄子付楊割一面圖之。
楊割遷延數月。
獨斬解裡首級。
遣長子阿骨打獻遼。
餘悉不遣绐雲已誅絕矣。
遼不得有二進楊割父子官爵。
自是楊割父子内恃有功于遼。
陰懷異志。
吞并旁近部族以金珠良馬。
時常賂遺權貴以通情好(契丹國志)。
六月九日。
韶州南華寺禅師重辯。
請龍圖閣學士蘇轼。
書柳宗元所撰六祖大鑒禅師碑。
轼又題其後曰。
釋迦以文設教。
其譯于中國。
必托于儒之能言者。
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者。
以房融筆受故也。
柳宗元南遷始究佛法。
作曹溪南嶽諸碑。
妙絕古今。
自唐以來頌述祖師者多矣。
未有通亮簡正如宗元者。
蓋推本其言與孟轲氏合。
其可不使學者晝見而夜誦之。
三塔 是年南康雲居山真如院祐禅師始創之。
以葬寺之物故僧侶童行骨殖之所。
諸方自爾遵有之。
祐生信州上饒王氏。
嗣黃龍南。
南嗣慈明圓禅師(續燈錄)。
丙子 紹聖三年 大遼 壽昌二年 西夏 冬十月大舉寇宋至延州見有備乃拔去 丁醜 紹聖四年 大遼 壽昌三年 西夏 蘇轼谪儋州。
惠州太守方子容奉敕書謂子瞻曰。
室人奉淮泗大聖僧伽甚謹。
前夕來别于夢中曰。
送蘇子瞻過海南。
今果此行數分已定。
夫複何憂(宋僧史)。
元符三年庚辰歲六月。
轼歸自海外居常州。
遨遊宜興。
初黃州谪所築室東坡。
因号東坡居士。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王局觀蘇轼卒于常州。
戊寅 元符元年 六月改元 大遼 壽昌四年 西夏 永安元年 己卯 元符二年 大遼 壽昌五年 西夏 錢塘高僧名道潛。
以詩見知于蘇文忠公轼。
公号其為參寥子。
凡詩詞疊唱更和。
形于翰墨。
必曰參寥。
及呂丞相公著為奏妙總師名之。
後與簡牍。
則曰妙總老師。
江浙石刻具存者多矣。
今略記。
公離錢塘。
以長短句别之曰。
有情風萬裡卷潮來。
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
幾度斜晖不用思量。
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
正暮山好處。
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
如我與君稀。
約他年東還海道。
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仲溫瑩禅師贊曰。
噫今世之小生。
于有道宗師必名呼而示其忽慢。
亦安知文忠于一詩僧尚爾敬重。
況道德崇重者耶。
瑩嗣大慧杲禅師(普燈)。
台州赤城崇善寺法師。
名有嚴。
退庵于栌木之下。
号曰樝庵。
懷安養故鄉。
有詩四首。
凄婉感人。
其一章曰。
西方真淨本吾家。
今憶歸程十萬賒。
客路竛竮都已困。
風塵孤苦最堪嗟。
七重樹聳千般樂。
八德池開四色華。
莫怪近來歸夢切。
奈何榮辱事無涯。
時争傳誦。
嚴生平笃于淨業。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夏四月将終。
見寶池大蓮華天樂四列而歸寂。
師著大部備檢四卷箋難四卷助覽四卷或對四卷流通(釋統)。
庚辰 元符三年 正月帝崩 大遼 壽昌六年 西夏 遼帝秋七月大漸。
戒孫延禧曰。
南朝通好歲久。
汝性剛切勿生事。
又戒大臣曰。
嗣君若妄動。
卿等當力谏止之。
帝崩在位四十六年。
廟号道宗。
谥天福皇帝(遼志)。
宋冬治泰陵知。
登封縣樓并請因餘力治嵩山少林道場。
達磨初祖之居也。
自監司郡縣百執事下逮士庶工賈不挽而同。
一朝而具名曰面壁庵。
林出芝十二本。
華各異色。
甘露雨于池。
夜有光四起屬天合為大陳。
東西數十裡。
後山居士陳師道記曰。
子孔氏之門顔闵冉皆無傳。
仲弓之後有荀卿。
曾輿之後有孟轲。
端本賜之後有莊休。
而荀孟莊之後無聞焉。
李氏之傳關尹。
尹之傳複無聞焉。
釋自能仁二十八世而為達磨。
又六世而為曹溪。
至于今又十有五世矣。
而儒老子之徒欲校其源委誤矣(後山文集)。
隆興黃龍山晦堂寶覺禅師。
名祖心。
冬十一月十六日入寂。
師生南雄邬氏。
嗣黃龍南禅師。
得寶覺法道者。
曰草堂惟清死心悟新太史黃山谷吳中立等(普燈)。
徽宗 諱佶。
神宗第十子。
初封端王。
年十九即帝位。
在位二十五年。
六月十日為天甯節。
時當承平日久。
蘇杭置造作局。
朱勉父子緻花石綱。
營良嶽萬歲山。
民間一花一石。
亦以供禦為名。
而脅之受賂滿所欲方免。
蔡京為太師。
内侍童貫領樞密。
受遼國燕人李嗣良而同歸。
言遼可取。
适女真來聘。
約夾攻遼。
金既滅遼複侵宋。
帝乃禅位太子。
尊帝曰太上皇。
為金師擁之北去。
降封天水郡王。
終于五國城(續宋通鑒) 建中靖國(一)崇甯(五)大觀(四)政和(七)重和(一)宣和(七)。
辛巳 建中靖國元年 大遼乾統元年 天祚立 西夏 遼天祚立。
諱延禧。
道宗之孫。
秦主元吉之子。
自稱天祚皇帝。
淫縱失道。
卒至于亡國(遼志)。
女真 楊割太師是歲死子阿骨打嗣。
續燈錄 秋八月十五日汴京法雲寺佛國禅師。
名惟白。
集禅派宗師機緣。
為續燈錄三十卷進呈。
帝親為制序以賜之。
其文曰。
昔釋迦如來之出世也受然燈佛記。
生淨梵王家。
分手指乎天地。
而其機也已露。
遊門觀于老死。
而幻緣也頓寂。
及乎唱道雞園騰芳鹫嶺。
無邊刹境遂現于一毫之端。
大千經卷畢出于微塵之表。
西被竺土。
東流震旦。
編葉而書。
則一時聖教。
雖傳于慶喜。
拈花而笑。
則正法眼藏。
獨付于飲光。
自達磨西來實為初祖。
其傳四七二三而至于曹溪。
于是雙林之道逾光。
一滴之流愈廣。
自南嶽青原而下分為五宗。
各擅門風。
應機酬對雖建立不同。
而會歸則一莫不箭鋒相拄鞭影齊施。
接物利生啟悟多矣。
源派廣迤。
枝葉扶疏。
而臨濟雲門二宗遂獨盛于天下。
朕膺天寶命。
紹國大統。
恭惟藝祖辟度門于綿寓。
太宗闡秘義于敷天。
章聖傳燈于景德。
永昭廣燈于天聖。
皆宏暢真風協助神化。
以成無為之治者也。
于皇神考尤向空宗。
元豐三年。
诏于大相國寺創二大禅刹。
辟慧林于東序。
建智海于西庑。
壬戌之歲。
以越國大長公主及集慶軍節度觀察留後附馬都尉張敦禮之請複建法雲禅寺于國之南。
于是祖席光輝。
叢林鼎盛。
天下襲方袍慕禅悅者雲集于上都矣。
今敦禮。
以其寺住持僧佛國禅師惟白探最上乘了第一義。
屢入中禁三登高座。
宣揚妙旨良惬至懷。
昔能仁說法華經。
放眉間白毫相。
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而彌勒發問。
文殊決疑。
以謂日月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持是經者妙光法師。
得其證者普明如來。
今續燈之名。
蓋燈燈相續光光相入義有在于是矣。
噫圓證覺海本含裹于十方。
生滅空漚遂沉淪于三有。
因明立所由塵發智。
識妄相仍轉入諸趣。
良可悲也。
若回光内照發真歸元則是錄也。
直指性宗。
單傳心印。
可得于眉睫。
可薦于言前。
舉手而擎妙喜世界。
彈指而現莊嚴樓閣神。
通妙用真不可思議者也。
嘉于有衆。
締此勝緣。
俱離迷津。
偕之覺路。
斯朕之志也。
汴京法雲禅寺佛國禅師。
名惟白。
生靜江府冉氏。
嗣圓通秀禅師。
秀嗣天衣懷。
懷嗣雪窦顯禅師(普燈)。
壬午 崇甯元年 大遼天祚皇帝乾統二年 女真 阿骨打初年 西夏 宋赦書一件應天下。
舊來有名德僧為衆師法未曾谥名者。
仰所屬勘會聞奏。
谥給師号。
诏天下軍州創崇甯寺。
又改額曰天甯寺。
至高宗改報恩寺光孝。
追崇嚴薦(南渡中興小曆)。
癸未 崇甯二年 大遼 乾統三年 女真 二年 西夏 宋夏四月。
敕谥杭州天竺寺慈雲大師遵式号法寶大師。
南屏法師梵臻谥實相法師。
未興軍終南山澄照律師谥法慧大師(南屏谥碑)。
甲申 崇甯三年 大遼 乾統四年 女真 阿骨打三年 西夏 漏澤園 宋春二月。
诏天下州縣置漏澤園。
殡客死無歸之士(東都帝紀)。
禦贊佛牙 宋夏五月五日。
帝迎三朝(太宗真宗仁宗)禦贊釋迦佛牙于大相國寺。
入禁中供養。
帝展敬。
次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點。
帝贊以偈曰。
大士釋迦文。
虛空等一塵。
有求皆赴感。
無刹不分身。
玉瑩千輪在。
金剛百煉新。
我今恭敬禮。
普願濟群倫(翻譯名義五十二篇)。
蕲州五祖山禅師。
名法演。
夏六月二十五日升堂辭衆入寂。
師生綿州鄧氏。
嗣白雲端和尚。
端嗣楊岐會。
會嗣慈明圓禅師。
臨濟下九世也。
嗣師之法者。
佛果勤(圜悟也)佛鑒勤佛眼遠。
世呼曰三佛。
遠之嗣曰黃龍牧庵忠等。
忠之嗣普庵菩薩印肅等(普燈錄)。
龍門三自省 佛眼遠禅師居龍門日作之也。
一曰是身壽命如駒過隙。
何暇閑情妄為雜事。
既隆釋種。
須紹門風谛審先宗。
是何标格。
二曰。
道業未辦去聖時遙。
善友師教誠不可舍。
自生勉勵念報佛恩。
惟已自知大心莫退。
三曰。
報緣虛幻豈可強為。
人世幾何随家豐儉。
苦樂逆順道在其中。
動靜寒溫自愧自悔(缁林寶訓)。
乙酉 崇甯四年 大遼 乾統五年 女真 阿骨打四年 西夏 宋秋八月鑄九鼎成作樂名曰大晟(東都事略帝紀)。
丙戌 崇甯五年 大遼 乾統六年 女真五年 西夏 丁亥 大觀元年 大遼 乾統七年 女真六年 西夏 宋诏左街十方淨因禅院禅師道楷住天甯寺。
開封尹李孝壽奏賜紫衣号定照禅師。
楷謝恩罷。
上表辭謝。
不敢竊冒寵榮。
帝再遣孝壽赍玺書谕意。
楷确然不回。
帝怒收楷付嶽。
有司問。
長老有疾乎有疾免罪。
楷曰。
生平不曾妄語。
豈敢僥幸稱疾。
遂受罰著縫掖編管淄州。
次年放逐。
便庵于芙蓉湖上。
學者益親。
帝賜所居額曰華嚴禅寺。
師生沂州崔氏。
初遊京師籍名術台寺。
試華嚴經。
得度得法投子山青禅師嗣之。
重和元年五月十四日入寂。
鄧州丹霞子淳等嗣之。
淳有二弟子。
曰清了(即真歇也)曰正覺(即天童宏智也)。
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九月二十日。
宏智出辭明越郡侯。
十月十日還寺。
十一日手書請育主大慧杲禅師主後事。
擲筆而逝。
齒發道具舍利流綴。
葬全身于東谷(師隰州人碑記)。
戊子 大觀二年 大遼 乾統八年 女真七年 西夏 宋蔡京進太師。
童貫加武康熙河等路宣撫。
内侍建節始此。
五月加貫檢校司空易鎮泰甯。
貫由此恃功選置将吏。
不複關朝廷矣(宋鑒)浙西湖州有邵宗益者。
剖蚌中有珠現阿羅漢像。
偏袒右肩矯首左顧衣紋畢具。
僧俗驚喜奉之以歸城南慈感天台教寺。
寺臨苕溪。
建炎間憲使楊應誠與客傳玩。
不覺越檻躍入溪中。
後溪涸沙明索而獲之。
建閣藏焉(韻語陽秋)。
飯僧嚫金練塘居士洪慶善持江東使節。
夜宿池州梅山。
愚丘宗禅師迎之相與夜話。
洪問。
以飯僧見于何經其旨安在。
宗曰。
四十二章經有雲。
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
乃至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住無作無證之者。
其無修證則是正念獨脫。
能飯斯人則功超諸佛。
然前輩知此旨者多矣。
洪曰。
其為誰乎。
宗曰。
且以近說如秦少遊藤州貶所自作挽章。
有誰為飯黃缁之句。
東坡既聞秦訃。
以書送銀五兩。
囑範元長為秦飯僧。
及東坡北歸至毗陵以疾不起。
太學生裒錢。
于東京慧林飯僧。
蘇黃門撰東坡墓志首載之。
洪曰。
嚫金有據乎。
宗曰。
公豈不見毛詩小雅鹿鳴燕群臣嘉賓也。
既飲食之。
又實币帛筐篚。
以将其厚意。
蓋飲食不足以盡敬。
而加贈遺以緻殷勤也。
于是為誦丁晉公齋僧疏曰。
佛垂遍智。
道育群生。
凡欲救于傾危。
必預形于景贶。
謂白衣幹祿叨家宰之重權。
丹陛宣恩忝先皇之優渥。
補仲山之衮曲盡巧心。
和傅說之羹難調衆口。
嘗于安寝忽夢清容。
妙訓泠泠俾塵心而早悟。
貢儀隐隐恨凡目以那知。
蓋智永周身事乖遠害。
至禍臨而莫測成災。
及以非常黜向西京。
感聖恩而寬宥。
竄于南裔當忠憲以甘心。
咎實自贻。
孽非他作。
念一家之散地望萬裡以何歸。
既為負國之臣。
永絕經邦之術。
程由湘土。
道假靈山。
正當煩惱之身。
忽接清涼之衆。
方知富貴難保始終。
直饒鼎食之榮。
豈若盂羹之美。
特形歸命恭發精誠。
虔施白金充修淨供。
飯苾刍之高德。
答懶瓒之深慈。
冀保此行乞無他恙。
伏願天回南眷。
澤賜下臨。
免置邊夷。
白日便同于鬼趣。
賜歸中夏黃泉再感于天恩。
虔罄丹誠永緊法力。
洪曰。
向讀名臣傳。
隻見補仲山衮知傅說羹一聯而已。
今獲全聞。
其精禱若此(感山雲卧紀談) 衡嶽寺高僧名明瓒。
性懶而食殘。
時曰懶殘李泌異而往谒之。
撥火出芋。
以其半啖必曰。
領取十年宰相。
己醜 大觀三年 大遼 乾統九年 女真八年 西夏 宋十二月二十七日。
四明法智下二世杭州慈辯法師從谏自元豐元祐至大觀住上竺二十四年。
退居處州壽聖入寂。
嗣法弟子十人。
西浙擇卿齊璧其傳最盛(教行錄)。
庚寅 大觀四年 大遼 乾統十年 女真九年 西夏 宋六月。
以張商英入相。
時久旱。
是夕大雨。
禦書商霖二大字賜商英。
次年四月罷。
宣和四年薨。
号無盡居士。
寓荊南日。
道學自居。
少見推許。
圜悟舣舟谒之。
劇談華嚴旨要。
圜悟曰。
華嚴現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無假法。
所以即一而萬。
了萬為一。
一複一。
萬複萬。
浩然莫窮。
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卷舒自在。
無礙圓融。
此雖極則終是無風匝匝之波。
無盡于是不覺促拓。
圜悟遂問曰。
到此與祖師西來意為同為别。
公曰同矣。
圜悟曰。
且得沒交涉。
公色為之愠。
圜悟曰。
不見雲門道。
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
猶是轉句。
直得不見一色。
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
彼德山臨濟豈非全提乎。
公乃首肯。
翌旦複舉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事無礙法界。
圜悟又問。
此可說禅乎公曰正好說禅也。
圜悟笑曰不然。
正是法界量裡在。
蓋法界量未滅。
若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
始好說禅。
如何是佛幹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淨偈曰。
事事無礙如意自在。
手把豬頭口誦淨戒。
趁出淫坊未還酒債。
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無盡公曰。
美哉之論豈易得聞乎。
羅湖贊曰。
夫圜悟融通宗教若此。
故使達者心悅而誠服。
非宗說俱通安能爾耶(瑩仲溫羅湖錄)。
圜悟 西川成都府昭覺寺禅師。
名克勤。
彭州駱氏子。
世宗儒。
兒時日記千言。
遊妙寂寺見佛書有感。
遂出家。
依師自省祝發。
從文照法師通講說。
又從敏行授楞嚴。
出蜀首谒玉泉皓。
次依金銮信大沩喆黃龍晦堂心東林總。
皆稱美之。
晦堂曰。
他日臨濟一派屬子矣。
最後到蕲州。
谒演禅師于五祖山。
盡領其奧旨。
至是崇甯中還鄉裡。
成都帥翰林郭公知章。
請開法六祖寺更昭覺。
政和初謝事複出峽南遊。
時無盡居士張公商英寓荊南。
師谒之談華嚴。
無盡公信敬拜禮之。
留住碧岩。
複徙道林。
樞密鄧公子常奏賜紫服師号。
诏住建康蔣山。
敕補汴京天甯萬壽寺。
帝召見褒寵甚渥。
建炎初又遷鎮江金山。
适高宗駕幸揚州。
诏入對賜号圜悟禅師。
遷江西雲居。
久之還領昭覺。
紹興五年(高宗年号)八月己酉示微恙。
趺坐書偈别衆投筆而逝。
火化舌齒不壞。
舍利五色無數。
塔于昭覺寺之側。
谥真覺禅師。
嗣五祖山演禅師。
演嗣白雲端。
端嗣楊岐會。
會嗣慈明圓禅師。
臨濟派也(普燈錄)。
辛卯 政和元年 大遼 天慶元年 女真阿骨打十年 西夏 壬辰 政和二年 大遼 天慶二年 女真阿骨打十一年 西夏 宋太師楚國公蔡京喜食鹑。
預籠蓄而烹之。
嘗夢鹑數千訴于前。
其一緻詞曰。
食君禀中粟。
充君箸下肉。
一羹數百命。
生死猶轉毂。
看君壽千春。
禍福相倚伏。
京甚畏焉 宋秋九月。
改官名太宰少宰。
曰左右仆射。
癸巳 政和三年春三月王安石進封舒王 大遼 天慶三年 女真阿骨打十二年 西夏 宋東都妙慧尼寺住持淨智大師慧光。
生成都範氏。
其著書号唐鑒。
乃其叔父也。
是年帝自禁中以法衣施諸禅長老。
光亦預焉。
因命資次說法。
而光受當其末。
升座問答罷顧視大衆曰。
若論說禅說道。
則諸大禅師已說了也。
教山僧到這裡說個甚麼即得。
豈不見先德道千種言萬般解。
隻要教君長不昧。
然雖如是畢竟如何。
遂以法衣覆頂。
良久雲。
衲帔蒙頭萬事休。
此時山僧都不會便下座。
于時缁素聽者萬計。
靡不歎服。
所以韓舍人子蒼銘光之塔稱其多聞善辯焉。
塔創于豫章西山聖相之原(雲卧紀談)。
宋四月。
西蜀嘉州奏。
風折大樹枯株有僧在定。
髭發蒙密指爪纏身。
帝令送至京師。
秋八月迎入禁中。
譯經院三藏大師金總持。
鳴金磬出其定。
僧曰。
我東林遠法師之弟慧持也。
西遊峨嵋。
因入定于此。
遠公無恙否。
三藏曰。
遠公東晉人。
去世已七百年。
僧遂不語。
三藏徐啟。
今欲何歸。
僧曰陳留縣。
即複入定。
乃用其言葬陳留。
帝令繪其像頒天下。
禦制贊三首曰。
七百年前老古錐。
定中消息許誰知。
争如隻履西歸去。
生死徒勞未作皮。
藏山于澤亦藏身。
天下無藏道可親。
為語莊周休拟議。
樹中不是負趍人。
有情身不是無情。
此彼人人定裡身。
會得菩提本無樹。
不須辛苦問盧能(普燈錄二十二卷。
慧持見東晉義熙八年)。
甲午 政和四年 大遼 天慶四年 女真阿骨打十三年秋八月叛遼 西夏 女真 金也。
世本新羅人。
号完顔氏。
完顔猶漢言王也。
世為酋長。
服屬大遼二百年。
世襲節度使。
至龛福下四世。
妻女真女生二子。
長曰胡來。
胡來生三子。
長曰核裡。
次曰蒲刺束。
季曰楊割。
楊割生三子。
長曰阿骨打。
次曰吳乞馬。
季曰思改。
思改生粘罕。
女真至楊割太師始雄諸部。
丙子歲蕭解裡嘯聚。
遼捕之。
遂投生女真界(見壽昌乙亥下)。
遼命楊割圖之。
楊割但斬解裡。
遣長子阿骨打獻首級于遼。
自此楊割内恃有功。
陰懷異志。
楊割死。
阿骨打之年。
會遼主天祚掊剝是嗜。
上下荒淫。
其相李俨蕭奉先輩庸瑣貪婪。
阿骨打承其父楊割富庶之餘。
兵強馬壯力有異圖。
先是女真之地東北鄰于五國。
五國之東接大海。
出名鷹。
自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青。
小而俊健能擒鵝鹜。
爪曰者尤以為異。
遼人酷愛之。
天祚嗣位責貢尤苛。
逼其國人窮取以獻。
女真至五國戰鬥而後得。
女真苦之。
且沿邊諸帥邀求賂遺無虛日不勝其擾。
諸部怨叛于遼。
潛結阿骨打舉兵謀亂。
至是甲午年秋八月。
阿骨打始叛。
用粘罕胡舍為謀主。
銀木割移烈婁宿阇母等為将帥。
甲馬二千犯混同江之東甯江府。
天祚遣兵禦之。
皆敗遂失甯江州。
阿骨打将兵轉戰而前。
乙未年秋八月。
遼主天祚下诏親征女真。
路出長春。
軍中一夕戈甲有光。
遼相張琳曰。
唐莊宗攻梁。
矛戟夜有光。
郭崇韬曰。
火出兵入破賊之兆。
天祚喜而信之。
十一月進戰兵潰。
天祚一日一夜走五百裡。
退保長春。
女真乘勝。
遂并渤海遼陽等五十四州(遼志) 長白山混同江。
俱今遼陽開元路鹹平府。
乙未 政和五年 二月立定王相為皇太子 大遼 天慶五年 女真阿骨打十四年 西夏 宋四月。
明州延慶院明智法師中立入寂。
立嗣神智鑒文。
文嗣廣智尚賢。
三世皆繼住持延慶祖庭。
至立益盛。
晁說之銘其塔(祖庭塔銘)。
宋左街香積院法師永道。
敕賜号寶覺大師(道三藏法師傳)。
隆與府黃龍山死心禅師。
名悟新。
韶州黃氏子。
生有紫肉幕左肩。
右袒如僧伽黎狀。
壯依佛陀院德修祝發。
進具參方谒晦堂心禅師。
得其法要。
遂嗣之。
至是乙未十二月十三日入寂。
荼毗舍利五色。
後有過其區所者。
獲之尤多。
塔于晦堂丈室之北(普燈)。
隆興府泐潭湛堂禅師。
名文準。
生興元府梁氏。
受具後參方谒真淨文禅師。
服勤十年。
一日舉杖決渠水濺衣忽大悟。
顯谟李公景直守豫章。
請開法雲岩。
遷泐潭。
至是政和五年十月二十日。
更衣說偈而化。
阇維睛齒念珠不壞。
舍利晶圓光潔塔于南山之陽。
無盡居士丞相張公商英撰行業碑。
大慧杲禅師為禅侶時請之也。
師嗣真淨文。
文嗣黃龍南禅師(普燈)。
丙申 政和六年 大遼 天慶六年 女真阿骨打十五年 西夏 宋秋九月一日杭州靈芝寺律師元照跏趺入寂。
壽六十九歲。
僧臘五十一夏。
葬寺西北隅。
谥曰大智。
劉焘銘其塔。
關演碑其行業。
孫觌為立石。
照字湛然。
生餘杭唐氏。
初毗尼大學親自佛制。
自文殊已降不許措一詞。
優婆離結集不敢衍一字。
人間天上十方三界。
刹海無盡聖衆。
唯同一律可謂嚴矣。
如世禮樂征伐必自天子出。
公侯卿大夫不容僭也。
然大法東度。
唯律未明。
學者失己。
唐太宗貞觀中永興軍終南山澄照大律師道宣作戒疏羯磨疏事鈔弘四分律。
流傳逾四百載。
釋義近六十家。
于中大昭慶律師允堪作會正記。
獨為盡理。
最後此靈芝太智元照。
以法華開顯圓意。
作資持記。
與會正師殊途同歸。
推明南山元意。
而上合于佛制。
自是會正資持又分宗于律矣。
如析金杖不失金體。
無作戒體果可分耶(系年錄)。
丁酉 政和七年诏改節度觀察留後為承宣使 大遼 天慶七年 女真阿骨打十六年 西夏 林靈素者溫州人也。
善符術輔以雷公法。
初往來不逞于宿毫淮泗間。
乞食諸寺。
僧薄之。
至楚州(今淮安路)。
與釋慧世相驅擊訟于官。
時府倅石仲喜其辯捷輕俊。
為脫之置館中。
問吐納燒煉蜚升之術。
至是政和七年正月。
仲攜之入京谒宰相蔡京。
京緻見帝。
林大言曰。
天上有神霄王清府。
長生帝君主之。
其弟青華帝君皆玉帝子。
次有左相仙伯并書罰仙吏褚慧等八百餘官。
謂帝即長生帝君。
蔡京乃左相仙伯。
靈素即褚慧。
帝忻然信之。
賜林号金門羽客。
作通真宮以處之。
帝自号教主道君皇帝。
二月诏改天下天甯觀為神霄王清萬壽宮。
所在無觀者以寺充。
仍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大帝君像。
建寶箓宮。
置道學科。
宣和元年帝有景贶。
冬十一月放林靈素歸溫州死之(東都事略帝紀)。
隆興府黃龍山佛壽靈源禅師。
名惟清。
得法晦堂室中。
至是秋九月十八日入寂。
師嗣晦堂寶覺心禅師。
嗣師之法慧古德逢守市皆高第弟子。
時伊川居士徐師川.朱世英.洪駒父皆從之問道(普燈錄)。
汴京智海佛鑒禅師。
名慧勤。
舒州(今安慶路)汪氏子草歲師本郡廣教圓深。
試所習得度。
每以法華經佛言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味之有省。
入五祖演和尚室。
深得法要嗣之。
舒守孫鼎臣請住太平。
法道大播。
政和初诏住汴京智海。
經五年乞歸。
得旨居建康嶈山。
樞密鄧公子常奏賜師号紫服。
至是政和七年九月八日。
上堂雲。
祖師心印。
狀似鐵牛之機。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直饒不去不住。
亦未是衲僧行履處。
且作麼生是衲僧行履處。
待十月前後為諸人注破。
至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端坐。
手寫别故舊書數紙停筆而化。
阇維收靈骨舍利。
塔于寺左。
嗣師之法者守珣等。
珣生湖州施氏。
住何山天甯。
号佛燈禅師。
至紹興六年亦以十月八日歸寂。
通判雙槐居士鄭績。
待制養空居士潘良貴深有扣明焉(普燈錄)。
戊戌 重和元年 大遼 天慶八年 大金阿骨打稱帝天輔元年 西夏 宋帝汴京作壽山艮嶽。
是年秋七月成。
賜名華陽宮。
蜀郡漢州雒縣僧祖秀。
字紫芝。
欽宗靖康初親遊其間。
作華陽宮記。
載之東都事略。
秀嘗集文忠公修江州圓通讷禅師論議佛法大旨。
作歐陽外傳。
後湖居士蘇庠序之。
高宗紹興二年。
其弟子昙運仲宏集師講義為傳。
作疏鈔三卷。
汝陰王铚又叙之。
右相魏國公張浚并述後叙。
刊行于世。
秀作佛運編年通論。
祖琇者作統紀。
并為己有之。
琇号石室(雲卧紀談)。
大金 女真也。
阿骨打建國稱帝。
遼主天祚在京中。
聞燕王兵敗女真入新州。
晝夜憂懼。
秋女真取東京黃龍府五十餘城。
是時有楊樸者。
遼東鐵州人也。
本渤海大族。
登進士第累官校書郎。
先是渤海人高永昌殺遼東京留守蕭保先。
自稱為渤海國皇帝。
據遼東五十餘州。
遼主遣相張琳将兵讨之。
琳敗績。
女真破渤海軍斬高永昌。
降楊樸而用之。
樸勸阿骨打稱皇帝。
改元天輔。
以王為姓。
以旻為名。
以其國産金号大金。
又說阿骨打曰。
自古英雄開國受禅。
先求大國封冊。
秋八月。
阿骨打遣人詣遼主天祚求封冊。
其事有十。
徽号大聖大明皇帝(一也)國号大金(二也)玉辂(三也)衮冕(四也)玉刻禦前之寶(五也)以兄弟通問(六也)生辰正旦遣使(七也)歲輸銀絹二十五萬匹兩分南宋歲賜之半(八也)割遼東長春兩路(九也)送還女真阿鹘産趙三大王(十也)天祚付群臣議。
蕭奉先大喜。
以為自此無患。
差靜江軍節度使蕭習烈.翰林學士楊勉充封冊使。
副歸州觀察使張孝偉.太常少卿王府充通問。
副使衛尉少卿劉湜充管押禮物官。
将作少監楊主忠充讀冊使。
備天子衮冕.玉冊.金印.車辂.法駕之屬。
冊立阿骨打為東懷國至聖至明皇帝。
其冊文略曰。
眷惟。
蕭慎之區。
實介扶餘之俗。
土濱上國。
材布中嵚。
雅有山川之名承其父祖之胤。
碧雲袤野固須挺于渠材。
皓雪飛霜疇不惟于絕駕。
章封屢報。
誠意交孚。
載念遙芬宜膺多[戩-(ㄙ*ㄙ)+(ㄠ*ㄠ)]。
是用遣蕭習烈等。
持節備禮。
冊為東懷國至聖至明皇帝。
義敦友睦。
地裂豐腴。
嗚呼戒哉欽哉。
式孚于休所有徽号。
緣犯祖号改為至聖至明。
餘悉從之。
使人自十月發行。
冬十二月至金國。
是月阿骨打追尊九代祖龛福。
谥景元皇帝号始祖。
八代祖名訛魯谥德皇帝。
七代祖名洋海谥安皇帝。
六代祖名随闊谥定昭皇帝号獻祖。
五代祖名實魯谥成襄皇帝号昭祖。
曾祖太師名胡來谥惠皇帝号景祖。
父大師名楊哥谥孝平皇帝号穆宗。
妃後皆追加谥号(金志)。
阿骨打以遼使儀物示楊樸。
楊樸以儀物不全用天子之制。
又東懷國乃小邦懷其德之義。
仍無冊為兄之文。
如遙芬多[戩-(ㄙ*ㄙ)+(ㄠ*ㄠ)]皆非美意。
彤弓象辂亦諸侯事。
渠材二字意似輕侮。
命習烈歸易其文。
習烈曰。
兄友弟恭出自周書。
言友睦則兄之意見矣。
楊樸等面折以為非是。
阿骨打大怒。
叱出使副欲腰斬之。
糊罕諸酋為謝乃解。
然猶人各笞百餘。
至次年三月止遣蕭習烈楊立忠回雲。
冊文我都不曉。
徽号國号王辂禦寶我都有之。
須稱我大金國皇帝兄即已。
能從我今秋可至軍前。
不然我提兵取上京矣。
天祚惡聞女真事。
蕭奉先揣其意皆不以聞。
遷延久之。
聞上京已破和議遂寝。
後天祚雖複言和。
阿骨打皆不報(遼志)。
己亥 宣和元年 大遼 天慶九年 大金 天輔二年 西夏 元德元年 宋二月诏改佛為大覺金仙。
餘為仙人大士。
僧稱德士。
尼為女德士。
寺為宮。
院為觀。
禁銅钹。
賜佛天尊服。
德士衣道流戴冠執笏。
京師左街崇先香積院寶覺大師永道上書谏曰。
自古佛法與國運同盛衰。
元魏太武信崔浩滅佛法。
不五六年崔浩赤族。
文成帝大興之。
周武信衛元嵩滅佛法。
不六七年元嵩貶死。
隋文帝繼興之。
唐武宗信李德裕李歸真滅佛法。
不一年歸真誅。
德裕竄死朱崖。
宣宗盛興之。
我國家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列聖相承譯經試僧流通佛法。
自有成憲萬世可守也。
上震怒黥永道于道州。
道在貶所齋戒嚴整如常。
時道昔者嘗從西天總持三藏禀真言軌範。
至是值軍民多瘴瘧。
道咒水以飲之。
無不全安。
三月京師大水街衢浩渺。
朝廷委林靈素治水。
日夜溢漲。
君臣懷懼泗州僧伽普光王現靈禁中。
帝焚香歸敬。
見僧伽振錫登城。
水乃頓涸。
上下大悅。
冬十一月放林靈素歸溫州。
宣和二年秋九月。
诏複佛号。
德士複為僧。
永道量移近郡。
宣和七年诏永道還京師複僧形服。
朝廷旌其護法。
念其精忠。
改賜名曰法道。
住昭慶昭先院。
兼領右街顯聖釋迦院(東都事略又道三藏本傳)。
金人四月攻陷遼國。
上京路祖州則太祖之天膳堂。
懷州則太宗德光之崇元殿。
慶州則望仙望聖神儀三殿。
比先破幹顯等州。
如凝神殿安元聖母殿木葉山之世祖殿諸陵寝皇妃子弟影堂。
焚燒掠盡發掘金銀珠玉。
所司即以聞。
蕭奉先皆抑而不奏(遼志)。
庚子 宣和二年 複僧佛号 大遼 天慶十年 大金 天輔三年 西夏 元德二年 宋太尉陳良弼建大會齋延諸禅講。
有善法師。
賢首宗之雄者号義虎。
緻問諸禅曰。
吾佛設教自小乘至于圓頓。
掃除空有獨證真常。
然後萬德莊嚴方名為佛。
而禅宗以一喝轉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