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三

關燈
帝以子魏王繼岌樞密使郭崇韬伐蜀。

    蜀主王衍輿榇衘璧出降。

    孟知祥者字保盛。

    邢州龍岡人。

    樞密使郭崇韬于知祥有引薦舊恩。

    将行言于帝曰。

    孟知祥信厚有謀。

    此行得四川而求帥。

    無逾此人者。

    帝可之。

    大軍乃西行入散關倍道而進攻蜀降。

    崇韬乃以知祥為西川節度使鎮成都。

    明宗長興四年封蜀王。

    潞王清泰元年即皇帝位而殂。

    子昶嗣立。

    建元明德。

    國号蜀。

    至宋太祖乾德三年降于宋。

    合四十一年國除。

     漢有白龍現于漢宮。

    漢主改元白龍。

    更名龔(司馬通鑒)。

     明宗 諱亶。

    本名嗣源。

    北狄人。

    莊宗養以為子。

    從莊宗征伐。

    屢立大功。

    丙戌年正月。

    趙在禮反于邺。

    莊宗命李嗣源讨之。

    三月嗣源至邺都。

    從馬直軍士張破敗作亂。

    兵逼中軍。

    嗣源叱問之。

    對曰。

    主上棄恩任威雲克城之後盡坑魏搏之軍。

    我輩畏死耳。

    今衆議請主上帝河南。

    令公帝河北。

    嗣源泣谕之。

    衆軍不從。

    嗣源婿石敬塘曰。

    夫事成于果決而敗于猶豫。

    嗣源乃令安重誨移檄會兵。

    軍勢大盛。

    李紹榮請莊宗幸關東招撫之。

    駕至萬勝鎮。

    聞嗣源已據大梁。

    諸軍離叛。

    即命旋師歸入洛陽。

    四月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

    不知睦王存義已死。

    欲奉之作亂。

    帥所部兵攻興教門。

    緣城而入。

    近臣宿将釋甲潛遁。

    獨李彥卿何福進王全斌等十餘人力戰。

    莊宗中流矢。

    鷹坊人善友扶莊宗自門樓下至绛霄殿庑下抽矢渴懑須臾殂。

    李彥卿等恸哭而去。

    左右皆散。

    善友焚帝屍。

    己醜嗣源入洛陽止于私第。

    拾莊宗骨于灰燼中而殡之。

    百官三上箋請嗣源監國許之。

    有司議即位禮。

    李紹真孔循以唐運盡宜自建國号。

    監國不從。

    吏部尚書李琪曰。

    若改國号則先帝遂為路人。

    梓官安所托乎。

    前代以旁支入繼多矣。

    宜用嗣子柩前即位之禮衆從之。

    監國乃于柩前即皇帝位。

    年已六十歲。

    改元天成。

    每夕于宮中焚香告天。

    願早生聖人為生民主。

    天成二年春正月更名亶。

    在位八年。

    壽終六十七天成(四)長興(四)。

     丙戌天成元年 契丹天贊六年。

    蜀禅月大師貫休是年卒。

     趙      鳳翔 繼曮  吳越國 寶正元年  楚 荊南  吳 順義六年  閩國延鈞天寶元年  蜀節度 孟知祥  漢 白龍二年 昭武節度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

    立宮殿置百官。

    威儀文物皆效天子之制。

    追尊其父王審知曰昭武王。

    是歲審知養子延禀弑延翰。

    衆推其弟延鈞為留後。

     丁亥天成二年 契丹太祖阿保機殂 德光天顯元年。

     趙      鳳翔  吳越 寶正二年  楚建國 荊南  吳即帝位乾貞元年  閩 天寶二年  蜀  漢 白龍三年 契丹太祖崩于天贊六年秋七月。

    在位十一年。

    太宗立。

    諱德光。

    太祖第二子。

    母曰述律氏。

    治二十二年。

    立晉滅唐。

    改契丹曰大遼。

    嘗于所居大部落建天雄寺以奉佛。

    有契丹太祖阿保機像。

     秋八月。

    楚王馬殷始建國。

    立宮殿置百官皆如天子。

    或微又改。

    其翰林學士曰文苑學士。

    知制诰曰知辭制。

    樞密院曰左右機要司。

    陛下稱之曰殿下。

    令曰教。

     十一月淮南吳王楊氏即皇帝位。

    吳丞相徐溫卒。

    吳主以其子知诰都督中外諸軍事。

    知诰本姓李。

    唐昭宗乾甯二年。

    楊行密攻濠州。

    軍士掠徐州得之。

    生八歲。

    行密養以為子。

    行密長子渥憎之。

    行密謂其将徐溫曰。

    此兒質狀偉識頗異于人。

    吾度渥必不能容。

    今賜汝為子。

    溫名之曰知诰。

    知诰事溫勤孝過于諸子。

    溫是以愛之使掌家事。

    及長喜書善射。

    識度英性。

    行密謂溫曰。

    知诰俊傑諸将子皆不及也。

    至晉高祖天福二年受吳禅。

     戊子天成三年 契丹天顯二年。

     趙      鳳翔  吳越 寶正三年  楚 荊南 高季興卒  吳 乾貞三年  閩延鈞  蜀孟氏  漢 大有元年 閩主延鈞度民二萬為僧。

    由是閩中多僧(見五代舊史閩世家) 是年十二月。

    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卒。

    命其子從誨權知軍府事。

    從誨上表求内附。

    诏以從誨為荊南節度使。

     漳州羅漢院禅師。

    名桂琛。

    生常山李氏。

    隸本府萬歲寺無相大師披剃。

    登戒得法于玄沙備禅師。

    師秘重大法痛自韬晦。

    漳州牧王公請住城西石山地藏十餘年。

    遷止羅漢院。

    破垣敗箦。

    師處之恬如也。

    援法眼益。

    至是天成三年入寂。

    壽六十二。

    荼毗舍利建塔于院之西隅。

    敕谥真應禅師(傳燈錄)。

     己醜天成四年 契丹天顯三年。

     趙      鳳翔  吳越 寶正四年  楚 荊南  吳 太和元年  閩  蜀  漢 大有二年 九月帝與平章事馮道從容語及年谷屢登四方無事。

    道曰。

    臣常記。

    昔在先皇幕府。

    奉使中山曆并陉(山名)之險。

    臣憂馬蹶(居月反僵也)執辔甚謹。

    幸而無失逮至澤潞。

    放辔自逸俄至颠隕。

    凡為天下者亦猶是也。

    帝深以為然。

    帝又問。

    今歲雖豐百姓贍足否。

    道曰。

    農家歲兇則死于流殍。

    歲豐則傷于谷賤。

    豐兇皆病死惟農家為然。

    臣記進士聶夷中詩。

    二月賣新絲。

    五月籴新谷。

    醫得眼前瘡。

    剜卻心頭肉。

    語雖鄙俚曲盡田家之情狀。

    農于四人之中最為勤苦。

    人主不可不知也。

    帝悅命左右錄其詩。

    常諷誦之。

    幽州宛平窦禹鈞。

    仕至左谏議太夫緻仕。

    生五子。

    皆宦顯。

    侍中馮道贈以詩。

    燕山窦十郎。

    教子有義方。

    靈椿一株老。

    仙桂五枝芳。

    周世宗顯德二年。

    大師中書令瀛文懿王馮道薨。

     庚寅長興元年 契丹天顯四年。

     趙      鳳翔  吳越 寶正五年  楚殷卒 荊南  吳 太和二年  閩  蜀  漢 大有三年 十一月楚王馬殷卒。

    子希聲襲位。

    稱遺命。

    去建國之制。

    複藩鎮之舊。

    诏以希聲為武安靜江節度使。

     雲門宗 廣東道韶州雲門山光奉院禅師。

    名文偃。

    生浙西秀水。

    今嘉興路也。

    姓張氏。

    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

    及冠落發。

    禀具于毗陵壇。

    侍澄數年探窮律部。

    以已事未明。

    往參睦州陳尊宿。

    拶門而入。

    州擒住雲道道。

    師拟議。

    州推之出曰。

    秦時[車*度]轹鑽遂掩門損師一足。

    師從悟入。

    州乃指之見雪峰存禅師。

    既得以密契心宗。

    遂出嶺遍谒諸方。

    後抵廣中靈樹敏禅師。

    初不請首座。

    有勸之請第一座者。

    靈樹曰。

    我首座生也出家也。

    久之曰。

    我首座行腳也悟道也。

    久之又曰。

    我首座至矣。

    一日令擊鐘接首座。

    師适至。

    敏笑曰。

    奉遲甚久何來暮邪。

    即命之。

    師不辭而就職當此庚寅長興元年也。

    俄而廣主劉王将興兵。

    就靈樹決可否。

    敏知之。

    手封奁子語侍者曰。

    王來出以俟之。

    适有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敏乃就座而逝。

    王至聞敏已化。

    王大驚歎。

    侍僧以奁呈。

    發之書曰。

    人天眼目堂中上座。

    王乃請師繼主靈樹。

    迎之至府開法。

    久之遷住韶陽雲門山。

    戊申年。

    廣主屢請入内問法。

    待以師禮。

    賜号匡真禅師。

    七月迎之王府供養。

    九月辭王還山。

    明年四月十日。

    師表辭廣主。

    垂誡學徒端坐而逝。

    塔全身于方丈後。

    丙寅歲。

    趙太祖乾德四年。

    廣主天寶九年也。

    師示夢阮紹莊曰。

    與吾寄語秀華官使特進李托。

    托遂奏請開塔。

    奉敕迎請靈軀内庭供養。

    逾月方還。

    因改寺額為大覺。

    加谥大慈雲匡真弘明禅師。

    師嗣雪峰存禅師。

    存嗣德山鑒。

    鑒嗣龍潭信禅師。

    師之法道世宗仰之。

    目之曰雲門宗。

     辛卯長興二年 契丹天顯五年。

     趙      鳳翔  吳越 寶正六年  楚 荊南  吳 太和三年  閩  蜀孟氏  漢 大有四年 壬辰長興二年 契丹天顯六年。

     趙      鳳翔  吳越 元瓘立  楚 荊南  吳 太和四年  閩  蜀  漢 大有五年 春二月。

    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

    至周廣順三年版成印行。

     三月。

    吳越武肅王錢镠薨。

    年八十一歲。

    中子傳瓘立。

    更名元瓘。

    以遺命去國儀用藩鎮法。

     秋七月。

    武安靜江節度使馬希聲卒。

    六軍似袁[言*餘]潘約等迎希聲之弟希範于朗州而立之。

    治十五年。

    壽四十九歲。

     癸巳長興四年帝殂 契丹天顯七年。

     趙      鳳翔  吳越元瓘文穆王也  楚 荊南  吳 太和五年  閩璘 龍啟元年  蜀孟氏 封王  漢 大有六年 春正月。

    閩主王延鈞即皇帝位。

    國号大閩。

    年曰龍啟。

    更名璘 二月唐命孟知祥。

    為東西川節度使蜀王。

     十一月。

    帝不豫。

    诏立第三子宋王從厚。

    帝尋殂。

    十二月宋王從厚即皇帝位闵帝也。

    甲午年正月改元應順。

    時鳳翔節度使兼侍中潞王從珂與朝廷[彳*青]阻。

    三月潞王建大将旗鼓整衆而東。

    闵帝聞潞王至陝。

    憂駭不知所為。

    以五十騎出玄武門至衛州。

    依刺史王弘贽。

    潞王至蔣橋。

    馮道等皆上箋勸進。

    潞主入谒太後太妃詣西宮。

    伏梓宮恸哭。

    太後下令廢少帝為鄂王。

    令潞王即皇帝位于柩前。

    王弘贽遷闵帝于州廨。

    潞王遣弘贽之子殿直巒往鸩之。

    闵帝知其有毒不肯飲。

    巒缢殺之。

     潞王 諱從珂。

    明宗養子也。

    姓王氏。

    鎮州人。

    今真定路也。

    明宗略地日。

    并其母獲之。

    養為己子。

    時年十歲封潞王為鳳翔節度使。

    闵帝即位。

    以洋王從琸往伐之。

    由是舉兵。

    闵帝出奔。

    潞王以太後命即位。

    在位三年。

    壽三十歲。

     甲午四月改清泰元年 契丹天顯八年。

     趙      鳳翔  吳越  楚 荊南  吳 太和六年  閩 龍啟二年  蜀昶 明德元年  漢 大有七年 閏正月。

    蜀王孟知祥即皇帝位于成都。

    改元。

    秋七月殂。

    太子仁贊即皇帝位。

    更名昶。

    明德元年。

     天台國清寺靜上座。

    初得悟于玄沙備禅師言下。

    居天台山三十餘年。

    有問者曰。

    心念紛飛未明攝伏。

    靜曰。

    卻将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

    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

    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

    靜因睹教中幻義述偈曰。

    若道法皆如幻有。

    造諸過惡應無咎。

    雲何所作業不忘。

    而藉佛慈興接誘。

    有小靜上座者答之曰。

    幻人興幻幻輪圍。

    幻業能招幻所治。

    不了幻生諸幻苦。

    覺知如幻幻無為。

    二靜上座遺蹤。

    國清存焉(寺記碑刻)。

     乙未清泰二年 契丹天顯九年。

     趙      鳳翔  吳越  楚 荊南  吳 天祥元年  閩 龍啟三年  蜀 明德二年  漢 大有八年 荊南節度使高從晦。

    性明達親。

    禮賢士委任梁震。

    震披鶴氅自稱荊台隐士。

    每詣府跨黃牛至廳事。

     吳加徐知诰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

    進封齊王備殊禮。

    以升(建康)潤(鎮江)宣池歙(失涉反徽)常江饒信海十州為齊國。

     清泰三年六月。

    河東節度使北面總管石敬瑭。

    既還鎮晉陽。

    陰有自全之計。

    初帝欲使敬瑭移鎮郓州。

    今東平路也(兖域)。

    給事中李崧呂琦等皆力谏以為不可。

    帝從樞密直學士薛文遇之言。

    以敬瑭為天平節度使制出。

    兩班相顧失色。

    敬瑭曰。

    我不興亂。

    朝廷發之。

    安能束手死于道路乎。

    都押衙劉知遠曰。

    明公據形勝之地。

    士馬精強。

    若稱兵傳檄帝業可成。

    掌書記桑維翰曰。

    公能推心契丹何患無成。

    敬瑭意遂決。

    表帝養子不應承祀請傳位許王。

    帝怒手裂其表抵地。

    制削奪敬瑭官爵。

    以張敬達兼大原四面排陳使。

    率諸将讨之。

    敬瑭表契丹稱臣。

    以父禮事之。

    許以割地請授。

    九月契丹主太宗德光也。

    将五萬騎号三十萬至晉陽戰。

    唐兵大敗。

    十一月契丹主作冊書。

    命敬瑭為大晉皇帝。

    築壇于柳林即位。

    大赦制改長興七年(明宗年号)。

    為天福元年。

    潞王知石敬瑭即皇帝位。

    遂與曹太後劉皇後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

    攜傳國寶登玄武樓。

    自焚而死。

    皇後積薪欲燒官室。

    重美谏曰。

    新天子至必不露居。

    他日重勞民力。

    死而遺怨将安用之。

    乃止。

    後與重美(潞王子也)俱死。

    是日晚晉高祖入洛陽止于舊第。

    唐兵解甲待罪。

    晉帝慰而釋之。

    乃命劉知遠部署京城。

    知遠分漢軍使還營。

    館契丹主于天宮寺。

    城中肅然無敢犯令。

    十二月晉帝追廢潞王為庶人。

    以馮道同平章事。

     右唐四主合一十四年而歸于晉。

     晉 石姓。

    以金德王。

    遷都汴州  ·高祖 ·齊王 高祖 諱敬瑭。

    石姓。

    本西夷人。

    勇力善戰。

    唐明宗愛之。

    妻以女永甯公主。

    累遷至河東節度使。

    清泰元年鎮太原。

    徙天平節度使不受命。

    遂乃稱兵求援于契丹。

    即帝位入洛陽。

    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沩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以與契丹。

    在位七年。

    壽五十一 天福(七)丙申十一月改天福元年 契丹天顯十年。

     趙      鳳翔  吳越  楚 荊南  吳 天祥二年  閩 通文元年  蜀 明德三年  漢 大有九年 高麗當唐之末其王姓高。

    唐莊宗同光二年。

    高麗遣使來中國。

    史失不記其王之姓名。

    至明宗長興三年。

    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

    明宗封王建高麗國王。

    至是丙申年。

    高麗舉兵擊破新羅百濟。

    于是東夷諸國皆附之。

    有二京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部焉。

     丁酉天福二年 大遼會同元年。

     趙      鳳翔  吳越複建國  楚 荊南  唐受禅 升元元年  閩 通文二年  蜀 明德四年  漢 大有十年 大遼太宗德光既立晉室。

    受其所獻之十六州。

    春正月乃以幽州為南京。

    改契丹國号大遼。

    年曰會同。

    公卿庶官皆仿中國。

    參用中國人。

     二月。

    北歸以趙延壽為極密使兼中書令。

     三月。

    晉議遷都大梁。

    四月至汴州。

    吳越王元瓘複建國。

    如同光故事。

     八月。

    吳主下诏禅位于齊王。

    徐知诘即皇帝位于建康。

    大赦國号曰唐(南唐也)。

    年曰升元。

    尊吳主曰讓皇。

    宮室乘輿服禦皆如故。

    宗廟正朔徽章服色悉從吳制。

    明年讓皇殂。

    唐主廢朝二十七日。

    追谥曰睿皇帝。

    唐升元三年。

    知诰複姓李。

    更名昪(始見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

     汝州風穴禅師。

    諱延沼。

    錢塘餘杭人。

    姓劉氏幼不茹葷。

    習儒應進士。

    一舉不第乃出家。

    依本州開元寺智恭披剃。

    受具習天台止觀。

    年二十五谒鏡清。

    參南院颙禅師悟旨。

    依止六年辭去。

    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至汝水。

    草屋數椽依山如逃亡家。

    問之父老。

    田父曰。

    古風穴寺世以律居僧物故衆棄去。

    師曰。

    我居之可乎。

    父曰可師乃留止。

    日乞村落。

    夜然松脂單丁者七年。

    至是天福二年州牧李使君聞師之道盡禮緻之。

    上元日開堂說法。

    禀嗣南院颙。

    漢隐帝乾祐二年李君移守郢州。

    師避寇往依之館于郡齋。

    汝州有宋太師者施第為寶坊号新寺。

    延師住持。

    法席雄冠。

    周太祖廣順元年。

    賜其寺額曰廣慧。

    師住二十二年。

    當餘百衆。

    僧問如何是佛。

    師曰。

    杖林山下竹筋鞭。

    宋太祖開寶六年八月旦日。

    登座說偈曰。

    道在乘時須濟物。

    遠方來慕自騰騰。

    他年有叟情相似。

    日日香煙夜夜燈。

    至十四日手書别諸檀越。

    十五日跏趺而逝。

    壽七十八。

    夏五十九。

    師嗣南院颙。

    颙嗣興化獎。

    獎嗣臨濟玄禅師。

     戊戌天福三年 大遼會同二年。

     趙      鳳翔  吳越 文穆王元瓘  楚 荊南  唐 升元二年  閩 通文三年  蜀 廣政元年  漢 大有十一年 八月。

    晉帝上尊号于大遼主及太後。

    以平章憑道劉煦為冊禮使。

    備鹵簿儀仗車辂詣遼主行禮。

    帝事遼甚謹。

    奉表稱臣。

    曰父皇帝。

     十月。

    帝以大梁舟車所會便于漕運。

    乃建東京于汴州。

    複以汴州為開封府。

    以東都(洛陽)為西京。

    以西都(長安)為晉昌軍節度。

     敕聽公私自鑄銅錢。

    文曰天福元寶。

     己亥天福四年 大遼會同三年。

     趙      鳳翔  吳越  楚 荊南  唐李升 升元三年  閩 永隆元年  蜀 廣政二年  漢 大有十二年 春正月。

    南唐群臣累表請唐主徐知诰複姓李。

    立唐宗廟。

    唐主許之。

    更名昪(皮變反)。

    群臣又請上尊号。

    不受。

    唐主不以外戚輔政。

    宦者不得預事。

    他國所不及也。

     秋閏七月閩主為拱宸控鶴軍使連重遇所弑。

    其叔父延義自稱威武節度使閩國王。

    更名曦。

    谥閩主。

    曰唐宗。

     觀世音菩薩 杭州上天竺僧道翊。

    一夕見山間光明。

    往視之得奇香木。

    命良工刻成觀世音菩薩像。

    白光煥發繼以晝夜。

    漢高祖乾祐二年。

    有僧從勳者。

    以古佛舍利置菩薩毫相中。

    舍利時現冠頂 又慶元路(浙東道明州也)海中補怛洛伽山。

    乃菩薩示現之地。

    唐宣宗大中年間。

    西域天竺僧至洞中燔指祈禱。

    親睹觀世音菩薩妙相。

    與說法要。

    名迹始著。

    其後日本國僧慧锷者。

    自燕北五台山得菩薩畫像。

    舍于山側土人張氏。

    張奉之捐所居為觀音院。

    昌國志雲。

    梁貞明二年始建寺也。

    宋神宗元豐三年。

    遣使王舜封往三韓。

    舟抵洞。

    黑風驟起龜負舟。

    舜封禱之。

    菩薩現相舟穩還朝。

    以聞朝廷。

    頒金帛移寺。

    建于梅岑山之陽。

    賜額寶陀。

    今之寺也。

     庚子天福五年。

    大遼會同四年。

    閩王曦度民為僧萬一千人(閩紀載)。

     趙      鳳翔  吳越  楚 荊南  唐 升元四年  閩曦 永隆二年  蜀 廣政三年  漢 大有十四年 辛醜天福六年 大遼會同五年。

     趙      鳳翔  吳越 子弘佐立  楚 荊南  唐 升元五年  閩 永隆三年  蜀 廣政四年  漢 大有十三年 八月。

    吳越國文穆王錢氏元瓘薨。

    其子弘佐即王位。

    弘佐溫恭明斷。

    好書禮士躬勤政務。

    治七年。

    壽二十。

     十一月唐分遣使者按行民。

    舊以肥瘠定其稅。

    民鹹稱其平允。

    漢十二月戊戌。

    漢主寝疾。

    有梵僧謂曰名龔不利。

    漢主自造龑字名之。

    義取飛龍在天。

    讀若俨通。

    閩主于城南西阜建石塔七層。

    功未半發如蓋者三夕既成。

    光耀際天又三夕。

    王慰幸遂額之曰淨光。

    而于其下又建寺宇焉(長樂集)。

     壬寅天福七年六月帝殂 大遼會同六年。

     趙      鳳翔  吳越忠獻王弘佐  楚 荊南  唐 升元六年  閩 永隆四年  蜀 廣政五年  漢玢立 光天元年 南漢即南平廣州也。

    高祖劉龑四月殂。

    秦王弘度即皇帝位。

    更名玢(悲巾反)。

     齊王 史曰出帝。

    諱重貴。

    高祖兄敬儒之子也。

    封齊王。

    高祖五子皆早卒。

    重睿尚幼。

    天福七年六月高祖殂。

    七月守司徒兼侍中憑道與天平節度使侍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

    國家多難宜立長君。

    乃奉廣晉尹齊王重貴為嗣。

    即皇帝位。

    大臣議奉表稱臣告哀于遼。

    景延廣請緻書稱孫不稱臣。

    李崧谏之不從。

    憑道依違其間。

    帝卒從延廣議。

    遼主大怒遣使來責讓。

    延廣答以不遜。

    丙午歲開運三年也。

    十一月遼大舉滅晉。

    遼主命張彥澤遷齊王于開封府。

    頃刻不得留。

    帝在位四年。

    遠遷遼地。

    壽年不載 稱天福八年開運(三)。

     癸卯天福八年 大遼會同七年。

     趙      鳳翔  吳越國  楚 荊南  唐璟 保大元年  閩 天德元年  蜀 廣政六年  漢弘熙立 乾和元年 唐主餌方士藥浸成躁急。

    群臣奏事往往暴怒。

    問道士王栖霞。

    何道可緻太平。

    對曰。

    王者治心治身乃治家國。

    今陛下尚未能去。

    饑虞飽喜何論太平。

    宋後稱歎以為至言。

    唐主凡所賜予。

    栖霞皆不受。

    二月唐主疽發背。

    召齊王璟入侍疾。

    謂璟曰。

    吾餌金石欲益壽。

    乃更傷生。

    汝宜戒之。

    是夕殂。

    元宗璟即位。

     閩族王氏延政稱帝于建州國号大殷。

    初天福四年曦既立。

    驕淫苛虐猜忌宗族。

    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以書谏之。

    曦怒。

    由是兄弟積相猜恨戰鬥。

    至是延政稱帝。

     漢殇帝。

    驕奢不親政事。

    晉王弘熙欲圖之。

    乃盛飾聲伎娛悅其意以成其惡。

    頃之乘其醉而弑之。

    弘熙即皇帝位。

    中宗也。

    改年曰乾和。

     法眼宗 建康清涼寺禅師。

    名文益。

    生餘杭魯氏。

    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同偉禅師落發。

    弱齡禀具於越州開元寺。

    究毗尼探儒典。

    振錫南參抵福州。

    見長慶棱禅師不大發明。

    乃欲出嶺過漳州。

    阻雪于城西石山。

    地藏院禅師桂琛問曰。

    上座學解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乃指階前石曰。

    此石在心内在心外。

    師曰在心内。

    琛曰。

    行腳人着甚來由。

    安片石在心頭走。

    師窘無以對。

    即放包依席下。

    求決擇一月餘。

    呈見解說道理。

    琛語之曰。

    佛法不恁麼。

    師曰。

    某甲詞窮理絕也。

    琛曰。

    若論佛法一切見成。

    師于言下大悟。

    遂依止久之。

    時唐潞王清泰二年也。

    辭行至江西撫州。

    州牧重師之道。

    請住崇壽院。

    南唐有國。

    唐主迎師住金陵報恩禅院。

    署号淨慧禅師。

    遷任清涼寺。

    大闡法化。

    唐主邀師觀牡丹花。

    請師賦詩。

    師應聲曰。

    擁毳對芳叢。

    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

    花是去年紅。

    豔冶随朝露。

    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

    然後始知空。

    唐主頓悟玄旨。

    至周顯德五年。

    唐之交泰元年也。

    七月十七日師示疾。

    唐主親加禮問。

    閏月五日辭衆跏趺而逝。

    壽七十四。

    臘五十四。

    公卿李建勳以下素服奉全身。

    塔于江甯縣之丹陽。

    敕谥大法眼禅師。

    塔曰無相。

    再谥曰大智藏大導師。

    師入室弟子四十三人。

    各導一方。

    随根悟入者不可勝紀。

    師嗣地藏琛。

    琛嗣玄沙備。

    備嗣雪峰存禅師。

    宗門尊仰其道曰法眼宗。

     甲辰開運元年 大遼會同八年。

     趙      鳳翔  吳越國  楚 荊南  唐 保大二年  閩 朱文進  蜀 廣政七年  漢 乾和二年 劉煦授司空平章事撰舊唐史。

    佛祖異迹皆載之。

    宋歐陽修撰唐書。

    始皆删去。

     春正月。

    閩拱宸都指揮使朱文進。

    閣門使連重遇弑閩王曦。

    召百官告之曰。

    太祖光啟閩國。

    今子孫淫虐其墜厥緒。

    天厭王氏。

    宜更擇有德者立之。

    衆莫敢言。

    重遇乃推朱文進。

    升殿被兖冕帥群臣北面再拜稱臣。

    文進自稱閩王。

    谥閩主曦曰景宗。

    是年文進為其下所殺。

    函首送于建州殷王延政。

    明年南唐兵取建州。

    延政降閩合五十年而國除。

     鐘聲息苦 南唐江南上元縣一民暴死三日複蘇雲。

    至一殿庭。

    忽見先王缧械甚嚴。

    近問之曰。

    主何至此。

    曰吾為宋齊丘所誤。

    殺和州降者千餘人。

    冤訴囚此。

    汝得還可語嗣君。

    凡寺觀鳴鐘須延其聲。

    受苦聞鐘得暫休息。

    或能為造一鐘尤善。

    吾在位嘗交聘于阗國。

    彼王遺吾一玉天王像。

    吾常置于髻中。

    後藏于瓦棺寺佛左膝無知者。

    汝以此像為驗。

    民既還具奏之。

    唐主親詣瓦棺寺。

    果得玉像于佛膝。

    感泣造一鐘于建康清涼寺。

    其文曰。

    薦烈祖孝高皇帝。

    脫幽出厄以玉像。

    建塔葬于蔣山(法苑珠林)。

     乙巳開運二年 大遼會同九年。

     趙      鳳翔  吳越國  楚 荊南  唐 保大三年  閩滅  蜀 廣政八年  漢 乾和三年 丙午開運三年 大遼會同十年。

     趙      鳳翔  吳越  楚 荊南  唐 保大四年    蜀 廣政九年  漢 乾和四年 丁未開運四年 大遼會同十一年。

     趙      鳳翔  吳越國 弘佐薨  楚 希廣立 荊南  唐 保大五年    蜀 廣政十年  漢 乾和五年 四月遼太宗殂。

    在位二十二年。

    五月世宗立。

    諱阮番。

    名兀欲。

    東丹王突欲之子。

    太祖孫也。

    戊申年改元天祿。

    天祿四年辛亥秋九月。

    為燕王述軋等弑于新州之火神澱。

    在位五年。

     五月。

    楚文昭王希範卒。

    将佐奉其弟希廣立之。

     六月吳越忠獻王弘佐薨。

    遺令以丞相弘倧為鎮海鎮東節度使。

    是歲為内牙統軍使胡進思所廢。

    更立其弟弘俶。

    忠懿王也。

    王留心釋教。

    嗣位之初。

    凡兩浙諸郡名山聖迹之處。

    皆賜金帛創建伽藍。

    福州支提山乃天冠菩薩道場。

    王施七寶。

    鑄天冠像一千身。

    仍創寺宇。

    宏麗甲于七閩焉。

     丁未年春正月。

    遼兵至大梁。

    晉帝與太後已下上表乞降。

    迎于封丘門外。

    遼主辭不見。

    封晉帝為負義侯。

    置于黃龍府。

    即慕容燕之和龍城也。

    遼主改服中國衣冠。

    百官起居皆如舊制。

    遷晉帝李太後憑後北行。

    後宮左右從者百餘人。

    契丹三百騎援送之。

    二月遼主還國。

    以蕭翰為大梁節度使。

    翰述律太後兄之子。

    其妹複為遼主後。

    翰始以蕭為姓。

    自是契丹後族皆稱蕭氏。

    述律太祖阿保機之後也。

    夏四月遼主回至臨城得疾。

    及栾城病甚。

    丙子至殺胡林而卒。

    國人為剖其腹實鹽數鬥載之北去。

    晉人謂之帝羓。

    初河東節度使劉知遠。

    聞遼主入汴。

    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轶。

    于是将佐勸知遠正尊号号令四方。

    知遠不許。

    軍士皆曰。

    今契丹執天子天下無主。

    番漢孔目官郭威都押牙楊邠勸進。

    知遠從之。

    二月辛未即皇帝位。

    乃更稱天福十二年。

    改國号曰漢。

    契丹蕭翰聞漢帝擁兵南來。

    遂欲北歸。

    恐中國無主。

    時有唐明宗子李從益。

    與母王淑妃在洛陽。

    翰迎而立之。

    以為帝。

    帥諸酉長拜之。

    百官谒見。

    淑妃泣曰。

    吾母子卑弱如此。

    而諸公所立是禍吾家也。

    翰留燕兵千人守諸門為從益宿衛。

    翰乃辭行。

    漢帝至洛陽。

    命鄭州防禦使郭從義。

    先入大梁清官殺李從益及王淑妃。

    漢帝至大梁。

    複以汴州為陳京。

    國号漢。

     右晉二主合一十一年歸于漢。

     漢 劉姓以水德王都汴  ·高祖 ·隐帝 高祖 諱知遠。

    改名皓。

    沙陀部人。

    世居太原。

    與晉高祖俱事唐明宗。

    晉高祖即位。

    以知遠為保義軍節度使。

    遷河東節度使。

    開運二年封北平王。

    晉帝北遷。

    帝即位于晉陽。

    在位二年。

    壽五十四 稱天福年(二)乾祐(一)。

     戊申乾祐元年 大遼世宗天祿元年。

     趙      鳳翔  吳越 弘俶  楚 荊南 保融立  唐 保大六年    蜀 廣政十一年  漢 乾和六年 正月。

    帝更名皓(古老子)甲子不豫。

    丁醜殂于萬歲殿。

    秘不發喪。

    二月立皇太子丞祐為周王。

    即帝位時年十八歲。

     冬十月。

    荊南節度使南平文獻王高從誨卒。

    其子保融知留後。

    治十年。

    壽四十一歲。

     隐帝 諱氶祐。

    高祖第二子。

    在位三年。

    壽二十歲 稱乾祐年。

     己酉乾祐二年 大遼天祿二年。

     趙      鳳翔  吳越  楚 希廣被弑 荊南  唐 保大七年    蜀 廣政十二年  漢 乾和七年 韶國師 名德韶。

    處州龍泉陳氏子。

    年十五出家。

    十七歲依本州龍歸寺受業。

    十八納戒于信州開元寺。

    後唐莊宗同光年中。

    遊方首谒投子山同禅師。

    次谒龍牙疏山。

    如是參曆五十四員善知識。

    最後至江西撫州。

    谒法眼益禅師。

    倦于參問但随衆而已。

    一日僧問法眼。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師于座側聞之。

    豁然開悟。

    白于法眼。

    眼曰。

    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緻祖道光大。

    尋回本道。

    遊天台山。

    睹智者顗禅師遺蹤。

    有若宿契。

    初止白沙。

    時吳越忠懿王弘俶為王子刺台州。

    向師之名延請問道。

    至是乾祐二年。

    王已嗣吳越位。

    遣使迎師伸弟子之禮。

    尊為國師。

    有傳天台智者之教沙門義寂者。

    即螺溪法師也。

    屢言于師曰。

    智者之教年祀寝遠。

    卒多散落惟。

    新羅國其本甚備。

    請和尚慈力為緻之。

    師乃聞于越王。

    王為遣使赍師之書往彼國。

    繕寫備足而還。

    迄今台宗教文獲全者。

    師有力焉。

    師有偈曰。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法眼聞雲。

    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宋太祖開寶五年六月二十八日集衆言别。

    跏趺而逝于蓮華峰。

    壽八十二歲。

    臘六十五。

    師嗣法眼益禅師。

     庚戌乾祐三年 大遼天祿三年。

     趙      鳳翔  吳越  楚 荊南  唐 保大八年    蜀 廣政十三年  漢 乾和八年 武平節度使馬希萼希廣之兄也。

    捕楚王希廣殺之。

    希萼自稱武安靜江甯遠等軍節度使降于唐。

    唐封之為楚王。

    終為唐滅。

    遷馬氏于金陵。

    夏四月。

    漢制以郭威為邺都留守天雄節度使。

    樞密如故。

    以右監門衛将軍郭榮為天雄衙内都指揮使。

    榮本姓柴父守禮郭威妻兄也。

    威未有子。

    養榮以為子。

    五月威受命辭行言于帝曰。

    太後從先帝久多曆天下事。

    陛下富于春秋。

    有事宜禀其教而行之。

    親迓忠信。

    放遠邪佞。

    善惡之間所宜明審。

    樞密使右仆射同平章事楊邠總機政。

    樞密使兼侍中郭威主征伐。

    歸德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史弘肇典宿衛。

    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掌财賦。

    邠等公忠帝信寵内客省使閻晉卿樞密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後匡贊翰林茶酒使郭允明讒谮執政。

    帝年益壯。

    厭為大臣所制。

    遂與樞密聶文進匡贊允明。

    于十一月丙子旦。

    殺邠弘肇章于廣政殿東庑下。

    帝遣供奉官孟業。

    赍密诏詣澶州及邺都殺王殷。

    又令邺都行營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步軍都指揮使曹威殺郭威及監軍宣徽使王峻。

    郭威乃名郭崇威曹威及諸将。

    告以邠等冤死。

    且曰。

    吾與諸公披荊棘。

    從先帝取天下。

    受托孤之任。

    竭力以衛國家。

    今諸公已死。

    吾何心獨生。

    君輩當奉行诏書取吾首以報天子。

    庶不相累。

    郭崇威等泣曰。

    天子幼沖。

    此必左右群小所為。

    願從公入朝自訴蕩滌鼠輩以清朝廷。

    不可為單使所殺。

    郭威乃留其養子榮鎮邺都。

    命郭崇威将騎兵前驅。

    自将大軍繼之至封丘。

    十一月帝遣慕容彥超等将兵拒之。

    彥超等戰敗奔還。

    是日帝出勞軍。

    兵敗獨與從宮數十人宿于七裡寨。

    餘皆逃潰。

    乙酉旦帝策馬将還宮至玄化門。

    劉铢在門上問帝。

    左右兵馬何在。

    因射左右。

    帝回辔西北至趙村。

    追兵已至。

    下馬入民家。

    為亂兵所弑。

    郭威自迎春門入。

    丁亥郭威帥百官詣明德門。

    起居太後具奏稱軍國事請立嗣君。

    太後诰策河東節度使劉崇之子武甯節度使赟即皇帝位。

    威奏遣太師憑道。

    詣徐州奉迎。

    庚寅威帥群臣上言。

    皇帝到阙動涉浃旬。

    請太後臨朝聽政。

    壬辰太後始臨朝。

    郭威渡河館于澶州。

    癸醜将士大噪立威擁威南行。

    威乃上太後箋。

    請奉漢宗廟事。

    太後為母。

    武甯節度使赟已至宋州。

    郭威遺赟書雲為諸将所逼。

    召憑道先歸赟曰今何以為計。

    道默然。

    十二月己未。

    太後诰廢赟為湘陰公。

    以侍中郭威監國 辛亥年春正月丁卯。

    漢太後下诏授監國符寶即皇帝位。

    監國威自臯門入宮。

    即位于崇元殿。

    制曰。

    朕周室之裔[(采-木+ㄎ)*(後-口+(一/巾))]叔之後。

    國号宜曰周。

    是月戊寅殺湘陰公于宋州。

     右漢二主合四年歸于周。

     周 郭姓木德王都大梁  ·太祖 ·世宗 ·恭帝 太祖 諱威。

    字仲文。

    刑州堯山人。

    父簡事晉為順州刺史。

    威少孤依潞州人常氏。

    潞州留後李繼韬募敢死士為軍卒。

    威年十八以勇力應募。

    晉天福二年範延光以魏州反。

    威為軍士。

    嘗從楊光遠北征。

    威舊隸劉知遠。

    自知遠乞留。

    人問其故。

    威曰。

    楊公有奸詐之才。

    無英雄之氣。

    得我何用。

    能用我者其劉公乎。

    後事知遠為侍衛都虞侯。

    知遠即帝位。

    威贊佐有功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漢隐帝之世屢立戰功。

    為邺都留守。

    漢乾祐三年十一月隐帝遇弑。

    帝即位。

    在位三年。

    壽五十二歲 廣順(三)。

     辛亥廣順元年 大遼天祿四年九月穆宗立。

     應曆元年 釋迦文佛入滅一千九百年。

     趙  北漢建國稱乾祐四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 保大九年    蜀 廣政十四年  漢 乾和九年 北漢 初河東節度使兼中書令劉崇。

    漢高祖母弟也。

    高祖即位。

    以崇為太原尹北京留守。

    漢隐帝遇害欲起兵南向。

    聞迎其子赟為帝乃止。

    曰吾兒為帝。

    吾又何求。

    及周太祖代漢殺赟于宋州。

    崇大怒。

    是日即皇帝位于晉陽。

    國号漢。

    稱乾祐四年。

    二月遼主聞北漢立遣招讨使潘聿撚。

    遺其子劉承鈞書。

    漢主使承鈞複書言。

    本朝淪亡。

    欲循晉室故事求援請兵。

    遼主大喜。

    夏四月漢主使鄭珙緻遼書稱侄請行冊禮。

    遼帝命燕王述軋。

    冊命漢為大漢神武皇帝。

    更名旻。

     遼帝九月親行援漢。

    至新州之火神澱。

    燕王述軌及偉王之子大甯王漚僧等率兵作亂弑帝。

    而述軋自立。

    太宗之子齊王述律逃于南山。

    諸大臣奉之以攻述軋漚僧殺之。

    并其族黨立述律為帝。

    改元應曆。

    葬帝醫巫闾山。

    廟号世宗。

    在位凡五年。

     遼穆宗天順皇帝。

    諱璟。

    番名述律。

    後更名明。

    太宗之長子也。

    初太宗攻石晉。

    留帝侍述律太後。

    太宗崩。

    諸将立世宗。

    世宗遇弑。

    諸将迎帝即位。

    自火神澱入幽州。

    帝年少好遊戲不親國事。

    每夜酣飲。

    達旦乃寐。

    日中方起。

    國人謂之睡王。

    在位十八年。

     永明 杭州永明寺禅師。

    名道潛。

    河中府人。

    姓武氏。

    初谒法眼益禅師。

    眼問曰。

    子于參請外看甚麼經。

    師曰華嚴經。

    眼曰。

    總别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屬。

    師曰文在十地品中。

    據理則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也。

    眼曰。

    空還具六相也無。

    師懵然無對。

    眼曰。

    汝問我。

    師乃問。

    空還具六相也無。

    眼曰空。

    師于是開悟。

    異日因士女到院。

    眼問師曰。

    律中道隔壁間钗钏聲即名破戒。

    見睹金銀合雜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

    師曰。

    好個入路。

    眼曰。

    子向後有五百毳徒。

    為王侯所重在。

    師尋禮辭駐錫衢州古寺。

    閱大藏經。

    至是廣順元年吳越忠懿王弘俶延師入府受菩薩戒。

    署号慈化定慧禅師。

    建大伽藍于南山。

    曰慧日永明。

    請師居之。

    師請塔下羅漢過新寺。

    符王之先夢也。

    于是又加應真二字于師号。

    師于周顯德五年入寂師嗣法眼益禅師。

     杭州慧日永明智覺禅師。

    名延壽。

    餘杭王氏。

    總角之歲歸心佛乘不茹葷。

    日唯一食。

    持法華經七行俱下。

    才六旬悉能誦之。

    感群羊跪聽。

    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将。

    志慕真乘。

    吳越文穆王元瓘知師在道。

    乃從其志禮龍冊寺翠岩參禅師剃染。

    執勞供衆都忘身宰。

    衣不缯纩食無重味。

    野蔬布襦以遣朝夕。

    尋往天台山天柱峰。

    九旬習定。

    斥鷃巢衣褶中。

    暨谒韶國師。

    一見而深器之。

    悟于玄旨。

    乃謂師曰。

    汝與元帥有緣。

    他日大興佛事。

    師初住雪窦。

    嘗有偈曰。

    孤猿叫落中岩月。

    野客吟殘半夜燈。

    此境此時誰會意。

    白雲深處坐禅僧。

    吳越忠懿王弘俶。

    請師開山靈隐新寺。

    明年遷永明大道場。

    衆盈二千。

    僧問。

    如何是永明妙旨。

    師曰。

    更添香著。

    僧曰謝師指示。

    師曰。

    且喜沒交涉。

    僧禮拜。

    師曰。

    欲識永明旨。

    門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風來波浪起。

    師居永明十五年。

    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與七衆授菩薩戒。

    夜施鬼神食。

    放諸生類不可稱算。

    六時散花行道。

    餘力念法華經計萬三千部。

    著宗鏡錄一百卷。

    吳越王為制前後兩序。

    頒入大藏流行。

    今淨慈方丈曰宗鏡堂。

    師之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

    高麗國王覽師言教。

    遣使赍書叙弟子之禮。

    奉金線織成僧伽黎衣紫水晶念珠金澡罐。

    彼國之僧三十六人承印可記莂。

    前後歸高麗各化一方。

    宋太祖開寶七年。

    師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人。

    明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焚香辭衆跏趺而逝。

    世壽七十二。

    僧臘四十二。

    次年建塔于大慈山。

    宋太宗賜額曰壽甯禅院。

    師嗣天台韶國師。

    韶嗣清涼法眼益禅師。

    六祖青原派也。

    嗣壽之法者。

    杭州乾明津禅師。

    富陽子蒙和尚(徑山舊相圖行業碑)。

     壬子廣順二年 大遼穆宗應曆二年。

     趙  北漢 稱乾祐五年    鳳翔  吳越  楚唐滅之合五十六年 荊南  唐    蜀 廣政十五年  漢 乾和十年 六月朔。

    周帝如曲阜。

    谒孔氏祠命葺之。

    禁孔林樵采。

    訪孔子顔淵之後。

    為曲阜令及主簿。

     癸醜廣順三年 大遼應曆三年 旃檀佛像。

     自此下一百七十七年在汴京。

     趙  北漢劉氏乾祐六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 保大十一年  蜀 廣政十七年  漢 乾和十一年 初後唐明宗長興三年。

    宰相憑道李愚請刻九經版。

    此年六月版成獻之。

    傳布甚廣刊字印之始也。

     甲寅正月帝殂。

    顯德元年 大遼應曆是年太師中書令瀛文懿王憑道薨。

     趙  北漢主殂乾祐七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 保大十二年    蜀 廣政十七年  漢 乾和十二年 周帝不豫。

    正月加晉王榮兼侍中判内外兵馬事。

    帝屢誡晉王曰。

    昔吾西征見唐十八陵。

    無不發掘者。

    此無他惟多藏金玉故也。

    我死亡衣以紙衣。

    斂以瓦棺。

    速營葬勿久留宮中。

    勿置守陵官人。

    勿作石羊虎人馬。

    惟刻石置陵前雲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

    嗣天子不敢違也。

    壬辰宣制畢。

    是日帝殂。

    丙申晉王榮即皇帝位。

     十一月。

    北漢主旻殂。

    子承鈞更名鈞即帝位。

    孝和帝鈞性孝謹既立。

    勤于為政愛民禮士。

    境内粗安。

     世宗 諱榮。

    太祖聖後柴世兄之子也。

    太祖養以為子。

    封晉王。

    即帝位。

    在位六年。

    壽三十九顯德(六)。

     乙卯顯德二年 大遼應曆五年。

     趙  北漢劉鈞乾祐八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 保大十三年    蜀 廣政十八年  漢 乾和十三年 二月。

    周帝诏并省天下無敕額寺院。

    令郡府歲造僧帳。

    凡死亡者以時開落之。

    僧帳自此而始。

     丙辰顯德三年 大遼應曆六年。

     趙  北漢 乾祐九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 保大十四年    蜀 廣政十九年  漢 乾和十四年 初周宿衛将趙匡胤(宋太祖也)戰北漢有功。

    至是以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

    匡胤表渭州軍事判官蘇州人趙普為節度推官。

     正月。

    周下诏。

    帝親征淮南(唐也)。

    帝召華山隐士真源陳搏。

    問以飛升黃白之術。

    搏對曰。

    陛下為天子。

    當以治天下為務。

    安用此為。

    乃辭還山。

     丁巳顯德四年 大遼應曆七年。

     趙  北漢 天會元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 保大十五年    蜀 廣政二十年  漢 乾和十五年 戊午顯德五年 大遼應曆八年。

     趙  北漢劉鈞天會二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弘 中興元改交泰元年    蜀 廣政二十一年  漢鋹 天賓元年 三月。

    周帝濟江伐唐。

    唐主恥于降稱藩。

    乃遣兵部侍郎陳覺奉表。

    請傳位于太子弘。

    獻廬舒蕲黃四州之地。

    畫江為境以求息兵。

    五月唐主弘避周諱更名昱。

    下令去帝号稱國主。

    凡天子之儀制皆有降損。

    去年号用周正朔。

    乃告幹太廟。

     秋七月初行大周刑統。

    帝欲均田租。

    以元稹均田圖遍賜諸道。

    南漢中宗劉弘熙殂。

    長子衛王繼興即皇帝位。

    更名鋹。

    年十六。

     己未顯德六年 大遼應曆九年。

     趙  北漢鈞 天會三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國主    蜀 廣政二十二年  漢 天寶二年 周殿庭鐘磬有設而不系者。

    帝問樂工皆不能對。

    樞密使王樸素曉音律。

    帝以樂事詢之。

    樸上疏曰。

    禮以檢形。

    樂以治心。

    形順于外心和于内。

    然而天下不治未之有也。

    是以禮樂修于上。

    而萬國化于下。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

    不嚴而治用此道也。

    夫樂生于人心而聲成于物。

    物聲既成。

    複能感人之心。

    昔者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鐘正聲。

    半之為清聲。

    倍之為緩聲。

    三分損益之。

    以生十二律。

    十二律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

    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

    遭秦滅學。

    曆代治樂者罕能用之。

    唐太宗之世祖孝孫張文收考正大樂備八十四調。

    安史之亂器與工什亡八九。

    至于黃巢蕩盡無遺。

    時有太常博士殷盈孫。

    按考工記。

    鑄镈鐘十二編鐘二百四十。

    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

    今之在縣者是也。

    雖有鐘磬之狀。

    殊無相應之和。

    其镈鐘不問音律。

    但循環而擊。

    編鐘編磬徒縣而已。

    絲竹匏土僅有七聲。

    名為黃鐘之宮。

    其存者九曲。

    考之三曲協律。

    六曲參涉諸調。

    蓋樂之廢缺無甚于今。

    陛下武功既著切意禮樂。

    以臣嘗學律呂宣示古今樂錄。

    命臣讨論。

    臣謹如禦當以秬(日許反)黍(黑黍也)定尺。

    長九寸徑三分為黃鐘之管。

    與今黃鐘之聲相應。

    因而推之得十二律。

    以為衆管互吹用聲不便乃作律。

    準十有三弦其長九尺皆應黃鐘。

    律聲以次設柱為十一律。

    及黃鐘清聲旋用七律以為一均。

    為均之主者官也。

    征商羽角變官變征次焉。

    發其均主之聲歸乎本音之律。

    疊應不亂乃成其調凡八十一調。

    此法久絕出臣獨見。

    乞集百官校其得失。

    诏從之。

    百官皆以為然乃行之。

    注曰镈鐘者(镈伯各反)十有二架以當十二辰之位。

    匏(蒲交反)八音之數。

    匏笙也。

    土埙也。

     立皇子宗訓為梁王。

    領左上将軍。

    帝北征疽發背。

    六月癸巳殂于道。

    甲午宣遺诏梁王即皇帝位。

     恭帝 宗訓。

    世宗子。

    封梁王。

    即位年七歲。

    庚申年正月。

    鎮定驿告北漢結戎人入寇。

    帝命指揮使趙匡胤北征。

    即日出師晚至陳橋驿。

    是夜五鼓軍士露刃列于庭曰。

    諸君無主。

    願策太尉為天子。

    擁逼南歸。

    自仁和門入。

    太尉歸公署。

    宰相範質等詣崇元殿。

    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

    帝自内降制曰。

    天生蒸民樹之司牧。

    二帝惟公而禅位。

    三王乘時而革命。

    其揆一也。

    予末小子遭家不造。

    人心已去。

    國命有歸。

    咨爾歸德。

    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禀上聖之資。

    有神武之略。

    佐我高祖格于皇天。

    逮事世宗功存納祐。

    東征西怨厥緒懋焉。

    天地鬼神享于有德。

    讴歌訟獄歸于至仁。

    應天順人法堯禅舜。

    如釋重負。

    予其作賓。

    嗚呼欽哉。

    隻畏天命。

    宣徽使引匡胤就墀聽命訖。

    宰相掖之升殿由東序服禦服登座。

    群臣朝賀。

    诏改周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

    國号大宋。

    正月四日也。

    封恭帝為鄭王。

    紹周祀遷居西京(洛陽)。

    開寶六年殂。

     右周三主合九年而天下歸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