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刺史。
帝曰。
吾聞遠詩長日唯消一局棋安能理人。
绹曰。
詩人托此為高興耳。
未必實然。
帝曰。
且令往試觀之(唐書本傳)。
三世同居 萬敬孺廬州人。
三世同居喪親廬墓。
刺指血書佛經。
郡守改其所居裡。
曰成孝鄉廣孝聚。
至是大中十二年有司申聞帝。
敕旌表其家(唐書)。
藤蘿尊者 溫州瑞安本寂禅院僧無繹。
因武宗會昌沙汰隐于東北谷。
結庵禅定。
閱十年藤蘿纏繞。
俨然不動。
人号之藤蘿尊者。
後人立嗣至今奉祀之(出永甯編)。
己卯大中十三年八月帝崩。
宣宗性明察沉斷。
用法無私。
從谏如流。
重惜官賞。
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
大中之政訖于唐亡。
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唐書本紀)。
懿宗 諱漼。
宣宗長子。
始封郓王。
在位十四年。
壽三十一歲。
鹹通(十四)。
庚辰鹹通元年。
普化 鎮州普化和尚。
不知何許人也。
事盤山密受真訣。
唯振一铎佯狂街市或居冢間。
至是鹹通元年振铎淩空隐隐而逝。
莫測其由。
師嗣盤山積禅師。
積嗣馬祖(傳燈錄)。
壬午鹹通三年二月。
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師入滅。
壽八十三。
敕谥性空禅師。
師蒲阪人。
姓盧氏。
嗣百丈海禅師。
夏四月敕兩街四寺。
各置戒壇。
剃度僧流二七日(唐書舊史)。
水忏 匡宗大德。
諱知玄。
姓陳氏。
鹹通四年制署号悟達國師。
總教門事。
十二年五月。
帝幸安國寺。
賜師沉香裝飾寶座。
高二丈餘珍麗絕甚。
僖宗中和二年。
駕幸蜀避黃巢至成都。
遣禦史郭遵。
赍玺書召師赴行在。
次年師自成都行宮。
辭還九隴山。
一珠隆起于左股楚甚。
是曰人面瘡。
遇異僧引水洗瘡。
知為晁錯袁盎冤對也。
今之水忏三卷者緣起于師也。
師亦自知時謝。
右脅安然而逝。
師三學洞貫名蓋一時。
世稱陳菩薩(唐書舊史)。
德山 朗州德山禅師。
名宣鑒。
簡州人。
姓周氏。
丱歲出家。
依年受具。
精究律藏于性空寺。
通貫諸經旨趣。
常講金剛般若。
時謂之周金剛。
不信南方宗禅之道。
乃曰。
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
萬劫學佛細行。
不得成佛。
南方魔子敢言。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
遂檐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
路上買油糍點心。
婆子指其檐曰這個是甚麼。
師曰。
青龍疏鈔。
婆曰講何經。
師曰。
金剛經。
婆曰我有一問。
若道得我當供上座油糍。
若道不得不與油糍。
婆乃問曰。
經中道過去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師無語乃不得油糍而去。
遂之澧州龍潭寺。
至法堂曰。
久向龍潭及乎到來。
潭又不見。
龍又不現。
潭隐身曰。
子親到龍潭。
師無語求栖止焉。
一夕侍立。
潭曰更深何不下去。
師便出卻回。
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師拟接。
潭即吹滅之。
師當下大悟便禮拜。
潭曰子見個甚麼。
師曰。
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來日将所攜疏鈔。
于法堂前焚之。
舉火曰。
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似一滴投諸巨壑。
辭去抵沩山。
複還住澧陽三十年。
屬武宗廢教。
隐于獨浮山之石室。
宣宗大中初。
武陵刺史薛廷望再葺德山精舍。
号古德禅院。
請師住持不肯下山。
廷望設詭計。
以茶鹽誣師緻之入州。
禮敬堅請。
然後居之以闡玄化。
至是鹹通六年十二月三日謂衆曰。
扪空追響勞汝心神。
夢覺覺非竟有何事。
言訖安坐而化。
敕谥見性禅師。
嗣龍潭崇信禅師(傳燈錄) 武陵唐為朗州今常德路荊域。
臨濟宗 鎮州真定路也。
臨濟禅師。
名義玄。
生曹州南華刑氏。
自幼剃落。
初到黃檗。
時睦州陳尊宿為首座。
問師在此幾時。
師曰。
在此三年。
州指其問佛法的的大意。
檗便打。
三度問三度打。
師乃辭睦州曰。
自恨障緣不領深旨。
今且辭去。
州曰須辭和尚。
睦州語檗曰。
問話上座若來辭方便接伊。
已後為一株陰涼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
師辭檗。
檗曰往高安參大愚去。
師至高安。
愚曰。
甚處來。
師曰黃檗。
愚曰。
黃檗有何言句。
師曰某甲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
三度被打。
不知有過無過。
愚曰。
黃檗與麼老婆心切。
師于言下大悟。
乃曰。
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愚搊住曰。
這尿床鬼子。
适來道有過無過。
如今卻道佛法無多子。
爾見個甚麼道理。
速道速道。
師于大愚肋下築三拳。
愚拓開曰。
汝師黃檗。
非幹我事。
卻回黃檗。
檗曰來來去去有甚了期。
師曰。
隻為老婆心切。
便人事了侍立。
檗曰。
大愚有何言句。
師舉前話。
檗曰。
大愚老漢饒舌。
待來痛與一頓。
師曰。
說甚待來即今便打。
遂掌黃檗。
檗曰。
這風颠漢來這裡捋虎須。
師便喝。
檗雲。
侍者引之參堂去。
師後住鎮州臨濟。
學侶雲集。
乃曰。
大凡演暢宗乘。
一句中須具三玄門。
一玄門須具三要。
有權有實有照有用。
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後居大名府興化寺東堂。
至是鹹通八年四月十日說偈曰。
沿流不止問如何。
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須磨。
端坐而逝。
塔全身于府西北隅。
敕谥慧照禅師。
塔曰澄靈。
嗣黃檗運。
運嗣百丈海。
缁林尊仰曰臨濟宗(傳燈錄)。
戊子鹹通九年。
诏康承訓讨龐勳等于徐州。
承訓奏乞沙陀三部落使朱耶赤心帥其衆以自随。
敗勳于徐州。
勳死。
帝嘉朱耶赤心之功。
置大同軍于雲州。
以赤心為節度使。
賜姓李名國昌。
國昌子克用。
克用子存勖後唐莊宗也。
初太宗貞觀間破西突厥(音屈)。
置十三州都督府。
未嘗有沙陀府也。
有處身處密諸部。
又其小者也。
朱耶者處身别部之号也。
至憲宗時始有朱耶盡忠及子執宜見于中國。
自号沙陀。
以朱耶為姓。
蓋沙陀大碛也。
自處身以來。
世居此碛。
号沙陀突厥至盡忠孫。
賜姓李氏。
李氏複大。
而夷狄遂以沙陀為貴種(克用滅黃巢功第一)。
曹洞宗 江西瑞州洞山禅師。
名良價。
為越州會稽俞氏。
幼歲出家。
從師念般若心經。
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
忽以手扪面問其師曰。
某甲有眼耳鼻舌等。
何故言無。
其師駭異曰。
吾非汝師。
指其往五洩山禮默禅師披剃。
年二十一詣嵩山具戒。
遊方首谒南泉。
次參沩山。
沩山指之曰。
此去豐陵攸縣石室相連。
有雲岩道人。
若能撥草瞻風必為子之所重。
由是徑造雲岩便問。
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
岩曰無情得聞。
師曰。
和尚聞否。
岩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師曰。
某甲為甚麼不聞。
岩豎起拂子曰還聞麼。
師曰。
不聞。
岩曰我說法汝尚不聞。
豈況無情說法乎。
師曰。
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岩曰豈不見。
彌陀經雲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
師于此有省。
乃述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将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時方得知。
辭去。
宣宗大中末年。
于新豐山接誨學侶。
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
權開五位。
善接三根。
大闡一音。
廣弘萬品。
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
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
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
由是洞上玄風播于天下。
故諸方宗匠鹹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至是鹹通十年二月入寂。
壽六十三。
臘四十二。
敕谥悟本禅師。
塔曰慧覺(傳燈)。
江西撫州路曹山禅師。
名本寂。
生泉州莆田黃氏。
少業儒。
年十九歲往福州靈石出家。
二十五登戒谒洞山。
山問。
阇梨名甚麼。
師曰本寂。
山曰。
那個聻。
師曰不名本寂。
山深器之。
自此入室。
盤桓數載乃辭去。
山遂密授洞上宗旨。
直趨曹溪禮六祖塔回吉水。
衆向師名請開法。
師志慕六祖。
遂名山曰曹。
尋值賊亂乃之宜黃。
有信士王若一。
舍何王觀請師住持。
師更何王為荷玉。
由是法席大興。
學者雲萃。
洞山之宗至師為盛。
昭宗天複元年六月十五日謂衆白。
曹山明日辰時行腳去。
及時焚香宴坐而化壽六十二。
臘三十七。
葬全身于山之西阿。
敕谥元證禅師。
塔曰福圓。
寂嗣洞山良價禅師。
價嗣雲岩晟。
晟嗣藥山俨。
俨嗣石頭遷。
遷嗣青原思。
思嗣六祖大鑒禅師(傳燈錄)。
庚寅鹹通十一年十一月帝誕節。
召兩街大德僧人入内講道。
帝悅賜昙顯等十人紫衣。
賜永興軍終南山道宣律師号澄照律師(本傳)。
相國裴公 至是鹹通庚寅薨。
壽七十四歲。
執弟子禮事黃檗運禅師。
悟明心要。
公諱休。
字公美。
河東孟州間喜人。
兒時與兄弟偕隐。
晝講經夜著書。
有饋鹿者。
休不食曰。
蔬食猶不足。
今一啖肉。
後何以繼。
擢進士第。
累遷職任刺洪州日。
入龍興寺觀畫壁曰。
容儀可觀。
高僧何在。
衆無對者。
公曰。
此間有禅僧否。
屬運禅師于嶺南黃檗山舍衆。
來大安精舍混迹灑掃。
人莫之識。
或曰有一禅者。
公延之至。
理前語問之。
運朗聲曰。
裴休。
公曰諾。
運曰。
在甚麼處。
公豁然契會。
遂迎之入府。
朝夕問道公移鎮宛陵(宣州也)請運與俱。
公于宣宗時執政。
雲居 禅師。
名道膺。
幽州玉田人。
姓王氏。
童丱出家于涿州延壽寺。
二十五歲成大僧。
其師令習聲聞篇聚。
非其好棄之。
遊方至翠微。
聞洞山法席遂造焉。
契悟宗旨。
結庵三峰經旬不赴堂。
價禅師觇之。
每有天人送食。
洞山謂之曰。
我将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
高聲呼曰膺庵主。
師應諾。
山曰。
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
師有省回庵宴坐。
天神尋之不見三日乃絕。
山勉師随方接人。
遂乃焚其庵。
去海昏登歐阜廬山西北崦冠世之絕境也。
就樹縛屋而居号雲居。
衲子亦追求而集。
散處山間樹下。
久成苫架。
至是鹹通十三年遂成法席。
學侶至一千五百衆。
唱洞山之道居三十年。
道遍天下。
南昌王鐘傅師尊之。
師于昭宗天複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為衆開最後方便。
叙出世始末。
次年正月三日端坐而逝。
敕谥弘覺禅師。
塔曰圓寂(傳燈錄)。
帝于宮中日齋萬僧。
禦制贊呗(唐書舊史)。
癸巳鹹通十四年三月。
诏迎鳳翔法門寺佛骨。
以四月八日至京。
帝禦安福門樓迎拜。
引入内道場三日供養。
送京城諸寺。
七月帝崩。
太子即位。
明年四月诏送佛骨歸于鳳翔。
都人耆耋辭餞。
皆嗚咽流涕(舊唐書)。
僖宗 儇。
懿宗第五子。
初封晉王。
懿宗不豫。
立為皇太子。
在位十五年。
壽二十七 乾符(六)廣明(一)中和(四)光啟(三)文德(一)。
甲午乾符元年(六)。
時東昌路濮(音蔔)州人王仙芝。
始聚衆數千人起于長垣。
二年黃巢亦聚衆千餘人應王仙芝。
巢少時與仙芝皆以販私鹽為事。
巢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
屢舉進士不第。
遂為盜與仙芝攻剽州縣橫行山東。
民之困于重斂也争歸之。
數月之間衆至數萬。
乾符五年。
招讨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黃梅追斬仙芝。
黃巢方攻毫州。
仙芝餘黨尚讓者帥其餘衆歸巢。
推巢為主。
号沖天大将軍。
稱王霸元年署官屬陷福建。
乾符六年冬巢來襄陽。
十一月山南東道節度使與江西招讨使曹全晸(時正切)合兵。
屯荊門以拒之。
戰敗北至江陵俘斬其什七八。
巢與尚讓收餘衆渡江東走。
巢勢複振。
轉掠饒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
衆至二十萬。
廣明元年十一月巢陷東都(洛陽也)。
十二月壬午巢兵攻潼關。
關上兵皆潰。
中官田令孜奉帝自金光門出。
惟福穆澤壽四王及妃嫔數人從行。
百官皆莫之知。
巢入長安。
帝幸興元乃入蜀。
庚寅巢殺唐宗室在長安者。
壬辰巢即皇帝位。
國号大齊。
稱金統元年。
中和二年。
巢所署同州防禦使朱溫屢請巢益兵以捍河中。
不報。
溫見巢兵勢日蹙知其将亡。
親将胡真謝瞳勸溫歸國。
九月溫殺其監軍嚴實舉州降。
諸道行營都統王铎承制以溫為同華節度使。
未幾賜名全忠。
河中留後王重榮行營都監楊複光東面宣慰使王徽諸道行營都統王铎議讨賊。
複光曰。
雁門李仆射(克用也)骁勇有強兵召之來賊不足平也。
時王铎在河中。
乃以墨敕召李克用。
十一月克用将沙陀(始見懿宗感通九年)萬七千人趣河中。
中和三年三月。
克用進軍渭橋與巢軍戰于渭南。
賊兵大敗奔走。
四月克用自光泰門入京師。
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遁去。
克用時年二十八歲。
破巢複長安功第一。
诏以克用為河東節度使。
中和四年春二月巢走圍陳州。
李克用率汴徐[六/衣]之軍以救之。
五月巢引兵東北趣汴州。
克用追及巢于中牟奮擊大破之。
巢将尚讓帥其衆降克用。
克用追至冤句(巢居之邑)糧盡乃還汴州營于城外。
朱全忠固請入城館于上原驿。
全忠置酒克用乘酒語頗侵之。
全忠不平發兵圍驿而攻之。
克用缒城得出。
六月武甯将李師悅等追巢至瑕丘敗之。
巢衆殆盡走至狼虎谷巢甥林言斬巢兄弟妻子首以降。
巢始起于乾符二年至中和四年七月滅(唐書)。
睦州(今淅西道建德路也)陳尊宿。
名道明。
江南陳氏之後也。
幼出家本州開元寺。
持戒精嚴學通三藏。
遊方契旨于黃檗。
延充首座。
衆請住觀音院。
常有百餘衆經數十載。
諸方歸慕鹹以尊宿稱。
後歸開元房居。
織蒲鞋以養母。
故有陳蒲鞋号天使至問師。
三門俱開從那門入。
師喚尚書使應諾。
師曰。
從信門入。
師看經。
次陳操尚書問和尚看甚麼經。
師曰金剛經。
尚書曰六朝翻譯此當第幾。
師舉起經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至是乾符四年召門人曰。
此處緣息吾當逝矣。
乃跏趺而逝。
郡人以香薪焚之。
舍利如雨。
收靈骨塑像于寺。
壽九十八。
臘七十六。
嗣黃檗運禅師。
運嗣百丈海禅師(傳燈錄)。
己亥乾符六年 庚子廣明元年 辛醜中和元年。
澧州洛浦山禅師名元安。
鳳翔麟遊人丱歲。
出家。
具戒持律通經論。
是年參臨濟玄禅師充侍者。
後往夾山卓庵。
昭宗光化元年八月誡門人曰。
出家之法長物不留。
況其他哉。
切須在念。
時光迅速大道深玄。
苟或因循曷由體悟。
至十二月一日安坐而寂。
嗣夾山會禅師(傳燈)。
夾山 澧州夾山禅師。
名善會廣。
州廖氏子。
幼歲出家。
依年受戒。
聽習經論。
該練三學。
出住潤州(浙西道鎮江路揚州之域)鶴林。
因道吾指之。
見船子誠禅師。
于華亭契悟心要。
恭禀遺命遁世忘機。
懿宗鹹通年間。
栖遲豐州。
學侶雲集。
相從蔔居于夾山。
遂成院宇。
至是中和元年十一月七日入寂。
葬本山。
谥傳明大師。
嗣船子誠禅師(傳燈)。
壬寅中和二年。
鐘傳據江西(唐書)。
癸卯中和三年。
李克用複京師。
拓跋思恭以兵赴國難。
黃巢之亂也。
朝廷命思恭權夏綏節度使賜姓李(見宋仁宗寶元元年)。
甲辰中和四年黃巢既滅。
秋七月李克用至晉陽遣使奉表。
極言朱全忠妒功嫉能終為國患。
凡八上表請誅讨之。
帝謂方事之殷姑存大體。
诏獎谕克用且解之。
于時浙東饑疫明州普賢忏院幼璋禅師收瘗台溫明三郡餓殍遺骸數千。
時人呼師曰增悲菩薩(高僧傳)。
乙巳光啟元年二月。
帝還至京師改元。
中官田令孜愈縱威權。
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累表數令孜罪惡。
重榮啟李克用引兵赴之。
十二月克用進逼京城。
田令孜夜奉帝自開遠門出幸鳳翔。
光啟二年春正月田令孜請帝幸興元。
帝不從。
是夜令孜引兵入宮劫帝幸寶雞。
宰相朝臣皆不知。
及發寶雞留楊晟(時正切)守散關(興元路之口也)乘輿才入散關。
邠甯節度使朱玫已圍寶雞。
嗣襄王熅肅宗玄孫也。
有疾從上不及留遵塗驿。
為玫所得與之俱還鳳翔。
三月車駕至興元。
朱玫逼百官奉襄王熅權監軍國事。
長安百官太子太師斐璩等勸進于襄王熅監即皇帝位。
改元建貞。
遙尊帝為太上元皇帝。
觀軍容使楊複恭傳檄關中稱。
得朱玫首者以靜難節度使賞之。
玫将王行瑜擒玫斬之。
襄王奔河中。
王重榮詐為迎奉執熅殺之。
诏以行瑜為靜難軍節度使(唐書本紀)。
靈雲 禅師。
名志勤。
福州長溪人嗣長慶安。
安嗣百丈海。
勤在沩山。
時見桃花悟道。
後返福州居靈雲(傳燈錄)。
錢镠(吳越王也)是年讨董昌有功授杭州刺史。
岩頭 鄂州岩頭禅師。
名全奯。
泉州柯氏子。
少禮青原誼公落發。
禀戒于長安寶壽寺。
習經論諸部。
憂遊禅苑。
後參德山契旨住岩頭。
值武宗汰教乃于湖邊隐作渡子。
後庵于洞庭卧龍山。
徒侶臻輻。
至是光啟三年四月八日入寂。
門人為焚之獲舍利四十九粒。
起塔供養。
敕谥清岩禅師嗣德山鑒。
鑒嗣龍潭信(傳燈錄)。
石霜 潭州石霜山禅師。
名慶諸。
江西吉州新滏陳氏。
依洪井西山紹銮禅師落發。
詣洛下習毗尼教。
抵沩山充米頭。
一日沩山拾一粒米謂師曰。
莫輕這一粒。
百千粒從這一粒生。
師曰。
百千粒從這一粒生。
未審這一粒從甚處生。
沩山呵呵大笑便歸方丈。
至晚上堂曰米裡有蟲。
諸人好看。
後參道吾智禅師。
密契心要。
後因避世混俗于長沙劉陽陶家坊。
人莫識者。
因僧舉洞山解制上堂。
秋初夏末兄弟東去西去。
直須向萬裡無寸草處去。
師曰。
出門便是草。
洞山聞之乃雲。
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語。
師因此聲名馳露。
帝聞師道譽賜紫衣。
辭不受。
至是光啟三年入寂。
葬院之西北隅。
敕谥普會大師。
嗣道吾宗智智嗣藥山俨。
俨嗣石頭遷。
遷嗣青原思(傳燈錄)。
戊申文德元年二月。
帝自鳳翔歸京。
三月不豫。
壬寅大漸。
皇弟吉王保長而賢。
群臣屬望。
十軍觀軍容使楊複恭請立其弟壽王傑為皇太弟。
癸卯帝崩。
遺制太弟傑。
更名敏。
即皇帝位 王建據有西川。
昭宗 懿宗第七子。
初封壽王。
名傑。
更名敏。
龍紀元年改名晔。
在位十六年。
壽三十八 龍紀(一)大順(二)景福(二)乾甯(四)光化(三)天複(四)。
己酉龍紀元年十一月。
帝改名晔。
帝将祀圜丘。
中尉樞密皆[袖-由+癸](睽桂反)衫侍從故事也。
僖宗之世已具襕笏。
至是又令有司制法服。
孔緯及谏官皆以為不可。
帝出禦禮谕之曰。
卿等所論至當事有從權。
勿以小瑕遂妨大禮。
于是宦官始服劍佩侍祠。
庚戌大順元年 辛亥大順二年。
楊行密據揚州。
杭州千頃山禅師。
名楚南。
福州張氏子。
得旨于黃檗。
初抵姑蘇報恩寺。
精修禅定二十餘年。
足不逾阈。
尋住錢塘支硎山慈雲。
雖應緣無倦。
常住禅定。
或逾月或浃旬。
僖宗光啟年間。
刺史錢镠請師下山供養。
僖宗聞其道化就賜紫衣。
僖宗文德元年五月入寂。
壽七十六。
塔于院之西隅。
師著破邪論行于世。
嗣黃檗運禅師。
至是大順二年。
宣州孫儒寇錢塘發塔睹師。
全身爪發俱長。
拜謝修塔而去(傳燈錄)。
壬子景福元年八月。
以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
宣明曆寖差。
太子少詹事邊岡造新曆成。
十二月帝命之曰景福景玄曆。
癸醜二年以渝州刺史柳玭為泸州刺史。
柳氏自公綽以來。
世以孝悌禮法為士大夫。
所宗玭為禦史大夫。
上欲以為相。
宦官惡之故久谪于外。
玭嘗誡其子弟曰。
凡門地高可畏不可恃也。
立身行己。
一事有失則得罪重于他人。
死無以見先人于地下。
此其所以可畏也。
門高則驕心易生。
族盛則為人所嫉。
懿行實才人未之信。
小有玭颣衆皆指之。
此其所以不可恃也。
故膏梁子弟學宜加勤行宜加勵。
僅得比他人耳玭(玉病)颣(絲節)。
王朝據福州稱留後。
王镕帥鎮定稱趙王。
劉仁恭是時為幽州盧龍節度使稱燕王。
甲寅乾甯元年。
沙門貫休(婺州人也)入蜀。
以詩谒王曰。
一瓶一缽垂垂老。
萬水萬山特特來。
蜀王待以殊禮加以官資。
禅月大師号亦其賜也。
至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入寂。
高僧齊巳蜀人也。
幼捐俗依沩山祐禅師。
時慧寂禅師(仰山也)住豫章觀音院。
巳總轄庶務。
有粥疏曰。
粥名良藥。
佛所贊揚。
義冠三檀。
功标十利。
更祈英哲。
各遂願心。
既備清晨。
永資白業。
其後居西山金鼓示寂。
塔存焉。
龍盤乃其書堂也(雲外紀談)。
乙卯乾甯二年。
次年馬殷據湖南杭州。
錢镠兼鎮東西兩浙。
李茂貞犯京師。
帝幸華州。
茂貞入長安。
宮室市肆燔燒俱盡。
丙辰三年正月九峰玄禅師戒其徒曰。
無虛度光陰。
無虛消信施。
既已出家唯道是履名大丈夫。
雲已寂然入定。
至三月二十日而入滅。
丁巳乾甯四年閩帥王朝薨弟審知嗣據其地。
趙州 禅師。
名從谂。
曹州郝鄉人也。
姓郝氏。
童稚于本州扈通院從師披剃。
未納戒抵池陽參南泉願禅師。
泉器之。
一日問泉曰。
如何是道。
泉曰平常心是道。
師曰。
還可趣向也無。
泉曰拟向即乖。
師曰。
不拟争知是道。
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若真達不疑之道。
猶如太虛廓然蕩豁。
豈可強是非耶。
師于言下悟理。
乃往嵩嶽琉璃壇納戒。
仍返南泉。
久之衆請住趙州(隸真定路)觀音院。
一曰東院道化甚盛。
作十二時歌。
偈頌機緣語錄流行于世。
新到師問曰。
曾到此間麼。
僧曰未曾到。
師曰。
吃茶去。
又問僧曰。
曾到此間麼。
僧曰曾到。
師曰。
吃茶去。
院主問曰。
為甚麼曾到也吃茶去。
未曾到也吃茶去。
師召院主。
主應諾。
師曰。
吃茶去。
時真定帥王镕稱趙王。
廬王節度使劉仁恭稱燕王。
二王争相重敬。
至是乾甯四年十一月二日卧右脅而寂。
壽一百二十歲。
敕谥真際大師。
嗣南泉願。
願嗣馬祖(傳燈)。
戊午光化元年赦李茂貞。
八月車駕自華州還京師。
己未光化二年。
華嶽禅師玄偉編次德宗貞元以來禅宗機緣。
為聖胄集。
杭州無着禅師。
名文喜。
嘉興朱氏。
年七歲依本邑常樂寺國清出家剃染。
習律聽教。
屬武宗汰教反服韬晦。
宣宗初再度于鹽官齊峰寺。
往五台禮文殊。
遇一老翁牽牛而行。
邀師入寺。
翁縱牛引師升堂。
翁踞床指繡墩命坐。
翁曰。
近自何來。
師曰南方。
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師曰。
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
多少衆。
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
卻問此間佛法如何。
住持翁曰。
龍蛇混雜。
凡聖同居。
師曰。
多少衆。
翁曰前三三後三三。
翁呼童子均提緻茶。
又進酥酪。
翁拈起玻璃盞問曰。
南方還有這個否。
師曰無。
翁曰。
尋常将甚麼吃茶。
師無對辭别。
翁令童子相送。
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童召大德師應諾。
童曰是多少。
師曰。
此為何處。
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
師凄然悟彼翁者文殊也。
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别。
童說偈曰。
面上無嗔供養具。
口裡無嗔吐妙香。
心裡無嗔是珍寶。
無垢無染是真常。
言訖均提與寺俱隐。
懿宗鹹通三年師至洪州(龍興)觀音。
參仰山寂禅師。
頓悟心法。
後回浙西住龍泉寺(杭州)。
錢王奉賜紫衣署無着禅師。
至是光化三年十月三日。
告衆曰。
三界心盡。
即是涅槃。
言訖跏趺而逝。
壽八十歲。
塔于鹫峰靈隐之西塢。
哀帝天祐二年叛兵發師塔。
肉身不壞爪發俱長。
錢王謬聞之。
遣裨将邵志重加封瘗。
宋甯宗嘉定十三年遷葬淨慈山智覺壽禅師塔左。
師嗣仰山寂。
寂嗣沩山祐禅師(五燈會元)。
庚申光化三年初。
崔胤與上密謀盡誅宦官。
流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等皆賜自盡。
宦官益懼。
中尉劉季述王仲先樞密使王彥範薛齊偓等陰謀廢立。
帝獵苑中夜歸。
季述扶帝與後同辇。
嫔禦侍者才十餘人。
适少陽院鎖其門。
季述矯诏令太子裕監國尋使即皇帝位。
以帝為太上皇。
季述遣其養子希度詣朱全忠許以唐社稷輸之。
天平節度副使李振勸全忠誅季述。
全忠乃囚希度遣振如京師。
崔胤密遣人說神策指揮。
使孫德昭誅季述等。
時十二月也。
辛酉大複元年正月朔。
王仲尼入朝。
孫德昭擒斬之。
崔胤迎帝禦長樂門樓。
帥百官稱賀。
周承晦擒劉季述王彥範繼至。
方诘責已為亂挺所斃。
薛齊偓赴井死。
出而斬之滅四人之族。
時朱全忠李茂貞各有挾天子令諸侯之意。
全忠欲帝幸洛陽。
茂貞欲帝幸鳳翔。
朱全忠至河中表請車駕幸東都。
十一月中尉韓全誨逼帝幸鳳翔。
遂火其宮城。
壬戌天複二年十一月。
朱全忠進攻鳳翔錢镠進爵越王。
癸亥天複三年春正月。
李茂貞請帝誅韓全誨等。
與朱全忠和。
遣使囊全誨等首以示全忠。
甲子車駕出鳳翔幸全忠營。
己巳入長安。
甲子天祐元年 春正月朱全忠請帝遷都洛陽。
壬戌車駕發長安。
甲子至華州。
朱全忠屢章促發遂至洛陽。
改元天祐。
朱全忠遣李振至洛陽。
與蔣玄晖等。
八月弑帝立輝王為皇太子。
柩前即位。
時年十三歲。
哀帝也 錢镠加封吳王。
哀帝 柷。
昭宗第九子。
在位四年。
禅于梁。
梁封帝為濟陰王。
遷于曹州。
戊辰年鸩殺濟陰王于曹州。
追谥曰唐哀皇帝。
号景宗 一雲。
朱全忠弑昭宗立哀帝。
逾四年使劉霸鸩哀帝。
葬溫陵。
立少帝濮王紃。
一名繼。
昭宗子也。
年号天壽。
朱全忠又鸩之。
議以天祐四年禅位于梁雲。
本紀不載濮王一年事 紃(松倫反)天祐(四)。
乙醜天祐二年淮南楊行密薨。
子渥嗣位。
丙寅三年南平鐘傅薨。
子匡時立。
尋為秦虜。
荊南節度高季昌據荊南。
閩王會雪峰玄沙二禅師問曰。
将何為道作何修行見性成佛。
雪峰曰。
宜先忏悔滌除障垢。
所以獲心見性。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
願大王識取實相。
自然成佛(本傳)。
丁卯天祐四年三月。
帝遜于梁王。
梁受禅改元開平元年。
右唐二十一主合二百八十八年禅于梁。
五代 梁 受唐禅都汴州開平二年遷都洛陽均王仍都大梁。
·太宗 ·末帝 二主合十六年而歸後唐。
太祖 姓朱氏。
宋州人。
本名溫。
唐僖宗時從黃巢作亂。
巢署溫同州防禦使。
溫叛巢歸唐。
天子賜名全忠拜宣武軍節度使。
昭宗光化三年進封梁王。
哀帝天祐四年三月受唐禅。
更名晃。
被衮冕即皇帝位。
改國号曰梁。
在位六年。
壽六十一歲。
以汴州為開封府。
命曰東都。
以故東都(洛陽也)為西都是時惟河東鳳翔淮南稱天祐年号。
西蜀稱天複。
尋亦自立。
改元武成。
餘皆禀梁正朔稱臣奉貢 開平(四)乾化(二)。
丁卯開平元年四月改元。
以河南尹兼河南節度使張全美為魏王。
鎮海鎮東節度使吳王錢镠為吳越王。
加清海節度使劉隐。
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兼侍中。
仍以劉隐為大彭王。
以權知荊南留後高季昌為節度使。
趙王 王镕 燕王 劉仁恭 晉王 李克用 岐王 李茂貞 吳越王 錢镠 楚 馬殷 荊南 高季昌 淮南 楊渥 閩王 王審知 蜀即帝位 王建 南平 劉隐 王镕帥鎮州真定也稱趙王。
劉仁恭幽州盧能節度燕王。
晉王李克用稱天祐年号。
克用本沙陀人。
見唐懿宗鹹通九年。
岐王鳳翔李茂貞深州博野人。
本姓宋。
名文通。
為博野軍戍卒。
黃巢犯京師。
茂貞以功補扈跸都頭。
僖宗賜姓李名茂貞。
拜鳳翔隴右節度使。
昭宗時封為岐王。
稱天祐四年。
吳越王錢镠。
字具美。
杭州臨安人。
唐僖宗時為董昌偏将。
殺退黃巢兵。
昌以镠為都指揮。
董昌尋亦叛。
昭宗以镠為浙東招讨使平昌。
進封天下兵馬都元帥尋封王。
至是梁開平元年封吳越王。
後唐莊宗賜玉冊金印。
镠居杭州二十一年。
八十一薨。
楚王馬殷。
字霸圖。
許州鄢陵人。
唐昭宗乾甯中拜武安軍節度使鎮潭州。
盡有湖南之地。
梁大節開平二年處湖南。
聽民自采茶賣于北客。
收其征以贍軍。
七月殷奏汴荊襄唐郢複州置回圖務運茶河南北賣之以易缯纩戰馬。
诏許之。
湖南由是富贍。
梁封之為楚王。
荊南節度使高季昌。
字賂孫。
陝州人(隸今洛陽)。
梁初鎮荊南節度十州後為諸道所侵。
季昌有江陵一城而已。
至後唐莊宗時。
封為南平王。
淮南号吳楊渥稱天祐四年。
渥父行密。
字化源。
廬州合肥人。
家世微賤。
有膂力能舉千斤。
日行三百裡。
為本州步健。
破黃巢功。
大唐昭宗景福元年八月為淮南節度使。
淮南王進封楚王。
唐哀帝天祐二年行密薨。
壽五十四。
據廬州十二年。
子渥嗣位。
梁太祖封之為吳王。
閩王王審知。
字信通。
光州固始人。
唐僖宗時黃巢寇亂。
因有閩嶺五州之地。
梁開平元年以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兼侍中。
審知自唐昭宗時已受封為閩王矣。
至其子延鈞。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改名璘即皇帝位。
建元龍啟。
國号大閩。
蜀王王建。
字光圖。
許州舞陽人。
唐僖宗初。
陳欽瑄節制西川中尉日令孜為監軍。
召建欲緻麾下。
欽瑄疑止之。
建怒以兵攻成都殺欽瑄等。
昭宗授以西川節度使。
梁受唐禅。
開平元年九月。
王建即皇帝位。
國号大蜀。
明年改元武成。
南平劉隐。
上蔡人。
今汝甯古蔡州也。
其祖安仁徙居閩中。
商賈南海因家焉。
父謙為廣州牙将。
破黃巢有功。
升封州刺史卒。
州人表隐代之。
累有勳烈。
唐昭宗封隐南海王。
哀帝天祐二年進封安南都護清海節度使。
次年封南平王。
今梁加隐侍中文封南海王。
乃以隐為大彭王。
乾化元年卒。
壽三十八。
其弟岩襲位。
盡有嶺表之北。
岩更名龑。
梁末帝貞明三年即帝位。
國号漢。
年曰乾亨立二十五年。
壽五十四。
戊辰開平二年正月。
晉王李克用卒。
子存勖十一月立。
梁遷都洛陽。
鸩濟陰王于曹州。
谥曰唐哀皇帝。
趙 王镕 燕 劉仁恭 晉 存勖天祐五年 岐王 李茂貞 吳越 錢镠 楚 馬殷 荊南 高季昌 淮南吳 楊渥 閩 王審知 蜀王建 武成元年 南平 劉隐 福州雪峰禅師。
名義存。
泉州南安曾氏子。
年十二從莆田玉澗寺慶玄律師出家。
年十七落發。
往幽州寶刹寺受戒。
久曆禅會。
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後仍緣契德山。
唐懿宗鹹通中回閩雪峰創院。
徒侶翕然。
僖宗賜号真覺禅師。
仍賜紫衣。
師之法席常有千五百衆。
至是開平二年三月示疾。
閩帥命醫來。
師曰吾非疾也。
遺偈付法訖。
五月二日出遊藍田暮歸。
澡浴中夜入寂。
壽八十七。
師嗣德山鑒。
鑒嗣龍潭信。
福州玄沙宗一禅師。
名師備。
閩之謝氏子。
幼泛小艇于南台江。
狎諸漁者年三十忽慕出家。
投芙蓉訓禅師剃落。
往豫章開元寺受具。
布衲芒屢。
食才接氣終日宴坐。
雪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
一日雪峰召之曰。
何不遍參去。
師曰。
達磨不來東土。
二祖不往西天。
峰然之。
住後提振宗網遐迩推敬。
閩主待以師禮。
學侶餘八百衆。
當梁太祖開平二年十一月入寂。
壽七十五。
閩主為師樹塔。
師嗣雪峰存禅師。
己巳開平三年十月。
蜀州刺史王宗辨稱疾杜門。
蜀主疑其矜功怨望。
加檢校太保不受。
謂人曰廉者足而不憂。
貪者憂而不足。
吾小人緻位至此足矣。
豈可求進不已乎。
蜀主嘉其志。
趙 燕 晉王 天祐六年 岐王 天祐六年 吳越 楚 荊南 淮南 天祐六年 閩 蜀王建 武成二年 南平 庚午開平四年。
續寶林傳 南嶽惟勁頭陀集唐昭宗光化年以來宗師機緣。
為續寶林傳四卷。
趙 燕 晉王 天祐七年 岐王 天祐七年 吳越 楚 荊南 淮南 天祐七年 閩 蜀 武成三年 南平 辛未乾化元年 龑。
趙 王镕 燕 帝位應天元年 晉王 天祐八年 岐王 天祐八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天祐八年 閩 蜀 南平 劉岩 三月。
靜海節度使南平襄王劉隐既卒。
其弟岩襲位。
後名龔。
又改龑八月燕王劉仁恭之子劉守光即皇帝位。
國号大燕。
改應天元年。
壬申二年二月湖州道場山如讷禅師。
卓庵于山乘虎遊行。
讷湖州人。
師嗣翠微無學禅師。
學嗣丹霞然。
然嗣石頭希遷禅師。
趙 燕 應天二年 晉 天祐九年 岐王 天祐九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天祐九年 閩 蜀 永平二年 南平 二月帝疾增甚。
誅戮無常。
又議出征。
從官多畏憚。
帝長子郴王友裕早卒。
次假子搏王友文帝特愛之。
郢王友圭心不平。
帝出友圭為萊州刺史。
友圭微行入左龍虎軍。
見統軍韓勍以情告之。
勍以牙兵五百人從友圭。
雜控鶴士入伏禁中。
中夜斬關入至寝殿。
友圭仆夫馮廷谔刺帝。
秘不發喪。
矯诏稱。
朕躬危殆宜令友圭權主軍國之務。
發喪即皇帝位。
乾化三年正月改元鳳曆。
是時均王友貞處大梁讨友圭。
友圭自度不免。
令馮廷谔先殺妻張氏次殺己。
廷谔亦自刭。
均王即位于大梁。
稱乾化三年。
均王 太祖第三子。
初名友貞。
封均王。
鎮大梁。
汴州也。
乾化三年正月誅大逆友圭。
遂即皇帝位。
于大梁就都之。
追廢友圭為庶人。
三月帝更名锽。
久之又名瑱。
在位十一年。
壽三十六歲。
谥曰末帝 乾化(又二)貞明(六)龍德(三)。
癸酉乾化三年。
趙 燕 應天三年 晉 天祐十年 岐王 天祐十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天祐十年 閩王 蜀 永平三年 南平 金光明道場 杭州瑞應幼璋禅師。
請吳越王每年于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場。
諸郡黑白大會。
逾月而散。
光明大會始于師也。
甲戌乾化四年正月。
晉主既克燕。
以練[糸*斥](習着反)劉仁恭并守光。
凱歌入晉陽。
獻于太廟斬守光。
械仁恭至代州。
祭先王墓斬之。
趙 燕 晉滅之 晉 天祐十一年 岐王 天祐十一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天祐十一年 閩 蜀 永平四年 南平 舒州投子山禅師。
名大同。
本州懷甯劉氏子。
幼歲依洛下保唐寺滿禅師出家。
初習安般觀。
次閱華嚴發明性海。
谒翠微學禅師頓悟宗旨。
由是故意周遊。
後從故裡隐投子山。
結茅而居。
至是乾化四年四月六日入寂。
敕谥慈濟大師。
師嗣翠微學禅師。
乙亥貞明元年。
趙 晉王 天祐十二年 岐王 天祐十二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天祐十二年 閩 蜀 永平五年 南平 丙子貞明二年 契丹太祖阿保機神冊元年。
趙 晉王 天祐十三年 岐王 天祐十三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天祐十三年 閩王 蜀 通正元年 南平 契丹 鮮卑山之遺種在商。
高宗之伐鬼方者是也。
自梁末帝貞明二年太祖阿保機稱帝建國立年。
傳嗣凡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
實曆二百單九年(遼志)。
太祖皇帝諱億番。
名阿保機。
乃斡裡小子也。
父斡裡為夷離巾。
猶中國刺史也。
先是契丹部落分而為八。
各有大人相與推約一人為王。
建旗鼓以号令諸部。
每三年則以次相代。
及阿保機為王尤雄。
勇恃其強不肯受代。
五姓奚及七姓室韋鹹服屬之。
擊黃頭室韋還七部劫之于境上求如約。
阿保機曰。
我為王九年。
得漢人多請師種落居古漢城。
與漢人守之自為一部。
七部許之古漢城者拓跋魏之滑鹽縣也。
地宜五谷。
有鹽池之利。
其後阿保機擊滅七部并為一國。
又北伐室韋女真。
西取突厥故地。
擊奚滅之。
複立奚王使契丹監其兵。
東北諸夷皆畏服之。
初唐懿宗鹹通末年有習爾者為王。
土宇始大。
其後欽德為王。
乘中原多故時人侵邊。
燕帝劉守光末年衰困。
遣參軍韓延徽求援于契丹。
契丹主怒其不拜。
留之久乃禮而用之。
延徽始教契丹。
建牙開府。
築城廓立市裡。
以處漢人。
使各有配耦墾蓻荒田。
契丹由此威盛強大。
至是貞明二年。
阿保機始自稱皇帝。
國号大契丹。
年曰神冊。
國人謂之天皇王。
姓耶律氏。
以妻述律氏為皇後。
置百官。
治國十一年。
卒于夫餘城。
谥曰太祖。
布袋和尚。
名契此。
示迹明州奉化縣。
常以杖荷一布袋攜破席。
凡供身之具盡貯袋中。
入市見物則乞。
或醯醢魚菹。
才接入口分少許投囊中。
時号長汀子。
至是貞明二年三月三日坐于嶽林寺廊下說偈曰。
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偈已安然而化。
其後他州複見其負囊而行。
競圖其像而奉祀之。
丁醜貞明三年 契丹神冊二年。
南平劉岩即皇帝位于番隅。
國号大越。
改元乾亨。
次年冬十一月郊天。
改國号曰漢(司馬通鑒)。
趙 晉王 天祐十四年 岐王 天祐十四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天祐十四年 閩 蜀帝 天漢元年 漢即帝位 乾亨元年 戊寅貞明國年 契丹阿保機神冊三年。
趙 晉王 天祐十五年 岐王 天祐十五年 吳趙王 楚 荊南 淮南吳天祐十五年 閩 蜀帝 光太元年 漢 乾亨元年 蜀帝太子衍立。
三月吳越王镠初立元帥府置官屬。
淮南吳以徐知诰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
知诰事吳主盡恭。
知诰以宋齊丘為謀主。
龍湖 邵武龍湖禅師。
名普聞。
唐僖宗第二子也。
幼不茹葷。
長無經世意。
僖宗鐘愛之。
僖宗中和元年黃巢亂。
帝幸蜀。
親王宗室皆逃亡。
師斷發逸遊。
谒石霜諸禅師問。
如何是教外别傳。
諸曰待案山點頭。
即向汝道。
師因省悟。
依止數年乃請遊山。
諸曰。
逢幹即止。
遇陳便住。
遂辭行過邵武抵大幹。
遙望山颠郁然深秀問父老。
彼有居者否。
老曰有一陳嗣者。
久隐其中。
師至嗣遂分坐同住。
師廬茅谷口。
陳乃去之。
庵址存焉。
其寶乘禅院者師茅廬基也。
僖宗文德元年三月。
師乃擲錫杖于山。
杖止處建立道場。
缁素向心遂成巨刹。
一日有老人來前曰。
我龍也。
家于此山。
行雨不職将有天罰。
願師救護。
師曰。
汝可易形來。
俄一小蛇在座。
師引之入淨瓶。
良久風雷挾座山巒搖震。
達且開霁。
蛇自瓶出。
老人來謝曰。
非師法力則腥穢此地矣。
觀師道場阙水。
當以報德。
遂斸地成穴。
湧泉衍溢乃為一湖。
在今半山是曰龍湖。
至是貞明四年一日。
師集衆僧曰。
吾将他适。
以院事付聰教二禅人。
乃說偈曰。
我逃世難來出家。
宗師指示個歇處。
住山領衆三十年。
對人不欲輕分付。
今日分明說似君。
我斂目時齊聽取。
既而跨虎淩晨抵信州開元寺。
龍湖僧追之。
師曰。
山中已有聰禅師。
吾不複歸矣。
故龍湖無開山祖師塔。
惟有跨虎庵基。
為古今之證。
敕谥圓覺禅師。
五燈會元謂師示寂于龍湖殆非也。
師嗣潭州石霜禅師慶諸。
諸嗣道吾宗智。
智嗣藥山俨禅師。
諸吉州人。
姓陳氏。
己卯貞明五年 契丹神冊四年。
趙 晉王 天祐十六年 岐王 天保十六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武義元年 閩 蜀衍 乾德元年 漢 乾亨元年 夏四月。
淮南楊氏即吳國王位。
改元武義。
建宗廟社稷。
置百官宮殿。
文物皆用天子禮樂。
庚辰貞明六年 契丹神冊五年。
趙 晉王 天祐十七年 岐王 天祐十七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吳弟溥立 閩 蜀 乾德二年 漢 乾亨四年 辛巳龍德元年 契丹天贊元年。
趙 晉王 天祐十八年 岐王 吳越王 楚 荊南 吳 順義元年 閩 蜀 乾德三 漢 乾亨十五年 壬年龍德二年 契丹天贊二年。
趙 晉王 岐王 吳越王 楚 荊南 吳 順義二年 閩 蜀 乾德四年 漢 幹享六年 越州鏡清順德怤禅師。
得法于雪峰。
吳越錢王尊其道德。
請居天龍寺。
又創龍冊寺以居師。
學侶奔湊。
由是吳越盛于玄學。
晉高祖天福二年八月入寂。
壽七十四。
癸未龍德三年。
同光元年 契丹天贊三年。
趙 唐即帝位同光元年 岐王 吳越王 楚 荊南 吳 順義三年 閩 蜀 乾德五年 漢 乾亨七年 春二月。
梁帝遣使冊命吳越王錢镠為吳越國王。
夏四月己巳。
晉王李存勖即皇帝位于魏州牙城之南。
國号大唐。
改元同光。
唐所有凡十三節度五十州。
帥兵取梁。
梁帝謂皇甫麟曰。
李氏吾世仇理難降。
首不可俟彼刀鋸。
吾不能自裁。
卿可斷吾首。
麟泣遂弑梁帝。
麟因自殺。
十月唐帝入大梁。
右梁二主合一十六年而歸于唐。
唐 李姓。
以土德王。
都邺。
今彰德路古相州也。
後遷都于洛陽。
·莊宗 ·明宗 ·闵帝 ·潞王 莊宗 諱存勖。
本沙陀人。
唐懿宗鹹通九年賜其祖。
姓李。
名國昌。
帝父名克用。
破黃巢複京師功第一。
拜河東節度使。
累封晉王。
薨存勖嗣王位。
滅梁建國曰唐。
追尊父王克用曰武皇帝。
帝在位三年。
壽三十五歲 同光(三)。
同光元年即癸未歲也。
十月滅梁改元。
十一月遷都洛陽。
甲申同光二年 契丹天贊四年。
趙 秦王 茂貞薨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順義四年 閩 漢 乾德六年 蜀 乾亨八年 正月。
岐王李茂貞遣子繼曮上表入貢稱臣。
帝尊禮之改封秦王。
四月秦忠敬王茂貞薨。
子繼曮權知鳳翔軍府事。
魏府今大名路也。
興化禅師。
名存獎。
本府人。
帝诏入内。
執弟子禮以事師。
一日問曰。
朕收複中原得一明珠。
未有人酬價。
師曰。
請陛下珠看。
帝以手舒幞頭腳。
師曰。
君王之寶誰敢酬價。
帝悅賜紫衣師号。
師皆不受。
乃賜馬使乘之。
墜地損一足。
帝複賜醫。
師喚院主與我做個木[柺-力+(萬-一)]子。
師接得繞院行。
問僧曰。
汝等還識老僧麼。
衆曰争得不識和尚。
師曰。
跛腳法師說得行不得。
至法堂令維那聲鐘衆集。
師曰。
還識老僧麼。
衆無對。
師擲下[柺-力+(萬-一)]子端坐而逝。
敕谥廣濟禅師。
師嗣臨濟玄禅師(傳燈錄)。
汝州寶應南院禅師名慧颙河北人嗣興化獎。
乙酉同光三年 契丹天贊五年。
淮南吳溥于石頭城建清涼寺。
禮請悟宗住持。
趙 秦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順義五年 閩 延翰嗣位 蜀王衍降唐以授孟知祥 漢 白龍元年 九月。
帝曰。
吾聞遠詩長日唯消一局棋安能理人。
绹曰。
詩人托此為高興耳。
未必實然。
帝曰。
且令往試觀之(唐書本傳)。
三世同居 萬敬孺廬州人。
三世同居喪親廬墓。
刺指血書佛經。
郡守改其所居裡。
曰成孝鄉廣孝聚。
至是大中十二年有司申聞帝。
敕旌表其家(唐書)。
藤蘿尊者 溫州瑞安本寂禅院僧無繹。
因武宗會昌沙汰隐于東北谷。
結庵禅定。
閱十年藤蘿纏繞。
俨然不動。
人号之藤蘿尊者。
後人立嗣至今奉祀之(出永甯編)。
己卯大中十三年八月帝崩。
宣宗性明察沉斷。
用法無私。
從谏如流。
重惜官賞。
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
大中之政訖于唐亡。
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唐書本紀)。
懿宗 諱漼。
宣宗長子。
始封郓王。
在位十四年。
壽三十一歲。
鹹通(十四)。
庚辰鹹通元年。
普化 鎮州普化和尚。
不知何許人也。
事盤山密受真訣。
唯振一铎佯狂街市或居冢間。
至是鹹通元年振铎淩空隐隐而逝。
莫測其由。
師嗣盤山積禅師。
積嗣馬祖(傳燈錄)。
壬午鹹通三年二月。
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師入滅。
壽八十三。
敕谥性空禅師。
師蒲阪人。
姓盧氏。
嗣百丈海禅師。
夏四月敕兩街四寺。
各置戒壇。
剃度僧流二七日(唐書舊史)。
水忏 匡宗大德。
諱知玄。
姓陳氏。
鹹通四年制署号悟達國師。
總教門事。
十二年五月。
帝幸安國寺。
賜師沉香裝飾寶座。
高二丈餘珍麗絕甚。
僖宗中和二年。
駕幸蜀避黃巢至成都。
遣禦史郭遵。
赍玺書召師赴行在。
次年師自成都行宮。
辭還九隴山。
一珠隆起于左股楚甚。
是曰人面瘡。
遇異僧引水洗瘡。
知為晁錯袁盎冤對也。
今之水忏三卷者緣起于師也。
師亦自知時謝。
右脅安然而逝。
師三學洞貫名蓋一時。
世稱陳菩薩(唐書舊史)。
德山 朗州德山禅師。
名宣鑒。
簡州人。
姓周氏。
丱歲出家。
依年受具。
精究律藏于性空寺。
通貫諸經旨趣。
常講金剛般若。
時謂之周金剛。
不信南方宗禅之道。
乃曰。
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
萬劫學佛細行。
不得成佛。
南方魔子敢言。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
遂檐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
路上買油糍點心。
婆子指其檐曰這個是甚麼。
師曰。
青龍疏鈔。
婆曰講何經。
師曰。
金剛經。
婆曰我有一問。
若道得我當供上座油糍。
若道不得不與油糍。
婆乃問曰。
經中道過去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師無語乃不得油糍而去。
遂之澧州龍潭寺。
至法堂曰。
久向龍潭及乎到來。
潭又不見。
龍又不現。
潭隐身曰。
子親到龍潭。
師無語求栖止焉。
一夕侍立。
潭曰更深何不下去。
師便出卻回。
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師拟接。
潭即吹滅之。
師當下大悟便禮拜。
潭曰子見個甚麼。
師曰。
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來日将所攜疏鈔。
于法堂前焚之。
舉火曰。
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似一滴投諸巨壑。
辭去抵沩山。
複還住澧陽三十年。
屬武宗廢教。
隐于獨浮山之石室。
宣宗大中初。
武陵刺史薛廷望再葺德山精舍。
号古德禅院。
請師住持不肯下山。
廷望設詭計。
以茶鹽誣師緻之入州。
禮敬堅請。
然後居之以闡玄化。
至是鹹通六年十二月三日謂衆曰。
扪空追響勞汝心神。
夢覺覺非竟有何事。
言訖安坐而化。
敕谥見性禅師。
嗣龍潭崇信禅師(傳燈錄) 武陵唐為朗州今常德路荊域。
臨濟宗 鎮州真定路也。
臨濟禅師。
名義玄。
生曹州南華刑氏。
自幼剃落。
初到黃檗。
時睦州陳尊宿為首座。
問師在此幾時。
師曰。
在此三年。
州指其問佛法的的大意。
檗便打。
三度問三度打。
師乃辭睦州曰。
自恨障緣不領深旨。
今且辭去。
州曰須辭和尚。
睦州語檗曰。
問話上座若來辭方便接伊。
已後為一株陰涼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
師辭檗。
檗曰往高安參大愚去。
師至高安。
愚曰。
甚處來。
師曰黃檗。
愚曰。
黃檗有何言句。
師曰某甲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
三度被打。
不知有過無過。
愚曰。
黃檗與麼老婆心切。
師于言下大悟。
乃曰。
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愚搊住曰。
這尿床鬼子。
适來道有過無過。
如今卻道佛法無多子。
爾見個甚麼道理。
速道速道。
師于大愚肋下築三拳。
愚拓開曰。
汝師黃檗。
非幹我事。
卻回黃檗。
檗曰來來去去有甚了期。
師曰。
隻為老婆心切。
便人事了侍立。
檗曰。
大愚有何言句。
師舉前話。
檗曰。
大愚老漢饒舌。
待來痛與一頓。
師曰。
說甚待來即今便打。
遂掌黃檗。
檗曰。
這風颠漢來這裡捋虎須。
師便喝。
檗雲。
侍者引之參堂去。
師後住鎮州臨濟。
學侶雲集。
乃曰。
大凡演暢宗乘。
一句中須具三玄門。
一玄門須具三要。
有權有實有照有用。
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後居大名府興化寺東堂。
至是鹹通八年四月十日說偈曰。
沿流不止問如何。
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須磨。
端坐而逝。
塔全身于府西北隅。
敕谥慧照禅師。
塔曰澄靈。
嗣黃檗運。
運嗣百丈海。
缁林尊仰曰臨濟宗(傳燈錄)。
戊子鹹通九年。
诏康承訓讨龐勳等于徐州。
承訓奏乞沙陀三部落使朱耶赤心帥其衆以自随。
敗勳于徐州。
勳死。
帝嘉朱耶赤心之功。
置大同軍于雲州。
以赤心為節度使。
賜姓李名國昌。
國昌子克用。
克用子存勖後唐莊宗也。
初太宗貞觀間破西突厥(音屈)。
置十三州都督府。
未嘗有沙陀府也。
有處身處密諸部。
又其小者也。
朱耶者處身别部之号也。
至憲宗時始有朱耶盡忠及子執宜見于中國。
自号沙陀。
以朱耶為姓。
蓋沙陀大碛也。
自處身以來。
世居此碛。
号沙陀突厥至盡忠孫。
賜姓李氏。
李氏複大。
而夷狄遂以沙陀為貴種(克用滅黃巢功第一)。
曹洞宗 江西瑞州洞山禅師。
名良價。
為越州會稽俞氏。
幼歲出家。
從師念般若心經。
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
忽以手扪面問其師曰。
某甲有眼耳鼻舌等。
何故言無。
其師駭異曰。
吾非汝師。
指其往五洩山禮默禅師披剃。
年二十一詣嵩山具戒。
遊方首谒南泉。
次參沩山。
沩山指之曰。
此去豐陵攸縣石室相連。
有雲岩道人。
若能撥草瞻風必為子之所重。
由是徑造雲岩便問。
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
岩曰無情得聞。
師曰。
和尚聞否。
岩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師曰。
某甲為甚麼不聞。
岩豎起拂子曰還聞麼。
師曰。
不聞。
岩曰我說法汝尚不聞。
豈況無情說法乎。
師曰。
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岩曰豈不見。
彌陀經雲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
師于此有省。
乃述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将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時方得知。
辭去。
宣宗大中末年。
于新豐山接誨學侶。
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
權開五位。
善接三根。
大闡一音。
廣弘萬品。
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
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
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
由是洞上玄風播于天下。
故諸方宗匠鹹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至是鹹通十年二月入寂。
壽六十三。
臘四十二。
敕谥悟本禅師。
塔曰慧覺(傳燈)。
江西撫州路曹山禅師。
名本寂。
生泉州莆田黃氏。
少業儒。
年十九歲往福州靈石出家。
二十五登戒谒洞山。
山問。
阇梨名甚麼。
師曰本寂。
山曰。
那個聻。
師曰不名本寂。
山深器之。
自此入室。
盤桓數載乃辭去。
山遂密授洞上宗旨。
直趨曹溪禮六祖塔回吉水。
衆向師名請開法。
師志慕六祖。
遂名山曰曹。
尋值賊亂乃之宜黃。
有信士王若一。
舍何王觀請師住持。
師更何王為荷玉。
由是法席大興。
學者雲萃。
洞山之宗至師為盛。
昭宗天複元年六月十五日謂衆白。
曹山明日辰時行腳去。
及時焚香宴坐而化壽六十二。
臘三十七。
葬全身于山之西阿。
敕谥元證禅師。
塔曰福圓。
寂嗣洞山良價禅師。
價嗣雲岩晟。
晟嗣藥山俨。
俨嗣石頭遷。
遷嗣青原思。
思嗣六祖大鑒禅師(傳燈錄)。
庚寅鹹通十一年十一月帝誕節。
召兩街大德僧人入内講道。
帝悅賜昙顯等十人紫衣。
賜永興軍終南山道宣律師号澄照律師(本傳)。
相國裴公 至是鹹通庚寅薨。
壽七十四歲。
執弟子禮事黃檗運禅師。
悟明心要。
公諱休。
字公美。
河東孟州間喜人。
兒時與兄弟偕隐。
晝講經夜著書。
有饋鹿者。
休不食曰。
蔬食猶不足。
今一啖肉。
後何以繼。
擢進士第。
累遷職任刺洪州日。
入龍興寺觀畫壁曰。
容儀可觀。
高僧何在。
衆無對者。
公曰。
此間有禅僧否。
屬運禅師于嶺南黃檗山舍衆。
來大安精舍混迹灑掃。
人莫之識。
或曰有一禅者。
公延之至。
理前語問之。
運朗聲曰。
裴休。
公曰諾。
運曰。
在甚麼處。
公豁然契會。
遂迎之入府。
朝夕問道公移鎮宛陵(宣州也)請運與俱。
公于宣宗時執政。
雲居 禅師。
名道膺。
幽州玉田人。
姓王氏。
童丱出家于涿州延壽寺。
二十五歲成大僧。
其師令習聲聞篇聚。
非其好棄之。
遊方至翠微。
聞洞山法席遂造焉。
契悟宗旨。
結庵三峰經旬不赴堂。
價禅師觇之。
每有天人送食。
洞山謂之曰。
我将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
高聲呼曰膺庵主。
師應諾。
山曰。
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
師有省回庵宴坐。
天神尋之不見三日乃絕。
山勉師随方接人。
遂乃焚其庵。
去海昏登歐阜廬山西北崦冠世之絕境也。
就樹縛屋而居号雲居。
衲子亦追求而集。
散處山間樹下。
久成苫架。
至是鹹通十三年遂成法席。
學侶至一千五百衆。
唱洞山之道居三十年。
道遍天下。
南昌王鐘傅師尊之。
師于昭宗天複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為衆開最後方便。
叙出世始末。
次年正月三日端坐而逝。
敕谥弘覺禅師。
塔曰圓寂(傳燈錄)。
帝于宮中日齋萬僧。
禦制贊呗(唐書舊史)。
癸巳鹹通十四年三月。
诏迎鳳翔法門寺佛骨。
以四月八日至京。
帝禦安福門樓迎拜。
引入内道場三日供養。
送京城諸寺。
七月帝崩。
太子即位。
明年四月诏送佛骨歸于鳳翔。
都人耆耋辭餞。
皆嗚咽流涕(舊唐書)。
僖宗 儇。
懿宗第五子。
初封晉王。
懿宗不豫。
立為皇太子。
在位十五年。
壽二十七 乾符(六)廣明(一)中和(四)光啟(三)文德(一)。
甲午乾符元年(六)。
時東昌路濮(音蔔)州人王仙芝。
始聚衆數千人起于長垣。
二年黃巢亦聚衆千餘人應王仙芝。
巢少時與仙芝皆以販私鹽為事。
巢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
屢舉進士不第。
遂為盜與仙芝攻剽州縣橫行山東。
民之困于重斂也争歸之。
數月之間衆至數萬。
乾符五年。
招讨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黃梅追斬仙芝。
黃巢方攻毫州。
仙芝餘黨尚讓者帥其餘衆歸巢。
推巢為主。
号沖天大将軍。
稱王霸元年署官屬陷福建。
乾符六年冬巢來襄陽。
十一月山南東道節度使與江西招讨使曹全晸(時正切)合兵。
屯荊門以拒之。
戰敗北至江陵俘斬其什七八。
巢與尚讓收餘衆渡江東走。
巢勢複振。
轉掠饒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
衆至二十萬。
廣明元年十一月巢陷東都(洛陽也)。
十二月壬午巢兵攻潼關。
關上兵皆潰。
中官田令孜奉帝自金光門出。
惟福穆澤壽四王及妃嫔數人從行。
百官皆莫之知。
巢入長安。
帝幸興元乃入蜀。
庚寅巢殺唐宗室在長安者。
壬辰巢即皇帝位。
國号大齊。
稱金統元年。
中和二年。
巢所署同州防禦使朱溫屢請巢益兵以捍河中。
不報。
溫見巢兵勢日蹙知其将亡。
親将胡真謝瞳勸溫歸國。
九月溫殺其監軍嚴實舉州降。
諸道行營都統王铎承制以溫為同華節度使。
未幾賜名全忠。
河中留後王重榮行營都監楊複光東面宣慰使王徽諸道行營都統王铎議讨賊。
複光曰。
雁門李仆射(克用也)骁勇有強兵召之來賊不足平也。
時王铎在河中。
乃以墨敕召李克用。
十一月克用将沙陀(始見懿宗感通九年)萬七千人趣河中。
中和三年三月。
克用進軍渭橋與巢軍戰于渭南。
賊兵大敗奔走。
四月克用自光泰門入京師。
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遁去。
克用時年二十八歲。
破巢複長安功第一。
诏以克用為河東節度使。
中和四年春二月巢走圍陳州。
李克用率汴徐[六/衣]之軍以救之。
五月巢引兵東北趣汴州。
克用追及巢于中牟奮擊大破之。
巢将尚讓帥其衆降克用。
克用追至冤句(巢居之邑)糧盡乃還汴州營于城外。
朱全忠固請入城館于上原驿。
全忠置酒克用乘酒語頗侵之。
全忠不平發兵圍驿而攻之。
克用缒城得出。
六月武甯将李師悅等追巢至瑕丘敗之。
巢衆殆盡走至狼虎谷巢甥林言斬巢兄弟妻子首以降。
巢始起于乾符二年至中和四年七月滅(唐書)。
睦州(今淅西道建德路也)陳尊宿。
名道明。
江南陳氏之後也。
幼出家本州開元寺。
持戒精嚴學通三藏。
遊方契旨于黃檗。
延充首座。
衆請住觀音院。
常有百餘衆經數十載。
諸方歸慕鹹以尊宿稱。
後歸開元房居。
織蒲鞋以養母。
故有陳蒲鞋号天使至問師。
三門俱開從那門入。
師喚尚書使應諾。
師曰。
從信門入。
師看經。
次陳操尚書問和尚看甚麼經。
師曰金剛經。
尚書曰六朝翻譯此當第幾。
師舉起經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至是乾符四年召門人曰。
此處緣息吾當逝矣。
乃跏趺而逝。
郡人以香薪焚之。
舍利如雨。
收靈骨塑像于寺。
壽九十八。
臘七十六。
嗣黃檗運禅師。
運嗣百丈海禅師(傳燈錄)。
己亥乾符六年 庚子廣明元年 辛醜中和元年。
澧州洛浦山禅師名元安。
鳳翔麟遊人丱歲。
出家。
具戒持律通經論。
是年參臨濟玄禅師充侍者。
後往夾山卓庵。
昭宗光化元年八月誡門人曰。
出家之法長物不留。
況其他哉。
切須在念。
時光迅速大道深玄。
苟或因循曷由體悟。
至十二月一日安坐而寂。
嗣夾山會禅師(傳燈)。
夾山 澧州夾山禅師。
名善會廣。
州廖氏子。
幼歲出家。
依年受戒。
聽習經論。
該練三學。
出住潤州(浙西道鎮江路揚州之域)鶴林。
因道吾指之。
見船子誠禅師。
于華亭契悟心要。
恭禀遺命遁世忘機。
懿宗鹹通年間。
栖遲豐州。
學侶雲集。
相從蔔居于夾山。
遂成院宇。
至是中和元年十一月七日入寂。
葬本山。
谥傳明大師。
嗣船子誠禅師(傳燈)。
壬寅中和二年。
鐘傳據江西(唐書)。
癸卯中和三年。
李克用複京師。
拓跋思恭以兵赴國難。
黃巢之亂也。
朝廷命思恭權夏綏節度使賜姓李(見宋仁宗寶元元年)。
甲辰中和四年黃巢既滅。
秋七月李克用至晉陽遣使奉表。
極言朱全忠妒功嫉能終為國患。
凡八上表請誅讨之。
帝謂方事之殷姑存大體。
诏獎谕克用且解之。
于時浙東饑疫明州普賢忏院幼璋禅師收瘗台溫明三郡餓殍遺骸數千。
時人呼師曰增悲菩薩(高僧傳)。
乙巳光啟元年二月。
帝還至京師改元。
中官田令孜愈縱威權。
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累表數令孜罪惡。
重榮啟李克用引兵赴之。
十二月克用進逼京城。
田令孜夜奉帝自開遠門出幸鳳翔。
光啟二年春正月田令孜請帝幸興元。
帝不從。
是夜令孜引兵入宮劫帝幸寶雞。
宰相朝臣皆不知。
及發寶雞留楊晟(時正切)守散關(興元路之口也)乘輿才入散關。
邠甯節度使朱玫已圍寶雞。
嗣襄王熅肅宗玄孫也。
有疾從上不及留遵塗驿。
為玫所得與之俱還鳳翔。
三月車駕至興元。
朱玫逼百官奉襄王熅權監軍國事。
長安百官太子太師斐璩等勸進于襄王熅監即皇帝位。
改元建貞。
遙尊帝為太上元皇帝。
觀軍容使楊複恭傳檄關中稱。
得朱玫首者以靜難節度使賞之。
玫将王行瑜擒玫斬之。
襄王奔河中。
王重榮詐為迎奉執熅殺之。
诏以行瑜為靜難軍節度使(唐書本紀)。
靈雲 禅師。
名志勤。
福州長溪人嗣長慶安。
安嗣百丈海。
勤在沩山。
時見桃花悟道。
後返福州居靈雲(傳燈錄)。
錢镠(吳越王也)是年讨董昌有功授杭州刺史。
岩頭 鄂州岩頭禅師。
名全奯。
泉州柯氏子。
少禮青原誼公落發。
禀戒于長安寶壽寺。
習經論諸部。
憂遊禅苑。
後參德山契旨住岩頭。
值武宗汰教乃于湖邊隐作渡子。
後庵于洞庭卧龍山。
徒侶臻輻。
至是光啟三年四月八日入寂。
門人為焚之獲舍利四十九粒。
起塔供養。
敕谥清岩禅師嗣德山鑒。
鑒嗣龍潭信(傳燈錄)。
石霜 潭州石霜山禅師。
名慶諸。
江西吉州新滏陳氏。
依洪井西山紹銮禅師落發。
詣洛下習毗尼教。
抵沩山充米頭。
一日沩山拾一粒米謂師曰。
莫輕這一粒。
百千粒從這一粒生。
師曰。
百千粒從這一粒生。
未審這一粒從甚處生。
沩山呵呵大笑便歸方丈。
至晚上堂曰米裡有蟲。
諸人好看。
後參道吾智禅師。
密契心要。
後因避世混俗于長沙劉陽陶家坊。
人莫識者。
因僧舉洞山解制上堂。
秋初夏末兄弟東去西去。
直須向萬裡無寸草處去。
師曰。
出門便是草。
洞山聞之乃雲。
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語。
師因此聲名馳露。
帝聞師道譽賜紫衣。
辭不受。
至是光啟三年入寂。
葬院之西北隅。
敕谥普會大師。
嗣道吾宗智智嗣藥山俨。
俨嗣石頭遷。
遷嗣青原思(傳燈錄)。
戊申文德元年二月。
帝自鳳翔歸京。
三月不豫。
壬寅大漸。
皇弟吉王保長而賢。
群臣屬望。
十軍觀軍容使楊複恭請立其弟壽王傑為皇太弟。
癸卯帝崩。
遺制太弟傑。
更名敏。
即皇帝位 王建據有西川。
昭宗 懿宗第七子。
初封壽王。
名傑。
更名敏。
龍紀元年改名晔。
在位十六年。
壽三十八 龍紀(一)大順(二)景福(二)乾甯(四)光化(三)天複(四)。
己酉龍紀元年十一月。
帝改名晔。
帝将祀圜丘。
中尉樞密皆[袖-由+癸](睽桂反)衫侍從故事也。
僖宗之世已具襕笏。
至是又令有司制法服。
孔緯及谏官皆以為不可。
帝出禦禮谕之曰。
卿等所論至當事有從權。
勿以小瑕遂妨大禮。
于是宦官始服劍佩侍祠。
庚戌大順元年 辛亥大順二年。
楊行密據揚州。
杭州千頃山禅師。
名楚南。
福州張氏子。
得旨于黃檗。
初抵姑蘇報恩寺。
精修禅定二十餘年。
足不逾阈。
尋住錢塘支硎山慈雲。
雖應緣無倦。
常住禅定。
或逾月或浃旬。
僖宗光啟年間。
刺史錢镠請師下山供養。
僖宗聞其道化就賜紫衣。
僖宗文德元年五月入寂。
壽七十六。
塔于院之西隅。
師著破邪論行于世。
嗣黃檗運禅師。
至是大順二年。
宣州孫儒寇錢塘發塔睹師。
全身爪發俱長。
拜謝修塔而去(傳燈錄)。
壬子景福元年八月。
以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
宣明曆寖差。
太子少詹事邊岡造新曆成。
十二月帝命之曰景福景玄曆。
癸醜二年以渝州刺史柳玭為泸州刺史。
柳氏自公綽以來。
世以孝悌禮法為士大夫。
所宗玭為禦史大夫。
上欲以為相。
宦官惡之故久谪于外。
玭嘗誡其子弟曰。
凡門地高可畏不可恃也。
立身行己。
一事有失則得罪重于他人。
死無以見先人于地下。
此其所以可畏也。
門高則驕心易生。
族盛則為人所嫉。
懿行實才人未之信。
小有玭颣衆皆指之。
此其所以不可恃也。
故膏梁子弟學宜加勤行宜加勵。
僅得比他人耳玭(玉病)颣(絲節)。
王朝據福州稱留後。
王镕帥鎮定稱趙王。
劉仁恭是時為幽州盧龍節度使稱燕王。
甲寅乾甯元年。
沙門貫休(婺州人也)入蜀。
以詩谒王曰。
一瓶一缽垂垂老。
萬水萬山特特來。
蜀王待以殊禮加以官資。
禅月大師号亦其賜也。
至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入寂。
高僧齊巳蜀人也。
幼捐俗依沩山祐禅師。
時慧寂禅師(仰山也)住豫章觀音院。
巳總轄庶務。
有粥疏曰。
粥名良藥。
佛所贊揚。
義冠三檀。
功标十利。
更祈英哲。
各遂願心。
既備清晨。
永資白業。
其後居西山金鼓示寂。
塔存焉。
龍盤乃其書堂也(雲外紀談)。
乙卯乾甯二年。
次年馬殷據湖南杭州。
錢镠兼鎮東西兩浙。
李茂貞犯京師。
帝幸華州。
茂貞入長安。
宮室市肆燔燒俱盡。
丙辰三年正月九峰玄禅師戒其徒曰。
無虛度光陰。
無虛消信施。
既已出家唯道是履名大丈夫。
雲已寂然入定。
至三月二十日而入滅。
丁巳乾甯四年閩帥王朝薨弟審知嗣據其地。
趙州 禅師。
名從谂。
曹州郝鄉人也。
姓郝氏。
童稚于本州扈通院從師披剃。
未納戒抵池陽參南泉願禅師。
泉器之。
一日問泉曰。
如何是道。
泉曰平常心是道。
師曰。
還可趣向也無。
泉曰拟向即乖。
師曰。
不拟争知是道。
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若真達不疑之道。
猶如太虛廓然蕩豁。
豈可強是非耶。
師于言下悟理。
乃往嵩嶽琉璃壇納戒。
仍返南泉。
久之衆請住趙州(隸真定路)觀音院。
一曰東院道化甚盛。
作十二時歌。
偈頌機緣語錄流行于世。
新到師問曰。
曾到此間麼。
僧曰未曾到。
師曰。
吃茶去。
又問僧曰。
曾到此間麼。
僧曰曾到。
師曰。
吃茶去。
院主問曰。
為甚麼曾到也吃茶去。
未曾到也吃茶去。
師召院主。
主應諾。
師曰。
吃茶去。
時真定帥王镕稱趙王。
廬王節度使劉仁恭稱燕王。
二王争相重敬。
至是乾甯四年十一月二日卧右脅而寂。
壽一百二十歲。
敕谥真際大師。
嗣南泉願。
願嗣馬祖(傳燈)。
戊午光化元年赦李茂貞。
八月車駕自華州還京師。
己未光化二年。
華嶽禅師玄偉編次德宗貞元以來禅宗機緣。
為聖胄集。
杭州無着禅師。
名文喜。
嘉興朱氏。
年七歲依本邑常樂寺國清出家剃染。
習律聽教。
屬武宗汰教反服韬晦。
宣宗初再度于鹽官齊峰寺。
往五台禮文殊。
遇一老翁牽牛而行。
邀師入寺。
翁縱牛引師升堂。
翁踞床指繡墩命坐。
翁曰。
近自何來。
師曰南方。
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師曰。
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
多少衆。
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
卻問此間佛法如何。
住持翁曰。
龍蛇混雜。
凡聖同居。
師曰。
多少衆。
翁曰前三三後三三。
翁呼童子均提緻茶。
又進酥酪。
翁拈起玻璃盞問曰。
南方還有這個否。
師曰無。
翁曰。
尋常将甚麼吃茶。
師無對辭别。
翁令童子相送。
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童召大德師應諾。
童曰是多少。
師曰。
此為何處。
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
師凄然悟彼翁者文殊也。
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别。
童說偈曰。
面上無嗔供養具。
口裡無嗔吐妙香。
心裡無嗔是珍寶。
無垢無染是真常。
言訖均提與寺俱隐。
懿宗鹹通三年師至洪州(龍興)觀音。
參仰山寂禅師。
頓悟心法。
後回浙西住龍泉寺(杭州)。
錢王奉賜紫衣署無着禅師。
至是光化三年十月三日。
告衆曰。
三界心盡。
即是涅槃。
言訖跏趺而逝。
壽八十歲。
塔于鹫峰靈隐之西塢。
哀帝天祐二年叛兵發師塔。
肉身不壞爪發俱長。
錢王謬聞之。
遣裨将邵志重加封瘗。
宋甯宗嘉定十三年遷葬淨慈山智覺壽禅師塔左。
師嗣仰山寂。
寂嗣沩山祐禅師(五燈會元)。
庚申光化三年初。
崔胤與上密謀盡誅宦官。
流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等皆賜自盡。
宦官益懼。
中尉劉季述王仲先樞密使王彥範薛齊偓等陰謀廢立。
帝獵苑中夜歸。
季述扶帝與後同辇。
嫔禦侍者才十餘人。
适少陽院鎖其門。
季述矯诏令太子裕監國尋使即皇帝位。
以帝為太上皇。
季述遣其養子希度詣朱全忠許以唐社稷輸之。
天平節度副使李振勸全忠誅季述。
全忠乃囚希度遣振如京師。
崔胤密遣人說神策指揮。
使孫德昭誅季述等。
時十二月也。
辛酉大複元年正月朔。
王仲尼入朝。
孫德昭擒斬之。
崔胤迎帝禦長樂門樓。
帥百官稱賀。
周承晦擒劉季述王彥範繼至。
方诘責已為亂挺所斃。
薛齊偓赴井死。
出而斬之滅四人之族。
時朱全忠李茂貞各有挾天子令諸侯之意。
全忠欲帝幸洛陽。
茂貞欲帝幸鳳翔。
朱全忠至河中表請車駕幸東都。
十一月中尉韓全誨逼帝幸鳳翔。
遂火其宮城。
壬戌天複二年十一月。
朱全忠進攻鳳翔錢镠進爵越王。
癸亥天複三年春正月。
李茂貞請帝誅韓全誨等。
與朱全忠和。
遣使囊全誨等首以示全忠。
甲子車駕出鳳翔幸全忠營。
己巳入長安。
甲子天祐元年 春正月朱全忠請帝遷都洛陽。
壬戌車駕發長安。
甲子至華州。
朱全忠屢章促發遂至洛陽。
改元天祐。
朱全忠遣李振至洛陽。
與蔣玄晖等。
八月弑帝立輝王為皇太子。
柩前即位。
時年十三歲。
哀帝也 錢镠加封吳王。
哀帝 柷。
昭宗第九子。
在位四年。
禅于梁。
梁封帝為濟陰王。
遷于曹州。
戊辰年鸩殺濟陰王于曹州。
追谥曰唐哀皇帝。
号景宗 一雲。
朱全忠弑昭宗立哀帝。
逾四年使劉霸鸩哀帝。
葬溫陵。
立少帝濮王紃。
一名繼。
昭宗子也。
年号天壽。
朱全忠又鸩之。
議以天祐四年禅位于梁雲。
本紀不載濮王一年事 紃(松倫反)天祐(四)。
乙醜天祐二年淮南楊行密薨。
子渥嗣位。
丙寅三年南平鐘傅薨。
子匡時立。
尋為秦虜。
荊南節度高季昌據荊南。
閩王會雪峰玄沙二禅師問曰。
将何為道作何修行見性成佛。
雪峰曰。
宜先忏悔滌除障垢。
所以獲心見性。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
願大王識取實相。
自然成佛(本傳)。
丁卯天祐四年三月。
帝遜于梁王。
梁受禅改元開平元年。
右唐二十一主合二百八十八年禅于梁。
五代 梁 受唐禅都汴州開平二年遷都洛陽均王仍都大梁。
·太宗 ·末帝 二主合十六年而歸後唐。
太祖 姓朱氏。
宋州人。
本名溫。
唐僖宗時從黃巢作亂。
巢署溫同州防禦使。
溫叛巢歸唐。
天子賜名全忠拜宣武軍節度使。
昭宗光化三年進封梁王。
哀帝天祐四年三月受唐禅。
更名晃。
被衮冕即皇帝位。
改國号曰梁。
在位六年。
壽六十一歲。
以汴州為開封府。
命曰東都。
以故東都(洛陽也)為西都是時惟河東鳳翔淮南稱天祐年号。
西蜀稱天複。
尋亦自立。
改元武成。
餘皆禀梁正朔稱臣奉貢 開平(四)乾化(二)。
丁卯開平元年四月改元。
以河南尹兼河南節度使張全美為魏王。
鎮海鎮東節度使吳王錢镠為吳越王。
加清海節度使劉隐。
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兼侍中。
仍以劉隐為大彭王。
以權知荊南留後高季昌為節度使。
趙王 王镕 燕王 劉仁恭 晉王 李克用 岐王 李茂貞 吳越王 錢镠 楚 馬殷 荊南 高季昌 淮南 楊渥 閩王 王審知 蜀即帝位 王建 南平 劉隐 王镕帥鎮州真定也稱趙王。
劉仁恭幽州盧能節度燕王。
晉王李克用稱天祐年号。
克用本沙陀人。
見唐懿宗鹹通九年。
岐王鳳翔李茂貞深州博野人。
本姓宋。
名文通。
為博野軍戍卒。
黃巢犯京師。
茂貞以功補扈跸都頭。
僖宗賜姓李名茂貞。
拜鳳翔隴右節度使。
昭宗時封為岐王。
稱天祐四年。
吳越王錢镠。
字具美。
杭州臨安人。
唐僖宗時為董昌偏将。
殺退黃巢兵。
昌以镠為都指揮。
董昌尋亦叛。
昭宗以镠為浙東招讨使平昌。
進封天下兵馬都元帥尋封王。
至是梁開平元年封吳越王。
後唐莊宗賜玉冊金印。
镠居杭州二十一年。
八十一薨。
楚王馬殷。
字霸圖。
許州鄢陵人。
唐昭宗乾甯中拜武安軍節度使鎮潭州。
盡有湖南之地。
梁大節開平二年處湖南。
聽民自采茶賣于北客。
收其征以贍軍。
七月殷奏汴荊襄唐郢複州置回圖務運茶河南北賣之以易缯纩戰馬。
诏許之。
湖南由是富贍。
梁封之為楚王。
荊南節度使高季昌。
字賂孫。
陝州人(隸今洛陽)。
梁初鎮荊南節度十州後為諸道所侵。
季昌有江陵一城而已。
至後唐莊宗時。
封為南平王。
淮南号吳楊渥稱天祐四年。
渥父行密。
字化源。
廬州合肥人。
家世微賤。
有膂力能舉千斤。
日行三百裡。
為本州步健。
破黃巢功。
大唐昭宗景福元年八月為淮南節度使。
淮南王進封楚王。
唐哀帝天祐二年行密薨。
壽五十四。
據廬州十二年。
子渥嗣位。
梁太祖封之為吳王。
閩王王審知。
字信通。
光州固始人。
唐僖宗時黃巢寇亂。
因有閩嶺五州之地。
梁開平元年以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兼侍中。
審知自唐昭宗時已受封為閩王矣。
至其子延鈞。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改名璘即皇帝位。
建元龍啟。
國号大閩。
蜀王王建。
字光圖。
許州舞陽人。
唐僖宗初。
陳欽瑄節制西川中尉日令孜為監軍。
召建欲緻麾下。
欽瑄疑止之。
建怒以兵攻成都殺欽瑄等。
昭宗授以西川節度使。
梁受唐禅。
開平元年九月。
王建即皇帝位。
國号大蜀。
明年改元武成。
南平劉隐。
上蔡人。
今汝甯古蔡州也。
其祖安仁徙居閩中。
商賈南海因家焉。
父謙為廣州牙将。
破黃巢有功。
升封州刺史卒。
州人表隐代之。
累有勳烈。
唐昭宗封隐南海王。
哀帝天祐二年進封安南都護清海節度使。
次年封南平王。
今梁加隐侍中文封南海王。
乃以隐為大彭王。
乾化元年卒。
壽三十八。
其弟岩襲位。
盡有嶺表之北。
岩更名龑。
梁末帝貞明三年即帝位。
國号漢。
年曰乾亨立二十五年。
壽五十四。
戊辰開平二年正月。
晉王李克用卒。
子存勖十一月立。
梁遷都洛陽。
鸩濟陰王于曹州。
谥曰唐哀皇帝。
趙 王镕 燕 劉仁恭 晉 存勖天祐五年 岐王 李茂貞 吳越 錢镠 楚 馬殷 荊南 高季昌 淮南吳 楊渥 閩 王審知 蜀王建 武成元年 南平 劉隐 福州雪峰禅師。
名義存。
泉州南安曾氏子。
年十二從莆田玉澗寺慶玄律師出家。
年十七落發。
往幽州寶刹寺受戒。
久曆禅會。
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後仍緣契德山。
唐懿宗鹹通中回閩雪峰創院。
徒侶翕然。
僖宗賜号真覺禅師。
仍賜紫衣。
師之法席常有千五百衆。
至是開平二年三月示疾。
閩帥命醫來。
師曰吾非疾也。
遺偈付法訖。
五月二日出遊藍田暮歸。
澡浴中夜入寂。
壽八十七。
師嗣德山鑒。
鑒嗣龍潭信。
福州玄沙宗一禅師。
名師備。
閩之謝氏子。
幼泛小艇于南台江。
狎諸漁者年三十忽慕出家。
投芙蓉訓禅師剃落。
往豫章開元寺受具。
布衲芒屢。
食才接氣終日宴坐。
雪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
一日雪峰召之曰。
何不遍參去。
師曰。
達磨不來東土。
二祖不往西天。
峰然之。
住後提振宗網遐迩推敬。
閩主待以師禮。
學侶餘八百衆。
當梁太祖開平二年十一月入寂。
壽七十五。
閩主為師樹塔。
師嗣雪峰存禅師。
己巳開平三年十月。
蜀州刺史王宗辨稱疾杜門。
蜀主疑其矜功怨望。
加檢校太保不受。
謂人曰廉者足而不憂。
貪者憂而不足。
吾小人緻位至此足矣。
豈可求進不已乎。
蜀主嘉其志。
趙 燕 晉王 天祐六年 岐王 天祐六年 吳越 楚 荊南 淮南 天祐六年 閩 蜀王建 武成二年 南平 庚午開平四年。
續寶林傳 南嶽惟勁頭陀集唐昭宗光化年以來宗師機緣。
為續寶林傳四卷。
趙 燕 晉王 天祐七年 岐王 天祐七年 吳越 楚 荊南 淮南 天祐七年 閩 蜀 武成三年 南平 辛未乾化元年 龑。
趙 王镕 燕 帝位應天元年 晉王 天祐八年 岐王 天祐八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天祐八年 閩 蜀 南平 劉岩 三月。
靜海節度使南平襄王劉隐既卒。
其弟岩襲位。
後名龔。
又改龑八月燕王劉仁恭之子劉守光即皇帝位。
國号大燕。
改應天元年。
壬申二年二月湖州道場山如讷禅師。
卓庵于山乘虎遊行。
讷湖州人。
師嗣翠微無學禅師。
學嗣丹霞然。
然嗣石頭希遷禅師。
趙 燕 應天二年 晉 天祐九年 岐王 天祐九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天祐九年 閩 蜀 永平二年 南平 二月帝疾增甚。
誅戮無常。
又議出征。
從官多畏憚。
帝長子郴王友裕早卒。
次假子搏王友文帝特愛之。
郢王友圭心不平。
帝出友圭為萊州刺史。
友圭微行入左龍虎軍。
見統軍韓勍以情告之。
勍以牙兵五百人從友圭。
雜控鶴士入伏禁中。
中夜斬關入至寝殿。
友圭仆夫馮廷谔刺帝。
秘不發喪。
矯诏稱。
朕躬危殆宜令友圭權主軍國之務。
發喪即皇帝位。
乾化三年正月改元鳳曆。
是時均王友貞處大梁讨友圭。
友圭自度不免。
令馮廷谔先殺妻張氏次殺己。
廷谔亦自刭。
均王即位于大梁。
稱乾化三年。
均王 太祖第三子。
初名友貞。
封均王。
鎮大梁。
汴州也。
乾化三年正月誅大逆友圭。
遂即皇帝位。
于大梁就都之。
追廢友圭為庶人。
三月帝更名锽。
久之又名瑱。
在位十一年。
壽三十六歲。
谥曰末帝 乾化(又二)貞明(六)龍德(三)。
癸酉乾化三年。
趙 燕 應天三年 晉 天祐十年 岐王 天祐十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天祐十年 閩王 蜀 永平三年 南平 金光明道場 杭州瑞應幼璋禅師。
請吳越王每年于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場。
諸郡黑白大會。
逾月而散。
光明大會始于師也。
甲戌乾化四年正月。
晉主既克燕。
以練[糸*斥](習着反)劉仁恭并守光。
凱歌入晉陽。
獻于太廟斬守光。
械仁恭至代州。
祭先王墓斬之。
趙 燕 晉滅之 晉 天祐十一年 岐王 天祐十一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天祐十一年 閩 蜀 永平四年 南平 舒州投子山禅師。
名大同。
本州懷甯劉氏子。
幼歲依洛下保唐寺滿禅師出家。
初習安般觀。
次閱華嚴發明性海。
谒翠微學禅師頓悟宗旨。
由是故意周遊。
後從故裡隐投子山。
結茅而居。
至是乾化四年四月六日入寂。
敕谥慈濟大師。
師嗣翠微學禅師。
乙亥貞明元年。
趙 晉王 天祐十二年 岐王 天祐十二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天祐十二年 閩 蜀 永平五年 南平 丙子貞明二年 契丹太祖阿保機神冊元年。
趙 晉王 天祐十三年 岐王 天祐十三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天祐十三年 閩王 蜀 通正元年 南平 契丹 鮮卑山之遺種在商。
高宗之伐鬼方者是也。
自梁末帝貞明二年太祖阿保機稱帝建國立年。
傳嗣凡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
實曆二百單九年(遼志)。
太祖皇帝諱億番。
名阿保機。
乃斡裡小子也。
父斡裡為夷離巾。
猶中國刺史也。
先是契丹部落分而為八。
各有大人相與推約一人為王。
建旗鼓以号令諸部。
每三年則以次相代。
及阿保機為王尤雄。
勇恃其強不肯受代。
五姓奚及七姓室韋鹹服屬之。
擊黃頭室韋還七部劫之于境上求如約。
阿保機曰。
我為王九年。
得漢人多請師種落居古漢城。
與漢人守之自為一部。
七部許之古漢城者拓跋魏之滑鹽縣也。
地宜五谷。
有鹽池之利。
其後阿保機擊滅七部并為一國。
又北伐室韋女真。
西取突厥故地。
擊奚滅之。
複立奚王使契丹監其兵。
東北諸夷皆畏服之。
初唐懿宗鹹通末年有習爾者為王。
土宇始大。
其後欽德為王。
乘中原多故時人侵邊。
燕帝劉守光末年衰困。
遣參軍韓延徽求援于契丹。
契丹主怒其不拜。
留之久乃禮而用之。
延徽始教契丹。
建牙開府。
築城廓立市裡。
以處漢人。
使各有配耦墾蓻荒田。
契丹由此威盛強大。
至是貞明二年。
阿保機始自稱皇帝。
國号大契丹。
年曰神冊。
國人謂之天皇王。
姓耶律氏。
以妻述律氏為皇後。
置百官。
治國十一年。
卒于夫餘城。
谥曰太祖。
布袋和尚。
名契此。
示迹明州奉化縣。
常以杖荷一布袋攜破席。
凡供身之具盡貯袋中。
入市見物則乞。
或醯醢魚菹。
才接入口分少許投囊中。
時号長汀子。
至是貞明二年三月三日坐于嶽林寺廊下說偈曰。
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偈已安然而化。
其後他州複見其負囊而行。
競圖其像而奉祀之。
丁醜貞明三年 契丹神冊二年。
南平劉岩即皇帝位于番隅。
國号大越。
改元乾亨。
次年冬十一月郊天。
改國号曰漢(司馬通鑒)。
趙 晉王 天祐十四年 岐王 天祐十四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天祐十四年 閩 蜀帝 天漢元年 漢即帝位 乾亨元年 戊寅貞明國年 契丹阿保機神冊三年。
趙 晉王 天祐十五年 岐王 天祐十五年 吳趙王 楚 荊南 淮南吳天祐十五年 閩 蜀帝 光太元年 漢 乾亨元年 蜀帝太子衍立。
三月吳越王镠初立元帥府置官屬。
淮南吳以徐知诰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
知诰事吳主盡恭。
知诰以宋齊丘為謀主。
龍湖 邵武龍湖禅師。
名普聞。
唐僖宗第二子也。
幼不茹葷。
長無經世意。
僖宗鐘愛之。
僖宗中和元年黃巢亂。
帝幸蜀。
親王宗室皆逃亡。
師斷發逸遊。
谒石霜諸禅師問。
如何是教外别傳。
諸曰待案山點頭。
即向汝道。
師因省悟。
依止數年乃請遊山。
諸曰。
逢幹即止。
遇陳便住。
遂辭行過邵武抵大幹。
遙望山颠郁然深秀問父老。
彼有居者否。
老曰有一陳嗣者。
久隐其中。
師至嗣遂分坐同住。
師廬茅谷口。
陳乃去之。
庵址存焉。
其寶乘禅院者師茅廬基也。
僖宗文德元年三月。
師乃擲錫杖于山。
杖止處建立道場。
缁素向心遂成巨刹。
一日有老人來前曰。
我龍也。
家于此山。
行雨不職将有天罰。
願師救護。
師曰。
汝可易形來。
俄一小蛇在座。
師引之入淨瓶。
良久風雷挾座山巒搖震。
達且開霁。
蛇自瓶出。
老人來謝曰。
非師法力則腥穢此地矣。
觀師道場阙水。
當以報德。
遂斸地成穴。
湧泉衍溢乃為一湖。
在今半山是曰龍湖。
至是貞明四年一日。
師集衆僧曰。
吾将他适。
以院事付聰教二禅人。
乃說偈曰。
我逃世難來出家。
宗師指示個歇處。
住山領衆三十年。
對人不欲輕分付。
今日分明說似君。
我斂目時齊聽取。
既而跨虎淩晨抵信州開元寺。
龍湖僧追之。
師曰。
山中已有聰禅師。
吾不複歸矣。
故龍湖無開山祖師塔。
惟有跨虎庵基。
為古今之證。
敕谥圓覺禅師。
五燈會元謂師示寂于龍湖殆非也。
師嗣潭州石霜禅師慶諸。
諸嗣道吾宗智。
智嗣藥山俨禅師。
諸吉州人。
姓陳氏。
己卯貞明五年 契丹神冊四年。
趙 晉王 天祐十六年 岐王 天保十六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武義元年 閩 蜀衍 乾德元年 漢 乾亨元年 夏四月。
淮南楊氏即吳國王位。
改元武義。
建宗廟社稷。
置百官宮殿。
文物皆用天子禮樂。
庚辰貞明六年 契丹神冊五年。
趙 晉王 天祐十七年 岐王 天祐十七年 吳越王 楚 荊南 吳弟溥立 閩 蜀 乾德二年 漢 乾亨四年 辛巳龍德元年 契丹天贊元年。
趙 晉王 天祐十八年 岐王 吳越王 楚 荊南 吳 順義元年 閩 蜀 乾德三 漢 乾亨十五年 壬年龍德二年 契丹天贊二年。
趙 晉王 岐王 吳越王 楚 荊南 吳 順義二年 閩 蜀 乾德四年 漢 幹享六年 越州鏡清順德怤禅師。
得法于雪峰。
吳越錢王尊其道德。
請居天龍寺。
又創龍冊寺以居師。
學侶奔湊。
由是吳越盛于玄學。
晉高祖天福二年八月入寂。
壽七十四。
癸未龍德三年。
同光元年 契丹天贊三年。
趙 唐即帝位同光元年 岐王 吳越王 楚 荊南 吳 順義三年 閩 蜀 乾德五年 漢 乾亨七年 春二月。
梁帝遣使冊命吳越王錢镠為吳越國王。
夏四月己巳。
晉王李存勖即皇帝位于魏州牙城之南。
國号大唐。
改元同光。
唐所有凡十三節度五十州。
帥兵取梁。
梁帝謂皇甫麟曰。
李氏吾世仇理難降。
首不可俟彼刀鋸。
吾不能自裁。
卿可斷吾首。
麟泣遂弑梁帝。
麟因自殺。
十月唐帝入大梁。
右梁二主合一十六年而歸于唐。
唐 李姓。
以土德王。
都邺。
今彰德路古相州也。
後遷都于洛陽。
·莊宗 ·明宗 ·闵帝 ·潞王 莊宗 諱存勖。
本沙陀人。
唐懿宗鹹通九年賜其祖。
姓李。
名國昌。
帝父名克用。
破黃巢複京師功第一。
拜河東節度使。
累封晉王。
薨存勖嗣王位。
滅梁建國曰唐。
追尊父王克用曰武皇帝。
帝在位三年。
壽三十五歲 同光(三)。
同光元年即癸未歲也。
十月滅梁改元。
十一月遷都洛陽。
甲申同光二年 契丹天贊四年。
趙 秦王 茂貞薨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順義四年 閩 漢 乾德六年 蜀 乾亨八年 正月。
岐王李茂貞遣子繼曮上表入貢稱臣。
帝尊禮之改封秦王。
四月秦忠敬王茂貞薨。
子繼曮權知鳳翔軍府事。
魏府今大名路也。
興化禅師。
名存獎。
本府人。
帝诏入内。
執弟子禮以事師。
一日問曰。
朕收複中原得一明珠。
未有人酬價。
師曰。
請陛下珠看。
帝以手舒幞頭腳。
師曰。
君王之寶誰敢酬價。
帝悅賜紫衣師号。
師皆不受。
乃賜馬使乘之。
墜地損一足。
帝複賜醫。
師喚院主與我做個木[柺-力+(萬-一)]子。
師接得繞院行。
問僧曰。
汝等還識老僧麼。
衆曰争得不識和尚。
師曰。
跛腳法師說得行不得。
至法堂令維那聲鐘衆集。
師曰。
還識老僧麼。
衆無對。
師擲下[柺-力+(萬-一)]子端坐而逝。
敕谥廣濟禅師。
師嗣臨濟玄禅師(傳燈錄)。
汝州寶應南院禅師名慧颙河北人嗣興化獎。
乙酉同光三年 契丹天贊五年。
淮南吳溥于石頭城建清涼寺。
禮請悟宗住持。
趙 秦 吳越王 楚 荊南 淮南吳 順義五年 閩 延翰嗣位 蜀王衍降唐以授孟知祥 漢 白龍元年 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