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畢。
皇帝嘉焉。
禦劄題額。
錫名貞元無垢淨光之塔(唐書舊史)。
寶林傳 貞元十七年。
建康沙門慧炬。
天竺三藏勝持。
編次諸祖傅法記谶及宗師機緣。
為寶林傳。
癸未貞元十九年。
東都聖善寺大師凝公示寂。
翰林白樂天作八漸偈吊之。
其序曰。
居易嘗求心要于師。
師賜教焉。
曰觀覺定慧明通濟舍。
由是入于耳貫于心有得也。
師今雲亡。
以八字作偈哀悼之(八偈留傳燈錄)。
甲申貞元二十年九月。
太子誦得風疾不能言。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辛未朔。
諸王親戚入賀。
太子獨以疾不能來。
帝涕泣悲歎由是得疾日益甚。
凡二十餘日中外不通。
莫知兩宮安否。
癸未帝崩。
甲午宣遺诏。
太子即帝位于太極殿。
順宗 誦。
德宗長子。
失音不能決事。
居深宮施簾帷。
獨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
百官奏事。
自帏中可其奏。
在位一年。
壽四十六。
乙酉永貞元年八月庚子。
制令太子即皇帝位。
朕稱太上皇。
徙居興慶宮。
乙巳憲宗即位于宣政殿 永貞(一)。
九月。
太尉中書令韋臯薨。
臯治蜀二十一年。
封南康忠武王。
四川奉祀之以為土神。
禮重釋氏法。
嘉州镌山為石佛像成。
臯為記有曰。
頭圍千尺。
目廣二丈。
其餘相好一一稱是。
又嘗訓一鹦鹉念佛。
鹉斃。
臯曰是念佛者。
官以桑門禮阇維之。
果得舍利二顆。
臯為記。
略曰。
元精以五氣授萬類。
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
聿彼禽類習乎能言。
了空相于不念。
留真骨于已斃。
殆其元聖示現感于人心。
憲宗 純。
順宗長子。
初封廣陵王。
永貞元年三月立為皇太子。
八月受诏即位。
在位十五年。
壽四十五 元和(十五)。
丙戌元和元年春正月上皇崩。
十月诏天下有道行僧。
赴上都闡揚法化。
丁亥元和二年。
诏信州(江東道)鵝湖山大義禅師。
入麟德殿設齋。
召諸大德論道。
帝臨聽論義。
有法師問。
何謂四谛。
師曰。
聖上一帝三谛何在。
又問欲界無禅。
禅居色界。
此土憑何而立。
師曰。
法師隻知欲界無禅。
不知禅界無欲。
曰如何是禅義。
以指點空。
法師無對。
帝曰。
法師講無窮經論。
隻這一點尚不奈何。
義卻問衆。
師曰。
畢竟以何為道。
有對知者是道。
師曰。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安得知者是道。
有對無分别是道。
師曰。
善能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安得無分别是道。
有對四禅八定是道。
師曰。
佛身無為不堕諸數。
安得四禅八定是道。
複有數人緻對。
義皆乘機為曉之。
帝問曰。
何者是佛性義。
曰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
由是益重禅宗。
師衢州須江徐氏。
嗣馬祖。
元和十三年正月入寂。
敕谥慧覺禅師(舊唐書傳燈錄)徑山舊祖圖曰。
大義滏禅師。
姓吳氏。
僧錄 元和二年二月。
制法師端甫掌内殿法事儀。
注錄左右街僧事。
僧錄自甫而始(唐書舊史)。
荊南城東天皇寺道悟禅師。
唐協律郎符載撰碑曰。
道悟。
姓張氏。
婺州東陽人。
年十四出家。
依明州大德祝發。
二十五受戒于杭州竹林寺。
初參國一于徑山。
留五年。
代宗大曆十一年隐于四明大梅山。
德宗建中初谒江西馬祖。
二年參石頭乃大悟。
遂隐當陽紫陵山。
後于荊南城東天皇廢寺。
僧靈鑒者請居。
至是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
以背痛入滅。
壽六十坐。
三十五夏。
法嗣三人。
曰慧真。
曰文贲。
曰幽閑。
今荊南城東有天皇巷存焉(五燈)。
戊子元和三年。
诏懷晖禅師居京兆章敬寺。
每召對麟德殿論道。
是年入寂。
敕谥大覺禅師。
師泉州謝氏子。
嗣馬祖(傳燈錄)。
荊南城西天王寺 道悟禅師。
唐正議大夫戶部侍郎平章事荊南節度使丘玄素撰師碑曰。
道悟渚宮人。
姓崔氏。
子玉之後胤也。
年十五依長沙寺昙翥律師出家。
二十三詣嵩山受戒。
三十參石頭。
賴沐指示曾未投機。
次谒忠國師。
年三十四與國師侍者應真南還。
谒馬祖。
祖曰。
識取自心本來是佛。
不屬漸次不假修持。
體自如如萬德圓滿。
師于言下大悟。
祖囑之曰。
汝往住持莫離舊處。
師蒙旨已便返荊門。
去郭不遠結草為廬。
後節使顧問左右申其端緒。
節使親往訪問。
見其路隘車馬難通。
極目荒榛曾未修整。
因之怒其令人持師抛于流水。
旌旆旋歸。
居第火發莫可近向。
聞空中聲曰。
我是天王神。
我是天王神。
節使謝過拜禮。
煙焰頓息。
亟趍江際。
見師水涯重伸忏悔。
迎請在衙供養。
于府西造寺。
額曰天王。
師居常稱雲。
快活快活臨将入寂。
乃稱苦苦閻羅王來取伊也。
院主雲。
和尚被節使抛向水中。
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
師舉枕子雲。
汝道當時是如今是。
院主無對。
師擲下枕子而逝。
當此元和五年十月十三日也。
壽八十二。
坐六十三夏。
嗣法一人。
曰崇信(見五燈會元錄)。
庚寅元和五年三月。
敕谏議孟簡補阙蕭俯。
于醴泉寺監護譯經潤文(唐書舊史)。
龐居士 襄州居士龐蘊者。
衡州衡陽縣人也。
字道玄。
世本業儒。
少悟塵勞。
志求真谛。
德宗貞元初谒石頭遷禅師。
乃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頭以手掩其口。
豁然有省。
後與丹霞天然禅師為友。
一日石頭問曰。
日用事作麼生。
士曰。
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
乃呈偈曰。
日用事無别。
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舍。
處處沒張乖。
朱紫誰為号。
丘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
運水及搬柴。
頭然之。
既而頭曰。
子以缁邪素邪。
士曰願從所慕。
遂不剃染。
後參馬祖問曰。
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祖曰。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士于言下頓悟玄旨。
遂廁祖之門徒焉。
乃留駐參承二載。
有偈曰。
有男不婚。
有女不嫁。
大家團栾。
頭共說無生話。
機辯捷出。
諸方向之。
至是元和六年北遊襄漢随處而居。
有女名靈照。
賣竹漉籬以供朝夕。
士坐次問靈照。
古人道明明。
百草頭明明。
祖師意如何會。
女曰。
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
士曰。
爾作麼生。
女曰。
明明百草頭。
明明祖師意。
士乃笑。
士因下橋被摟。
女見亦去士邊倒。
士曰。
爾作甚麼。
女曰。
見爺倒地。
靈照相扶。
士将入滅。
謂靈照曰。
視日早晚及午以報。
照遽報日已中矣而有蝕也。
士出戶觀。
靈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
士笑曰。
我女鋒捷矣。
于是更延七日。
州牧于公頔聞之來問。
士謂之曰。
但願空諸所有。
慎勿實諸所無。
好住世間皆如影響。
言訖枕公膝而化。
遺命焚棄于江湖中。
龐婆走田中。
謂其子龐大曰。
汝父死矣。
龐大笑曰。
嗄倚鋤亦脫去。
婆曰。
汝更愚癡。
既為焚燒畢。
婆乃遍别鄉闾。
歸隐之自後。
莫知其所自。
有詩偈三百餘篇傳于世。
缁白傷悼。
謂禅門龐居士。
即毗耶淨名也(傳燈龐傳)。
壬辰元和七年夏六月。
大水為陰盈之象。
帝出宮女三百車(唐書)。
辦食飛走 元和八年。
法師智辯悟解絕倫。
然寡徒侶。
偶有耆宿閱辯著述乃曰。
汝識至高頗符佛意。
今寡徒衆蓋缺人緣耳。
佛猶不能度無緣。
況初心者乎。
可辦食布施飛走。
卻後二十年當自有衆。
辯如其教炊米散郊外。
感鳥大集搏飯。
辯祝曰。
食吾飯者願為法侶。
後二十年辯往邺城開講。
座下有衆千餘人。
皆年少比丘(本傳并感應錄)。
北山錄 北山法師神清著。
盛行于世。
至是元和九年清入寂。
百丈山 江西隆興路(古洪州也)禅師名懷海。
福州長樂王氏子丱歲離塵。
三學該練。
屬馬祖闡化江西。
乃傾心依附。
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号入室。
時三大士化門為角立焉。
師上堂曰。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師創立叢林儀軌。
名曰清規。
至是元和九年正月十三日歸寂。
壽九十五歲。
敕谥大智禅師。
塔曰大寶勝輪。
師嗣馬祖(傳燈)。
清規 百丈山大智海禅師創立也。
猶佛之律條。
動靜雲為折旋俯仰莫可犯也。
叢林尊行之。
又有日用小清規。
永明壽禅師所作也。
元和九年正月。
柳子厚作南嶽大明律師碑。
其略曰。
儒以禮立仁義。
無之則壞。
佛以律持定慧。
去之則喪。
是以離禮于仁義者不可與言儒。
異律于定慧者不可與言佛。
達是道者惟大明師。
凡浮圖之道衰。
其徒必小律而去經。
大明恐焉。
于是究戒律而大法以立。
通經教而奧義以修。
凡衣服器用動有師法。
言語行止皆為物軌。
全文載柳集。
鳥窠禅師 諱道林。
杭州富陽潘氏子。
母朱氏誕時異香光明滿室。
因名曰香光。
九歲出家。
二十一于荊州果願寺受戒。
後詣長安西明寺複禮法師。
學華嚴經起信論。
禮示以真妄頌。
俾修禅那。
師問曰。
初雲何觀。
雲何用心。
禮久而無言。
師三禮而退。
屬代宗诏徑山道欽禅師至阙。
師就得以谒之。
契悟心要。
及南歸錢塘孤山永福寺。
有辟支佛塔。
時道俗共為法會。
師振錫而入。
有靈隐寺韬光禅師曰。
此之法會何以作聲。
師曰。
無聲誰知是會。
後見西湖之北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
遂栖止其上。
故時人謂之鳥窠禅師。
有鵲巢于側。
人又曰鵲巢和尚。
至是元和間。
白侍郎居易由中書舍人出刺杭州。
聞師之道。
因見師栖止巢上。
乃問曰。
師住處甚險。
師曰。
大守危險尤甚。
曰弟子位鎮山河何險之有。
師曰。
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曰佛法大意如何。
師曰。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
師曰。
三歲孩兒雖道得。
八十翁翁行不得。
侍郎欽歎。
數從問道。
乃起竹閣于湖上近師之居。
以便朝夕之參益。
竹閣者今曰廣化寺。
侍郎遺像存焉。
師於穆宗長慶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
吾今報盡。
言訖跏趺而化。
敕谥圓修禅師。
師嗣國一欽禅師。
四祖旁派(傳燈)。
布氏侍者 法名會通。
姓吳(俗名元卿)為供奉官。
元和十年一日奏帝曰。
臣幼不食葷。
志願從釋浃旬蒙诏許出家。
尋母患歸杭州鄉裡。
趍谒鳥窠禅師于湖上。
願求剃度。
窠曰。
今時為僧鮮有精苦者。
行多浮濫。
卿曰。
本淨非琢磨。
元明不随照。
窠曰。
汝若了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即真出家。
元卿确請。
窠乃與披剃具戒。
法名會通。
侍窠年久。
忽辭窠曰。
諸方學佛法去。
窠曰。
佛法此間亦有些子。
通曰。
請和尚佛法。
窠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通頓悟玄旨。
遂不遊行。
雅号布毛侍者。
建伽藍于喜鵲寺之東葛嶺之西塢曰招賢(傳燈錄)。
丙申元和十一年。
江州歸宗寺智常禅師目有重瞳。
用藥手按摩。
久而目眦俱赤。
因号赤眼歸宗。
江州刺史李渤問曰。
芥子納須彌莫妄談否。
師曰。
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
李曰然。
師曰。
使君自頂至踵如椰子大。
萬卷向甚處著。
渤俯首有省。
師殁。
有嗣法者甚盛師嗣馬祖。
馬郎婦 觀世音也。
元和十二年。
菩薩大慈悲力欲化陝右。
示現為美女子。
乃之其所。
人見其姿貌風韻欲求為配。
女曰。
我亦欲有歸。
但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之。
黎明徹誦者二十輩。
女曰。
女子一身豈能配衆。
可誦金剛經。
至旦通者猶十數人。
女複不然。
其請更授以法華經七卷。
約三日通至期。
獨馬氏子能通經。
女令具禮成姻。
馬氏迎之。
女曰。
适體中不佳。
俟少安相見。
客未散而女死。
乃即壞爛葬之。
數日有老僧。
仗錫谒馬氏。
問女所由。
馬氏引之葬所。
僧以錫撥之。
屍已化唯黃金鎖子之骨存焉。
僧錫挑骨謂衆曰。
此聖者。
憫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耳。
宜善思因免堕苦海。
語已飛空而去。
自此陝右奉佛者衆。
泉州粲和尚贊曰。
豐姿窈窕鬓欹斜。
賺殺郎君念法華。
一把骨頭挑去後。
不知明月落誰家(觀世音菩薩感應傳)。
清涼國師 清涼大統國師澄觀。
始見于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至順宗在東宮之時。
聞法解悟。
以心要問于國師。
師答之。
略曰。
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
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于有地。
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于空門。
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
直造心源無智無得。
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
若求真去妄如棄影勞形。
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
若無心忘照則萬慮俱捐。
若任運寂知則衆行爰啟。
放曠任其去住。
靜鑒覺其源流。
語默不失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
言止則雙亡知寂。
論觀則雙照寂知。
語證則不可示人。
說理則非證不了。
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
契空有雙亡之中道。
帝之元和四年五月。
敕有司别鑄金印。
加清涼國師号僧統國師。
主教門事。
帝問師曰。
華嚴所诠何謂法界。
師曰。
法界者衆生身心之本體也。
從本以來虛明廣大唯一真境而已。
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
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
昭昭于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
晃晃于色塵之内而理不可分。
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
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
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
奇哉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于是稱法界性。
說華嚴經。
全以真空簡精。
事理融攝周遍凝寂。
帝聽于玄談。
廓然自得(舊唐書師文集。
開成三年入寂)。
護國真身佛骨 己亥元和十四年正月。
帝遣中使杜英奇。
持香華往鳳翔府法雲寺護國真身塔所。
請釋迦文佛指骨入内。
帝禦安福門迎拜留禁中供養。
三日五色光現。
百僚稱賀。
曆送諸寺。
釋部威儀太常長安萬年音樂。
旌幡鼓吹偉盛殊特。
刑部侍郎韓愈上表陳谏引古言今。
稱帝壽國祚之不延永。
帝大怒。
以表示宰輔。
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為解之貶潮州刺史。
愈倒郡之初。
以表哀謝勸帝。
東封泰山。
久而無報。
郁郁不樂。
聞郡有大颠禅師。
道德名重。
以書招之。
三招而大颠至。
颠之言論超勝。
留數十日。
或入定數日方起。
愈甚敬焉。
師辭去。
愈祀神海上。
乃登靈山造師之廬。
問曰。
弟子軍州事繁省要處乞師一句。
師良久不顧。
公罔措。
時三平為侍者乃敲床一下。
師雲作麼。
平雲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公乃拜三平而謝曰。
和尚門風高峻。
愈于侍者處得個入路。
師問愈曰。
子之貌郁然似有不怿何也。
對曰。
愈之用于朝享祿厚矣。
一旦以忠言不用。
竄逐八千裡。
播越嶺海喪吾女孥。
毒霧瘴氣日夕發作。
今黜于無人之地。
其生讵可保乎。
愈之來也道出廣陵廟而禱之。
幸蒙其力而卒以無恙。
以主上有中興之功已奏章道之。
使東巡泰山奏功皇天。
倘有意于此。
則庶幾召愈。
述作功德而薦之郊廟焉。
愈早夜待之而未至。
冀萬一于速歸。
愈安能有怿乎。
颠曰。
子直言于朝也。
忠于君而不顧其身耶。
抑尚顧其身而強言之以徇名耶。
言用則獲忠直之名。
享報言之利。
不用而逐事之必至。
何介介于胸中哉。
苟患乎逐則盍勿言而已。
吾聞之為人臣者不擇地而安。
不量勢而行。
今子遇逐而不怿。
趍時而求徇。
殆非人臣之正也。
且子之死生禍福豈不懸諸天乎。
子姑自内修而外任命可也。
彼廣陵其能福汝耶。
主上以奸臣負國而讨之不暇。
僅能克乎。
而瘡痍未瘳。
方此之際。
而子又欲封禅告功以騷動天下。
而屬意在乎己之欲歸。
子奚忍于是耶。
且夫以窮自亂而祭其鬼。
是不知命也。
動天下而不顧以便己。
是不知仁也。
強言以幹忠遇困而抑郁。
是不知義也。
以亂為治而告皇天。
是不知禮也。
而子何以為之。
且子之遭黜也所言何事。
愈曰。
主上迎佛骨入大内。
愈以佛者夷狄之法耳。
三代無佛而年祚永久。
晉宋梁魏事佛不夭則亂。
愈恐主上惑于此。
是以不顧其身而斥之。
颠曰。
若是則子言謬矣。
佛也者覆天人之大器也。
其道則妙物而為言。
其言則盡性命之理。
其教則舍惡而趍善。
去僞而歸真。
其視天下猶父之于子也。
而子毀之。
是猶子而刃父也。
吾聞。
善觀人者觀其道之所存。
而不較其所居之地。
桀纣之君。
跖跷之臣。
皆中國人也。
然不可法者以其無道也。
舜生東夷。
文王生西夷。
由餘生于戎。
季禮出于蠻。
彼二聖二賢豈可謂之夷狄而不法乎。
今子不觀佛之道。
而徒以為夷狄。
何言之陋也。
子以上古未有佛而不法耶。
則孔孟生衰周。
而蚩尤瞽叟生上古矣。
豈可舍衰周聖賢而法上古兇頑哉。
子以五帝三王之代未有佛而長壽也。
外丙二年。
仲壬四年。
何其夭耶。
書無逸曰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
或十年或四五年也。
以漢晉之間人主夭且亂。
則漢明為一代之英主。
梁武壽至八十六。
豈必皆夭且亂耶。
愈曰。
餘謂佛者口不道先王之法言。
而妄倡乎輪回生死之說。
身不踐仁義忠信之行。
而詐造乎報應禍福之故。
無君臣之義。
無父子之親。
賊先王之道。
愈安得默而不斥之乎。
颠曰。
甚哉子之不達也。
有人于此。
終日數十而不知二五。
則人必以為狂矣。
子之終日言仁義忠信。
而不知佛之言常樂我淨。
誠無以異也。
且子誦佛書。
其疑與先王異者可道之乎曰愈何暇讀彼之書。
颠曰。
子未嘗讀佛之書。
則安知不談先王之法言耶。
無乃以嘗讀孔子之書而遂疑彼之非乎。
抑聞人以為非而遂非之乎。
苟以嘗讀孔子之書而疑彼之非是舜犬也。
聞之以為非而遂非之是妾婦也。
昔舜畜犬。
犬所見者惟舜。
一日堯過而吠之。
非愛舜而惡堯。
以所常見者舜未嘗見堯也。
又聞。
女子之嫁也母送之。
巨往之汝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然則從人者妾婦之事。
安可從人之非而不考其所以非之者乎。
夫輪回生死非妄造也。
此天地之至數。
幽明之妙理也。
以物理觀之。
草木根荄槁而複生。
則其往複又何怪焉。
孔子曰。
原始要終。
故知死生之說。
莊子曰萬物出于機入于機。
賈誼曰。
化為異類兮又何足患。
此皆輪回之說。
不俟于佛而明也。
焉得謂之妄乎。
且子又以禍福報應為詐造。
此尤足見子之非也。
夫善惡之報皆神理自然之應。
易曰。
積善有餘慶。
積惡有餘殃。
又曰。
鬼神害盈而福謙。
曾子曰。
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此皆報應之說也。
唯佛能隐恻乎人之禍福。
是以彰明較著言其必至之理。
使不自陷乎此耳。
豈詐造哉。
又言。
佛無君臣之義父子之親。
此固非子之所及也。
事固有在方之内者。
有在方之外者。
方之内者衆人所共守之。
方之外者非天下之至神莫之能及也。
故聖人之為言也。
有與衆人共守而言之者。
有盡天下之至神而言之者。
彼各有所當也。
孔子之言道也極之則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此非衆人所共守之言也。
衆人而不思不為。
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
佛與人臣言必依于忠。
與人子言必依于孝。
此衆人所共守之言也。
及其言之至則有至于無心非唯無心也。
則有至于無我非唯無我也。
則又至于無生矣。
則陰陽之序不能亂。
而天地之數不能役也。
則其于君臣父子固有在矣。
此豈可為單見淺聞者道哉。
今吾告汝。
以佛之理蓋無方者也。
無體者也。
妙之又妙者也。
其比則天也有人于此。
終日譽天而天不加榮。
終日诟天而天不加損。
然則譽之诟之者皆過也。
夫自漢至于今曆年如此其久也。
天下事物變革如此其多也。
君臣士民如此其衆也。
天地神明如此其不可誣也。
而佛之說乃行于中無敢議而去之者。
此必有以蔽天地而不恥。
關百聖而不慚。
妙理存乎其間然後至此也。
子盍深思之乎。
今吾告汝。
以學者必考乎道之遠者焉。
道之遠則吾之志不能測者矣。
則必親夫人之賢于我者。
彼之賢于我者以此為是矣。
而我返見其非則是我心有所未盡知者也。
是故深思彼之所是。
而力求之則庶幾乎有所發也。
今子屑屑于形器之内。
奔走乎聲色利欲之間。
少不如志則憤郁悲躁。
若将不容其生。
何以異于蚊虻争穢壤于積藁之間哉。
于是愈瞠目而不收。
氣喪而不揚。
茫然有若自失。
逡巡謂大颠曰。
言盡于此乎。
颠曰。
吾之所以告子者。
蓋就子之所能而為之言。
非至乎至者也。
曰愈也不肖。
欲幸聞其至者可乎。
颠曰。
誠爾心盡爾性。
窮物之理極天之命。
然後可聞也。
爾去吾不複言矣。
愈趍而出(韓子外傳)。
八月。
帝與宰臣語。
及愈有可憐者。
授袁州刺史。
複造颠廬施衣二襲而請别曰。
愈也将去師矣。
幸聞一言卒以相愈。
颠曰。
吾聞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
易譽人者必其謗易發。
子聞吾言而易信之矣。
庸知複聞他說不複以我為非哉。
遂不告。
愈知其不可有聞。
乃去至袁州。
孟簡尚書知愈與大颠遊。
以書抵愈嘉其信向。
愈答簡書稱。
大颠頗聰明識道理。
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
不為事物侵亂。
雖不盡解其語要。
且自胸中無滞礙。
因與之往還也(韓子文集)潮州靈山大颠禅師。
諱寶通。
潮州揚氏子。
嗣南嶽石頭希遷禅師。
遷嗣吉州青原行思。
思嗣六祖大鑒禅師。
是年柳子厚卒。
庚子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帝崩。
閏月皇太子即位于太極殿。
穆宗 諱恒。
憲宗第三子。
元和七年立為皇太子。
在位四年壽三十歲 長慶(四)。
辛醜長慶元年三月。
廬龍節度使劉總舉幽燕二十餘郡歸朝乞為僧。
诏賜僧衣号大覺大師。
署所居第為報恩寺(唐史)。
壬寅長慶二年三月。
帝遣左街僧錄靈阜。
赍诏起汾州無業禅師赴阙。
阜至宣诏畢稽首曰。
主上此度恩旨不同。
願師起赴。
師笑曰。
貧道何德累煩人主。
汝可先行吾即往矣。
遂沐浴敷座。
告門人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迷者不了即被境惑。
一為境惑流轉不窮。
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
言訖端坐至中夜而逝。
阜回奏其事。
帝欽歎久之賜谥大達國師。
師蒙憲宗兩朝敬重。
凡三诏不赴。
師商州(今陝西安西路雍州之域)杜氏子。
嗣馬祖(傳燈)。
十月帝幸善因寺。
施僧缗錢一百萬。
十一月诏立景王湛為皇太子(唐書)。
癸卯長慶三年八月。
帝幸長慶宮。
遇持缽僧施絹三百匹(唐書舊史)。
湖東寺如會禅師入寂。
壽八十。
韶州人。
嗣馬祖一禅師(傳燈錄)。
甲辰長慶四年冬。
帝崩于寝殿。
敬宗即位于太極東序。
十二月徐泗觀察使王智興以帝生日請于泗州置戒壇度僧尼以資福。
帝許之。
杭州永福寺刊石壁法華經。
元稹為記(唐書舊史圖經)。
敬宗 湛。
穆宗長子。
在位二年。
壽十八 寶曆(二)。
乙巳寶曆元年 丙午寶曆二年十二月帝崩。
文宗 昂。
穆宗第二子。
初封江王。
敬宗無子立江王。
在位十三年。
壽三十三 太和(九)開成五(正月帝崩)丁未太和元年。
随州大洪山(隸山南江北道陝州路豫州域)慈忍靈濟大師。
名善信隆興(江西洪州)張氏。
憲宗元和中隸洪州開元寺僧籍。
參馬祖一禅師。
密契心要。
敬宗寶曆二年抵随州太湖山側居焉。
屬時亢旱鄉人張武陵具羊豕以祈湖龍。
師見而悲之曰。
害命濟命。
重增乃罪。
可且勿殺。
小須三日。
吾為爾祈。
師即入山北之岩穴宴坐冥禱。
雷雨大作。
數日後武陵迹而求之。
師方在定。
武陵即施其山興建精舍。
以二子給侍左右。
學侶依向遂成法席。
至是太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
師密語龍神曰。
吾前以身代牲辍汝血食。
今舍身償汝可享吾肉。
即引刀截右膝複截左膝。
門人奔持其刀。
白液湧流俨然入寂。
山南東道奏上其狀。
帝嘉之賜所居額幽濟禅院。
石晉天福中改為奇峰寺。
宋神宗元豐元年。
又改曰靈峰寺。
哲宗元祐二年九月。
诏改為十方禅寺。
移洛陽少林寺長老報恩住持(寺記碑文)師嗣馬祖一禅師(傳燈)。
藥山 禅師惟俨。
绛州韓氏。
年十七依潮陽西山慧照禅師出家。
納戒于衡嶽希操律師。
博通經論。
嚴持戒律。
首造石頭頭指之見馬祖。
複還石頭領悟心要。
後住澧州藥山。
海衆雲合。
尚書李翺字習之刺朗州(常德路也)慕師之道入山谒之。
山誦經不顧李曰。
見面不如聞名。
師呼之。
李應諾。
山曰。
何得貴耳賤目。
李謝之乃問曰。
如何是道。
山以手指上下雲。
會麼。
李曰不會。
山雲。
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忻然答以偈曰。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
雲在青天水在瓶。
又問。
如何是戒定慧。
山雲。
這裡無此閑家具。
李領解辭去。
師嗣石頭遷禅師。
至是太和二年入寂壽八十四。
敕谥弘道大師。
塔曰化城(傳燈錄)。
龍潭 澧州龍潭崇信禅師。
渚宮人(今荊潮北道荊門州)家居荊南城天皇寺巷。
禮道悟禅師出家。
既受具服勤左右。
領悟玄旨。
後詣澧陽龍潭栖止焉。
師嗣天皇道悟禅師。
悟嗣石頭遷。
遷嗣青原思禅師。
思嗣六祖尊者。
信接弟子。
曰德山宣鑒(傳燈錄)。
石壁經 太和三年。
蘇州重玄寺刊石壁經成。
白侍郎居易為碑。
略曰。
夫開示悟入諸佛知見。
以了義度無邊。
以圓教垂無窮。
莫尊于法華經。
凡六萬九千五百五言。
證無生忍。
造不二門。
住不思議解脫。
莫極于維摩經。
凡二萬七千九十二言。
攝四生九類。
入無餘涅槃。
實無得度者莫先于金剛經。
凡五千二百八十七言。
壞罪集福。
淨一切惡道。
莫急于尊勝陀羅尼經。
凡三千二十言。
應念随願生極樂土。
莫大于彌陀經。
凡一千八百言。
用正見觀真相。
莫出于普賢行法經。
凡六千九百九十言。
诠自性認本覺。
莫深于實相法密經。
凡二千一百五言。
空法塵依佛智。
莫過于般若心經。
凡二百五十八言。
是八種經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萬佛之秘藏盡矣(詳見樂天文集)般若心經凡有三譯。
二百五十八言者。
太宗貞觀間玄奘三藏法師之譯也。
譯之第三者也(詳見大藏目錄)。
丹霞 鄧州丹霞天然禅師。
六月入寂。
壽八十三。
敕谥智通禅師。
初師本業儒。
将應舉長安。
偶禅者于旅邸。
禅者問曰。
仁者何往。
曰選官去。
禅者曰。
選官何如選佛。
曰選佛當往何所。
禅者曰。
今江西馬大師出世。
是選佛之場。
霞乃直造江西見祖。
以手拓幞頭額。
馬祖視之曰。
南嶽石頭是汝師也。
遽抵石頭。
以手拓幞頭額石頭曰。
著槽廠去。
霞禮謝入行者房。
随次執爨役凡三年。
忽一日石頭告衆曰。
來日刬佛殿前草及期。
凡大衆諸童行各備鍬钁刬草。
霞獨以盆水洗頭跪石頭前。
石頭笑而為之剃落。
從而為之說戒。
霞遂掩耳而趍去。
再谒馬祖入僧堂坐聖僧頸。
馬祖曰。
我子天然。
即拜馬祖謝師賜與法号。
因名天然也。
今之僧堂曰選佛場本于此也。
師嗣石頭(五燈作長慶四年入寂)。
觀世音菩薩現像 帝嗜蛤蜊。
沿海官吏先時遞進。
人亦勞止。
至是太和五年一日。
禦馔蛤蜊有擘不開者。
一聞于帝。
焚香祝之。
乃張菩薩形儀梵相具足。
帝貯以金粟檀香合。
賜興善寺令衆瞻禮。
因問群臣。
斯何祥也。
或奏太乙山惟政禅師深明佛法博聞知見。
乞诏問之。
即诏師至。
帝問其說。
政曰。
物無虛應。
此乃啟陛下信心耳。
契經雲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
菩薩身已現。
且未聞說法。
政禅師曰。
陛下睹此為常耶非常耶。
信耶非信耶。
帝曰。
希有之事朕深信焉。
師曰。
陛下心信聞說法竟。
皇情悅豫得未曾有。
诏天下寺院。
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
留師于内道場。
累辭歸山。
诏令住聖壽寺。
師平原人。
姓周氏。
受業本州延和寺之诠澄法師。
得法于嵩山普寂禅師。
隐居太乙山。
學者盈室。
武宗初入居終南山。
終後阇維。
收舍利四十九粒建塔焉。
嵩山寂嗣北宗秀禅師(傳燈)癸醜太和七年十月。
帝誕節召法師知玄與道士。
入麟德殿論道。
南泉 池州南泉禅師。
名普願。
鄭州新鄭王氏子。
幼慕空宗。
肅宗至德二年。
依大隗山大慧禅師受業。
詣嵩嶽受具足戒。
初習相部舊章。
究毗尼篇聚。
遊諸講肆。
曆聽楞伽華嚴。
入中百門觀。
精練玄義。
後入馬祖之室。
頓忘筌蹄。
悟明心地。
德宗貞元十一年憩錫池陽。
不下南泉三十餘載。
至是太和初。
宣城廉史陸亘大夫請師下山。
伸弟子禮。
請振玄綱以說法要。
太和八年十二月示疾。
告門人曰。
星翳燈幻亦久矣。
勿謂吾有去來也。
言訖而逝。
師嗣馬祖(傳燈錄)。
道吾 潭州道吾山禅師。
名宗智。
龍興海昏張氏子。
幼依槃和尚受教。
登戒參扣藥山。
密契心印。
到鎮江鶴林指夾山見船子誠禅師于華亭。
至此太和九年九月七日入寂。
阇維得靈骨數片舍利。
建塔道吾山。
壽六十一。
敕谥修一大師。
塔曰實相。
後雷遷其塔于石霜山之陽。
師嗣藥山俨。
俨嗣石頭遷(傳燈錄)。
船子 華亭朱泾船子和尚。
名德誠。
遂甯府人。
得法于藥山。
至華亭泛小舟。
随緣度日。
人莫知其高行。
因号曰船子和尚。
富有詞句。
後因道吾指夾山會禅師來參。
山既解悟。
别去已頻頻回顧。
師遂喚阇黎。
山回首。
師豎起桡曰。
汝将謂别有耶。
乃覆舟入水而逝。
師嗣藥山丙辰開成元年。
衢州子湖岩禅師。
名利蹤。
澶州人。
姓周氏。
出家幽州開元寺。
依年受具入南泉室。
抵衢州馬蹄山。
至是開成二年。
邑人翁遷貴施山下子湖創院以居師。
師于門下立牌曰。
子湖有一隻狗。
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腳。
拟議則喪身失命。
臨濟會下二僧參才揭簾。
師喝曰。
看狗。
僧回顧。
師使歸方丈。
僖宗廣明元年入寂。
塔于本山。
師嗣南泉願(傳燈錄)。
戊午開成三年三月。
清涼國師澄觀入寂。
壽一百二歲。
臘八十三。
加大統國師。
帝謂以祖聖宗仰。
特辍朝三日。
重臣缟素奉全身塔終南山。
未幾有梵僧至阙表稱。
于蔥嶺見二使者淩虛而過。
問之答曰。
北印度文殊堂神也。
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
有旨啟塔。
果失一牙。
遂阇維舌根不壞如紅蓮色。
舍利光明瑩潤。
塔之賜塔曰妙覺。
相國裴休奉敕撰碑。
敕寫師真奉安大興唐寺(唐舊史)。
宋太宗時。
贊甯僧統撰大宋高僧傳稱。
國師憲宗元和間入寂。
春秋七十餘二說不同。
今并存之。
唐舊史曰。
德宗貞元十五年四月帝誕節敕有司備儀辇。
迎教授和尚澄觀入内殿。
闡揚華嚴宗旨。
觀升高座曰。
大哉真界萬法資始。
包空有而絕相。
入言詞而無迹。
妙有不有。
真空不空。
我佛得之。
妙踐真覺廓淨塵習。
寂寥于萬化之域。
動用于一空之中。
融身刹以相含。
流聲光而遐燭。
我皇得之。
靈鑒虛極。
保合大和。
聖文掩于百王。
淳風扇于萬國。
敷玄化以覺夢。
垂天真以性情。
是知華嚴教旨寂廓沖邃不可得而思議矣。
失其旨也徒修因于曠劫。
得其門也等諸佛于一朝。
帝顧謂群臣曰。
朕之師言雅而簡。
辭典而富。
能以聖法清涼朕心。
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号。
朕思從來執身心我人及諸法定相。
斯為颠倒。
群臣再拜稽首頂奉明命。
由是中外台輔重臣鹹以八戒師禮之。
庚申開成五年春正月帝崩。
帝之弟武宗立。
九月召道士趙歸真等。
入禁中修金箓道場。
十月武宗升玄壇。
親受法箓。
左拾遺王哲谏曰。
王業之初不宜崇信太過。
武宗 炎。
穆宗第五子。
初封穎王。
先是文宗太子永薨無子。
立敬宗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
及文宗崩。
中尉仇士良等矯诏廢太子。
立穎王為皇太弟即位。
在位六年。
壽三十二 會昌(六)。
辛酉會昌元年六月。
以衡山道士劉玄靜為光祿大夫。
充崇玄館學士。
六祖下五世圭峰宗密禅師入寂(傳燈錄)。
雲岩 潭州雲岩禅師。
名昙晟。
鐘陵建昌王氏。
少出家于石門。
參百丈海禅師二十年。
因緣不契。
後造藥山。
山曰。
百丈說甚麼法。
師曰。
一日上堂大衆立定。
以柱杖一時趁散。
複召大衆衆回首。
丈曰是甚麼。
山曰今日因子得見海兄。
師于言下頓悟。
便禮拜。
至是會昌元年十月二十六日。
喚主事令備齋。
來日有上座發去。
至二十七夜入寂。
荼毗得舍利一千餘粒。
瘗于石室。
敕谥無住大師。
塔曰淨勝。
師嗣藥山俨禅師。
接弟子洞山價。
曹洞宗本于師也(傳燈錄)。
九座山 癸亥會昌三年。
正覺大師。
諱智廣。
興化軍仙遊人。
憲宗元和二年示生。
初參鹽官安國師及鄂州無等禅師有省。
遂南歸止泉州。
常持鐵缽以一白犬自随。
至是武宗将廢教。
乃遁岩谷。
宣宗複教複出南山。
懿宗鹹通六年柢此九山之所。
逢巨蟒欲來吞師。
師錫先飛撐拄蟒口。
師入蟒口趺坐。
逮師出定蟒化為石矣。
既而雷雨湧沙成院基址。
由是山之神移山八維。
院居其中成九座焉師僖宗乾符三年示寂。
昭宗乾甯二年。
敕谥正覺大師。
甲子會昌四年三月。
诏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
帝銳意求仙。
歸真乘寵。
每排釋氏。
帝然之。
複請與釋氏辯論。
有旨追僧道于麟德殿談論。
法師知玄登論座。
辯捷精壯。
道流不能屈。
玄因奏曰。
王者本禮樂一憲度。
吐納服食蓋山林匹夫獨擅之事。
願陛下不足留神。
帝色不平。
侍臣諷玄。
賦詩以自釋。
玄立進五篇。
有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之句。
帝知其刺(唐書舊史)。
乙醜五年。
趙歸真薦舉鄧元超。
偕劉玄靖等愈排釋氏。
五月敕并省天下佛寺選汰僧人。
福州龜洋智真禅師慧忠作十偈。
今出其三篇。
明月分形處處新白衣甯墜解空人。
誰言在俗妨修道。
金粟(維摩居士)曾為長者身。
忍仙林下坐禅時。
曾被歌王割截肢。
況我聖朝無此事。
隻令休道亦何悲。
形容雖變道常存。
混俗心源亦不昏。
試讀善财巡禮偈。
當年豈例是沙門。
忠揚州柳氏子嗣草堂義。
義嗣撫州曹山耽章禅師本寂寂嗣洞山價(傳燈)。
丙寅會昌六年。
帝餌方士金丹疽發背。
旬日不能言。
三月崩。
宣宗即位。
夏四月辛未朔宣宗始聽政。
宣宗 忱。
憲宗第十三子。
封光王。
為人嚴重寡言。
宮中鹹以為不慧。
武宗不豫。
中尉馬元贽立之為皇太叔即帝位。
在位十三年。
壽五十歲。
複佛之教。
以右常侍李景讓為浙西觀察使。
初景讓母鄭氏性嚴明。
早寡家貧居洛陽。
諸子皆幼。
母自教之。
一日宅後古牆因雨潰。
陷得錢盈船。
奴婢喜走告母。
母往焚香祝之曰。
吾聞無勞而獲身之災也。
天必以先君餘慶矜其貧而賜之。
則願諸孤他日學問有成乃其志也。
此錢不敢取。
遽命掩而築之。
三子景讓景溫景莊皆舉進士及第。
景讓宦達發已班白小有過。
不免母之捶楚也(唐書李景讓傳) 太中(十三)。
丁卯大中元年閏二月诏曰。
會昌季年并省寺宇。
雖雲異方之教有資為理之源。
中國之人久行其道。
厘革過當事體乖謬。
其靈山聖境應會昌五年所廢寺宇。
諸宿舊僧可仍舊修複住持。
有司毋得禁止(唐書舊史)。
畫彌陀佛 是年太子少傅白居易薨。
年七十五。
贈尚書左仆射。
白與弟行簡敏中友愛。
所居洛陽履道裡。
疏沼種樹架石樓。
香山鑿八節灘。
号醉吟先生。
又自稱香山居士。
與胡景等九人宴集。
皆高年不仕人。
慕之繪為九老圖。
既卒以其所居第施為佛寺。
少傅嘗畫阿彌陀佛像禮事之。
自為之記。
略曰。
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
西方有世界号極樂。
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
其國号淨土。
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
其佛号阿彌陀。
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
谛觀此娑婆世界。
衆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
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向西方。
有怖厄苦惱。
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
又範金合土刻石繡紋。
乃至印水聚沙。
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
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
是彼如來有大誓願于此衆生。
衆生有大因緣于彼國土明矣。
不然南北東方過現未來佛多矣。
何獨如是哉。
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易。
當衰暮之歲。
中風痹之疾。
乃舍俸錢三十萬。
命工畫西方世界一部。
阿彌陀佛坐中央。
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
人天瞻仰功德成就。
弟子居易稽首跪于佛前。
願此功德回施衆生。
衆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
願離苦得樂斷惡修善。
不越南部便睹西方。
青蓮上品随願往生。
現在未來常得親近。
欲重宣此義而說贊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衆苦。
願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樂天文集)。
戊辰二年。
觀察使裴休守宣城。
常與名缁講道。
門人謂公曰。
敢問三界之言未立。
人不知修行。
不見因果。
介景福者不為之少。
洎斯教也行乎中國。
愚人畏罪損其惡。
賢人望福增其善。
增之不已則至今當盡善矣。
損之不已至今當無惡矣。
何昏迷暴虐無減于秦漢之前。
福慧聰明不增于魏晉之後歸之者。
殊途輻湊立之者萬法雲興。
宜使吾人盡升覺路。
不宜蚩蚩庶類。
由古至今若斯之迷也。
由之之用庸非溺乎。
公笑謂之曰。
大明肇啟法不齋備。
聖人繼出代天為工。
結網畫卦文質滋改。
一聖立一法生。
天道人事顯若符契。
夫燧人氏之未有火也。
則天無火星。
人無火食。
龜無火兆。
物無火災必矣。
少昊氏之未理金也。
則天無金星。
人無金用。
龜無金兆。
物無金災必矣。
及聖人攻木出火鍛石取金。
于是乎精芒主宰騰變上下。
則知世法時事随聖人也。
考精神之源。
窮性命之表。
作大方便護于群生。
群生受之而不知。
蓋猶天道運行物以生茂。
皆謂自己孰知其然也。
于是問者廓然自得佛味。
及诏許立寺。
而宣城士民相鼓以萬。
請先立之于宣郛。
遂複新興寺焉。
休乃禮迎黃檗希運禅師至郡。
寓開元寺朝夕受法(傳燈錄)。
己巳三年。
湖南觀察使裴休谒潭州華林覺禅師。
問有侍者否。
師曰。
有一兩個。
使雲。
在甚麼處。
覺乃喚大空小空。
二虎自庵後而至。
使驚懼焉。
覺潭州人。
嗣馬祖一禅師(傳燈錄)。
黃檗 洪州(江西隆興也揚州之域)黃檗山禅師。
名希運。
閩人也。
幼于福州黃檗山出家。
受具遊京師。
往江西參百丈海禅師。
契悟心要。
相國裴休鎮宛陵建大禅苑。
請師說法。
還以黃檗名其寺。
休既契心。
集師所說法語類之成帙。
題曰黃檗心要。
入大藏流行。
至是大中四年八月師入滅敕谥斷際禅師。
塔曰廣慈。
師嗣百丈海海嗣馬祖道一禅師(傳燈錄)。
辛未大中五年正月。
诏京兆大薦福寺弘辯禅師入内。
帝問。
禅宗何有南北之名。
師奏曰。
禅門本無南北。
自諸祖至弘忍大師有二弟子。
一慧能受衣法居嶺南。
一神秀在北揚化。
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
故曰南頓北漸。
非禅宗有南北之号也。
帝曰。
何名戒定慧。
對曰。
防非止惡名戒。
六根涉境心不随緣名定。
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
帝曰。
何名方便。
對曰。
隐實覆相權巧之門也。
被接中下曲施誘進。
謂之方便。
設為上根。
言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者。
斯亦方便之談。
以至祖師玄言忘功絕謂。
亦無出方便之迹。
帝曰。
何為佛心。
對曰。
佛者西天之語。
唐言覺。
謂人有智慧覺照為佛心。
心者佛之别名。
有百千異号。
體唯其一。
如陛下日應萬機。
即是陛下佛心。
帝曰。
有人念佛如何。
對曰。
如來出世随根器而說。
為上根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
中下根者未能頓曉。
是以佛開觀門令念佛生于極樂。
帝曰。
有持經咒求佛如何。
對曰。
如來種種說法皆為一乘。
如百千衆流莫不朝宗于海。
如是差别諸緣皆歸薩婆若海。
帝曰。
祖師既傳心印。
金剛經雲。
無所得法如何。
對曰。
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
但示各各自性同一法藏。
當時然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
方契然燈本意。
帝曰。
禅師既會祖意。
還禮佛看經否。
對曰。
沙門禮佛誦經。
蓋是住持常法有四種焉。
依佛戒修身。
參尋知識。
漸修梵行。
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帝曰。
何為頓見。
何為漸修。
對曰。
頓明自性與佛無二。
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
令順性起用。
如人吃飯非一口便飽。
是日便對漏下七刻。
帝悅賜号圓智禅師。
繼有诏旨增修天下祖塔。
應未經賜谥者所在以聞。
太常考行頒賜(舊唐書)。
弘辯京兆人也。
嗣章敬寺懷晖禅師。
晖泉州人。
姓謝氏。
憲宗元和十三年入寂。
谥大覺禅師。
嗣馬祖(傳燈錄)。
壬申大中六年。
诏複江州廬山東林寺。
刺史崔黯為碑。
诏加谥遠法師辯覺二字(廬山記)。
沩仰宗 潭州沩山禅師。
名靈祐。
福州長溪人。
姓趙氏。
年十五出家。
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發受具于杭州龍興寺。
究大小乘教。
二十三遊江西。
參百丈海禅師悟明心法。
有司馬頭陀者。
自湖南來。
言于百丈曰。
沩山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地也。
師于百丈會中應命而往。
營構梵宇。
值武宗毀教。
裹頭隐于民。
大中初。
觀察使裴休請師複至所居。
連帥李景讓奏額曰同慶寺。
禅會特盛缁侶輻辏。
師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
達其道者不可勝數。
入室弟子四十一人。
至是大中七年正月九日。
盥漱趺坐怡然而逝。
壽八十三。
臘六十四。
塔于本山。
敕谥大圓禅師。
塔曰清淨。
相國鄭愚為碑。
師嗣百丈海禅師。
海嗣馬祖一禅師(傳燈錄)。
仰山屬江西袁州路(揚州之域)。
禅師名慧寂。
韶州懷化人。
姓葉氏。
年九歲于廣州和安寺投通禅師出家。
十四披剃未登具。
即遊方初谒耽源。
耽忠國師侍者應真也。
已悟玄旨。
耽源曰。
國師當時傳得圓相。
九十七個。
乃六代祖師所留也。
授與老僧記之曰。
吾滅後三十年。
南方有一沙彌到來。
大興此教。
次第傳授無令斷絕。
今适子來當以付之無令斷絕。
師既領玄旨。
後參沩山遂升堂奧。
師卧次夢入天宮彌勒内院居第二座。
有一尊者白槌雲。
今當第二座說法。
師起白槌曰。
摩诃衍法離四句絕百非。
谛聽谛聽衆皆散去。
一日忽有梵僧從空而至。
師問曰。
近離甚麼。
曰西天。
曰幾時離彼。
梵曰今早。
師曰太遲生。
曰遊山玩水。
師曰。
神通遊戲則不無阇黎。
梵曰特來東土禮文殊。
卻遇小釋迦。
遂出梵書貝多葉數十與師。
作禮乘空而去。
自此号師小釋迦焉。
梁貞明二年丙子歲。
師再遷東平。
說偈曰。
年滿七十七。
無常在今日。
日輪正當午。
兩手抱屈膝。
言訖以兩手抱膝而終。
閱明年嗣法弟子南塔光湧禅師遷靈骨歸仰山。
塔于集雲峰下。
敕谥智通禅師妙光之塔。
師嗣沩山祐禅師。
法道盛化。
人皆宗之曰沩仰宗 寂初住王莽山。
僖宗乾符六年。
山神請曰。
東南有大仰山。
福地也。
師乃遷焉。
甲戌大中八年。
終南山初有一僧結庵習定。
一日有猴竊其伽黎衣。
披而宴坐。
随有群猴皆習定坐。
有脫去者今有五猕猴塔。
至是宣宗禦制贊曰。
嗟汝猕猴能入定。
心猿不動幾千春。
罷攀紅樹三冬果。
休弄碧潭孤月輪。
雙眼已随青嶂合。
兩眉猶對百花颦。
自從坐脫終南(山名永興軍今京兆)後。
悟了浮生多少人(林間錄)。
受戒給牒 丙子大中十年。
敕法師辯章為三教首座。
初令僧尼受戒給牒(唐書舊史)。
戊寅十二年冬十月。
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令(平聲)狐绹拟李遠杭州
皇帝嘉焉。
禦劄題額。
錫名貞元無垢淨光之塔(唐書舊史)。
寶林傳 貞元十七年。
建康沙門慧炬。
天竺三藏勝持。
編次諸祖傅法記谶及宗師機緣。
為寶林傳。
癸未貞元十九年。
東都聖善寺大師凝公示寂。
翰林白樂天作八漸偈吊之。
其序曰。
居易嘗求心要于師。
師賜教焉。
曰觀覺定慧明通濟舍。
由是入于耳貫于心有得也。
師今雲亡。
以八字作偈哀悼之(八偈留傳燈錄)。
甲申貞元二十年九月。
太子誦得風疾不能言。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辛未朔。
諸王親戚入賀。
太子獨以疾不能來。
帝涕泣悲歎由是得疾日益甚。
凡二十餘日中外不通。
莫知兩宮安否。
癸未帝崩。
甲午宣遺诏。
太子即帝位于太極殿。
順宗 誦。
德宗長子。
失音不能決事。
居深宮施簾帷。
獨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
百官奏事。
自帏中可其奏。
在位一年。
壽四十六。
乙酉永貞元年八月庚子。
制令太子即皇帝位。
朕稱太上皇。
徙居興慶宮。
乙巳憲宗即位于宣政殿 永貞(一)。
九月。
太尉中書令韋臯薨。
臯治蜀二十一年。
封南康忠武王。
四川奉祀之以為土神。
禮重釋氏法。
嘉州镌山為石佛像成。
臯為記有曰。
頭圍千尺。
目廣二丈。
其餘相好一一稱是。
又嘗訓一鹦鹉念佛。
鹉斃。
臯曰是念佛者。
官以桑門禮阇維之。
果得舍利二顆。
臯為記。
略曰。
元精以五氣授萬類。
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
聿彼禽類習乎能言。
了空相于不念。
留真骨于已斃。
殆其元聖示現感于人心。
憲宗 純。
順宗長子。
初封廣陵王。
永貞元年三月立為皇太子。
八月受诏即位。
在位十五年。
壽四十五 元和(十五)。
丙戌元和元年春正月上皇崩。
十月诏天下有道行僧。
赴上都闡揚法化。
丁亥元和二年。
诏信州(江東道)鵝湖山大義禅師。
入麟德殿設齋。
召諸大德論道。
帝臨聽論義。
有法師問。
何謂四谛。
師曰。
聖上一帝三谛何在。
又問欲界無禅。
禅居色界。
此土憑何而立。
師曰。
法師隻知欲界無禅。
不知禅界無欲。
曰如何是禅義。
以指點空。
法師無對。
帝曰。
法師講無窮經論。
隻這一點尚不奈何。
義卻問衆。
師曰。
畢竟以何為道。
有對知者是道。
師曰。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安得知者是道。
有對無分别是道。
師曰。
善能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安得無分别是道。
有對四禅八定是道。
師曰。
佛身無為不堕諸數。
安得四禅八定是道。
複有數人緻對。
義皆乘機為曉之。
帝問曰。
何者是佛性義。
曰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
由是益重禅宗。
師衢州須江徐氏。
嗣馬祖。
元和十三年正月入寂。
敕谥慧覺禅師(舊唐書傳燈錄)徑山舊祖圖曰。
大義滏禅師。
姓吳氏。
僧錄 元和二年二月。
制法師端甫掌内殿法事儀。
注錄左右街僧事。
僧錄自甫而始(唐書舊史)。
荊南城東天皇寺道悟禅師。
唐協律郎符載撰碑曰。
道悟。
姓張氏。
婺州東陽人。
年十四出家。
依明州大德祝發。
二十五受戒于杭州竹林寺。
初參國一于徑山。
留五年。
代宗大曆十一年隐于四明大梅山。
德宗建中初谒江西馬祖。
二年參石頭乃大悟。
遂隐當陽紫陵山。
後于荊南城東天皇廢寺。
僧靈鑒者請居。
至是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
以背痛入滅。
壽六十坐。
三十五夏。
法嗣三人。
曰慧真。
曰文贲。
曰幽閑。
今荊南城東有天皇巷存焉(五燈)。
戊子元和三年。
诏懷晖禅師居京兆章敬寺。
每召對麟德殿論道。
是年入寂。
敕谥大覺禅師。
師泉州謝氏子。
嗣馬祖(傳燈錄)。
荊南城西天王寺 道悟禅師。
唐正議大夫戶部侍郎平章事荊南節度使丘玄素撰師碑曰。
道悟渚宮人。
姓崔氏。
子玉之後胤也。
年十五依長沙寺昙翥律師出家。
二十三詣嵩山受戒。
三十參石頭。
賴沐指示曾未投機。
次谒忠國師。
年三十四與國師侍者應真南還。
谒馬祖。
祖曰。
識取自心本來是佛。
不屬漸次不假修持。
體自如如萬德圓滿。
師于言下大悟。
祖囑之曰。
汝往住持莫離舊處。
師蒙旨已便返荊門。
去郭不遠結草為廬。
後節使顧問左右申其端緒。
節使親往訪問。
見其路隘車馬難通。
極目荒榛曾未修整。
因之怒其令人持師抛于流水。
旌旆旋歸。
居第火發莫可近向。
聞空中聲曰。
我是天王神。
我是天王神。
節使謝過拜禮。
煙焰頓息。
亟趍江際。
見師水涯重伸忏悔。
迎請在衙供養。
于府西造寺。
額曰天王。
師居常稱雲。
快活快活臨将入寂。
乃稱苦苦閻羅王來取伊也。
院主雲。
和尚被節使抛向水中。
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
師舉枕子雲。
汝道當時是如今是。
院主無對。
師擲下枕子而逝。
當此元和五年十月十三日也。
壽八十二。
坐六十三夏。
嗣法一人。
曰崇信(見五燈會元錄)。
庚寅元和五年三月。
敕谏議孟簡補阙蕭俯。
于醴泉寺監護譯經潤文(唐書舊史)。
龐居士 襄州居士龐蘊者。
衡州衡陽縣人也。
字道玄。
世本業儒。
少悟塵勞。
志求真谛。
德宗貞元初谒石頭遷禅師。
乃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頭以手掩其口。
豁然有省。
後與丹霞天然禅師為友。
一日石頭問曰。
日用事作麼生。
士曰。
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
乃呈偈曰。
日用事無别。
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舍。
處處沒張乖。
朱紫誰為号。
丘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
運水及搬柴。
頭然之。
既而頭曰。
子以缁邪素邪。
士曰願從所慕。
遂不剃染。
後參馬祖問曰。
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祖曰。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士于言下頓悟玄旨。
遂廁祖之門徒焉。
乃留駐參承二載。
有偈曰。
有男不婚。
有女不嫁。
大家團栾。
頭共說無生話。
機辯捷出。
諸方向之。
至是元和六年北遊襄漢随處而居。
有女名靈照。
賣竹漉籬以供朝夕。
士坐次問靈照。
古人道明明。
百草頭明明。
祖師意如何會。
女曰。
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
士曰。
爾作麼生。
女曰。
明明百草頭。
明明祖師意。
士乃笑。
士因下橋被摟。
女見亦去士邊倒。
士曰。
爾作甚麼。
女曰。
見爺倒地。
靈照相扶。
士将入滅。
謂靈照曰。
視日早晚及午以報。
照遽報日已中矣而有蝕也。
士出戶觀。
靈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
士笑曰。
我女鋒捷矣。
于是更延七日。
州牧于公頔聞之來問。
士謂之曰。
但願空諸所有。
慎勿實諸所無。
好住世間皆如影響。
言訖枕公膝而化。
遺命焚棄于江湖中。
龐婆走田中。
謂其子龐大曰。
汝父死矣。
龐大笑曰。
嗄倚鋤亦脫去。
婆曰。
汝更愚癡。
既為焚燒畢。
婆乃遍别鄉闾。
歸隐之自後。
莫知其所自。
有詩偈三百餘篇傳于世。
缁白傷悼。
謂禅門龐居士。
即毗耶淨名也(傳燈龐傳)。
壬辰元和七年夏六月。
大水為陰盈之象。
帝出宮女三百車(唐書)。
辦食飛走 元和八年。
法師智辯悟解絕倫。
然寡徒侶。
偶有耆宿閱辯著述乃曰。
汝識至高頗符佛意。
今寡徒衆蓋缺人緣耳。
佛猶不能度無緣。
況初心者乎。
可辦食布施飛走。
卻後二十年當自有衆。
辯如其教炊米散郊外。
感鳥大集搏飯。
辯祝曰。
食吾飯者願為法侶。
後二十年辯往邺城開講。
座下有衆千餘人。
皆年少比丘(本傳并感應錄)。
北山錄 北山法師神清著。
盛行于世。
至是元和九年清入寂。
百丈山 江西隆興路(古洪州也)禅師名懷海。
福州長樂王氏子丱歲離塵。
三學該練。
屬馬祖闡化江西。
乃傾心依附。
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号入室。
時三大士化門為角立焉。
師上堂曰。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師創立叢林儀軌。
名曰清規。
至是元和九年正月十三日歸寂。
壽九十五歲。
敕谥大智禅師。
塔曰大寶勝輪。
師嗣馬祖(傳燈)。
清規 百丈山大智海禅師創立也。
猶佛之律條。
動靜雲為折旋俯仰莫可犯也。
叢林尊行之。
又有日用小清規。
永明壽禅師所作也。
元和九年正月。
柳子厚作南嶽大明律師碑。
其略曰。
儒以禮立仁義。
無之則壞。
佛以律持定慧。
去之則喪。
是以離禮于仁義者不可與言儒。
異律于定慧者不可與言佛。
達是道者惟大明師。
凡浮圖之道衰。
其徒必小律而去經。
大明恐焉。
于是究戒律而大法以立。
通經教而奧義以修。
凡衣服器用動有師法。
言語行止皆為物軌。
全文載柳集。
鳥窠禅師 諱道林。
杭州富陽潘氏子。
母朱氏誕時異香光明滿室。
因名曰香光。
九歲出家。
二十一于荊州果願寺受戒。
後詣長安西明寺複禮法師。
學華嚴經起信論。
禮示以真妄頌。
俾修禅那。
師問曰。
初雲何觀。
雲何用心。
禮久而無言。
師三禮而退。
屬代宗诏徑山道欽禅師至阙。
師就得以谒之。
契悟心要。
及南歸錢塘孤山永福寺。
有辟支佛塔。
時道俗共為法會。
師振錫而入。
有靈隐寺韬光禅師曰。
此之法會何以作聲。
師曰。
無聲誰知是會。
後見西湖之北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
遂栖止其上。
故時人謂之鳥窠禅師。
有鵲巢于側。
人又曰鵲巢和尚。
至是元和間。
白侍郎居易由中書舍人出刺杭州。
聞師之道。
因見師栖止巢上。
乃問曰。
師住處甚險。
師曰。
大守危險尤甚。
曰弟子位鎮山河何險之有。
師曰。
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曰佛法大意如何。
師曰。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
師曰。
三歲孩兒雖道得。
八十翁翁行不得。
侍郎欽歎。
數從問道。
乃起竹閣于湖上近師之居。
以便朝夕之參益。
竹閣者今曰廣化寺。
侍郎遺像存焉。
師於穆宗長慶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
吾今報盡。
言訖跏趺而化。
敕谥圓修禅師。
師嗣國一欽禅師。
四祖旁派(傳燈)。
布氏侍者 法名會通。
姓吳(俗名元卿)為供奉官。
元和十年一日奏帝曰。
臣幼不食葷。
志願從釋浃旬蒙诏許出家。
尋母患歸杭州鄉裡。
趍谒鳥窠禅師于湖上。
願求剃度。
窠曰。
今時為僧鮮有精苦者。
行多浮濫。
卿曰。
本淨非琢磨。
元明不随照。
窠曰。
汝若了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即真出家。
元卿确請。
窠乃與披剃具戒。
法名會通。
侍窠年久。
忽辭窠曰。
諸方學佛法去。
窠曰。
佛法此間亦有些子。
通曰。
請和尚佛法。
窠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通頓悟玄旨。
遂不遊行。
雅号布毛侍者。
建伽藍于喜鵲寺之東葛嶺之西塢曰招賢(傳燈錄)。
丙申元和十一年。
江州歸宗寺智常禅師目有重瞳。
用藥手按摩。
久而目眦俱赤。
因号赤眼歸宗。
江州刺史李渤問曰。
芥子納須彌莫妄談否。
師曰。
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
李曰然。
師曰。
使君自頂至踵如椰子大。
萬卷向甚處著。
渤俯首有省。
師殁。
有嗣法者甚盛師嗣馬祖。
馬郎婦 觀世音也。
元和十二年。
菩薩大慈悲力欲化陝右。
示現為美女子。
乃之其所。
人見其姿貌風韻欲求為配。
女曰。
我亦欲有歸。
但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之。
黎明徹誦者二十輩。
女曰。
女子一身豈能配衆。
可誦金剛經。
至旦通者猶十數人。
女複不然。
其請更授以法華經七卷。
約三日通至期。
獨馬氏子能通經。
女令具禮成姻。
馬氏迎之。
女曰。
适體中不佳。
俟少安相見。
客未散而女死。
乃即壞爛葬之。
數日有老僧。
仗錫谒馬氏。
問女所由。
馬氏引之葬所。
僧以錫撥之。
屍已化唯黃金鎖子之骨存焉。
僧錫挑骨謂衆曰。
此聖者。
憫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耳。
宜善思因免堕苦海。
語已飛空而去。
自此陝右奉佛者衆。
泉州粲和尚贊曰。
豐姿窈窕鬓欹斜。
賺殺郎君念法華。
一把骨頭挑去後。
不知明月落誰家(觀世音菩薩感應傳)。
清涼國師 清涼大統國師澄觀。
始見于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至順宗在東宮之時。
聞法解悟。
以心要問于國師。
師答之。
略曰。
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
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于有地。
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于空門。
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
直造心源無智無得。
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
若求真去妄如棄影勞形。
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
若無心忘照則萬慮俱捐。
若任運寂知則衆行爰啟。
放曠任其去住。
靜鑒覺其源流。
語默不失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
言止則雙亡知寂。
論觀則雙照寂知。
語證則不可示人。
說理則非證不了。
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
契空有雙亡之中道。
帝之元和四年五月。
敕有司别鑄金印。
加清涼國師号僧統國師。
主教門事。
帝問師曰。
華嚴所诠何謂法界。
師曰。
法界者衆生身心之本體也。
從本以來虛明廣大唯一真境而已。
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
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
昭昭于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
晃晃于色塵之内而理不可分。
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
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
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
奇哉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于是稱法界性。
說華嚴經。
全以真空簡精。
事理融攝周遍凝寂。
帝聽于玄談。
廓然自得(舊唐書師文集。
開成三年入寂)。
護國真身佛骨 己亥元和十四年正月。
帝遣中使杜英奇。
持香華往鳳翔府法雲寺護國真身塔所。
請釋迦文佛指骨入内。
帝禦安福門迎拜留禁中供養。
三日五色光現。
百僚稱賀。
曆送諸寺。
釋部威儀太常長安萬年音樂。
旌幡鼓吹偉盛殊特。
刑部侍郎韓愈上表陳谏引古言今。
稱帝壽國祚之不延永。
帝大怒。
以表示宰輔。
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為解之貶潮州刺史。
愈倒郡之初。
以表哀謝勸帝。
東封泰山。
久而無報。
郁郁不樂。
聞郡有大颠禅師。
道德名重。
以書招之。
三招而大颠至。
颠之言論超勝。
留數十日。
或入定數日方起。
愈甚敬焉。
師辭去。
愈祀神海上。
乃登靈山造師之廬。
問曰。
弟子軍州事繁省要處乞師一句。
師良久不顧。
公罔措。
時三平為侍者乃敲床一下。
師雲作麼。
平雲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公乃拜三平而謝曰。
和尚門風高峻。
愈于侍者處得個入路。
師問愈曰。
子之貌郁然似有不怿何也。
對曰。
愈之用于朝享祿厚矣。
一旦以忠言不用。
竄逐八千裡。
播越嶺海喪吾女孥。
毒霧瘴氣日夕發作。
今黜于無人之地。
其生讵可保乎。
愈之來也道出廣陵廟而禱之。
幸蒙其力而卒以無恙。
以主上有中興之功已奏章道之。
使東巡泰山奏功皇天。
倘有意于此。
則庶幾召愈。
述作功德而薦之郊廟焉。
愈早夜待之而未至。
冀萬一于速歸。
愈安能有怿乎。
颠曰。
子直言于朝也。
忠于君而不顧其身耶。
抑尚顧其身而強言之以徇名耶。
言用則獲忠直之名。
享報言之利。
不用而逐事之必至。
何介介于胸中哉。
苟患乎逐則盍勿言而已。
吾聞之為人臣者不擇地而安。
不量勢而行。
今子遇逐而不怿。
趍時而求徇。
殆非人臣之正也。
且子之死生禍福豈不懸諸天乎。
子姑自内修而外任命可也。
彼廣陵其能福汝耶。
主上以奸臣負國而讨之不暇。
僅能克乎。
而瘡痍未瘳。
方此之際。
而子又欲封禅告功以騷動天下。
而屬意在乎己之欲歸。
子奚忍于是耶。
且夫以窮自亂而祭其鬼。
是不知命也。
動天下而不顧以便己。
是不知仁也。
強言以幹忠遇困而抑郁。
是不知義也。
以亂為治而告皇天。
是不知禮也。
而子何以為之。
且子之遭黜也所言何事。
愈曰。
主上迎佛骨入大内。
愈以佛者夷狄之法耳。
三代無佛而年祚永久。
晉宋梁魏事佛不夭則亂。
愈恐主上惑于此。
是以不顧其身而斥之。
颠曰。
若是則子言謬矣。
佛也者覆天人之大器也。
其道則妙物而為言。
其言則盡性命之理。
其教則舍惡而趍善。
去僞而歸真。
其視天下猶父之于子也。
而子毀之。
是猶子而刃父也。
吾聞。
善觀人者觀其道之所存。
而不較其所居之地。
桀纣之君。
跖跷之臣。
皆中國人也。
然不可法者以其無道也。
舜生東夷。
文王生西夷。
由餘生于戎。
季禮出于蠻。
彼二聖二賢豈可謂之夷狄而不法乎。
今子不觀佛之道。
而徒以為夷狄。
何言之陋也。
子以上古未有佛而不法耶。
則孔孟生衰周。
而蚩尤瞽叟生上古矣。
豈可舍衰周聖賢而法上古兇頑哉。
子以五帝三王之代未有佛而長壽也。
外丙二年。
仲壬四年。
何其夭耶。
書無逸曰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
或十年或四五年也。
以漢晉之間人主夭且亂。
則漢明為一代之英主。
梁武壽至八十六。
豈必皆夭且亂耶。
愈曰。
餘謂佛者口不道先王之法言。
而妄倡乎輪回生死之說。
身不踐仁義忠信之行。
而詐造乎報應禍福之故。
無君臣之義。
無父子之親。
賊先王之道。
愈安得默而不斥之乎。
颠曰。
甚哉子之不達也。
有人于此。
終日數十而不知二五。
則人必以為狂矣。
子之終日言仁義忠信。
而不知佛之言常樂我淨。
誠無以異也。
且子誦佛書。
其疑與先王異者可道之乎曰愈何暇讀彼之書。
颠曰。
子未嘗讀佛之書。
則安知不談先王之法言耶。
無乃以嘗讀孔子之書而遂疑彼之非乎。
抑聞人以為非而遂非之乎。
苟以嘗讀孔子之書而疑彼之非是舜犬也。
聞之以為非而遂非之是妾婦也。
昔舜畜犬。
犬所見者惟舜。
一日堯過而吠之。
非愛舜而惡堯。
以所常見者舜未嘗見堯也。
又聞。
女子之嫁也母送之。
巨往之汝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然則從人者妾婦之事。
安可從人之非而不考其所以非之者乎。
夫輪回生死非妄造也。
此天地之至數。
幽明之妙理也。
以物理觀之。
草木根荄槁而複生。
則其往複又何怪焉。
孔子曰。
原始要終。
故知死生之說。
莊子曰萬物出于機入于機。
賈誼曰。
化為異類兮又何足患。
此皆輪回之說。
不俟于佛而明也。
焉得謂之妄乎。
且子又以禍福報應為詐造。
此尤足見子之非也。
夫善惡之報皆神理自然之應。
易曰。
積善有餘慶。
積惡有餘殃。
又曰。
鬼神害盈而福謙。
曾子曰。
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此皆報應之說也。
唯佛能隐恻乎人之禍福。
是以彰明較著言其必至之理。
使不自陷乎此耳。
豈詐造哉。
又言。
佛無君臣之義父子之親。
此固非子之所及也。
事固有在方之内者。
有在方之外者。
方之内者衆人所共守之。
方之外者非天下之至神莫之能及也。
故聖人之為言也。
有與衆人共守而言之者。
有盡天下之至神而言之者。
彼各有所當也。
孔子之言道也極之則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此非衆人所共守之言也。
衆人而不思不為。
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
佛與人臣言必依于忠。
與人子言必依于孝。
此衆人所共守之言也。
及其言之至則有至于無心非唯無心也。
則有至于無我非唯無我也。
則又至于無生矣。
則陰陽之序不能亂。
而天地之數不能役也。
則其于君臣父子固有在矣。
此豈可為單見淺聞者道哉。
今吾告汝。
以佛之理蓋無方者也。
無體者也。
妙之又妙者也。
其比則天也有人于此。
終日譽天而天不加榮。
終日诟天而天不加損。
然則譽之诟之者皆過也。
夫自漢至于今曆年如此其久也。
天下事物變革如此其多也。
君臣士民如此其衆也。
天地神明如此其不可誣也。
而佛之說乃行于中無敢議而去之者。
此必有以蔽天地而不恥。
關百聖而不慚。
妙理存乎其間然後至此也。
子盍深思之乎。
今吾告汝。
以學者必考乎道之遠者焉。
道之遠則吾之志不能測者矣。
則必親夫人之賢于我者。
彼之賢于我者以此為是矣。
而我返見其非則是我心有所未盡知者也。
是故深思彼之所是。
而力求之則庶幾乎有所發也。
今子屑屑于形器之内。
奔走乎聲色利欲之間。
少不如志則憤郁悲躁。
若将不容其生。
何以異于蚊虻争穢壤于積藁之間哉。
于是愈瞠目而不收。
氣喪而不揚。
茫然有若自失。
逡巡謂大颠曰。
言盡于此乎。
颠曰。
吾之所以告子者。
蓋就子之所能而為之言。
非至乎至者也。
曰愈也不肖。
欲幸聞其至者可乎。
颠曰。
誠爾心盡爾性。
窮物之理極天之命。
然後可聞也。
爾去吾不複言矣。
愈趍而出(韓子外傳)。
八月。
帝與宰臣語。
及愈有可憐者。
授袁州刺史。
複造颠廬施衣二襲而請别曰。
愈也将去師矣。
幸聞一言卒以相愈。
颠曰。
吾聞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
易譽人者必其謗易發。
子聞吾言而易信之矣。
庸知複聞他說不複以我為非哉。
遂不告。
愈知其不可有聞。
乃去至袁州。
孟簡尚書知愈與大颠遊。
以書抵愈嘉其信向。
愈答簡書稱。
大颠頗聰明識道理。
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
不為事物侵亂。
雖不盡解其語要。
且自胸中無滞礙。
因與之往還也(韓子文集)潮州靈山大颠禅師。
諱寶通。
潮州揚氏子。
嗣南嶽石頭希遷禅師。
遷嗣吉州青原行思。
思嗣六祖大鑒禅師。
是年柳子厚卒。
庚子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帝崩。
閏月皇太子即位于太極殿。
穆宗 諱恒。
憲宗第三子。
元和七年立為皇太子。
在位四年壽三十歲 長慶(四)。
辛醜長慶元年三月。
廬龍節度使劉總舉幽燕二十餘郡歸朝乞為僧。
诏賜僧衣号大覺大師。
署所居第為報恩寺(唐史)。
壬寅長慶二年三月。
帝遣左街僧錄靈阜。
赍诏起汾州無業禅師赴阙。
阜至宣诏畢稽首曰。
主上此度恩旨不同。
願師起赴。
師笑曰。
貧道何德累煩人主。
汝可先行吾即往矣。
遂沐浴敷座。
告門人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迷者不了即被境惑。
一為境惑流轉不窮。
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
言訖端坐至中夜而逝。
阜回奏其事。
帝欽歎久之賜谥大達國師。
師蒙憲宗兩朝敬重。
凡三诏不赴。
師商州(今陝西安西路雍州之域)杜氏子。
嗣馬祖(傳燈)。
十月帝幸善因寺。
施僧缗錢一百萬。
十一月诏立景王湛為皇太子(唐書)。
癸卯長慶三年八月。
帝幸長慶宮。
遇持缽僧施絹三百匹(唐書舊史)。
湖東寺如會禅師入寂。
壽八十。
韶州人。
嗣馬祖一禅師(傳燈錄)。
甲辰長慶四年冬。
帝崩于寝殿。
敬宗即位于太極東序。
十二月徐泗觀察使王智興以帝生日請于泗州置戒壇度僧尼以資福。
帝許之。
杭州永福寺刊石壁法華經。
元稹為記(唐書舊史圖經)。
敬宗 湛。
穆宗長子。
在位二年。
壽十八 寶曆(二)。
乙巳寶曆元年 丙午寶曆二年十二月帝崩。
文宗 昂。
穆宗第二子。
初封江王。
敬宗無子立江王。
在位十三年。
壽三十三 太和(九)開成五(正月帝崩)丁未太和元年。
随州大洪山(隸山南江北道陝州路豫州域)慈忍靈濟大師。
名善信隆興(江西洪州)張氏。
憲宗元和中隸洪州開元寺僧籍。
參馬祖一禅師。
密契心要。
敬宗寶曆二年抵随州太湖山側居焉。
屬時亢旱鄉人張武陵具羊豕以祈湖龍。
師見而悲之曰。
害命濟命。
重增乃罪。
可且勿殺。
小須三日。
吾為爾祈。
師即入山北之岩穴宴坐冥禱。
雷雨大作。
數日後武陵迹而求之。
師方在定。
武陵即施其山興建精舍。
以二子給侍左右。
學侶依向遂成法席。
至是太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
師密語龍神曰。
吾前以身代牲辍汝血食。
今舍身償汝可享吾肉。
即引刀截右膝複截左膝。
門人奔持其刀。
白液湧流俨然入寂。
山南東道奏上其狀。
帝嘉之賜所居額幽濟禅院。
石晉天福中改為奇峰寺。
宋神宗元豐元年。
又改曰靈峰寺。
哲宗元祐二年九月。
诏改為十方禅寺。
移洛陽少林寺長老報恩住持(寺記碑文)師嗣馬祖一禅師(傳燈)。
藥山 禅師惟俨。
绛州韓氏。
年十七依潮陽西山慧照禅師出家。
納戒于衡嶽希操律師。
博通經論。
嚴持戒律。
首造石頭頭指之見馬祖。
複還石頭領悟心要。
後住澧州藥山。
海衆雲合。
尚書李翺字習之刺朗州(常德路也)慕師之道入山谒之。
山誦經不顧李曰。
見面不如聞名。
師呼之。
李應諾。
山曰。
何得貴耳賤目。
李謝之乃問曰。
如何是道。
山以手指上下雲。
會麼。
李曰不會。
山雲。
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忻然答以偈曰。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
雲在青天水在瓶。
又問。
如何是戒定慧。
山雲。
這裡無此閑家具。
李領解辭去。
師嗣石頭遷禅師。
至是太和二年入寂壽八十四。
敕谥弘道大師。
塔曰化城(傳燈錄)。
龍潭 澧州龍潭崇信禅師。
渚宮人(今荊潮北道荊門州)家居荊南城天皇寺巷。
禮道悟禅師出家。
既受具服勤左右。
領悟玄旨。
後詣澧陽龍潭栖止焉。
師嗣天皇道悟禅師。
悟嗣石頭遷。
遷嗣青原思禅師。
思嗣六祖尊者。
信接弟子。
曰德山宣鑒(傳燈錄)。
石壁經 太和三年。
蘇州重玄寺刊石壁經成。
白侍郎居易為碑。
略曰。
夫開示悟入諸佛知見。
以了義度無邊。
以圓教垂無窮。
莫尊于法華經。
凡六萬九千五百五言。
證無生忍。
造不二門。
住不思議解脫。
莫極于維摩經。
凡二萬七千九十二言。
攝四生九類。
入無餘涅槃。
實無得度者莫先于金剛經。
凡五千二百八十七言。
壞罪集福。
淨一切惡道。
莫急于尊勝陀羅尼經。
凡三千二十言。
應念随願生極樂土。
莫大于彌陀經。
凡一千八百言。
用正見觀真相。
莫出于普賢行法經。
凡六千九百九十言。
诠自性認本覺。
莫深于實相法密經。
凡二千一百五言。
空法塵依佛智。
莫過于般若心經。
凡二百五十八言。
是八種經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萬佛之秘藏盡矣(詳見樂天文集)般若心經凡有三譯。
二百五十八言者。
太宗貞觀間玄奘三藏法師之譯也。
譯之第三者也(詳見大藏目錄)。
丹霞 鄧州丹霞天然禅師。
六月入寂。
壽八十三。
敕谥智通禅師。
初師本業儒。
将應舉長安。
偶禅者于旅邸。
禅者問曰。
仁者何往。
曰選官去。
禅者曰。
選官何如選佛。
曰選佛當往何所。
禅者曰。
今江西馬大師出世。
是選佛之場。
霞乃直造江西見祖。
以手拓幞頭額。
馬祖視之曰。
南嶽石頭是汝師也。
遽抵石頭。
以手拓幞頭額石頭曰。
著槽廠去。
霞禮謝入行者房。
随次執爨役凡三年。
忽一日石頭告衆曰。
來日刬佛殿前草及期。
凡大衆諸童行各備鍬钁刬草。
霞獨以盆水洗頭跪石頭前。
石頭笑而為之剃落。
從而為之說戒。
霞遂掩耳而趍去。
再谒馬祖入僧堂坐聖僧頸。
馬祖曰。
我子天然。
即拜馬祖謝師賜與法号。
因名天然也。
今之僧堂曰選佛場本于此也。
師嗣石頭(五燈作長慶四年入寂)。
觀世音菩薩現像 帝嗜蛤蜊。
沿海官吏先時遞進。
人亦勞止。
至是太和五年一日。
禦馔蛤蜊有擘不開者。
一聞于帝。
焚香祝之。
乃張菩薩形儀梵相具足。
帝貯以金粟檀香合。
賜興善寺令衆瞻禮。
因問群臣。
斯何祥也。
或奏太乙山惟政禅師深明佛法博聞知見。
乞诏問之。
即诏師至。
帝問其說。
政曰。
物無虛應。
此乃啟陛下信心耳。
契經雲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
菩薩身已現。
且未聞說法。
政禅師曰。
陛下睹此為常耶非常耶。
信耶非信耶。
帝曰。
希有之事朕深信焉。
師曰。
陛下心信聞說法竟。
皇情悅豫得未曾有。
诏天下寺院。
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
留師于内道場。
累辭歸山。
诏令住聖壽寺。
師平原人。
姓周氏。
受業本州延和寺之诠澄法師。
得法于嵩山普寂禅師。
隐居太乙山。
學者盈室。
武宗初入居終南山。
終後阇維。
收舍利四十九粒建塔焉。
嵩山寂嗣北宗秀禅師(傳燈)癸醜太和七年十月。
帝誕節召法師知玄與道士。
入麟德殿論道。
南泉 池州南泉禅師。
名普願。
鄭州新鄭王氏子。
幼慕空宗。
肅宗至德二年。
依大隗山大慧禅師受業。
詣嵩嶽受具足戒。
初習相部舊章。
究毗尼篇聚。
遊諸講肆。
曆聽楞伽華嚴。
入中百門觀。
精練玄義。
後入馬祖之室。
頓忘筌蹄。
悟明心地。
德宗貞元十一年憩錫池陽。
不下南泉三十餘載。
至是太和初。
宣城廉史陸亘大夫請師下山。
伸弟子禮。
請振玄綱以說法要。
太和八年十二月示疾。
告門人曰。
星翳燈幻亦久矣。
勿謂吾有去來也。
言訖而逝。
師嗣馬祖(傳燈錄)。
道吾 潭州道吾山禅師。
名宗智。
龍興海昏張氏子。
幼依槃和尚受教。
登戒參扣藥山。
密契心印。
到鎮江鶴林指夾山見船子誠禅師于華亭。
至此太和九年九月七日入寂。
阇維得靈骨數片舍利。
建塔道吾山。
壽六十一。
敕谥修一大師。
塔曰實相。
後雷遷其塔于石霜山之陽。
師嗣藥山俨。
俨嗣石頭遷(傳燈錄)。
船子 華亭朱泾船子和尚。
名德誠。
遂甯府人。
得法于藥山。
至華亭泛小舟。
随緣度日。
人莫知其高行。
因号曰船子和尚。
富有詞句。
後因道吾指夾山會禅師來參。
山既解悟。
别去已頻頻回顧。
師遂喚阇黎。
山回首。
師豎起桡曰。
汝将謂别有耶。
乃覆舟入水而逝。
師嗣藥山丙辰開成元年。
衢州子湖岩禅師。
名利蹤。
澶州人。
姓周氏。
出家幽州開元寺。
依年受具入南泉室。
抵衢州馬蹄山。
至是開成二年。
邑人翁遷貴施山下子湖創院以居師。
師于門下立牌曰。
子湖有一隻狗。
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腳。
拟議則喪身失命。
臨濟會下二僧參才揭簾。
師喝曰。
看狗。
僧回顧。
師使歸方丈。
僖宗廣明元年入寂。
塔于本山。
師嗣南泉願(傳燈錄)。
戊午開成三年三月。
清涼國師澄觀入寂。
壽一百二歲。
臘八十三。
加大統國師。
帝謂以祖聖宗仰。
特辍朝三日。
重臣缟素奉全身塔終南山。
未幾有梵僧至阙表稱。
于蔥嶺見二使者淩虛而過。
問之答曰。
北印度文殊堂神也。
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
有旨啟塔。
果失一牙。
遂阇維舌根不壞如紅蓮色。
舍利光明瑩潤。
塔之賜塔曰妙覺。
相國裴休奉敕撰碑。
敕寫師真奉安大興唐寺(唐舊史)。
宋太宗時。
贊甯僧統撰大宋高僧傳稱。
國師憲宗元和間入寂。
春秋七十餘二說不同。
今并存之。
唐舊史曰。
德宗貞元十五年四月帝誕節敕有司備儀辇。
迎教授和尚澄觀入内殿。
闡揚華嚴宗旨。
觀升高座曰。
大哉真界萬法資始。
包空有而絕相。
入言詞而無迹。
妙有不有。
真空不空。
我佛得之。
妙踐真覺廓淨塵習。
寂寥于萬化之域。
動用于一空之中。
融身刹以相含。
流聲光而遐燭。
我皇得之。
靈鑒虛極。
保合大和。
聖文掩于百王。
淳風扇于萬國。
敷玄化以覺夢。
垂天真以性情。
是知華嚴教旨寂廓沖邃不可得而思議矣。
失其旨也徒修因于曠劫。
得其門也等諸佛于一朝。
帝顧謂群臣曰。
朕之師言雅而簡。
辭典而富。
能以聖法清涼朕心。
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号。
朕思從來執身心我人及諸法定相。
斯為颠倒。
群臣再拜稽首頂奉明命。
由是中外台輔重臣鹹以八戒師禮之。
庚申開成五年春正月帝崩。
帝之弟武宗立。
九月召道士趙歸真等。
入禁中修金箓道場。
十月武宗升玄壇。
親受法箓。
左拾遺王哲谏曰。
王業之初不宜崇信太過。
武宗 炎。
穆宗第五子。
初封穎王。
先是文宗太子永薨無子。
立敬宗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
及文宗崩。
中尉仇士良等矯诏廢太子。
立穎王為皇太弟即位。
在位六年。
壽三十二 會昌(六)。
辛酉會昌元年六月。
以衡山道士劉玄靜為光祿大夫。
充崇玄館學士。
六祖下五世圭峰宗密禅師入寂(傳燈錄)。
雲岩 潭州雲岩禅師。
名昙晟。
鐘陵建昌王氏。
少出家于石門。
參百丈海禅師二十年。
因緣不契。
後造藥山。
山曰。
百丈說甚麼法。
師曰。
一日上堂大衆立定。
以柱杖一時趁散。
複召大衆衆回首。
丈曰是甚麼。
山曰今日因子得見海兄。
師于言下頓悟。
便禮拜。
至是會昌元年十月二十六日。
喚主事令備齋。
來日有上座發去。
至二十七夜入寂。
荼毗得舍利一千餘粒。
瘗于石室。
敕谥無住大師。
塔曰淨勝。
師嗣藥山俨禅師。
接弟子洞山價。
曹洞宗本于師也(傳燈錄)。
九座山 癸亥會昌三年。
正覺大師。
諱智廣。
興化軍仙遊人。
憲宗元和二年示生。
初參鹽官安國師及鄂州無等禅師有省。
遂南歸止泉州。
常持鐵缽以一白犬自随。
至是武宗将廢教。
乃遁岩谷。
宣宗複教複出南山。
懿宗鹹通六年柢此九山之所。
逢巨蟒欲來吞師。
師錫先飛撐拄蟒口。
師入蟒口趺坐。
逮師出定蟒化為石矣。
既而雷雨湧沙成院基址。
由是山之神移山八維。
院居其中成九座焉師僖宗乾符三年示寂。
昭宗乾甯二年。
敕谥正覺大師。
甲子會昌四年三月。
诏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
帝銳意求仙。
歸真乘寵。
每排釋氏。
帝然之。
複請與釋氏辯論。
有旨追僧道于麟德殿談論。
法師知玄登論座。
辯捷精壯。
道流不能屈。
玄因奏曰。
王者本禮樂一憲度。
吐納服食蓋山林匹夫獨擅之事。
願陛下不足留神。
帝色不平。
侍臣諷玄。
賦詩以自釋。
玄立進五篇。
有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之句。
帝知其刺(唐書舊史)。
乙醜五年。
趙歸真薦舉鄧元超。
偕劉玄靖等愈排釋氏。
五月敕并省天下佛寺選汰僧人。
福州龜洋智真禅師慧忠作十偈。
今出其三篇。
明月分形處處新白衣甯墜解空人。
誰言在俗妨修道。
金粟(維摩居士)曾為長者身。
忍仙林下坐禅時。
曾被歌王割截肢。
況我聖朝無此事。
隻令休道亦何悲。
形容雖變道常存。
混俗心源亦不昏。
試讀善财巡禮偈。
當年豈例是沙門。
忠揚州柳氏子嗣草堂義。
義嗣撫州曹山耽章禅師本寂寂嗣洞山價(傳燈)。
丙寅會昌六年。
帝餌方士金丹疽發背。
旬日不能言。
三月崩。
宣宗即位。
夏四月辛未朔宣宗始聽政。
宣宗 忱。
憲宗第十三子。
封光王。
為人嚴重寡言。
宮中鹹以為不慧。
武宗不豫。
中尉馬元贽立之為皇太叔即帝位。
在位十三年。
壽五十歲。
複佛之教。
以右常侍李景讓為浙西觀察使。
初景讓母鄭氏性嚴明。
早寡家貧居洛陽。
諸子皆幼。
母自教之。
一日宅後古牆因雨潰。
陷得錢盈船。
奴婢喜走告母。
母往焚香祝之曰。
吾聞無勞而獲身之災也。
天必以先君餘慶矜其貧而賜之。
則願諸孤他日學問有成乃其志也。
此錢不敢取。
遽命掩而築之。
三子景讓景溫景莊皆舉進士及第。
景讓宦達發已班白小有過。
不免母之捶楚也(唐書李景讓傳) 太中(十三)。
丁卯大中元年閏二月诏曰。
會昌季年并省寺宇。
雖雲異方之教有資為理之源。
中國之人久行其道。
厘革過當事體乖謬。
其靈山聖境應會昌五年所廢寺宇。
諸宿舊僧可仍舊修複住持。
有司毋得禁止(唐書舊史)。
畫彌陀佛 是年太子少傅白居易薨。
年七十五。
贈尚書左仆射。
白與弟行簡敏中友愛。
所居洛陽履道裡。
疏沼種樹架石樓。
香山鑿八節灘。
号醉吟先生。
又自稱香山居士。
與胡景等九人宴集。
皆高年不仕人。
慕之繪為九老圖。
既卒以其所居第施為佛寺。
少傅嘗畫阿彌陀佛像禮事之。
自為之記。
略曰。
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
西方有世界号極樂。
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
其國号淨土。
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
其佛号阿彌陀。
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
谛觀此娑婆世界。
衆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
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向西方。
有怖厄苦惱。
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
又範金合土刻石繡紋。
乃至印水聚沙。
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
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
是彼如來有大誓願于此衆生。
衆生有大因緣于彼國土明矣。
不然南北東方過現未來佛多矣。
何獨如是哉。
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易。
當衰暮之歲。
中風痹之疾。
乃舍俸錢三十萬。
命工畫西方世界一部。
阿彌陀佛坐中央。
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
人天瞻仰功德成就。
弟子居易稽首跪于佛前。
願此功德回施衆生。
衆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
願離苦得樂斷惡修善。
不越南部便睹西方。
青蓮上品随願往生。
現在未來常得親近。
欲重宣此義而說贊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衆苦。
願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樂天文集)。
戊辰二年。
觀察使裴休守宣城。
常與名缁講道。
門人謂公曰。
敢問三界之言未立。
人不知修行。
不見因果。
介景福者不為之少。
洎斯教也行乎中國。
愚人畏罪損其惡。
賢人望福增其善。
增之不已則至今當盡善矣。
損之不已至今當無惡矣。
何昏迷暴虐無減于秦漢之前。
福慧聰明不增于魏晉之後歸之者。
殊途輻湊立之者萬法雲興。
宜使吾人盡升覺路。
不宜蚩蚩庶類。
由古至今若斯之迷也。
由之之用庸非溺乎。
公笑謂之曰。
大明肇啟法不齋備。
聖人繼出代天為工。
結網畫卦文質滋改。
一聖立一法生。
天道人事顯若符契。
夫燧人氏之未有火也。
則天無火星。
人無火食。
龜無火兆。
物無火災必矣。
少昊氏之未理金也。
則天無金星。
人無金用。
龜無金兆。
物無金災必矣。
及聖人攻木出火鍛石取金。
于是乎精芒主宰騰變上下。
則知世法時事随聖人也。
考精神之源。
窮性命之表。
作大方便護于群生。
群生受之而不知。
蓋猶天道運行物以生茂。
皆謂自己孰知其然也。
于是問者廓然自得佛味。
及诏許立寺。
而宣城士民相鼓以萬。
請先立之于宣郛。
遂複新興寺焉。
休乃禮迎黃檗希運禅師至郡。
寓開元寺朝夕受法(傳燈錄)。
己巳三年。
湖南觀察使裴休谒潭州華林覺禅師。
問有侍者否。
師曰。
有一兩個。
使雲。
在甚麼處。
覺乃喚大空小空。
二虎自庵後而至。
使驚懼焉。
覺潭州人。
嗣馬祖一禅師(傳燈錄)。
黃檗 洪州(江西隆興也揚州之域)黃檗山禅師。
名希運。
閩人也。
幼于福州黃檗山出家。
受具遊京師。
往江西參百丈海禅師。
契悟心要。
相國裴休鎮宛陵建大禅苑。
請師說法。
還以黃檗名其寺。
休既契心。
集師所說法語類之成帙。
題曰黃檗心要。
入大藏流行。
至是大中四年八月師入滅敕谥斷際禅師。
塔曰廣慈。
師嗣百丈海海嗣馬祖道一禅師(傳燈錄)。
辛未大中五年正月。
诏京兆大薦福寺弘辯禅師入内。
帝問。
禅宗何有南北之名。
師奏曰。
禅門本無南北。
自諸祖至弘忍大師有二弟子。
一慧能受衣法居嶺南。
一神秀在北揚化。
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
故曰南頓北漸。
非禅宗有南北之号也。
帝曰。
何名戒定慧。
對曰。
防非止惡名戒。
六根涉境心不随緣名定。
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
帝曰。
何名方便。
對曰。
隐實覆相權巧之門也。
被接中下曲施誘進。
謂之方便。
設為上根。
言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者。
斯亦方便之談。
以至祖師玄言忘功絕謂。
亦無出方便之迹。
帝曰。
何為佛心。
對曰。
佛者西天之語。
唐言覺。
謂人有智慧覺照為佛心。
心者佛之别名。
有百千異号。
體唯其一。
如陛下日應萬機。
即是陛下佛心。
帝曰。
有人念佛如何。
對曰。
如來出世随根器而說。
為上根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
中下根者未能頓曉。
是以佛開觀門令念佛生于極樂。
帝曰。
有持經咒求佛如何。
對曰。
如來種種說法皆為一乘。
如百千衆流莫不朝宗于海。
如是差别諸緣皆歸薩婆若海。
帝曰。
祖師既傳心印。
金剛經雲。
無所得法如何。
對曰。
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
但示各各自性同一法藏。
當時然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
方契然燈本意。
帝曰。
禅師既會祖意。
還禮佛看經否。
對曰。
沙門禮佛誦經。
蓋是住持常法有四種焉。
依佛戒修身。
參尋知識。
漸修梵行。
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帝曰。
何為頓見。
何為漸修。
對曰。
頓明自性與佛無二。
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
令順性起用。
如人吃飯非一口便飽。
是日便對漏下七刻。
帝悅賜号圓智禅師。
繼有诏旨增修天下祖塔。
應未經賜谥者所在以聞。
太常考行頒賜(舊唐書)。
弘辯京兆人也。
嗣章敬寺懷晖禅師。
晖泉州人。
姓謝氏。
憲宗元和十三年入寂。
谥大覺禅師。
嗣馬祖(傳燈錄)。
壬申大中六年。
诏複江州廬山東林寺。
刺史崔黯為碑。
诏加谥遠法師辯覺二字(廬山記)。
沩仰宗 潭州沩山禅師。
名靈祐。
福州長溪人。
姓趙氏。
年十五出家。
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發受具于杭州龍興寺。
究大小乘教。
二十三遊江西。
參百丈海禅師悟明心法。
有司馬頭陀者。
自湖南來。
言于百丈曰。
沩山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地也。
師于百丈會中應命而往。
營構梵宇。
值武宗毀教。
裹頭隐于民。
大中初。
觀察使裴休請師複至所居。
連帥李景讓奏額曰同慶寺。
禅會特盛缁侶輻辏。
師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
達其道者不可勝數。
入室弟子四十一人。
至是大中七年正月九日。
盥漱趺坐怡然而逝。
壽八十三。
臘六十四。
塔于本山。
敕谥大圓禅師。
塔曰清淨。
相國鄭愚為碑。
師嗣百丈海禅師。
海嗣馬祖一禅師(傳燈錄)。
仰山屬江西袁州路(揚州之域)。
禅師名慧寂。
韶州懷化人。
姓葉氏。
年九歲于廣州和安寺投通禅師出家。
十四披剃未登具。
即遊方初谒耽源。
耽忠國師侍者應真也。
已悟玄旨。
耽源曰。
國師當時傳得圓相。
九十七個。
乃六代祖師所留也。
授與老僧記之曰。
吾滅後三十年。
南方有一沙彌到來。
大興此教。
次第傳授無令斷絕。
今适子來當以付之無令斷絕。
師既領玄旨。
後參沩山遂升堂奧。
師卧次夢入天宮彌勒内院居第二座。
有一尊者白槌雲。
今當第二座說法。
師起白槌曰。
摩诃衍法離四句絕百非。
谛聽谛聽衆皆散去。
一日忽有梵僧從空而至。
師問曰。
近離甚麼。
曰西天。
曰幾時離彼。
梵曰今早。
師曰太遲生。
曰遊山玩水。
師曰。
神通遊戲則不無阇黎。
梵曰特來東土禮文殊。
卻遇小釋迦。
遂出梵書貝多葉數十與師。
作禮乘空而去。
自此号師小釋迦焉。
梁貞明二年丙子歲。
師再遷東平。
說偈曰。
年滿七十七。
無常在今日。
日輪正當午。
兩手抱屈膝。
言訖以兩手抱膝而終。
閱明年嗣法弟子南塔光湧禅師遷靈骨歸仰山。
塔于集雲峰下。
敕谥智通禅師妙光之塔。
師嗣沩山祐禅師。
法道盛化。
人皆宗之曰沩仰宗 寂初住王莽山。
僖宗乾符六年。
山神請曰。
東南有大仰山。
福地也。
師乃遷焉。
甲戌大中八年。
終南山初有一僧結庵習定。
一日有猴竊其伽黎衣。
披而宴坐。
随有群猴皆習定坐。
有脫去者今有五猕猴塔。
至是宣宗禦制贊曰。
嗟汝猕猴能入定。
心猿不動幾千春。
罷攀紅樹三冬果。
休弄碧潭孤月輪。
雙眼已随青嶂合。
兩眉猶對百花颦。
自從坐脫終南(山名永興軍今京兆)後。
悟了浮生多少人(林間錄)。
受戒給牒 丙子大中十年。
敕法師辯章為三教首座。
初令僧尼受戒給牒(唐書舊史)。
戊寅十二年冬十月。
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令(平聲)狐绹拟李遠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