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三皇
太昊庖犧氏
風姓。
以木德王。
都宛丘(今汴梁路陳州郡名淮陽。
禹貢豫州之域)。
上古之人捕逐禽獸。
食肉衣皮難以緻之。
太昊教民作網罟。
以佃以漁豢養六畜。
且以犧牲享神祇故。
曰庖犧氏。
後世曰伏犧氏。
始畫八卦造書契。
由是文籍生焉。
以龍紀官。
在位一百一十六年。
易曰。
伏犧刳木為舟。
剡木為楫。
琴操曰。
伏犧作琴修身理性。
反其天真也。
通曆曰。
伏犧作二十五弦之瑟。
以制婚姻之禮。
圖經曰。
庖犧生陝西鞏昌路秦州成紀縣。
母曰華胥。
禹貢雍州之域也。
晉甯路河中府霍州有伏牛台。
伏犧伏牛乘馬之所。
女娲墓在焉(冀州之域)淮西廬州有女娲古廟。
女娲氏 共工氏 大庭氏 柏皇氏 中皇氏 栗陸氏 骊連氏 赫胥氏 尊盧氏 混沌氏 昊英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陰康氏 無懷氏 宋哲宗元祐五年二月。
諸葛深紹運圖曰。
已上十五氏。
合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年。
社稷神 風俗通曰。
共工氏之子曰修。
好遠遊。
舟車所至。
足迹所達。
靡不窮覽。
故祀以為社神。
左傳曰。
共工氏有子曰勾龍氏。
平水土故祀以社。
禮記曰。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
其子曰後土。
能平九州。
故祀以為社。
又厲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柱能植五谷。
故祀以為稷。
蔡邕獨斷曰。
周棄播殖百谷。
以稷為百谷之長。
因以稷名。
其神棄周後稷也。
炎帝神農氏 姜姓。
繼伏犧氏。
王火德。
都魯。
今東平路禹貢兖州之域。
時人茹草飲水。
食木實肉禽獸。
多疾病。
炎帝求可食之物。
教以火食。
時天雨粟。
乃教民播種五谷。
作陶治斤斧耒耜鋤耨。
以墾草莽。
而五谷興故曰神農氏。
又嘗百草。
一日遇七十毒。
以一人不足為養。
日中為市乃通有無。
以火紀官。
在位一百二十年。
桓譚新論曰。
神農氏削桐為琴。
繩絲為弦。
以通神明之德。
廣雅曰。
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
上有五弦。
曰宮商角徵羽。
周文王增二弦。
曰少宮少商也。
帝承 帝臨 帝明 帝宣 帝厘 帝哀 帝榆 帝岡 已上八帝皆神農氏。
合五百一十年。
末年諸侯相伐。
歸之黃帝。
黃帝有熊氏 公孫姓。
軒轅名。
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神農氏為天子。
諸侯相侵伐。
神農氏弗能征。
諸侯侵陵。
最強暴者惟蚩尤。
軒轅修德治兵。
與炎帝氏戰而勝之。
擒蚩尤于涿鹿殺之(今大都路涿州郡名範陽豫域)。
于是諸侯鹹歸軒轅。
推軒轅代神農氏為天子。
黃帝元年丁亥始立制度。
天下不順者從而征之。
其土地東至于海。
西至于崆峒(今甘肅省肅州路雍州域)。
南至于海。
北逐獯鬻。
邑于涿鹿之阿。
遷徙無常。
以兵師為營衛。
以雲紀官。
有土德之瑞。
舉風後力牧犬山稽常先大鴻得六相。
而天地治神明至。
帝受河圖。
見日月星辰之象。
于是始有星官之書。
命大撓探五行之情。
占鬥綱所建。
于是始作甲子。
命容成造曆。
命隸首作算數。
命伶倫造律呂。
命車區占星氣。
容成兼而總之。
為文章以表貴賤。
作舟車以濟不通。
畫野分州得百裡之國萬區。
八家為井。
井一為鄰。
鄰三為朋。
朋三為裡。
裡五為邑。
邑十為都。
都十為師。
師十為州。
設左右大監。
監于萬國。
舉封禅之禮。
作鹹池之樂遠夷之國莫不入貢。
黃帝二十五子。
得姓者十四人。
為十二姓。
姬酉祁已縢箴任荀僖姞儇休。
正妃二子一曰玄嚣二曰昌意。
皆得為諸侯。
黃帝崩。
人以為仙去。
帝在位一百一十年(史記)。
皇甫谧曰。
黃帝生陝西鞏昌路秦州壽丘。
冢在甯州橋山(雍州之域)。
黃帝上升之地鼎湖(今淅東道處州路仙都山陽域)。
蚩尤冢(今東平路阚鄉)高七丈。
民常十月祀之。
有赤氣出。
如疋绛帛。
民名為蚩尤旗。
易幹鑿度曰。
昔燧人氏仰觀鬥極以定方名。
庖犧因之而畫八卦。
黃帝受命。
使大撓造甲子。
容成次曆數。
五行九宮之說自此而興。
故說卦雲。
陽數九者。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陰。
二陽一則天有三焉。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柔二剛一則地亦有三焉。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義二仁一則人亦有三焉。
三三合九。
陰陽相包以成萬物。
指南車 黃帝蚩尤戰。
蚩尤為大霧。
軍士皆迷。
黃帝作指南車以示四方。
遂擒蚩尤殺之 有熊國 今河南新鄭是也(史記)。
五帝 少昊金天氏 巳姓。
黃帝子。
字青陽。
王金德。
都窮桑(今濟甯路兖州曲阜)。
有鳳凰之瑞。
因之以鳥紀官。
在位八十四年。
壽終一百歲。
颛顼高陽氏 昌意之子。
黃帝孫也。
以水德。
都帝丘(今東昌路濮州兖域)。
生八才子。
謂之八凱。
少昊氏之衰。
人民雜糅。
民渎于祀。
祭享無度。
帝平九黎之亂。
神人不雜。
無相侵渎。
作曆以孟春為元。
故帝為曆宗也。
土地東至蟠木。
西至流沙。
南至交趾。
北至幽陵(今燕京也)在位七十八年。
海外經曰。
東海中有山名曰度索。
上有大桃樹。
屈蟠三千裡。
地裡志曰。
流沙在甘肅省甘州路。
郡名張掖。
帝喾高辛氏 蟜極之子。
黃帝曾孫也。
王木德。
都西毫(今河南府路偃師縣也。
古洛州像域)。
帝生而神聖。
自言其名。
順天之義。
知民之急。
仁而威。
惠而信。
取天地之财而節用之。
撫教萬民而利誨之。
推日月而迎送之。
明鬼神而敬事之。
日月所照。
風雨所至。
莫不服從。
生八才子謂之八元。
在位七十年。
壽終一百五歲。
崩葬今大名路開州秋山(兖冀二州之域)。
子摯(音至)立在位九年。
而不善。
禅于唐侯(堯也)。
帝堯陶唐氏 帝喾子。
摯之弟也。
摯立封堯為陶侯。
改封唐故曰陶唐氏。
伊祁姓也。
堯既受摯禅。
以火德。
都平陽(今晉甯路冀州之域)。
茅茨不剪。
土階三尺蓂莢生于庭蓂草也。
一日生一莢。
至十五日成十五莢。
十六日落一莢。
至三十日落而盡(月小連落二莢)。
更生更落。
帝自奉甚薄。
賦役甚寡是時有大風猰(苦八反)貐(音俞)封豨(胡鬼反)修蛇。
皆為民害。
帝乃使羿繳大風于青丘之澤(東方澤名)殺猰貐。
斷修蛇于洞庭。
擒封豨于桑林。
民乃悅。
洪水為災。
四嶽舉鲧(禹之父也)。
治水九年弗成。
帝之子丹朱不肖求賢德可以遜位者。
群臣舉舜。
帝以二女妻舜。
曆試諸難。
納于大麓(今順德路)。
烈風雷雨不迷。
使之攝位。
又二十八年帝崩。
堯在位通舜攝共九十八年。
壽一百九十八歲。
堯作樂曰大章。
舜避堯之子丹朱于河南(今汴梁地)。
天下朝觐訟獄者不歸丹朱而歸舜。
舜乃即天子位(史記) 書堯典曰放勳。
蔡氏沈曰。
放勳者總言堯之德業也。
帝舜有虞氏 曰重華。
稱都君。
黃帝八代孫。
黃帝生昌意。
昌意生颛顼。
颛顼生窮蟬。
窮蟬生康敬。
康敬生句芒。
句芒生蟜牛。
蟜牛生瞽瞍。
瞽瞍生舜。
姚姓。
舜母死。
繼母生象。
父母及象。
常欲殺舜。
舜盡孝悌之道事父母。
待其弟尤恭。
耕于曆山(河東)。
漁于雷澤(兖州)。
陶于河濱(今濟陰定陶西南陶丘亭)。
所居成聚。
二年成邑。
三年成都。
二十以孝聞。
年三十堯以二女妻之。
将遜以位。
舜舉高陽氏高辛氏之子八凱八元。
凱主後土。
元布五教于四方。
堯于是使舜攝位。
帝鴻氏有不才子。
号曰渾沌。
歡兜也。
少皞氏有不才子。
号曰窮奇。
共工氏颛顼氏有不才子。
号曰梼杌。
鲧也。
缙雲氏有不才子。
号曰饕餮。
三苗也。
是謂四兇。
仕于堯。
堯未能去。
舜皆投諸四裔。
舉禹以治水。
舜攝堯位二十八年。
堯崩舜即天子位。
以土德王。
都蒲阪(今晉甯路河中府也)。
彈五弦琴歌南風。
璇玑玉衡以齊七政。
正曆數閏餘成歲。
作樂曰九韶。
苗民逆命。
敷之德舞幹羽于兩階七旬。
有苗來格。
子商均不肖。
舜薦禹于天。
使之代己位。
在位五十年。
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今廣西道梧州路郡名蒼梧荊州域)。
壽一百一十歲。
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
天下之人不歸商均而歸禹。
禹遂即天子位。
國号夏 舜欲造漆器。
遇谏而止(又見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瑞誕 大星如虹下流。
華渚女節感而生少皞(史記)。
有星如虹感女樞而生颛帝(書疏)。
舜母感大虹而生舜(帝王世紀)。
少皞之前。
天下之号象其德。
颛顼以來。
天下之号因其名。
若高陽高辛。
皆所興之地。
宋神宗元豐三年。
秘書丞劉恕字道原著外紀曰。
六經惟春秋及易彖象文言說封序卦雜卦仲尼所作。
詩書仲尼所删定。
皆不稱三皇五帝三王。
易下系曰。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繼世更王而無三五之數。
或以包犧至舜為五帝。
孔子未嘗道。
學者不可附會臆說也。
管子稱。
明一者皇。
察道者帝。
通德者王。
謀得兵勝者霸。
孔穎達曰。
管子書或是後人所錄。
非本書也。
莊子列子皆寓言誕妄。
秦漢學者宗其文辭論議。
故競稱三皇五帝。
而不知古無其人。
仲尼未嘗道也。
梁武帝以伏犧神農燧人為三皇。
黃帝少皞帝喾帝摯帝堯為五帝。
舜非三王。
亦非五帝。
與三王為四代其指不通。
曆世紛紛莫知定論也。
太史公曰。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
而百家言黃帝。
其文不雅馴。
薦紳先生難言之。
孔子所傳。
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
儒者或不傳。
餘嘗西至崆峒。
北過涿鹿。
東漸于海。
南浮江淮矣。
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
風教固殊焉。
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索隐曰。
古文即帝德帝系二書也近是。
聖人之語子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
顧第弗深考。
其所表見皆不虛。
書缺有間矣。
其轶乃時時見于他說。
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餘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
故著為本紀書首。
夏 ·帝禹 ·王啟 ·太康 ·仲康 ·王相 ·少康 ·王杼 ·王槐 ·王芒 ·王洩 ·不降 ·王扃 ·王僅 ·王孔甲 ·王臯 ·王發 ·履癸(桀也) 帝禹 姓姒氏。
黃帝之孫。
颛顼生鲧。
鲧生禹。
當堯之時洪水滔天。
堯命鲧治水無功殛之死。
舜攝位舉禹續父業。
勞身焦思。
居外十三年。
過家之門不入。
陸行乘車。
水行乘船。
泥行乘橇(充苪反)。
山行乘梮(拘玉反)。
行相地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于是水害皆息。
九州攸同。
四隩可居。
堯于是錫禹玄圭。
告其成功。
舜即正位。
使禹為司空。
以宅百揆。
天錫洪範九疇。
彜倫攸叙。
天與禹洛出書。
神龜負文列于背。
有數至于九。
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舜之子商均不肖。
舜薦禹于天使代己位。
舜崩。
天下之人不歸商均而歸禹。
禹即天子位。
國号夏。
以金德都韓。
今汴梁路鈞州陽翟也。
豫域仍有虞以建寅月為歲首。
十寸為尺。
色尚黑。
牲用玄。
以黑為徽号。
作樂曰大夏。
夏大也。
言能大堯舜之德也。
懸鐘鼓磬铎鞀(音挑)而以待四方之士。
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
谕以義者擊鐘。
告以事者振铎。
語以憂者擊磬。
有獄訟者搖鞀。
初舜分天下為十二州。
禹複為九州。
收天下美銅鑄為九鼎。
以象九州。
昔黃帝作車。
少皞加牛。
奚仲加馬。
禹命奚仲為車。
正建旌旗斿旐。
以别尊卑等級。
古有醴酪。
禹時儀狄作酒。
禹飲而甘之。
遂疏儀狄絕旨酒曰。
後世必有以酒亡國者。
禹任臯陶益以國政。
禹娶塗山氏女生子啟。
禹南巡狩會諸侯于塗山。
承唐虞之盛。
執玉帛者萬國。
又緻于會稽。
防風氏後至。
禹戮之。
有典則以贻子孫。
禹嘗薦益于天。
七年禹崩。
在位九年。
壽一百歲。
益避位于箕山。
天下之人不歸益而歸啟。
啟乃即天子位 文命蔡沈曰。
即禹貢所謂東漸西被朔南暨聲教者是也。
神龜出洛。
今河東山西道懷孟路孟州之孟津。
周武王伐纣。
師會盟津者是也。
冀域塗山氏之國。
今淮西安豐路臨濠府會稽。
今浙東道越州紹興路也。
并揚域禹崩于會稽橇。
孟康雲。
形如箕行泥上。
梮謂以鐵為。
如錐頭長半寸。
施之履下。
上山不跌。
王啟 禹之子。
母塗山氏女。
在位十年崩。
太康 啟子荒逸畋獵洛水之表。
十旬弗歸。
有窮後羿因民之困距之于河。
厥弟五人作歌以怨之。
尚書也。
在位三十年。
失國不得歸。
後羿立太康之弟仲康。
仲康 太康弟。
羿立之。
微弱義和湎淫。
政出于羿。
在位十四年。
王相 仲康子。
為羿所逐失國居商丘。
今河南府路歸德府也。
依同姓斟灌斟鄩氏。
羿自立号有窮。
後羿自鋤遷于窮石。
因夏氏代夏政。
不修民事淫于原獸。
棄賢不用。
信用伯明氏之讒子寒浞。
行媚于内。
施賂于外。
愚弄其民。
複愚于羿。
羿趨田家。
衆殺羿而烹之。
以食其子。
其子不忍食殺于窮門。
羿在位八年。
寒浞因羿室。
不改有窮之号。
生澆及豷。
浞使澆殺斟灌氏及斟鄩氏滅夏王相。
相後乃有仍國君之女方娠。
逃自窦歸于有仍生少康。
浞處澆于過。
處豷于戈。
少康既長為仍牧正。
澆求之。
逃奔有虞為庖正。
虞君妻以二姚。
而邑諸綸有田一成(十裡也)。
有衆一旅(五百人也)。
布德收夏衆。
有夏遺臣曰靡自有鬲氏。
收二國之餘民以滅浞。
而立少康。
少康使其臣女艾滅澆于過。
使其子季杼滅豷于戈。
有窮遂亡。
浞在位三十二年。
史記司馬貞索隐曰。
左傳魏莊子曰。
帝相既被篡殺。
中間經羿浞二氏。
蓋三數十年而此紀總不言之。
直雲帝相崩少康立。
疏略之甚。
相在位二十八年。
少康 帝相子滅浞還舊都複禹之迹。
夏道複興民安。
在位二十一年。
越 少康封少子無餘于會稽。
号曰於越。
自後二十世。
周敬王時勾踐稱王。
與吳王戰敗吳于[木*嶲]李(今淅西道嘉興路秀州也。
揚域)。
複滅吳吳敗越于夫椒(吳郡太湖中椒山也)。
勾踐用臣範蠡大夫種等謀計。
周元王三年遂乃滅吳。
越後為楚所并(圖經)。
勾踐世家 史記曰。
夏後帝少康封庶子于會稽。
以奉守禹之祀。
文身斷發。
披草萊而邑焉。
後二十餘世至允常。
允常之時與吳王阖廬戰而想怨伐。
允常卒子勾踐立。
是為越王。
元年吳王阖廬聞允常死。
方興師伐越。
越王勾踐襲擊吳師。
吳師敗于[木*嶲]李。
射傷吳王阖廬(杜預曰。
吳郡嘉興縣南有[木*嶲]李城)。
阖廬且死。
告其子夫差曰。
必毋忘越。
三年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
且以報越。
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
範蠡谏曰不可。
臣聞兵者兇器也。
戰者逆德也。
争者事之末也。
陰謀逆德好用兇器。
試身于所末上帝禁之。
行者不利。
越王曰。
吾已決之矣。
遂興師。
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
敗之夫椒(杜預曰。
夫椒在吳郡吳縣太湖中椒山是也)。
越王乃以餘兵五千人保栖于會稽(杜預曰。
上會稽山也)。
吳王追而圍之。
越王謂範蠡曰。
以不聽子故至于此。
為之奈何。
蠡對曰。
持滿者與天(韋昭曰。
與天法天也。
天道盈而不溢)。
定傾者與人(虞翻曰。
人道尚謙卑以自牧)。
節事者以地(韋昭曰。
時不至不可強生。
事不究不可強成)。
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韋昭曰。
市利也。
謂委管籥屬國家以身随之)勾踐曰諾。
乃令大夫種行成于吳。
膝行頓首曰。
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
勾踐請為臣妻為妾。
吳王将許之。
子胥言于吳王曰。
天以越賜吳勿許也。
種還以報勾踐。
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
種止勾踐曰。
夫吳太宰噽貪。
可誘以利請行告之。
于是勾踐乃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吳太宰噽。
噽受乃見大夫種于吳王。
種頓首言。
曰願大王赦勾踐之罪。
盡入其寶器。
不幸不赦。
勾踐将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
悉五千人觸戰必有當也。
噽因說吳王曰。
越以服為臣。
若将赦之此國之利也。
吳王将許之。
子胥進谏曰。
今不滅越後必悔之。
勾踐賢君。
種蠡良臣。
若反國将為亂。
吳王弗聽。
卒赦越罷兵而歸。
勾踐之困會稽也。
喟然歎曰。
吾終于此乎。
種曰湯系夏台。
文王囚羑裡。
晉重耳奔翟。
齊小白奔莒。
其卒王霸。
由是觀之。
何遽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
越王勾踐反國。
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
坐卧則仰膽。
飲食亦嘗膽也。
曰汝忘會稽之恥邪。
身自耕作。
夫人自織。
食不如肉。
衣不重裘。
折節下賢人。
厚遇賓客。
振貧吊死。
與百姓同其勞。
欲使範蠡治國政。
蠡對曰。
兵甲之事。
種不如蠡。
鎮撫國家親院百姓。
蠡不如種。
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
而使範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
二歲而吳歸蠡。
勾踐自會稽歸七年。
拊循其士民。
士民欲用以報吳。
大夫逢同谏曰。
國新流亡。
今乃複殷給繕飾備利吳必懼。
懼則難必至。
且鸷鳥之擊也必匿其形。
今夫吳兵加齊晉。
怨深于楚越。
名高天下。
實害周室。
德少而功多。
必淫自矜。
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
吳之志廣必輕戰是。
我連其權三國伐之。
越承其弊可克也。
勾踐曰善。
居二年。
吳王将伐齊。
子胥谏曰。
未可。
臣聞勾踐食不重味。
與百姓同苦樂。
此人不死必為國患。
吳有越腹心之疾。
齊與吳疥癬也。
願王釋齊先越。
吳王弗聽。
遂伐齊敗之艾陵。
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
子胥曰。
王毋喜。
王怒。
子胥欲自殺。
王聞而止之。
越大夫種曰。
臣觀吳王政驕矣。
請試嘗之貸粟以蔔其事請貸。
吳王欲與。
子胥谏勿與。
王遂與之。
越乃私喜。
子胥言曰。
王不聽谏。
後三年吳其墟乎。
太宰噽聞之乃數與子胥争越議。
因讒子胥曰。
伍員貌忠而實忍人。
其父兄不顧。
安能顧王。
王前欲伐齊。
員強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
王不備伍員。
員必為亂。
與逢同共謀讒之王。
王始不從。
乃使子胥于齊。
聞其托子于鮑氏。
王乃大怒曰。
伍員果欺寡人欲反。
使人賜子胥屬镂劍以自殺。
子胥大笑曰。
我令而父霸。
我又立若。
若初欲分吳國半予我。
我不受已。
今若反以讒誅我。
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立。
報使者曰。
必取吾眼置吳東門。
以觀越兵入也。
于是吳任噽政居三年。
勾踐召範蠡曰。
吳已殺子胥。
導谀者衆可乎。
對曰未可。
至明年春。
吳王北會諸侯于潢池。
吳國精兵從王。
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
勾踐複問範蠡。
蠡曰可矣。
乃發習流二千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韋昭曰。
君子王所親近有志行者。
猶吳所謂資良齊所謂士也。
虞翻曰。
言君養之如子)諸禦千人伐吳。
吳師敗遂殺吳太子。
吳告急于王。
王方會諸侯于潢池。
懼天下聞之乃秘之。
吳王已盟潢池。
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越。
越自度亦未能滅吳。
乃與吳平。
其後四年。
越複伐吳。
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于齊晉。
而越大破吳。
因而留圍之三年。
吳師敗已。
越遂複栖吳王于姑蘇之山。
吳王使公孫雄(虞翻曰吳大夫)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
孤臣夫差敢布腹心。
異曰嘗得罪于會稽。
夫差不敢逆命。
得與君王成以歸。
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
孤臣惟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
勾踐不忍欲許之。
範蠡曰。
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
吳不取。
今天以吳賜越。
越其可逆天乎。
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為吳耶。
謀之二十二年。
一旦而棄之可乎。
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伐柯者其則不遠。
君忘會稽之厄乎。
勾踐曰。
吾欲聽子言。
吾不忍其使者。
範蠡乃鼓進兵曰。
王已屬政于執事(虞翻曰。
執事蠡自謂也)。
使者去。
不者且得罪。
吳使者泣而去。
勾踐憐之。
乃使人謂吳王曰。
吾置王甬東君百家(杜預曰。
甬東會稽句章縣東海中州也)。
吳王謝曰。
吾老矣不能事君王。
遂自殺乃蔽其面曰。
吾無面以見子胥也。
越王乃葬吳王。
而誅太宰噽。
勾踐已平吳。
乃以兵北渡淮。
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
緻貢于周。
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
當是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
諸侯畢賀号稱霸王。
範蠡遂去自齊。
遺大夫種書曰。
蜚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子何不去。
種見書稱病不朝。
人或讒種且作亂。
越王乃賜種劍曰。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
寡人用其三而敗吳。
其四在子。
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種遂自殺。
勾踐卒。
子王鼫與立。
又五世王無強伐楚。
楚威王伐越。
殺王無強就除(史記)。
王杼 少康子。
在位十七年。
王槐 杼子。
在位二十六年。
王芒 槐子。
在位十八年。
索隐曰。
芒音亡。
鄒誕生。
音荒放反。
王洩 芒子。
六夷服從。
始加爵命之制。
在位十七年。
王不降 洩子。
在位五十九年。
王扃 不降弟。
在位二十二年。
王僅 扃子。
在位二十年。
王孔甲 僅子。
不務修德。
諸侯多叛。
在位三十二年。
王臯 孔甲子。
在位十一年。
王發 臯子。
在位十三年。
王履癸 發子。
是為桀。
自孔甲以來。
諸侯多叛。
桀暴戾無道。
百姓患之。
伐有施氏娶其女妹喜寵之。
桀自恃天命。
指日曰。
日亡吾乃亡。
關龍逢黃圖陳谏桀殺之。
湯使人哭之。
桀怒囚湯于夏台。
既而釋之。
湯修德。
諸侯畏服。
桀起九夷之師伐湯。
九夷之師不至。
伊尹佐湯伐桀于鳴條。
今晉甯路解州。
桀戰不勝。
奔于三朡之國。
湯又從而伐之。
放于南巢而死。
在位五十一年。
夏氏亡。
右夏十七主合四百三十二年。
天下歸商(史記注四百七十八年)。
按周禮自堯已前未有郡縣。
舜巡五嶽始見州名。
尚書禹貢已來方陳州号。
春秋之時縣大郡小。
以郡屬于縣。
漢高已來以縣屬郡。
典诰所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是也。
商 ·帝湯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大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受辛(纣也) 帝湯 黃帝之後。
初帝喾次妃簡狄。
見玄鳥堕卵。
取而吞之生契(音薛)。
契仕事唐虞為司徒。
教民有功封于商。
賜姓子氏。
契生昭明。
昭明生相土。
相土生昌若。
昌若生曹圉。
曹圉生冥。
冥生振。
振生微。
微生報丁。
報丁生報乙。
報乙生報丙。
報丙生主壬。
主壬生主癸。
主癸生天乙。
是為成湯。
為夏方伯。
葛伯不祀仇饷。
湯始征之。
是時伊尹耕于有辛之野。
湯使人以币聘之。
因說湯伐夏以救民之事。
湯進伊尹于桀。
桀不能用。
伊尹複歸湯。
桀之賢臣費昌亦歸于湯。
湯出見張網四面。
湯為解其三面。
更其祝曰。
欲左者左。
欲右者右。
欲高者高。
欲下者下。
不用命者入吾網。
漢南諸侯聞之曰。
湯德及禽獸。
歸之者四十餘國。
桀暴虐萬姓。
伊尹相湯伐桀。
費昌為禦戰于鳴條(解州也)桀師敗績。
湯放桀于南巢。
諸侯大會。
湯退就諸侯之位曰。
天下惟有道者可以處之。
可以治之。
三讓。
諸侯皆推湯。
于是即天子位。
以水德都亳(今河南府路偃師縣是也)。
除桀之邪虐。
以寬治民。
民喜遠近歸之。
改正朔。
夏之前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湯既革夏命。
乃以建醜之月為正月。
十二寸為尺。
色尚白。
牲用白。
以白為徽号。
服旱冠而缟衣。
初置二相。
以伊尹仲虺為之。
作樂曰大濩。
在位十三年崩。
壽一百歲。
太子太丁早卒。
次子外丙立。
外丙 湯次子在位二年 古史考伊尹生于空桑。
今汴梁路陳留有空桑故城是也。
仲壬 外丙弟在位四年。
太甲 湯太子太丁之子。
既即位不明厥德。
颠覆湯之典刑。
伊尹放之桐宮(湯墓所也)。
伊尹乃攝政當國以朝諸侯。
太甲居桐三年。
自怨自艾處仁遷義。
伊尹乃以冕服奉太甲。
複歸于亳。
太甲增加修德。
諸侯鹹歸。
保惠庶民。
不敢侮鳏寡。
号為太宗。
在位三十三年。
沃丁 太甲子。
在位二十九年。
太庚 沃丁弟。
在位二十五年。
小甲 太庚子。
在位三十六年。
雍己 小甲弟。
商道寖衰。
諸侯或不至。
在位十四年。
太戊 雍己弟。
以伊骘為相。
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大戊問于伊骘。
骘曰。
妖不勝德。
君之政其有阙欤。
太戊于是修先王之政。
明養老之禮。
早朝晏退。
問疾吊喪。
三日而祥枯死。
三年遠方重譯。
而至者七十六國。
有賢臣巫鹹臣扈等共輔佐之。
商道複興。
号稱中宗。
在位七十五年。
仲丁 太戊子。
亳都有河決之害遷于嚣。
藍夷為寇。
仲丁征之。
在位十二年 嚣音敖(山名)有倉曰敖倉。
汴梁路鄭州鴻溝在焉。
外壬 仲丁弟。
在位五年。
河亶甲 外壬弟。
嚣有河決。
遷都于相。
在位十年商複衰相(河東山西道彰德路也。
古相州郡名。
郡冀州之域大名路滑州内黃縣有河亶甲所築之城。
大名充冀二州之域)。
祖乙 河亶甲之子。
相州河決。
遷都子耿。
商道複興。
在位十九年 耿今晉甯路河中府古蒲州也冀域。
祖辛 祖乙子。
在位十六年。
沃甲 祖辛弟。
在位二十年。
祖丁 祖辛子。
在位三十一年。
南庚 沃甲子。
在位二十九年。
陽甲 南庚弟。
自仲丁已來。
子弟争立。
九世亂。
諸侯莫朝。
商複衰。
在位八年。
盤庚 陽甲弟。
商道寖衰。
又有河決之害。
複遷于亳。
臣民怨遷。
盤庚作書告谕之。
行湯之政。
商道複興。
在位二十九年 改商曰殷。
小辛 盤庚弟。
殷道又衰。
在位二十二年。
小乙 小辛弟。
自為太子時。
備知民事艱難。
在位二十一年。
武丁 小乙子。
居喪三年不言。
夢上帝赉以良弼。
乃圖其形求于天下。
得傅說于版築之間。
命以為相。
政事修舉三年。
蠻夷編發重譯來朝者六國。
自是章服多用翟羽。
鬼方無道。
武丁伐之。
三年乃克。
殷道複興。
号為高宗。
在位五十九年。
鬼方。
契(音乞)丹也。
鮮卑(山名)之遺種。
北狄之國号。
居黃水之南黃龍江之北。
在秦漢曰匈奴。
在隋唐曰突厥(音)。
漢書音義。
夏曰獯鬻。
商曰鬼方周曰玁狁。
祖庚 武丁子。
在位十七年。
祖甲 祖庚弟。
殷複衰在位十七年。
廪辛 祖甲子。
在位六年。
庚丁 祖甲次子。
在位二十三年。
武乙 庚丁子。
時東夷寖盛。
分遷海岱。
在位五年。
獵于河渭之間被震崩 遷都朝歌。
今山西衛輝路冀域。
太丁 武乙子。
在位十四年。
時周公季伐戎羌克之。
太丁命公季為牧師(官名)。
即周祖王季也。
帝乙 太丁子。
殷益衰。
在位四十七年。
帝乙之妾有子。
長曰微子啟。
次曰中衍。
季曰受德纣也。
母為後。
纣尚幼。
帝乙及後欲立啟為太子。
太史據法争之曰。
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
乃立纣。
受德 纣也。
帝乙之子。
一名辛。
都朝歌。
漢曰殷都。
即牧野之墟(今山西衛輝路冀州之域)纣伐有蘇氏。
獲其女妲已嬖之。
惟其言是從。
比幹谏之。
纣怒剖比幹。
纣始為象箸。
箕子歎曰。
彼為象箸。
必不盛以土簋。
将為犀玉之杯。
玉杯象箸必不羹菽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
則錦衣九重高台廣室稱此。
以求天下不足矣。
遠方珍奇之物。
輿馬宮至之漸。
自此而始。
故吾畏其卒也。
纣以周侯昌及九侯鄂侯為三公。
九侯進女于纣。
女以禮自閑。
纣不喜殺之醢九侯鄂侯争之并殺鄂侯周侯聞之歎息崇侯虎因而谮昌于纣。
纣乃囚昌于羑裡(今彰德路冀州之域)。
闳夭散宜生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馬有熊之尤驷及珍怪奇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
纣大說。
乃赦昌授昌曰西伯。
賜弓矢斧钺。
使西伯得征伐。
西伯行政善。
諸侯來歸之。
昌受西伯之命凡九年卒。
又二年昌之子發會諸侯盟津伐纣。
纣戰不勝。
入登鹿台之上。
衣珠玉自燔。
在位三十四年。
殷亡。
右商三十主合六百二十八年天下歸周。
周 劉恕周外紀曰。
文武其先祖後稷名棄。
其母有邰(音台)氏女曰姜原。
為帝喾元妃。
出野見巨人迹。
說而踐之。
而身動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
以為不祥。
棄之隘巷。
馬牛辟之不踐。
徙置林中。
多人遷之。
又棄于渠中水上。
飛鳥以翼覆之。
姜原以為神。
遂收養長之。
初因棄之故曰棄。
好耕農相地之宜谷者稼穑焉。
民皆法則之。
帝堯聞之舉為農師。
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邰。
号曰後稷。
别姓姬氏。
後稷卒不窟立。
不窟卒子鞠立。
鞠卒子公劉立。
公劉雖在戎狄之間。
複修後稷之業。
百姓懷之。
多從而保焉。
周道之興。
實由此。
始公劉卒子慶節立國于豳(今陔西路佛州)。
慶節卒子皇仆立。
皇仆卒子羌弗立。
羌弗卒子毀隃(容朱切)立。
毀隃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子高圉立。
高圉卒子亞圉立。
亞圉卒子公叔祖立。
公叔祖卒子古公亶父立(大王也)。
古公亶父複修後稷公劉之業。
積德行義。
國人戴之。
獯鬻戎狄攻焉。
古公遂去豳。
渡漆水逾梁山。
止于岐山之下(山在扶風。
今陝西風翔府)。
豳人舉國扶老攜弱。
歸古公于岐下(皇甫谥曰。
邑于周地故始改國曰周)。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
次曰虞仲。
其妃大姜生少子曰季曆。
季曆娶太任皆賢婦人。
太任生子曰昌。
昌生有聖瑞。
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
乃亡如荊蠻。
文身斷發以讓季曆。
古公卒子季曆立。
季曆笃于仁義。
諸侯順之。
王季卒子昌立(西伯)。
·(西伯昌文王也)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厲王 ·共和 ·宣王 ·幽王(攜王) ·平王 ·桓王 ·莊王 ·僖王 ·惠王 ·襄王 ·頃王 ·匡王 ·定王 ·簡王 ·靈王 ·景王(悼王) ·敬王 ·元王 ·貞定王(涼生思王) ·考王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顯王 ·慎靓王 ·赧王 文王 姬姓昌名。
受殷命為西伯。
凡九年卒。
壽九十七歲。
高辛氏之後也。
伯夷叔齊者孤竹君之子。
讓國不仕。
聞西伯善養老歸焉。
太颠閑夭散宜生鬻子辛甲之徒皆歸之。
呂望年八十餘釣渭水。
西伯獵載之歸。
尊為太公。
虞苪争田質于西伯。
入境見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慚而還。
以所争之田讓而不取。
漢南諸侯聞而歸者四十餘國。
西伯卒子發嗣位。
孤竹君之國今遼西之地周封箕子于朝鮮者是也隸遼陽省古肅慎地。
武王 諱發。
西伯昌之子。
既嗣位。
以太公望為師。
以弟周公且為輔。
召公奭畢公高皆左右東觀(音貫)。
兵至于盟(音孟)津(今懷孟路孟州)。
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
皆曰纣可伐矣。
武王曰未也。
乃還師而歸。
居二年纣暴虐滋甚。
殺王子比幹囚箕子。
纣之兄微子乃抱其樂器而奔(音奔)周。
于是武王遍告諸侯曰。
殷有重罪不可以不伐。
乃東伐纣。
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
諸侯鹹會陳師牧野(即纣之都今河東山西道衛輝路也)。
纣發兵七十萬人拒武王。
衆倒戈無戰心而潰。
纣乃登于鹿台之上。
衣其珠玉。
自燔于火而死。
武王斬纣頭。
懸大白之旗。
于時諸侯尊武王為天子。
己卯武王元年殷初定。
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纣之子武庚治殷。
命召公奭釋箕子之囚。
畢公釋百姓之囚。
表商容之間。
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财。
發钜橋(今廣平路)之粟。
以拯貧弱氓隸。
命闳夭封比幹之墓(衛輝路庸城也)。
命宗祝飨祠于軍。
乃罷兵西歸。
武王追思先聖。
褒封神農之後于焦(今毫州)。
黃帝之後于祝。
帝堯之後于蘇(隸幽州)。
帝舜之後于陳。
大禹之後于杞。
封功臣謀士。
師尚父為首于營丘曰齊。
周公于曲阜曰魯。
召公于薊曰北燕。
畢公高于畢。
弟叔鮮于管(鄭州)叔度于蔡。
叔振铎于曹。
叔武于郕。
叔處于霍。
康叔封衛。
聃季載皆少未封。
制天下立七十一國。
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
姬姓之國四十人。
改正朔以建子月為正月。
色尚青。
服以冕。
王木德。
以居鎬。
武王問箕子。
以天道作洪範(尚書篇名)。
封箕子于朝鮮(今遼西地)。
而不臣也。
餘各以次受封。
武王将營居于洛邑。
縱馬于華山之陽。
放牛于桃林之野(河南府路陝西)。
偃幹戈振兵釋旅。
王二年有疾。
周公為壇告太王王季文王。
請代武王之死。
武王遷都于鄗。
文王之廟在酆(并今陝西安西路也)。
武王作樂曰大武。
在位七年
以木德王。
都宛丘(今汴梁路陳州郡名淮陽。
禹貢豫州之域)。
上古之人捕逐禽獸。
食肉衣皮難以緻之。
太昊教民作網罟。
以佃以漁豢養六畜。
且以犧牲享神祇故。
曰庖犧氏。
後世曰伏犧氏。
始畫八卦造書契。
由是文籍生焉。
以龍紀官。
在位一百一十六年。
易曰。
伏犧刳木為舟。
剡木為楫。
琴操曰。
伏犧作琴修身理性。
反其天真也。
通曆曰。
伏犧作二十五弦之瑟。
以制婚姻之禮。
圖經曰。
庖犧生陝西鞏昌路秦州成紀縣。
母曰華胥。
禹貢雍州之域也。
晉甯路河中府霍州有伏牛台。
伏犧伏牛乘馬之所。
女娲墓在焉(冀州之域)淮西廬州有女娲古廟。
女娲氏 共工氏 大庭氏 柏皇氏 中皇氏 栗陸氏 骊連氏 赫胥氏 尊盧氏 混沌氏 昊英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陰康氏 無懷氏 宋哲宗元祐五年二月。
諸葛深紹運圖曰。
已上十五氏。
合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年。
社稷神 風俗通曰。
共工氏之子曰修。
好遠遊。
舟車所至。
足迹所達。
靡不窮覽。
故祀以為社神。
左傳曰。
共工氏有子曰勾龍氏。
平水土故祀以社。
禮記曰。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
其子曰後土。
能平九州。
故祀以為社。
又厲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柱能植五谷。
故祀以為稷。
蔡邕獨斷曰。
周棄播殖百谷。
以稷為百谷之長。
因以稷名。
其神棄周後稷也。
炎帝神農氏 姜姓。
繼伏犧氏。
王火德。
都魯。
今東平路禹貢兖州之域。
時人茹草飲水。
食木實肉禽獸。
多疾病。
炎帝求可食之物。
教以火食。
時天雨粟。
乃教民播種五谷。
作陶治斤斧耒耜鋤耨。
以墾草莽。
而五谷興故曰神農氏。
又嘗百草。
一日遇七十毒。
以一人不足為養。
日中為市乃通有無。
以火紀官。
在位一百二十年。
桓譚新論曰。
神農氏削桐為琴。
繩絲為弦。
以通神明之德。
廣雅曰。
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
上有五弦。
曰宮商角徵羽。
周文王增二弦。
曰少宮少商也。
帝承 帝臨 帝明 帝宣 帝厘 帝哀 帝榆 帝岡 已上八帝皆神農氏。
合五百一十年。
末年諸侯相伐。
歸之黃帝。
黃帝有熊氏 公孫姓。
軒轅名。
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神農氏為天子。
諸侯相侵伐。
神農氏弗能征。
諸侯侵陵。
最強暴者惟蚩尤。
軒轅修德治兵。
與炎帝氏戰而勝之。
擒蚩尤于涿鹿殺之(今大都路涿州郡名範陽豫域)。
于是諸侯鹹歸軒轅。
推軒轅代神農氏為天子。
黃帝元年丁亥始立制度。
天下不順者從而征之。
其土地東至于海。
西至于崆峒(今甘肅省肅州路雍州域)。
南至于海。
北逐獯鬻。
邑于涿鹿之阿。
遷徙無常。
以兵師為營衛。
以雲紀官。
有土德之瑞。
舉風後力牧犬山稽常先大鴻得六相。
而天地治神明至。
帝受河圖。
見日月星辰之象。
于是始有星官之書。
命大撓探五行之情。
占鬥綱所建。
于是始作甲子。
命容成造曆。
命隸首作算數。
命伶倫造律呂。
命車區占星氣。
容成兼而總之。
為文章以表貴賤。
作舟車以濟不通。
畫野分州得百裡之國萬區。
八家為井。
井一為鄰。
鄰三為朋。
朋三為裡。
裡五為邑。
邑十為都。
都十為師。
師十為州。
設左右大監。
監于萬國。
舉封禅之禮。
作鹹池之樂遠夷之國莫不入貢。
黃帝二十五子。
得姓者十四人。
為十二姓。
姬酉祁已縢箴任荀僖姞儇休。
正妃二子一曰玄嚣二曰昌意。
皆得為諸侯。
黃帝崩。
人以為仙去。
帝在位一百一十年(史記)。
皇甫谧曰。
黃帝生陝西鞏昌路秦州壽丘。
冢在甯州橋山(雍州之域)。
黃帝上升之地鼎湖(今淅東道處州路仙都山陽域)。
蚩尤冢(今東平路阚鄉)高七丈。
民常十月祀之。
有赤氣出。
如疋绛帛。
民名為蚩尤旗。
易幹鑿度曰。
昔燧人氏仰觀鬥極以定方名。
庖犧因之而畫八卦。
黃帝受命。
使大撓造甲子。
容成次曆數。
五行九宮之說自此而興。
故說卦雲。
陽數九者。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陰。
二陽一則天有三焉。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柔二剛一則地亦有三焉。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義二仁一則人亦有三焉。
三三合九。
陰陽相包以成萬物。
指南車 黃帝蚩尤戰。
蚩尤為大霧。
軍士皆迷。
黃帝作指南車以示四方。
遂擒蚩尤殺之 有熊國 今河南新鄭是也(史記)。
五帝 少昊金天氏 巳姓。
黃帝子。
字青陽。
王金德。
都窮桑(今濟甯路兖州曲阜)。
有鳳凰之瑞。
因之以鳥紀官。
在位八十四年。
壽終一百歲。
颛顼高陽氏 昌意之子。
黃帝孫也。
以水德。
都帝丘(今東昌路濮州兖域)。
生八才子。
謂之八凱。
少昊氏之衰。
人民雜糅。
民渎于祀。
祭享無度。
帝平九黎之亂。
神人不雜。
無相侵渎。
作曆以孟春為元。
故帝為曆宗也。
土地東至蟠木。
西至流沙。
南至交趾。
北至幽陵(今燕京也)在位七十八年。
海外經曰。
東海中有山名曰度索。
上有大桃樹。
屈蟠三千裡。
地裡志曰。
流沙在甘肅省甘州路。
郡名張掖。
帝喾高辛氏 蟜極之子。
黃帝曾孫也。
王木德。
都西毫(今河南府路偃師縣也。
古洛州像域)。
帝生而神聖。
自言其名。
順天之義。
知民之急。
仁而威。
惠而信。
取天地之财而節用之。
撫教萬民而利誨之。
推日月而迎送之。
明鬼神而敬事之。
日月所照。
風雨所至。
莫不服從。
生八才子謂之八元。
在位七十年。
壽終一百五歲。
崩葬今大名路開州秋山(兖冀二州之域)。
子摯(音至)立在位九年。
而不善。
禅于唐侯(堯也)。
帝堯陶唐氏 帝喾子。
摯之弟也。
摯立封堯為陶侯。
改封唐故曰陶唐氏。
伊祁姓也。
堯既受摯禅。
以火德。
都平陽(今晉甯路冀州之域)。
茅茨不剪。
土階三尺蓂莢生于庭蓂草也。
一日生一莢。
至十五日成十五莢。
十六日落一莢。
至三十日落而盡(月小連落二莢)。
更生更落。
帝自奉甚薄。
賦役甚寡是時有大風猰(苦八反)貐(音俞)封豨(胡鬼反)修蛇。
皆為民害。
帝乃使羿繳大風于青丘之澤(東方澤名)殺猰貐。
斷修蛇于洞庭。
擒封豨于桑林。
民乃悅。
洪水為災。
四嶽舉鲧(禹之父也)。
治水九年弗成。
帝之子丹朱不肖求賢德可以遜位者。
群臣舉舜。
帝以二女妻舜。
曆試諸難。
納于大麓(今順德路)。
烈風雷雨不迷。
使之攝位。
又二十八年帝崩。
堯在位通舜攝共九十八年。
壽一百九十八歲。
堯作樂曰大章。
舜避堯之子丹朱于河南(今汴梁地)。
天下朝觐訟獄者不歸丹朱而歸舜。
舜乃即天子位(史記) 書堯典曰放勳。
蔡氏沈曰。
放勳者總言堯之德業也。
帝舜有虞氏 曰重華。
稱都君。
黃帝八代孫。
黃帝生昌意。
昌意生颛顼。
颛顼生窮蟬。
窮蟬生康敬。
康敬生句芒。
句芒生蟜牛。
蟜牛生瞽瞍。
瞽瞍生舜。
姚姓。
舜母死。
繼母生象。
父母及象。
常欲殺舜。
舜盡孝悌之道事父母。
待其弟尤恭。
耕于曆山(河東)。
漁于雷澤(兖州)。
陶于河濱(今濟陰定陶西南陶丘亭)。
所居成聚。
二年成邑。
三年成都。
二十以孝聞。
年三十堯以二女妻之。
将遜以位。
舜舉高陽氏高辛氏之子八凱八元。
凱主後土。
元布五教于四方。
堯于是使舜攝位。
帝鴻氏有不才子。
号曰渾沌。
歡兜也。
少皞氏有不才子。
号曰窮奇。
共工氏颛顼氏有不才子。
号曰梼杌。
鲧也。
缙雲氏有不才子。
号曰饕餮。
三苗也。
是謂四兇。
仕于堯。
堯未能去。
舜皆投諸四裔。
舉禹以治水。
舜攝堯位二十八年。
堯崩舜即天子位。
以土德王。
都蒲阪(今晉甯路河中府也)。
彈五弦琴歌南風。
璇玑玉衡以齊七政。
正曆數閏餘成歲。
作樂曰九韶。
苗民逆命。
敷之德舞幹羽于兩階七旬。
有苗來格。
子商均不肖。
舜薦禹于天。
使之代己位。
在位五十年。
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今廣西道梧州路郡名蒼梧荊州域)。
壽一百一十歲。
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
天下之人不歸商均而歸禹。
禹遂即天子位。
國号夏 舜欲造漆器。
遇谏而止(又見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瑞誕 大星如虹下流。
華渚女節感而生少皞(史記)。
有星如虹感女樞而生颛帝(書疏)。
舜母感大虹而生舜(帝王世紀)。
少皞之前。
天下之号象其德。
颛顼以來。
天下之号因其名。
若高陽高辛。
皆所興之地。
宋神宗元豐三年。
秘書丞劉恕字道原著外紀曰。
六經惟春秋及易彖象文言說封序卦雜卦仲尼所作。
詩書仲尼所删定。
皆不稱三皇五帝三王。
易下系曰。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繼世更王而無三五之數。
或以包犧至舜為五帝。
孔子未嘗道。
學者不可附會臆說也。
管子稱。
明一者皇。
察道者帝。
通德者王。
謀得兵勝者霸。
孔穎達曰。
管子書或是後人所錄。
非本書也。
莊子列子皆寓言誕妄。
秦漢學者宗其文辭論議。
故競稱三皇五帝。
而不知古無其人。
仲尼未嘗道也。
梁武帝以伏犧神農燧人為三皇。
黃帝少皞帝喾帝摯帝堯為五帝。
舜非三王。
亦非五帝。
與三王為四代其指不通。
曆世紛紛莫知定論也。
太史公曰。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
而百家言黃帝。
其文不雅馴。
薦紳先生難言之。
孔子所傳。
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
儒者或不傳。
餘嘗西至崆峒。
北過涿鹿。
東漸于海。
南浮江淮矣。
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
風教固殊焉。
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索隐曰。
古文即帝德帝系二書也近是。
聖人之語子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
顧第弗深考。
其所表見皆不虛。
書缺有間矣。
其轶乃時時見于他說。
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餘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
故著為本紀書首。
夏 ·帝禹 ·王啟 ·太康 ·仲康 ·王相 ·少康 ·王杼 ·王槐 ·王芒 ·王洩 ·不降 ·王扃 ·王僅 ·王孔甲 ·王臯 ·王發 ·履癸(桀也) 帝禹 姓姒氏。
黃帝之孫。
颛顼生鲧。
鲧生禹。
當堯之時洪水滔天。
堯命鲧治水無功殛之死。
舜攝位舉禹續父業。
勞身焦思。
居外十三年。
過家之門不入。
陸行乘車。
水行乘船。
泥行乘橇(充苪反)。
山行乘梮(拘玉反)。
行相地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于是水害皆息。
九州攸同。
四隩可居。
堯于是錫禹玄圭。
告其成功。
舜即正位。
使禹為司空。
以宅百揆。
天錫洪範九疇。
彜倫攸叙。
天與禹洛出書。
神龜負文列于背。
有數至于九。
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舜之子商均不肖。
舜薦禹于天使代己位。
舜崩。
天下之人不歸商均而歸禹。
禹即天子位。
國号夏。
以金德都韓。
今汴梁路鈞州陽翟也。
豫域仍有虞以建寅月為歲首。
十寸為尺。
色尚黑。
牲用玄。
以黑為徽号。
作樂曰大夏。
夏大也。
言能大堯舜之德也。
懸鐘鼓磬铎鞀(音挑)而以待四方之士。
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
谕以義者擊鐘。
告以事者振铎。
語以憂者擊磬。
有獄訟者搖鞀。
初舜分天下為十二州。
禹複為九州。
收天下美銅鑄為九鼎。
以象九州。
昔黃帝作車。
少皞加牛。
奚仲加馬。
禹命奚仲為車。
正建旌旗斿旐。
以别尊卑等級。
古有醴酪。
禹時儀狄作酒。
禹飲而甘之。
遂疏儀狄絕旨酒曰。
後世必有以酒亡國者。
禹任臯陶益以國政。
禹娶塗山氏女生子啟。
禹南巡狩會諸侯于塗山。
承唐虞之盛。
執玉帛者萬國。
又緻于會稽。
防風氏後至。
禹戮之。
有典則以贻子孫。
禹嘗薦益于天。
七年禹崩。
在位九年。
壽一百歲。
益避位于箕山。
天下之人不歸益而歸啟。
啟乃即天子位 文命蔡沈曰。
即禹貢所謂東漸西被朔南暨聲教者是也。
神龜出洛。
今河東山西道懷孟路孟州之孟津。
周武王伐纣。
師會盟津者是也。
冀域塗山氏之國。
今淮西安豐路臨濠府會稽。
今浙東道越州紹興路也。
并揚域禹崩于會稽橇。
孟康雲。
形如箕行泥上。
梮謂以鐵為。
如錐頭長半寸。
施之履下。
上山不跌。
王啟 禹之子。
母塗山氏女。
在位十年崩。
太康 啟子荒逸畋獵洛水之表。
十旬弗歸。
有窮後羿因民之困距之于河。
厥弟五人作歌以怨之。
尚書也。
在位三十年。
失國不得歸。
後羿立太康之弟仲康。
仲康 太康弟。
羿立之。
微弱義和湎淫。
政出于羿。
在位十四年。
王相 仲康子。
為羿所逐失國居商丘。
今河南府路歸德府也。
依同姓斟灌斟鄩氏。
羿自立号有窮。
後羿自鋤遷于窮石。
因夏氏代夏政。
不修民事淫于原獸。
棄賢不用。
信用伯明氏之讒子寒浞。
行媚于内。
施賂于外。
愚弄其民。
複愚于羿。
羿趨田家。
衆殺羿而烹之。
以食其子。
其子不忍食殺于窮門。
羿在位八年。
寒浞因羿室。
不改有窮之号。
生澆及豷。
浞使澆殺斟灌氏及斟鄩氏滅夏王相。
相後乃有仍國君之女方娠。
逃自窦歸于有仍生少康。
浞處澆于過。
處豷于戈。
少康既長為仍牧正。
澆求之。
逃奔有虞為庖正。
虞君妻以二姚。
而邑諸綸有田一成(十裡也)。
有衆一旅(五百人也)。
布德收夏衆。
有夏遺臣曰靡自有鬲氏。
收二國之餘民以滅浞。
而立少康。
少康使其臣女艾滅澆于過。
使其子季杼滅豷于戈。
有窮遂亡。
浞在位三十二年。
史記司馬貞索隐曰。
左傳魏莊子曰。
帝相既被篡殺。
中間經羿浞二氏。
蓋三數十年而此紀總不言之。
直雲帝相崩少康立。
疏略之甚。
相在位二十八年。
少康 帝相子滅浞還舊都複禹之迹。
夏道複興民安。
在位二十一年。
越 少康封少子無餘于會稽。
号曰於越。
自後二十世。
周敬王時勾踐稱王。
與吳王戰敗吳于[木*嶲]李(今淅西道嘉興路秀州也。
揚域)。
複滅吳吳敗越于夫椒(吳郡太湖中椒山也)。
勾踐用臣範蠡大夫種等謀計。
周元王三年遂乃滅吳。
越後為楚所并(圖經)。
勾踐世家 史記曰。
夏後帝少康封庶子于會稽。
以奉守禹之祀。
文身斷發。
披草萊而邑焉。
後二十餘世至允常。
允常之時與吳王阖廬戰而想怨伐。
允常卒子勾踐立。
是為越王。
元年吳王阖廬聞允常死。
方興師伐越。
越王勾踐襲擊吳師。
吳師敗于[木*嶲]李。
射傷吳王阖廬(杜預曰。
吳郡嘉興縣南有[木*嶲]李城)。
阖廬且死。
告其子夫差曰。
必毋忘越。
三年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
且以報越。
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
範蠡谏曰不可。
臣聞兵者兇器也。
戰者逆德也。
争者事之末也。
陰謀逆德好用兇器。
試身于所末上帝禁之。
行者不利。
越王曰。
吾已決之矣。
遂興師。
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
敗之夫椒(杜預曰。
夫椒在吳郡吳縣太湖中椒山是也)。
越王乃以餘兵五千人保栖于會稽(杜預曰。
上會稽山也)。
吳王追而圍之。
越王謂範蠡曰。
以不聽子故至于此。
為之奈何。
蠡對曰。
持滿者與天(韋昭曰。
與天法天也。
天道盈而不溢)。
定傾者與人(虞翻曰。
人道尚謙卑以自牧)。
節事者以地(韋昭曰。
時不至不可強生。
事不究不可強成)。
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韋昭曰。
市利也。
謂委管籥屬國家以身随之)勾踐曰諾。
乃令大夫種行成于吳。
膝行頓首曰。
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
勾踐請為臣妻為妾。
吳王将許之。
子胥言于吳王曰。
天以越賜吳勿許也。
種還以報勾踐。
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
種止勾踐曰。
夫吳太宰噽貪。
可誘以利請行告之。
于是勾踐乃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吳太宰噽。
噽受乃見大夫種于吳王。
種頓首言。
曰願大王赦勾踐之罪。
盡入其寶器。
不幸不赦。
勾踐将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
悉五千人觸戰必有當也。
噽因說吳王曰。
越以服為臣。
若将赦之此國之利也。
吳王将許之。
子胥進谏曰。
今不滅越後必悔之。
勾踐賢君。
種蠡良臣。
若反國将為亂。
吳王弗聽。
卒赦越罷兵而歸。
勾踐之困會稽也。
喟然歎曰。
吾終于此乎。
種曰湯系夏台。
文王囚羑裡。
晉重耳奔翟。
齊小白奔莒。
其卒王霸。
由是觀之。
何遽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
越王勾踐反國。
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
坐卧則仰膽。
飲食亦嘗膽也。
曰汝忘會稽之恥邪。
身自耕作。
夫人自織。
食不如肉。
衣不重裘。
折節下賢人。
厚遇賓客。
振貧吊死。
與百姓同其勞。
欲使範蠡治國政。
蠡對曰。
兵甲之事。
種不如蠡。
鎮撫國家親院百姓。
蠡不如種。
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
而使範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
二歲而吳歸蠡。
勾踐自會稽歸七年。
拊循其士民。
士民欲用以報吳。
大夫逢同谏曰。
國新流亡。
今乃複殷給繕飾備利吳必懼。
懼則難必至。
且鸷鳥之擊也必匿其形。
今夫吳兵加齊晉。
怨深于楚越。
名高天下。
實害周室。
德少而功多。
必淫自矜。
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
吳之志廣必輕戰是。
我連其權三國伐之。
越承其弊可克也。
勾踐曰善。
居二年。
吳王将伐齊。
子胥谏曰。
未可。
臣聞勾踐食不重味。
與百姓同苦樂。
此人不死必為國患。
吳有越腹心之疾。
齊與吳疥癬也。
願王釋齊先越。
吳王弗聽。
遂伐齊敗之艾陵。
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
子胥曰。
王毋喜。
王怒。
子胥欲自殺。
王聞而止之。
越大夫種曰。
臣觀吳王政驕矣。
請試嘗之貸粟以蔔其事請貸。
吳王欲與。
子胥谏勿與。
王遂與之。
越乃私喜。
子胥言曰。
王不聽谏。
後三年吳其墟乎。
太宰噽聞之乃數與子胥争越議。
因讒子胥曰。
伍員貌忠而實忍人。
其父兄不顧。
安能顧王。
王前欲伐齊。
員強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
王不備伍員。
員必為亂。
與逢同共謀讒之王。
王始不從。
乃使子胥于齊。
聞其托子于鮑氏。
王乃大怒曰。
伍員果欺寡人欲反。
使人賜子胥屬镂劍以自殺。
子胥大笑曰。
我令而父霸。
我又立若。
若初欲分吳國半予我。
我不受已。
今若反以讒誅我。
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立。
報使者曰。
必取吾眼置吳東門。
以觀越兵入也。
于是吳任噽政居三年。
勾踐召範蠡曰。
吳已殺子胥。
導谀者衆可乎。
對曰未可。
至明年春。
吳王北會諸侯于潢池。
吳國精兵從王。
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
勾踐複問範蠡。
蠡曰可矣。
乃發習流二千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韋昭曰。
君子王所親近有志行者。
猶吳所謂資良齊所謂士也。
虞翻曰。
言君養之如子)諸禦千人伐吳。
吳師敗遂殺吳太子。
吳告急于王。
王方會諸侯于潢池。
懼天下聞之乃秘之。
吳王已盟潢池。
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越。
越自度亦未能滅吳。
乃與吳平。
其後四年。
越複伐吳。
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于齊晉。
而越大破吳。
因而留圍之三年。
吳師敗已。
越遂複栖吳王于姑蘇之山。
吳王使公孫雄(虞翻曰吳大夫)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
孤臣夫差敢布腹心。
異曰嘗得罪于會稽。
夫差不敢逆命。
得與君王成以歸。
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
孤臣惟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
勾踐不忍欲許之。
範蠡曰。
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
吳不取。
今天以吳賜越。
越其可逆天乎。
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為吳耶。
謀之二十二年。
一旦而棄之可乎。
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伐柯者其則不遠。
君忘會稽之厄乎。
勾踐曰。
吾欲聽子言。
吾不忍其使者。
範蠡乃鼓進兵曰。
王已屬政于執事(虞翻曰。
執事蠡自謂也)。
使者去。
不者且得罪。
吳使者泣而去。
勾踐憐之。
乃使人謂吳王曰。
吾置王甬東君百家(杜預曰。
甬東會稽句章縣東海中州也)。
吳王謝曰。
吾老矣不能事君王。
遂自殺乃蔽其面曰。
吾無面以見子胥也。
越王乃葬吳王。
而誅太宰噽。
勾踐已平吳。
乃以兵北渡淮。
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
緻貢于周。
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
當是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
諸侯畢賀号稱霸王。
範蠡遂去自齊。
遺大夫種書曰。
蜚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子何不去。
種見書稱病不朝。
人或讒種且作亂。
越王乃賜種劍曰。
子教寡人伐吳七術。
寡人用其三而敗吳。
其四在子。
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種遂自殺。
勾踐卒。
子王鼫與立。
又五世王無強伐楚。
楚威王伐越。
殺王無強就除(史記)。
王杼 少康子。
在位十七年。
王槐 杼子。
在位二十六年。
王芒 槐子。
在位十八年。
索隐曰。
芒音亡。
鄒誕生。
音荒放反。
王洩 芒子。
六夷服從。
始加爵命之制。
在位十七年。
王不降 洩子。
在位五十九年。
王扃 不降弟。
在位二十二年。
王僅 扃子。
在位二十年。
王孔甲 僅子。
不務修德。
諸侯多叛。
在位三十二年。
王臯 孔甲子。
在位十一年。
王發 臯子。
在位十三年。
王履癸 發子。
是為桀。
自孔甲以來。
諸侯多叛。
桀暴戾無道。
百姓患之。
伐有施氏娶其女妹喜寵之。
桀自恃天命。
指日曰。
日亡吾乃亡。
關龍逢黃圖陳谏桀殺之。
湯使人哭之。
桀怒囚湯于夏台。
既而釋之。
湯修德。
諸侯畏服。
桀起九夷之師伐湯。
九夷之師不至。
伊尹佐湯伐桀于鳴條。
今晉甯路解州。
桀戰不勝。
奔于三朡之國。
湯又從而伐之。
放于南巢而死。
在位五十一年。
夏氏亡。
右夏十七主合四百三十二年。
天下歸商(史記注四百七十八年)。
按周禮自堯已前未有郡縣。
舜巡五嶽始見州名。
尚書禹貢已來方陳州号。
春秋之時縣大郡小。
以郡屬于縣。
漢高已來以縣屬郡。
典诰所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是也。
商 ·帝湯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大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受辛(纣也) 帝湯 黃帝之後。
初帝喾次妃簡狄。
見玄鳥堕卵。
取而吞之生契(音薛)。
契仕事唐虞為司徒。
教民有功封于商。
賜姓子氏。
契生昭明。
昭明生相土。
相土生昌若。
昌若生曹圉。
曹圉生冥。
冥生振。
振生微。
微生報丁。
報丁生報乙。
報乙生報丙。
報丙生主壬。
主壬生主癸。
主癸生天乙。
是為成湯。
為夏方伯。
葛伯不祀仇饷。
湯始征之。
是時伊尹耕于有辛之野。
湯使人以币聘之。
因說湯伐夏以救民之事。
湯進伊尹于桀。
桀不能用。
伊尹複歸湯。
桀之賢臣費昌亦歸于湯。
湯出見張網四面。
湯為解其三面。
更其祝曰。
欲左者左。
欲右者右。
欲高者高。
欲下者下。
不用命者入吾網。
漢南諸侯聞之曰。
湯德及禽獸。
歸之者四十餘國。
桀暴虐萬姓。
伊尹相湯伐桀。
費昌為禦戰于鳴條(解州也)桀師敗績。
湯放桀于南巢。
諸侯大會。
湯退就諸侯之位曰。
天下惟有道者可以處之。
可以治之。
三讓。
諸侯皆推湯。
于是即天子位。
以水德都亳(今河南府路偃師縣是也)。
除桀之邪虐。
以寬治民。
民喜遠近歸之。
改正朔。
夏之前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湯既革夏命。
乃以建醜之月為正月。
十二寸為尺。
色尚白。
牲用白。
以白為徽号。
服旱冠而缟衣。
初置二相。
以伊尹仲虺為之。
作樂曰大濩。
在位十三年崩。
壽一百歲。
太子太丁早卒。
次子外丙立。
外丙 湯次子在位二年 古史考伊尹生于空桑。
今汴梁路陳留有空桑故城是也。
仲壬 外丙弟在位四年。
太甲 湯太子太丁之子。
既即位不明厥德。
颠覆湯之典刑。
伊尹放之桐宮(湯墓所也)。
伊尹乃攝政當國以朝諸侯。
太甲居桐三年。
自怨自艾處仁遷義。
伊尹乃以冕服奉太甲。
複歸于亳。
太甲增加修德。
諸侯鹹歸。
保惠庶民。
不敢侮鳏寡。
号為太宗。
在位三十三年。
沃丁 太甲子。
在位二十九年。
太庚 沃丁弟。
在位二十五年。
小甲 太庚子。
在位三十六年。
雍己 小甲弟。
商道寖衰。
諸侯或不至。
在位十四年。
太戊 雍己弟。
以伊骘為相。
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大戊問于伊骘。
骘曰。
妖不勝德。
君之政其有阙欤。
太戊于是修先王之政。
明養老之禮。
早朝晏退。
問疾吊喪。
三日而祥枯死。
三年遠方重譯。
而至者七十六國。
有賢臣巫鹹臣扈等共輔佐之。
商道複興。
号稱中宗。
在位七十五年。
仲丁 太戊子。
亳都有河決之害遷于嚣。
藍夷為寇。
仲丁征之。
在位十二年 嚣音敖(山名)有倉曰敖倉。
汴梁路鄭州鴻溝在焉。
外壬 仲丁弟。
在位五年。
河亶甲 外壬弟。
嚣有河決。
遷都于相。
在位十年商複衰相(河東山西道彰德路也。
古相州郡名。
郡冀州之域大名路滑州内黃縣有河亶甲所築之城。
大名充冀二州之域)。
祖乙 河亶甲之子。
相州河決。
遷都子耿。
商道複興。
在位十九年 耿今晉甯路河中府古蒲州也冀域。
祖辛 祖乙子。
在位十六年。
沃甲 祖辛弟。
在位二十年。
祖丁 祖辛子。
在位三十一年。
南庚 沃甲子。
在位二十九年。
陽甲 南庚弟。
自仲丁已來。
子弟争立。
九世亂。
諸侯莫朝。
商複衰。
在位八年。
盤庚 陽甲弟。
商道寖衰。
又有河決之害。
複遷于亳。
臣民怨遷。
盤庚作書告谕之。
行湯之政。
商道複興。
在位二十九年 改商曰殷。
小辛 盤庚弟。
殷道又衰。
在位二十二年。
小乙 小辛弟。
自為太子時。
備知民事艱難。
在位二十一年。
武丁 小乙子。
居喪三年不言。
夢上帝赉以良弼。
乃圖其形求于天下。
得傅說于版築之間。
命以為相。
政事修舉三年。
蠻夷編發重譯來朝者六國。
自是章服多用翟羽。
鬼方無道。
武丁伐之。
三年乃克。
殷道複興。
号為高宗。
在位五十九年。
鬼方。
契(音乞)丹也。
鮮卑(山名)之遺種。
北狄之國号。
居黃水之南黃龍江之北。
在秦漢曰匈奴。
在隋唐曰突厥(音)。
漢書音義。
夏曰獯鬻。
商曰鬼方周曰玁狁。
祖庚 武丁子。
在位十七年。
祖甲 祖庚弟。
殷複衰在位十七年。
廪辛 祖甲子。
在位六年。
庚丁 祖甲次子。
在位二十三年。
武乙 庚丁子。
時東夷寖盛。
分遷海岱。
在位五年。
獵于河渭之間被震崩 遷都朝歌。
今山西衛輝路冀域。
太丁 武乙子。
在位十四年。
時周公季伐戎羌克之。
太丁命公季為牧師(官名)。
即周祖王季也。
帝乙 太丁子。
殷益衰。
在位四十七年。
帝乙之妾有子。
長曰微子啟。
次曰中衍。
季曰受德纣也。
母為後。
纣尚幼。
帝乙及後欲立啟為太子。
太史據法争之曰。
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
乃立纣。
受德 纣也。
帝乙之子。
一名辛。
都朝歌。
漢曰殷都。
即牧野之墟(今山西衛輝路冀州之域)纣伐有蘇氏。
獲其女妲已嬖之。
惟其言是從。
比幹谏之。
纣怒剖比幹。
纣始為象箸。
箕子歎曰。
彼為象箸。
必不盛以土簋。
将為犀玉之杯。
玉杯象箸必不羹菽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
則錦衣九重高台廣室稱此。
以求天下不足矣。
遠方珍奇之物。
輿馬宮至之漸。
自此而始。
故吾畏其卒也。
纣以周侯昌及九侯鄂侯為三公。
九侯進女于纣。
女以禮自閑。
纣不喜殺之醢九侯鄂侯争之并殺鄂侯周侯聞之歎息崇侯虎因而谮昌于纣。
纣乃囚昌于羑裡(今彰德路冀州之域)。
闳夭散宜生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馬有熊之尤驷及珍怪奇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
纣大說。
乃赦昌授昌曰西伯。
賜弓矢斧钺。
使西伯得征伐。
西伯行政善。
諸侯來歸之。
昌受西伯之命凡九年卒。
又二年昌之子發會諸侯盟津伐纣。
纣戰不勝。
入登鹿台之上。
衣珠玉自燔。
在位三十四年。
殷亡。
右商三十主合六百二十八年天下歸周。
周 劉恕周外紀曰。
文武其先祖後稷名棄。
其母有邰(音台)氏女曰姜原。
為帝喾元妃。
出野見巨人迹。
說而踐之。
而身動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
以為不祥。
棄之隘巷。
馬牛辟之不踐。
徙置林中。
多人遷之。
又棄于渠中水上。
飛鳥以翼覆之。
姜原以為神。
遂收養長之。
初因棄之故曰棄。
好耕農相地之宜谷者稼穑焉。
民皆法則之。
帝堯聞之舉為農師。
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邰。
号曰後稷。
别姓姬氏。
後稷卒不窟立。
不窟卒子鞠立。
鞠卒子公劉立。
公劉雖在戎狄之間。
複修後稷之業。
百姓懷之。
多從而保焉。
周道之興。
實由此。
始公劉卒子慶節立國于豳(今陔西路佛州)。
慶節卒子皇仆立。
皇仆卒子羌弗立。
羌弗卒子毀隃(容朱切)立。
毀隃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子高圉立。
高圉卒子亞圉立。
亞圉卒子公叔祖立。
公叔祖卒子古公亶父立(大王也)。
古公亶父複修後稷公劉之業。
積德行義。
國人戴之。
獯鬻戎狄攻焉。
古公遂去豳。
渡漆水逾梁山。
止于岐山之下(山在扶風。
今陝西風翔府)。
豳人舉國扶老攜弱。
歸古公于岐下(皇甫谥曰。
邑于周地故始改國曰周)。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
次曰虞仲。
其妃大姜生少子曰季曆。
季曆娶太任皆賢婦人。
太任生子曰昌。
昌生有聖瑞。
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
乃亡如荊蠻。
文身斷發以讓季曆。
古公卒子季曆立。
季曆笃于仁義。
諸侯順之。
王季卒子昌立(西伯)。
·(西伯昌文王也)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厲王 ·共和 ·宣王 ·幽王(攜王) ·平王 ·桓王 ·莊王 ·僖王 ·惠王 ·襄王 ·頃王 ·匡王 ·定王 ·簡王 ·靈王 ·景王(悼王) ·敬王 ·元王 ·貞定王(涼生思王) ·考王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顯王 ·慎靓王 ·赧王 文王 姬姓昌名。
受殷命為西伯。
凡九年卒。
壽九十七歲。
高辛氏之後也。
伯夷叔齊者孤竹君之子。
讓國不仕。
聞西伯善養老歸焉。
太颠閑夭散宜生鬻子辛甲之徒皆歸之。
呂望年八十餘釣渭水。
西伯獵載之歸。
尊為太公。
虞苪争田質于西伯。
入境見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慚而還。
以所争之田讓而不取。
漢南諸侯聞而歸者四十餘國。
西伯卒子發嗣位。
孤竹君之國今遼西之地周封箕子于朝鮮者是也隸遼陽省古肅慎地。
武王 諱發。
西伯昌之子。
既嗣位。
以太公望為師。
以弟周公且為輔。
召公奭畢公高皆左右東觀(音貫)。
兵至于盟(音孟)津(今懷孟路孟州)。
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
皆曰纣可伐矣。
武王曰未也。
乃還師而歸。
居二年纣暴虐滋甚。
殺王子比幹囚箕子。
纣之兄微子乃抱其樂器而奔(音奔)周。
于是武王遍告諸侯曰。
殷有重罪不可以不伐。
乃東伐纣。
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
諸侯鹹會陳師牧野(即纣之都今河東山西道衛輝路也)。
纣發兵七十萬人拒武王。
衆倒戈無戰心而潰。
纣乃登于鹿台之上。
衣其珠玉。
自燔于火而死。
武王斬纣頭。
懸大白之旗。
于時諸侯尊武王為天子。
己卯武王元年殷初定。
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纣之子武庚治殷。
命召公奭釋箕子之囚。
畢公釋百姓之囚。
表商容之間。
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财。
發钜橋(今廣平路)之粟。
以拯貧弱氓隸。
命闳夭封比幹之墓(衛輝路庸城也)。
命宗祝飨祠于軍。
乃罷兵西歸。
武王追思先聖。
褒封神農之後于焦(今毫州)。
黃帝之後于祝。
帝堯之後于蘇(隸幽州)。
帝舜之後于陳。
大禹之後于杞。
封功臣謀士。
師尚父為首于營丘曰齊。
周公于曲阜曰魯。
召公于薊曰北燕。
畢公高于畢。
弟叔鮮于管(鄭州)叔度于蔡。
叔振铎于曹。
叔武于郕。
叔處于霍。
康叔封衛。
聃季載皆少未封。
制天下立七十一國。
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
姬姓之國四十人。
改正朔以建子月為正月。
色尚青。
服以冕。
王木德。
以居鎬。
武王問箕子。
以天道作洪範(尚書篇名)。
封箕子于朝鮮(今遼西地)。
而不臣也。
餘各以次受封。
武王将營居于洛邑。
縱馬于華山之陽。
放牛于桃林之野(河南府路陝西)。
偃幹戈振兵釋旅。
王二年有疾。
周公為壇告太王王季文王。
請代武王之死。
武王遷都于鄗。
文王之廟在酆(并今陝西安西路也)。
武王作樂曰大武。
在位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