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二

關燈
泉寺。

    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歸寂于台山石城寺。

    壽六十七。

    僧臘四十。

    大師造大寺三十六所。

    命寫經一十五藏。

    著經疏百餘卷。

    造金銅土木等像八十萬軀。

    度僧一萬五千人。

    五十餘州道俗受菩薩戒者不可勝紀。

    大師謂法華為一乘妙典。

    開方便之權門。

    示真實之妙理。

    會衆善之小行。

    歸廣大之一乘。

    遂出玄義。

    曰釋名辯體明宗論。

    用判教相之五重也。

    後世宗之曰天台教。

     天台九祖。

    初南嶽慧聞禅師探藏經。

    得西天龍樹大士所造中觀論悟旨。

    遂遙禮龍樹為師。

    開空假中三觀止觀法門。

    以法華宗旨授慧思大禅師。

    思授智者大禅師智顗。

    顗授灌頂章安尊者也。

    頂授缙雲威。

    缙雲傳東陽威。

    東陽傳左溪元朗。

    朗傳湛然荊溪尊者也。

    通為九祖。

    學者宗之。

    謂之四教法性觀行宗天台教。

    荊溪尊者入滅于唐德宗興元元年。

    翰林梁肅題其碑陰。

    命世亞聖雲。

     丙申 陳 大建八年  後梁 天保十五年  周 建德五年  北齊 隆化元年改 曰德昌元年 周建德三年十月。

    周主自将伐齊克晉州。

    齊主憂懼自晉陽還邺口。

    州将帥請于安德王延宗曰。

    王不為天子。

    諸人實不能為王出死力。

    延宗不得已即皇帝位。

    周軍圍晉陽攻東門克之。

    延宗戰方屈走至城北。

    周人擒之。

    周主下馬執其手曰。

    兩國天子非有怨惡。

    直為百姓來耳。

    終不相害勿怖也。

    使複衣帽而遣之。

    周主大赦削除齊制。

    取禮文武之士。

    周師趣邺。

    齊主引諸貴臣入朱雀門。

    問以禦周之策。

    人人異議。

    齊主不知所從。

    望氣者言當有革易。

    齊主引尚書令高元海等議。

    依大統故事禅位皇太子恒 丁酉年正月乙亥朔。

    齊太子恒即皇帝位。

    改元承光。

    尊齊主為大上皇帝。

    壬辰周師至邺下圍之。

    齊人出戰大敗。

    齊上皇從百騎東走。

    齊王帝以下皆降。

    甲午周主入邺。

    乙未齊上皇渡河入濟州。

    是日幼主禅位于大丞相任城主湝。

    湝诏尊上皇為無上皇。

    幼主為宋國天王。

    丙申齊上皇留胡太後于濟州。

    自與穆後憑淑妃幼主韓長鸾等數十人奔青州欲入陳。

    周師奄至。

    上皇與後妃幼主等十餘騎南走。

    尉遲勤追及盡擒之。

    并胡太後送于邺。

    北齊五主合二十八年滅。

    四月周主還至長安。

    封齊主為溫公(周紀)。

     丁酉 陳 大建九年  後梁 天保十六年  周 建德六年  北齊 幼主恒承光元年國滅 北齊譯經師六人。

    出經論五十二卷。

    僧二百萬餘人。

    建寺院四萬餘所(方志)。

     戊戌 大建十年  天保十七年  周帝殂長子赟立宣政元年也 後傳位太子自稱天元皇帝 周建德七年三月。

    突厥寇幽州。

    周武帝帥諸軍伐突厥。

    五月不豫。

    六月還長安殂。

    壽三十六。

    太子赟即皇帝位。

     己亥 陳 大建十一年  後梁 天保十八年  周帝闡改名衍 大成元年改曰大像元年 正月。

    周宣帝赟受朝于露門。

    始與群臣服漢魏衣寇。

    大赦改元大成。

    置四輔官。

    以大冢宰越王盛為大前疑。

    相州總管蜀公尉遲迥為大右弼。

    中山公李穆為大左輔。

    大司馬隋公楊堅為大後丞。

    宣帝傳位于大子闡。

    改名衍。

    改大成年曰大像元年。

    宣帝自稱天元皇帝。

    十月複佛像及天尊像。

    大像二年正月诏内外命婦皆執笏其拜宗廟及天台。

    皆俯仰如男子。

    天元五月不豫。

    召劉昉(分兩反)顔之儀入卧内。

    欲囑以後事。

    喑不複能言。

    昉見靜帝衍幼沖以後父楊堅有重名。

    遂與柱國沛公鄭繹柳裘等謀。

    引堅輔政。

    是日天元殂。

    壽二十二。

    秘不發喪。

    昉繹矯诏以堅總知中外兵馬事。

    堅革宣帝苛酷之政。

    更為寬大。

    天元造像一萬餘軀。

    命寫般若經三千部。

    大齋八戒念佛不替(辯正錄)。

     陳是年帝诏禅師智顗遷都居光宅寺。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任總江淮。

    晉王廣炀帝也。

    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楊州總管金城請師設僧會授菩薩戒。

    師為王立法名總持。

    王奉師号智者。

    智者大師稱由此始。

    師居常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

    言五時者。

    一華嚴時。

    二鹿苑時說四阿含。

    三方等時說維摩思益楞伽金光明勝鬘等經。

    四般若時說摩诃般若光贊般若。

    金剛般若諸般若經。

    五法華涅槃時。

    言八教者。

    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别圓頓等四教是化儀。

    如世藥方。

    藏等四教名化法。

    如辯藥味。

    第一頓教者。

    華嚴經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第一時。

    涅槃經雲譬如從牛出乳。

    此從佛出十二部經。

    第二漸教。

    此下三時三味。

    總名為漸。

    初在鹿苑說四谛十二因緣事六度等教。

    約時則日照幽谷。

    第二時。

    約味從乳出酪。

    此從十二部出九部修多羅。

    次明方等部淨名等經。

    彈偏折小歎大褒圓。

    四教俱說。

    藏為半字教。

    通别圓為滿字教。

    約時則食時。

    第三時。

    約味從酪出生酥。

    此從九部出方等。

    次說般若。

    約時則禺中時。

    第四時。

    約味從生酥出熟酥。

    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诃般若。

    第三秘密教者。

    如來三輪不思議故。

    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

    彼此互不相知。

    能令得益故言秘密。

    第四不定教者。

    由前四味中。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不思議力能令衆生于漸說中得頓益。

    于頓說中得漸益。

    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

    次說法華。

    開前頓漸會入非頓非漸故言開權顯實。

    又言廢權立實。

    又言會三歸一。

    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約時則日輪當午。

    罄無側影。

    第五時。

    約味從熟酥出醍醐。

    此從摩诃般若出法華。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授三乘人及一切衆生成佛記。

    次說大涅槃者有二義。

    一為未熟者更說四教。

    具談佛性。

    令具真常入大涅槃。

    故名捃拾教。

    二為末代鈍根于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

    說三種權扶一圓實。

    故名扶律談常教。

    論時論味與法華同。

    化法四教。

    第一三藏教者。

    一修多羅藏四阿含等經。

    二阿毗昙藏俱舍婆沙等論。

    三毗尼藏五部律。

    此之三藏名通大小。

    今取小乘三藏。

    言苦集滅道等。

    次明通教。

    通前藏教通後别圓故名通教。

    第三别教者。

    明界外獨菩薩法教理知斷行位因果。

    别前三教别後圓教故名别也。

    第四圓教者。

    圓名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也。

    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衆生。

    諸大乘經論說佛境界。

    不共三乘位次。

    總屬此教也。

    謂法華妙典蕩化城之執教。

    釋草庵之滞情。

    開方便之權門。

    示真實之妙理。

    會衆善之小行。

    歸廣大之一乘。

    遂出玄義曰釋名辯體明宗論。

    用判教相之五重也。

    名則法喻齊舉。

    謂一乘妙法。

    即衆生本性在無明煩惱不為所染。

    如蓮華處于淤泥而體常淨。

    故以為名。

    此經開權顯實。

    廢權立實。

    會權歸實。

    如蓮之華有含容開落之義。

    華之蓮有隐現成實之義。

    亦謂從本垂迹因迹顯本。

    夫經題不越法譬人單複具足凡七種。

    單三複三具足者一攝一切。

    名妙法蓮華經即複之一也。

    法譬為複。

    名以召體體即實相。

    謂一切相離實相無體故。

    宗則一乘因果。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可尊尚故。

    用則力用。

    以開廢會之義有其力故。

    然後判教相以如來一代之談。

    判為五時八教也。

    教理既明。

    非觀行無以複性。

    乃依三谛之理空假中。

    亦三止三觀。

    一一觀心。

    念念不可得。

    先空次假後中。

    離二邊而觀一心。

    如雲外之月者。

    此乃别教之行相也。

    又雲破一切惑莫盛乎空。

    建一切法莫盛乎假。

    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

    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

    空假亦爾。

    即圓教之行相也。

    如摩醯首羅天之三目。

    非縱橫并别故。

    三觀圓成。

    法身不素。

    尚慮學者昧于修性或堕偏執。

    複創六即之義以絕斯患。

    一理即佛者。

    十法界衆生下至蟭螟。

    同禀妙性。

    從本以來常住清淨覺體圓滿一理齊平故。

    二名字即佛者。

    雖理性坦平。

    而随流者日用不知。

    必假言教外薰。

    得聞名字生信發解故。

    三觀行即佛者。

    既聞名開解。

    要假前之三觀而返源故。

    四相似即佛者。

    觀行功深發相似用。

    五分真即佛者。

    三心開發得真如用位位增勝故。

    六究竟即佛者。

    無明永盡。

    覺心圓極證無所證故。

    如上六位。

    既皆即佛不屈不濫。

    通具法報化三身為正随居四土為依。

    四土者。

    一常寂光法性土也。

    法身居之。

    二實報無障土。

    攝二受用也。

    自受用土報佛自居。

    他受用土登地菩薩居。

    三方便有餘。

    四淨穢同居。

    并為應化土也。

    地前菩薩二乘凡夫所居。

    其實則非身非土。

    無優無劣。

    為對機緣故假說身土而分優劣。

    師得身土互融權實無礙。

    故三十餘年晝夜宣演。

    生四種益。

    具四悉檀。

    悉遍也。

    檀翻名施也。

    師之法遍施有情。

    随根得益。

    如雲世界悉檀生歡喜益(雲雲)。

    師生緣見乙未年 天台第九祖荊溪尊者始終心要曰。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中谛者統一切法。

    真谛者泯一切法。

    俗谛者立一切法。

    舉一即三。

    非前後也。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悲夫秘藏不顯。

    蓋三惑之所覆也。

    故無明翳乎法性。

    塵沙障乎化導。

    見思阻乎空寂。

    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于是大覺慈尊。

    喟然歎曰。

    真如界内絕生物之假名。

    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

    但以衆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

    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

    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空觀者破見思惑。

    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觀者破塵沙惑。

    證道種智成解脫德。

    中觀者破無明惑。

    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别也。

    非異時也。

    天然之理具諸法故。

    然此三谛性之自爾。

    迷茲三谛轉成三惑。

    惑破藉乎三觀。

    觀成證乎三智。

    智成成乎三德。

    從因至果非漸修也。

    說知次第。

    理非次第。

    大綱知此。

    綱目可尋。

     庚子 陳 大建十二年  後梁 天保十九年  周衍 大像二年 二月。

    周帝诏曰。

    佛法弘大前古共崇。

    讵宜隐沈舍而不行。

    自今應王公下至黎庶。

    并宜修事知朕意焉(周紀)。

     辛醜 大建十三年  天保二十年  正月改元大定二月禅位于隋  隋受周禅 開皇元年 周靜帝大像二年十二月。

    以大丞相隋公楊堅為相國。

    總百揆進爵為王。

    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隋國。

    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

    堅受爵十郡而已。

    辛醜年正月靜帝改元大定。

    二月通直散騎庾季才勸隋王宜應天受命。

    太傅李穆大将軍盧贲亦勸之。

    于是周主下诏遜位居别宮。

    命杞公椿奉皇帝玺绂禅位于隋。

    周五主合二十五年祚終。

    隋王受冊玺入臨光殿。

    服兖冕如元會之儀。

    大赦建元開皇。

    除周六官。

    依漢魏之舊封周帝為介公。

    九歲薨(隋書)。

     隋 帝楊姓堅。

    名弘農。

    華陰人。

    漢太尉震十四代孫。

    父忠初事周文屢立戰功。

    官至太傅。

    隋國公堅襲封也。

    周武聘堅女為太子妃。

    太子宣帝也。

    靜帝立堅輔政。

    受周禅。

    以火德。

    都長安。

    開皇元年三月。

    诏于五嶽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三寶記)。

    七月制曰。

    伏惟。

    太祖武元皇帝間關三代造我帝基。

    追仰神猷事冥真寂。

    思欲廣崇寶刹經始伽藍。

    增長福因微副幽旨。

    其襄陽隋郡江陵晉陽。

    并宜立寺一所建碑頌德。

    每年至國忌日設齋行道。

    八關忏悔奉資神靈。

    八月制曰。

    昔歲周道既衰群兇鼎沸。

    朕出車練卒蕩滌妖醜。

    節義之徒輕生忘死。

    幹戈之下每聞殂落。

    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

    有懷至道興度脫之心。

    思建福田法力冥助。

    庶死事之臣善根增長。

    悖逆之侶從暗入明。

    并究苦空鹹拔生死。

    可于相州戰地建伽藍一所(開皇錄)。

    帝又于民有犯法處盡者率為營齋。

    是冬沙門智周等自西域還。

    進梵本經二百六十部。

    敕付有司。

    召人翻譯。

    隋帝在位二十四年。

    壽六十四歲(隋書帝紀)。

     壬寅 陳 大建十四年 正月帝崩  後梁 天保二十一年  隋 開皇二年 六月。

    隋帝诏以長安龍首山宜建都邑。

    城曰大興城。

    殿曰大興殿。

    寺曰大興善寺。

    诏境内之民任聽出家。

    仍計口出錢營造經像。

    以法師昙延為昭玄統。

    敕對譯經。

    又敕法師僧猛住大興善寺。

    尋進為隋國大統三藏法師。

    帝昔龍潛所經四十五州。

    至是同起大興國寺(開皇錄)。

     後主 諱叔寶。

    宣帝長子。

    壬寅年正月即帝位。

    九月設無礙會于大極殿。

    舍身及乘輿服禦(辯正錄)。

    在位七年。

    壽五十二 至德(四)。

     癸卯 陳 至德元年  後梁 天保二十二年  隋 開皇三年 三月遷于新都 隋正月。

    帝诏曰。

    朕欽崇聖教念存神宇。

    其周朝所廢之寺鹹可修複。

    又敕曰。

    好生惡殺王政之本。

    佛道垂教善業可憑。

    禀氣含靈唯命為重。

    宜勸勵天下同心救護。

    其京城及諸州官所立寺。

    正月五月九月。

    常起八日至十五日當寺行道。

    其日遠近民庶凡是有生之類悉不得殺(開皇紀)。

    帝又敕法師明贍翻譯經文住大興善寺。

    又敕釋慧遠為洛州沙門統(辯正錄開皇紀)。

     甲辰 至德二年  天保二十三年  開皇四年 三月。

    陳國僧統寶瓊入寂。

    壽八十一。

    敕有司給葬具。

    仍以天子鹵簿仗借為飾(辯正錄)。

     隋帝以初生因出般若尼寺故基。

    為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後造大興國寺(辯正錄)。

     乙巳 至德三年  天保二十四年五月巋殂太子琮嗣立  開皇五年 隋帝請經法師受菩薩戒。

    诏曰。

    朕夙膺多祉恭嗣寶命。

    方欲歸依正覺欽崇聖果。

    今請經法師于大興善殿受菩薩戒。

    然菩薩之教以解脫為先。

    戒行之本以慈悲為始。

    今囹圄幽闇有動于懷。

    自流罪以下悉可原放。

    又敕曰。

    佛以正法付囑國王。

    朕是人尊受佛付囑。

    自今以後訖朕一世。

    每月常請二七僧。

    随番上下轉經。

    經師四人大德三人。

    于大興善殿讀一切經文(辯正錄)。

     丙午 至德四年  後梁琮莒公也廣運元年  開皇六年 蜀王秀及妃姬請釋法進禀授戒法 丁未 祯明元年  廣運二年滅  開皇七年 陳年祯明。

    宋資治通鑒避仁宗皇帝廟諱作祥明。

    今從舊。

     隋八月。

    征梁主入朝。

    梁主帥其群臣發江陵。

    隋帝以梁主在外。

    遣武鄉公崔弘度将兵戍江陵。

    梁主叔父安平王岩等恐弘度襲之。

    驅文武男女十萬口奔陳。

    隋帝聞之。

    廢梁國。

    拜梁主琮柱國賜爵莒公。

    後梁三主并崇信佛法廣造塔寺。

    寺一百八所。

    僧尼三千二百人(辯正錄)。

     陳法師慧布。

    至德間于建康攝山建栖霞寺。

    陳帝諸王并受布戒。

    奉之如佛。

    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入寂(行實碑記)。

     隋帝召遷法師。

    诏曰。

    皇帝敬問徐州昙遷法師。

    承勤精大教利益無邊。

    承風餐德實懷虛想。

    願即來儀以沃勞望。

    遷至京大弘法化(開皇紀)。

     戊申 陳 祯明二年 五月廢太子胤為吳興王立張貴妃子深為太子  隋 開皇八年十月大舉伐陳 李士謙 開皇八年卒。

    謙宗約少喪父事母以孝聞。

    其族長伯玚每歎曰。

    此子吾家顔子也。

    謙施藥散谷積三十年。

    雅好佛舉止約以戒定。

    有謂其修陰德。

    謙笑曰。

    夫陰德其猶耳鳴。

    惟己自知人無得而知者。

    今吾所作仁者皆知。

    何陰德之有。

    謙最善玄言。

    有疑佛報應之說。

    士謙喻之曰。

    不聞易經乎。

    積善餘慶積惡為殃。

    豈非休咎之征邪。

    客又問三教優劣。

    士謙曰。

    佛日也。

    道月也。

    儒五星也。

    客有省焉(北史)。

     己酉 祯明三年滅  開皇九年 天下一統 正月。

    陳帝為隋廬州總管韓擒虎所得。

    隋帝诏建康城邑宮室平蕩耕墾。

    更于石頭城置蔣州班師。

    以長史右仆射司馬王韶鎮石頭。

    三月陳主與其王公百官發建康。

    四月至長安。

    隋帝給賜陳主甚厚。

    數得引見。

    班同三品。

    仁壽四年卒。

    贈大将軍長城縣公。

    谥曰炀(隋書)陳譯師三人。

    出經論二百卷。

    寺一千二百三十二所。

    國家新寺一十七所。

    百官造者六十八所。

    廓内大寺三百所。

    僧尼三萬二千人(辯正錄)。

     右陳五主合三十三年歸于隋。

     隋(楊姓以火德都長安) ·高祖文皇帝 ·炀帝 ·恭帝 ·越王侗(恭帝之弟) 改皇 泰元年 高祖文帝 諱堅。

    受周禅。

    見辛醜年下 開皇(二十)仁壽(四)庚戌開皇十年春。

    帝幸晉陽。

    敕曰。

    自開皇十年已前。

    諸有僧尼私度者并聽出家。

    尋下敕為第四皇子蜀王秀于京置勝光寺。

    诏遷法師徒衆居之。

    受王供養。

    禅師智舜。

    初事稠禅師居白鹿山。

    十年北入贊皇山。

    聲譽遠播。

    是年诏曰。

    皇帝敬問趙州章洪山智舜禅師。

    道體清勝教導蒼生。

    使早成就。

    朕甚嘉焉。

    朕弘護正法夙夜無怠。

    今遣開府盧元壽指宣往意。

    并送香物如别(本傳) 十一年帝制曰。

    如來設教義存平等。

    菩薩用心本無差别。

    故能津梁庶品濟度群生。

    朕位在人王。

    紹隆三寶。

    永言至理。

    弘闡大乘。

    諸法豁然體無彼我。

    況于福業乃有公私。

    自今凡是營建功德。

    普天之内混同施造随其意。

    願勿生分别。

    庶一切法門同歸不二。

    十方世界俱至菩提(開皇紀)。

    時法師昙延入滅。

    延為三朝帝師。

    臨終以表辭帝。

    托以外護。

    帝哭之哀。

    百僚缟表送葬。

    内史薛道衡為祭文。

    略曰。

    往逢道喪玄綱落紐。

    栖心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祿不能回其意。

    嚴威峻法不足懼其心。

    聖皇啟運。

    像法再興。

    卓爾缁衣郁為稱首。

    屈辰極之重。

    申師資之義。

    三寶由之弘護。

    二谛藉以宣揚。

    信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遠矣(辯正錄) 十三年春二月诏營仁壽宮于陝西鳳翔府政州之北。

    蜀王秀獵政州之野。

    馬突入一古窯。

    滿窯皆佛菩薩故像。

    帝聞乃诏。

    諸像仰所在官司。

    精加檢括。

    運送近寺。

    率土蒼生各施一文委官莊飾。

    立疏文曰。

    十二月八日。

    隋皇帝佛弟子楊堅敬白十方三寶。

    仰惟如來慈悲弘道濟度含生。

    斷邪惡之源。

    開仁善之路。

    自朝及野鹹所依憑。

    屬周代亂常侮懱聖迹。

    塔寺毀廢。

    經像淪亡。

    緻愚者無以導昏迷。

    智者無以尋靈聖。

    弟子往藉三寶因緣。

    今膺昌運。

    作民父母思拯黎元。

    重顯尊容。

    再崇神化。

    頹基毀迹更事莊嚴。

    廢像遺經悉令雕撰。

    弟子今于三寶前至心忏悔。

    周室毀像殘經慢僧破寺。

    如此重罪悉為忏悔。

    敬施一切毀廢經像絹十二萬疋。

    願三寶證明受我忏悔。

    皇後施絹亦十二萬疋。

    王公已下台官主将。

    以至州縣佐史。

    諸寺僧尼京城宿老。

    下逮黔黎。

    一一施錢。

    再日設齋奉慶經像(開皇紀)。

    又诏于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

    并賜莊田 十四年敕率土之内但有山寺。

    一僧已上皆聽給額。

    私度者附貫。

    又敕沙門法經二十大德撰衆經目錄七卷。

    總标九錄。

    區别品類。

    昙崇法師造佛塔。

    高十一級。

    十月三十日無疾而化。

    十月诏以北齊後梁陳宗祀廢絕。

    命高仁英蕭琮陳叔寶。

    以時修祭。

    所須器物有司給之。

    陳叔寶從帝登洛陽邙山侍飲賦詩曰。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壯帝居。

    太平無以報。

    願上東封書。

    并表請封禅。

    帝優诏答之 十五年帝以僧尼時有過失。

    内律佛制不許俗看。

    敕有司依大小乘經。

    有禁約沙門語。

    悉令錄出。

    為衆經法式十卷。

    獎導出家。

    遏惡弘善(開皇紀) 帝及皇後于京師法界尼寺造連基浮圖。

    其下安佛舍利。

    七月放大光明。

    帝請法純禅師入内。

    為皇後受戒(三寶紀)。

    帝賜婺州雙林寺沙門慧則等書。

    略曰。

    朕君臨天下重興教法。

    欲使三寶永崇四生蒙福。

    想師等宣揚聖道。

    殊應勞德 十六年敕請洪遵律師為講律。

    衆生時惟尚僧祇。

    師乃弘四分。

    漸皆宗附焉 十七年正月沙門寶貴。

    以開皇已來新所譯經奏上。

    帝親制序。

    翻經學士費長房成都人也。

    初為僧。

    周武廢教返俗。

    隋興仍習白衣。

    時預參譯筆受詞義。

    是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奏其所撰曆代三寶紀一部十五卷。

    下敕行之。

    其紀備載曆代翻譯之經譯師道俗首末。

    是年括天下僧尼私度者。

    并令得戒 十八年帝又賜婺州雙林寺沙門慧則書曰。

    朕受天命撫育黎元。

    尊崇三寶。

    情深救護。

    望十方含靈蒙茲福業俱登仁壽。

    汝等普為群生宣揚聖教。

    精誠苦行深慰朕懷。

    利益宏多勿辭勞也 十九年二月智文律師卒 二十年诏有毀佛道像者。

    以惡逆論(三寶紀)。

     辛酉仁壽元年。

    帝潛龍時遇梵僧。

    授佛舍利一裹。

    是年三月。

    敕以岐雍泰華嵩衡州等三十處。

    各建舍利塔(開皇錄)。

    六月诏曰。

    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衆生津梁庶品。

    朕歸依三寶。

    重興聖教。

    思與四海共修福業。

    永作善因同登妙果。

    宜請沙門三十人谙解法相堪宣導者。

    各将侍者二人散官一人薰陸香百二十斤。

    分道送舍利。

    往三十州建塔。

    每州僧三百六十人。

    為朕及内外臣民。

    七日行道。

    限十月十五日午時。

    同下石函宣忏悔文。

    菩薩戒弟子皇帝堅。

    敬白三寶。

    堅蒙三寶力為蒼生君父。

    今故分布舍利起塔。

    願為衆生忏悔重罪。

    帝于十月十五日午時禦大興殿。

    西向執圭而立。

    延請佛像及沙門三百六十人幡蓋音樂。

    自大興善寺迎來至殿燒香禮拜。

    率文武百僚齋食。

    及舍利入塔時畢。

    帝曰。

    佛法重興必有感應。

    時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将還。

    各請舍利于本國起塔供養。

    诏許之。

    十二月二日敕送舍利三十顆。

    貯以金合盛琉璃瓶。

    于長安大興善寺起塔。

    道俗萬億迎引至寺。

    設無遮大會。

    虔誠忏禮焉(開皇錄) 二年正月帝複分布舍利于岐陝恒杭等五十三州。

    建塔一如前式。

    期用四月八日午時。

    同下石函。

    五月十五日雍州天雨金屑寶華。

    七月十五日長安延興寺鑄丈六金銅佛像。

    天雨寶屑銀華。

    西竺阇那崛多三藏。

    是年出護國等經。

    總三十九部合一百九十二卷。

    敕請興善寺翻經學士沙門。

    撰衆經目錄五卷。

    總為五錄。

    随類區辯也(釋教錄) 三年帝以皇後崩。

    乃于京邑西南置禅定寺。

    建塔七級。

    敕有司迎遷禅師主之。

    召海内名德禅師一百二十人。

    同居行道(釋教錄)。

     文中子 王通。

    西遊長安。

    見帝太極殿。

    奏太平十二策。

    尊王道推霸略。

    稽古驗今。

    帝大悅曰。

    得生幾晚。

    下其議于公卿。

    公卿不悅。

    通知謀之不用也。

    作東征歌而歸。

    乃續詩書正禮樂。

    修元經贊易道。

    九年而六經大就。

    門人自遠而至者。

    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如晦.趙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窦威.河東薛收.中山賈瓊.清河房玄齡.钜鹿魏征.太原王圭.溫彥博.穎川陳叔達等鹹稱師。

    北面受王佐之道。

    餘往來受業者蓋千餘人。

    賈瓊問息謗。

    通曰無辯。

    問止怨。

    曰不争。

    通曰。

    聞謗而怒者讒之囮(夷周反捕鳥媒)也。

    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

    絕囮去媒讒佞遠矣。

    炀帝初累征不就。

    大業十三年有疾。

    聞炀帝被害。

    泫然而興曰。

    生民厭亂久矣。

    其或者将啟堯舜之運。

    吾不與焉命也遂卒。

    門人谥曰文中子。

    子嘗為中說以拟論語。

    其周公篇曰。

    詩書盛而秦世滅。

    非孔子之罪也。

    玄虛長而晉室亂。

    非老莊之罪也。

    齋戒修而梁國亡。

    非釋迦之罪也。

    易不雲乎。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或問佛。

    子曰聖人也。

    曰其道何如。

    曰西方之教也。

    中國則泥之。

    又曰。

    觀皇極谠議。

    三教于是乎一矣。

    子之弟王績亦著書。

    号東臯子。

    文中子講道于白午之溪。

    弟子捧書北面環堂成列。

    講罷程生退省于松下。

    語及周易。

    薛收歎曰不及伏犧氏乎何辭之多也。

    俄而有負苓者。

    皤皤然委擔而息曰。

    吾子何歎也。

    薛收曰。

    叟何為者而征吾歎。

    負苓者曰。

    夫麗朱者赤。

    附墨者黑。

    蓋漸而得之也。

    今吾子所服者道而猶歎。

    是六腑五髒不能受也。

    吾是以問。

    薛收曰。

    收聞之師。

    易者道之蘊也。

    伏犧畫封而文王系之。

    不逮省文矣。

    吾是以歎。

    負苓者曰。

    文王焉病伏犧氏病甚者也。

    昔者伏犧氏之未畫卦也。

    三才其不立乎。

    四序其不行乎。

    百物其不生乎。

    萬象其不森乎。

    何營營而費畫也。

    自伏犧氏洩道之密漏神之幾。

    分張太和。

    磔裂元氣。

    使天下之智者詭道逆出。

    曰。

    我善言象而識物情。

    陰陽相磨。

    遠近相取。

    作為剛柔同異之說以駭人志。

    于是知者不知而大樸散矣。

    則伏犧氏始兆亂者。

    安得羸歎而嗟文王。

    負其苓而行。

    追而問之居與姓名不答。

    文中子聞之曰。

    隐者也欤 通龍門人。

     甲子仁壽四年正月。

    诏曰。

    朕隻受肇命撫育生民。

    遵奉聖教重興善法。

    如來大慈覆護群品。

    鹹見舍利開導含生。

    朕已分布遠近皆起靈塔。

    其間諸州猶有未遍。

    今更請大德奉送舍利各往諸州。

    依前造塔。

    當與蒼生同斯福業。

    乃敕法遵律師等。

    送舍利往博绛等三十餘州。

    一依前式。

    用四月八日期同下塔(釋教錄)。

    帝将避暑仁壽宮。

    術士章仇(覆姓)大翼(名也)谏止之。

    帝不聽。

    遂幸仁壽宮。

    四月不豫。

    七月崩(帝紀)。

    太子廣即位。

    帝在位寫佛經四十六藏。

    凡十三萬卷。

    修治故經四百部。

    造金銅檀像六十餘萬軀。

    修治故像一百五十萬九千餘軀。

    宮内造刺繡并織成像及畫像五彩珠幡不可稱計。

    崇緝寺宇五千餘所。

    譯經道俗二十四人。

    所出經論垂五百餘卷(釋教錄)。

     炀帝 諱廣。

    高祖文帝第二子。

    封晉王。

    開皇二十年廢太子勇立廣為皇太子。

    仁壽四年七月即帝位。

    在位十三年。

    為令狐行達缢于江都。

    壽三十九歲 大業(十二又二)。

     乙醜大業元年正月。

    帝為高祖造西禅定寺。

    又于高陽造降聖寺。

    賜婺州傅大士雙林寺書。

    略曰。

    朕欽承寶命撫育萬方。

    思弘德化覃被遐迩(句文崇敬見大士傳)。

    始置進士科。

    三月戊申诏曰聽采輿頌謀及庶民故能審刑政之得失。

    今将回曆淮海觀省風俗。

    敕宇文恺與内史舍人封德彜等。

    營顯仁宮。

    南接卓湘。

    北跨洛濱。

    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

    又求海内嘉木異草珍禽異獸以實園苑。

    又命尚書右丞皇甫儀。

    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

    開通濟渠。

    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

    複自闆渚引河曆榮澤入汴。

    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于淮。

    又發淮南民十餘萬。

    開[邱-丘+千]溝通渠(安州)。

    自山陽至楊子入江。

    渠廣四十步。

    渠旁築禦道樹以柳。

    自長安至江都置離宮四十餘所。

    又遣黃門侍郎王弘等往江南。

    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

    五月築西苑周二百裡。

    其内為海周十餘裡。

    為方丈蓬萊諸山。

    高出水面百餘尺。

    台觀宮殿羅絡山上。

    向背如神。

    海北有龍鱗渠。

    萦纡注海内。

    沿渠作十六院。

    門皆臨渠。

    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

    堂殿樓觀窮極華麗。

    宮樹秋冬雕落則剪彩為花葉綴于枝條。

    色渝則易以新者。

    常如陽春。

    沼内亦剪彩為荷芰菱芡。

    乘輿遊幸則去水而布之。

    上好以月夜從宮女數千騎遊西苑。

    作清夜遊曲馬上奏之。

    八月上行幸江都發顯仁宮出洛口禦龍舟。

    龍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

    上重有正殿内殿東西朝堂。

    中二重有百二十房。

    皆飾以金玉。

    下重内侍處之。

    皇後乘翔螭舟。

    制度差小而裝飾無異。

    挽船士皆以錦綿為袍。

    又有浮景漾彩朱鳥蒼螭等數千艘(蘇刀切)。

    挽船士八萬餘人。

    舳舻相接二百餘裡。

    照耀川陸。

    騎兵翊兩岸而行。

    旌旗蔽野。

    帝每出遊幸。

    羽儀亘二十餘裡。

    文物之盛近世莫及也(隋書) 二年三月帝發江都。

    四月入東京。

    立道場設無遮大會。

    度士女百二十人為僧尼。

    奉為文帝造金銅釋迦佛坐像一軀。

    并州(太原也)造弘善寺。

    傍龍山作彌陀坐像。

    高百三十尺。

    楊州立慧日道場。

    長安造清禅寺日嚴寺香台寺。

    又舍九宮為九寺。

    于泰陵莊陵俱各造寺。

    為文皇獻後于長安造二寺二塔。

    别立寺二所。

    修治故經六百十二藏。

    計九十萬三千五百八十卷。

    故像十萬一千軀。

    鑄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六軀。

    度僧一萬六千二百人。

    帝出巡幸。

    常以僧尼道士女冠自随。

    謂之四道場(帝紀并辯正錄) 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帝設齋具疏稱。

    皇帝菩薩戒弟子廣白三寶。

    謹于率土之内建立勝緣。

    請僧七日行道。

    度僧一千人。

    以此功德普為衆生清淨罪垢同至菩提(辯正錄)。

    三月帝還長安。

    以高祖末年法令峻刻。

    诏改修律令。

    民久厭嚴刻喜于寬政。

    旅騎尉劉炫預修律令。

    吏部尚書牛弘從容問炫曰。

    周禮事多而府史少。

    今令史百倍于前。

    減則不濟。

    其故何也。

    炫曰。

    古人委任責成歲終考其殿最(下功曰殿上功曰最)。

    案不重校。

    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

    今之文簿恒慮覆治。

    若鍛煉不密則萬裡追證。

    百年舊按此之由也(隋書)。

    改州為郡。

    改度量權衡并依古式。

    改上柱國以下官為大夫。

    置殿内省于尚書門下。

    内史秘書為五省。

    增谒者司隸台與禦史為三台。

    分太府寺置少府監與長秋國子将作都水為五監。

    又增改左右翊衛等為十六府。

    廢伯子男爵唯留王公侯三等。

    诏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

    西距榆林。

    東至紫河。

    尚書左仆射蘇威谏。

    帝不聽。

    築二旬而畢。

    八月車駕發榆林曆雲中溯金河。

    時天下承平。

    百物豐實。

    甲士五十餘萬。

    馬十萬匹。

    九月至東都 四年诏于汾州之北。

    汾州之源營汾陽宮 五年正月改東京為東都。

    诏天下均田。

    三月車駕西巡 六年敕穿江南河。

    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裡廣十餘丈。

    使可通龍舟。

    并置驿官。

    欲東巡會稽 七年二月帝自江都行幸涿郡。

    壬午下诏讨高麗。

    天下騷動。

    鄒平民王薄擁衆據長白山。

    剽掠齊濟之郊。

    自稱知世郎。

    作毋向遼東浪死歌以相感勸。

    避征役者多往歸之 八年四方兵至高麗平壤凡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

    軍駕度遼。

    高麗諸城各堅守不下。

    初九軍之度遼也凡三十萬五千人。

    及帝之還至遼東城惟二千七百人。

    資儲器械失亡蕩盡 九年四月帝以衛尉少卿李淵為弘化郡留守。

    關右十三郡兵皆受征發 十年二月诏百僚議伐高麗。

    數日無敢言者。

    戊子诏複征天下兵百道俱進。

    高麗亦自困弊。

    遣使乞降。

    帝乃班師還西京 十一年正月增秘書省官百二十員。

    并以學士補之 十一年正月诏以右骁衛将軍唐公李淵為大原留守。

    以王威高君雅為之副。

    車駕至江都。

    時饑馑其民采樹皮葉。

    或搗藁為末煮而食之。

    諸物皆盡。

    乃自相食。

    帝卒遇弑于江都。

     丁醜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改義甯元年。

    恭帝之立也。

     恭帝 諱侑。

    元德太子招之子。

    炀帝孫也。

    封代王。

    炀帝巡幸命代王留守長安。

    時年十三歲。

    晉陽留守唐公李淵兵起。

    王命諸将禦之皆敗走。

    十一月淵克長安。

    奉代王即皇帝位于天興殿。

    改大業十三年為義甯元年。

    遙尊炀帝為太上皇。

    淵自長樂入長安。

    以淵假黃钺使持節。

    大都督内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

    尋封唐王。

    以武德殿為丞相府立官屬。

    以裴寂為長史。

    劉文靜為司馬。

    淵子建成為唐世子。

    次子世民為京兆尹曰秦公。

    第三子元吉為齊公(隋書)。

     魏公李密據洛口 永平元降于唐  夏窦建德 丁醜元  涼李軌據涼州 安集元 梁蕭銑據巴陵 天鳳元  秦薛舉據金城 秦興元  定楊可汗劉武周據馬邑 天興元 吳李子通據江都  梁梁師都據朔方 永隆元  楚朱粲 稱帝 戊寅義甯二年大業十四年也。

    正月炀帝留江都。

    見天下危亂。

    無心北歸。

    乃命治丹陽宮。

    将徙都之。

    時江都糧盡。

    從駕骁果多關中人。

    久客思鄉裡。

    見帝無西意多謀叛歸。

    司馬德戡元禮裴虔通謀曰。

    骁果若亡不若與之俱去。

    以謀告宇文智及智及曰。

    今天實喪隋。

    英雄并起。

    同心叛者已數萬人。

    因行大事此帝王之業也。

    德戡等然之。

    以宇文化及為主。

    德戡悉召骁果軍吏。

    谕以所為。

    皆曰唯将軍命。

    三月丙辰天未明。

    德戡授虔通兵以伐諸門衛士。

    虔通自門将數百騎至成象殿。

    德戡等引兵自玄武門入。

    帝聞亂易服逃于西閣。

    虔通與元禮進兵。

    校尉令狐行達拔刀直進因扶帝下閣至寝殿。

    虔通德戡等拔白刃侍立。

    帝歎曰。

    我何罪至此。

    賊黨馬文舉曰。

    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

    外勤征讨内極奢淫。

    使丁壯盡于矢刃女弱填于溝壑。

    四民喪業盜賊峰起。

    專任佞谀飾非拒谏。

    何謂無罪。

    賊欲弑帝。

    帝索鸩酒不許。

    令狐行達缢殺之。

    蕭後與宮人撤漆版為小棺殡于西院流珠堂。

    化及自稱大丞相總百揆。

    以皇後令立秦王浩為帝。

    居别宮。

    令發诏畫敕書而已。

    宇文化及唐武德二年死。

    宇文志及與封德彜降于唐(化及傳)。

    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國。

    仍以唐王為相國總百揆。

    唐國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錫。

    唐王不受。

    但改丞相府為相國府。

    其九錫殊禮皆歸有司。

    四月炀帝兇問至長安。

    五月至東都。

    留守官奉越王侗(恭帝弟也)即帝位。

    改元皇泰。

    以王世充為左仆射。

    總督内外諸軍事。

    世充勢震内外。

    皇泰主拱手而已。

    世充本從炀帝在江都(揚州也)。

    李密亂。

    炀帝遣世充将江淮勁卒赴東都助讨密因留東都(田充傳)。

    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王。

    遜居代邸。

    甲子唐王淵即皇帝位于太極殿。

    大赦改元。

    改郡為州。

    改太守為刺史。

    六月奉隋帝為酅國公(酅戶圭切東海之邑)。

    诏曰。

    近世以來時運遷革。

    前代親族莫不誅夷。

    興亡之效豈伊人力。

    其隋蔡王智積等子孫并付所司。

    量才選用(唐書)。

     右隋三主合三十七年(天下混一二十九年)歸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