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烏程職裡寶相比丘釋 覺岸 寶洲(編集再治)
唐
李姓。
以土德。
都長安。
玄宗改長安曰京兆府。
至肅宗改曰上都。
·高祖 ·太宗 ·高宗 ·則天 ·中宗 ·睿宗 ·玄宗 ·肅宗 ·代宗 ·德宗 ·順宗 ·憲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曰哀宗 濮王 朱全忠立之。
又鸩之。
在位一年。
曰天壽元年。
本紀不載濮王一年事。
高祖 諱淵。
字叔德。
隴西成紀人。
其祖虎與李弼等八人佐西魏。
皆為上柱國。
周闵帝受西魏禅。
追封唐國公。
虎生昞。
昞生淵。
皆襲封唐公。
淵仕隋。
至炀帝大業九年。
帝以衛尉少卿李淵為弘化郡留守。
關右十三郡皆受征發。
十二年正月。
诏以右骁衛将軍唐公李淵為大原留守。
十三年十一月。
李淵克長安立恭帝。
戊寅年三月。
隋恭帝诏唐王。
置丞相以下官。
加九錫。
隋炀帝江都兇問至長安。
五月恭帝禅位于唐。
唐玉即皇帝位。
在位九年。
壽七十歲武德(九)。
戊寅。
武德元年五月改元 罷郡置州。
以太守為刺史。
五月。
帝于朱雀門南衢建道場。
設無遮大會。
六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
太極殿七日行道。
散日設千僧齋供(辯正錄)。
八月。
金城薛舉卒。
太子仁杲立。
唐秦王世民以兵圍之。
仁杲出降。
薛氏滅。
九月。
李密降于唐。
初密據山東之地國号魏。
至十二月複叛去。
熊州行軍總管盛彥師邀擊之。
斬密及正伯當。
燕高開道據漁陽 鄭 王世充 夏窦建德稱王 五鳳元 涼李軌 安集二年 梁蕭銑稱帝 秦薛仁杲 定揚可汗天興二年 吳 梁梁氏 二年 楚朱氏 己卯武德二年。
燕 鄭 開明元年 夏 五鳳二年 涼 唐滅之 梁蕭氏 秦仁杲 唐滅之 定揚 吳興三年 吳 明政元年 梁 三年 楚 庚辰武德三年。
燕高氏 鄭王世充開明二年 夏 五鳳二年 梁蕭銑 定揚可汗 唐滅之 吳杜伏成 元年 梁梁氏 永隆四年 楚朱氏 帝造靈仙寺。
敕庶子李百藥撰碑。
敕造佥昌勝業慈悲證果四大集仙尼寺。
書經造像。
舍晉陽舊第為興聖寺。
并州造義興寺。
為太祖元皇帝元貞皇太後造栴檀像三軀。
于慈悲寺制十大德。
統舉僧尼(辨正錄)。
辛巳。
武德四年 行開元通寶錢。
學士歐陽詢撰文并書。
其文回環可讀也。
燕 鄭 唐滅之 夏 唐滅之 梁 唐滅之 漢東王 劉黑闼 吳杜氏 二年 梁 楚 六月。
太史令傅奕上廢佛法事十一條。
法師法琳對诏論之。
奕狀遂寝(辨正錄)。
壬午武德五年。
燕 漢 天造元年 吳 三年 梁 楚 張善安 癸未。
武德六年。
燕 漢 唐滅之 吳 四年 梁 唐滅之 楚 唐滅之 甲申。
武德七年。
燕 唐滅之 吳 唐滅之 武德七年二月。
改大總管為大都督府。
三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次尚書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内侍為六省。
次禦史台次太常至太府為九寺。
次将作監次國子學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衛至左右領衛為十四衛。
東宮置三師三少詹事及兩坊三寺于率府。
王公置府佐國官。
公主置邑司。
并為京職事官。
州縣鎮戍為外職事官。
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将仕郎二十八階為文散官。
骠騎大将軍至陪戎副尉三十一階為武散官。
上柱國至武騎尉十二等為勳官。
四月庚子朔頒新律令。
比隋開皇舊制增新格五十三條。
初定均田租庸調法。
凡民赀業分九等。
百戶為裡。
五裡為鄉。
四家為鄰。
四鄰為保。
在城邑者為坊。
田野者為村。
食祿之家無得與民争利。
工商雜類無預士伍。
男女始生為黃。
四歲為小。
十六為中。
二十為丁。
六十為老。
歲造計帳。
三年造戶籍(唐書)。
乙酉武德八年二月。
帝釋奠于國學。
置三座拟叙三宗。
召三教學者雲集。
釋慧乘高張義網辯論。
王臣悅服。
舉朝屬目。
丙戌武德九年二月。
太史令傅奕構道士李仲卿上十異九迷論貶量佛聖。
前後凡七上疏以毀教。
宰相蕭瑀庭斥傅奕。
四月帝以奕疏頒示諸僧。
有法師釋明概。
作決破傅奕謗佛毀僧事八條。
法師法琳著十喻九箴。
破李仲卿十異九迷之說。
門下典儀李師政著内德論三篇。
盛陳佛化之益。
五月诏下兼汰二教之濫者(唐書舊史)。
六月四日。
秦王世民以府兵平内難。
帝以秦王為皇太子。
大赦。
停前沙汰二教。
诏八月帝遜位太子。
太子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
高祖稱太上皇帝(本紀)。
太宗文皇帝 諱世民。
高祖第二子。
在位二十三年。
壽五十二 貞觀(二十三)。
丁亥貞觀元年春正月。
帝命京城僧尼。
并各于當寺七日行道。
齋供所須有司準給。
散齋之日。
總就大興善寺供養(辨正錄)。
帝謂傅奕曰。
佛道徼妙。
聖迹可師。
且報應顯然。
屢行征驗。
卿獨不悟其理何也。
奕對忤旨。
帝惡之。
自是終身不齒(唐舊史)。
斷屠置寺 帝是年舍終南山太和舊宮。
為高祖置龍田寺。
後為翠微寺。
帝以釋明瞻善識治方。
诏入内殿賜齋。
對诏廣陳帝王制禦之術。
叙釋門慈救為宗。
帝大悅。
因下敕年三月六日普斷屠殺。
于行陣之所皆置佛寺(辨正錄)。
戊子二年三月。
帝追念初平天下誅戮多人。
乃以禦服施諸寺僧忏禮薦度。
诏曰。
自隋末創義心存拯溺。
北征東伐凡所傷殪難可勝紀。
手所誅剪将近一千。
切以如來聖教深尚仁慈。
禁戒之科殺害為重。
受命有司京城諸寺。
為建齋行道七日七夜。
竭誠禮忏。
所有衣服并用檀舍。
冀三塗之難因斯解脫。
萬劫之苦藉此弘濟(唐史)。
九月帝诏曰。
今百谷資茂。
萬寶将成。
猶恐風雨失時。
子養無寄。
敢藉聰明外慈多祉。
宜為溥天億兆。
仰祈加祐。
可于京城及天下諸州寺觀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轉經行道。
每年正月七月例皆準此(辨正錄)。
戒律 法師玄琬。
是年帝诏入宮。
為妃嫔及皇太子諸王等授菩薩戒。
琬入滅于貞觀十年十二月。
遺表曰。
聖帝明王恭敬三寶。
沙門或者犯法不應與民同科。
乞付所屬以僧律治之。
并上安養論三德論。
帝嘉納之。
有诏傷悼。
遣太子臨吊。
敕有司給葬具。
唐敕葬沙門由琬始也。
仍于葬所建佛塔一區。
敕庶子李伯藥撰碑(高僧傳)。
已醜三年正月。
帝敕京城僧尼于當寺每月二七日行道。
轉仁王大雲等經以為常式(辨正錄) 三月诏大興善寺創開傳譯。
沙門玄谟等譯語。
崛多律師證譯。
法琳慧月等執筆承旨。
慧乘等證義。
敕仆射房玄齡給事杜正倫尚書李孝恭參助诠定。
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總知監護。
百司供給(釋教錄) 六月诏密州明淨禅師入京祈雨。
有旨度僧三百人(統紀) 诏以通義宮皇家舊宅宜為尼寺。
興聖為名(弘明集) 十一月敕勝光寺主僧珍。
就宮迎釋迦佛菩薩聖僧金剛繡像。
供養于勝光寺。
六年正月。
命諸寺大德四十九人三七日行道。
慶諸繡像散日齋供千僧。
王公行香(辨正錄)。
建寺 閏十二月。
帝念隋氏以來幽魂滞魄。
诏曰。
有隋失道。
九服沸騰。
朕親總元戎緻茲明罰。
切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镬。
八難之間永纏冰炭。
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
可于建義以來交兵之處。
為義士兇徒殒身滅陣者各建寺刹。
招延勝侶。
望法鼓所震變炎火于青蓮。
清梵所聞易苦海于甘露。
所司量定處所并立寺宇。
具為事條。
以聞稱朕矜哀之意(舊史) 次年壁壘鹹置伽藍。
破薛舉幽州立昭仁寺。
破王世充洛州立昭覺寺。
破劉武周汾州立弘濟寺。
破宋金剛晉州立慈雲寺。
破霍老生呂州立普濟寺。
破窦建德鄭州立等慈寺。
破劉黑闼洛州立昭福寺。
敕虞世南李伯藥褚遂良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分撰新寺碑志。
貞觀二十年帝征遼回。
為陣亡薦度。
幽州創闵忠閣寺(大典錄)。
庚寅。
帝謂常服未有差等。
八月诏自今三品以上服紫。
四品五品服绯。
六品七品服綠。
八品服青。
婦人從其夫色(唐書)。
三藏玄奘法師 貞觀三年冬往西域。
取未至佛經。
詣阙陳表。
帝不允。
師私遁自原州出玉關。
抵高昌葉護等國而去。
貞觀七年至中印度。
遇大乘居士受瑜伽師地。
入王舍城。
止那蘭陀寺。
從上方戒賢論師受瑜伽唯識宗旨。
留十年。
歸自王舍城。
貞觀十九年正月丙子至京師。
長安留守房玄齡表聞。
壬辰法師如洛陽(東都也)三月己亥見于儀鸾殿。
帝曰。
師去何不相報。
曰當去時表三上不蒙諒許。
乃辄私行。
帝曰。
師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朕甚嘉焉。
師因奏西域所護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
乞就洛陽嵩山少林寺為國宣譯。
帝曰。
朕頃為穆太後創弘福寺。
可就彼翻譯。
敕平章房玄齡專知監護。
資備所須一從天府。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
帝制法師新譯經大唐三藏聖教序。
時皇太子治睹聖序遂撰述聖記。
诏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
八月帝賜法師百金磨衲并寶剃刀。
法師奉表謝。
略曰。
忍辱之服彩合流霞。
智慧之刀铦逾切玉。
謹當衣以降煩惱之魔。
佩以斷塵勞之網。
高宗永徽三年。
法師于慈恩寺将建大塔奉安西取經論梵本。
表奏。
敕賜大内及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衣物助師營辦。
法師授以西域制度。
塔成高二百尺。
顯慶四年十月制以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诏法師居之。
次年師于玉華譯般若經。
麟德元年二月。
法師命弟子大乘光抄錄所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又召門人造像設齋與衆辭決。
令左右念彌勒如來。
初五日中夜右脅安卧而逝。
壽六十五。
帝辍朝三日。
敕斂以金棺銀椁。
四月塔于浐東原。
弟子神泰栖元會隐慧立明浚義褒大乘光皆法門龍象。
法師以西域戒賢論師處所得瑜伽師地唯識宗旨授窺基(本傳)。
牛頭山 法融禅師。
潤州延陵人也。
姓韋氏。
年十九學通經史。
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
忽一日歎曰。
儒道世典非究竟法。
般若正觀出世舟航。
遂隐茅山。
投師落發。
後入建康牛頭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宴坐觀心。
有百鳥獻華之異。
虎狼圍所居。
四祖攝度之(傳燈錄)。
辛卯五年。
帝為穆太後于慶善宮造慈德寺。
及于昭陵立瑤台寺。
敕法師玄琬。
于苑内德業寺為皇後寫佛藏經。
又于延興寺更造藏經。
并委琬監護。
壬辰六年。
诏以太原舊第為天宮寺。
追奉穆太後。
于台城西真安城内為穆太後又造寺。
亦名弘福(辨正錄) 癸巳七年敕禁堰寨取魚者。
并斷屠殺。
度僧尼三千人(辨正錄)。
貞觀九年四月。
太上皇崩。
十一月诏曰。
三乘結轍濟度為先。
八正歸依慈悲為主。
流智慧之海膏澤群生。
剪煩惱之林津梁品物。
任真體道理葉至仁。
妙果勝因事符積善。
朕欽若金輪恭膺寶命。
至德之訓無遠不思。
大聖之規無幽不察。
欲使人免蓋纏家臻仁壽。
比緣喪亂僧徒減少。
華台寶塔窺戶無人。
绀發青蓮栉風沐雨。
眷言凋毀良用怃然。
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
宜度僧尼數以三千為限。
其州有大小。
地有華夷。
當處所度多少。
有司詳定務取德業精明。
其往因減省還俗。
及私度白衣之徒。
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
必無人可取亦任其阙數比聞多有僧徒溺于流俗。
或假托鬼神妄傳妖怪。
或謬稱醫巫左道求利。
或灼鑽膚體駭俗驚愚。
或造詣官曹囑緻贓賄。
凡此等類大虧聖教。
朕情在護持。
必無寬貸。
自今宜令所司依附内律參以金科明為條制(唐書舊史)。
丙甲貞觀十年。
皇太子承幹問張士衡曰。
事佛營福其應如何。
對曰。
事佛在清淨仁恕。
如貪惏(力南反)驕虐。
雖傾财事之無損于禍。
且善惡必報若影赴形。
聖人之言備矣。
為君明。
為臣忠。
為子孝。
則福祚永。
反是則禍至矣。
士衡以此言矯太子心。
太子承幹終于失德。
貞觀十七年廢承幹為庶人。
立晉王治為皇太子。
氏族志 貞觀十二年正月。
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盧丁反)狐德棻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
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
帝不允。
乃更命刊定。
專以今朝品秩為高下。
于是以皇族為首。
外戚次之。
降崔民幹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
千六百五十一家。
頒于天下(唐書)。
杜順和尚 名法順。
生壅州杜氏。
少時隋文帝敬重給月俸供之。
至是帝素敬重。
常引入宮奉之如佛。
順集華嚴法界觀。
弟子智俨傳其教。
貞觀十四年五月順示寂(本傳)。
壬寅貞觀十六年五月。
帝為太穆皇後追福于弘福寺。
手疏願文曰。
聖哲之所尚者孝也。
仁人之所愛者親也。
朕幼荷鞠育之恩。
長蒙教養之訓。
蓼莪之念何日雲忘。
罔極之情昊天匪報。
興言永慕但切深哀。
欲報靡因唯憑冥助。
敬以絹二百疋奉慈悲大教。
倘至誠有感。
冀消過往之愆為善有因。
庶獲後緣之慶(弘明集)。
又敕為穆太後寫佛大藏經。
敕選法師十人挍正。
癸卯貞觀十七年二月。
帝問谏議大夫褚遂良曰。
舜造漆器谏者十餘人。
此何足谏。
對曰。
奢侈者危亡之本。
漆器不已。
将以金玉為之。
忠臣愛君必防其漸。
若禍亂已成無所複谏矣。
帝曰。
然朕有過。
卿亦當谏其漸。
帝曰。
人主唯有一心。
而攻之者甚衆。
或以勇力。
或以辯口。
或以謟谀或以奸詐。
或以嗜欲。
輻辏攻之。
各求自售以取寵祿。
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則危亡随之。
此其所以難也(帝紀)。
淩煙閣 帝命圖畫功臣。
趙公長孫無忌。
趙郡元王李孝恭。
萊成公杜如晦。
鄭文貞公魏征。
梁公房玄齡。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遲敬德。
衛公李靖。
宋公蕭瑀。
褒忠壯公段志玄。
夔公劉弘基。
蔣忠公屈突通。
鄖節公殷開山。
谯襄公柴紹。
邳襄公長孫順德。
鄖公張亮。
陳公侯君集。
郯襄公張公謹。
廬程知節。
永興文懿公虞世南。
渝襄公劉政會。
莒公唐儉。
英公李世績。
胡壯公秦叔寶于淩煙閣(忠義傳)。
豐幹禅師寒山拾得 豐幹垂迹天台山國清寺。
庵于藏殿西北隅。
乘一虎遊松徑。
見一子可年十歲。
扣之無家無姓。
師引之歸寺養于廚所。
号曰拾得。
有一貧士。
從寒岩來。
曰寒山子。
三人相得歡甚。
是年豐幹雲遊。
适闾丘胤來守台州。
俄患頭風。
豐幹至其家。
自謂善療其疾。
闾丘見之。
師持淨水灑之即愈。
問所從來。
曰天台國清。
曰彼有賢達否。
幹曰。
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宜就見之。
闾丘見之。
三日到寺訪豐幹遺迹。
谒二大士。
闾丘拜之。
二士走曰。
豐幹饒舌彌陀。
不識禮我何為。
遁入岩穴。
其穴自合。
寒拾有詩散題山林間。
寺僧集之成卷。
版行于世(國清寺記碑刻)。
遺教經 貞觀十八年。
帝敕曰。
如來滅度以末代澆浮付囑國王大臣護持佛法。
然僧尼出家戒行須備。
若縱情放逸觸途煩惱。
關涉人間動違經律。
既失如來玄妙之旨。
又虧國王受付之義。
遺教經是佛涅槃所說。
戒勒弟子甚為詳要。
末俗缁素并不崇奉。
大道将隐微言且絕。
永懷聖教用思弘闡。
宜令所司差書手十人。
多寫經本務盡施行。
其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刺史各付一卷。
若見僧尼業行與經文不同。
宜公私勸勉必使遵行(見唐書舊史并文館辭林)。
十九年二月。
帝自将伐高麗不克。
九月班師。
二十年三月車駕至長安。
釋智則者止辯才寺。
房居蕭然衆呼為狂者。
智則曰。
道他狂者不知自狂。
出家離俗隻貪衣食。
行住遮障鎖門鎖櫃。
種種聚斂役役不安。
此而非狂更無狂者。
乃撫掌大笑遽然而去(僧傳)。
風泾高王 釋法聰說法于浙西之蘇杭嘉興縣。
有神曰高王。
降其祝曰。
為我請聰法師來。
受菩薩戒。
居人依其言而請之戒訖。
又降祝曰。
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斷。
後若祈福可請僧衆在廟設齋行道。
曆二年。
秀州海鹽縣神曰。
鄱陽府君因常祭降祝曰。
為我請聰法師講涅槃經。
衆乃迎師就講。
神又降祝曰。
神道業障多有苦惱。
自聽法來身鱗甲内已息細蟲啖苦。
願為我請師更講大品。
師複為講之。
神降祝謝(高僧傳)。
貞觀二十二年。
帝自伐遼而還氣力不逮。
乃留神大教。
八月問玄奘法師曰。
欲植法門之益。
何所宜先。
奘曰。
衆生寝惑非慧莫啟。
慧芽抽植法為之資。
弘法須人度僧為最。
帝曰。
賜奘磨衲衣并寶力。
奘表謝具前本傳下。
九月乙卯诏曰。
隋季失禦。
天下分崩。
四海塗炭。
八埏鼎沸。
朕屬當戡亂親履兵鋒。
亟犯風霜宿于馬上。
頃加藥餌猶未痊除。
比日以來方遂平複。
豈非福善之緻耶。
京城及天下諸州寺各度僧五人。
時天下寺三千七百餘所。
度僧凡一萬七千餘人(唐舊史)。
皇太子治居春宮。
适天時陰晦體倦凄感。
追念母儀昊天罔極。
慈恩無際。
遂鸠材擇地創大慈恩寺。
為文德皇後追崇冥福。
至是十二月成。
又建浮圖。
诏選京城宿望五十大德。
各度侍者六人居新寺。
是月丙辰太子備寶車五十乘迎諸大德。
并彩亭寶刹數百具。
奉安新得梵夾諸經及瑞像舍利等。
敕太常九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華幡導引入寺。
帝禦安福門樓執罏緻敬。
經像過盡始罷。
皇情大悅。
高宗既即位。
親制大慈恩寺碑(唐典)。
己酉貞觀二十三年。
夏四月。
帝有疾。
五月崩。
六月大子即位。
八月葬文皇帝于昭陵。
廟号太宗(本紀)。
高宗 治。
字為善。
太宗第九子。
初封晉王。
在位三十四年。
壽五十六歲 永徽(六)顯慶(五)龍朔(三)麟德(二)幹封(二)總章(二)鹹亨(四)上元(二)儀鳳(三)調露(元)永隆(一)開耀(一)永淳(一)弘道(一)。
庚戌永徽元年辛亥二年。
四祖道信大師尊者 姓司馬氏。
世居河内。
徙居蕲州廣濟縣。
今淮西也。
生而超異。
幼慕空宗諸解脫門。
宛如宿習。
既嗣祖位。
脅不緻席僅六十年。
唐高祖武德七年住蕲之破頭山。
今雙峰山也。
貞觀中太宗聞其風三诏。
尊者不起。
又诏之。
帝謂使臣曰。
今複不從吾命即取首來。
使道上意。
師引頸待刃。
使者還奏之。
帝嘉歎慰谕甚厚。
至是尊者居山已二十載矣。
一日往黃梅縣。
路逢一小兒。
可七歲許。
問之曰。
汝何姓。
兒曰姓即有非常姓。
祖曰。
是何姓。
兒曰是佛性。
祖曰。
汝無姓耶。
兒曰姓空故無。
祖默識其法器。
令侍者至其母所。
乞令出家。
母以其宿緣故遂舍之。
祖為剃度名弘忍。
其後乃命曰。
昔如來傳正法眼轉至于我。
我今付汝并于衣缽。
聽吾偈。
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花生生大緣與信合。
當生生不生。
至是永徽二年閏九月四日。
誡門人曰。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
汝等各各護念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
壽七十二。
塔于本山。
明年四月八日塔戶自開。
儀相如生。
代宗大曆中谥曰大醫禅師。
塔曰慈雲(正宗記)。
尊者嘗至建康牛頭山。
攝融禅師列派曰旁出。
甲寅永徽五年。
帝特旨度沙彌窺基為大僧。
入大慈恩寺。
參譯經正義。
基鄂忠武公尉遲敬德猶子也。
居長安。
初玄奘法師就其父求之出家。
基每覽疏記過目成誦。
義亦頓解善大小乘。
從奘師受瑜伽唯識宗旨。
著論凡百部。
時号百本論師。
性豪侈每出必治三車。
經書食馔。
時呼之曰三車法師。
永淳元年入滅。
壽五十一。
有诏傷悼。
禦制畫像贊。
敕葬樊川北渠。
近奘法師之茔。
京兆終南山宣律師持律精嚴感天廚供養。
每薄基三車之玩。
基訪律師。
日過午天馔不至。
基辭去天乃來。
律師責以後時。
天曰。
适大乘菩薩在此。
翊衛嚴甚故無自而入。
律師聞之大驚。
于是遐迩增敬。
基公啟宗曰慈恩(本傳)。
慈恩教 初天竺國無著大士。
頻升知足天宮。
咨參慈氏唯識宗旨。
及其弟天親菩薩生西度羅閱國。
發明大乘。
遂相與制論。
天竺代有聖賢出弘其教。
至正法藏戒賢論師。
西天中印度人。
年一百有三歲。
居王舍城國之那蘭陀寺。
會三藏玄奘至。
賢遂以瑜伽師地唯識宗旨授。
奘東歸。
奘以授窺基。
基乃網羅舊說廣制疏論。
學者宗之。
謂之三車法相顯理宗慈恩教。
乙卯永徽六年十月。
帝命司空李績赍玺绶。
冊宸妃武氏為皇後。
廢王皇後。
初貞觀二年。
太宗召荊州都督武士[穫-禾+(尋-口+幾)](郁縛反)女入後宮為才人。
時年十四。
太史奏有女主之兆出之。
于感業寺為尼。
永徽五年帝召之入宮為昭儀。
今冊為皇後。
丙辰顯慶元年。
五月。
敕天下僧尼有犯國法者。
以僧律治之。
不得與民同科。
十一月天後生子。
号曰佛光王。
即中宗也。
十二月五日為佛光王度僧七人。
仍請玄奘法師。
為佛光王剃發為出家(唐書舊史)。
千歲寶掌和尚 西竺中印度人也。
生而拳左手。
七歲祝發乃展。
因名寶掌。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來至此土。
魏晉間東逝。
西入蜀禮普賢。
留大慈日誦般若等經。
有詠之者曰。
勞勞玉齒寒。
似迸寒泉急。
有時中夜坐。
階前鬼神泣。
一日謂衆曰。
吾有願住世千歲。
故以千歲稱之。
次遊五台。
徙居祝融峰之華嚴.黃梅之雙峰.廬山之東林。
尋抵建康會達磨入梁。
掌就扣其旨而有悟。
武帝高其道臘。
延之内庭。
未幾如吳。
有偈曰。
梁城遇導師。
參禅了心地。
飄零二浙遊。
更盡佳山水。
順流東下。
由千頃至天竺。
往鄮峰登太白。
穿雁宕盤礴于翠峰七十二庵。
[竺-二+面]赤城憩雲門法華諸暨漁浦赤符大岩。
太宗貞觀十五年。
返杭之飛來峰栖止之。
今中天竺寺也。
有行盡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稱道人遊之句。
後居浦江之寶岩。
至是丁巳顯慶二年正旦。
手塑一像九日像成。
問其徒慧雲曰。
肖誰。
雲曰與和尚無異。
即沐浴趺坐謂雲曰。
吾住世已□千七十二年。
今謝世。
聽吾偈曰。
本來無生死。
今亦示生死。
我得去住心。
他生複來此。
言訖而逝。
後五十四年。
刺浮長老自雲門至塔所。
禮曰。
冀塔戶開少選塔戶果啟其骨連環若黃金。
浮即持往秦望山建塔焉。
玄宗開元中。
慧雲門人宗一者。
嘗勒石識其行實雲(傳燈錄)。
戊午顯慶三年六月十二日。
帝創西明寺成。
十三日帝出繡像長幡送寺次奉。
尋召僧道各七人入百福殿。
共談名理以相啟沃。
複各賜坐論議。
全文備載南山宣律師論衡。
七月诏迎玄奘法師入居西明寺。
四年十月。
帝以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
诏奘法師居之。
五年帝幸東都。
敕召僧義褒慧立等赴洛京。
見帝于合壁殿。
叙論稱旨。
留住東都淨土寺(僧傳)。
辛酉龍朔元年九月。
帝幸高祖舊第天宮寺。
設齋僧侶(方志)。
釋彥悰撰大唐京寺錄傳十卷。
鋪述三寶靈迹焉(弘明集)。
明解 長安普光寺僧明解者。
姓姚氏。
性聰敏。
琴詩書畫為時獨絕。
每欣俗網不樂道門。
殢酒荒情。
顯慶三年帝造西明寺成。
敕靈潤法師擇人居之。
時有僚采數人。
共薦明解。
潤法師曰。
公等宜求戒定慧學增長福田。
何乃酒客畫師以當洪寄。
官采愧退。
明解懷憾。
俄而帝征四科。
不問道俗。
明解應诏。
自舉射策升第。
喜不自勝。
遂乃歸俗頗有餘言。
未幾染疾。
見數十人執猛炬迎解。
明解大怖言未終而卒。
是年八月也。
後托夢于相州淨土寺僧智整曰。
明解宿無福業。
不遵内教。
今受大罪非常饑乏。
傥有故人之情。
頗能惠一餐否。
智整許諾。
及寤遂為設食。
至夜才卧。
即見明解來愧謝之。
逾二年。
又托夢于畫工張生曰。
我以不信佛法。
今大受苦痛。
努力為我寫三二卷經。
執手殷勤。
賦詩言别。
教畫工讀十八遍令記之。
寤乃憶其詩曰。
握手不能别。
撫膺還自傷。
痛矣時陰短。
悲哉泉路長。
松林驚野吹。
荒隧落寒霜。
言離何以贈。
留心内典章。
其畫工素不識字。
乃倩人錄之示明解知友。
皆曰。
是明解文體不惑。
見聞者莫不測然哀感(見法苑珠林并冥報錄)。
壬戌龍朔二年。
二月改百官名。
以門下省為東台。
中書省為西台。
尚書省為中台。
侍中為左相。
中書令為右相。
仆射為匡正。
左右丞為肅機。
尚書為大常伯。
侍郎為少常伯。
其餘二十四司禦史台九寺七監十六衛。
并以義訓更其名。
職任如故(唐書)。
并州大像 并州是太原路。
今改冀甯路。
帝及後初幸并州童子寺。
大像高十七丈。
七月遣使送袈裟于像。
像放光明。
帝悅(法苑珠林)。
善導和尚 入京化人修淨士業。
念阿彌陀佛。
說法光明寺。
是年入滅。
泗洲僧伽大士 初自碎葉國遊于西涼。
是年顯化洛陽。
或問師何姓。
士曰姓何。
曰何國人。
士曰何國人。
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诏番僧有樂住者。
所在配住。
時大士不欲異凡。
乃隸名楚州(今淮安路)龍興寺。
澹如也或宴坐于深房。
或振錫于長路。
中宗景龍二年。
诏大士自準寺入宮。
帝稱第子。
三台問法。
百辟歸心。
館于薦福寺。
在京數月。
天時忽大早。
帝請大士内殿祈雨。
甘澤随沾。
帝為度慧俨慧岸木叉三人為侍者。
帝為書大士所居寺額。
曰普光王。
先送歸淮。
睿宗景雲元年三月。
大士示寂。
壽八十三。
敕奉全身歸泗洲普光王寺。
塑身建塔。
帝問聖士萬回曰。
僧伽何如人。
回曰觀音大士化身耳。
大士初三十年在于本國。
五十三年行化此方。
顯應度緣凡二十七處。
神迹靈異人共瞻仰。
殿宇塔廟在處供養(本傳碑志)。
乙醜麟德二年。
益州法聚寺有張僧繇所畫地藏菩薩像。
至是七月寺僧傳本放光。
展轉圖者悉放光明(大藏法苑珠林)。
九世同居 麟德二年十月。
車駕幸東都(洛陽也)。
祀昊天上帝于泰山。
十一月至籌張。
幸張公藝宅。
公蓻九世同居。
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
帝問所以共居之故。
公蓻書忍字百餘以進。
帝善之乃賜以缣帛(唐書)。
壽張隸大原。
今冀甯路也。
終南山宣律師 丁卯幹封二年十月初三日。
律師入滅于長安西明寺。
律師諱道宣。
生京兆錢氏。
父吏部尚書申。
母夢月輪貫懷而孕。
又夢梵僧語之曰。
所孕者梁之祐律師也。
及長出家以律自持。
感天送馔侍衛。
暮年以戒壇未合律躬白負土準律新之。
律師行道中夜臨砌蹶且仆。
有少年介胄擁衛之。
律師問汝為誰。
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張瓊也。
以師戒德故來給衛耳。
律師問以世尊在世及滅度時事。
瓊一一為言之。
及别授律師以佛牙餌藥修合之方。
今市肆天王補心圓是也。
忏筵行人日用之。
天神降靈不一傳流問答。
律師集之。
題曰感天侍應傳。
律師撰内典錄三寶感應錄.佛道論衡.釋迦譜.四分羯磨.續高僧傳.廣弘明集.八部八十一卷。
并行于世。
律師示寂。
高宗有诏傷悼。
敕天下寺圖形塑像。
以為标範奉祀。
穆宗制贊曰。
代有覺人。
為如來使。
龍魔歸降。
嶽神奉事。
聲飛五天。
辭驚萬古。
金烏西沈。
佛日東舉。
稽首歸依。
肇律宗主。
懿宗鹹通十一年。
谥号曰澄照律師(本傳)。
南山教 始自優婆離尊者。
于世尊滅後。
集四部衆結集毗尼藏。
優婆離口誦聖言十番。
衆證無差。
然後宣布。
三國魏邵陵厲公嘉平二年。
西竺沙門昙柯羅至洛陽。
始出僧祇戒本。
東晉安帝義熙三年。
天竺沙門佛陀耶舍尊者以十誦律來。
自是中夏律儀始備。
拓跋魏聰律師等世禀傳之。
至是宣律師持守奉謹。
諸天送食護衛。
弘其儀度律藏。
遂赫奕天下。
謂之行事防非止惡宗。
弘道之師。
中印度優婆離尊者。
南天竺昙柯羅尊者。
中印度佛陀耶舍尊者。
聰律師。
光統律師。
雲晖願律師。
樂洪雲律師。
隋洪遵律師。
文帝師之。
智首律師。
南山宣律師。
文綱律師唐光州人。
道岸律師中宗尊之。
圖形林光宮。
禦制贊語見景龍三年。
太亮律師昙一律師南陽張氏唐道澄律師。
德宗賜号曰大圓律師。
慧欽律師洪州徐氏。
戊辰總章元年 己巳二年。
庚午鹹享元年 辛未二年。
水陸儀文 鹹享二年三月。
長安法海寺英禅師有異人來谒曰。
弟子知有水陸齋。
可以利益幽冥。
自梁武殁後。
因循不行。
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
藏此儀文。
願師往求。
以來月十五于山北寺如法修設。
苟釋狴牢敢不知報。
英尋詣義濟果得儀文。
即以所期日山北寺如法修設。
次日昏暮向者。
異人與十數輩來謝曰。
弟子秦莊襄王也。
指其徒曰。
此範睢。
此穰侯。
此白起。
此王剪。
此張儀。
此陳轸。
皆秦臣也。
各坐本罪幽囚陰府。
大夜冥冥無能救護。
昔梁武帝于金山寺設此齋。
時前代纣王之臣皆免所苦。
弟子爾時亦暫息苦。
然以獄情未決不得出離。
今蒙吾師設齋。
弟子與此徒輩并列國諸侯衆等。
皆乘善力将生人間。
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
言訖遂滅。
自是儀文布行天下。
作大利益([(廠-一)*臣*責]禅師葦江集)。
萬回法雲公 太宗貞觀六年五月五日。
生虢州阌鄉張氏。
至是鹹享四年帝度之為沙門。
回幼時緻兄書六千裡外。
朝往暮回。
因号萬回。
則天垂拱四年。
太後延回入宮。
賜以錦衣。
令宮女給侍。
長安二年回所至顯化。
玄宗在藩邸。
嘗私谒回。
回撫其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可自愛。
中宗神龍二年。
賜回号法雲公。
睿宗景雲二年十月。
诏回入宮館于集賢院。
給二美人奉事之。
十二月忽求阌鄉河水。
左右不可得。
回曰穴堂前地可得也。
回飲水畢湛然而逝。
壽八十歲。
賜司徒虢國公。
敕圖形集賢院(本傳)。
甲戌上元元年。
帝稱天皇。
後稱天後。
秋八月敕文武官。
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
四品服深绯金帶。
五品服淺绯金帶。
六品服深綠。
七品服淺綠并銀帶。
八品服深青。
九品服淺青并[石*俞]石帶。
庶人服黃銅鐵帶。
自非庶人不聽服黃(唐者車服志)。
五祖弘忍大師尊者 蕲川黃梅縣人也。
先為破頭山栽松道者。
嘗請于四祖曰。
法道可得聞乎。
祖曰。
汝已老。
脫有聞其能廣化邪。
傥若再來吾尚可遲汝。
道者去行水邊。
見一女子浣衣揖曰。
寄宿得否。
女曰。
我有父兄可往求之。
道者曰。
諾。
我則敢往求。
女首肯之。
道者回策歸山而化。
其女周氏季子辍孕。
父母大惡逐之。
女無所歸。
日庸紡裡中夕止衆館下。
已而生一子。
以為不祥。
抛濁港中。
明日溯流而上。
大驚遂舉之。
成童随母乞食。
裡中逢一智者。
歎曰。
此兒缺七種相不逮如來。
後遇四祖得度。
受其傳法。
嗣化于破頭山。
至是鹹亨二年有一居士盧慧能者。
自新州來參祖。
問曰。
何來。
盧曰嶺南。
祖曰。
欲須何事。
曰唯求作佛。
祖曰。
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
曰人有南北。
佛性豈然。
祖呵曰。
着槽廠去。
盧禮而退。
便入碓坊。
服勞杵臼間經餘八月。
祖知付授時至。
令衆各随意見以述一偈。
時會下七百餘僧。
上座神秀者學通内外衆所尊仰。
鹹推稱曰。
若非尊秀疇敢當之。
神秀聞譽書一偈于廊壁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祖見之贊歎曰。
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盧聞之乃曰。
美則美矣。
了則未了。
至夜盧躬秉燭請張日用别駕。
書一偈于秀偈之側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祖見偈已潛往碓坊問曰。
米白也未。
盧曰白也未經篩。
祖以杖三擊于碓。
盧即以三鼓入室。
祖告之曰。
諸佛出世以大事因緣故随機大小而引導之。
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
為之教門。
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
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菩提達磨祖師。
乃以東來。
東之益傳适至于我。
我今以是大法并其所受僧伽黎衣寶缽皆付于汝。
善保護之。
無使法絕。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盧受法已。
作禮問曰。
法則聞命。
衣缽複傳授乎。
祖曰。
昔達磨來自異域。
恐世未信其師承。
故以衣缽為驗。
今天下已知信矣。
可止于汝矣。
且當遠隐俟時行化。
所謂受衣之人命如懸絲也。
盧曰當往何所。
祖曰。
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盧禮足已即夕去之。
衆疑祖三日不上堂扣之。
祖曰。
吾道行矣。
問曰。
衣缽誰得耶。
祖曰。
能者得之。
衆議盧名能。
必彼得而往矣。
祖付衣法已複經四載。
當上元二年告衆曰。
吾今事畢。
時可行矣。
入室安坐而逝。
壽七十四。
建塔于黃梅之東山。
代宗谥号曰大滿禅師。
塔曰法雨(正宗記)。
丙子儀鳳元年 己卯調露元年。
庚辰永隆元年 辛巳開耀元年。
壬午永淳元年。
隐士孫思邈卒。
孫善莊老陰陽醫藥之術。
尤尊釋典。
稱孫真人。
癸未弘道元年。
十二月。
帝有疾。
丁巳崩。
甲子中宗即位。
尊天後為皇太後。
政事鹹取決焉 中宗立而廢之。
太後稱制。
佛頂尊勝陀羅尼 西域北印度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尊者。
此雲覺護。
初儀鳳元年來五台清涼山逢一叟。
問之曰。
爾何為來。
曰欲禮文殊。
叟曰。
曾持佛頂尊勝咒來否。
曰未也。
叟曰。
此土衆生犯殺盜淫妄四業者多。
能回取咒以流此土作大利益。
弟子當示師文殊所在。
言已忽不見。
波利乃返本國取咒至是。
弘道元年至長安。
有旨命杜行顗及日照三藏翻譯訖。
波利又将梵本。
訪西明寺僧順貞。
貞奏聞共譯之。
名尊勝陀羅尼。
乃第三出也。
與杜令譯者大同小異。
比諸衆譯此最弘布。
波利繼入五台。
後不知其所終(高僧傳)。
法苑珠林 凡一百卷。
賜入經藏流行。
法師玄晖所撰。
晖字道世。
至是弘道元年入寂。
則天 諱[昍/(宋-木+生)](之少反)姓武氏。
高宗後。
生中宗睿宗太平公主三人。
高宗崩中宗立。
尊為皇太後。
中宗元年二月戊午。
後廢中宗為廬陵王幽于别所。
己未立豫王旦(睿宗也)為皇帝。
政事決于太後。
居帝于别殿。
夏四月遷廬陵王于房州。
又遷均州。
九月甲寅赦天下。
改元光宅。
旗幟皆從金色。
八品以下舊青者更服碧色。
東都(洛陽也)改為神都。
宮名太初。
又改尚書省為文昌台。
左右仆射為左右相。
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
門下省為鸾台。
中書省為鳳閣。
侍中為納言。
中書令為内史。
禦史台為左肅政台。
增置右肅政台。
其餘省寺監率之名悉以義類改之。
太後稱制二十一年。
壽八十一歲(唐史) 光宅(一)垂拱(四)永昌(一)天授又改曰載初(二)長壽(二)延載(一)天冊萬歲又改證聖(一)萬歲通天又改萬歲登封(一)神功(一)聖曆(二)久視(一)長安(五)。
甲申正月。
中宗年曰嗣聖。
二月豫王立。
年曰文明。
九月甲寅改年曰光宅 光宅元年。
乙酉垂拱元年。
丙戌二年。
泉州黃守恭宅園桑樹忽生白蓮華。
因舍其宅為寺。
今開先寺是也(圖經)。
垂拱三年。
天竺沙門地婆诃羅此雲日照。
高宗儀鳳初至長安。
譯密嚴等經。
至是共譯十八部凡三十四卷。
太後親制序(本傳)。
己醜永昌元年 庚辰天授元年。
國号周 天授元年九月。
侍禦史傅遊蓻帥關中百姓詣阙上表。
請改國号周賜皇帝姓武氏。
太後可之。
乃禦則天樓赦天下。
以唐為周。
改元。
上尊号曰聖神皇帝。
以皇帝且為皇嗣賜姓武。
立武氏七廟于神都。
十一月庚辰朔日南至太後享萬象神宮赦天下。
始用周正。
以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
以十二月為臘月。
夏正月為一月。
秦宗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獻。
丁亥行之。
太後自名曌。
改诏曰制。
二月辛酉太後策貢士于洛城殿。
貢士殿試自此始。
至久視元年冬十月。
制複以正月為十一月。
一月為正月。
中宗神龍元年二月。
複國号唐。
郊廟社稷陵寝百官旗幟服色文字。
皆如永淳以前故事。
複以神都為東都。
北都為并州。
新造十二字者。
照為曌。
天為西。
地為[永/土]。
日為[○@乙]。
月為囝。
星為○君為[了-(丁-一)+(夙-歹+(王/口))]。
臣為惠。
載為風。
年為[十/((坐-(人*人)+(刀*刀))-土+十)]。
初為[夙-歹+熏]。
正為缶 令宰相撰時政記。
月送吏館。
時政記自此而始(唐書)。
壬辰長壽元年。
四月。
诏仁儉禅師入見。
師視太後。
良久雲。
會麼。
後雲不會。
師雲。
老僧持不語戒。
言訖而去。
翌日進短歌十九首。
後覽而嘉之。
厚加錫赉。
今唯了元歌一首存傳燈玉英集。
師即騰騰和尚也。
嗣嵩嶽慧安國師。
國師嗣五祖(傳燈)。
寶積經 南天竺國沙門達磨流支。
此雲法希。
初高宗聞其風。
開耀元年因西域使者诏敦請之。
至是來長安。
太後召見。
為改其名菩提流志。
此雲覺愛。
敕于佛授記寺譯經一十九部凡二十八卷。
中宗神龍二年。
志遂駕還京。
敕于西崇福寺譯寶積經。
帝親筆受。
睿宗景雲元年。
帝複于北苑白蓮花亭别開寶積會首。
帝亦親躬筆受。
王瑨賀知章等潤色。
中書陸象先魏知古監護。
禦筆制序标于經首。
玄宗開元元年。
志以所譯寶積經并舊譯合成一部百二十卷功畢。
志不複譯經。
專持誦修習禅觀。
開元十五年入滅。
壽一百五十六歲。
葬之日特給鹵簿羽儀。
塔于龍門西原。
追贈鴻胪大卿。
賜谥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
名德之重古未有也。
志前後譯經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八卷(舊唐史具載之)。
甲午延載元年。
乙未天冊萬歲元年。
正月辛巳。
太後加号慈氏。
改元證聖。
又加号天冊金輪大聖皇帝。
改年曰萬歲通天(唐書)。
法師義淨 諱義淨。
字文明。
茫陽(涿州也)張氏子。
髫龀出家為僧。
弱冠具戒。
高宗鹹亨二年。
三十七歲往西域求佛經。
孤征二十五年。
曆三十餘國。
至是乙未五月還至河洛。
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夾。
金剛座真容一鋪。
舍利三百粒。
太後親迎于上東門外。
奉安佛授記寺。
敕令翻譯。
初與實叉難陀翻華嚴經。
長安三年譯金光明最勝王等經百一羯磨等。
成均(大學名)助教許觀監護。
太後制新翻聖教序。
中宗神龍元年。
于東洛内道場譯孔雀王等經。
帝制序。
号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
二年随駕回長安。
敕于大薦福寺别置翻經院。
譯一切莊嚴王等經。
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盧粲潤文正字。
秘書監附馬都尉楊慎交監護。
中宗景龍二年。
召師入内同翻經。
僧九旬坐夏。
帝念居房州時祈念藥師。
乃命法師于大佛光殿譯藥師經二卷。
睿宗景雲元年。
師留大薦福寺。
譯浴像等經論二十部凡八十八卷。
學士李峤張說等潤色。
仆射韋巨源蘇瑰監護。
玄宗開元元年七月法師入寂。
壽七十九。
僧臘五十九。
敕給葬事。
塔洛京龍門北之高原。
法師前後譯經律論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儀傳等九卷。
師雖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教授學者(本傳)。
是年敕沙門明佺等刊定經目撰錄十五卷。
随大藏流行(本傳)。
華嚴經 太後聞于阗國有梵本華嚴大經。
遣使往求之。
并請善梵學者一人随經。
于是于阗國主以尊者實叉難陀此雲覺喜。
妙善華嚴宗旨遣應旨太後大悅。
是年三月。
诏入大遍空寺。
同菩提流志複禮法師等翻譯。
次移佛授記寺。
太後時幸其寺。
親究筆削。
施供食馔。
至聖曆二年十月譯新經成八十卷。
太後親制序文。
禦太極殿宣示百官。
長安四年。
實叉難陀出楞伽經七卷。
比之諸本尤為詳明。
難陀總譯經論一十九部凡一百七卷。
辭還于阗。
诏遣禦史霍嗣光送還本國(并見唐書舊史)。
至中宗景龍二年。
再诏難陀至京。
帝親迎勞備法儀。
送止薦福寺講演經旨。
睿宗景雲元年十月師入滅。
阇維舌根不壞。
诏送歸于阗建塔(本傳)。
丙申萬歲通天元年臘月甲申改元萬歲登封賢首教 釋法藏号賢首。
姓康。
康居國人。
風度奇正利智絕倫。
來長安尋應名僧義學之選。
屬玄奘法師譯經始預其間。
後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
初炖煌杜順法師。
隋文帝笃敬之。
傳華嚴法界觀與弟子智俨。
此晉譯華嚴也。
藏侍俨盡得其教。
至是傳譯。
藏首登其數。
實叉難陀譯于阗華嚴梵夾。
藏同義淨法師複禮法師皆預焉。
萬歲通天元年。
诏沙彌法藏于太原寺開示新譯華嚴宗旨。
白光自口而出。
有旨命京域十大德為藏授滿分戒。
賜号賢首。
诏入大遍空寺參譯。
長安元年。
诏賢首于東都佛授記寺講新華嚴經。
至華藏世界品大地震動。
即日召對長生殿問帝網十重六相之義。
藏敷宣有緒。
夫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
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别義網。
太後于此茫然未決。
藏乃指鎮殿金獅子為喻。
因撰義門徑捷易解。
号金獅子章。
列十門總别之相。
太後遂開悟其旨。
藏又為學不了者設巧方便。
取鑒十面八方安排。
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餘。
面面相對。
中安一佛像。
燃一炬以照之。
互影交光。
學者因曉刹海涉入無盡之義。
藏嘗著般若心經疏。
為時所貴。
天下流行。
又号康藏國師。
清涼大統國師澄觀。
以命世亞聖之才追宗賢首。
著華嚴疏論凡數百萬言。
圭峰宗密嗣之。
是為華嚴五祖。
大法淵源。
沛然洽于天下。
目為一念圓融具德宗賢首教(高僧傳)。
清涼國師。
法名澄觀。
姓夏侯氏。
越州山陰人也。
年十一依今應天山寶林寺霈禅師出家。
誦法華經。
十四歲遇恩得度。
隸名寶林。
肅宗乾元中。
依潤州栖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
依昙一隸南山律。
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
三論之盛于江表師之力也。
代宗大曆中。
于瓦棺寺傳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
溫習華嚴覆尋三論。
僅二十年。
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雜摩等經疏解。
又谒牛頭山忠禅師。
徑山欽禅師。
洛陽亡名禅師。
咨決南宗禅法。
複見慧雲禅師了北宗玄理。
以至翻習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昙.諸部異執四韋五明秘咒儀軌篇頌書蹤。
一皆博綜。
大曆十一年。
禮文殊于五台。
往峨眉拜普賢。
卻還五台居大華嚴寺。
專行方等忏法。
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
惙然長想。
況文殊主智。
普賢主理。
二聖合為毗盧遮那。
萬行兼通。
即大華嚴之義。
遂撰疏成二十卷。
德宗貞元七年。
河東節度使李自良。
請師于崇福寺講新疏。
德宗
以土德。
都長安。
玄宗改長安曰京兆府。
至肅宗改曰上都。
·高祖 ·太宗 ·高宗 ·則天 ·中宗 ·睿宗 ·玄宗 ·肅宗 ·代宗 ·德宗 ·順宗 ·憲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曰哀宗 濮王 朱全忠立之。
又鸩之。
在位一年。
曰天壽元年。
本紀不載濮王一年事。
高祖 諱淵。
字叔德。
隴西成紀人。
其祖虎與李弼等八人佐西魏。
皆為上柱國。
周闵帝受西魏禅。
追封唐國公。
虎生昞。
昞生淵。
皆襲封唐公。
淵仕隋。
至炀帝大業九年。
帝以衛尉少卿李淵為弘化郡留守。
關右十三郡皆受征發。
十二年正月。
诏以右骁衛将軍唐公李淵為大原留守。
十三年十一月。
李淵克長安立恭帝。
戊寅年三月。
隋恭帝诏唐王。
置丞相以下官。
加九錫。
隋炀帝江都兇問至長安。
五月恭帝禅位于唐。
唐玉即皇帝位。
在位九年。
壽七十歲武德(九)。
戊寅。
武德元年五月改元 罷郡置州。
以太守為刺史。
五月。
帝于朱雀門南衢建道場。
設無遮大會。
六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
太極殿七日行道。
散日設千僧齋供(辯正錄)。
八月。
金城薛舉卒。
太子仁杲立。
唐秦王世民以兵圍之。
仁杲出降。
薛氏滅。
九月。
李密降于唐。
初密據山東之地國号魏。
至十二月複叛去。
熊州行軍總管盛彥師邀擊之。
斬密及正伯當。
燕高開道據漁陽 鄭 王世充 夏窦建德稱王 五鳳元 涼李軌 安集二年 梁蕭銑稱帝 秦薛仁杲 定揚可汗天興二年 吳 梁梁氏 二年 楚朱氏 己卯武德二年。
燕 鄭 開明元年 夏 五鳳二年 涼 唐滅之 梁蕭氏 秦仁杲 唐滅之 定揚 吳興三年 吳 明政元年 梁 三年 楚 庚辰武德三年。
燕高氏 鄭王世充開明二年 夏 五鳳二年 梁蕭銑 定揚可汗 唐滅之 吳杜伏成 元年 梁梁氏 永隆四年 楚朱氏 帝造靈仙寺。
敕庶子李百藥撰碑。
敕造佥昌勝業慈悲證果四大集仙尼寺。
書經造像。
舍晉陽舊第為興聖寺。
并州造義興寺。
為太祖元皇帝元貞皇太後造栴檀像三軀。
于慈悲寺制十大德。
統舉僧尼(辨正錄)。
辛巳。
武德四年 行開元通寶錢。
學士歐陽詢撰文并書。
其文回環可讀也。
燕 鄭 唐滅之 夏 唐滅之 梁 唐滅之 漢東王 劉黑闼 吳杜氏 二年 梁 楚 六月。
太史令傅奕上廢佛法事十一條。
法師法琳對诏論之。
奕狀遂寝(辨正錄)。
壬午武德五年。
燕 漢 天造元年 吳 三年 梁 楚 張善安 癸未。
武德六年。
燕 漢 唐滅之 吳 四年 梁 唐滅之 楚 唐滅之 甲申。
武德七年。
燕 唐滅之 吳 唐滅之 武德七年二月。
改大總管為大都督府。
三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次尚書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内侍為六省。
次禦史台次太常至太府為九寺。
次将作監次國子學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衛至左右領衛為十四衛。
東宮置三師三少詹事及兩坊三寺于率府。
王公置府佐國官。
公主置邑司。
并為京職事官。
州縣鎮戍為外職事官。
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将仕郎二十八階為文散官。
骠騎大将軍至陪戎副尉三十一階為武散官。
上柱國至武騎尉十二等為勳官。
四月庚子朔頒新律令。
比隋開皇舊制增新格五十三條。
初定均田租庸調法。
凡民赀業分九等。
百戶為裡。
五裡為鄉。
四家為鄰。
四鄰為保。
在城邑者為坊。
田野者為村。
食祿之家無得與民争利。
工商雜類無預士伍。
男女始生為黃。
四歲為小。
十六為中。
二十為丁。
六十為老。
歲造計帳。
三年造戶籍(唐書)。
乙酉武德八年二月。
帝釋奠于國學。
置三座拟叙三宗。
召三教學者雲集。
釋慧乘高張義網辯論。
王臣悅服。
舉朝屬目。
丙戌武德九年二月。
太史令傅奕構道士李仲卿上十異九迷論貶量佛聖。
前後凡七上疏以毀教。
宰相蕭瑀庭斥傅奕。
四月帝以奕疏頒示諸僧。
有法師釋明概。
作決破傅奕謗佛毀僧事八條。
法師法琳著十喻九箴。
破李仲卿十異九迷之說。
門下典儀李師政著内德論三篇。
盛陳佛化之益。
五月诏下兼汰二教之濫者(唐書舊史)。
六月四日。
秦王世民以府兵平内難。
帝以秦王為皇太子。
大赦。
停前沙汰二教。
诏八月帝遜位太子。
太子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
高祖稱太上皇帝(本紀)。
太宗文皇帝 諱世民。
高祖第二子。
在位二十三年。
壽五十二 貞觀(二十三)。
丁亥貞觀元年春正月。
帝命京城僧尼。
并各于當寺七日行道。
齋供所須有司準給。
散齋之日。
總就大興善寺供養(辨正錄)。
帝謂傅奕曰。
佛道徼妙。
聖迹可師。
且報應顯然。
屢行征驗。
卿獨不悟其理何也。
奕對忤旨。
帝惡之。
自是終身不齒(唐舊史)。
斷屠置寺 帝是年舍終南山太和舊宮。
為高祖置龍田寺。
後為翠微寺。
帝以釋明瞻善識治方。
诏入内殿賜齋。
對诏廣陳帝王制禦之術。
叙釋門慈救為宗。
帝大悅。
因下敕年三月六日普斷屠殺。
于行陣之所皆置佛寺(辨正錄)。
戊子二年三月。
帝追念初平天下誅戮多人。
乃以禦服施諸寺僧忏禮薦度。
诏曰。
自隋末創義心存拯溺。
北征東伐凡所傷殪難可勝紀。
手所誅剪将近一千。
切以如來聖教深尚仁慈。
禁戒之科殺害為重。
受命有司京城諸寺。
為建齋行道七日七夜。
竭誠禮忏。
所有衣服并用檀舍。
冀三塗之難因斯解脫。
萬劫之苦藉此弘濟(唐史)。
九月帝诏曰。
今百谷資茂。
萬寶将成。
猶恐風雨失時。
子養無寄。
敢藉聰明外慈多祉。
宜為溥天億兆。
仰祈加祐。
可于京城及天下諸州寺觀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轉經行道。
每年正月七月例皆準此(辨正錄)。
戒律 法師玄琬。
是年帝诏入宮。
為妃嫔及皇太子諸王等授菩薩戒。
琬入滅于貞觀十年十二月。
遺表曰。
聖帝明王恭敬三寶。
沙門或者犯法不應與民同科。
乞付所屬以僧律治之。
并上安養論三德論。
帝嘉納之。
有诏傷悼。
遣太子臨吊。
敕有司給葬具。
唐敕葬沙門由琬始也。
仍于葬所建佛塔一區。
敕庶子李伯藥撰碑(高僧傳)。
已醜三年正月。
帝敕京城僧尼于當寺每月二七日行道。
轉仁王大雲等經以為常式(辨正錄) 三月诏大興善寺創開傳譯。
沙門玄谟等譯語。
崛多律師證譯。
法琳慧月等執筆承旨。
慧乘等證義。
敕仆射房玄齡給事杜正倫尚書李孝恭參助诠定。
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總知監護。
百司供給(釋教錄) 六月诏密州明淨禅師入京祈雨。
有旨度僧三百人(統紀) 诏以通義宮皇家舊宅宜為尼寺。
興聖為名(弘明集) 十一月敕勝光寺主僧珍。
就宮迎釋迦佛菩薩聖僧金剛繡像。
供養于勝光寺。
六年正月。
命諸寺大德四十九人三七日行道。
慶諸繡像散日齋供千僧。
王公行香(辨正錄)。
建寺 閏十二月。
帝念隋氏以來幽魂滞魄。
诏曰。
有隋失道。
九服沸騰。
朕親總元戎緻茲明罰。
切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镬。
八難之間永纏冰炭。
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
可于建義以來交兵之處。
為義士兇徒殒身滅陣者各建寺刹。
招延勝侶。
望法鼓所震變炎火于青蓮。
清梵所聞易苦海于甘露。
所司量定處所并立寺宇。
具為事條。
以聞稱朕矜哀之意(舊史) 次年壁壘鹹置伽藍。
破薛舉幽州立昭仁寺。
破王世充洛州立昭覺寺。
破劉武周汾州立弘濟寺。
破宋金剛晉州立慈雲寺。
破霍老生呂州立普濟寺。
破窦建德鄭州立等慈寺。
破劉黑闼洛州立昭福寺。
敕虞世南李伯藥褚遂良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分撰新寺碑志。
貞觀二十年帝征遼回。
為陣亡薦度。
幽州創闵忠閣寺(大典錄)。
庚寅。
帝謂常服未有差等。
八月诏自今三品以上服紫。
四品五品服绯。
六品七品服綠。
八品服青。
婦人從其夫色(唐書)。
三藏玄奘法師 貞觀三年冬往西域。
取未至佛經。
詣阙陳表。
帝不允。
師私遁自原州出玉關。
抵高昌葉護等國而去。
貞觀七年至中印度。
遇大乘居士受瑜伽師地。
入王舍城。
止那蘭陀寺。
從上方戒賢論師受瑜伽唯識宗旨。
留十年。
歸自王舍城。
貞觀十九年正月丙子至京師。
長安留守房玄齡表聞。
壬辰法師如洛陽(東都也)三月己亥見于儀鸾殿。
帝曰。
師去何不相報。
曰當去時表三上不蒙諒許。
乃辄私行。
帝曰。
師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朕甚嘉焉。
師因奏西域所護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
乞就洛陽嵩山少林寺為國宣譯。
帝曰。
朕頃為穆太後創弘福寺。
可就彼翻譯。
敕平章房玄齡專知監護。
資備所須一從天府。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
帝制法師新譯經大唐三藏聖教序。
時皇太子治睹聖序遂撰述聖記。
诏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
八月帝賜法師百金磨衲并寶剃刀。
法師奉表謝。
略曰。
忍辱之服彩合流霞。
智慧之刀铦逾切玉。
謹當衣以降煩惱之魔。
佩以斷塵勞之網。
高宗永徽三年。
法師于慈恩寺将建大塔奉安西取經論梵本。
表奏。
敕賜大内及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衣物助師營辦。
法師授以西域制度。
塔成高二百尺。
顯慶四年十月制以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诏法師居之。
次年師于玉華譯般若經。
麟德元年二月。
法師命弟子大乘光抄錄所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又召門人造像設齋與衆辭決。
令左右念彌勒如來。
初五日中夜右脅安卧而逝。
壽六十五。
帝辍朝三日。
敕斂以金棺銀椁。
四月塔于浐東原。
弟子神泰栖元會隐慧立明浚義褒大乘光皆法門龍象。
法師以西域戒賢論師處所得瑜伽師地唯識宗旨授窺基(本傳)。
牛頭山 法融禅師。
潤州延陵人也。
姓韋氏。
年十九學通經史。
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
忽一日歎曰。
儒道世典非究竟法。
般若正觀出世舟航。
遂隐茅山。
投師落發。
後入建康牛頭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宴坐觀心。
有百鳥獻華之異。
虎狼圍所居。
四祖攝度之(傳燈錄)。
辛卯五年。
帝為穆太後于慶善宮造慈德寺。
及于昭陵立瑤台寺。
敕法師玄琬。
于苑内德業寺為皇後寫佛藏經。
又于延興寺更造藏經。
并委琬監護。
壬辰六年。
诏以太原舊第為天宮寺。
追奉穆太後。
于台城西真安城内為穆太後又造寺。
亦名弘福(辨正錄) 癸巳七年敕禁堰寨取魚者。
并斷屠殺。
度僧尼三千人(辨正錄)。
貞觀九年四月。
太上皇崩。
十一月诏曰。
三乘結轍濟度為先。
八正歸依慈悲為主。
流智慧之海膏澤群生。
剪煩惱之林津梁品物。
任真體道理葉至仁。
妙果勝因事符積善。
朕欽若金輪恭膺寶命。
至德之訓無遠不思。
大聖之規無幽不察。
欲使人免蓋纏家臻仁壽。
比緣喪亂僧徒減少。
華台寶塔窺戶無人。
绀發青蓮栉風沐雨。
眷言凋毀良用怃然。
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
宜度僧尼數以三千為限。
其州有大小。
地有華夷。
當處所度多少。
有司詳定務取德業精明。
其往因減省還俗。
及私度白衣之徒。
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
必無人可取亦任其阙數比聞多有僧徒溺于流俗。
或假托鬼神妄傳妖怪。
或謬稱醫巫左道求利。
或灼鑽膚體駭俗驚愚。
或造詣官曹囑緻贓賄。
凡此等類大虧聖教。
朕情在護持。
必無寬貸。
自今宜令所司依附内律參以金科明為條制(唐書舊史)。
丙甲貞觀十年。
皇太子承幹問張士衡曰。
事佛營福其應如何。
對曰。
事佛在清淨仁恕。
如貪惏(力南反)驕虐。
雖傾财事之無損于禍。
且善惡必報若影赴形。
聖人之言備矣。
為君明。
為臣忠。
為子孝。
則福祚永。
反是則禍至矣。
士衡以此言矯太子心。
太子承幹終于失德。
貞觀十七年廢承幹為庶人。
立晉王治為皇太子。
氏族志 貞觀十二年正月。
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盧丁反)狐德棻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
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
帝不允。
乃更命刊定。
專以今朝品秩為高下。
于是以皇族為首。
外戚次之。
降崔民幹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
千六百五十一家。
頒于天下(唐書)。
杜順和尚 名法順。
生壅州杜氏。
少時隋文帝敬重給月俸供之。
至是帝素敬重。
常引入宮奉之如佛。
順集華嚴法界觀。
弟子智俨傳其教。
貞觀十四年五月順示寂(本傳)。
壬寅貞觀十六年五月。
帝為太穆皇後追福于弘福寺。
手疏願文曰。
聖哲之所尚者孝也。
仁人之所愛者親也。
朕幼荷鞠育之恩。
長蒙教養之訓。
蓼莪之念何日雲忘。
罔極之情昊天匪報。
興言永慕但切深哀。
欲報靡因唯憑冥助。
敬以絹二百疋奉慈悲大教。
倘至誠有感。
冀消過往之愆為善有因。
庶獲後緣之慶(弘明集)。
又敕為穆太後寫佛大藏經。
敕選法師十人挍正。
癸卯貞觀十七年二月。
帝問谏議大夫褚遂良曰。
舜造漆器谏者十餘人。
此何足谏。
對曰。
奢侈者危亡之本。
漆器不已。
将以金玉為之。
忠臣愛君必防其漸。
若禍亂已成無所複谏矣。
帝曰。
然朕有過。
卿亦當谏其漸。
帝曰。
人主唯有一心。
而攻之者甚衆。
或以勇力。
或以辯口。
或以謟谀或以奸詐。
或以嗜欲。
輻辏攻之。
各求自售以取寵祿。
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則危亡随之。
此其所以難也(帝紀)。
淩煙閣 帝命圖畫功臣。
趙公長孫無忌。
趙郡元王李孝恭。
萊成公杜如晦。
鄭文貞公魏征。
梁公房玄齡。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遲敬德。
衛公李靖。
宋公蕭瑀。
褒忠壯公段志玄。
夔公劉弘基。
蔣忠公屈突通。
鄖節公殷開山。
谯襄公柴紹。
邳襄公長孫順德。
鄖公張亮。
陳公侯君集。
郯襄公張公謹。
廬程知節。
永興文懿公虞世南。
渝襄公劉政會。
莒公唐儉。
英公李世績。
胡壯公秦叔寶于淩煙閣(忠義傳)。
豐幹禅師寒山拾得 豐幹垂迹天台山國清寺。
庵于藏殿西北隅。
乘一虎遊松徑。
見一子可年十歲。
扣之無家無姓。
師引之歸寺養于廚所。
号曰拾得。
有一貧士。
從寒岩來。
曰寒山子。
三人相得歡甚。
是年豐幹雲遊。
适闾丘胤來守台州。
俄患頭風。
豐幹至其家。
自謂善療其疾。
闾丘見之。
師持淨水灑之即愈。
問所從來。
曰天台國清。
曰彼有賢達否。
幹曰。
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宜就見之。
闾丘見之。
三日到寺訪豐幹遺迹。
谒二大士。
闾丘拜之。
二士走曰。
豐幹饒舌彌陀。
不識禮我何為。
遁入岩穴。
其穴自合。
寒拾有詩散題山林間。
寺僧集之成卷。
版行于世(國清寺記碑刻)。
遺教經 貞觀十八年。
帝敕曰。
如來滅度以末代澆浮付囑國王大臣護持佛法。
然僧尼出家戒行須備。
若縱情放逸觸途煩惱。
關涉人間動違經律。
既失如來玄妙之旨。
又虧國王受付之義。
遺教經是佛涅槃所說。
戒勒弟子甚為詳要。
末俗缁素并不崇奉。
大道将隐微言且絕。
永懷聖教用思弘闡。
宜令所司差書手十人。
多寫經本務盡施行。
其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刺史各付一卷。
若見僧尼業行與經文不同。
宜公私勸勉必使遵行(見唐書舊史并文館辭林)。
十九年二月。
帝自将伐高麗不克。
九月班師。
二十年三月車駕至長安。
釋智則者止辯才寺。
房居蕭然衆呼為狂者。
智則曰。
道他狂者不知自狂。
出家離俗隻貪衣食。
行住遮障鎖門鎖櫃。
種種聚斂役役不安。
此而非狂更無狂者。
乃撫掌大笑遽然而去(僧傳)。
風泾高王 釋法聰說法于浙西之蘇杭嘉興縣。
有神曰高王。
降其祝曰。
為我請聰法師來。
受菩薩戒。
居人依其言而請之戒訖。
又降祝曰。
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斷。
後若祈福可請僧衆在廟設齋行道。
曆二年。
秀州海鹽縣神曰。
鄱陽府君因常祭降祝曰。
為我請聰法師講涅槃經。
衆乃迎師就講。
神又降祝曰。
神道業障多有苦惱。
自聽法來身鱗甲内已息細蟲啖苦。
願為我請師更講大品。
師複為講之。
神降祝謝(高僧傳)。
貞觀二十二年。
帝自伐遼而還氣力不逮。
乃留神大教。
八月問玄奘法師曰。
欲植法門之益。
何所宜先。
奘曰。
衆生寝惑非慧莫啟。
慧芽抽植法為之資。
弘法須人度僧為最。
帝曰。
賜奘磨衲衣并寶力。
奘表謝具前本傳下。
九月乙卯诏曰。
隋季失禦。
天下分崩。
四海塗炭。
八埏鼎沸。
朕屬當戡亂親履兵鋒。
亟犯風霜宿于馬上。
頃加藥餌猶未痊除。
比日以來方遂平複。
豈非福善之緻耶。
京城及天下諸州寺各度僧五人。
時天下寺三千七百餘所。
度僧凡一萬七千餘人(唐舊史)。
皇太子治居春宮。
适天時陰晦體倦凄感。
追念母儀昊天罔極。
慈恩無際。
遂鸠材擇地創大慈恩寺。
為文德皇後追崇冥福。
至是十二月成。
又建浮圖。
诏選京城宿望五十大德。
各度侍者六人居新寺。
是月丙辰太子備寶車五十乘迎諸大德。
并彩亭寶刹數百具。
奉安新得梵夾諸經及瑞像舍利等。
敕太常九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華幡導引入寺。
帝禦安福門樓執罏緻敬。
經像過盡始罷。
皇情大悅。
高宗既即位。
親制大慈恩寺碑(唐典)。
己酉貞觀二十三年。
夏四月。
帝有疾。
五月崩。
六月大子即位。
八月葬文皇帝于昭陵。
廟号太宗(本紀)。
高宗 治。
字為善。
太宗第九子。
初封晉王。
在位三十四年。
壽五十六歲 永徽(六)顯慶(五)龍朔(三)麟德(二)幹封(二)總章(二)鹹亨(四)上元(二)儀鳳(三)調露(元)永隆(一)開耀(一)永淳(一)弘道(一)。
庚戌永徽元年辛亥二年。
四祖道信大師尊者 姓司馬氏。
世居河内。
徙居蕲州廣濟縣。
今淮西也。
生而超異。
幼慕空宗諸解脫門。
宛如宿習。
既嗣祖位。
脅不緻席僅六十年。
唐高祖武德七年住蕲之破頭山。
今雙峰山也。
貞觀中太宗聞其風三诏。
尊者不起。
又诏之。
帝謂使臣曰。
今複不從吾命即取首來。
使道上意。
師引頸待刃。
使者還奏之。
帝嘉歎慰谕甚厚。
至是尊者居山已二十載矣。
一日往黃梅縣。
路逢一小兒。
可七歲許。
問之曰。
汝何姓。
兒曰姓即有非常姓。
祖曰。
是何姓。
兒曰是佛性。
祖曰。
汝無姓耶。
兒曰姓空故無。
祖默識其法器。
令侍者至其母所。
乞令出家。
母以其宿緣故遂舍之。
祖為剃度名弘忍。
其後乃命曰。
昔如來傳正法眼轉至于我。
我今付汝并于衣缽。
聽吾偈。
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花生生大緣與信合。
當生生不生。
至是永徽二年閏九月四日。
誡門人曰。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
汝等各各護念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
壽七十二。
塔于本山。
明年四月八日塔戶自開。
儀相如生。
代宗大曆中谥曰大醫禅師。
塔曰慈雲(正宗記)。
尊者嘗至建康牛頭山。
攝融禅師列派曰旁出。
甲寅永徽五年。
帝特旨度沙彌窺基為大僧。
入大慈恩寺。
參譯經正義。
基鄂忠武公尉遲敬德猶子也。
居長安。
初玄奘法師就其父求之出家。
基每覽疏記過目成誦。
義亦頓解善大小乘。
從奘師受瑜伽唯識宗旨。
著論凡百部。
時号百本論師。
性豪侈每出必治三車。
經書食馔。
時呼之曰三車法師。
永淳元年入滅。
壽五十一。
有诏傷悼。
禦制畫像贊。
敕葬樊川北渠。
近奘法師之茔。
京兆終南山宣律師持律精嚴感天廚供養。
每薄基三車之玩。
基訪律師。
日過午天馔不至。
基辭去天乃來。
律師責以後時。
天曰。
适大乘菩薩在此。
翊衛嚴甚故無自而入。
律師聞之大驚。
于是遐迩增敬。
基公啟宗曰慈恩(本傳)。
慈恩教 初天竺國無著大士。
頻升知足天宮。
咨參慈氏唯識宗旨。
及其弟天親菩薩生西度羅閱國。
發明大乘。
遂相與制論。
天竺代有聖賢出弘其教。
至正法藏戒賢論師。
西天中印度人。
年一百有三歲。
居王舍城國之那蘭陀寺。
會三藏玄奘至。
賢遂以瑜伽師地唯識宗旨授。
奘東歸。
奘以授窺基。
基乃網羅舊說廣制疏論。
學者宗之。
謂之三車法相顯理宗慈恩教。
乙卯永徽六年十月。
帝命司空李績赍玺绶。
冊宸妃武氏為皇後。
廢王皇後。
初貞觀二年。
太宗召荊州都督武士[穫-禾+(尋-口+幾)](郁縛反)女入後宮為才人。
時年十四。
太史奏有女主之兆出之。
于感業寺為尼。
永徽五年帝召之入宮為昭儀。
今冊為皇後。
丙辰顯慶元年。
五月。
敕天下僧尼有犯國法者。
以僧律治之。
不得與民同科。
十一月天後生子。
号曰佛光王。
即中宗也。
十二月五日為佛光王度僧七人。
仍請玄奘法師。
為佛光王剃發為出家(唐書舊史)。
千歲寶掌和尚 西竺中印度人也。
生而拳左手。
七歲祝發乃展。
因名寶掌。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來至此土。
魏晉間東逝。
西入蜀禮普賢。
留大慈日誦般若等經。
有詠之者曰。
勞勞玉齒寒。
似迸寒泉急。
有時中夜坐。
階前鬼神泣。
一日謂衆曰。
吾有願住世千歲。
故以千歲稱之。
次遊五台。
徙居祝融峰之華嚴.黃梅之雙峰.廬山之東林。
尋抵建康會達磨入梁。
掌就扣其旨而有悟。
武帝高其道臘。
延之内庭。
未幾如吳。
有偈曰。
梁城遇導師。
參禅了心地。
飄零二浙遊。
更盡佳山水。
順流東下。
由千頃至天竺。
往鄮峰登太白。
穿雁宕盤礴于翠峰七十二庵。
[竺-二+面]赤城憩雲門法華諸暨漁浦赤符大岩。
太宗貞觀十五年。
返杭之飛來峰栖止之。
今中天竺寺也。
有行盡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稱道人遊之句。
後居浦江之寶岩。
至是丁巳顯慶二年正旦。
手塑一像九日像成。
問其徒慧雲曰。
肖誰。
雲曰與和尚無異。
即沐浴趺坐謂雲曰。
吾住世已□千七十二年。
今謝世。
聽吾偈曰。
本來無生死。
今亦示生死。
我得去住心。
他生複來此。
言訖而逝。
後五十四年。
刺浮長老自雲門至塔所。
禮曰。
冀塔戶開少選塔戶果啟其骨連環若黃金。
浮即持往秦望山建塔焉。
玄宗開元中。
慧雲門人宗一者。
嘗勒石識其行實雲(傳燈錄)。
戊午顯慶三年六月十二日。
帝創西明寺成。
十三日帝出繡像長幡送寺次奉。
尋召僧道各七人入百福殿。
共談名理以相啟沃。
複各賜坐論議。
全文備載南山宣律師論衡。
七月诏迎玄奘法師入居西明寺。
四年十月。
帝以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
诏奘法師居之。
五年帝幸東都。
敕召僧義褒慧立等赴洛京。
見帝于合壁殿。
叙論稱旨。
留住東都淨土寺(僧傳)。
辛酉龍朔元年九月。
帝幸高祖舊第天宮寺。
設齋僧侶(方志)。
釋彥悰撰大唐京寺錄傳十卷。
鋪述三寶靈迹焉(弘明集)。
明解 長安普光寺僧明解者。
姓姚氏。
性聰敏。
琴詩書畫為時獨絕。
每欣俗網不樂道門。
殢酒荒情。
顯慶三年帝造西明寺成。
敕靈潤法師擇人居之。
時有僚采數人。
共薦明解。
潤法師曰。
公等宜求戒定慧學增長福田。
何乃酒客畫師以當洪寄。
官采愧退。
明解懷憾。
俄而帝征四科。
不問道俗。
明解應诏。
自舉射策升第。
喜不自勝。
遂乃歸俗頗有餘言。
未幾染疾。
見數十人執猛炬迎解。
明解大怖言未終而卒。
是年八月也。
後托夢于相州淨土寺僧智整曰。
明解宿無福業。
不遵内教。
今受大罪非常饑乏。
傥有故人之情。
頗能惠一餐否。
智整許諾。
及寤遂為設食。
至夜才卧。
即見明解來愧謝之。
逾二年。
又托夢于畫工張生曰。
我以不信佛法。
今大受苦痛。
努力為我寫三二卷經。
執手殷勤。
賦詩言别。
教畫工讀十八遍令記之。
寤乃憶其詩曰。
握手不能别。
撫膺還自傷。
痛矣時陰短。
悲哉泉路長。
松林驚野吹。
荒隧落寒霜。
言離何以贈。
留心内典章。
其畫工素不識字。
乃倩人錄之示明解知友。
皆曰。
是明解文體不惑。
見聞者莫不測然哀感(見法苑珠林并冥報錄)。
壬戌龍朔二年。
二月改百官名。
以門下省為東台。
中書省為西台。
尚書省為中台。
侍中為左相。
中書令為右相。
仆射為匡正。
左右丞為肅機。
尚書為大常伯。
侍郎為少常伯。
其餘二十四司禦史台九寺七監十六衛。
并以義訓更其名。
職任如故(唐書)。
并州大像 并州是太原路。
今改冀甯路。
帝及後初幸并州童子寺。
大像高十七丈。
七月遣使送袈裟于像。
像放光明。
帝悅(法苑珠林)。
善導和尚 入京化人修淨士業。
念阿彌陀佛。
說法光明寺。
是年入滅。
泗洲僧伽大士 初自碎葉國遊于西涼。
是年顯化洛陽。
或問師何姓。
士曰姓何。
曰何國人。
士曰何國人。
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诏番僧有樂住者。
所在配住。
時大士不欲異凡。
乃隸名楚州(今淮安路)龍興寺。
澹如也或宴坐于深房。
或振錫于長路。
中宗景龍二年。
诏大士自準寺入宮。
帝稱第子。
三台問法。
百辟歸心。
館于薦福寺。
在京數月。
天時忽大早。
帝請大士内殿祈雨。
甘澤随沾。
帝為度慧俨慧岸木叉三人為侍者。
帝為書大士所居寺額。
曰普光王。
先送歸淮。
睿宗景雲元年三月。
大士示寂。
壽八十三。
敕奉全身歸泗洲普光王寺。
塑身建塔。
帝問聖士萬回曰。
僧伽何如人。
回曰觀音大士化身耳。
大士初三十年在于本國。
五十三年行化此方。
顯應度緣凡二十七處。
神迹靈異人共瞻仰。
殿宇塔廟在處供養(本傳碑志)。
乙醜麟德二年。
益州法聚寺有張僧繇所畫地藏菩薩像。
至是七月寺僧傳本放光。
展轉圖者悉放光明(大藏法苑珠林)。
九世同居 麟德二年十月。
車駕幸東都(洛陽也)。
祀昊天上帝于泰山。
十一月至籌張。
幸張公藝宅。
公蓻九世同居。
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
帝問所以共居之故。
公蓻書忍字百餘以進。
帝善之乃賜以缣帛(唐書)。
壽張隸大原。
今冀甯路也。
終南山宣律師 丁卯幹封二年十月初三日。
律師入滅于長安西明寺。
律師諱道宣。
生京兆錢氏。
父吏部尚書申。
母夢月輪貫懷而孕。
又夢梵僧語之曰。
所孕者梁之祐律師也。
及長出家以律自持。
感天送馔侍衛。
暮年以戒壇未合律躬白負土準律新之。
律師行道中夜臨砌蹶且仆。
有少年介胄擁衛之。
律師問汝為誰。
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張瓊也。
以師戒德故來給衛耳。
律師問以世尊在世及滅度時事。
瓊一一為言之。
及别授律師以佛牙餌藥修合之方。
今市肆天王補心圓是也。
忏筵行人日用之。
天神降靈不一傳流問答。
律師集之。
題曰感天侍應傳。
律師撰内典錄三寶感應錄.佛道論衡.釋迦譜.四分羯磨.續高僧傳.廣弘明集.八部八十一卷。
并行于世。
律師示寂。
高宗有诏傷悼。
敕天下寺圖形塑像。
以為标範奉祀。
穆宗制贊曰。
代有覺人。
為如來使。
龍魔歸降。
嶽神奉事。
聲飛五天。
辭驚萬古。
金烏西沈。
佛日東舉。
稽首歸依。
肇律宗主。
懿宗鹹通十一年。
谥号曰澄照律師(本傳)。
南山教 始自優婆離尊者。
于世尊滅後。
集四部衆結集毗尼藏。
優婆離口誦聖言十番。
衆證無差。
然後宣布。
三國魏邵陵厲公嘉平二年。
西竺沙門昙柯羅至洛陽。
始出僧祇戒本。
東晉安帝義熙三年。
天竺沙門佛陀耶舍尊者以十誦律來。
自是中夏律儀始備。
拓跋魏聰律師等世禀傳之。
至是宣律師持守奉謹。
諸天送食護衛。
弘其儀度律藏。
遂赫奕天下。
謂之行事防非止惡宗。
弘道之師。
中印度優婆離尊者。
南天竺昙柯羅尊者。
中印度佛陀耶舍尊者。
聰律師。
光統律師。
雲晖願律師。
樂洪雲律師。
隋洪遵律師。
文帝師之。
智首律師。
南山宣律師。
文綱律師唐光州人。
道岸律師中宗尊之。
圖形林光宮。
禦制贊語見景龍三年。
太亮律師昙一律師南陽張氏唐道澄律師。
德宗賜号曰大圓律師。
慧欽律師洪州徐氏。
戊辰總章元年 己巳二年。
庚午鹹享元年 辛未二年。
水陸儀文 鹹享二年三月。
長安法海寺英禅師有異人來谒曰。
弟子知有水陸齋。
可以利益幽冥。
自梁武殁後。
因循不行。
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
藏此儀文。
願師往求。
以來月十五于山北寺如法修設。
苟釋狴牢敢不知報。
英尋詣義濟果得儀文。
即以所期日山北寺如法修設。
次日昏暮向者。
異人與十數輩來謝曰。
弟子秦莊襄王也。
指其徒曰。
此範睢。
此穰侯。
此白起。
此王剪。
此張儀。
此陳轸。
皆秦臣也。
各坐本罪幽囚陰府。
大夜冥冥無能救護。
昔梁武帝于金山寺設此齋。
時前代纣王之臣皆免所苦。
弟子爾時亦暫息苦。
然以獄情未決不得出離。
今蒙吾師設齋。
弟子與此徒輩并列國諸侯衆等。
皆乘善力将生人間。
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
言訖遂滅。
自是儀文布行天下。
作大利益([(廠-一)*臣*責]禅師葦江集)。
萬回法雲公 太宗貞觀六年五月五日。
生虢州阌鄉張氏。
至是鹹享四年帝度之為沙門。
回幼時緻兄書六千裡外。
朝往暮回。
因号萬回。
則天垂拱四年。
太後延回入宮。
賜以錦衣。
令宮女給侍。
長安二年回所至顯化。
玄宗在藩邸。
嘗私谒回。
回撫其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可自愛。
中宗神龍二年。
賜回号法雲公。
睿宗景雲二年十月。
诏回入宮館于集賢院。
給二美人奉事之。
十二月忽求阌鄉河水。
左右不可得。
回曰穴堂前地可得也。
回飲水畢湛然而逝。
壽八十歲。
賜司徒虢國公。
敕圖形集賢院(本傳)。
甲戌上元元年。
帝稱天皇。
後稱天後。
秋八月敕文武官。
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
四品服深绯金帶。
五品服淺绯金帶。
六品服深綠。
七品服淺綠并銀帶。
八品服深青。
九品服淺青并[石*俞]石帶。
庶人服黃銅鐵帶。
自非庶人不聽服黃(唐者車服志)。
五祖弘忍大師尊者 蕲川黃梅縣人也。
先為破頭山栽松道者。
嘗請于四祖曰。
法道可得聞乎。
祖曰。
汝已老。
脫有聞其能廣化邪。
傥若再來吾尚可遲汝。
道者去行水邊。
見一女子浣衣揖曰。
寄宿得否。
女曰。
我有父兄可往求之。
道者曰。
諾。
我則敢往求。
女首肯之。
道者回策歸山而化。
其女周氏季子辍孕。
父母大惡逐之。
女無所歸。
日庸紡裡中夕止衆館下。
已而生一子。
以為不祥。
抛濁港中。
明日溯流而上。
大驚遂舉之。
成童随母乞食。
裡中逢一智者。
歎曰。
此兒缺七種相不逮如來。
後遇四祖得度。
受其傳法。
嗣化于破頭山。
至是鹹亨二年有一居士盧慧能者。
自新州來參祖。
問曰。
何來。
盧曰嶺南。
祖曰。
欲須何事。
曰唯求作佛。
祖曰。
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
曰人有南北。
佛性豈然。
祖呵曰。
着槽廠去。
盧禮而退。
便入碓坊。
服勞杵臼間經餘八月。
祖知付授時至。
令衆各随意見以述一偈。
時會下七百餘僧。
上座神秀者學通内外衆所尊仰。
鹹推稱曰。
若非尊秀疇敢當之。
神秀聞譽書一偈于廊壁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祖見之贊歎曰。
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盧聞之乃曰。
美則美矣。
了則未了。
至夜盧躬秉燭請張日用别駕。
書一偈于秀偈之側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祖見偈已潛往碓坊問曰。
米白也未。
盧曰白也未經篩。
祖以杖三擊于碓。
盧即以三鼓入室。
祖告之曰。
諸佛出世以大事因緣故随機大小而引導之。
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
為之教門。
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
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菩提達磨祖師。
乃以東來。
東之益傳适至于我。
我今以是大法并其所受僧伽黎衣寶缽皆付于汝。
善保護之。
無使法絕。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盧受法已。
作禮問曰。
法則聞命。
衣缽複傳授乎。
祖曰。
昔達磨來自異域。
恐世未信其師承。
故以衣缽為驗。
今天下已知信矣。
可止于汝矣。
且當遠隐俟時行化。
所謂受衣之人命如懸絲也。
盧曰當往何所。
祖曰。
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盧禮足已即夕去之。
衆疑祖三日不上堂扣之。
祖曰。
吾道行矣。
問曰。
衣缽誰得耶。
祖曰。
能者得之。
衆議盧名能。
必彼得而往矣。
祖付衣法已複經四載。
當上元二年告衆曰。
吾今事畢。
時可行矣。
入室安坐而逝。
壽七十四。
建塔于黃梅之東山。
代宗谥号曰大滿禅師。
塔曰法雨(正宗記)。
丙子儀鳳元年 己卯調露元年。
庚辰永隆元年 辛巳開耀元年。
壬午永淳元年。
隐士孫思邈卒。
孫善莊老陰陽醫藥之術。
尤尊釋典。
稱孫真人。
癸未弘道元年。
十二月。
帝有疾。
丁巳崩。
甲子中宗即位。
尊天後為皇太後。
政事鹹取決焉 中宗立而廢之。
太後稱制。
佛頂尊勝陀羅尼 西域北印度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尊者。
此雲覺護。
初儀鳳元年來五台清涼山逢一叟。
問之曰。
爾何為來。
曰欲禮文殊。
叟曰。
曾持佛頂尊勝咒來否。
曰未也。
叟曰。
此土衆生犯殺盜淫妄四業者多。
能回取咒以流此土作大利益。
弟子當示師文殊所在。
言已忽不見。
波利乃返本國取咒至是。
弘道元年至長安。
有旨命杜行顗及日照三藏翻譯訖。
波利又将梵本。
訪西明寺僧順貞。
貞奏聞共譯之。
名尊勝陀羅尼。
乃第三出也。
與杜令譯者大同小異。
比諸衆譯此最弘布。
波利繼入五台。
後不知其所終(高僧傳)。
法苑珠林 凡一百卷。
賜入經藏流行。
法師玄晖所撰。
晖字道世。
至是弘道元年入寂。
則天 諱[昍/(宋-木+生)](之少反)姓武氏。
高宗後。
生中宗睿宗太平公主三人。
高宗崩中宗立。
尊為皇太後。
中宗元年二月戊午。
後廢中宗為廬陵王幽于别所。
己未立豫王旦(睿宗也)為皇帝。
政事決于太後。
居帝于别殿。
夏四月遷廬陵王于房州。
又遷均州。
九月甲寅赦天下。
改元光宅。
旗幟皆從金色。
八品以下舊青者更服碧色。
東都(洛陽也)改為神都。
宮名太初。
又改尚書省為文昌台。
左右仆射為左右相。
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
門下省為鸾台。
中書省為鳳閣。
侍中為納言。
中書令為内史。
禦史台為左肅政台。
增置右肅政台。
其餘省寺監率之名悉以義類改之。
太後稱制二十一年。
壽八十一歲(唐史) 光宅(一)垂拱(四)永昌(一)天授又改曰載初(二)長壽(二)延載(一)天冊萬歲又改證聖(一)萬歲通天又改萬歲登封(一)神功(一)聖曆(二)久視(一)長安(五)。
甲申正月。
中宗年曰嗣聖。
二月豫王立。
年曰文明。
九月甲寅改年曰光宅 光宅元年。
乙酉垂拱元年。
丙戌二年。
泉州黃守恭宅園桑樹忽生白蓮華。
因舍其宅為寺。
今開先寺是也(圖經)。
垂拱三年。
天竺沙門地婆诃羅此雲日照。
高宗儀鳳初至長安。
譯密嚴等經。
至是共譯十八部凡三十四卷。
太後親制序(本傳)。
己醜永昌元年 庚辰天授元年。
國号周 天授元年九月。
侍禦史傅遊蓻帥關中百姓詣阙上表。
請改國号周賜皇帝姓武氏。
太後可之。
乃禦則天樓赦天下。
以唐為周。
改元。
上尊号曰聖神皇帝。
以皇帝且為皇嗣賜姓武。
立武氏七廟于神都。
十一月庚辰朔日南至太後享萬象神宮赦天下。
始用周正。
以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
以十二月為臘月。
夏正月為一月。
秦宗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獻。
丁亥行之。
太後自名曌。
改诏曰制。
二月辛酉太後策貢士于洛城殿。
貢士殿試自此始。
至久視元年冬十月。
制複以正月為十一月。
一月為正月。
中宗神龍元年二月。
複國号唐。
郊廟社稷陵寝百官旗幟服色文字。
皆如永淳以前故事。
複以神都為東都。
北都為并州。
新造十二字者。
照為曌。
天為西。
地為[永/土]。
日為[○@乙]。
月為囝。
星為○君為[了-(丁-一)+(夙-歹+(王/口))]。
臣為惠。
載為風。
年為[十/((坐-(人*人)+(刀*刀))-土+十)]。
初為[夙-歹+熏]。
正為缶 令宰相撰時政記。
月送吏館。
時政記自此而始(唐書)。
壬辰長壽元年。
四月。
诏仁儉禅師入見。
師視太後。
良久雲。
會麼。
後雲不會。
師雲。
老僧持不語戒。
言訖而去。
翌日進短歌十九首。
後覽而嘉之。
厚加錫赉。
今唯了元歌一首存傳燈玉英集。
師即騰騰和尚也。
嗣嵩嶽慧安國師。
國師嗣五祖(傳燈)。
寶積經 南天竺國沙門達磨流支。
此雲法希。
初高宗聞其風。
開耀元年因西域使者诏敦請之。
至是來長安。
太後召見。
為改其名菩提流志。
此雲覺愛。
敕于佛授記寺譯經一十九部凡二十八卷。
中宗神龍二年。
志遂駕還京。
敕于西崇福寺譯寶積經。
帝親筆受。
睿宗景雲元年。
帝複于北苑白蓮花亭别開寶積會首。
帝亦親躬筆受。
王瑨賀知章等潤色。
中書陸象先魏知古監護。
禦筆制序标于經首。
玄宗開元元年。
志以所譯寶積經并舊譯合成一部百二十卷功畢。
志不複譯經。
專持誦修習禅觀。
開元十五年入滅。
壽一百五十六歲。
葬之日特給鹵簿羽儀。
塔于龍門西原。
追贈鴻胪大卿。
賜谥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
名德之重古未有也。
志前後譯經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八卷(舊唐史具載之)。
甲午延載元年。
乙未天冊萬歲元年。
正月辛巳。
太後加号慈氏。
改元證聖。
又加号天冊金輪大聖皇帝。
改年曰萬歲通天(唐書)。
法師義淨 諱義淨。
字文明。
茫陽(涿州也)張氏子。
髫龀出家為僧。
弱冠具戒。
高宗鹹亨二年。
三十七歲往西域求佛經。
孤征二十五年。
曆三十餘國。
至是乙未五月還至河洛。
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夾。
金剛座真容一鋪。
舍利三百粒。
太後親迎于上東門外。
奉安佛授記寺。
敕令翻譯。
初與實叉難陀翻華嚴經。
長安三年譯金光明最勝王等經百一羯磨等。
成均(大學名)助教許觀監護。
太後制新翻聖教序。
中宗神龍元年。
于東洛内道場譯孔雀王等經。
帝制序。
号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
二年随駕回長安。
敕于大薦福寺别置翻經院。
譯一切莊嚴王等經。
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盧粲潤文正字。
秘書監附馬都尉楊慎交監護。
中宗景龍二年。
召師入内同翻經。
僧九旬坐夏。
帝念居房州時祈念藥師。
乃命法師于大佛光殿譯藥師經二卷。
睿宗景雲元年。
師留大薦福寺。
譯浴像等經論二十部凡八十八卷。
學士李峤張說等潤色。
仆射韋巨源蘇瑰監護。
玄宗開元元年七月法師入寂。
壽七十九。
僧臘五十九。
敕給葬事。
塔洛京龍門北之高原。
法師前後譯經律論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儀傳等九卷。
師雖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教授學者(本傳)。
是年敕沙門明佺等刊定經目撰錄十五卷。
随大藏流行(本傳)。
華嚴經 太後聞于阗國有梵本華嚴大經。
遣使往求之。
并請善梵學者一人随經。
于是于阗國主以尊者實叉難陀此雲覺喜。
妙善華嚴宗旨遣應旨太後大悅。
是年三月。
诏入大遍空寺。
同菩提流志複禮法師等翻譯。
次移佛授記寺。
太後時幸其寺。
親究筆削。
施供食馔。
至聖曆二年十月譯新經成八十卷。
太後親制序文。
禦太極殿宣示百官。
長安四年。
實叉難陀出楞伽經七卷。
比之諸本尤為詳明。
難陀總譯經論一十九部凡一百七卷。
辭還于阗。
诏遣禦史霍嗣光送還本國(并見唐書舊史)。
至中宗景龍二年。
再诏難陀至京。
帝親迎勞備法儀。
送止薦福寺講演經旨。
睿宗景雲元年十月師入滅。
阇維舌根不壞。
诏送歸于阗建塔(本傳)。
丙申萬歲通天元年臘月甲申改元萬歲登封賢首教 釋法藏号賢首。
姓康。
康居國人。
風度奇正利智絕倫。
來長安尋應名僧義學之選。
屬玄奘法師譯經始預其間。
後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
初炖煌杜順法師。
隋文帝笃敬之。
傳華嚴法界觀與弟子智俨。
此晉譯華嚴也。
藏侍俨盡得其教。
至是傳譯。
藏首登其數。
實叉難陀譯于阗華嚴梵夾。
藏同義淨法師複禮法師皆預焉。
萬歲通天元年。
诏沙彌法藏于太原寺開示新譯華嚴宗旨。
白光自口而出。
有旨命京域十大德為藏授滿分戒。
賜号賢首。
诏入大遍空寺參譯。
長安元年。
诏賢首于東都佛授記寺講新華嚴經。
至華藏世界品大地震動。
即日召對長生殿問帝網十重六相之義。
藏敷宣有緒。
夫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
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别義網。
太後于此茫然未決。
藏乃指鎮殿金獅子為喻。
因撰義門徑捷易解。
号金獅子章。
列十門總别之相。
太後遂開悟其旨。
藏又為學不了者設巧方便。
取鑒十面八方安排。
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餘。
面面相對。
中安一佛像。
燃一炬以照之。
互影交光。
學者因曉刹海涉入無盡之義。
藏嘗著般若心經疏。
為時所貴。
天下流行。
又号康藏國師。
清涼大統國師澄觀。
以命世亞聖之才追宗賢首。
著華嚴疏論凡數百萬言。
圭峰宗密嗣之。
是為華嚴五祖。
大法淵源。
沛然洽于天下。
目為一念圓融具德宗賢首教(高僧傳)。
清涼國師。
法名澄觀。
姓夏侯氏。
越州山陰人也。
年十一依今應天山寶林寺霈禅師出家。
誦法華經。
十四歲遇恩得度。
隸名寶林。
肅宗乾元中。
依潤州栖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
依昙一隸南山律。
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
三論之盛于江表師之力也。
代宗大曆中。
于瓦棺寺傳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
溫習華嚴覆尋三論。
僅二十年。
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雜摩等經疏解。
又谒牛頭山忠禅師。
徑山欽禅師。
洛陽亡名禅師。
咨決南宗禅法。
複見慧雲禅師了北宗玄理。
以至翻習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昙.諸部異執四韋五明秘咒儀軌篇頌書蹤。
一皆博綜。
大曆十一年。
禮文殊于五台。
往峨眉拜普賢。
卻還五台居大華嚴寺。
專行方等忏法。
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
惙然長想。
況文殊主智。
普賢主理。
二聖合為毗盧遮那。
萬行兼通。
即大華嚴之義。
遂撰疏成二十卷。
德宗貞元七年。
河東節度使李自良。
請師于崇福寺講新疏。
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