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聞其風。
降中使李輔光宣诏入都。
與罽賓三藏般若譯烏茶國所進華嚴後分四十卷。
次年五月。
遣中使霍仙鳴傳宣催入。
德宗敦重延居譯場刊正。
又诏令造疏。
編成十卷進呈。
順宗在春宮。
嘗接師言。
請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緣。
師疏義綱要富有著作。
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
又見憲宗元和十二年并文宗開成三年(贊甯僧統宋高僧傳)。
終南山圭峰禅師宗密。
果州西充人。
姓何氏。
世業儒。
憲宗元和二年。
将赴貢舉。
偶造遂州圓禅師法席味其道法。
遂求披剃。
當年取具。
一日随衆僧齋于府吏任灌家居末座。
以次授經得圓覺十二章。
未終軸而感悟。
歸告于圓。
圓曰。
汝當大弘圓頓之教。
此諸佛授汝耳。
行矣無自滞于一隅。
遂奉命辭去。
谒荊南忠禅師洛陽照禅師。
皆蒙記莂。
抵襄漢因病僧付華嚴疏。
即上都澄觀大師之所撰也。
覽之欣然曰。
吾禅遇南宗。
教逢圓覺。
一言之下心地開通。
一軸之中義天朗耀。
今複得茲絕筆。
尋詣上都禮見清涼國師。
未幾複入終南圭峰蘭若。
文宗太和中。
征入内賜紫衣。
帝累問法要。
朝士歸慕。
唯相國裴休深入堂奧。
受教為外護。
師以禅教學者互相非毀。
遂著禅源諸诠。
寫錄諸家所述诠表禅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
集為一藏。
以贻後代。
武宗會昌元等正月六日。
于興福院誡門人。
令舁屍施鳥獸。
焚其骨而散之。
言訖坐滅。
道俗奉全身于圭峰。
茶毗得舍利。
藏之石室。
宣宗追谥定慧禅師。
塔曰青蓮。
壽六十三。
嗣遂州圓。
六組下五世荷澤派也。
诏嵩嶽慧安禅師并神秀禅師至都。
肩輿入殿。
太後親加跪禮。
奉于宮禁。
朝夕問道。
尊安為國師。
時王公已下聞風來谒。
望塵拜伏(傳燈錄)。
北宗秀禅師 諱神秀。
五祖旁出之嗣。
生開封李氏。
少業儒。
博綜多聞忽思出家。
至蕲州雙峰寺遇五祖。
乃歎服而事之。
樵汲供役以求其道。
祖乃度之。
五祖入滅。
師住江陵當陽山。
太後聞之召至都下。
同慧安國師于内道場供養。
特加欽禮。
命于當陽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中宗既立。
尤加禮重。
大臣張說嘗聞法要執弟子禮。
師示衆曰。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中宗神龍二年二月入滅于東都天宮寺。
谥大通禅師。
敕葬龍門。
葬日給羽儀鹵簿。
帝送至便橋。
敕中書令張說為制碑文。
師生于隋末百有餘歲。
僧臘八十。
時岐王範及征君盧鴻一皆勒碑制诔。
舊唐書有傳。
賜僧谥号自師而始。
門人普寂義福等皆嗣襲師位(僧傳)。
嵩嶽安國師 諱慧安。
荊州枝江衛氏子。
幼年出家披剃。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遁居山谷。
炀帝大業中開濟渠丁夫之餓殍也。
師為乞食以活之。
炀帝聞而征師。
不赴潛入太和山。
登衡嶽行頭陀行。
太宗貞觀間至蕲州黃梅谒五祖。
遂得心要。
高宗麟德元年。
遊終南山石壁因止焉。
高宗诏之不起複至嵩少。
乃雲是吾終焉之地也。
禅者輻辏。
太後遣使召師入見。
偕北秀禅師同膺欽禮。
太後尊師為國師。
至中宗神龍二年賜紫袈裟。
為度弟子二七人。
延入禁中供養。
是時中宗遣内侍薛簡诏六祖。
祖不赴诏逾三年。
中宗又賜師磨衲僧衣。
辭歸嵩嶽。
景龍三年三月三日。
囑門人曰。
吾死矣将屍向林中。
待野火焚之。
至八日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二十八。
門人遵旨。
果野火自然阇維。
得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大而紫色。
進留宮禁。
睿宗先天元年門人建塔焉。
世稱老安國師。
嗣法弟子仁儉破竈堕嵩嶽圭(傳燈錄)。
丁酉神功元年 戊戌聖曆元年。
皇嗣(睿宗也)固請遜位于廬陵王。
九月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
複名顯大赦天下 己亥聖曆二年。
庚子久視元年冬十月。
制複以正月為十一月。
一月為正月。
辛醜長安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長安四年。
中宗 諱顯。
高宗第七子。
立為皇太子。
初高宗崩太子即位。
正月尊天後為太後。
立妃韋氏為皇後。
擢後父韋玄貞豫州刺史。
帝以玄貞為侍中。
裴炎固争不從。
炎白太後密謀。
二月戊午廢帝為廬陵王遷房州。
又遷均州。
流玄貞欽州。
則天聖曆元年。
複立為皇太子。
至是乙巳年正月乙巳天後傳位太子。
丙午帝即位。
丁未太後徙居主陽宮。
帝帥百官上尊号曰則天大聖皇帝。
十一月壬寅崩。
神龍元年二月複唐國号。
郊廟社稷旗幟百官皆如永淳以前故事。
以神都(洛陽也)為東都。
北都為并州。
帝在位六年。
壽五十五歲 神龍(二)景龍(四)。
乙巳神龍元年四月。
帝降禦劄召曹溪六祖入京。
其辭曰。
朕延宗秀二師宮中供養。
每究一乘二師并推讓雲。
南方能禅師密受忍大師衣法。
可就彼問。
今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
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祖表謝辭以疾。
簡曰京城禅德皆雲欲得會道當習禅定。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祖曰。
道由心悟豈在坐耶。
簡曰。
弟子回朝主上必問。
願師指示心要令得明道。
祖曰。
道無明暗。
簡曰明喻智慧。
暗況煩惱。
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生死憑何出離。
祖曰。
若以智慧照煩惱者。
此是二乘小機。
簡曰何謂大乘見解。
祖曰。
明與無明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住煩惱而不亂。
居禅定而不寂。
性相如如名之為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祖曰。
外道将滅止生。
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
生說無生。
我說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所以不同外道。
汝欲知心要。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清淨心體。
湛然常住妙用恒沙。
簡禮辭歸阙表上祖語。
帝咨美久之。
尋遣使賜祖磨衲袈裟鉼缽絹五百匹。
谕天子向慕之意(傳燈)。
楞嚴經 天竺沙門般剌蜜谛此雲極量。
是年至廣州居制止道場。
五月于灌頂部中誦出一品。
名楞嚴經。
彌伽爍法此雲雲峰。
譯成一部十卷。
宰相房融筆受。
融時貶流高州。
因得以寓于譯所。
沙門懷迪證譯。
傳經事畢。
朝廷責以私譯。
蜜谛遂泛舶攜梵夾歸天竺(譯記)。
丙午神龍二年僧範等加五品階(唐舊史)。
試經度僧 八月诏天下試童行經義。
挑通無滞者度之為僧。
試經度僧從此而始(唐舊史)。
沙門智嚴。
于阗國王之子。
幼年來唐。
早居榮祿。
授大将軍封郡公。
是年五月請舍宅為寺。
敕允其請。
又固請出家。
十二月二十四日墨制雲。
人之情也莫不貪祿惜位。
卿之願也乃欲棄俗出家。
忽省來奏。
差賞兼懷。
特遂所祈。
式成高志。
仍請住終南山至相寺。
多預翻譯(釋教錄)。
丁未景龍元年二年三月朔方道大總管張仁願。
築三受降城于河上。
屬豐州。
嶽神乞戒 嵩嶽元圭禅師。
生伊阙李氏。
幼歲出家。
高宗永淳年間受具戒隸閑居寺習毗尼。
谒安國師頓悟玄旨。
遂廬于嵩嶽之龐塢。
是年一日有異人。
峨冠褲褶(音習)而至。
從者極多偉甚稱谒大師。
師睹其非常乃谕之曰。
善來仁者胡為而至。
彼曰師甯識我耶。
師曰。
吾觀佛與衆生等。
吾一目之豈分别邪。
彼曰我此嶽神也。
能生死于人。
師安得一目我哉。
師曰。
吾本不生。
汝焉能死。
吾視身與空等。
視吾與汝等。
汝能壞空與汝乎。
苟能壞空及汝。
吾則不生不滅也。
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邪。
神稽首曰。
我亦聰明正直于餘神。
讵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
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曰。
汝既乞戒即既戒也。
所以者何。
戒外無戒。
又何戒哉。
神曰此理也。
我聞茫昧止求師戒。
我身為門弟子。
師即為張座秉爐正幾曰。
付汝五戒。
若能奉持即應曰能。
不能即曰否。
神曰謹受教。
師曰汝能不淫乎。
曰我亦娶也。
師曰。
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
曰能。
師曰汝能不盜乎。
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
師曰非謂此也謂飨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
曰能。
師曰。
汝能不殺乎。
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
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
曰能。
師曰。
汝能不妄乎。
曰我正直焉有妄乎。
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
曰能。
師曰。
汝不遭酒敗乎。
曰能。
師曰如上是為佛戒也。
師又曰。
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
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
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
後天地死不為老。
終日變化而不為動。
畢盡寂默而不為休。
信此則雖娶非妻也。
雖飨非取也。
雖柄非權也。
雖作非故也。
雖醉非惛也。
若能無心于萬物則無戒。
無戒則無心。
無佛無衆生。
無汝及無我。
孰為戒哉。
神曰我神通亞佛。
師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
佛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跪啟曰。
可得聞乎。
師曰。
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師曰。
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
曰不能。
師曰。
是謂五不能也。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而不能即滅定業。
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
而不能化導無緣。
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衆生界。
是為三不能也。
定業亦不牢久。
無緣亦是一期。
衆生界本無增減。
廓無一人能主其法。
有法無主是謂無法。
無法無主是謂無心。
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
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
神曰我誠淺昧。
未聞空義。
師所授戒我當奉行。
今願報慈德效我所能。
師曰。
吾觀身無物。
觀法無常。
塊然更有何欲邪。
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
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自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師曰。
無為是無為是。
神曰佛亦使神護法。
師甯堕叛佛邪。
願随意垂誨。
師不得已而言曰。
東岩寺之障莽然無樹。
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
汝能移北樹于東嶺乎。
神曰已聞命矣。
然昏夜必有喧動。
願師無駭。
即作禮辭去。
師門送而且觀之。
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
岚霭煙霞紛綸間錯。
幢幡環佩淩空隐沒焉。
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掣雷棟宇搖蕩宿鳥聲喧。
師謂衆曰。
無怖無怖。
神與我契矣。
诘旦和霁。
則北岩松栝盡移東嶺。
森然行植。
師謂其徒曰。
吾沒後言莫及之。
若為口實人将妖我。
至玄宗開元四年。
師囑門人曰。
吾始居寺東嶺。
我今入滅。
可置吾骸于彼。
言訖而化。
師嗣慧安國師。
國師嗣五祖大滿禅師(傳燈錄)。
己酉景龍三年。
年召道岸律師入宮。
為妃主受歸戒。
圖戒形林光宮禦制贊曰。
戒珠皎潔。
慧流清淨。
身局靈篇。
心融入定。
學妙真宗。
觀通實性。
維持法務。
綱紀德政。
律藏冀其傳芳。
像教因而光盛。
玄宗開元五年師入滅。
睿宗 諱旦。
高宗第八子。
初封豫王。
又封相王。
景龍四年六月。
中宗遇弑。
韋後秘不發喪。
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
發喪即位。
年曰唐隆。
相王子隆基平内難。
奉相王輔少帝。
少帝尋遜位于相王。
相王乃即帝位。
在位三年。
立隆基為皇太子。
玄宗開元二年七月重茂薨。
谥曰殇皇帝。
壽二十歲。
開元四年六月睿宗崩。
壽五十五歲 景雲(二)先天(一)。
庚戌六月。
改元景雲元年。
八月以左武衛大将軍薛讷兼幽州都督節度使。
節度使之名始自讷也。
百官賜爵。
普度僧道萬數(舊唐史)。
壬子先天元年七月。
帝傳位于太子。
玄宗 諱隆基。
睿宗第三子。
初封楚王。
改封臨淄王。
景雲初立為皇太子。
先天元年八月即位。
在位四十三年。
壽七十八。
尊睿宗為太上皇 開元(二十九)天寶(十四)。
癸醜開元元年 秋七月帝與岐王範薛王業郭元振及王毛仲高力士等。
誅宰相謀廢立惡逆者。
曰蕭至忠窦懷貞岑羲崔湜常元楷李慈等。
賞功臣官爵。
宦官之盛自始于此。
十二月赦天下改尚書。
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
中書省為紫微省。
門下省為黃門省。
侍中為監。
雍州為京兆府。
洛州為河南府。
長史為尹。
司馬為少尹。
六祖慧能大士尊者 俗姓盧氏。
名能。
其先本籍範陽(今豕州也冀域)。
父行[啗-口+王]高祖武德年谪官新州生能。
遂為新興人也。
甫三歲而父喪母守節育之。
及長家益貧。
祖乃采薪鬻而供母。
一日過市廛。
聞客讀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客曰。
此法得于何人。
客曰。
此名金剛經。
得于黃梅忍大師。
祖遽告其母。
即趨。
五祖抵韶州。
尼無盡藏者讀涅槃經。
尼問經字。
祖曰。
字則不識。
義則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
曷能會義。
祖曰。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
謂人曰。
能是有道之人宜供養之。
近處寶林古寺舊基。
衆請營茸而延居之。
四衆雲集俄成寶坊。
祖念大法。
直造黃梅之東山。
即高宗鹹亨二年也。
既得法已。
機語列于五祖章下。
丙子儀鳳元年正月八日。
回屆南海法性寺。
二僧論風動幡動。
祖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印宗法師聞之竦異。
遂邀祖扣其所自。
乃知其為盧居士也。
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為祖剃落。
二月八日法性寺就智光律師受具戒。
既得戒遂開東山法門。
明年二月八日歸寶林寺。
韶州刺史韋據請于大梵寺轉妙法輪。
并受無相心地戒。
門人紀錄目為壇經。
後返曹溪雨大法雨。
中宗神龍元年四月。
帝遣内侍薛簡诏師不起。
簡以所資法要回奏。
帝歎美诏賜磨衲袈裟缽絹。
十二月十九日敕改韶州古寶林為中興寺。
丁未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飾。
賜額為法泉寺。
祖新州舊居為國恩寺。
睿宗先天元年一日。
忽謂衆曰。
吾忝于忍大師處受其法要并及衣缽。
今為汝等信根純熟。
但說法要無有疑者。
衣缽不須傳也。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次年七月一日吾返新州國恩寺。
至是度人說法已。
四十年八月三日。
沐浴跏趺而化。
壽七十六。
十一月十三日歸塔于曹溪。
今南華寺是也。
前刺史韋據碑之(正宗記)。
肅宗上元元年。
帝慕祖之道。
遣使诏取其所傳西竺衣缽。
就内瞻禮。
代宗嗣位。
承泰元年五月五日。
帝夢祖請衣缽還。
帝即遣使馳送曹溪。
憲宗元和十年。
南海經略。
馬總以曹溪六祖未有谥請于朝。
帝賜谥曰大鑒禅師。
塔曰靈照。
總又請柳子厚為師撰行業碑(傳燈錄。
又子厚文集)。
帝問佛恩 開元二年。
帝宣問左街僧錄神光法師曰。
佛于衆生有何恩德。
緻舍君親妻子而師事之。
說若有理朕當建立。
說若無理朕當削除。
神光曰。
佛于衆生。
恩過天地明逾日月。
德重父母義越君臣。
帝曰。
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
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
何以言佛并過此乎。
光曰。
天能蓋不能載。
地能載不能蓋。
日則照晝不照夜。
月則照夜不照晝。
父隻能生不能養。
母則能養不能生。
君有道則臣忠。
君無道則臣佞。
以此而推德則不全。
佛于衆生恩則不爾。
言蓋則四生普覆。
論載則六道俱承。
論明則照耀十方。
論朗則光輝三有。
論慈則提拔苦海。
論悲則度脫幽冥。
論聖則衆聖中王。
論神則六通自在。
所以存亡普救。
貴賤皆攜。
唯願陛下留心敬仰。
帝悅曰。
佛恩如此。
非師莫宣。
朕願回心生生敬仰(唐舊史) 甲子十二年 開元十三年。
破竈堕 破竈堕禅師。
不稱名氏。
得法于慧安國師。
隐居嵩嶽。
山塢有廟。
靈甚。
殿中唯安一竈。
遠近祭祀不辍。
師一日引侍僧入廟。
以杖敲竈三下曰。
咄此竈隻是泥瓦合成。
聖從何來。
靈從何起。
恁麼烹宰物命。
又打三下。
竈乃傾堕。
須臾一人青衣峨冠設拜師前。
師曰。
是甚麼人。
曰我本此廟竈神。
久受業報。
今日蒙師說無生法。
得脫此處。
生在天中。
特來緻謝。
師曰。
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強言。
神再拜而沒。
由是時人呼師曰破竈堕和尚(傳燈錄)。
律至日本 開元十四年。
日本國沙門榮睿等至揚州。
奉僧伽黎衣十領。
其上綴以山川異物之狀。
蓋其國主附之。
以施中國沙門。
時鑒真律師受其衣。
歎外國人有佛種性。
欲往化之。
會睿等勸請。
律師遂附舶而東至日本。
彼王枉駕迎勞。
館于毗盧殿。
未幾請真授歸戒。
夫人群臣皆以次禀受。
日本自是始有律宗焉(本傳)。
一行禅師 高僧傳曰。
釋一行。
俗姓張。
钜鹿人也(今順德路冀州之域)。
本名遂。
則太宗朝郯國公公謹之支孫也。
丱歲不群博于記誦。
讀書不再覽。
遇禅師普寂于嵩山。
乃悟世幻。
遂禮之為師出家剃染。
隸中嶽嵩陽寺。
專勤精進。
久之往荊州當陽山。
依慧悟律師習毗尼。
抑詳究于陰陽谶緯之書。
尋訪算術。
未至天台國清寺。
得盡寺僧之所蘊。
自此聲名籍甚。
睿宗景雲二年三月。
诏之赴阙。
辭疾不行。
玄宗開元三年八月。
帝遣禮部郎中張洽赍诏詣當陽山。
起之至京。
帝謂曰。
師有何能。
對曰。
略能記覽。
帝命中官取官籍示之。
師周覽方畢。
覆其本記唱數幅。
帝不覺降榻稽首曰。
師實聖人也。
歎嗟久之。
留光泰殿。
诏對無恒。
占于災福若指于掌。
開元九年四月。
朝廷以麟德曆不驗。
诏師改撰新曆。
師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
曰開元大衍曆五十二卷。
編入唐書曆律志。
邢和璞者道術人也。
謂尹愔曰。
一行和尚真聖人也。
漢洛下闳造太初曆雲。
八百歲後當差一日。
則有聖人定之。
今年觀畢矣。
屬大衍曆出正其差謬。
則洛下闳之言可信。
非聖人孰能預于斯矣。
師學陀羅尼秘印于金剛智三藏。
開元十一年十月。
師制水運渾天黃道儀成。
古未之有也。
帝悅親為制銘。
诏安武成殿以示百官。
渾天黃道儀 其儀準圓天之像。
具列宿赤道度數。
注水激輪令其自轉。
一晝夜而天運周。
外絡二輪綴以日月令得運行。
每天西行一周。
日東行一度。
月行十三度。
以木匮為地平。
以儀半在地下。
晦明朔望有準。
立木人二于地平。
其一前置鼓。
候至一刻則自擊之。
其一前置鐘。
候至一辰則自撞之(見唐舊史)。
帝于大明宮從容問師社稷運祚。
師曰。
銮輿有萬裡之行。
社稷畢終得吉。
安祿山反。
帝幸蜀至萬裡橋成都而還。
僖宗崩。
皇弟吉王長而賢。
群臣屬望。
中尉楊複恭請立其弟壽王傑。
梁移其祚。
師言驗也。
開元十五年十一月八日。
師更衣端坐而逝。
春秋四十五。
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
停龛三七日。
顔容怡然。
敕葬銅人原。
出内庫錢五十萬建塔。
谥大慧禅師。
帝親制文立碑。
書之于石。
敕東宮已下京官九品以上并送至銅人原。
設齋藍田。
開元十六年三月。
駕幸溫湯。
道由師之塔所。
駐跸令品官告以出豫之意。
賜帛五十匹令莳塔前松柏。
師嗣嵩山普寂禅師。
寂嗣北宗神秀。
秀五祖旁出之嗣也。
宋贊甯僧統撰師傳曰。
師随駕幸新豐。
駕前辭帝東來嵩山。
谒禮本師寂禅師。
入滅于罔極寺(唐舊史并僧傳)。
春遊 開元十八年二月。
始令百官于春月旬休選勝行樂。
自宰相至員外郎凡十二筵。
各賜錢五十缗。
帝禦花萼樓。
邀其歸請留飲。
疊使起舞盡歡而去。
是時天下奏死罪止二十四人(唐書)。
經卷 沙門智升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
诠次佛經律論凡五千四十八卷。
升又撰續内典錄一卷續譯經圖記一卷續佛道論衡一卷。
帝禦花萼樓。
召釋道二教論義。
法師道氤與道士尹謙對辯。
謙義負。
有旨編所論入藏。
題曰開元佛道論衡(唐舊史)。
法師道氤。
俗姓長孫。
長安高陵人也。
父容殿中侍禦史。
母馬氏。
開元十八年于華萼樓對禦定二教優劣。
氤雄論奮發河傾海注。
道士尹謙對答失次。
理窟辭殚論宗乖舛。
帝再三歎羨賜絹五百匹充法施。
另集對禦論衡一本。
盛傳于代。
開元二十八年有疾上遺表入寂。
帝覽表恻怛。
遣中使内給事賈文瑰。
将絹五十匹就院吊贈。
俗壽七十三。
僧臘五十三。
以其年八月十三日葬終南山陰逍遙園側(唐舊史并本傳)。
注經 開元十九年。
禦注金剛經頒行天下(大藏流行衆經目錄)。
太公廟 三月始令兩京諸州各置太公廟(呂望也)。
以張良配飨。
選古名将以備十哲。
每歲二月八月上戊日緻祭如孔子禮。
肅宗上元元年追谥望為武成王(唐書)。
秘密教 西天此土傳流凡七世。
初金剛薩埵于毗盧遮那前親受瑜珈五部蘇悉軌範。
薩埵傳龍猛大士。
龍猛傳龍智阇黎。
住世皆數百年。
龍智傳金剛智跋日羅菩提也。
金剛智始來東土。
傳之不空三藏。
不空玄宗開元間複往天竺入師子國。
從普賢阿阇黎受十八會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
天寶五載還至京師。
以所得法授慧朗法師。
由朗而下南方厥嗣寖微降及末代。
特所謂瑜珈佛事者存焉。
金剛智 籍洛陽廣福寺。
梵名跋日羅菩提。
此雲金剛智。
天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
父婆羅門善五明為建支王師。
智生數歲。
日誦萬言。
年十五開悟佛理。
遂出家随師中印度那蘭陀寺學阿毗達磨等。
洎登壇法律聽十八部律。
又詣西印度學小乘諸論。
十餘年全通經律論三藏。
聞支那(此東土時事也)佛法崇盛。
乃泛舶而來。
開元七年達于廣府。
次年至京。
敕迎舍大慈恩寺廣弘秘密。
建曼荼羅法。
尋徙薦福寺。
大智(道也)氤大慧(一行也)二禅師。
不空三藏皆師事之。
智所譯經一行多預焉。
一行嘗禀其壇法儀制。
開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
白月圓時吾當去矣。
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
退歸本院焚香發願。
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
寂然而化。
壽七十一。
臘五十一。
十一月七日葬龍門南伊川之右。
弟子不空奏。
奉敕谥灌頂國師。
敕中書侍郎杜鴻漸撰紀德碑(唐舊史并贊甯僧統僧傳)。
不空三藏 籍京兆大興善寺。
梵名阿目佉跋折羅。
華言不空金剛。
北天竺婆羅門族。
幼孤随叔父觀光東國。
年十五師事金剛智。
蒙授教法。
洎登具戒儀範。
善解一切有部。
金剛智入寂已。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
攜弟子三七人。
附昆侖舶返五天印度。
曆彼諸國。
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
天寶五載還京。
奉敕權止鴻胪。
六載诏入内立壇為帝灌頂。
賜号智藏國師。
移居淨影寺。
夏祈雨有應。
帝自持寶箱賜紫袈裟。
洛陽北邙山有巨蟒。
毒氣遠噴。
聞者立死。
帝召師咒而斃之。
天寶十二載。
西番大石康居三國兵圍涼州。
帝請空祈陰兵救之。
空結壇誦仁王密語。
帝親秉爐。
有神介胄而至。
帝視之問曰。
此何神也。
空曰北方毗沙門天王長子也。
空誦密語遣之。
四月二十日西涼奏報。
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裡。
雲霧間神兵長偉。
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
怒視番帥。
鼓角淩雲而至。
西番畏懼卷甲遁去。
帝覽奏。
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肅宗乾元中诏空入内建道場護魔法。
為帝受轉輪王位七寶灌頂。
上元末空表請入山。
李輔國宣敕令于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代宗立思渥彌厚。
永泰元年诏譯密嚴仁王二經。
帝為制序。
十一月一日制授特進試鴻胪卿。
大曆三年诏空大興善寺建壇。
為近侍大臣及諸鎮将帥悉授灌頂。
帝親署加号太廣智三藏。
大曆六年空進所譯經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
九年示寂。
上表辭帝。
敕使勞問賜醫藥。
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蕭國公食邑三千戶。
固讓不已。
且曰。
白月圓滿吾當逝矣。
奈何臨終更竊名位。
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之所傳者以銀盤置菩提子水精數珠留别。
附中使李憲誠進。
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浴。
東首倚卧北面瞻望阙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臘五十。
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
餘知法者數人。
帝辍朝三日。
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
造塔錢二百餘萬。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護喪事。
七月六日茶毗。
诏朝品劉仙鶴就寺置祭贈司空。
谥太辯正廣智三藏。
收舍利數百粒。
以八十粒進内。
其頂骨不壞。
中有舍利一顆半隐半現。
敕于本寺别院起塔。
禦史大夫嚴郢為碑。
徐浩書樹于本院(唐書舊史續高僧傳)。
宋(贊甯僧統)系傳曰。
傳教相輪者。
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
不空金剛為二祖。
慧朗為三祖。
自後岐分派别。
鹹曰。
傳瑜珈大教多則多矣。
而少驗者何。
亦猶羽嘉生應龍應龍生鳳凰鳳凰已降生庶鳥。
矣欲無變革其可得乎。
癸酉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京畿都畿關内河南河東河北隴右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淮南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音琴)中嶺南凡十五道。
各置采訪使。
方士張果老自言。
已數百歲。
帝召之至阙。
懇辭歸山。
制賜銀青光祿大夫号通玄先生入常山不知所終。
華嚴合論 開元二十二年。
太原李長者。
名通玄。
日食一柏葉棗小餅。
因呼棗柏大士。
初開元七年。
太原孟縣高仙奴館之齋中造論。
逾三年遷馬氏古佛堂側。
閱十年負經書而去之。
山行二十裡偶一虎。
長者撫之曰。
吾著華嚴論。
能為擇栖止處否。
即以經囊負其背。
行至神福山原下土龛前駐止。
長者乃于龛著論。
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燈燭。
日有二女子汲水炷香。
每食時具馔。
齋畢撤而去。
如是五載。
長者著論畢。
遂滅迹不見也。
論成四十卷。
開元二十八年三月長者卒。
壽九十五歲。
又著決疑論.會釋.十門玄義.緣生解.迷十明等論.十玄六相.百門義海.偈贊語等。
并傳于世。
藥王 姓韋氏。
名古。
字老師。
疏勒國人。
開元二十五年至京。
紗巾毳袍杖藜而行。
腰懸數百葫蘆。
普施藥餌。
以一黑犬自随。
凡有患者。
古視之即愈。
帝敬禮為藥王菩薩。
皇後圖其形而供養之(出本草序及神仙傳)。
開元二十六年。
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
以紀年為号。
額曰開元寺。
六月立皇太子玙改名亨(唐書)。
文宣王 二十七年八月。
追谥孔子為文宣王。
先是祀先聖先師。
周公南向。
孔子。
東向。
制自今孔子南向被王者服。
追贈弟子皆為公侯伯(唐書)。
青原 吉州青原山靜居寺行思禅師。
本州安城劉氏子。
幼歲出家得法于六祖。
歸住青原。
至是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衆跏趺而逝。
僖宗谥弘濟禅師。
塔曰歸真。
嗣六祖尊者。
普寂禅師 京都唐興寺普寂禅師。
舊唐史雲。
寂生河東馬氏。
少時遍參高僧學經律。
師事神秀凡六年。
秀奇之盡以道授之。
秀入京因薦之于則天得度為僧。
秀殁天下好釋氏者鹹師事之。
中宗聞其高行。
特下制令代神秀統其法衆。
玄宗開元十三年有旨移居都城。
時王公士庶争來禮谒。
寂嚴重少言。
難見其和悅之容。
遠近尤以此重之。
至是開元二十八年入寂。
有敕賜号大照禅師。
葬日河東尹裴寬及其妻子并衰麻列于門徒之次。
士庶傾城哭送。
市易幾廢。
師嗣秀。
秀嗣五祖。
嗣子惟政一行。
南嶽 禅師。
諱懷讓。
金州杜氏子。
年十五辭親往荊州玉泉寺。
依弘景律師出家。
受具戒習毗尼。
詣曹溪參六祖。
逾八年乃領法要。
祖謂師曰。
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師侍祖一十五年。
睿宗先天元年往衡嶽居般若寺。
至是開元中接馬祖道一。
付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
何壞複何成。
天寶三載八月十一日圓寂于衡嶽。
壽六十八。
敕谥大慧禅師。
塔曰最勝輪之塔。
師嗣六祖 天寶三年改年曰載。
至肅宗乾元元年複稱年。
祠部牒 天寶五載五月制天下度僧尼。
并令祠部給牒。
今謂之祠部者始起于此。
戊子天寶七載。
大将軍高力士于西京建寶壽寺成鑄洪鐘。
辦齋以慶之。
舉朝畢集。
約以擊鐘一杵。
施錢百缗。
有樂施者至二十杵(唐舊史)。
庚寅天寶九載五月。
賜安祿山爵東平郡王。
唐将帥封王自祿山始。
安祿山者本營州柳城胡。
初名阿荦山。
突厥所謂鬥戰神者是也。
本姓康。
母阿史德。
為觋居突厥中。
禱子于幹荦山。
及祿山生有光照穹廬。
野獸皆鳴。
望氣者言其祥。
父死。
母攜之再适突厥安延偃。
會其部落破散。
與延偃兄子思順俱逃來唐。
故冒姓安氏名祿山也。
又有史宰(蘇骨反)于者。
以祿山同裡闬骁勇聞。
累遇将軍賜名思明。
自後俱反。
壬辰天寶十一載三月改吏部為文部邢部為憲部(唐書)。
乙未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
肅宗乾元二年安滅。
代宗廣德元年史滅。
肅宗 諱亨。
玄宗第三子。
開元二十六年立為皇太子。
丙申年六月安祿山攻陷潼關。
玄宗幸蜀。
太子即位于靈武。
改元至德乃七月也。
尊玄宗曰太上皇。
改扶風為鳳翔府。
在位七年。
壽五十二歲 至德(二)乾元(二)上元(二)寶應(一)。
丙申七月改至德元年。
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
建元聖武。
兵入長安。
次年安祿山為其閹豎李豬兒執刃斫其腹死。
其子安慶緒立。
丁酉至德二載九月克複西京。
十月克複東京。
丁卯帝入西京。
十二月上皇還至鹹陽居興慶宮。
肅宗立子廣平王俶為楚王。
加封功臣。
加郭子儀司徒。
李光弼司空。
以蜀郡為南京。
鳳翔為西京。
西京為中京(唐書)。
戊戌乾元元年。
大赦改元。
複以載為年。
帝于禁中立内道場。
講誦贊呗。
尋敕五嶽各建寺。
選高行沙門主之。
聽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度為僧。
或納錢百缗請牒剃度。
亦賜明經出身。
及兩京既平。
又于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萬餘人。
因而始有進納之名。
立楚王為太子。
放生池 乾元二年三月。
诏天下諸州各置放生池。
十月敕升州刺史顔真卿。
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銘。
其序雲。
我皇舉天下以為池。
罄域中而蒙福。
乘陀羅尼加持之力。
竭煩惱海生死之津。
揆之前古曾何仿佛。
八月命司徒郭子儀讨安慶緒。
以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觀軍容之名自此始史思明殺安慶緒。
自立為大燕皇帝 庚子上元元年。
荷澤 神會禅師。
襄陽高氏子。
年十四為沙彌。
谒六祖即得法。
尋往西京受戒。
中宗景龍二年歸曹溪。
祖滅後二十年間。
曹溪頓宗沉廢于荊吳。
嵩獄漸門盛行于秦洛。
師于天寶四載入京著顯宗記。
以訂兩宗南能頓宗北秀漸宗也。
至是上元元年師辭衆奄然而化。
葬于龍門。
敕建塔院。
賜号真宗般若。
師嗣六祖(傳燈) 荷澤山東昌路曹州也。
荷(音哥)兖州之域。
辛醜上元二年八月。
制去年号但稱元年。
去尊号但稱皇帝以建子月為歲首月。
皆以所建之辰為數。
明年複如初。
史思明愛少子朝清立為太子。
欲殺其長子朝義。
朝義部将駱悅。
囚史思明殺之。
朝義朝義即帝位。
南陽國師 名慧忠。
生浙東越州諸暨冉氏。
受六祖心印。
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
四十餘年不下山。
肅宗聞其道行。
上元二年敕中使孫朝進诏征赴京。
待以師禮。
居于福寺西禅院。
帝問師在曹溪得何法。
師曰。
陛下還見空中一片雲麼。
帝曰見。
師曰。
釘釘著懸挂著。
帝又問如何是十身調禦師。
乃起立曰。
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
與老僧過淨瓶來。
帝又曰如何是無诤三昧。
師曰。
檀越踏毗盧頂上行。
帝曰此意如何。
師曰。
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帝又問。
師乃不之視。
帝曰朕是大唐天子。
師何以殊不顧視。
師曰。
還見虛空麼。
帝曰見。
師曰。
他還貶目視陛下否。
帝領解。
至代宗大曆十年。
師以化緣将畢乃辭帝。
代宗曰。
師滅度後弟子将何所記。
師曰。
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
帝曰就師請取塔樣。
師良久曰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
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
卻知此事乞诏問之。
十二月十九日右脅而逝。
塔于黨子谷。
谥大證禅師。
代宗诏應真問前語。
真良久曰。
聖上會麼。
帝曰不會。
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黃金充一國。
無影樹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無知識。
應真住江西吉州耽源山。
嗣南陽國師(傳燈錄)。
壬寅寶應元年建巳月。
楚州刺史崔侁表稱。
有尼真如恍惚登天見上帝。
賜以寶玉十三枚。
雲中國有災以此鎮之。
群臣表賀。
因曰寶應。
甲寅上皇崩。
帝以寝疾發哀于内殿哀慕疾轉劇。
乃命太子監國。
甲子制改元。
複以建寅為正月。
月數皆如其舊。
丁卯帝崩。
戊辰發大行皇帝喪。
己巳太子即帝位。
楚州今淮安路。
代宗 諱豫。
初名俶。
肅宗長子。
封廣平王。
為元帥。
與郭子儀等克複二京。
乾元元年立為皇太子。
至是即位。
在位十七年。
壽五十三歲 廣德(二)永泰(一)大曆(十四)。
癸卯廣德元年 史朝義戰敗走範陽。
窮蹙缢死林中。
冬十月吐蕃陷京師。
帝出陝。
郭子儀克複之。
帝還宮。
十二月诏修五台文殊菩薩殿。
鑄銅為瓦。
塗以黃金。
甲辰二年。
诏内道場選三百僧。
百人為番誦仁王般若經。
出入乘馬。
五月行道。
乙巳永泰元年。
诏天下官司。
毋得撞辱僧尼(舊史)。
盂蘭盆 丙午大曆元年七月壬午。
帝作盂蘭盆會于禁中。
設高祖太宗已下七聖位。
建巨幡。
各以帝号标其上。
自太廟迎入内道場。
是日立仗百僚于光順門迎拜導從。
自是歲以為常。
癸未太廟二室生靈芝。
帝賦詩美之。
百僚皆和(見唐舊史)。
經雲。
佛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
适母氏命終堕餓鬼中。
目連往見之。
白佛救度之。
佛命以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備設齋供。
供佛齋僧念讀諸經。
母乃脫離餓鬼。
丁未大曆一年七月。
觀軍容魚朝恩。
奏以先所賜莊為章敬寺。
以資太後冥福。
精進 法華輔行雲。
于法無染曰精。
念念趣求曰進。
相國杜鴻漸出撫巴蜀。
是年至益州(西川成都府也)。
遣使詣白崖山。
請無住禅師入城。
問法要曰。
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
未審是一是三。
師曰。
無憶名戒。
無念名定。
莫妄名慧。
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慧。
非一非三也。
公曰。
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
師曰從女者是也。
公曰。
有據乎。
師曰。
法句經雲。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涯。
公蕩釋疑情。
時有鴉鳴。
公問師聞否。
師曰。
聞與不聞非關聞性。
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随聲生。
不随聲滅。
悟此聞性則免聲塵流轉。
乃至色香味觸亦複如是。
公喜躍稱敬。
詳見傳燈錄。
師嗣益州無相禅師。
無相嗣資州寂。
寂嗣資州侁。
侁嗣五祖大滿禅師。
為旁出派也。
甲寅大曆九年。
道士史華者以術得幸。
因請立刃梯與沙門粗法。
有旨兩街選僧應之。
沙門崇慧常誦首楞嚴咒。
表請挫之。
帝帥百僚臨觀。
史華履刃而上。
招崇慧登之。
慧乃蹑之而升。
往複無傷。
慧乃命薪烈火聚于庭。
慧入以呼華。
華慚汗不敢正視。
帝大悅而罷。
賜崇慧号護國三藏。
後不知其所終(出宣律師佛道論傳)。
三生石 沙門圓澤寓洛陽慧林寺。
與隐士李源厚善。
慧林即源舊第也。
父憕守東都。
為安祿山所害。
源以故不仕。
常居寺中。
一日偶相率遊峨眉山。
源欲自荊州溯峽以往。
澤欲由長安斜谷。
源以為久絕人事。
不欲複入京師。
澤不能強。
遂自荊州舟次南浦。
見婦人錦裆負罂而汲者。
澤望而泣曰。
所不欲由此者為是也。
源驚問故。
澤曰。
婦子孕三稔矣。
遲吾為之子。
不逢則已。
今既見之無可逃者。
公當以符咒助我令速生。
三百浴兒。
願公臨顧。
以一笑為信。
後十三年于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
源悲哀具浴。
至暮而澤亡。
婦乳三日。
源往視之。
兒見源果軒渠而笑。
即具以語其家。
葬事訖。
源返寺中。
後如期自洛之吳。
赴其約也。
果于杭州西山下天竺寺前葛洪井畔聞有牧童。
扣牛角而歌曰。
三生石上舊精魂。
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
此身雖異性常存。
源曰。
澤公健否。
答曰。
李君真信士。
然世緣未盡。
且勿相近。
惟勤修不惰。
乃複相見又歌曰。
身前身後事茫茫。
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江山尋已遍。
卻回煙桌上瞿塘。
遂隐不見。
源複歸慧林。
至穆宗長慶初。
年八十矣。
禦史中丞李德裕表薦之。
穆宗下诏以源守谏議大夫。
源不赴(唐書舊史)。
戊午大曆十三年。
诏兩京律師詳定新舊律條。
開列持犯。
頒行天下。
時禅化大行。
江西主大寂馬祖也。
湖南主石頭憧憧湊二大士之門。
己未大曆十四年五月帝崩。
太子即位。
诏尊郭子儀為尚父。
加太尉兼中書令。
德宗 諱适。
代宗長子。
初封奉節郡王。
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廣德二年立為皇太子。
在帝位二十六年。
壽六十四歲(本紀) 建中(四)興元(一)貞元(二十一)。
庚申建中元年 辛酉建中二年。
汾陽忠武王郭子儀薨。
壽八十五歲。
癸亥建中四年十月李希烈圍襄城。
帝發泾原等道兵救之。
泾原節度使姚令言至京師。
其部兵求賞不遂。
鼓噪劫令言。
反奉朱泚為主。
帝乃出幸奉天。
守備單弱。
泚遣泾原兵馬使韓旻。
将銳兵襲奉天。
大司農假秀實謂岐靈嶽曰。
事急矣。
使靈嶽詐為姚令言符令旻且還。
當與大軍俱發。
竊令言印未至秀實乃倒。
用司農印。
印符追及韓旻。
旻得符而還。
朱泚自稱大秦皇帝。
建元曰應天。
甲子興元元年。
朱泚更國号曰漢。
改元天皇。
李希烈即皇帝位于許州。
國号大楚。
建元武成。
置百官。
帝自奉天急幸梁州至城。
固神策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改複京城。
六月朱泚将奔吐蕃。
為其将梁庭芬等斬之。
傳首行在。
诏改梁州為興元府。
帝至長安。
進李晟爵西平王。
乙醜貞元元年丙寅二年。
五月诏律師道澄入宮。
為妃嫔内侍授歸戒。
賜号大圓律師。
制諸寺宣講。
複作盂蘭盆會。
依代宗時。
貞元三年分浙江東西道為三浙。
浙西治潤州(今鎮江路)。
浙東治越州。
宣歙池治宣州。
各置觀察使以領之(唐書)。
貞元四年诏迎岐州無憂王寺佛指骨。
入禁中供養。
馬祖 江西禅師(法名道一)漢州什邡縣人。
姓馬氏。
故稱馬祖。
出家本邑羅漢寺。
依資州唐和尚落發。
渝州圓律師授具足戒。
玄宗開元間習定南嶽山中。
遇讓和尚度之。
即得心印。
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臨川(今江西撫州路)次至南康龔公山。
代宗大曆四年。
隸名鐘陵開元寺。
時連帥路嗣恭聆風景慕。
親授宗旨。
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
洪州廉使問師曰。
吃酒肉即是。
不吃即是。
師曰。
若吃是中丞祿。
不吃是中丞福。
丞有省。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
各為一方宗主。
轉化無窮。
師至是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
于林中經行。
見洞壑平坦。
謂侍者曰。
吾之朽質。
當于來月歸茲土矣。
言訖而回。
既而示疾。
院主聞和尚。
近日尊候如何。
師曰。
日面佛月面佛。
二月一日沐浴。
跏趺而逝。
憲宗元和八年賜谥大寂禅師。
塔曰大莊嚴之塔(見景德傳燈錄)。
石頭 庚午貞元六年。
南嶽石頭和尚入寂。
諱希遷。
瑞州高要陳氏。
勵志勁敏。
既冠直造曹溪。
得法未具戒。
屬祖圓寂。
禀遺命谒青原山思禅師。
玄宗天寶初薦之衡山南寺。
寺東有石。
狀如台。
乃結庵其上。
時号之曰石頭和尚。
著草庵歌參同契。
盛行于世。
至是圓寂。
塔于東嶺。
帝賜谥無際大師。
塔曰見相。
師嗣青原思。
思嗣六祖(傳燈錄)。
國一 壬申貞元八年十二月國一禅師入寂。
師諱道欽。
蘇州昆山朱氏子。
初業儒。
年二十八遇潤州鶴林素禅師。
勉之剃落。
乃戒之曰。
汝乘流而行。
逢徑即止。
師遂南邁。
玄宗天寶三載抵臨安東北一山。
樵者曰。
此徑山也。
乃駐錫焉。
山有龍淵。
龍王首化身為人。
獻其地于師。
乃成伽藍(在今淅西道杭州路餘杭縣徑山禅寺是也。
禅宗十方第一刹)。
僧問。
如何是道。
師曰。
山上有鯉魚。
井底有蓬塵。
崔趙公問。
弟子今欲出家得否。
師曰。
出家乃大丈夫事。
非将相之所能為。
公有省。
代宗大曆三年诏至阙下。
帝親瞻禮。
帝謂忠國師曰。
朕欲賜欽師一名。
國師欣然奉诏。
乃賜号國一禅師。
後辭歸徑山。
至是十二月示疾。
說法而逝。
帝賜谥大覺禅師。
師嗣鶴林素。
素嗣建康牛頭山威禅師。
威嗣牛頭持。
持嗣牛頭方。
方嗣牛頭岩。
岩嗣牛頭融。
融嗣四祖。
乃四祖旁出之派也(傳燈)。
癸酉貞元九年正月。
監鐵使張滂請稅茶。
九州縣産茶。
及茶山皆估。
其直什稅一。
茶稅初于此 壽州毛罕妻。
興元元年産一子。
名毛債。
豬頭象耳騾足魚腮人身。
既長每以鐵杖自鞭其身。
持篠帚金田掃地。
謂人曰。
夙因盜常住錢金故掃地以償也。
後越州雲門有贊之者曰。
常住分文不可偷。
日生萬倍恐難酬。
豬頭騾腳分明見。
佛地今生掃未休。
至是庚酉年毛債死(佛祖通載并感業傳)。
釋皎然 名晝一。
作字。
湖州人。
有逸才。
為顔魯公真卿于頔吳季德諸公所敬。
陸羽至則清談終日。
士大夫服其标緻。
然恥以文章名世。
嘗歎曰。
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
終日目前矜道侈義。
适足以擾其性。
豈若松岩雲月。
禅坐相偶。
無言而道合。
至靜而性同。
吾将入杼山矣。
于是裹所著詩文火之。
後中丞李洪刺湖州。
枉駕杼山。
請及詩文。
晝曰。
貧道役筆硯二十餘年。
一無所得。
冥搜物累。
徒起我人。
今棄之久矣。
洪搜之民間僅得十卷。
晝卒。
相國于頔序之進于朝。
德宗诏藏秘閣。
後人為之稱曰。
[濡-而+言]之晝能清秀(高僧傳)。
宦官得專軍政者。
始自窦文場。
初文場惡左神策大将軍柏良器。
貞元八年十二月。
左遷良器為右領軍。
因而宦官得志。
至是貞元十一年五月。
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薨。
監軍王定遠奏。
以行軍司馬李說為留後。
說深德定遠請鑄監軍印。
監軍有印自定遠始。
律師靈澈 字源澄。
居越州雲門寺。
一時公卿負才望。
若劉長卿嚴維皇甫曾皆投刺結友。
澈詩與皎然僧标齊名。
澈著律宗行源二十一卷。
蚤遊京師。
聲譽顯著。
終老于越焉。
相國權德輿作序餞之。
有觀其容鑒其詞知其心不待境靜而靜之之語。
憲宗元和十一年入滅。
有文集二十卷。
尚書劉禹錫為序。
後人稱之曰。
越之澈洞冰雪(本傳)。
丙子貞元十二年四月。
帝生日故事命沙門道士講論于麟德殿。
至是始命以儒二參之。
帝悅賜法師瑞甫紫方袍。
命入官輔導皇太子。
僧标 沙門名僧标。
幼而神宇清茂。
首中肅宗乾元元年。
試通經之選為僧。
後習毗尼有高行。
至是貞元十四年結庵杭州之西嶺上。
大雅與之遊。
如李吉甫韋臯孟簡。
皆與結塵外交。
吳人語曰。
杭之标摩雲霄。
越之澈洞冰雪。
[濡-而+言]之晝能清秀。
竟陵陸羽見标曰。
日月雲霞吾知為天标。
山川草木吾知為地标。
推能歸美吾知為德标。
閑居趣寂得非名實在公乎。
杭人尊之而不名。
但呼曰西嶺和尚(高僧傳)。
塔記 己卯貞元十五年四月。
庾承宣作福州無垢淨光塔銘。
略曰。
觀察使柳公監軍使魚公相與言曰。
報君莫大于崇福。
崇福莫大于樹善。
樹善莫大于佛教。
教之本其在浮圖欤。
夫塔者上參諸天。
下鎮三界。
影之所蔭。
如日月之照破昏為明。
鈴之所響。
如金石之奏聞聲生善。
如是諸福盡歸人王。
謀之既臧。
相顧踴躍。
食王祿者樂于檀施。
荷帝力者悅而獻工。
役無告勞。
功用斯
降中使李輔光宣诏入都。
與罽賓三藏般若譯烏茶國所進華嚴後分四十卷。
次年五月。
遣中使霍仙鳴傳宣催入。
德宗敦重延居譯場刊正。
又诏令造疏。
編成十卷進呈。
順宗在春宮。
嘗接師言。
請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緣。
師疏義綱要富有著作。
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
又見憲宗元和十二年并文宗開成三年(贊甯僧統宋高僧傳)。
終南山圭峰禅師宗密。
果州西充人。
姓何氏。
世業儒。
憲宗元和二年。
将赴貢舉。
偶造遂州圓禅師法席味其道法。
遂求披剃。
當年取具。
一日随衆僧齋于府吏任灌家居末座。
以次授經得圓覺十二章。
未終軸而感悟。
歸告于圓。
圓曰。
汝當大弘圓頓之教。
此諸佛授汝耳。
行矣無自滞于一隅。
遂奉命辭去。
谒荊南忠禅師洛陽照禅師。
皆蒙記莂。
抵襄漢因病僧付華嚴疏。
即上都澄觀大師之所撰也。
覽之欣然曰。
吾禅遇南宗。
教逢圓覺。
一言之下心地開通。
一軸之中義天朗耀。
今複得茲絕筆。
尋詣上都禮見清涼國師。
未幾複入終南圭峰蘭若。
文宗太和中。
征入内賜紫衣。
帝累問法要。
朝士歸慕。
唯相國裴休深入堂奧。
受教為外護。
師以禅教學者互相非毀。
遂著禅源諸诠。
寫錄諸家所述诠表禅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
集為一藏。
以贻後代。
武宗會昌元等正月六日。
于興福院誡門人。
令舁屍施鳥獸。
焚其骨而散之。
言訖坐滅。
道俗奉全身于圭峰。
茶毗得舍利。
藏之石室。
宣宗追谥定慧禅師。
塔曰青蓮。
壽六十三。
嗣遂州圓。
六組下五世荷澤派也。
诏嵩嶽慧安禅師并神秀禅師至都。
肩輿入殿。
太後親加跪禮。
奉于宮禁。
朝夕問道。
尊安為國師。
時王公已下聞風來谒。
望塵拜伏(傳燈錄)。
北宗秀禅師 諱神秀。
五祖旁出之嗣。
生開封李氏。
少業儒。
博綜多聞忽思出家。
至蕲州雙峰寺遇五祖。
乃歎服而事之。
樵汲供役以求其道。
祖乃度之。
五祖入滅。
師住江陵當陽山。
太後聞之召至都下。
同慧安國師于内道場供養。
特加欽禮。
命于當陽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中宗既立。
尤加禮重。
大臣張說嘗聞法要執弟子禮。
師示衆曰。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中宗神龍二年二月入滅于東都天宮寺。
谥大通禅師。
敕葬龍門。
葬日給羽儀鹵簿。
帝送至便橋。
敕中書令張說為制碑文。
師生于隋末百有餘歲。
僧臘八十。
時岐王範及征君盧鴻一皆勒碑制诔。
舊唐書有傳。
賜僧谥号自師而始。
門人普寂義福等皆嗣襲師位(僧傳)。
嵩嶽安國師 諱慧安。
荊州枝江衛氏子。
幼年出家披剃。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遁居山谷。
炀帝大業中開濟渠丁夫之餓殍也。
師為乞食以活之。
炀帝聞而征師。
不赴潛入太和山。
登衡嶽行頭陀行。
太宗貞觀間至蕲州黃梅谒五祖。
遂得心要。
高宗麟德元年。
遊終南山石壁因止焉。
高宗诏之不起複至嵩少。
乃雲是吾終焉之地也。
禅者輻辏。
太後遣使召師入見。
偕北秀禅師同膺欽禮。
太後尊師為國師。
至中宗神龍二年賜紫袈裟。
為度弟子二七人。
延入禁中供養。
是時中宗遣内侍薛簡诏六祖。
祖不赴诏逾三年。
中宗又賜師磨衲僧衣。
辭歸嵩嶽。
景龍三年三月三日。
囑門人曰。
吾死矣将屍向林中。
待野火焚之。
至八日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二十八。
門人遵旨。
果野火自然阇維。
得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大而紫色。
進留宮禁。
睿宗先天元年門人建塔焉。
世稱老安國師。
嗣法弟子仁儉破竈堕嵩嶽圭(傳燈錄)。
丁酉神功元年 戊戌聖曆元年。
皇嗣(睿宗也)固請遜位于廬陵王。
九月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
複名顯大赦天下 己亥聖曆二年。
庚子久視元年冬十月。
制複以正月為十一月。
一月為正月。
辛醜長安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長安四年。
中宗 諱顯。
高宗第七子。
立為皇太子。
初高宗崩太子即位。
正月尊天後為太後。
立妃韋氏為皇後。
擢後父韋玄貞豫州刺史。
帝以玄貞為侍中。
裴炎固争不從。
炎白太後密謀。
二月戊午廢帝為廬陵王遷房州。
又遷均州。
流玄貞欽州。
則天聖曆元年。
複立為皇太子。
至是乙巳年正月乙巳天後傳位太子。
丙午帝即位。
丁未太後徙居主陽宮。
帝帥百官上尊号曰則天大聖皇帝。
十一月壬寅崩。
神龍元年二月複唐國号。
郊廟社稷旗幟百官皆如永淳以前故事。
以神都(洛陽也)為東都。
北都為并州。
帝在位六年。
壽五十五歲 神龍(二)景龍(四)。
乙巳神龍元年四月。
帝降禦劄召曹溪六祖入京。
其辭曰。
朕延宗秀二師宮中供養。
每究一乘二師并推讓雲。
南方能禅師密受忍大師衣法。
可就彼問。
今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
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祖表謝辭以疾。
簡曰京城禅德皆雲欲得會道當習禅定。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祖曰。
道由心悟豈在坐耶。
簡曰。
弟子回朝主上必問。
願師指示心要令得明道。
祖曰。
道無明暗。
簡曰明喻智慧。
暗況煩惱。
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生死憑何出離。
祖曰。
若以智慧照煩惱者。
此是二乘小機。
簡曰何謂大乘見解。
祖曰。
明與無明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住煩惱而不亂。
居禅定而不寂。
性相如如名之為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祖曰。
外道将滅止生。
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
生說無生。
我說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所以不同外道。
汝欲知心要。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清淨心體。
湛然常住妙用恒沙。
簡禮辭歸阙表上祖語。
帝咨美久之。
尋遣使賜祖磨衲袈裟鉼缽絹五百匹。
谕天子向慕之意(傳燈)。
楞嚴經 天竺沙門般剌蜜谛此雲極量。
是年至廣州居制止道場。
五月于灌頂部中誦出一品。
名楞嚴經。
彌伽爍法此雲雲峰。
譯成一部十卷。
宰相房融筆受。
融時貶流高州。
因得以寓于譯所。
沙門懷迪證譯。
傳經事畢。
朝廷責以私譯。
蜜谛遂泛舶攜梵夾歸天竺(譯記)。
丙午神龍二年僧範等加五品階(唐舊史)。
試經度僧 八月诏天下試童行經義。
挑通無滞者度之為僧。
試經度僧從此而始(唐舊史)。
沙門智嚴。
于阗國王之子。
幼年來唐。
早居榮祿。
授大将軍封郡公。
是年五月請舍宅為寺。
敕允其請。
又固請出家。
十二月二十四日墨制雲。
人之情也莫不貪祿惜位。
卿之願也乃欲棄俗出家。
忽省來奏。
差賞兼懷。
特遂所祈。
式成高志。
仍請住終南山至相寺。
多預翻譯(釋教錄)。
丁未景龍元年二年三月朔方道大總管張仁願。
築三受降城于河上。
屬豐州。
嶽神乞戒 嵩嶽元圭禅師。
生伊阙李氏。
幼歲出家。
高宗永淳年間受具戒隸閑居寺習毗尼。
谒安國師頓悟玄旨。
遂廬于嵩嶽之龐塢。
是年一日有異人。
峨冠褲褶(音習)而至。
從者極多偉甚稱谒大師。
師睹其非常乃谕之曰。
善來仁者胡為而至。
彼曰師甯識我耶。
師曰。
吾觀佛與衆生等。
吾一目之豈分别邪。
彼曰我此嶽神也。
能生死于人。
師安得一目我哉。
師曰。
吾本不生。
汝焉能死。
吾視身與空等。
視吾與汝等。
汝能壞空與汝乎。
苟能壞空及汝。
吾則不生不滅也。
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邪。
神稽首曰。
我亦聰明正直于餘神。
讵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
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曰。
汝既乞戒即既戒也。
所以者何。
戒外無戒。
又何戒哉。
神曰此理也。
我聞茫昧止求師戒。
我身為門弟子。
師即為張座秉爐正幾曰。
付汝五戒。
若能奉持即應曰能。
不能即曰否。
神曰謹受教。
師曰汝能不淫乎。
曰我亦娶也。
師曰。
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
曰能。
師曰汝能不盜乎。
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
師曰非謂此也謂飨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
曰能。
師曰。
汝能不殺乎。
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
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
曰能。
師曰。
汝能不妄乎。
曰我正直焉有妄乎。
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
曰能。
師曰。
汝不遭酒敗乎。
曰能。
師曰如上是為佛戒也。
師又曰。
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
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
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
後天地死不為老。
終日變化而不為動。
畢盡寂默而不為休。
信此則雖娶非妻也。
雖飨非取也。
雖柄非權也。
雖作非故也。
雖醉非惛也。
若能無心于萬物則無戒。
無戒則無心。
無佛無衆生。
無汝及無我。
孰為戒哉。
神曰我神通亞佛。
師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
佛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跪啟曰。
可得聞乎。
師曰。
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師曰。
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
曰不能。
師曰。
是謂五不能也。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而不能即滅定業。
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
而不能化導無緣。
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衆生界。
是為三不能也。
定業亦不牢久。
無緣亦是一期。
衆生界本無增減。
廓無一人能主其法。
有法無主是謂無法。
無法無主是謂無心。
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
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
神曰我誠淺昧。
未聞空義。
師所授戒我當奉行。
今願報慈德效我所能。
師曰。
吾觀身無物。
觀法無常。
塊然更有何欲邪。
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
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自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師曰。
無為是無為是。
神曰佛亦使神護法。
師甯堕叛佛邪。
願随意垂誨。
師不得已而言曰。
東岩寺之障莽然無樹。
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
汝能移北樹于東嶺乎。
神曰已聞命矣。
然昏夜必有喧動。
願師無駭。
即作禮辭去。
師門送而且觀之。
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
岚霭煙霞紛綸間錯。
幢幡環佩淩空隐沒焉。
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掣雷棟宇搖蕩宿鳥聲喧。
師謂衆曰。
無怖無怖。
神與我契矣。
诘旦和霁。
則北岩松栝盡移東嶺。
森然行植。
師謂其徒曰。
吾沒後言莫及之。
若為口實人将妖我。
至玄宗開元四年。
師囑門人曰。
吾始居寺東嶺。
我今入滅。
可置吾骸于彼。
言訖而化。
師嗣慧安國師。
國師嗣五祖大滿禅師(傳燈錄)。
己酉景龍三年。
年召道岸律師入宮。
為妃主受歸戒。
圖戒形林光宮禦制贊曰。
戒珠皎潔。
慧流清淨。
身局靈篇。
心融入定。
學妙真宗。
觀通實性。
維持法務。
綱紀德政。
律藏冀其傳芳。
像教因而光盛。
玄宗開元五年師入滅。
睿宗 諱旦。
高宗第八子。
初封豫王。
又封相王。
景龍四年六月。
中宗遇弑。
韋後秘不發喪。
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
發喪即位。
年曰唐隆。
相王子隆基平内難。
奉相王輔少帝。
少帝尋遜位于相王。
相王乃即帝位。
在位三年。
立隆基為皇太子。
玄宗開元二年七月重茂薨。
谥曰殇皇帝。
壽二十歲。
開元四年六月睿宗崩。
壽五十五歲 景雲(二)先天(一)。
庚戌六月。
改元景雲元年。
八月以左武衛大将軍薛讷兼幽州都督節度使。
節度使之名始自讷也。
百官賜爵。
普度僧道萬數(舊唐史)。
壬子先天元年七月。
帝傳位于太子。
玄宗 諱隆基。
睿宗第三子。
初封楚王。
改封臨淄王。
景雲初立為皇太子。
先天元年八月即位。
在位四十三年。
壽七十八。
尊睿宗為太上皇 開元(二十九)天寶(十四)。
癸醜開元元年 秋七月帝與岐王範薛王業郭元振及王毛仲高力士等。
誅宰相謀廢立惡逆者。
曰蕭至忠窦懷貞岑羲崔湜常元楷李慈等。
賞功臣官爵。
宦官之盛自始于此。
十二月赦天下改尚書。
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
中書省為紫微省。
門下省為黃門省。
侍中為監。
雍州為京兆府。
洛州為河南府。
長史為尹。
司馬為少尹。
六祖慧能大士尊者 俗姓盧氏。
名能。
其先本籍範陽(今豕州也冀域)。
父行[啗-口+王]高祖武德年谪官新州生能。
遂為新興人也。
甫三歲而父喪母守節育之。
及長家益貧。
祖乃采薪鬻而供母。
一日過市廛。
聞客讀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客曰。
此法得于何人。
客曰。
此名金剛經。
得于黃梅忍大師。
祖遽告其母。
即趨。
五祖抵韶州。
尼無盡藏者讀涅槃經。
尼問經字。
祖曰。
字則不識。
義則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
曷能會義。
祖曰。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
謂人曰。
能是有道之人宜供養之。
近處寶林古寺舊基。
衆請營茸而延居之。
四衆雲集俄成寶坊。
祖念大法。
直造黃梅之東山。
即高宗鹹亨二年也。
既得法已。
機語列于五祖章下。
丙子儀鳳元年正月八日。
回屆南海法性寺。
二僧論風動幡動。
祖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印宗法師聞之竦異。
遂邀祖扣其所自。
乃知其為盧居士也。
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為祖剃落。
二月八日法性寺就智光律師受具戒。
既得戒遂開東山法門。
明年二月八日歸寶林寺。
韶州刺史韋據請于大梵寺轉妙法輪。
并受無相心地戒。
門人紀錄目為壇經。
後返曹溪雨大法雨。
中宗神龍元年四月。
帝遣内侍薛簡诏師不起。
簡以所資法要回奏。
帝歎美诏賜磨衲袈裟缽絹。
十二月十九日敕改韶州古寶林為中興寺。
丁未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飾。
賜額為法泉寺。
祖新州舊居為國恩寺。
睿宗先天元年一日。
忽謂衆曰。
吾忝于忍大師處受其法要并及衣缽。
今為汝等信根純熟。
但說法要無有疑者。
衣缽不須傳也。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次年七月一日吾返新州國恩寺。
至是度人說法已。
四十年八月三日。
沐浴跏趺而化。
壽七十六。
十一月十三日歸塔于曹溪。
今南華寺是也。
前刺史韋據碑之(正宗記)。
肅宗上元元年。
帝慕祖之道。
遣使诏取其所傳西竺衣缽。
就内瞻禮。
代宗嗣位。
承泰元年五月五日。
帝夢祖請衣缽還。
帝即遣使馳送曹溪。
憲宗元和十年。
南海經略。
馬總以曹溪六祖未有谥請于朝。
帝賜谥曰大鑒禅師。
塔曰靈照。
總又請柳子厚為師撰行業碑(傳燈錄。
又子厚文集)。
帝問佛恩 開元二年。
帝宣問左街僧錄神光法師曰。
佛于衆生有何恩德。
緻舍君親妻子而師事之。
說若有理朕當建立。
說若無理朕當削除。
神光曰。
佛于衆生。
恩過天地明逾日月。
德重父母義越君臣。
帝曰。
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
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
何以言佛并過此乎。
光曰。
天能蓋不能載。
地能載不能蓋。
日則照晝不照夜。
月則照夜不照晝。
父隻能生不能養。
母則能養不能生。
君有道則臣忠。
君無道則臣佞。
以此而推德則不全。
佛于衆生恩則不爾。
言蓋則四生普覆。
論載則六道俱承。
論明則照耀十方。
論朗則光輝三有。
論慈則提拔苦海。
論悲則度脫幽冥。
論聖則衆聖中王。
論神則六通自在。
所以存亡普救。
貴賤皆攜。
唯願陛下留心敬仰。
帝悅曰。
佛恩如此。
非師莫宣。
朕願回心生生敬仰(唐舊史) 甲子十二年 開元十三年。
破竈堕 破竈堕禅師。
不稱名氏。
得法于慧安國師。
隐居嵩嶽。
山塢有廟。
靈甚。
殿中唯安一竈。
遠近祭祀不辍。
師一日引侍僧入廟。
以杖敲竈三下曰。
咄此竈隻是泥瓦合成。
聖從何來。
靈從何起。
恁麼烹宰物命。
又打三下。
竈乃傾堕。
須臾一人青衣峨冠設拜師前。
師曰。
是甚麼人。
曰我本此廟竈神。
久受業報。
今日蒙師說無生法。
得脫此處。
生在天中。
特來緻謝。
師曰。
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強言。
神再拜而沒。
由是時人呼師曰破竈堕和尚(傳燈錄)。
律至日本 開元十四年。
日本國沙門榮睿等至揚州。
奉僧伽黎衣十領。
其上綴以山川異物之狀。
蓋其國主附之。
以施中國沙門。
時鑒真律師受其衣。
歎外國人有佛種性。
欲往化之。
會睿等勸請。
律師遂附舶而東至日本。
彼王枉駕迎勞。
館于毗盧殿。
未幾請真授歸戒。
夫人群臣皆以次禀受。
日本自是始有律宗焉(本傳)。
一行禅師 高僧傳曰。
釋一行。
俗姓張。
钜鹿人也(今順德路冀州之域)。
本名遂。
則太宗朝郯國公公謹之支孫也。
丱歲不群博于記誦。
讀書不再覽。
遇禅師普寂于嵩山。
乃悟世幻。
遂禮之為師出家剃染。
隸中嶽嵩陽寺。
專勤精進。
久之往荊州當陽山。
依慧悟律師習毗尼。
抑詳究于陰陽谶緯之書。
尋訪算術。
未至天台國清寺。
得盡寺僧之所蘊。
自此聲名籍甚。
睿宗景雲二年三月。
诏之赴阙。
辭疾不行。
玄宗開元三年八月。
帝遣禮部郎中張洽赍诏詣當陽山。
起之至京。
帝謂曰。
師有何能。
對曰。
略能記覽。
帝命中官取官籍示之。
師周覽方畢。
覆其本記唱數幅。
帝不覺降榻稽首曰。
師實聖人也。
歎嗟久之。
留光泰殿。
诏對無恒。
占于災福若指于掌。
開元九年四月。
朝廷以麟德曆不驗。
诏師改撰新曆。
師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
曰開元大衍曆五十二卷。
編入唐書曆律志。
邢和璞者道術人也。
謂尹愔曰。
一行和尚真聖人也。
漢洛下闳造太初曆雲。
八百歲後當差一日。
則有聖人定之。
今年觀畢矣。
屬大衍曆出正其差謬。
則洛下闳之言可信。
非聖人孰能預于斯矣。
師學陀羅尼秘印于金剛智三藏。
開元十一年十月。
師制水運渾天黃道儀成。
古未之有也。
帝悅親為制銘。
诏安武成殿以示百官。
渾天黃道儀 其儀準圓天之像。
具列宿赤道度數。
注水激輪令其自轉。
一晝夜而天運周。
外絡二輪綴以日月令得運行。
每天西行一周。
日東行一度。
月行十三度。
以木匮為地平。
以儀半在地下。
晦明朔望有準。
立木人二于地平。
其一前置鼓。
候至一刻則自擊之。
其一前置鐘。
候至一辰則自撞之(見唐舊史)。
帝于大明宮從容問師社稷運祚。
師曰。
銮輿有萬裡之行。
社稷畢終得吉。
安祿山反。
帝幸蜀至萬裡橋成都而還。
僖宗崩。
皇弟吉王長而賢。
群臣屬望。
中尉楊複恭請立其弟壽王傑。
梁移其祚。
師言驗也。
開元十五年十一月八日。
師更衣端坐而逝。
春秋四十五。
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
停龛三七日。
顔容怡然。
敕葬銅人原。
出内庫錢五十萬建塔。
谥大慧禅師。
帝親制文立碑。
書之于石。
敕東宮已下京官九品以上并送至銅人原。
設齋藍田。
開元十六年三月。
駕幸溫湯。
道由師之塔所。
駐跸令品官告以出豫之意。
賜帛五十匹令莳塔前松柏。
師嗣嵩山普寂禅師。
寂嗣北宗神秀。
秀五祖旁出之嗣也。
宋贊甯僧統撰師傳曰。
師随駕幸新豐。
駕前辭帝東來嵩山。
谒禮本師寂禅師。
入滅于罔極寺(唐舊史并僧傳)。
春遊 開元十八年二月。
始令百官于春月旬休選勝行樂。
自宰相至員外郎凡十二筵。
各賜錢五十缗。
帝禦花萼樓。
邀其歸請留飲。
疊使起舞盡歡而去。
是時天下奏死罪止二十四人(唐書)。
經卷 沙門智升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
诠次佛經律論凡五千四十八卷。
升又撰續内典錄一卷續譯經圖記一卷續佛道論衡一卷。
帝禦花萼樓。
召釋道二教論義。
法師道氤與道士尹謙對辯。
謙義負。
有旨編所論入藏。
題曰開元佛道論衡(唐舊史)。
法師道氤。
俗姓長孫。
長安高陵人也。
父容殿中侍禦史。
母馬氏。
開元十八年于華萼樓對禦定二教優劣。
氤雄論奮發河傾海注。
道士尹謙對答失次。
理窟辭殚論宗乖舛。
帝再三歎羨賜絹五百匹充法施。
另集對禦論衡一本。
盛傳于代。
開元二十八年有疾上遺表入寂。
帝覽表恻怛。
遣中使内給事賈文瑰。
将絹五十匹就院吊贈。
俗壽七十三。
僧臘五十三。
以其年八月十三日葬終南山陰逍遙園側(唐舊史并本傳)。
注經 開元十九年。
禦注金剛經頒行天下(大藏流行衆經目錄)。
太公廟 三月始令兩京諸州各置太公廟(呂望也)。
以張良配飨。
選古名将以備十哲。
每歲二月八月上戊日緻祭如孔子禮。
肅宗上元元年追谥望為武成王(唐書)。
秘密教 西天此土傳流凡七世。
初金剛薩埵于毗盧遮那前親受瑜珈五部蘇悉軌範。
薩埵傳龍猛大士。
龍猛傳龍智阇黎。
住世皆數百年。
龍智傳金剛智跋日羅菩提也。
金剛智始來東土。
傳之不空三藏。
不空玄宗開元間複往天竺入師子國。
從普賢阿阇黎受十八會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
天寶五載還至京師。
以所得法授慧朗法師。
由朗而下南方厥嗣寖微降及末代。
特所謂瑜珈佛事者存焉。
金剛智 籍洛陽廣福寺。
梵名跋日羅菩提。
此雲金剛智。
天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
父婆羅門善五明為建支王師。
智生數歲。
日誦萬言。
年十五開悟佛理。
遂出家随師中印度那蘭陀寺學阿毗達磨等。
洎登壇法律聽十八部律。
又詣西印度學小乘諸論。
十餘年全通經律論三藏。
聞支那(此東土時事也)佛法崇盛。
乃泛舶而來。
開元七年達于廣府。
次年至京。
敕迎舍大慈恩寺廣弘秘密。
建曼荼羅法。
尋徙薦福寺。
大智(道也)氤大慧(一行也)二禅師。
不空三藏皆師事之。
智所譯經一行多預焉。
一行嘗禀其壇法儀制。
開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
白月圓時吾當去矣。
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
退歸本院焚香發願。
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
寂然而化。
壽七十一。
臘五十一。
十一月七日葬龍門南伊川之右。
弟子不空奏。
奉敕谥灌頂國師。
敕中書侍郎杜鴻漸撰紀德碑(唐舊史并贊甯僧統僧傳)。
不空三藏 籍京兆大興善寺。
梵名阿目佉跋折羅。
華言不空金剛。
北天竺婆羅門族。
幼孤随叔父觀光東國。
年十五師事金剛智。
蒙授教法。
洎登具戒儀範。
善解一切有部。
金剛智入寂已。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
攜弟子三七人。
附昆侖舶返五天印度。
曆彼諸國。
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
天寶五載還京。
奉敕權止鴻胪。
六載诏入内立壇為帝灌頂。
賜号智藏國師。
移居淨影寺。
夏祈雨有應。
帝自持寶箱賜紫袈裟。
洛陽北邙山有巨蟒。
毒氣遠噴。
聞者立死。
帝召師咒而斃之。
天寶十二載。
西番大石康居三國兵圍涼州。
帝請空祈陰兵救之。
空結壇誦仁王密語。
帝親秉爐。
有神介胄而至。
帝視之問曰。
此何神也。
空曰北方毗沙門天王長子也。
空誦密語遣之。
四月二十日西涼奏報。
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裡。
雲霧間神兵長偉。
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
怒視番帥。
鼓角淩雲而至。
西番畏懼卷甲遁去。
帝覽奏。
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肅宗乾元中诏空入内建道場護魔法。
為帝受轉輪王位七寶灌頂。
上元末空表請入山。
李輔國宣敕令于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代宗立思渥彌厚。
永泰元年诏譯密嚴仁王二經。
帝為制序。
十一月一日制授特進試鴻胪卿。
大曆三年诏空大興善寺建壇。
為近侍大臣及諸鎮将帥悉授灌頂。
帝親署加号太廣智三藏。
大曆六年空進所譯經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
九年示寂。
上表辭帝。
敕使勞問賜醫藥。
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蕭國公食邑三千戶。
固讓不已。
且曰。
白月圓滿吾當逝矣。
奈何臨終更竊名位。
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之所傳者以銀盤置菩提子水精數珠留别。
附中使李憲誠進。
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浴。
東首倚卧北面瞻望阙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臘五十。
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
餘知法者數人。
帝辍朝三日。
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
造塔錢二百餘萬。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護喪事。
七月六日茶毗。
诏朝品劉仙鶴就寺置祭贈司空。
谥太辯正廣智三藏。
收舍利數百粒。
以八十粒進内。
其頂骨不壞。
中有舍利一顆半隐半現。
敕于本寺别院起塔。
禦史大夫嚴郢為碑。
徐浩書樹于本院(唐書舊史續高僧傳)。
宋(贊甯僧統)系傳曰。
傳教相輪者。
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
不空金剛為二祖。
慧朗為三祖。
自後岐分派别。
鹹曰。
傳瑜珈大教多則多矣。
而少驗者何。
亦猶羽嘉生應龍應龍生鳳凰鳳凰已降生庶鳥。
矣欲無變革其可得乎。
癸酉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京畿都畿關内河南河東河北隴右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淮南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音琴)中嶺南凡十五道。
各置采訪使。
方士張果老自言。
已數百歲。
帝召之至阙。
懇辭歸山。
制賜銀青光祿大夫号通玄先生入常山不知所終。
華嚴合論 開元二十二年。
太原李長者。
名通玄。
日食一柏葉棗小餅。
因呼棗柏大士。
初開元七年。
太原孟縣高仙奴館之齋中造論。
逾三年遷馬氏古佛堂側。
閱十年負經書而去之。
山行二十裡偶一虎。
長者撫之曰。
吾著華嚴論。
能為擇栖止處否。
即以經囊負其背。
行至神福山原下土龛前駐止。
長者乃于龛著論。
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燈燭。
日有二女子汲水炷香。
每食時具馔。
齋畢撤而去。
如是五載。
長者著論畢。
遂滅迹不見也。
論成四十卷。
開元二十八年三月長者卒。
壽九十五歲。
又著決疑論.會釋.十門玄義.緣生解.迷十明等論.十玄六相.百門義海.偈贊語等。
并傳于世。
藥王 姓韋氏。
名古。
字老師。
疏勒國人。
開元二十五年至京。
紗巾毳袍杖藜而行。
腰懸數百葫蘆。
普施藥餌。
以一黑犬自随。
凡有患者。
古視之即愈。
帝敬禮為藥王菩薩。
皇後圖其形而供養之(出本草序及神仙傳)。
開元二十六年。
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
以紀年為号。
額曰開元寺。
六月立皇太子玙改名亨(唐書)。
文宣王 二十七年八月。
追谥孔子為文宣王。
先是祀先聖先師。
周公南向。
孔子。
東向。
制自今孔子南向被王者服。
追贈弟子皆為公侯伯(唐書)。
青原 吉州青原山靜居寺行思禅師。
本州安城劉氏子。
幼歲出家得法于六祖。
歸住青原。
至是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衆跏趺而逝。
僖宗谥弘濟禅師。
塔曰歸真。
嗣六祖尊者。
普寂禅師 京都唐興寺普寂禅師。
舊唐史雲。
寂生河東馬氏。
少時遍參高僧學經律。
師事神秀凡六年。
秀奇之盡以道授之。
秀入京因薦之于則天得度為僧。
秀殁天下好釋氏者鹹師事之。
中宗聞其高行。
特下制令代神秀統其法衆。
玄宗開元十三年有旨移居都城。
時王公士庶争來禮谒。
寂嚴重少言。
難見其和悅之容。
遠近尤以此重之。
至是開元二十八年入寂。
有敕賜号大照禅師。
葬日河東尹裴寬及其妻子并衰麻列于門徒之次。
士庶傾城哭送。
市易幾廢。
師嗣秀。
秀嗣五祖。
嗣子惟政一行。
南嶽 禅師。
諱懷讓。
金州杜氏子。
年十五辭親往荊州玉泉寺。
依弘景律師出家。
受具戒習毗尼。
詣曹溪參六祖。
逾八年乃領法要。
祖謂師曰。
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師侍祖一十五年。
睿宗先天元年往衡嶽居般若寺。
至是開元中接馬祖道一。
付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
何壞複何成。
天寶三載八月十一日圓寂于衡嶽。
壽六十八。
敕谥大慧禅師。
塔曰最勝輪之塔。
師嗣六祖 天寶三年改年曰載。
至肅宗乾元元年複稱年。
祠部牒 天寶五載五月制天下度僧尼。
并令祠部給牒。
今謂之祠部者始起于此。
戊子天寶七載。
大将軍高力士于西京建寶壽寺成鑄洪鐘。
辦齋以慶之。
舉朝畢集。
約以擊鐘一杵。
施錢百缗。
有樂施者至二十杵(唐舊史)。
庚寅天寶九載五月。
賜安祿山爵東平郡王。
唐将帥封王自祿山始。
安祿山者本營州柳城胡。
初名阿荦山。
突厥所謂鬥戰神者是也。
本姓康。
母阿史德。
為觋居突厥中。
禱子于幹荦山。
及祿山生有光照穹廬。
野獸皆鳴。
望氣者言其祥。
父死。
母攜之再适突厥安延偃。
會其部落破散。
與延偃兄子思順俱逃來唐。
故冒姓安氏名祿山也。
又有史宰(蘇骨反)于者。
以祿山同裡闬骁勇聞。
累遇将軍賜名思明。
自後俱反。
壬辰天寶十一載三月改吏部為文部邢部為憲部(唐書)。
乙未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
肅宗乾元二年安滅。
代宗廣德元年史滅。
肅宗 諱亨。
玄宗第三子。
開元二十六年立為皇太子。
丙申年六月安祿山攻陷潼關。
玄宗幸蜀。
太子即位于靈武。
改元至德乃七月也。
尊玄宗曰太上皇。
改扶風為鳳翔府。
在位七年。
壽五十二歲 至德(二)乾元(二)上元(二)寶應(一)。
丙申七月改至德元年。
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
建元聖武。
兵入長安。
次年安祿山為其閹豎李豬兒執刃斫其腹死。
其子安慶緒立。
丁酉至德二載九月克複西京。
十月克複東京。
丁卯帝入西京。
十二月上皇還至鹹陽居興慶宮。
肅宗立子廣平王俶為楚王。
加封功臣。
加郭子儀司徒。
李光弼司空。
以蜀郡為南京。
鳳翔為西京。
西京為中京(唐書)。
戊戌乾元元年。
大赦改元。
複以載為年。
帝于禁中立内道場。
講誦贊呗。
尋敕五嶽各建寺。
選高行沙門主之。
聽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度為僧。
或納錢百缗請牒剃度。
亦賜明經出身。
及兩京既平。
又于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萬餘人。
因而始有進納之名。
立楚王為太子。
放生池 乾元二年三月。
诏天下諸州各置放生池。
十月敕升州刺史顔真卿。
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銘。
其序雲。
我皇舉天下以為池。
罄域中而蒙福。
乘陀羅尼加持之力。
竭煩惱海生死之津。
揆之前古曾何仿佛。
八月命司徒郭子儀讨安慶緒。
以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觀軍容之名自此始史思明殺安慶緒。
自立為大燕皇帝 庚子上元元年。
荷澤 神會禅師。
襄陽高氏子。
年十四為沙彌。
谒六祖即得法。
尋往西京受戒。
中宗景龍二年歸曹溪。
祖滅後二十年間。
曹溪頓宗沉廢于荊吳。
嵩獄漸門盛行于秦洛。
師于天寶四載入京著顯宗記。
以訂兩宗南能頓宗北秀漸宗也。
至是上元元年師辭衆奄然而化。
葬于龍門。
敕建塔院。
賜号真宗般若。
師嗣六祖(傳燈) 荷澤山東昌路曹州也。
荷(音哥)兖州之域。
辛醜上元二年八月。
制去年号但稱元年。
去尊号但稱皇帝以建子月為歲首月。
皆以所建之辰為數。
明年複如初。
史思明愛少子朝清立為太子。
欲殺其長子朝義。
朝義部将駱悅。
囚史思明殺之。
朝義朝義即帝位。
南陽國師 名慧忠。
生浙東越州諸暨冉氏。
受六祖心印。
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
四十餘年不下山。
肅宗聞其道行。
上元二年敕中使孫朝進诏征赴京。
待以師禮。
居于福寺西禅院。
帝問師在曹溪得何法。
師曰。
陛下還見空中一片雲麼。
帝曰見。
師曰。
釘釘著懸挂著。
帝又問如何是十身調禦師。
乃起立曰。
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
與老僧過淨瓶來。
帝又曰如何是無诤三昧。
師曰。
檀越踏毗盧頂上行。
帝曰此意如何。
師曰。
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帝又問。
師乃不之視。
帝曰朕是大唐天子。
師何以殊不顧視。
師曰。
還見虛空麼。
帝曰見。
師曰。
他還貶目視陛下否。
帝領解。
至代宗大曆十年。
師以化緣将畢乃辭帝。
代宗曰。
師滅度後弟子将何所記。
師曰。
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
帝曰就師請取塔樣。
師良久曰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
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
卻知此事乞诏問之。
十二月十九日右脅而逝。
塔于黨子谷。
谥大證禅師。
代宗诏應真問前語。
真良久曰。
聖上會麼。
帝曰不會。
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黃金充一國。
無影樹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無知識。
應真住江西吉州耽源山。
嗣南陽國師(傳燈錄)。
壬寅寶應元年建巳月。
楚州刺史崔侁表稱。
有尼真如恍惚登天見上帝。
賜以寶玉十三枚。
雲中國有災以此鎮之。
群臣表賀。
因曰寶應。
甲寅上皇崩。
帝以寝疾發哀于内殿哀慕疾轉劇。
乃命太子監國。
甲子制改元。
複以建寅為正月。
月數皆如其舊。
丁卯帝崩。
戊辰發大行皇帝喪。
己巳太子即帝位。
楚州今淮安路。
代宗 諱豫。
初名俶。
肅宗長子。
封廣平王。
為元帥。
與郭子儀等克複二京。
乾元元年立為皇太子。
至是即位。
在位十七年。
壽五十三歲 廣德(二)永泰(一)大曆(十四)。
癸卯廣德元年 史朝義戰敗走範陽。
窮蹙缢死林中。
冬十月吐蕃陷京師。
帝出陝。
郭子儀克複之。
帝還宮。
十二月诏修五台文殊菩薩殿。
鑄銅為瓦。
塗以黃金。
甲辰二年。
诏内道場選三百僧。
百人為番誦仁王般若經。
出入乘馬。
五月行道。
乙巳永泰元年。
诏天下官司。
毋得撞辱僧尼(舊史)。
盂蘭盆 丙午大曆元年七月壬午。
帝作盂蘭盆會于禁中。
設高祖太宗已下七聖位。
建巨幡。
各以帝号标其上。
自太廟迎入内道場。
是日立仗百僚于光順門迎拜導從。
自是歲以為常。
癸未太廟二室生靈芝。
帝賦詩美之。
百僚皆和(見唐舊史)。
經雲。
佛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
适母氏命終堕餓鬼中。
目連往見之。
白佛救度之。
佛命以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備設齋供。
供佛齋僧念讀諸經。
母乃脫離餓鬼。
丁未大曆一年七月。
觀軍容魚朝恩。
奏以先所賜莊為章敬寺。
以資太後冥福。
精進 法華輔行雲。
于法無染曰精。
念念趣求曰進。
相國杜鴻漸出撫巴蜀。
是年至益州(西川成都府也)。
遣使詣白崖山。
請無住禅師入城。
問法要曰。
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
未審是一是三。
師曰。
無憶名戒。
無念名定。
莫妄名慧。
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慧。
非一非三也。
公曰。
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
師曰從女者是也。
公曰。
有據乎。
師曰。
法句經雲。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涯。
公蕩釋疑情。
時有鴉鳴。
公問師聞否。
師曰。
聞與不聞非關聞性。
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随聲生。
不随聲滅。
悟此聞性則免聲塵流轉。
乃至色香味觸亦複如是。
公喜躍稱敬。
詳見傳燈錄。
師嗣益州無相禅師。
無相嗣資州寂。
寂嗣資州侁。
侁嗣五祖大滿禅師。
為旁出派也。
甲寅大曆九年。
道士史華者以術得幸。
因請立刃梯與沙門粗法。
有旨兩街選僧應之。
沙門崇慧常誦首楞嚴咒。
表請挫之。
帝帥百僚臨觀。
史華履刃而上。
招崇慧登之。
慧乃蹑之而升。
往複無傷。
慧乃命薪烈火聚于庭。
慧入以呼華。
華慚汗不敢正視。
帝大悅而罷。
賜崇慧号護國三藏。
後不知其所終(出宣律師佛道論傳)。
三生石 沙門圓澤寓洛陽慧林寺。
與隐士李源厚善。
慧林即源舊第也。
父憕守東都。
為安祿山所害。
源以故不仕。
常居寺中。
一日偶相率遊峨眉山。
源欲自荊州溯峽以往。
澤欲由長安斜谷。
源以為久絕人事。
不欲複入京師。
澤不能強。
遂自荊州舟次南浦。
見婦人錦裆負罂而汲者。
澤望而泣曰。
所不欲由此者為是也。
源驚問故。
澤曰。
婦子孕三稔矣。
遲吾為之子。
不逢則已。
今既見之無可逃者。
公當以符咒助我令速生。
三百浴兒。
願公臨顧。
以一笑為信。
後十三年于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
源悲哀具浴。
至暮而澤亡。
婦乳三日。
源往視之。
兒見源果軒渠而笑。
即具以語其家。
葬事訖。
源返寺中。
後如期自洛之吳。
赴其約也。
果于杭州西山下天竺寺前葛洪井畔聞有牧童。
扣牛角而歌曰。
三生石上舊精魂。
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
此身雖異性常存。
源曰。
澤公健否。
答曰。
李君真信士。
然世緣未盡。
且勿相近。
惟勤修不惰。
乃複相見又歌曰。
身前身後事茫茫。
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江山尋已遍。
卻回煙桌上瞿塘。
遂隐不見。
源複歸慧林。
至穆宗長慶初。
年八十矣。
禦史中丞李德裕表薦之。
穆宗下诏以源守谏議大夫。
源不赴(唐書舊史)。
戊午大曆十三年。
诏兩京律師詳定新舊律條。
開列持犯。
頒行天下。
時禅化大行。
江西主大寂馬祖也。
湖南主石頭憧憧湊二大士之門。
己未大曆十四年五月帝崩。
太子即位。
诏尊郭子儀為尚父。
加太尉兼中書令。
德宗 諱适。
代宗長子。
初封奉節郡王。
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廣德二年立為皇太子。
在帝位二十六年。
壽六十四歲(本紀) 建中(四)興元(一)貞元(二十一)。
庚申建中元年 辛酉建中二年。
汾陽忠武王郭子儀薨。
壽八十五歲。
癸亥建中四年十月李希烈圍襄城。
帝發泾原等道兵救之。
泾原節度使姚令言至京師。
其部兵求賞不遂。
鼓噪劫令言。
反奉朱泚為主。
帝乃出幸奉天。
守備單弱。
泚遣泾原兵馬使韓旻。
将銳兵襲奉天。
大司農假秀實謂岐靈嶽曰。
事急矣。
使靈嶽詐為姚令言符令旻且還。
當與大軍俱發。
竊令言印未至秀實乃倒。
用司農印。
印符追及韓旻。
旻得符而還。
朱泚自稱大秦皇帝。
建元曰應天。
甲子興元元年。
朱泚更國号曰漢。
改元天皇。
李希烈即皇帝位于許州。
國号大楚。
建元武成。
置百官。
帝自奉天急幸梁州至城。
固神策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改複京城。
六月朱泚将奔吐蕃。
為其将梁庭芬等斬之。
傳首行在。
诏改梁州為興元府。
帝至長安。
進李晟爵西平王。
乙醜貞元元年丙寅二年。
五月诏律師道澄入宮。
為妃嫔内侍授歸戒。
賜号大圓律師。
制諸寺宣講。
複作盂蘭盆會。
依代宗時。
貞元三年分浙江東西道為三浙。
浙西治潤州(今鎮江路)。
浙東治越州。
宣歙池治宣州。
各置觀察使以領之(唐書)。
貞元四年诏迎岐州無憂王寺佛指骨。
入禁中供養。
馬祖 江西禅師(法名道一)漢州什邡縣人。
姓馬氏。
故稱馬祖。
出家本邑羅漢寺。
依資州唐和尚落發。
渝州圓律師授具足戒。
玄宗開元間習定南嶽山中。
遇讓和尚度之。
即得心印。
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臨川(今江西撫州路)次至南康龔公山。
代宗大曆四年。
隸名鐘陵開元寺。
時連帥路嗣恭聆風景慕。
親授宗旨。
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
洪州廉使問師曰。
吃酒肉即是。
不吃即是。
師曰。
若吃是中丞祿。
不吃是中丞福。
丞有省。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
各為一方宗主。
轉化無窮。
師至是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
于林中經行。
見洞壑平坦。
謂侍者曰。
吾之朽質。
當于來月歸茲土矣。
言訖而回。
既而示疾。
院主聞和尚。
近日尊候如何。
師曰。
日面佛月面佛。
二月一日沐浴。
跏趺而逝。
憲宗元和八年賜谥大寂禅師。
塔曰大莊嚴之塔(見景德傳燈錄)。
石頭 庚午貞元六年。
南嶽石頭和尚入寂。
諱希遷。
瑞州高要陳氏。
勵志勁敏。
既冠直造曹溪。
得法未具戒。
屬祖圓寂。
禀遺命谒青原山思禅師。
玄宗天寶初薦之衡山南寺。
寺東有石。
狀如台。
乃結庵其上。
時号之曰石頭和尚。
著草庵歌參同契。
盛行于世。
至是圓寂。
塔于東嶺。
帝賜谥無際大師。
塔曰見相。
師嗣青原思。
思嗣六祖(傳燈錄)。
國一 壬申貞元八年十二月國一禅師入寂。
師諱道欽。
蘇州昆山朱氏子。
初業儒。
年二十八遇潤州鶴林素禅師。
勉之剃落。
乃戒之曰。
汝乘流而行。
逢徑即止。
師遂南邁。
玄宗天寶三載抵臨安東北一山。
樵者曰。
此徑山也。
乃駐錫焉。
山有龍淵。
龍王首化身為人。
獻其地于師。
乃成伽藍(在今淅西道杭州路餘杭縣徑山禅寺是也。
禅宗十方第一刹)。
僧問。
如何是道。
師曰。
山上有鯉魚。
井底有蓬塵。
崔趙公問。
弟子今欲出家得否。
師曰。
出家乃大丈夫事。
非将相之所能為。
公有省。
代宗大曆三年诏至阙下。
帝親瞻禮。
帝謂忠國師曰。
朕欲賜欽師一名。
國師欣然奉诏。
乃賜号國一禅師。
後辭歸徑山。
至是十二月示疾。
說法而逝。
帝賜谥大覺禅師。
師嗣鶴林素。
素嗣建康牛頭山威禅師。
威嗣牛頭持。
持嗣牛頭方。
方嗣牛頭岩。
岩嗣牛頭融。
融嗣四祖。
乃四祖旁出之派也(傳燈)。
癸酉貞元九年正月。
監鐵使張滂請稅茶。
九州縣産茶。
及茶山皆估。
其直什稅一。
茶稅初于此 壽州毛罕妻。
興元元年産一子。
名毛債。
豬頭象耳騾足魚腮人身。
既長每以鐵杖自鞭其身。
持篠帚金田掃地。
謂人曰。
夙因盜常住錢金故掃地以償也。
後越州雲門有贊之者曰。
常住分文不可偷。
日生萬倍恐難酬。
豬頭騾腳分明見。
佛地今生掃未休。
至是庚酉年毛債死(佛祖通載并感業傳)。
釋皎然 名晝一。
作字。
湖州人。
有逸才。
為顔魯公真卿于頔吳季德諸公所敬。
陸羽至則清談終日。
士大夫服其标緻。
然恥以文章名世。
嘗歎曰。
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
終日目前矜道侈義。
适足以擾其性。
豈若松岩雲月。
禅坐相偶。
無言而道合。
至靜而性同。
吾将入杼山矣。
于是裹所著詩文火之。
後中丞李洪刺湖州。
枉駕杼山。
請及詩文。
晝曰。
貧道役筆硯二十餘年。
一無所得。
冥搜物累。
徒起我人。
今棄之久矣。
洪搜之民間僅得十卷。
晝卒。
相國于頔序之進于朝。
德宗诏藏秘閣。
後人為之稱曰。
[濡-而+言]之晝能清秀(高僧傳)。
宦官得專軍政者。
始自窦文場。
初文場惡左神策大将軍柏良器。
貞元八年十二月。
左遷良器為右領軍。
因而宦官得志。
至是貞元十一年五月。
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薨。
監軍王定遠奏。
以行軍司馬李說為留後。
說深德定遠請鑄監軍印。
監軍有印自定遠始。
律師靈澈 字源澄。
居越州雲門寺。
一時公卿負才望。
若劉長卿嚴維皇甫曾皆投刺結友。
澈詩與皎然僧标齊名。
澈著律宗行源二十一卷。
蚤遊京師。
聲譽顯著。
終老于越焉。
相國權德輿作序餞之。
有觀其容鑒其詞知其心不待境靜而靜之之語。
憲宗元和十一年入滅。
有文集二十卷。
尚書劉禹錫為序。
後人稱之曰。
越之澈洞冰雪(本傳)。
丙子貞元十二年四月。
帝生日故事命沙門道士講論于麟德殿。
至是始命以儒二參之。
帝悅賜法師瑞甫紫方袍。
命入官輔導皇太子。
僧标 沙門名僧标。
幼而神宇清茂。
首中肅宗乾元元年。
試通經之選為僧。
後習毗尼有高行。
至是貞元十四年結庵杭州之西嶺上。
大雅與之遊。
如李吉甫韋臯孟簡。
皆與結塵外交。
吳人語曰。
杭之标摩雲霄。
越之澈洞冰雪。
[濡-而+言]之晝能清秀。
竟陵陸羽見标曰。
日月雲霞吾知為天标。
山川草木吾知為地标。
推能歸美吾知為德标。
閑居趣寂得非名實在公乎。
杭人尊之而不名。
但呼曰西嶺和尚(高僧傳)。
塔記 己卯貞元十五年四月。
庾承宣作福州無垢淨光塔銘。
略曰。
觀察使柳公監軍使魚公相與言曰。
報君莫大于崇福。
崇福莫大于樹善。
樹善莫大于佛教。
教之本其在浮圖欤。
夫塔者上參諸天。
下鎮三界。
影之所蔭。
如日月之照破昏為明。
鈴之所響。
如金石之奏聞聲生善。
如是諸福盡歸人王。
謀之既臧。
相顧踴躍。
食王祿者樂于檀施。
荷帝力者悅而獻工。
役無告勞。
功用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