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四

關燈
月宮。

    一人居日下。

    弗與衆人同。

    帝覽大悅。

    诏入對便殿賜羅扇。

    禦題元寂頌于上。

    帝與師問答詩頌書以賜之凡十有七篇。

    至和二年三月。

    師乞老山居。

    進頌曰。

    六載都唱祖機。

    兩曾金殿奉天威。

    青山隐去欣何得。

    滿箧唯将禦頌歸。

    禦和頌曰。

    佛祖明明了上機。

    機前薦得始全威。

    青山般若如如體。

    禦頌收将甚處歸。

    仍遣使宣谕曰。

    山即如如體也。

    将安歸乎。

    且住京國作興佛法。

    師再進頌謝曰。

    中使傳宣出禁圍。

    再令臣住此禅扉。

    青山未許藏千拙。

    白發将何補萬機。

    霄露恩輝方湛湛。

    林泉情味苦依依。

    堯仁況是如天闊。

    應任孤雲自在飛。

    帝初閱投子山禅師語錄。

    僧問如何是露地白牛投雲叱叱。

    由此有契。

    乃制釋與頌十四首。

    今以一賜師曰。

    若問主人公。

    真寂合太空。

    三頭并六臂。

    臘月正春風。

    師進和曰。

    若問主人公。

    澄澄類碧空。

    雲雷時鼓動。

    天地盡和風。

    帝覽之宣賜龍腦缽盂。

    師謝恩罷。

    乃曰。

    佛法以壞色衣。

    以瓦鐵器。

    此缽非法。

    遂焚之。

    中使回奏。

    帝歎訝久之。

    修撰孫覺莘老以書問宗教。

    師答之。

    其略曰。

    妙道之意。

    聖人嘗寓之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

    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

    迨我釋迦入中土。

    醇以第一義示人。

    而始末說為慈悲以化衆生。

    亦所以趣時也自生民以來。

    淳樸未散。

    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

    及情窦日鑿。

    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

    時與世異。

    情随日遷。

    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

    昔商周之诰誓。

    後世學者有所難曉。

    彼當時人民聽之而不違。

    則俗與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為秦漢也。

    則無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願聞者。

    于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

    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

    而聖人之教疊相扶持以化成天下。

    亦猶是而已矣。

    至其極也皆不能無弊。

    弊迹也道則一耳。

    要當有聖賢者世起而救之也。

    自秦漢至今千有餘歲。

    風俗靡靡愈薄。

    聖人之教裂而鼎立。

    互相诋訾不知所從。

    大道寥寥而莫知返。

    良可歎也。

    師以禅寂自任持律嚴甚。

    于都城之西構精舍。

    舜老夫禅師。

    名曉舜。

    住廬山栖賢。

    為郡吏臨以事民其衣。

    依師而住。

    師館之于正寝而自處偏室。

    執弟子禮甚恭。

    王公貴人來候者怪之。

    師具以實對曰。

    吾少嘗問道于舜。

    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

    帝知之賜舜再落發。

    仍住栖賢寺。

    舜瑞州人。

    住南康雲居。

    嗣洞山曉聰禅師。

    聰嗣文殊應真。

    真嗣德山緣密。

    密嗣雲門偃禅師。

    舜于琏昆季也。

    英宗治平二年。

    師上疏丐歸。

    帝附以劄子曰。

    大覺禅師懷琏受先帝聖眷。

    累錫宸章。

    屢貢款誠。

    乞歸林下。

    今從所請。

    俾遂閑心。

    凡經過小可庵院随他住持。

    或十方禅林不得逼抑堅請。

    師攜之東歸。

    鮮有知者。

    既渡江少留金山西湖。

    四明郡守以阿育王山廣利禅寺虛席迎之。

    九峰韶公作疏勸請。

    師乃赴之(九峰鑒韶嗣泐潭澄)。

    四明之人相與出力建大閣。

    藏所賜禦制詩頌。

    榜之曰宸奎。

    翰林學士兼侍讀端明殿學士蘇轼為記。

    轼以書問之曰。

    承意作宸奎閣碑。

    謹已撰成。

    衰朽廢學不知堪上石否。

    見參寥說。

    禅師出京日。

    英廟賜手诏。

    其略雲。

    任性任持。

    不知果有否。

    如有切請錄示全文。

    欲添入此一節。

    師終藏而不出。

    逮委順後獲于箧笥。

    江西瑩仲溫羅湖錄稱之曰。

    大覺之不暴耀。

    足以羞挾權恃寵者之顔。

    若夫仁廟萬機之暇與琏唱酬。

    發揮宗乘以資至治。

    所以宸奎閣所謂得佛心法。

    古今一人而已。

    誠哉斯言也。

    大覺年八十二歲。

    哲宗元祐五年無疾而化。

    師嗣泐潭澄。

    澄嗣五祖戒。

    戒嗣雙泉寬。

    寬嗣雲門偃禅師(五燈會元)。

     浮山九帶 禅師諱法遠。

    鄭州王氏子。

    年十九遊并州(太原今冀甯路)。

    投三交嵩公出家。

    為沙彌侍嵩有省。

    進具後谒汾陽昭葉縣省。

    皆蒙印可。

    嘗與達觀穎薛大頭七八輩遊蜀。

    幾遭橫逆。

    師以智脫之。

    衆以師曉吏事故号遠錄公。

    住舒州(今淮西安慶路)浮山。

    号圓鑒禅師。

    歐陽公修聞師奇逸。

    造其室未有以異之。

    與客棋。

    師坐其旁。

    文忠遽收局請因棋說法。

    師即令撾鼓升座曰。

    若論此事。

    如兩家著棋相似何謂也。

    敵手知音當機不讓。

    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

    始得有一般底。

    隻解閉門作活不能奪角沖關。

    硬節與虎口齊彰。

    局破後徒勞綽斡。

    所以道肥邊易得。

    瘦肚難求。

    思行則往往失粘。

    心粗而時時頭撞。

    休誇國手謾說神仙。

    赢局輸籌即不問。

    且道黑白未分時。

    一著落在甚麼處。

    良久曰。

    從來十九路。

    迷悟幾多人。

    文忠嘉歎久之。

    從容謂同僚曰。

    修初疑禅語為虛誕。

    今見此老機緣所得所造。

    非悟明于心地。

    安能有此妙旨哉。

    範文正公請師開山。

    住持平江路蘇州天平寺。

    暮年歸休會聖岩。

    叙佛祖奧義作九帶。

    年七十餘而歸寂。

    自稱柴石野人。

    師嗣汝州葉縣廣教院禅師歸省。

    省嗣首山念。

    念嗣風穴沼。

    沼嗣南院颙。

    颙嗣興化獎。

    獎嗣臨濟玄禅師(九帶全文見僧寶傳塔碑)。

     夏五月十八日。

    台州東掖山神照法師本如入寂。

    師從法智悟經王。

    而繼慈雲東掖三十年。

    嗣子揸庵有嚴白蓮處鹹神悟處謙(教行錄金圈集)。

     心經 李觏字泰伯。

    盱江人。

    時稱大儒。

    至是皇祐二年。

    範文正公以表薦之。

    就門除一官。

    複差充太學說書。

    未幾而卒。

    泰伯初嘗著潛書。

    又廣潛書。

    力于排佛。

    明教大師嵩公攜所著輔教編谒之辯明。

    泰伯方留意讀佛經。

    乃怅然曰。

    吾輩議論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經。

    佛道豈易知耶。

    其門下士黃漢傑者。

    以書诘其然。

    泰伯答之。

    略曰。

    民之欲善蓋其天性。

    古之儒者用于世。

    必有以教導之。

    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有所主。

    其異端何暇及哉。

    後之儒者用于世。

    則無以教導之。

    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無所主。

    舍浮圖何适哉(中溫文事)。

    心經凡三譯皆行于世。

    今泰伯所稱者乃唐太宗诏三藏法師玄奘所譯之本。

    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

     辛卯 皇祐三年 佛示寂二千年  大契丹 重熙十九年  西夏 壬辰 皇祐四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年  西夏 侬智高陷雍州。

    即州建大南國。

    僭号仁惠皇帝。

    改元啟曆。

    據南诏。

    南诏去蜀二千餘裡(宋鑒)。

     雪窦 明州雪窦山禅師。

    名重顯。

    字隐之。

    太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遂甯府李氏。

    幼依益州普安院仁銑上人出家。

    受具出蜀浮沉。

    荊渚間。

    嘗典賓大陽北遊至複州。

    北塔祚禅師愛師精銳。

    留止五年盡得其道。

    将造錢塘。

    值曾學士于淮南。

    曾以書薦師于靈隐珊禅師。

    師至陸沈已三年。

    曾公奉使浙西訪師于靈隐。

    堂僧千餘人無識之者。

    檢床曆物色得之。

    曾問向所附書。

    師袖而納之。

    曾大笑。

    珊益以奇之。

    師出世蘇州翠峰。

    遷明州雪窦。

    宗風大振。

    至是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一作七月七日)沐浴。

    出杖屦衣盂散及徒衆。

    攝衣北首而逝。

    壽七十三。

    夏五十。

    全身塔于寺之西塢。

    賜号明覺大師。

    得法上首。

    天衣懷禅師等。

    師暮年悲學者尋流失源。

    作為道日損偈曰。

    三分光陰二早過。

    靈台一點不揩磨。

    貪生逐日區區去。

    喚不回頭争奈何。

    其敷揚宗旨妙語偈頌。

    遍播叢林。

    師嗣智門祚。

    祚嗣香林遠。

    遠嗣雲門偃禅師(傳燈)。

     癸巳 皇祐五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一年  西夏 知制诰呂溱出知杭州。

    首請法智下第一世實相法師梵臻。

    以天台教觀主天竺看經院(上竺紀勝)。

     甲午 至和元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二年  宋封孔願曰衍聖公 乙未 二年  大契丹二十三年八月改元清甯  西夏 八月。

    契丹主崩。

    在位二十五年。

    壽四十一歲。

    谥曰文成皇帝。

    廟号興宗。

    子洪基立。

    改重熙二十三年為清甯元年。

     丙申 嘉祐元年  大契丹 清甯二年  西夏 丁酉 嘉祐二年  大契丹 清甯三年  西夏 戊戌 嘉祐三年  大契丹 清甯四年  西夏 定祖圖 明教大師契嵩。

    明道年間從龍興西山歐陽氏昉(妃兩反)。

    借其家所藏之書。

    讀于奉聖院。

    遂以佛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

    著為原教。

    是時歐陽文忠公修慕韓文公昌黎排佛。

    盱江李泰伯亦其流。

    師乃攜所業谒泰伯。

    以論儒釋吻合。

    且抗其說。

    泰伯愛其文之高。

    服其理之勝。

    因緻書譽師于文忠公。

    既而師居杭州靈隐。

    撰正宗記定祖圖。

    至是嘉祐三年。

    赍往京師。

    經開封府。

    投狀府尹王公素仲儀。

    以劄子進之曰。

    臣今有杭州靈隐寺僧契嵩。

    經臣陳狀稱。

    禅門傳法祖宗未甚分明。

    教門淺學各執傳記。

    古今多有争競。

    故讨論大藏經。

    備得禅門祖宗所出本末。

    因删繁撮要。

    撰成傳法正宗記一十二卷并畫祖圖一面。

    以正傳記謬誤。

    兼注輔教編四十篇。

    印本一部三卷。

    上陛下書一封。

    并不幹求恩澤。

    乞臣繳進。

    臣于釋教粗曾留心。

    觀其筆削注述。

    故非臆論頗亦精緻。

    陛下萬機之暇深得法樂。

    願賜聖覽。

    如有可采乞降中書看詳。

    特與編入大藏目錄取進止。

    帝覽其書可其奏。

    乃送中書。

    丞相韓魏公琦參政歐陽文忠公修相與觀歎。

    歐陽公曰。

    不意僧中有此郎。

    探經考證既無訛謬。

    于是朝廷旌以明教大師号。

    賜書入藏中。

    書劄子曰。

    權知開封府王素奏。

    杭州靈隐寺僧契嵩撰成傳法正宗記并輔教編三卷。

    宜令傳法院于藏經内收附。

    劄付傳法院準此(出瑩仲溫羅湖文集。

    初見周昭王四年佛正宗記下)。

    仲溫瑩公贊之曰。

    嵩之高丈至論。

    足以寄宣大化。

    既經進獻獲收附于大藏。

    則維持法門之功。

    日月不能老矣。

    嗟夫吾徒有終身不過目者。

    豈知潛利陰益所自耶。

     己亥 嘉祐四年二月弛茶禁  大契丹 清甯五年  西夏 歐陽公修宋公祁修唐書成。

    修又撰五代史七十四卷。

    洪邁容齋三筆曰。

    舊唐書五代史二書。

    關佛氏處。

    新書史删盡矣。

     四月帝以周恭帝子崇義公給田千頃令奉周祀(帝紀)。

     庚子 嘉祐五年  大契丹 清甯六年  西夏 達觀禅師。

    名昙穎。

    杭州錢塘丘氏子。

    年十三依龍興寺為大僧。

    二十遊京師。

    師為人奇逸。

    智識敏妙。

    書史無不觀。

    詞章尤雅麗。

    夏文莊公竦王文康公曙歐陽文忠公修節度使李端悫端願鹹扣玄關。

    敬以師禮。

    殊相樂也。

    時錄其語。

    目之曰登門集。

    師初谒大陽明安禅師。

    次谒石門聰公。

    侍之日久。

    盡契玄奧。

    東遊初住舒州(今安慶路)香爐峰。

    遷潤州(今鎮江路)因聖太平之隐靜明州雪窦。

    再遷潤之金山。

    至是嘉祐四年除夕。

    遣侍者持書别揚州刁景純學士曰。

    明旦當行不暇相見厚自愛。

    刁驚曰當奈何。

    乃複書訣别。

    馳書吏至岸。

    師遽命擊鼓升座。

    叙出世本末勉衆勿怠。

    又曰吾化當以賢監寺補次(金山懷賢禅師)。

    下座讀景純書畢歸方丈。

    大衆擁随之。

    跏趺良久乃化。

    壽七十二。

    夏五十三。

    師嗣襄州谷隐山慈照禅師蘊聰。

    聰嗣首山念。

    念嗣風穴沼。

    臨濟派也(續燈)。

    達觀嘗作性辯。

    其文曰。

    今古聖賢言性者隻得情也。

    脫能窮理不能盡性何也。

    不知三才萬物皆性也。

    天性上。

    地性下。

    金利水濕木直火熱土厚。

    此五行性也。

    統而論之。

    精而察之。

    萬物之性皎然可見矣。

    就中最靈者人也。

    陰陽交遘而生。

    變化而動者情也。

    約人情純粹者也。

    其所以可上可下為賢為愚受性上者君子也。

    外情不能惑性。

    雖混于小人猶金玉之土石耳。

    至于堯舜禹湯垂名萬古。

    乃當時保高位守常道。

    而察人情随性立法也。

    桀纣幽厲惑富貴失大寶。

    縱自性被情遷也。

    天地雖無情。

    風雲四時易其候。

    山川萬物亂其形。

    唯人居中。

    度天時随地利而不失其節。

    所以人為天地心也。

    情意識皆本乎性也。

    随物所顯故外有多名耳。

    餘不可備叙也。

    情者心也牽于用。

    意者志也記于事。

    識者知也辯于物。

    愛惡喜怒皆情也。

    夫為大聖人者性決定也。

    不被外惑不為情牽。

    性制于情也。

    所以我教謂之正覺者也。

    易唯知窮理盡性之說。

    而未見乎出古入今之道者也(僧寶傳)。

     越州天衣禅師名義懷。

    溫州樂清陳氏子。

    長遊京師。

    依景德寺為童行。

    天聖年間試經得度。

    師七坐道場。

    晚年以疾居池陽杉山庵。

    門弟子杭州臨平山佛日禅師智才迎歸侍奉。

    至是嘉祐五年。

    才往蘇州。

    師速其歸。

    才至。

    師說偈曰。

    紅日照扶桑。

    寒雲封華嶽。

    三更過鐵圍拶折骊龍角。

    才曰。

    卵塔既成如何是畢竟事。

    師舉拳示之。

    遂就寝推枕而寂。

    塔全身寺東之原。

    師嗣雪窦顯禅師。

    徽宗崇甯中谥振宗禅師。

     辛醜 嘉祐六年  大契丹 清甯七年  西夏 文潞公彥博。

    以使相鎮魏府(曰北京今大名路也)。

    文慧禅師。

    名重元。

    居天缽寺。

    一日言别。

    公曰師老矣。

    複何往。

    師曰入滅去。

    公語其子友甫曰。

    元公道韻深穩。

    言笑有味。

    非常僧也。

    往候之。

    果已坐脫。

    方盛暑香風襲人。

    火化煙色白瑩舍利無數。

    公執上所賜白琉璃瓶祝曰。

    舍利可得乎。

    煙即入瓶中。

    舍利填滿。

    公愈信重。

    留心内典。

    師生青州千乘孫氏。

    年十七出家。

    冠歲圓具。

    遊方至天衣法席。

    頓悟玄旨。

    天衣曰。

    此吾家千裡駒也。

    師四易名藍。

    在處缁白仰慕。

    嗣天衣懷禅師(傳燈錄)。

     會正記 堪律師所作。

    師名允堪。

    錢塘人。

    幼從天台崇教大師慧思祝發。

    學無不通。

    專精律部。

    慶曆皇祐以來。

    依律建戒壇于杭之大昭.慶蘇之開元.秀之精嚴。

    歲歲度僧祝延聖壽。

    師著會正記等文十二部。

    講續南山宣律師之律藏。

    自其後有靈芝律師元照。

    繼嗣其宗焉。

    師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入寂于昭慶。

    移塔西湖菩提。

    号真悟智圓大律師(塔銘)。

     壬寅 嘉祐七年  大契丹 清甯八年  西夏 雲峰禅師。

    名文悅。

    生隆興徐氏。

    七歲剃發于龍興寺。

    粹美有精識。

    年十九遍參江淮。

    意詣荊州金銮瑞州大愚。

    先至大愚見芝禅師。

    屋老僧殘荒涼如傳舍。

    芝自提笠。

    日走市井。

    暮歸閉關高枕欲去之。

    芝适上堂曰。

    大家相聚吃莖齑。

    喚作一莖齑。

    入地獄如箭射。

    下座師駭焉。

    夜造丈室。

    芝曰。

    來何所求。

    曰求佛心法。

    芝曰。

    我忍饑不暇。

    何暇為汝說法。

    汝可為衆乞飯去。

    師即請行。

    未幾芝遷西山翠岩。

    師從之詣丈室。

    芝曰。

    又欲求佛心法耶。

    汝不念乍住。

    屋壁疏漏且寒雪。

    我忍寒不能。

    何能為汝說法。

    佛法未到爛卻。

    可為衆營炭。

    師奉命及還。

    維那阙職。

    師造丈室。

    芝曰。

    佛法不怕爛卻。

    堂司一職今以煩汝。

    師有難色欲棄去。

    自念勤勞日久何得中止。

    然抑有恨于芝适後架。

    架上桶箍爆桶堕地。

    乃大悟頓。

    見芝從前用處。

    亟著伽黎走至寝堂。

    芝迎笑曰。

    維那且喜大事了畢。

    師再拜汗下。

    服勤八年而芝殁。

    師東遊三吳。

    所至叢林改觀。

    雪窦顯禅師尤敬畏之。

    每集衆茶。

    必橫設特榻示禮異之。

    南昌移文請住翠峰。

    又遷雲峰。

    上堂曰。

    語不離窠臼。

    焉能出蓋纏。

    片雲橫谷口。

    迷卻幾人源。

    所以道言無展事語不投機。

    承言者喪。

    滞句者迷。

    汝等諸人到這裡憑何話。

    會良久曰。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上堂。

    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為源。

    含識之流總法身而為體。

    隻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

    達本情忘知心體合。

    諸禅德會麼。

    古佛與露柱相承。

    佛殿與燈籠鬥額。

    若也不會單重交折。

    至是嘉祐七年七月八日。

    升座辭衆說偈曰。

    住世六十六年。

    為僧五十九夏。

    禅流若問旨歸。

    鼻孔大頭向下。

    遂泊然而逝。

    阇維五色舍利塔于禹溪北。

    師嗣大愚禅師守芝。

    芝嗣汾陽善昭。

    昭嗣首山念禅師(僧寶傳)。

     癸卯 嘉祐八年三月帝崩  大契丹 清甯九年  西夏 英宗 諱曙。

    濮王子。

    太宗孫也。

    即位年三十三。

    在位四年。

    壽三十七歲 治平(四)。

     甲辰 治平元年  大契丹 清甯十年  西夏 寇宋邊 乙巳 治平二年三月行明大曆  大契丹 鹹雍元年  西夏 秋八月三日。

    都城大雨水泛漲水。

    诏求直言(歸田錄)。

    宰相曾公亮。

    嘗因敷陳知杭州沈文通奏。

    天竺看經院(上竺寺也)觀世音菩薩。

    始自石晉至今治平。

    福天下澤生民。

    前後靈迹甚著。

    蒙旨賜曰天竺靈感觀音院。

    端明殿學士禮部侍郎蔡襄繼守是邦。

    一新院宇用揭新額(上竺紀勝)。

     丙午 治平三年  大遼鹹雍二年 契丹複号曰遼  西夏 寇宋邊 丁未 治平四年正月帝崩  鹹雍三年  西夏 正月。

    诏民間私造寺院屋宇及三十間者悉存之。

    普賜額曰壽聖(朱繪年通诠要)。

     神宗 諱顼。

    英宗子。

    年二十即位。

    銳意求治卒于凋弊。

    在位十八年。

    壽三十八歲。

    熙甯(十)元豐(八)大教東被一千年矣。

     戊申 熙甯元年  大遼 鹹雍四年  西夏 己酉 熙甯二年  大遼 鹹雍五年  西夏 宋冊秉常為夏國主 隆興府黃龍禅師。

    名慧南。

    信州章氏子。

    依泐潭澄禅師分别座接物。

    名振諸方。

    偶同雲峰悟禅師遊西山。

    夜話雲門法道。

    峰曰。

    澄公雖是雲門之後法道異矣。

    師诘其所以異。

    峰曰。

    雲門如九轉丹砂點鐵成金。

    澄公藥永銀徒可玩入煆則流去。

    師怒以枕投之。

    明日峰謝過。

    又曰。

    雲門氣宇如王甘死語下乎。

    有法授人者死語也。

    死語能活人乎。

    師曰。

    若如是則誰可汝意。

    峰曰。

    石霜圓手段出諸方。

    子宜見之。

    師即造焉。

    中途聞慈明不事事忽叢林。

    遂登衡嶽谒福嚴賢。

    命師掌書記。

    俄賢卒。

    郡守以慈明補席。

    入院貶剝諸方件件數為邪解。

    師為之氣索遂造其室。

    明曰。

    書記領徒遊方。

    借使有疑可坐而商略。

    師哀懇愈切。

    明曰。

    公學雲門禅必善其旨。

    如雲放洞山三十棒。

    是有吃棒分。

    是無吃棒分。

    師曰。

    有吃棒分。

    明色莊曰。

    從朝至暮鵲噪鴉鳴皆合吃棒。

    師遽炷香作禮。

    明端坐受之。

    複問之曰。

    趙州道台山婆子。

    我為汝勘破了也。

    且那裡是他勘破婆子處。

    師汗下不能加答。

    次日又詣。

    明诟罵不已。

    師曰。

    罵豈是慈悲法施耶。

    明曰。

    爾作罵會那。

    師于言下大悟。

    作頌曰。

    傑出叢林是趙州。

    老婆勘破有來由。

    而今四海清如鏡。

    行人莫與路為仇。

    呈慈明。

    明颔之。

    後開法同安。

    初受請日。

    泐潭來僧審提唱之語有曰。

    智海無性因覺妄而成凡。

    覺妄元虛即凡心而見佛。

    便爾休去将謂同安無折合。

    随汝颠倒所欲南鬥七北鬥八。

    僧舉似澄澄不怿。

    師住黃龍。

    室中設三轉語。

    人人有個生緣。

    舉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垂足曰。

    我腳何以驢腳。

    叢林目曰黃龍三關。

    遷黃檗。

    師嗣慈明圓禅師。

    至是熙甯二年三月十七日午刻馔客罷。

    起至寝室前。

    大衆肅侍跏趺端坐而逝。

    阇維火化舍利五色。

    塔于前山。

    谥普覺禅師。

    傳嗣弟子真淨克文東林常總晦堂祖心等(普燈錄)。

     佛印禅師。

    名了元。

    字覺老。

    饒州浮梁林氏子。

    世業儒。

    幼歲出家寶積寺。

    禮沙門日用為師。

    試法華經。

    受具遊廬山。

    谒開先暹禅師。

    暹稱賞之。

    年十七谒圓通讷禅師。

    讷以書記懷琏應诏虛其職。

    以師補之。

    年二十八住江州承天。

    為開先之嗣。

    自承天遷淮之鬥方.廬山之開先.歸宗.潤之金山.焦山.江西袁州之大仰。

    住雲居四十年間。

    德洽缁素。

    蘇翰林轼谪黃州。

    師住廬山。

    歸宗與黃州對岸。

    相興酬酢章句。

    哲宗元符元年正月四日。

    談話别衆。

    一笑而化。

    世壽六十七歲。

    僧夏五十有二。

    師嗣開先善暹。

    暹嗣德山遠。

    遠嗣雙泉郁。

    郁嗣雲門偃禅師(續燈)。

     庚戌 熙甯三年  大遼 鹹雍六年  西夏 富鄭公弼。

    以使相鎮亳州。

    迎至穎州華嚴禅院證悟禅師修颙。

    咨決心法。

    及緻仕居洛陽。

    以頌寄蘇州圓照本禅師曰。

    曾見颙師悟入深。

    因緣傳得老師心。

    東南謾說江山遠。

    目對靈光與妙音。

    仍有書曰。

    弼留心祖道為日已久。

    常恨不遇明眼人開發蒙陋。

    雖久聞盛德而無由瞻谒。

    昨幸出守亳社。

    與穎州接境。

    因裡人張比部景山請得颙師。

    下訪相聚幾一月。

    以慈悲方便之力令有悟處。

    會結夏逼日。

    四月初遽且歸穎。

    其于揩磨淘汰則殊未有功。

    衰病相仍昏鈍難入。

    昔古靈師所謂不期。

    臨老得聞極則事。

    見之于弼今日矣。

    天幸天幸。

    弼雖得法于颙師。

    然本源由老和尚而來。

    宗派甚的必須亦欲成持。

    更望垂慈攝受。

    遠賜接引未至令至。

    則為南嶽下龐蘊百丈下裴休也(雲卧紀談)。

     趙清獻公抃平居以北京(今大名路)天缽重元禅師(嗣天衣懷)為方外友。

    而咨決心法。

    暨牧青州日。

    聞雷有省。

    即說偈曰。

    退食公堂自憑幾。

    不動不搖心似水。

    霹靂一聲透頂門。

    驚起從前自家底。

    舉頭蒼蒼喜複喜。

    刹刹塵塵無不是。

    中下之人不得聞。

    妙用神通而已矣。

    已而答富鄭公書。

    略曰。

    近者旋附節本傳燈三卷。

    當已通呈。

    今承制宋威去餘七軸上納。

    抃伏思西方聖人教外别傳之法。

    不為中下根機之所設也。

    上智則頓悟而入。

    一得永得。

    愚者則迷而不複千差萬别。

    唯佛與祖以心傳心。

    其利生接物而不得已者。

    遂有棒喝拳指揚眉瞬目拈椎豎拂語言文字種種方便。

    去聖逾遠。

    諸方學徒忘本逐末。

    棄源随波滔滔皆是。

    斯所謂可憐憫者矣。

    抃不佞去年秋初在青州。

    因有所感既已稍知本性無欠無餘。

    古人為安樂法門。

    信不誣也。

    比蒙太傅侍中俾求禅錄。

    抃素出恩紀。

    聞之喜快不覺手舞而足蹈之也。

    伏惟執事富貴如是之極。

    道德如是之盛。

    福壽康甯如是之備。

    退休閑逸如是之高。

    其所未甚留意者。

    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

    今茲又複于真性有所悟入。

    抃敢為賀于門下也。

    清獻公至是元豐二年以太子少保緻政歸衢州。

    與裡民不間位貌。

    築居曰高齋。

    有偈見意曰。

    腰佩黃金已退藏。

    個中消思也尋常。

    時人要識高齋老。

    隻是柯村趙四郎。

    又志其壽瑩曰。

    吾政已緻。

    壽七十二。

    百歲之後。

    歸此山地。

    彼真法身。

    不即不離。

    充藥大千。

    普現悲智。

    不可得藏。

    不可得置。

    壽茔之說。

    如是如是。

    公元豐七年秋八月薨(羅湖集錄)。

     辛亥 熙甯四年  大遼 鹹雍七年  西夏 十一月夏請和于宋 夏六月。

    歐陽公修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緻仕居穎州。

    公以文章道德為儒者宗。

    心雖一貫言必排佛氏。

    仁宗嘉祐五年為樞密副使。

    六年閏八月參知政事兼譯經潤文使。

    既登二府。

    多病。

    嘗夢至一所。

    十人冠冕環坐。

    一人曰。

    參政安得至此。

    宜速反舍。

    公出門數步。

    複往問之。

    君等豈非釋氏所謂十王者乎。

    曰然。

    因問世人飯僧造經果有益乎。

    曰安得無。

    既寤病良已。

    自是深信佛法。

    丹陽葛勝仲得此說于簡齋陳與義。

    與義得于公之孫恕昭然也(吳充作歐公行狀。

    又韻語陽秋)。

     壬子 熙甯五年  大遼 鹹雍八年  西夏 實相法師梵臻。

    是歲居杭州南屏興教寺。

    通守蘇轼敬之(教苑遺事)。

     舒州(今安慶也)白雲禅師。

    名守端衡陽葛氏子。

    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禅師披剃。

    往參楊歧。

    歧一日忽問。

    受業師為誰。

    師曰茶陵郁和尚。

    歧曰。

    吾聞伊過橋遭蹎有省作偈能記否。

    師誦曰。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歧笑而。

    趨起。

    師愕然通夜不寐。

    黎明咨詢之。

    适歲暮。

    歧曰。

    汝見昨日打驅傩者麼。

    曰見。

    歧曰。

    汝一籌不及渠。

    師複駭曰。

    意旨如何。

    歧曰。

    渠愛人笑汝怕人笑。

    師大悟。

    巾侍久之辭遊廬山。

    圓通讷禅師舉師住承天。

    聲名籍甚。

    又遜居圓通。

    次徙法華龍門興化海會。

    所至衆如雲集。

    至是熙甯五年入寂壽四十八歲。

    嗣楊岐會。

    會嗣慈明圓禅師(僧寶錄)。

     癸醜 熙甯六年  大遼 鹹雍九年  西夏 三月夏寇秦州 秋七月十七日。

    天竺靈山寺海月大師慧辯。

    晨起盥潔謝衆趺坐而寂。

    杭州通守蘇轼吊以三詩。

    序而贊之。

    辯之後慧淨大師思義。

    義有四弟子。

    德賢仲元永湛慧日。

    皆相踵主法。

    元之弟子曰慈明大師慧觀。

    又繼日師住持。

    觀收慈雲忏主詩文。

    為靈苑金園天竺三集(天竺事迹)。

     甲寅 熙甯七年  大遼 鹹雍十年  西夏 乙卯 熙甯八年○行奉元曆  大遼 鹹雍十一年  西夏 丙辰 熙甯九年  大遼 鹹雍十二年  西夏 丁巳 熙甯十年  大遼 鹹雍十三年  西夏 荊國公王安石。

    臨川人。

    至是熙甯三年冬十二月拜相。

    七年夏四月不雨。

    安石罷相。

    八年二月再相(帝紀)。

    九年本用月安石罷政歸建康。

    十年奏施建康舊第為禅寺。

    請克文住持。

    帝賜額曰報甯。

    賜文号真淨禅師。

    文隆興寶峰雲庵禅師也。

    名克文。

    生陝府鄭氏。

    參黃龍南禅師。

    深得玄奧。

    嗣南禅師。

    至徽宗崇甯元年十月十五日。

    出道具散諸徒。

    中夜沐浴更衣趺坐而逝。

    煙焰五色所至皆舍利。

    分骨葬渤潭新豐焉(碑記本傳)。

    荊公謂蔣山(建康)佛慧泉禅師曰。

    世尊拈花。

    迦葉微笑。

    頃在翰苑。

    偶見大梵王問佛決疑經三卷有雲。

    梵王在靈山會上。

    以金色波羅華獻佛。

    請佛說法。

    世尊登座拈華示衆。

    人天百萬悉皆罔措。

    獨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分付迦業(梅溪集)。

     佛慧禅師。

    名法泉。

    生随州時氏(随州隸峽州路荊湖北道)。

    幼歲出家。

    群書博覽過目成誦。

    雅号泉萬卷。

    遍參知識。

    玄機穎悟。

    應世住持。

    屢遷太刹。

    住蔣山日(江東建康)因雪上堂。

    召大衆曰。

    還有過得此色者麼。

    良久曰。

    文殊笑普賢嗔。

    眼裡無筋一世貧。

    相逢盡道休官去。

    林下何曾見一人。

    上堂。

    快人一言。

    快馬一鞭。

    若更眼睛。

    定動未免。

    紙裡麻纏。

    腳下是地。

    頭上是天。

    不信但看。

    八九月紛紛黃葉滿山川。

    晚年诏住京城大相國智海禅寺。

    上堂問衆曰。

    赴智海留蔣山如何即是衆莫知對。

    便歸方丈索筆書偈曰。

    非佛非心徒拟議。

    得皮得髓謾商量。

    臨行珍重諸禅侶。

    門外青山正夕陽。

    擲筆跏趺而逝。

    使回奏。

    帝訝之。

    敕谥佛慧禅師。

    師嗣雲居曉舜禅師(舜号堯夫)。

    舜嗣洞山聰。

    聰嗣文殊真。

    真嗣德山密。

    密嗣雲門偃禅師(聯燈錄)。

    師嘗作北邙行(洛陽山名)。

    其文曰。

    前山後山高峨峨。

    喪車辚辚日日過。

    哀歌幽怨滿岩谷。

    聞者潛悲薤露歌。

    哀歌一聲千載别。

    孝子順孫徒泣血。

    世間何物得堅牢。

    大海須彌竟磨滅。

    人生還如露易晞。

    從來有會終别離。

    苦樂哀感不暫辍。

    況複百年驚夢馳。

    去人悠悠不複至。

    今人不會古人意。

    栽松起石駐墓門。

    欲為死者長年計。

    魂魄悠揚形化土。

    五趣(天人鬼獄畜生)茫茫井輪度。

    今人還葬古人墳。

    今墳古墳無定主。

    洛陽城裡千萬人。

    終為北邙山下塵。

    沉迷不記歸時路。

    為君孤坐長悲辛。

    昔日送人哭長道。

    今為孤墳卧芳草。

    妖妖穿穴藏子孫。

    耕夫撥骨尋珠寶。

    老木蕭蕭生野風。

    東西壤冢連晴空。

    寒食已過誰享祀。

    冢畔餘花寂寞紅。

    日月相催若流矢。

    貧富賢愚盡如此。

    安得同遊常樂鄉。

    縱經劫火無生死(仲溫雲卧紀談)。

    夏京輔大旱。

    帝齋禱甚力。

    夜夢。

    一僧馳馬空中口吐雲霧。

    既而沛然雨足。

    帝大悅使以像求之。

    得于京城相國寺山門閣五百羅漢中第十三尊者也。

    宰相王圭賀以詩曰。

    良弼為霖承空望。

    神僧作霧應精求。

    參政元绛曰。

    仙骥乘雲穿仗下。

    佛花吹雨匝天流。

    人争誦之(東車筆錄)。

     戊午 元豐元年  大遼 鹹雍十四年  西夏 杭州南山法師。

    慧才解行。

    入四明法智尊者之室。

    每持大悲咒。

    必百八遍而後止。

    嘗夢觀世音菩薩脫袈裟以衣之。

    至是春三月為靈芝元照及道俗千人授菩薩大戒于雷峰。

    方羯磨。

    觀音像放光明。

    初貫寶焰漸散。

    講堂燈炬月光皆為映奪。

    淨慈法真禅師守一作證戒光記。

    米芾書。

    龍井辨才法師元淨立石(靈芝塔銘)。

     己未 元豐二年  大遼 鹹雍十五年  西夏 冬十月二十日。

    慈聖光獻太皇大後曹氏崩。

    宣淨因禅師道臻。

    入慶壽宮升座說法。

    僧問。

    慈聖仙遊定歸何處。

    師曰。

    水流元在海。

    月落不離天。

    宮庭無不加敬襧之曰善。

    帝悅賜與甚厚。

    及神宗上仙。

    哲宗诏師福甯殿登高座說法。

    诏曰。

    禅師道臻素有德行。

    可賜号淨照禅師。

     禅師名道臻。

    字伯祥。

    生福州古田戴氏。

    幼不茹葷。

    十四歲出家上生院。

    又六年為大僧。

    閱大小經論置之曰。

    此方便說耳。

    即持一缽走江淮。

    遍參知識。

    得旨于淨山遠禅師。

    遊京師谒大覺琏禅師于淨因。

    琏使首衆僧于座下。

    琏公歸吳。

    衆請師繼住淨因。

    開堂日。

    英宗遣中使降香賜紫方袍徽号。

    京師四方稱慶。

    至哲宗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

    沐浴更衣。

    說偈已跏趺而化。

    壽八十歲。

    僧臘六十一。

    師嗣浮山法遠禅師。

    遠嗣葉縣省。

    省嗣首山念。

    念嗣風穴沼。

    沼嗣南院颙。

    颙嗣興化獎。

    獎嗣臨濟玄禅師(東都事略并僧寶傳)。

     庚申 元豐三年  大遼 鹹雍十六年  西夏 譯經官制。

    自唐以來至是元豐。

    譯經僧官皆授試光祿卿少卿試鴻胪卿少卿。

    今改賜試卿曰三藏大法師。

    試少卿曰三藏法師(容齋三筆)。

     文同。

    字與可。

    東州梓潼人。

    嘗守洋州浙西湖州曆館職。

    文行高潔。

    畫竹精妙。

    至是一夕沐浴冠帶正坐而逝。

    館職崔公度聞之驚曰。

    昨别與可于州南。

    意翛翛然曰。

    明日複來乎與公畫。

    公度攜賓往候觀其畫也。

    與可不答。

    明日獨往。

    與可曰。

    與公話遂左右顧恐有聽者。

    與可徐曰。

    吾聞人不妄語者舌可過鼻。

    即吐舌引至眉間。

    三疊如餅狀。

    今言其死與可信異人也(東都事略本傳)。

     辛酉 元豐四年  大遼 鹹雍十七年  西夏 蘇州(平江路也)瑞光寺禅師宗本。

    移住杭州淨慈。

    奔走天下禅子道場甚盛。

    靈芝照律師送布三衣(僧伽黎衣九條七條五條)瓦缽。

    緻書于師曰。

    佛制是物上中下根悉令遵奉。

    事因時舉。

    道藉人弘。

    勉其受持為後學勸。

    師受之終身。

    食用瓦缽。

    升座說法。

    服此大布之衣(照律師行業記)。

     丞相張無盡居士(諱商英)平居與廬山南林照覺總禅師為方外侶。

    當是辛酉秋。

    以序送羽士蹇。

    拱辰。

    字翊之。

    往參問于總曰。

    成都道士蹇翊之來言于餘曰。

    吾鄉羽衣之族。

    世相與為婚姻。

    娶妻生子。

    與俗流無異。

    拱辰因觀道藏神仙傳記。

    翻然覺悟。

    當吾血氣剛強視聽聰明。

    喔咿哇鳴順吾耳。

    青黃赤白炫吾目。

    甘脆膏腴爽吾口。

    馨香馥烈适吾鼻。

    滑澤纖柔佚吾體。

    歡欣動蕩感吾意。

    此六冠者乘吾瞀亂。

    晝夜與吾相親而未嘗相釋也。

    一旦吾之形耗而羸。

    氣耗而衰。

    精耗而萎。

    神耗而疲。

    八風寒暑之所薄。

    百邪鬼祟之所欺。

    陰魄欲沈。

    陽魂欲飛。

    則六冠者曾莫吾代。

    而天下之至苦。

    吾獨當之。

    房闼之戀莫如婦。

    血肉之恩莫如女。

    拱辰于是悉囊中之所有。

    與之而謝去。

    給以他事。

    出遊百裡。

    遂泛涪江下濮水。

    曆缙重出塗山。

    訪岑公之洞府。

    瞻神女之祠睹。

    而達于渚宮也。

    将泛九江入廬山。

    結茅于錦繡之谷。

    長嘯乎香爐之頂。

    撫陶石以遙想。

    挹遠溪以濯足。

    蓋吾之術以炷為基。

    以命為衣。

    始乎有作終乎無為。

    竊聞先生究離微之旨。

    窮心迹之歸。

    奏無弦之由。

    駕鐵牛之機。

    故不遠而來見先生也。

    當試為餘言之。

    餘曰。

    壯哉子之志乎難行能行。

    難棄能棄。

    吾弗及子矣。

    餘适有口疾不能答子。

    吾有方外之侶。

    曰常總居于東林。

    必能決子之疑。

    請持吾之說而往問焉(見瑩伸溫雲卧紀談)。

     壬戌 元豐五年  大遼 鹹雍十八年  西夏 五月冠鄜延 诏中使梁從政。

    辟汴京相國寺六十四院。

    為二禅八律。

    起自元豐庚申成是壬戌之秋。

    以東西序為慧林智海二巨禅刹。

    驿诏杭州淨慈禅師宗本住慧林。

    江州廬山東林禅師常總住智海。

    總辭之固。

    诏容之就賜号廣慧禅師(僧寶傳)。

     冬十月八日。

    溫州法師繼忠沐浴更衣結印坐脫。

    紅光亘空而西去。

    忠得法于廣智尚賢。

    述廣智傳法智十類之義成十卷扶宗記一卷。

    嗣法二子。

    曰從義。

    有天台三大部補注一十四卷。

    曰處元。

    有義例随釋六卷輔贊記三卷。

    元傳之道淵。

    淵傳道琛。

    即圓辯法師是也(釋僧傳)。

     東京慧林圓照禅師。

    名宗本(世稱大本)。

    生常州(浙西道)無錫管氏。

    年十九依蘇州(平江也)承天永安道升禅師出家。

    巾侍十年剃度受具。

    又三年禮辭。

    遊方至池陽。

    谒天衣懷禅師悟旨。

    漕使李公複圭請師開法平江瑞光。

    法席日盛。

    杭州守陳公襄以承天興教二刹命師擇居。

    蘇人擁道遮留。

    又以淨慈為請移文谕道俗曰。

    借師三年。

    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至是元豐五年。

    诏辟相國慧林禅刹召師為第一祖。

    既至開法。

    翌日召對延和殿問道賜坐。

    師即跏趺。

    帝悅賜茶。

    師舉盞長吸。

    蕩而撼之辭退。

    帝目送之。

    謂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元豐七年駕幸相國慧林寺。

    诏長老宗本禅衆無煩出迎。

    帝升遐。

    召師說法福甯殿賜号圓照禅師。

    乞老林下。

    得旨任便。

    雲遊州郡不得抑令住持。

    乃辭衆曰。

    本是無家客。

    那堪任意遊。

    順風加橹桌。

    船子下揚州。

    晚居平江靈岩。

    其嗣法傳道者不可勝紀。

    哲宗元符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甲子将入滅。

    沐浴而卧。

    門弟子環擁請曰。

    和尚道遍天下。

    今日不可無偈。

    師熟視之曰。

    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

    今日特地圖作甚麼。

    尋常要卧便卧。

    不可特地今日坐也。

    乃索筆大書曰。

    後事付守榮。

    擲筆憨卧若熟睡衆撼之已去矣。

    門人塔全身于靈岩山。

    閱世八十五歲。

    坐五十二夏。

    師嗣天衣懷禅師。

    嗣師之法道者。

    曰修颙省聰崇信守一等。

    再傳如颙之有富鄭公弼。

    聰之有蘇黃門轍。

    信之有慈受禅師懷深(五燈會元碑志)。

     江州東林禅師。

    名常總。

    生劍州尤溪施氏。

    年十一依寶雲寺文兆法師出家。

    又八年落發詣建州大中寺契思律師受具。

    初至吉州禾山。

    聞南禅師之道。

    往歸宗依之經二十年。

    盡得玄奧。

    洪州太守榮公修撰請住泐潭。

    或謂馬祖再來。

    元豐三年。

    诏革江州東林律居為禅刹。

    觀文殿學士王公韶出守南昌。

    欲延寶覺心禅師主東林。

    心舉師自代。

    師聞之宵遁去千餘裡。

    王公檄諸郡必得之。

    得于新滏殊山窮谷中。

    遂乃應命。

    學士蘇轼初遊廬山與師契會。

    乃師之名達京師。

    天子有诏住相國智海禅院。

    州郡敦請急于星火。

    師固辭。

    诏容之。

    就賜紫衣徽号廣慧禅師。

    哲宗元祐三年徐王奏号照覺禅師。

    座下衲衆常盈七百。

    元祐六年九月示疾。

    二十五日沐浴安坐而逝。

    十月八日葬全身雁門塔(遠公葬所)之東。

    世壽六十七歲。

    坐四十九夏。

    嗣黃龍南禅師(續燈錄)。

     癸亥 元豐六年  大遼 鹹雍十九年  西夏 正月夏衆數十萬奄至蘭州 宋九月。

    夏人納款。

    仍乞還侵地撤邊戍長為蕃臣。

    乃賜秉常。

    诏略曰。

    其地界已令鄜延經略司旨揮保安軍牒宥州施行候疆界了日歲賜依舊(宋錄)。

    宋封孟轲曰鄒國公。

     甲子 元豐七年  大遼 鹹雍二十年  西夏 二月夏人又寇延州十一月上表來貢 冬十月。

    越國大長公主集慶軍節度觀察留後附馬都尉張敦禮建法雲禅刹于國城之南既成。

    诏法秀開山。

    賜号圓通禅師(續燈傳)。

     汴京法雲寺圓通禅師。

    名法秀。

    生秦州隴城辛氏。

    随應幹寺魯和尚學經。

    乃稱魯氏。

    年十九為大僧。

    講大經。

    章分句析機鋒不可觸。

    京洛著聞。

    怪圭峰學禅。

    唯敬北京天缽元禅師。

    元雅号元華嚴。

    恨元不講曰。

    教盡佛意如元公者不應遠教。

    禅非佛意如圭峰者不應學禅。

    世尊教外以法私大迦葉者吾不信也。

    謂同列曰。

    我将南遊窮其窟穴。

    樓取其種類抹殺之。

    以報佛恩乃已耳。

    初至随州護國讀淨果禅師碑。

    僧問報慈。

    如何是佛性。

    慈曰誰無。

    又問淨果。

    果曰誰有。

    其僧因有悟。

    秀大笑曰。

    豈佛性敢有無之。

    矧又因以有悟哉。

    去至無為軍鐵佛。

    谒懷禅師。

    懷貌寒危坐涕垂沾衣。

    秀易之。

    懷問曰。

    座主講何經。

    秀曰華嚴。

    懷曰。

    華嚴以何為宗。

    秀曰法界為宗。

    懷曰。

    法界以何為宗。

    秀曰以心為宗。

    懷曰心以何為宗。

    秀莫知為答。

    懷曰。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秀退而自失。

    悚然敬服。

    願留左右日夕受法。

    久之乃獲證悟。

    懷禅師遷住池陽柤林。

    移吳及廣教景德。

    秀皆從之。

    秀初住淮西四面山。

    至栖賢蔣山長蘆。

    常有千衆。

    至是元豐七年。

    诏住京城法雲寺為第一祖。

    開堂日帝遣中使降香。

    賜磨衲僧衣。

    傳聖旨表朕親至。

    皇弟荊王緻敬座下。

    至哲宗元祐五年八月示疾。

    诏以醫診。

    師揮去之。

    乃更衣說偈曰。

    來時無物去時空。

    南北東西事一同。

    六處住持無所補。

    乃良久監寺慧當進曰。

    和尚何不道末後句。

    師曰珍重珍重。

    言訖而逝。

    壽六十四歲。

    坐四十五夏。

    師嗣天衣義懷禅師。

    懷嗣雪窦顯。

    顯嗣智門祚。

    祚嗣香林遠。

    遠嗣雲門偃禅師(續燈錄)。

    元豐間樞密蔣公穎叔與師為方外友。

    公平日雖究心宗。

    亦泥于教乘。

    因撰華嚴經解三十篇。

    頗負其知見。

    漕淮上至長蘆訪秀。

    而題方丈壁曰。

    餘凡三日遂成華嚴解。

    我于佛法有大因緣。

    異日當以此地比覺城東際。

    唯具佛眼者當知之。

    秀于時辯之曰。

    公何言之易耶。

    夫華嚴者圓頓上乘乃現量所證。

    今言比覺城東際則是比量。

    非圓頓宗。

    又雲異日。

    且一真法界無有古今。

    故雲十世古今始終不移于當念。

    若言異日。

    今日豈可非是乎。

    又雲。

    具佛眼者方知。

    然經雲。

    平等真法界無佛無衆生。

    凡聖情盡。

    彼我皆忘。

    豈有愚智之異。

    若待佛眼則天眼人眼豈可不知哉。

    公于是悔謝。

    及秀之示寂也。

    公祭之侑以文曰。

    方外之友唯餘與師。

    念昔相見一語投機。

    師來長蘆我漕淮沂。

    亦複交臂笑言熙怡。

    我論華嚴師為品題。

    陷虎機緣脫略徑畦。

    曷為舍我先其往而。

    蔬奠緻誠庶其歆之(羅湖錄)。

     十一月司馬溫國公光居洛十五年矣。

    上表進所編書賜名資治通鑒。

    帝制序賜之。

     乙醜 元豐八年 二月帝崩  大遼 鹹雍二十一年  西夏 春三月。

    哲宗即帝位。

    四月诏法雲秀禅師詣先帝神禦說法。

    賜号圓通禅師。

    冬十月葬神宗永裕陵。

    诏淨因道臻慧林宗本。

    入福甯殿說法。

    賜臻号淨照禅師本号圓照禅師(僧寶傳)。

     五月司馬光除門下侍郎。

     義天僧統 高麗國君文宗仁孝王第四子。

    出家名義天。

    是冬航海至明州。

    上表乙遊中國詢禮。

    诏以朝奉郎楊傑(傑字次公)館伴。

    所至二浙淮南京東諸郡。

    迎餞如行人禮。

    遍訪三學宗工。

    初抵鄞師事明智。

    中立而友法鄰。

    請跋教乘(草庵教苑遺事)。

    入天台山拜智者塔。

    渡浙造杭州上竺。

    以弟子禮事慈辯從谏。

    受天台教觀(祠山觀經疏注)。

    次靈芝拜大智元照禀律藏(靈芝行業碑)。

    曆慧因(今高麗寺)。

    從晉水淨源問賢首宗乘(華嚴閣記)。

    過潤州金山以禅規大展拜佛印禅師了元。

    元據座受禮。

    館伴楊傑以為疑。

    佛印曰。

    衆姓出家同名釋子。

    義天抑僧耳。

    不如是何以示華夏師法乎。

    朝廷聞之以元為知大體(佛印本傳)。

    義天朝京師。

    禮部郎中蘇轼接伴。

    谒拜慧林圓照禅師宗本。

    有司館遇甚厚(圓照禅師本傳)。

     衣蒲童子 是時太尉呂惠卿。

    字吉甫。

    學通内外。

    嘗注華嚴法界觀。

    及出新意解莊子。

    因戍邊。

    暇日遊五台山至中台。

    忽雲霧四合暴風雷雨聲振林壑。

    從者驚竦潛伏。

    斯須有物。

    狀若蒼虬。

    半出雲霧間。

    太尉駭甚移時稍霁。

    外望見一童子體黑而披發。

    以蒲自足纏至肩。

    袒右膊手執梵夾。

    問太尉曰。

    官人何見而震駭如此。

    太尉曰。

    夙有障緣遇茲惡境。

    童子曰。

    今皆滅矣。

    官人何求而來。

    太尉曰。

    願見大士。

    童子曰。

    欲見菩薩何為。

    曰嘗覽華嚴大教旨深意廣。

    欲望大士發啟解心。

    庶幾箋釋流行世間。

    使幽夜頓獲光明。

    大心者即得開悟。

    童子曰。

    諸佛妙意善順事理簡易明白。

    先德注意可解。

    如十地一品。

    釋文不過數紙。

    今時枝蔓注近百卷。

    而聖意逾遠。

    真所謂破碎大道也。

    太尉曰。

    童子貌若此。

    而敢呵前輩乎。

    童子笑曰。

    官人謬矣。

    此間一草一木無非文殊境界。

    在汝日用觸事不迷。

    此真文殊耳。

    曷以凡情亂于思慮。

    太尉悔前言之謬即頓首下拜。

    才起之間。

    童子現大士形。

    誇獅于隐隐雲中不見。

    太尉自爾惋恨心神恍惚。

    家人問故。

    太尉曰。

    吾欲竭誠悔過期再見衣蒲童子。

    即嚴具香火。

    晨夕以之。

    志于必見。

    而後已久之忽見童子于香幾上。

    呵曰。

    胡為住相貪著之甚耶。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