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二

關燈
偕比丘惠生往西域求未至經。

    自洛陽西行四千裡至赤嶺乃出魏境。

    又西行再期至幹羅國而還。

    得佛經一百七十部。

    至此二月回達洛陽。

    魏國通有佛經四百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魏書佛老志并經目)。

     癸卯 普通四年  正光四年 甲辰 普通五年  正光五年 乙巳 普通六年  孝昌元年 丙午 普通七年  孝昌二年 梁昭明太子統。

    創惠義殿于東宮。

    招天下名僧居之。

    帝賜法師慧超。

    為壽光學士(梁紀僧傳)。

     丁未 梁 大通元年 帝建同泰寺成  魏 孝昌三年 孝昌四年三月帝遇弑改年曰永安 戊申 大通二年  魏敬宗孝莊帝子攸 永安元年 魏戊申年正月。

    帝惡鄭俨徐纥等。

    密诏爾朱榮舉兵内向。

    榮以高歡為前鋒。

    行至上黨。

    帝複以私诏止之。

    鄭俨徐纥恐禍及己謀酖帝。

    三月帝暴殂。

    太後立皇女為帝。

    複下诏稱實皇女。

    改立故臨洮王寶晖世子钊。

    始生三歲。

    爾朱榮聞之大怒。

    謂元天穆曰。

    主上晏駕春秋十九。

    海内猶謂之幼君。

    況奉未言之兒以臨天下。

    欲求治安可乎。

    三月爾朱榮元天穆迎彭城宣武王之子長樂王子攸于河橋即皇帝位。

    是曰敬宗。

    改元永安。

    榮遣騎害太後及幼主于河陰(北史)。

    爾朱覆姓。

    其先契胡部落太人。

    代為酋帥。

    居爾朱川。

    因之以為姓也。

     己酉 梁 中大通元年  魏 永安二年七月帝始入宮 梁三月二十七日。

    法雲法師遷寂。

    壽六十三。

    二宮悲恸。

    敕給東園秘器。

    凡百喪事皆從王府。

    敕葬定林寺側。

    立銘志焉(本傳)。

     梁九月。

    帝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

    行清淨大舍。

    群臣祈白三寶。

    奉表請帝還宮(梁帝本紀)。

     庚戌 中大通二年  魏十月立長廣王改建明元年十二月爾朱兆害莊帝 魏孝莊帝。

    既外逼于爾朱榮恒怏怏。

    又懲河陰之難。

    密有圖榮之意。

    八月榮與元天穆入朝。

    帝手刃之。

    天穆俱死。

    内外喜噪聲滿洛陽。

    百僚入賀。

    十月汾州刺史爾朱兆聞兄榮死。

    自汾州帥騎據晉陽。

    爾朱世隆兆共推大原太守長廣王晔即皇帝位。

    改元建明。

    十二月兆輕兵倍道兼行扣宮門。

    執莊帝遷晉陽缢殺之(北史)。

     辛亥 中大通三年四月太子統卒  魏 節闵帝恭普泰元年 安定王朗中興元年 魏二月。

    廣陵王恭好學有志度。

    關西大行台薛孝通。

    說爾朱世隆立之。

    是時世隆鎮洛陽。

    乃以長廣王之命禅位于廣陵王恭。

    獻文帝之孫。

    是曰節闵帝。

    改元普泰。

    封長廣王晔為東海王。

    高歡起兵讨爾朱兆。

    以兆弑孝莊也。

    孫騰說歡曰。

    今朝廷隔絕。

    号令無所禀。

    不權有所立。

    則衆将沮散。

    歡乃立渤海太守安定王元朗為帝。

    即位于信都(今真定路冀州也。

    高歡所生之地也)。

    改元中興。

    以歡為侍中丞相。

    都督中外諸軍事。

    歡以安定王元朗疏遠。

    乃使仆射魏蘭根慰谕洛陽。

    觀節闵帝之為人。

    欲複奉之。

    蘭根以節闵神采高明于後恐難制。

    因而與高幹兄弟乃崔陵共歡廢之。

    歡遂幽節闵帝于崇訓佛寺。

    更立孝莊孫廣平王之子平陽王修。

    是為孝武帝。

    使安定王元朗作诏策而禅位。

    歡酖節闵于門下省。

    葬用殊禮。

    并害元朗。

    高歡信都(冀州郡名)人也。

    初自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劉贲薦之于讨虜大都督爾朱榮。

    榮擢用之。

    初葛榮部衆流入并穎者二十餘萬。

    為契胡陵暴。

    皆不聊生謀亂不止。

    爾朱兆患之。

    問計于高歡。

    歡曰宜選王腹心使統之。

    兆遂以其衆委歡。

    歡以兆醉言恐醒而悔之。

    遂出宣言受委統鎮兵。

    可集汾東受号令。

    乃建牙陽四川軍士素惡兆而樂屬歡莫不皆至。

    及歡之讨兆也。

    永熙二年。

    兆奔彰德路韓陵山投林中。

    殺所乘白馬自缢于樹。

    高歡親臨而厚葬之(魏書)。

     壬子 梁 中大通四年  魏孝武帝修史曰出帝 永熙元年四月改元 癸醜 中大通五年  永熙二年 梁二月二十六日。

    帝幸同泰寺。

    講金剛經三七日。

    設道俗無遮大會。

    三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義楚六帖)。

     甲寅 中大通六年  西魏永熙三年 帝奔長安  東魏孝靜帝 天平元年 魏孝武帝永熙三年正月。

    中軍将軍王思政言于武帝曰。

    高歡之心昭然可知。

    洛陽非用武之地。

    宜就宇文泰于長安。

    帝深然之。

    乃廣征州郡兵。

    東郡太守裴俠帥所部詣洛陽。

    王思政問曰。

    今權臣擅命。

    王室日卑奈何。

    俠曰。

    宇文泰為三軍所推。

    居百二之地。

    所謂已操戈矛肯授人以柄。

    雖欲投之恐無異避湯而入火也。

    思政曰如何而可。

    俠曰。

    圖歡有立至之憂。

    西巡有将來之慮。

    且至關右徐思其宜。

    七月歡覺其變。

    引兵渡河。

    孝武遂帥南陽王寶炬清河王亶廣陽王湛(直深反)。

    以五千騎西奔。

    宇文泰備儀衛迎帝。

    遂入長安。

    高歡入洛陽。

    舍于永甯寺。

    十月魏丞相歡又奉表于孝武帝曰。

    陛下若遠賜一制許還京洛。

    臣當師勒文武式清宮禁。

    若返正無日則七廟不可無主。

    萬國須有所歸。

    臣甯負陛下不負社稷。

    帝亦不答。

    歡乃集百官耆老。

    立清河王亶之世子善見為帝。

    孝文帝之曾孫也。

    年十一即位于城東北。

    改元天平。

    遷都于邺。

    孝武都長安。

    與仆射宇文泰有隙。

    十二月飲酒遇鸩殂。

    年二十五。

    泰奉太宰南陽王寶炬即皇帝位(魏書)。

     元魏 姓拓跋氏。

    其祖本北狄鮮卑(山名)胡人也。

    秦漢之前。

    未嘗與中國通。

    魏明帝景初年間。

    始與之和親。

    晉初有拓跋猗廬。

    出居樓煩。

    惠帝太安二年乃拓跋祿官之九年也。

    拓跋居代郡。

    嘗佐劉琨拒石勒。

    晉封之為代王。

    世有代北及部落分散經六十餘年。

    至東晉時。

    秦主符堅伐代拾翼健。

    健為子實所弑。

    實亦卒。

    其孫圭走依獨孤部。

    是曰廬孫。

    東晉武帝太元元年。

    廬孫拾翼涉圭魏書雲圭即太祖道武皇帝也。

    出據朔州東三百裡築城邑号恒安。

    為秦護軍故羁屬符秦。

    晉太元八年十一月符堅敗于晉。

    太元十一年春正月。

    圭乃大會部落宗族于牛川。

    即代王位。

    年曰登國元年。

    徙居定襄之盛樂(定襄乃冀甯路忻州之郡名也。

    冀域)。

    務農息民。

    國人悅之。

    圭尋改稱魏王。

    丙申晉太元二十一年。

    圭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

    改年曰皇始。

    戊戌年遷都平城(今西京路大同也。

    郡名雲中。

    單于台白登在焉。

    冀域)。

    始營宮室。

    建宗廟立社稷。

    歲五祭宗廟。

    用分至及臘也。

    十二月圭即皇帝位。

    改年曰天興。

    命朝野皆束發加帽。

    追尊遠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為皇帝。

    始依效古制定郊廟朝飨禮樂。

    置五經博士。

    增國子大學生員合三千人。

    己酉年十月。

    圭為賀蘭氏夫人所生子清河王紹所弑。

    圭曆位二十四年。

    壽三十九歲。

    圭長子嗣殺紹而立。

    明元帝也。

    泰常八年拔洛陽衮豫皆平。

    是時天下唯二國。

    謂之南北朝。

    柔然寇魏邊。

    魏築長城。

    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裡。

    備置戍卒以備柔然。

    五月明元還平城。

    十一月殂。

    在位十五年。

    壽三十二。

    太子世祖太武帝焘立。

    毀殘釋教在位二十九年。

    壽三十五。

    皇孫高宗文成帝浚立。

    诏複釋氏之教尊敬之。

    在位十三年。

    壽二十六。

    長子顯祖獻文帝弘立。

    在位五年。

    遜位于子宏。

    群臣上尊号曰太上皇帝。

    總軍國大事。

    高祖孝文帝宏即位。

    年五歲。

    在位二十九年。

    遷都洛陽。

    去胡衣冠。

    絕虜語。

    尊華風。

    初服衮冕朝飨。

    定戶籍。

    制五等公服。

    起明堂辟雍。

    太和十五年馮太後崩。

    孝文依古禮服喪三年。

    太和十六年命群臣議行次。

    承晉。

    為水德。

    太和二十年诏謂土者黃中之色。

    萬物之元。

    改姓元氏。

    壽三十三歲。

    第二子世宗宣武帝恪立。

    在位十六年。

    壽三十三。

    宣武第二子肅宗孝明帝诩立。

    在位十二年。

    壽十九。

    敬宗孝莊帝立。

    在位三年。

    壽二十四。

    節闵帝恭平安定王元朗立。

    二俱被害。

    孝武帝修避高歡西奔長安。

    自是西東分理。

     右元魏十二主一百四十九年分曰西東(西三王二十二年禅于周東一王十七年禅于北齊)。

     魏譯佛經師十九人。

    出經律論四百十九部凡一千九百餘卷。

    僧至二百萬。

    國家大寺四十七所。

    三公等寺八百四十所。

    百姓所造寺院三萬一千所(魏書又辯正錄)。

    柔然者夷狄國名。

    姓郁久間氏。

    始元魏神元之末。

    掠騎得一奴。

    發始齊眉忘本姓名。

    其主字之曰木骨闾。

    木骨闾者首秃也。

    木骨闾與郁久間聲相近。

    得以為氏。

    木骨闾在代猗廬時坐後期當斬。

    亡匿廣漢溪谷間。

    有衆百餘人。

    至其子車鹿會雄健。

    始有部衆。

    自号柔然。

    魏太武帝焘。

    以其無知狀類于蟲故。

    改其号蠕蠕(北史)。

     乙卯 梁 大同元年  西魏文帝寶炬 大統元年  東魏 天平二年 西魏文帝造般若寺。

    帝每運慈悲。

    常行信施。

    拯溺扶老。

    供給病僧。

    口誦法華。

    身持淨戒。

    丞相宇文泰興隆釋典。

    講摩诃衍。

    命釋昙顯撰衆經要二十二卷。

    及一百二十門(辯正錄)。

    西魏進丞相泰為安定公。

     丙辰 大同二年梁通事舍入劉勰表求出家帝嘉之賜僧洪名目慧地南史  大統二年  天平三年 梁三月。

    丹陽陶弘景卒。

    弘景嘗詣明州育王佛舍利塔。

    誓受五戒(本傳)。

     東魏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書右仆射南道行台督諸将侵建康(北史)。

     丁巳 大同三年  大統三年  天平四年 高王觀世音經 東魏定州民孫敬德者。

    事觀世音菩薩甚虔。

    後為賊橫引妄伏承罪。

    夜夢僧教誦救苦觀音經。

    敬德誦之。

    有司行刑。

    刀三斫而刀三折。

    監司具狀聞丞相高歡。

    歡審扣其故。

    為表請免其死。

    孫還家所奉觀音像項三刀痕。

    因之稱高王經也(感應傳)。

     戊午 大同四年 帝改造長幹寺幸寺設無礙大齋梁紀  大統四年佛寺三萬餘區僧尼二百萬北史  大象元年 己未 大同五年  西魏 大統五年  東魏 興和元年 西魏沙門道臻。

    博通經義。

    文帝尊之為師傅。

    長安立大中興寺居臻。

    為魏國大統。

    大立科條。

    由是佛教再興。

    帝複起大乘.陟岵二寺。

    臻入滅。

    帝哀之廢朝。

    其喪事所資并出天府(北史)。

     庚申 大同六年  大統六年  興和二年 诏邺城舊宮為天平寺 辛酉 大同七年  大統七年  興和三年 毗目智仙譯經于邺郡 壬戌 大同八年  大統八年  興和四年 癸亥 大同九年梁黃門侍郎顧野王撰玉篇成  大統九年  武定元年 甲子 大同十年  大統十年  武定二年 乙醜 梁 大同十一年  西魏 大統十一年  東魏 武定三年 西魏丞相宇文泰。

    長安立追遠.陟屺.大乘.魏國.安定.中興六寺。

    度一千僧。

    又造天保寺供養玮法師。

    安州造壽山.梵雲二寺。

    造大福田寺。

    供養實國師。

    基所造福田寺。

    為大可汗大伊尼造突厥寺(辯正錄)。

     丙寅中大同元年三月。

    帝幸同泰寺。

    講三慧經。

    夏四月止大赦改元 大統(十一年)武帝(四年) 梁帝自天監中事佛。

    長齋不聽音樂。

    造光宅同泰等五寺。

    常供千僧。

    帝作淨業賦。

    其序雲。

    朕不啖魚肉。

    不與嫔侍同處。

    四十餘年矣。

    既不食衆生。

    無複殺害障。

    既不禦内。

    無複欲惡障。

    除此二障意識稍明。

    乃作淨業賦。

    今略其辭曰。

    觀人生之天性。

    抱妙氣而清靜。

    感物外以動欲。

    心攀緣而成眚。

    過常發于外塵。

    累必由于前境。

    懷貪心而不厭。

    縱内意而自騁。

    耳流連于絲竹。

    眼轉移于五色。

    香氣[酉*孛]起觸鼻發識。

    舌之受味甘口啖食。

    身之受觸以自安怡。

    細腰纖手弱骨豐肌。

    附身芳潔觸體如脂。

    狂心迷惑倒懸自欺。

    如是六塵同障善道。

    方紫奪朱如風靡草。

    抱惑而生與之偕老。

    随逐無明莫非煩惱。

    由是外清眼境内淨心塵。

    與德相随與道為鄰。

    見淨業之可愛。

    以不殺而為因。

    離欲惡而自修。

    故無障于精神。

    患累已除障礙亦淨。

    如久澄水如新磨鏡。

    外照内像内見衆病。

    既除客塵反還自性。

    心清若冰志潔如雪。

    結縛既除憂畏亦滅。

    與恩愛而長違。

    顧生死而永别(辯正錄)。

     丁卯 太清元年  西魏 大統十三年  東魏 武定五年 正月東魏勃海獻武王高歡卒。

    世子澄嗣位。

    侯景與高氏有隙。

    叛歸西魏。

    西魏以景為太傅。

    景又遣丁和奉表歸梁。

    梁帝納景。

    以景為太将軍封河南王。

    太清二年(戊辰年也)二月。

    東魏大将軍高澄求通好于梁。

    由是侯景有疑乃反。

    梁帝以臨賀王正德為平北将軍。

    都督京師諸軍事屯丹陽郡。

    正德密以數十大艘濟景。

    正德守宣陽門。

    帥衆迎景至阙下。

    正德即皇帝位。

    改元正平大赦。

    太清三年(己巳年也)正月。

    京師城陷。

    侯景入見武帝。

    縱兵掠乘輿服禦。

    更以臨賀王正德為侍中大司馬。

    五月丙辰梁武皇帝崩。

    壽八十六歲。

    侯景秘不發喪。

    殿外文武皆莫之知。

    辛巳始發喪。

    升梓宮太極殿。

    是日侯景迎太子綱即帝位。

    六月臨賀王正德怨侯景賣己。

    密書召鄱陽王範使以兵入。

    景遮得其書。

    缢殺正德。

    八月東魏勃海文襄王高澄為膳奴蘭京所弑。

    弟太原公高洋讨賊殺之。

    十二月始興太守陳羁先結郡中豪傑讨侯景。

    郡人侯安都張偲等各率衆千餘人歸之。

    遣使間道詣江陵。

    受湘東王繹節度(梁紀)。

     戊辰 梁 太清二年  西魏 大統十四年  東魏 武定六年 己巳 太清三年五月帝崩  大統十五年  武定七年 太宗簡文皇帝 諱綱。

    高祖武帝第三子。

    在位二年。

    壽四十九歲 大寶(二)。

     庚午 大寶元年  大統十六年 北齊高氏受禅 天保元年 北齊 正月東魏進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齊郡王。

    五月進齊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

    侍中張亮等諷帝禅位于齊王洋。

    帝出雲龍門。

    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玺绶。

    齊王即帝位于南郊。

    改元天保。

    封魏帝為中山王。

    十二月鸩之。

    谥曰魏孝靜帝(葬于邺西障北。

    東魏一主十七年滅)。

    追谥父王歡高祖神武皇帝(歡姓高氏冀州人也)歡初事爾朱榮。

    榮弟兆委歡軍事。

    封至勃海王。

    五十一歲殂。

    追谥兄澄(神武子)世宗文襄皇帝。

    顯祖文宣皇帝洋(神武次子)。

    至是受東魏禅。

    建國曰齊。

    改元天保。

    都邺(彰德路古湘州)。

    在位十年。

    壽三十一歲。

    太子殷立。

    廢帝也。

    壽十七歲。

    肅宗孝昭帝演(神武第六子也)。

    以廢帝乾明元年改皇建。

    皇建二年演獵墜馬絕肋殂。

    壽二十七歲。

    世祖武成帝湛(神武第九子也)立。

    以皇建二年十月改太甯。

    在位四年。

    禅位于太子。

    自稱太上皇(後主大統四年殂年四十二歲)。

    後主緯(武成長子)在位十三年。

    播遷青州。

    周師追擒之。

    并太後幼主恒送長安。

    封緯溫公。

    五主合二十八年。

     辛未 大寶二年 世尊入滅得一千五百年  大統十七年三月帝殂太子欽立  北齊 天保二年 梁三月侯景逼帝傳位豫章王棟。

    改元天正。

    廢帝為晉安王。

    九月弑之(年四十九)。

    棟加侯景備九錫。

    漢國置丞相以下官。

    棟禅位于景。

    景即皇帝位于南郊。

    還登太極殿。

    改年曰太始(梁紀)。

    壬申年正月。

    梁湘東王繹命王僧辯等東擊侯景。

    二月諸軍發浔陽。

    陳霸先帥甲騎十萬舟艦二千自南江出湓口。

    會僧辯于白茅灣。

    築壇歃血為盟。

    景遣侯子鑒以兵拒西師。

    合戰中江。

    子鑒大敗。

    僅以身免。

    收散卒走還建康。

    景大懼涕下覆面。

    僧辯督諸軍乘潮入淮。

    進軍招提寺北。

    侯景帥衆陳于西州之西。

    陳霸先王琳杜龛等以鐵騎乘之。

    僧辯以大兵繼進。

    景兵大潰。

    與百餘騎東走。

    僧辯等迎簡文梓宮升朝堂。

    帥百官哭踴如禮。

    命侯瑱(吐甸反)等追景及于松江。

    瑱進擊敗之。

    景單舸走。

    為其小妻兄羊鹍所殺。

    以鹽納景腹中。

    送屍建康。

    僧辯傳首江陵枭之于市三日。

    煮而漆之。

    乃以付武庫。

    十一月帝即位(梁紀)。

     世祖孝元皇帝 繹。

    武帝第七子。

    封湘東王。

    為荊州刺史。

    嘗以高祖崩舍宮造天宮寺。

    請法聰禅師居之。

    修崇佛事。

    壬申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于江陵。

    在位三年。

    壽四十七 承聖(三)。

     壬申 承聖元年  西魏廢帝欽 元年  北齊 天保三年 三月益州刺史武陵王紀在蜀。

    十七年聞侯景陷台城。

    湘東王繹讨之。

    謂僚佐曰。

    七官文士豈能匡濟。

    适紀内寝柏殿柱繞節生華。

    以為獲瑞。

    四月即皇帝位。

    改元天正。

    以子圓照為皇太子。

    承聖二年三月。

    元帝聞紀來。

    以書請魏伐蜀。

    紀聞有魏兵。

    遣前梁州刺史谯淹還軍救蜀。

    七月紀自峽口不獲退。

    複順流東下。

    梁遊擊将軍樊猛追擊斬紀。

    及其幼子圓滿圓照圓正下廷尉獄死。

    八月圓肅以成都降魏(梁紀)。

     北齊诏僧稠禅師至京齊王洋郊迎扶接入内。

    稠年過七十。

    神宇清曠。

    齊主拜受禅道。

    從受菩薩戒法。

    斷酒禁肉。

    放舍鷹鹞。

    去官佃漁。

    又敕天下。

    三月六日民間斷屠殺。

    勸令齋戒。

    官園私菜葷辛悉除。

    留師禁中四十餘日。

    敕于邺城建雲門寺以居師。

    兼為石窟大寺主。

    洋專務禅學。

    敕諸州别置禅肆。

    令達定慧者居之。

    就傳教授。

    大起塔寺。

    僧尼滿于諸州。

    佛法東流此焉盛矣(僧史)。

     癸酉 梁 承聖二年  西魏廢帝欽二年  北齊 天保四年 甲戌 承聖三年十二月帝降魏  西魏恭帝廓元年  天保五年 西魏不立年号。

    謀誅太師泰。

    事洩泰廢欽置之雍州。

    立其弟齊王廓。

    恭帝也(文帝第四子)。

    亦去年号複拓跋氏。

    九十九姓改單者皆複其舊(北史)。

     十一月西魏兵逼江陵。

    帝與太子王褒謝答仁朱買臣退保金城。

    帝入東合竹庭。

    命舍人高善寶。

    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

    又以寶劍斫柱令折。

    歎曰。

    文武之道今夜盡矣。

    去羽儀文物。

    白馬素車出降。

    十二月帝為魏人殺之。

    立梁王察為梁主。

    資察荊州之地。

    是曰後梁(梁紀)。

     敬帝 方智。

    武帝第九子。

    封晉安王。

    元帝被害。

    王僧辯陳霸先奉之為梁王。

    乙亥年二月。

    梁王至自浔陽即王位。

    時年十三。

    以太尉王僧辯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加陳霸先征西大将軍。

    北齊主遣書王僧辯。

    以為嗣主沖藐貞陽侯以年以望堪保金陵。

    五月僧辯遣使。

    奉告于貞陽侯淵明。

    定君臣之禮。

    庚子遣龍舟法駕迎之。

    癸卯淵明入建康。

    丙午即皇帝位。

    改元天成。

    以梁王為皇太子。

    王僧辯為大司馬。

    陳霸先為侍中。

    初僧辯霸先共滅侯景。

    情好甚笃。

    及僧辯納貞陽侯。

    霸先遣使苦争之。

    往返數四。

    僧辯不從。

    霸先舉兵襲僧辯。

    執而缢殺之。

    貞陽侯遜位出就邸。

    百僚上晉安王表勸進。

    十月晉安王即皇帝位。

    改元紹泰。

    在位三年。

    以貞陽侯淵明為司徒(梁紀) 紹泰(一)太平(二)。

     乙亥 梁 紹泰元年  後梁 宣帝察 大定元年  西魏 恭帝二年  北齊 天保六年 後梁 正月梁主察即皇帝位于江陵。

    宣帝也。

    昭明第三子。

    初封嶽陽王。

    與元帝不平。

    遂求附庸于西魏。

    至是國曰梁。

    年曰大定。

    追尊父太子曰昭明皇帝。

    廟号高宗。

    察在位七年。

    上疏于魏則稱臣。

    奉魏正朔。

    明帝巋在位二十四年。

    太子琮立。

    莒公也。

    在位二年。

    國歸于隋。

     八月北齊主如晉陽還邺。

    以佛道二教不同。

    欲去其一。

    集二家學者。

    論難于前。

    遂敕道士。

    皆剃發為沙門。

    诏曰。

    得仙者可飛騰遠舉。

    不能爾者并宜改習歸正詣昭玄上統剃度出家。

    有不從者殺四人乃奉命。

    由是齊境皆無道士(北齊紀。

    南山宣律師論衡)。

     丙子 梁 太平元年  後梁 大定二年  西魏 三年十二月禅于周  北齊 天保七年 梁譯經師四十二人。

    出經論七百八十卷。

    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

    僧尼八萬三千人(辯正錄)。

     右梁四主合五十五年歸于陳。

     陳(陳姓都建康) ·高祖武帝 ·世祖文帝 ·廢帝 ·高宗宣帝 ·後主 合三十三年。

     高祖武帝 諱霸先。

    字興國。

    湖州長興人。

    仕梁滅侯景有功。

    丁醜年八月進位相國總百揆封陳公備九錫。

    陳國置百司。

    十月進爵為王受禅。

    封梁敬帝為江陰王。

    帝在位三年。

    五十七歲 永定(三)。

     丁醜 陳永定元年十月改元  大定三年  周宇文覺元年八月廢覺立毓  北齊 天保八年 周 宇文姓。

    代郡武川人。

    父泰仕魏封周公。

    第三子覺襲封。

    丙子年十二月受魏禅。

    至是正月即天王位。

    國号周。

    追尊父泰曰太祖文皇帝。

    都長安。

    不立年号稱元年。

    封魏恭帝為宋公。

    以木德承魏水。

    行夏之時。

    服色尚黑。

    覺性剛果惡大司馬晉公宇文護之專權。

    八月謀誅護。

    事洩。

    護廢王為略陽公。

    月餘弑之。

    在位八月。

    年十六。

    迎立岐州刺史甯都公毓。

    即天王位。

    文帝長子也。

    曰世宗明帝。

    在位四年。

    先二年不立年号。

    己卯年正月太師太宗伯宇文護上表歸政毓始親萬機。

    凡軍旅之事護猶總之。

    其都督州軍事之名。

    改為總管。

    八月禦正中大夫崔猷建議。

    以為聖人沿革因時制宜。

    今天子稱王不足以威天下。

    請遵秦漢舊制。

    稱皇帝建年号。

    周王乃稱皇帝。

    改元武成帝明敏有識。

    晉公護憚之。

    武成二年四月。

    置毒于糖錘。

    帝食而殂。

    壽二十七。

    武帝邕立。

    文帝第四子。

    在位十八年。

    廢釋道二教。

    壽三十六。

    宣帝斌武帝長子。

    在位二年。

    禅位皇太子闡。

    自稱天元皇帝。

    壽二十二歲。

    靜帝後改名衍。

    隋公楊堅為相。

    複釋道二教。

    在位一年。

    禅位于隋王堅。

     戊寅 陳 永定二年  後梁 大定四年  周世宗明帝毓 二年  北齊 天保九年 陳五月。

    帝幸大莊嚴寺舍身。

    群臣表請還宮。

    設無遮大會供僧布施。

    放生宥罪。

    揚州造東安寺。

    又造興皇天宮等四寺。

     周帝奉佛乘親宗族。

    為先皇造盧舍那織成像二菩薩。

    各高二丈六尺。

    造等身檀像一十二軀各二菩薩金剛獅子等。

    妙麗天成(辯正錄)。

     己卯 永定三年六月帝崩  大定五年  周八月稱皇帝 武成元年  天保十年十月帝殂 陳帝寫經一十二藏。

    造金銅像百萬軀。

    修故寺三十二所。

    度僧尼七千人(辯正錄)。

     北齊顯祖宣帝洋在位十年。

    佛法大盛。

    所度僧尼八千人(律師論衡)。

     世祖文帝 諱茜。

    字子華。

    武帝兄昭烈王之長子也。

    封臨川王。

    太後以遺诏立之。

    在位七年。

    壽四十五 天嘉(六)天康(一)。

     庚辰 天嘉元年  大定六年  周武成二年 四月帝殂  北齊乾明元年 十一月皇建元年 北齊二月。

    太子殷立。

    改元乾明。

    八月太後廢之為濟南王。

    常山王演立。

    十一月改皇建元年。

    皇建二年十月帝畋獵墜馬絕脅殂。

    遺命弟湛入繼大統。

    改皇建二年為太甯元年。

    演湛皆宣帝之弟。

     二祖慧可大師尊者 洛京武牢姬氏子。

    初名神光。

    博涉詩書。

    尤精玄理。

    幼年抵洛陽龍門香山。

    依寶靜禅師出家。

    受具于永穆寺。

    其師指之。

    見達磨于少室山(少林寺也)。

    得法機緣列達磨章下。

    祖之繼闡玄風也博求法嗣。

    至北齊有一居士。

    年逾四十不言名氏。

    聿來設禮而問祖曰。

    弟子身纏風恙。

    請和尚忏罪祖曰。

    将罪來與汝。

    忏士良久曰。

    覓罪不可得。

    祖曰。

    與汝忏罪竟。

    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

    今見和尚已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祖曰。

    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士曰。

    今日始知。

    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

    祖深器之雲。

    是吾寶也。

    即為剃落宜名僧粲。

    于光福寺受具。

    執侍經二載。

    祖乃告之曰。

    菩提達磨遠自竺幹。

    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吾。

    吾今授汝。

    汝當守護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

    華亦不曾生。

    付衣法已。

    又曰。

    汝受吾教。

    宜處深山。

    未可行化。

    恐罹世難。

    然吾亦有宿累。

    今要酬之。

    祖即往邺都。

    随宜說法。

    積三十四年。

    後于管城縣匡救寺山門下譚無上道。

    時有辯和法師者。

    于寺中講涅槃經。

    學徒稍稍引去。

    和憤謗祖於邑宰翟仲侃。

    翟罪于祖。

    祖乃委順。

    時年一百七歲。

    當隋文帝開皇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也。

    葬磁州滏陽縣東北七十裡。

    唐德宗谥曰太祖禅師(正宗記)。

     辛巳 陳 天嘉二年  後梁 大定七年  周武帝邕保定元年  北齊皇建二年十一月改大甯元年 壬午 天嘉三年  察卒子巋立受周命稱帝天保元年  保定二年  河清元年 癸未 天嘉四年帝設無礙大會于太極殿  明帝巋 天保二年  保定三年  河清二年 法上法師 北齊世祖成帝湛。

    築壇于内。

    請上法師授歸戒。

    帝布發于地。

    令法師踐其發而升座。

    帝受戒畢。

    次授八座重臣後妃戚屬菩薩戒法。

    創報德寺以居法師。

    諺曰。

    四海僧望道場法上(寺記碑銘)。

     僧實禅師 周帝王臣克盡禮敬一日。

    謂僧衆曰。

    急修法事誦觀世音。

    救江南講堂崩厄。

    是時楊都講堂聽法衆集。

    道俗充滿。

    忽聞西北異香空中伎樂。

    合堂驚出瞻睹。

    堂歘摧倒。

    大衆無損。

    奏聞梁主。

    移聞于周。

    乃知禅師之祐也。

    是年七月十八日禅師入寂。

    壽八十八歲。

    帝哭之恸。

    敕圖其像于大福田寺供養之(感應傳)。

     甲申 天嘉五年  天保三年  周初令百官執笏 保定四年  北齊 河清三年 乙酉 天嘉六年  天保四年  保定五年  帝禅位太子緯 大統元年四月改 丙戌 天康元年四月帝殂  天保五年  保定六年  大統二年 陳文帝修治故寺六十所。

    寫佛經五十藏。

    度僧尼二萬人(義楚六帖)。

     臨海王 諱伯宗。

    史曰廢帝。

    文帝長子。

    在位二年。

    安成王顼以章太後令廢帝。

    為臨海王。

    壽十九歲。

    顼即帝位 光大(二)。

     丁亥 光大元年  天和六年  天和二年  北齊 大統三年 釋亡名 周武帝敕亡(音無)名為夏州三藏。

    尋欲官之。

    天和二年五月。

    冢宰宇文護以書勉之。

    名答以收迹岩中攝心塵外此本志也。

    因著金人箴息心銘。

    文曰。

    法界有如意寶人焉。

    緘其身銘其膺(其辭略曰)。

    多知多事不如息意。

    多慮多失不如守一。

    慮多志散知多心亂。

    心亂生惱志散妨道。

    英賢才藝是為愚弊。

    一技一能日下孤燈。

    一能一技空中蚊蚋(續高僧傳)。

     南嶽思大禅師 諱慧思。

    武津李氏子。

    初北齊慧聞禅師。

    嘗抽藏經得中觀論。

    妙悟其旨。

    即遙禮西天第十四祖造論大士龍樹尊者為師。

    開空假中三觀論之。

    元文曰。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一名為假名。

    一名中道義(智者大禅師智顗遂大典其教觀焉)。

    梁元帝承聖三年。

    思依慧聞悟入法華三昧及旋陀羅尼門。

    奉菩薩三聚淨戒。

    不衣絲綿。

    寒則以熟艾敷其座。

    道行著聞。

    時稱思大和尚。

    嘗有疾念之曰。

    病由業生。

    業由心起。

    心緣不起。

    外境何狀。

    業病與身都如雲影。

    作是觀己身遂輕安。

    及領徒南邁值梁之亂。

    暫止太蘇山。

    陳廢帝光大元年來南嶽。

    謂其徒曰。

    吾前生曾居此處。

    指林泉曰古寺也。

    掘地得殿宇基址僧用器皿。

    得遺骸于兩石下。

    乃建塔曰三生塔。

    當嶽心建般若寺。

    虎跑地出泉以供學侶。

    陳宣帝大建元年。

    嶽祠道士密告陳帝誣師。

    北僧受齊國券。

    斸斷嶽心釘石興妖。

    陳帝遣使追師。

    師飛錫而至。

    帝異之迎以供養。

    安置栖玄寺。

    問辯佛理。

    帝乃罪道士以欺罔欲誅之。

    師為奏免之。

    帝乃敕諸道士以供師役。

    師奏還南嶽。

    帝餞以殊禮。

    久之師示衆曰。

    道源不遠。

    性海非遙。

    但向己求。

    莫從他覓。

    覓即不得。

    得亦不真。

    陳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入滅。

    壽六十四歲。

    師所著述并行于世。

    師為法華三祖也(行狀本傳)。

     戊子 陳光大二年十一月帝廢  後梁 天保七年  周 天和三年  北齊大統四年十一月上皇殂 高祖宣帝 顼。

    昭烈王第二子。

    封安成王。

    受遺诏輔政。

    至是十一月廢小帝帝立。

    在位十四年。

    壽五十二。

    帝修佛寺五十所。

    揚州造太皇寺。

    寺造七級大塔。

    造金銅佛二萬軀。

    造崇皇寺。

    修故像百三十萬軀。

    寫佛經十二藏。

    度僧尼萬人(辯正錄)。

     大建(十四)。

     己醜 陳大建元年四月傅大士卒  天保八年  天和四年  大統五年 三祖僧璨大師尊者 不知何許人也。

    初以處士見二祖慧可尊者于北齊。

    可祖器之。

    為剃度受具得法。

    是年自北齊來司空山。

    遂隐于舒州皖公山。

    今所謂山谷山寺也。

    三十年其迹寖顯。

    學者知求其道。

    隋開皇間。

    乃有沙彌道信者。

    福拜曰。

    乞大師發我解脫法門。

    祖曰。

    誰縛汝。

    曰無人縛。

    祖曰。

    既無人縛汝即是解脫。

    何須更求解脫。

    道信即悟。

    願為弟子。

    久之信往江西吉州受戒既還。

    祖曰。

    汝今已戒。

    道亦備矣。

    吾即往之。

    昔如來大法眼藏今以付汝。

    并其衣缽汝皆将之。

    聽吾偈曰。

    花種雖因地。

    從地種花生。

    若無人下種。

    花地盡無生。

    複曰。

    汝善傳之。

    無使其絕。

    吾往遊羅浮。

    非久乃還。

    更二載遂複山谷月餘。

    盛會州人與其說法已而立化于大樹之下。

    當隋大業二年十月十五日也。

    是時人民不安。

    未遑塔之。

    至唐玄宗天寶五載。

    趙郡李常移官于舒。

    乃發圹焚之得舍利。

    立塔于其化所聞于朝。

    玄宗谥曰鑒智禅師。

    塔曰覺寂。

    其後代宗朝。

    相國房管為碑序之甚詳也(正宗記)。

    祖嘗作信心銘行于世。

     信心銘 其文略曰。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又曰。

    圓同太虛。

    無缺無餘。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又曰。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又曰。

    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又曰。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全文載士英集)。

     庚寅 陳 大建二年  後梁 天保九年  周 天和五年  北齊 武平元年 齊昭玄上統 法師昙延。

    敕進位為昭玄上統。

     辛卯 陳 大建三年  後梁 天保十年  周 天和六年  北齊 武平二年 律師僧正 陳宣帝再為孝太妃母氏也。

    于太皇寺建靈刹。

    高一十有五丈。

    下安佛爪。

    貯于寶函。

    诏國内僧員。

    初受戒未滿五年者。

    皆參律部。

    于都邑大寺廣置聽場。

    仍敕瑗律師總知監檢。

    明示科舉。

    有司供給衣膳。

    又敕瑗律師為國僧正(僧史略)。

     壬辰 大建四年  天保十一年  建德元年  武平三年 九月陳帝诏仆射徐陵撰婺州雙林傅大士碑。

    诏仆射周弘正撰慧和阇黎碑(陳紀寺記)。

     周帝诏禅師僧玮至京。

    親禀戒誨。

    敕後妃公卿鹹受十善。

    敕住京城天寶寺及東歸。

    敕為安州三藏。

    周帝嘗奉佛笃敬。

    造寺建塔度僧。

    寫佛經千餘部。

    忽為道士張賓之惑。

    始懷毀教之志。

    甲午年五月十七日下诏廢佛教。

    俄有旨兼廢道教。

    法師靜霭詣阙見帝引對。

    極陳毀教之不宜。

    及禍福報應之說。

    周帝為改容。

    顧業已成。

    诏旨既頒行。

    且不可返。

    因謝遣之。

    霭退入太乙山。

    撰三寶錄二十卷行于世(方志)。

     癸巳 陳 大建五年  後梁 天保十二年  周 建德二年  北齊 武平四年 釋僧安住王屋山講涅槃經。

    有一雌雉伏聽。

    是年安至越州。

    一家有女發如雉毛。

    見安如舊相識。

    是知其女乃雉也(感應記)。

     甲午 大建六年  天保十三年  建德三年 廢佛道教  武平五年 乙未 大建七年  天保十四年  建德四年  武平六年 後梁明帝巋。

    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寶光四望等寺(辯正錄)。

     天台智者大師 此年至建康。

    禅師諱智顗。

    字德安。

    生荊州華容陳氏。

    年十八出家。

    初谒大蘇山慧思禅師。

    即示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大師誦法華經。

    至藥王品曰。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乃悟法華三昧。

    獲旅陀羅尼。

    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及辭思遊化。

    思曰。

    汝于陳國有緣。

    往必利益。

    至是乙未年抵建康瓦棺寺。

    創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書毛喜等貴望并禀禅旨。

    嘗夢登高山見一僧以手招之。

    是年九月至天台山。

    定光出迎曰。

    憶昨相招否。

    大師驚異而禮之。

    乃創庵行道。

    陳宣帝诏師還都居光宅寺。

    隋文帝開皇九年陳國滅。

    大師乃憩廬山。

    開皇十一年晉王廣任總江淮。

    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楊州總管金城。

    請大師設僧會。

    授菩薩戒。

    奉師号曰智者。

    久之還廬山。

    晉王再請出山。

    為蕭妃救患。

    建齋七日行光明忏。

    疾瘳再還廬山。

    過衡峰屆荊部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