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一

關燈


    壽九十三。

    初舜肇十二州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北地為幽州夏殷并幽為冀。

    周襄王二十八年。

    北燕伯朝晉稱北燕。

    蓋有南燕故也。

    堯之後其南燕乎。

    北燕姬姓召公之後也。

    南燕姞姓後稷妃家也。

     詩 初殷纣命西伯昌典治南國。

    江漢汝旁之諸侯作邑于酆。

    西伯命岐邦周召之地。

    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

    至武王定天下。

    巡狩述職陳誦諸侯之詩。

    以觀民風。

    得周召二公之德教尤純。

    屬之太師。

    分而國之。

    曰周南國風召南國風。

    周公作樂。

    用之鄉人焉。

    用之邦國焉。

     文王時詩三十六篇。

     周南 十一篇。

    關睢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苜漢廣汝墳麟之趾。

     召南 十二篇。

    鵲巢采蘩草蟲采蘋行露羔羊殷其雷标有梅小星江有氾野有死麇驺虞。

     小雅 八篇。

    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伐水天保采薇出車杈杜。

     大雅 五篇。

    棫樸思齊皇矣靈台旱麓。

     武王時詩六篇。

     召南 二篇。

    甘棠何彼秾矣。

     小雅 四篇。

    魚麗南陔白華華黍。

     頌 四篇。

    時邁桓赉般。

     陳 帝舜之後虞幕裔孫阏父之子胡公滿。

    武王克殷。

    以元女太姬妻之封諸陳。

    賜姓妫氏。

    妫蕩是也。

    國陳(今汴梁路陳州)。

    自滿五世至慎公年不可考。

    慎公圉成之子幽公立而後可紀。

    二十四君。

    合六百四十五年。

    始武王元年己卯終敬王四十二年癸亥。

     周共和元年 陳幽公甯十四年  共和十一年 僖公孝元年  宣王三十三年 武公靈元年 幽王□年 夷公說元年  幽王五年 平公燮元年  平王十七年 文公圉元年 平王二十三年 桓公鮑元年  桓王十四年 厲公佗元年  桓王二十四年 利公躍元年莊公楚元年 莊王五年 宣公杵臼元年  襄王五年 穆公款元年  襄王二十一年 共公朔元年 頃王六年 靈公平國元年  定王九年 成公午元年  靈王四年 哀公弱元年 景王三十六年 惠公吾元年  敬王十五年 懷公柳元年  敬王十九年 闵公越元年 敬王四十二年 陳為楚滅 齊 太公望生冀州。

    其先出于神農氏。

    嘗為四嶽伯益佐禹治水有功。

    賜姓姜氏封于呂。

    至太公望為文王武王師。

    号尚父。

    封于齊。

    都營丘(今山東益都路古青州也)。

    武王命太公曰。

    五侯九伯汝得征之。

    齊由此得征伐為上國。

    自尚父七世至獻公年不可考。

    獻公子武公立年始可紀。

    始武王元年己卯至安王二十三年壬寅。

    康公薨于海上。

    國為田氏。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庚辰王建降于秦。

    通三十一主合七百四十四年國亡。

    初陳敬仲十一世孫完。

    周惠王五年奔齊。

    以陳氏為田氏。

    五世生桓子。

    始大于齊。

    又三世成子得齊政。

    田常生襄子盤。

    盤生莊子白。

    白生太公和。

    相齊。

    齊康公淫于酒色不聽政。

    安王十一年田和遷康公于海上。

    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安王十三年田和會魏文侯楚人衛人于濁澤求為諸侯。

    魏文侯為之請于王及諸侯。

    王許之。

    十六年王命和為侯王十七年和薨。

    子桓公午立。

    王二十三年。

    齊康公薨于海上無子。

    田氏遂并齊而國之。

    是歲桓公午亦薨子。

    威王田齊立。

    田氏冒齊入戰國。

     周共和元年 武公壽十年  宣王四年 厲公無忌元年  宣王十三年 文公赤元年 宣公二十五年 成公說元年  宣王三十四年 莊公[日*冓]元年  平王四十一年 僖公祿父元年 桓王二十三年 襄公諸兒 元年無知  莊王十二年 桓公小白 元年始霸  惠王十年賜命 齊為侯伯無詭 襄王十年 孝公昭元年  襄王二十年 昭公潘元年  [匚@幹]王元年 懿公商人元年 [匚@幹]王五年 惠公元元年  定王九年 頃公無野元年  簡王五年 靈公環元年 靈王十九年 莊公光元年  靈王二十五年 景公杵臼元年  敬王三十一年 孺子茶元年 敬王三十二年 悼公陽位元年  敬王三十六年 簡公壬元年  敬王四十年 平公骜元年 貞定王十四年 宣公積元年  威烈王二十二年 康公貸元年  安王十一年田和 遷康公于海上 安王十三年 田和求為諸侯  安王十六年王命 太公田和為諸侯  安王十七年和薨 桓公午元年 安王二十四年 齊威王田齊元年  顯王三十七年 宣王 元年  赧王二年 湣王 元年 赧王三十二年 襄王法章元年  赧王五十一年 王建元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 五建降秦國亡 顯王四十三年。

    齊宣王以孟轲為上卿。

    赧王十七年。

    秦請齊孟嘗君田文為相。

    既而不用乃囚之得亡去。

    赧王二十九年。

    齊湣王既滅宋。

    欲并二周為天子。

    燕昭王謀伐齊。

    諸侯害齊王之暴。

    皆争合謀赧王三十一年。

    燕以樂毅為上将軍。

    并将秦魏韓趙之兵伐齊。

    齊師大敗。

    齊王走莒。

    楚使淖齒弑之。

    赧王三十二年。

    齊亡臣王孫賈相與求湣王子法章立之。

    是為襄王。

    保莒三十六年。

    齊田單火牛複齊。

    始皇二十六年。

    秦攻齊。

    齊王建降秦。

    遷建于共(衛州共城)。

    餓而死。

    齊田氏一百八十二年。

    合尚父之初封共九百二十六年。

     魯 周公旦。

    文王子。

    武王弟也。

    佐武王克殷。

    封于魯。

    都曲阜(而今山東濟甯路兖州九州之□也)。

    周公留佐王。

    其子伯禽就受封之國。

    至獻公之子慎公濞年世乃可紀。

    始武王元年己卯。

    終秦孝文王元年辛亥。

    三十四君合八百七十三年。

    楚考烈王滅之。

    遷頃公為家人。

     周共和元年 慎公濞七年  宣王十一年 武公敖元年  宜王十三年 懿公戲元年 宣王二十二年 伯禦自立  宣王三十三年 孝公稱元年  平王三年 惠公不皇元年 平王四十九年 隐公息始元年  桓王九年 桓公允元年  莊王四年 莊公同元年 惠王十六年 闵公開元年  惠王十八年 僖公甲元年  襄王二十六年 文公興元年 [匚@幹]王五年 宣公俀元年  定王十七年 成公黑肱元年  簡王十四年 襄公午元年 景王四年 昭公祠元年  敬王十一年 定公宋元年  敬王二十六年 哀公蔣元年 考王十一年 元公嘉元年  威烈王十七年 穆公衍元年  安王二十六年 共公奮元年 顯王十五年 康公毛元年  顯王二十四年 景公偃元年  慎靓王五年 平公旅元年 赧王十九年 湣公賈元年  赧王四十二年 頃公 元年  秦孝文王元年 國亡 惠王十四年魯莊公立叔孫氏 三桓 惠王十七年魯闵公立孟孫氏 惠王三十年魯僖公立季孫氏 北燕 召公奭。

    武王弟。

    武王克殷。

    封之于北燕(薊州冀州)。

    時自陝以西。

    召公主之。

    聽訟治民各得其所。

    公卒民懷之。

    以其嘗聽事甘棠樹下不敢伐。

    作甘棠詩以美之。

    召公下九世年不可考。

    惠侯立而後可紀。

    始武王元年己卯。

    顯王三十六年入戰國 周共和(元年)惠侯(元年)。

     宣王二年 僖侯 元年  宣王二十八年 頃侯 元年  平王五年 哀侯 元年 平王七年 斳侯 元年  平王四十三年 穆侯 元年  桓王十年 宣侯 元年 桓王二十三年 桓侯 元年  莊王七年 莊公 元年  頃王二年 襄公 元年 定王六年 宣公 元年  定王二十一年 昭公 元年  簡王十二年 武公 元年 靈王十八年 文公 元年  靈王二十四年 懿公 元年  景王六年 惠公 元年 景王十年 悼公 元年  景王十七年 共公 元年  景王二十二年 平公 元年 敬王十六年 簡公 元年  敬王二十八年 獻公 元年  貞定王五年 考公 元年 貞定王二十年 成公 元年  考王八年 闵公 元年  烈王四年 僖公 元年 烈王七年 桓公 元年  顯王八年 文公元年  顯王三十四年 文公卒 顯王三十七年 易王 元年  慎靓王元年 王哙 元年  赧王四年 昭王平元年 赧王三十六年 惠王 元年  赧王四十四年 武成王元年  赧王五十九年 孝王 元年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 王喜 元年  始皇帝二十五年 國滅 顯王三十四年。

    燕文公卒。

    合七百九十年。

    自後入戰國也。

    顯王四十六年。

    燕稱王。

    赧王三年燕王哙十年也。

    哙以國讓其相子之為王。

    燕人攻子之國大亂。

    齊王伐燕。

    取子之醢之殺燕王哙。

    燕人共立大子平。

    是為昭王。

    昭王築台置千金于台上。

    以招延天下士。

    郭隗始應之。

    秦始皇二十五年。

    秦虜燕王喜國滅。

    燕入于戰國凡一百六年。

    合初封共八百九十六年。

     蔡 叔度文王子。

    武王封之使之相武庚(殷纣王子)。

    與管叔流言作亂。

    周公相成王。

    放叔度于郭鄰。

    其子胡率德改行。

    複封于蔡(今汴梁路汝甯。

    有古蔡州豫州之域)。

    自叔度五世至厲侯年不可考。

    厲侯子武侯立而後可紀。

    始武王元年己卯。

    終貞定王二十二年甲午。

    二十五君合六百七十六年。

    楚惠王滅。

     周共和元年 武侯二十三年  共和五年 定侯元年  宣王十九年 僖侯所事元年 平王十年 共侯與元年  平王十二年 戴侯元年  平王二十二年 宣侯楷父元年 桓王六年 桓侯封人元年  莊王三年 哀侯獻舞元年  惠王三年 穆侯盻元年 襄王七年 莊王田牛元年  [匚@幹]王二年 文侯申元年  定王十六年 景侯同元年 景王三年 靈侯般元年  景王十六年 平侯盧元年  景王二十四年 悼侯東齒元年 敬王二年 昭侯甲元年  敬王三十年 成侯朔元年  貞定王十三年 聲侯産元年 貞定王十七年 元侯齊元年  貞定王二十二年 國亡 初莊王十五年。

    蔡哀侯為楚虜。

    在楚九年而卒。

     曹 叔振铎。

    文王子。

    武王封之于曹(濟甯路曹州也。

    豫州之域)。

    五世至孝伯年不可考。

    孝伯之子夷伯立而後可紀。

    始武王元年己卯。

    終敬王三十三年甲寅。

    二十五君合六百三十六年。

    宋景公滅之。

     周共和元年 僖伯喜二十四年  共和八年 幽伯強元年  宣王三年 戴伯蘇元年 宣王三十三年 惠伯兕元年  平王十二年 穆公武元年  平王十五年 桓公終生元年 桓公十九年 莊公射姑元年  惠王七年 僖公夷元年  惠王十六年 昭公班元年 惠王二十五年 共公襄元年  頃王元年 文公壽元年  定王十三年 宣公盧元年 簡王九年 成公負刍元年  靈王十八年 武公勝元年  景王十八年 平公須元年 景王二十二年 悼公午元年  敬王六年 聲公野元年  敬王十一年 隐公通元年 敬王十五年 靖公露元年  敬王十九年 曹伯陽元年  敬王三十三年 國滅 吳 泰伯弟虞仲之後也。

    初古公亶父(大王也)。

    長子曰泰伯。

    次曰虞仲。

    少曰季曆(王季也)。

    季曆生昌(文王也)。

    昌生有聖瑞。

    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

    乃亡如荊蠻。

    文身斷發以讓季曆。

    是曰勾吳。

    号為吳泰伯。

    無子。

    虞仲生季簡。

    季簡生叔達。

    叔達生周章。

    武王克殷求其後得周章。

    時已君吳矣。

    因封之于吳(今浙西道平乃路揚州之域也)。

    十三世至去齊年不可考。

    去齊子壽夢立。

    吳始大稱王而後可紀。

    始武王元年己卯終元王三年戊辰。

    二十君六百五十年。

    越勾踐滅之。

     周簡王元年  壽夢元年  靈王十一年 諸樊元年  靈王二十五年 餘祭 元年 景王元年 餘昧 元年  景王十九年 王僚 元年  敬王六年 阖闾光元年 敬王二十五年 夫差 元年  元王三年 國為越滅 壽夢(一名菜)諸樊(一名遏)餘昧(一名夷末)阖闾(一名光)王[嘹-口+彳]壽夢第三子餘昧之子州于也。

    号王[嘹-口+彳]專諸刺之。

    壽夢有三子。

    長曰諸樊。

    次曰餘祭。

    少曰餘昧。

    阖闾諸樊之長子也。

     成王 誦。

    武王子。

    即位年十三周公居冢宰攝政。

    元年丙戌管叔蔡叔霍叔皆文王子。

    流言曰。

    公将不利于孺子。

    武庚從而同反。

    周公作大诰奉王命以讨之。

    二年周公居東讨武庚管叔誅之。

    放蔡叔于郭鄰。

    降霍叔為庶人。

    東土以甯。

    六年周公作樂曰勺。

    言能勺先祖之道也。

    又作樂曰武。

    以象武王之武功也。

    七年初武王作邑于鎬京。

    謂之宗周。

    是為西都将營成周。

    居于洛邑而未果。

    至是成王如武王之志。

    定鼎于郏鄏。

    二月使召公先相宅。

    三月周公至洛興工營築。

    謂之王城。

    是為東都。

    南系于洛水。

    北因于郏山。

    周公又營成周。

    成王居洛邑。

    遷殷頑民于成周。

    複還歸西都。

    十二月周公歸政于成王。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

    内七年周公攝政。

     食貨 初虞夏商之世。

    币金有三品。

    或黃或曰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具。

    至是太公望乃立九府圜法。

    錢圜函方。

    輕重以铢。

    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

    長四丈為匹。

    故貨寶于金。

    利于刀。

    流于泉。

    布于布。

    束于帛(漢食貨志)。

     詩 成王時。

    雅頌五十篇。

     小雅 十篇。

    棠棣崇丘由庚南山有台菁菁者莪彤弓蓼蕭湛露南有嘉魚由儀。

     大雅 十三篇。

    文王大明綿下武生民行葦文王有聲既醉凫鹥般樂公劉洞酌卷阿。

     頌 二十七篇。

    清廟維清烈文天作我将執競思文臣工噫嘻振鹭豐年有瞽載見有客訪落敬之小毖載芟良耜絲衣闵予小子昊天有成命維天之命潛雝武酌。

     豳國風 周公居東思公劉居豳憂念民事。

    序已志豳國變風作七篇。

    七月鸱鸮東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豳今陝西開城路風翔府之邠州雍州之域也)。

     晉 叔虞成王母弟。

    王五年削桐葉為圭。

    戲曰。

    吾以此封若。

    史佚請擇日。

    王曰。

    吾與之戲耳。

    史佚曰。

    天子無戲言。

    周公成之。

    遂封叔虞于堯之故墟。

    曰唐侯。

    都翼。

    叔虞子燮改唐曰晉。

    都平晉縣(今冀甯路即大原路古并州也。

    冀州之域)。

    至昭侯。

    封文侯之弟成師于曲沃号桓叔。

    至景公遷新田(绛邑)謂曲沃。

    為故绛。

    晉自叔虞至厲侯福五世年不可考。

    厲侯子靖侯立而後可紀。

    始成王五年庚寅。

    終安王二十六年乙巳。

    三十八君合七百四十六年。

    魏韓趙共廢晉靖公為家人。

    三分其地。

    曲沃桓叔生莊伯。

    莊伯生武公。

    繼世為曲沃之君。

    強盛常有滅晉之志。

    惠王二年。

    武公伐晉而滅之。

    當是時天子之使适在晉。

    故大夫為之請命于天子之使。

    天子之使為之請命天子。

    王使号父。

    命曲沃武公以軍為晉侯。

    桓叔晉穆公之子也。

     曲沃翼城二縣隸绛州。

    聞喜安邑二縣隸解州。

    皆屬晉甯路。

    即平陽路古晉州也。

    冀州之域。

     周共和元年  靖公宜臼十八年  共和二年   僖侯司徒元年  宣王六年     獻侯籍元年 宣王十七年  穆侯費生元年  宣王四十四年 殇叔元年  幽王二年     文侯仇元年 平王二十六年 昭侯伯元年  平王三十二年 孝侯平元年  平王四十八年   鄂侯卻元年 桓王三年   哀侯光元年  桓王十一年  小子侯元年  桓王十六年    侯缗元年武公殺之 惠王元年   獻公說諸元年  襄王二年   惠公夷吾元年  襄王十五年    懷公圉元年 襄王十六年  文公重耳始霸元年  襄王三十五年 襄公歡元年  襄王二十二年 靈公提元年 定王元年   成公黑臀元年  定王八年   景公繻元年  簡王六年     厲公壽曼元年 簡王十四年  悼公周元年  靈王十五年  平公彪元年  景王十四年    昭公夷元年 景王二十一年 頃公去疾元年  敬王九年   定公午元年  元王三年     出公鑿元年 貞定王十三年 哀公驕元年  考王四年   幽公柳元年  威烈王七年    烈公上元年 安王十年   考公頃元年  安王二十五年 靖公俱酒元年  安王二十六年   國滅 晉有六卿。

    曰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

    強而專權。

    晉侯卑弱不能制。

    貞定王十一年智氏與韓趙魏共滅範氏中行氏分其地。

    貞定王十二年晉侯怒四卿之驕暴。

    告齊魯欲伐之。

    四卿乃反攻公。

    公奔齊死之。

    是曰出公。

    乃立哀公。

    貞定王十三年智氏又約韓魏共伐趙。

    三年不能克。

    趙乃約韓魏。

    反攻智伯。

    滅其族三分智伯之地。

     宋 武王元年封殷纣之庶子武庚治殷。

    既叛而誅之。

    周公東歸。

    成王封殷帝乙之裔微子。

    以代殷後國号宋。

    用殷之禮樂于周為客而不臣國應天府(今沛梁路歸德府豫州之域也)自微子至厲公[貝*付]年不可考。

    厲公子僖立公而後可紀。

    始成王二年丁亥。

    終赧王二十九年乙亥。

    王偃無道齊魏楚共滅之。

    三十二君合八百三十九年。

     周共和元年 僖公舉十八年  共和十二年 惠光覸元年  宣和二十八年 哀公 元年 宣王二十九年 戴公 元年  平王六年 武公司空元年  平王二十四年 穆公和元年 平王四十三年 穆公和元年  桓王元年 殇公與夷元年  桓王十年 莊公馮元年 莊王六年 闵公捷元年  莊王十五年 遊弑闵公自立  僖王元年 桓公禦說殺遊元年 襄王二年 襄公茲父元年  襄王十六年 成公王臣元年  襄王三十三年 昭公杵臼元年 [匚@幹]王二年 文公鮑革元年  定王十九年 共公瑕元年  簡王十一年 平公成元年 景王十四年 元公佐元年  敬王四年 景公頭曼元年  貞定王元年 昭公特元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 悼公購由元年  安王七年 休公由元年  烈王四年 辟公辟兵元年 顯王四十一年 康王偃元年  赧王二十九年 國滅 詩 商頌五篇那祀成湯也。

    烈祖祀中宗也。

    玄鳥祀高宗也。

    長發太禘也。

    殷武祀高宗也。

    嚴粲詩注曰。

    微子為商之後。

    故商之禮樂皆存于宋。

    至七世傳之戴公。

    其間禮樂廢壞。

    亦非戴公之罪。

    自戴公而上。

    微子而下。

    其所由來者漸矣。

    有正考甫者。

    得商頌之十二篇。

    于周之太師。

    宋之禮樂雖為廢壞。

    然正考甫得商頌于周之太師。

    是商之禮樂雖失之于宋。

    而得之于周也。

    周用六代之樂。

    樂章固常存之。

    故得有商頌也。

    然商頌十二篇。

    今乃有五篇。

    蓋删詩時。

    又已亡其七矣(詩輯)。

     衛 周公既伐管蔡。

    以殷民半封康叔于衛(今山西衛輝路古衛州也。

    冀州之域)。

    七世至頃侯年不可考。

    頃王之子僖侯立。

    而後可紀。

    始成王二年丁亥終秦二世元年壬辰。

    四十一主合九百單六年。

    懿公時狄侵衛。

    懿公出奔。

    戴公立野處漕邑。

    齊桓公攘戎狄。

    城楚丘而封之。

    衛文公徙居楚丘。

    是以衛國風木瓜美齊桓公也。

     周共和元年 僖侯十四年  宣王十六年 武公和元年  平王十四年 莊公楊元年 平王三十七年 桓公完元年  桓王元年 州籲元年  桓王二年 宣公晉元年 桓王二十一年 惠王朔元年  莊王九年 衛惠公十二年  惠王九年 懿公赤元年 惠王十七年 戴公申元年  惠王十八年 文公睿元年  襄王十八年 成公鄭元年 定王八年 穆公遨元年  定王十九年 定公贓元年  簡王十年 獻公衍元年 靈王十四年 殇公秋元年  景王二年 襄公惡元年  景王十一年 靈公元元年 敬王二十八年 出公辄元年  敬王四十年 莊公崩愦元年  敬王四十三年 侯起元年 貞定王元年 悼公默元年  貞定王十七年 敬公弗元年  考王十年 昭公紏元年 威烈王王元年 襄公亹元年  威烈王十二年 慎公頹元年  烈王四年 聲公訓元年 顯王八年 成侯速元年  顯王二十二年 衛貶自侯服屬三晉  顯王三十四年 平侯元年 顯王四十五年 自貶曰君嗣君元年  赧王三十三年 懷君元年  秦昭襄王五十五年 元君元年 秦始皇十八年 君角元年  秦二世元年滅 之廢角為庶人 楚 颛顼之後裔。

    世居蠻荊為君長。

    周初有鬻熊事文王。

    成王時封其孫熊繹于楚。

    姓[(┤*├)/幹]氏([(┤*├)/幹]音靡)為楚子(今荊湖北道江陵路古荊州也。

    禹貢九州之一。

    後漢光武起兵綠林山。

    即此地是也)。

    熊繹九世至熊延年不可考。

    熊延子熊勇立。

    而後可紀。

    始成王至威烈主三十四年悼王立合七百十五年入戰國。

    赧王十六年秦伐楚劫懷王。

    十八年懷王亡歸。

    秦追及之。

    懷王薨于秦。

    赧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寇元年徙都壽春(今淮西安禮路)秦昭襄王五十四年。

    楚遷于钜陽。

    楚自悼王元年至始皇二十四年得一百七十九年。

     周共和元年 熊勇  共和五年 熊嚴元年  宣王三年 熊霜元年 宣王元年 熊綢元年  宣王二十九年 熊鄂元年  宣王三十八年 若敖熊儀元年 平王八年 霄敖熊坎元年  平王十四年 蚡胃熊眴元年  平王三十一年武王 熊通始稱王元年 莊王八年 文王熊赀元年  惠王元年 堵敖熊艱元年  惠王六年 成王熊渾元年 襄王二十七年 穆王商臣元年  頃王六年 莊王侶元年  定王十七年 共王審元年 靈王十三年 康王昭元年  景王元年 郏敖豪元年  景王五年 靈王虔元年 景王七年 平王疾棄元年  敬王五年 昭王珍元年  敬王三十一年 惠王章元年 考王十年 簡王中元年  威烈王十九年 聲王當元年  威烈王二十四年 悼王元年入戰國 安王二十二年 臧肅王元年  烈王七年 宣王元年  顯王三十年 威王元年 顯王四十一年 懷王元年  赧王十七年 襄王元年  赧王五十三年 考烈王寇元年 秦始皇十年 幽王元年  始皇二十年 王負刍元年  始皇二十四年 國滅 康王 钊。

    成王子。

    修文武之業。

    天下安甯刑措不用。

    在位二十六年。

     昭王 瑕康王子。

    王道微阙。

    楚人不朝。

    王乃南征。

    國人以膠船乘王。

    至中流膠液。

    王及祭公皆溺死。

    在位五十一年。

     釋迦牟尼佛按。

    明教大師正宗記曰。

    天地更始。

    閻浮洲方有王者興曰大人。

    大人者沒後。

    王因之繼作而不已。

    古今殆不可勝數。

    後世有王者曰大善生。

    大善生出懿師摩。

    懿師摩出憂羅陀。

    憂羅陀出瞿羅。

    瞿羅出尼浮羅。

    尼浮羅出師子頰。

    師子頰出淨飯王。

    然此七世皆王獨懿師摩。

    淨飯号為聖王。

    如來即出于淨飯聖王者也。

    始如來以往世。

    會然燈佛于蓮華大城。

    然燈授之記曰。

    汝後成佛如我。

    号曰釋迦牟尼。

    更劫無數逮迦葉佛世。

    乃以菩薩成道。

    上生于睹史陀天。

    應其補處。

    号護明大士。

    及其應運适至。

    大士乃以迦毗羅國處閻浮提之中。

    白淨飯王真轉輪族。

    宜因之以生。

    即捐天壽。

    示乘白象從日中降神于其母摩耶夫人右脅而止。

    及其将生。

    摩耶乃往國苑無憂木下。

    其花方妍。

    夫人欲取之舉手。

    聖子乃自其右脅而誕。

    神龍澍水以澡之。

    地發金蓮以承之。

    聖子乃四方各蹈七步。

    以手上下指之曰。

    四維上下唯我最尊。

    王尋持之與谒天廟。

    天像起為之緻禮還宮。

    大集賢者。

    為其名之号曰薩婆悉達。

    稍長命師傅。

    教以世書。

    未幾立為太子。

    為娶太子已大潔清。

    雖示同世娶。

    而非有凡意。

    以夙業緣乃指其妃之腹雲。

    卻後六年。

    汝當生一男。

    一旦命駕欲遊。

    雖更出四門。

    而皆有所遇。

    終以其老病死與沙門者感之。

    而出家之意愈笃。

    太子時年十九歲。

    二月八夜。

    乘馬出自北門。

    至檀特山。

    小息林間。

    遂釋衣冠。

    自以其所佩寶劍絕其須發。

    誓曰。

    願共一切斷此煩惱。

    淨居天化人以僧伽梨緻太子。

    因得法服服之。

    進入其山嘉處彌樓寶山居。

    其阿藍伽藍習不用處定。

    三年複進郁頭藍處。

    習非非想定。

    三年進象頭山。

    雜外道輩為之苦行。

    日食麻麥。

    居六年。

    以無心意無受行。

    而外道亦化。

    聖人乃自思之曰。

    今此苦行非正解脫。

    吾當受食而後成佛。

    即沐浴于尼連河。

    受牧牛氏女所獻乳麋。

    尋詣畢缽木下。

    天帝化人撷瑞草以席其坐。

    以二月七日之夕(周建子為正月醜為二月漢正複建寅醜為十二月)入正三昧。

    八日明星出時示廓然大悟。

    乃成等正覺。

    升金剛座。

    天帝師之請轉法輪。

    先是憍陳如五人侍從于山中。

    至此首與度之。

    故入鹿野苑談四谛法。

    然因是而得道果者亦億計。

    遂獨之摩竭提國。

    化優樓迦葉弟兄三人。

    時國主瓶沙王有竹林園。

    施佛為精舍。

    請如來館之。

    未幾王舍城舍利弗目犍連皆從受化。

    如來曰彼二來者當為我上足弟子。

    于是度之。

    初大迦葉入山習禅。

    至是趣竹林精舍。

    如來起迎謂衆曰。

    吾滅後。

    而法被來世六萬歲者此人之力也。

    是時如來成道已六載矣。

    後迎之還國。

    以見父王。

    父王大喜。

    因诏其族。

    五百貴子從之出家。

    及其還宮也。

    其子羅睺羅禮之。

    持聖人之衣而告衆曰。

    此正如來也。

    用是為母釋其群疑。

    其後以化期将近。

    乃命摩诃迦葉曰。

    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今付于汝。

    汝當護持。

    并敕阿難。

    副貳傳化無令斷絕。

    而說偈曰。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偈已複謂大迦葉曰。

    吾将金縷僧伽梨衣亦付于汝。

    汝其轉授補處慈氏佛。

    俟其出世。

    宜謹守之。

    大迦葉敬奉佛敕。

    世尊一旦往拘屍那城娑羅雙木之間。

    欲般涅槃。

    會純陀長者懇獻供養。

    如來因之複大說法。

    度須跋陀羅。

    右脅而卧。

    泊然大寂。

    内之金棺。

    待大迦葉至。

    而後三昧火燔然。

    自焚燼已而舍利光燭天地。

    天人神龍分而塔之(正宗記)。

    又曰。

    稽夫如來之生也。

    當此周昭王九年甲寅之四月八日。

    其出家也當昭王之二十七年壬申之二月八日。

    其成道也當昭王三十三年之戊寅。

    其滅度也當穆王三十六年壬申之二月十五日。

    化已凡一千一十七年。

    以漢孝明帝永平十年丁卯之歲而教被華夏。

    嗚呼如來示同世壽凡七十九歲。

    以正法持世方四十九年化度有情。

    其不可勝數。

    若如來之生與滅及其出家成道。

    或當周昭王穆王之年。

    然自周武王至厲王皆無年數。

    及宣王方有之。

    舊譜乃曰。

    昭王九年二十七年三十三年。

    穆王之三十六年。

    或者頗不以為然。

    吾嘗辯之。

    故考太史公三代世表。

    視其序曰。

    餘讀諜記。

    黃帝以來皆有年數。

    稽其曆譜諜。

    終始五德之傳。

    古文鹹不同乖異。

    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

    以此驗三代已前非實無年數。

    蓋太史公用孔子為尚書之志。

    故不書其年。

    乃作世表嵩又評曰。

    其付法于大迦葉者。

    其于何時必何以明之。

    曰涅槃會之初。

    如來告諸比丘曰汝等不應作如是語。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

    悉已付囑摩诃迦葉。

    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

    此其明矣(涅槃經第二卷)。

    正宗記又評曰。

    寶林傳燈二書。

    皆書天竺諸祖入滅之時。

    以合華夏周秦之歲甲。

    然周自宣王已前未始有年。

    又支竺相遠數萬餘裡。

    其人化滅。

    或有更千餘歲。

    其事渺茫隔越吾恐以重譯比校。

    未易得其實。

    辄略其年數甲子。

    且從而存其帝代耳。

    唯釋迦文佛菩提達磨至于中國六世之祖。

    其入滅年甲稍可推校。

    乃備書也(出明教大師正宗記)傳法正宗記者宋杭州佛日禅師契嵩之所作也。

    師廣西道藤州镡津李氏子。

    母鐘氏。

    七歲出家事東山沙門。

    十三得度。

    十九遊方下沅湘涉衡嶽。

    谒神鼎諲禅師。

    諲與語奇之。

    然無所契悟。

    遊袁筠間。

    受記莂于洞山聰公。

    遍參知識。

    夜則頂戴觀音像誦其号。

    必滿十萬乃寝。

    世間經書章句不學。

    而能作原教十餘萬言。

    明儒釋之道一貫。

    以抗宗韓排佛之說後居杭州靈隐永安蘭若。

    著禅門定祖圖。

    傳法正宗記。

    輔教編上仁宗皇帝萬言書。

    經開封府繳進。

    嘉祐七年三月十七日。

    賜付傳法院編次入藏下诏褒寵賜号明教大師。

    宰相韓琦大參。

    歐陽修延見而尊禮之。

    歐曰。

    不意僧中有此郎既東還栖永安。

    神宗熙甯五年六月四日晨興寫偈曰。

    後夜月初明吾今喜獨行不學大梅老。

    貪随鼯鼠聲。

    至中夜而化。

    阇維不壞者五。

    曰頂曰耳曰舌曰童真曰念數珠。

    其頂骨出舍利。

    紅白晶潔。

    是月八日。

    道俗合諸不壞者。

    葬于故居永安蘭若之左。

    壽六十六歲。

    僧臘五十三。

    詳見尚書屯田員外郎陳舜俞撰師行業紀。

    師字仲靈。

    号潛子。

    法嗣洞山聰禅師。

    聰嗣文殊真。

    真嗣德山密。

    密嗣雲門偃禅師(五燈會元)。

    釋迦牟尼如來賢劫第四佛也。

     五比丘者。

    憍陳如。

    頞鞞。

    跋提。

    十力迦葉。

    摩男。

    俱利。

    頌曰。

    頞鞞跋提并俱利。

    此三屬在父之親。

    陳如十力母之親。

    初轉法輪先度此。

     迦葉弟兄三人者。

    優樓頻羅迦葉。

    伽耶迦葉。

    那提迦葉也。

    非大迦葉。

    兼其徒侶一千人。

    又度王舍城舍利弗目犍連。

    兼其徒侶各一百人。

    那舍長者子等五十人。

    是衆随佛行住故。

    經前列衆稱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也。

    經存大數。

    故略五人。

     世尊拈華。

    迦葉微笑。

    出大梵王問佛決疑經雲。

    佛在靈鹫山中。

    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華持以獻佛。

    世尊拈華示衆。

    人天百萬悉皆罔措。

    獨有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分付迦葉。

    詳見宋神宗熙甯十年丞相王荊國公說。

     結集法藏見一祖迦葉下。

     四谛法者苦集滅道也。

    一苦谛。

    别則二十五有。

    總則六道生死。

    二集谛。

    即見思惑。

    又雲見修。

    又雲四住。

    又雲染污無知。

    又雲取相惑。

    又雲枝末無明。

    又雲通惑。

    又雲界内惑。

    名雖不同但見思耳。

    三滅谛。

    滅前苦集顯遍真理。

    因滅會真滅非真谛。

    四道谛。

    略則戒定慧。

    廣則三十七道品。

    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然四谛之中分世出世。

    前二谛為世間因果。

    苦果集因。

    後二谛為出世間因果。

    滅果道因。

    且何故世出世前果後因。

    蓋聲聞根鈍。

    知苦斷集慕果修因。

    是故然也。

     穆王 滿。

    昭王子。

    在位五十五年。

    壽終一百五歲。

    徐夷作亂。

    率九夷以伐宗周。

    西至河上。

    穆王畏其逼。

    分命東方諸侯。

    徐子王之。

    徐子嬴姓。

    地方五百裡行仁義得朱弓矢自以為得天瑞。

    乃稱偃王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

    王正西巡狩樂而忘返聞徐子僭号。

    乃命造父為禦而歸以救偃王之亂。

    命楚伐徐。

    徐子北走彭城(今徐州青兖域)百姓随之者以萬數。

    穆王乃以趙城封造父。

    其族由此為趙氏。

     共王 繄扈。

    穆王子。

    在位十年。

     懿王 艱。

    共王子。

    徙都槐裡。

    史記載王有詩。

    今無之。

    蓋逸詩也。

    在位二十五年 槐裡。

    今陝西安西路興平縣雍域。

    老子聃所葬之地。

     詩 齊太公五世哀公荒淫。

    懿王使烹焉。

    齊之變風始作五篇。

    雞鳴還著東方之日東方未明。

     孝王 辟方。

    懿王弟。

    時有詩。

    今無之。

    蓋逸詩也。

    王在位十五年。

     西天一祖摩诃迦葉尊者摩竭陀國人也。

    姓婆羅門。

    其父号飲澤。

    母号香志。

    生而其體金色。

    初名迦葉波。

    此曰飲光。

    蓋取其體之金色光明照耀飲諸光明也。

    懇父母求出家。

    為沙門入山。

    以杜多行自修。

    會空中有告者曰。

    佛已出世。

    請往師之。

    尊者趨于竹林精舍。

    特申恭敬。

    如來乃分座命之坐。

    時大衆皆驚。

    謂其何以與此。

    如來為衆廣說其夙緣。

    以斷群疑。

    尋為之說法。

    而尊者即座成道。

    然其積修勝德。

    而智慧高遠故。

    如來嘗曰。

    我今所有大慈大悲四禅三昧無量功德以自莊嚴。

    而迦葉比丘亦複如是。

    一朝乃以正法付之。

    囑其相傳無令斷絕。

    複授金縷袈裟命之轉付彌勒。

    及如來大般涅槃。

    而尊者方在耆阇崛山。

    是時地震。

    光明照耀。

    即以天眼知之。

    乃謂衆曰。

    佛涅槃矣。

    嗟乎正法眼滅。

    世間空虛。

    與其徒即趨拘屍那城。

    既至雙木之間。

    而如來既化内于金棺。

    尊者大恸。

    遂感如來足出于棺。

    以慰其哀慕。

    尋緻栴檀白[疊*毛]以資其阇維。

    既經七日。

    迦葉告五百阿羅漢。

    令詣十方集諸羅漢王舍城雙樹間。

    至中夏安居。

    于十五日結集三藏。

    阇王日給千人飯食。

    滿足一夏。

    爾時迦葉告諸比丘。

    佛已茶毗。

    金剛舍利宜與人天為其福田。

    吾等比丘當務結集以惠來世為其大明。

    即以神通自升須彌之頂。

    而說偈曰。

    如來弟子且莫涅槃。

    得神通者當赴結集。

    遂擊金鐘。

    其偈因鐘聲而普聞。

    故應真羅漢皆會于畢缽羅岩。

    唯阿難以漏未盡不得即預。

    宿戶外。

    終夕思之及曉乃得正證。

    遂扣戶以告迦葉。

    迦葉曰。

    若然汝可以神通自戶鑰中入。

    阿難如其言而至。

    是時佥議。

    三藏者宜何為先。

    迦葉曰。

    宜先修多羅。

    因謂諸聖曰。

    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

    常随如來。

    梵行清淨。

    所聞佛法如水傳器。

    無有遺餘。

    佛所贊歎。

    聰敏第一。

    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

    大衆默然。

    迦葉告阿難曰。

    汝今宜宣法眼。

    阿難聞語信受。

    觀察衆心而宣偈言。

    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

    猶如虛空中衆星之無月。

    說是偈已禮衆僧足。

    升法座而宣是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說某經。

    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

    時迦葉問諸比丘。

    阿難所言不錯謬乎。

    皆曰不異世尊所說。

    次命優婆離以集毗尼藏。

    複命阿難集阿毗昙達磨藏。

    他部命迦旃延已。

    而迦葉尊者即入願智三昧觀其所集。

    果無謬者。

    然尊者處世方四十五年。

    終以結集既畢。

    而說法度人亦無量矣。

    念自衰老。

    宜入定于雞足山以待彌勒。

    故命阿難曰。

    昔如來将般涅槃預以正法眼付囑于我。

    我将隐矣。

    此複付汝。

    汝善傳持無使斷絕。

    乃說偈曰。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于一法中。

    有法有不法。

    阿難作禮奉命。

    尊者入定于山。

    當此周孝王之世也(正宗記)。

     夷王 燮。

    孝王子。

    觐禮不明。

    王下堂而見諸侯。

    荒服不朝。

    命虢公帥六師伐太原之戎。

    至于俞泉獲馬千疋。

    王在位十六年。

    壽六十歲。

     詩 衛康叔七世至頃侯政衰。

    衛風始變。

    詩一篇。

    [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