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初輸入附尋二:《四十二章經》辨僞
關燈
小
中
大
紅衣羅漢圖趙孟頫遼甯省博物館藏趙孟頫的人物畫大多出于想象,但也有寫實之作,隻是傳世較少,此《紅衣羅漢圖》堪稱代表作之一。
圖中身着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于大樹下面的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态安詳堅毅,似在說法。
根據作者題記所言,因常與西域僧人往來,“耳目相接”,故能對西域僧人的神态特征刻畫入微。
圖中羅漢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現手段取法唐代閻立本。
此圖作于作者五十一歲時,是高度表現了其藝術創造力的一幅傑作。
藏中本經,标題雲:“《佛說四十二章經》,後漢迦葉摩騰同竺法蘭譯。
”《高僧傳》雲:“漢地現存諸經,惟此經為始。
”此語蓋二千年來佛徒所公認。
摩騰之姓,或作竺,或作攝,或作迦葉。
此經或雲摩騰譯,或雲法蘭譯,或雲騰蘭同譯。
兩人籍貫,或雲月支,或雲天竺。
此皆枝末異說,未有從根本上緻疑于其僞者。
如吾前文所考證,漢明求法,既羌無故實,騰、蘭二人,皆子虛烏有,則此經托命之點,已根本動搖。
然則此經果何時代何人所作乎?此問題向佛典目錄學中求之,或可解答一二也。
隋費長房《曆代三寶記》(省稱《長房錄》)本經條下雲: “舊錄雲:‘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經十八章。
’……” 此言此經性質最明了,蓋并非根據梵文原本比照翻譯,實撮取群經精要,摹仿此土孝經老子,别撰成篇。
質言之,則乃撰本而非譯本也。
然則誰實撰之耶?吾以教理及文體衡之,則其撰人應具有下列三條件:(一)在大乘經典輸入以後而其人頗通大乘教理者。
(二)深通老莊之學,懷抱調和釋道思想者。
(三)文學優美者。
故其人不能于漢代譯家中求之,隻能向三四兩晉著作家中求之。
現存經錄最古者,為梁僧祐《出三藏集記》(省稱《祐錄》),《四十二章經》之著錄,即始于彼。
原注雲: “舊錄雲:‘《孝明皇帝四十二章》。
’安法師所撰錄,阙此經。
” 安法師者,即道安。
其所撰錄,即所謂《安錄》是也(今佚)。
此經既不著于安錄,則可斷言為道安所未見。
蓋《安錄》記載極博,雖疑僞之經,猶不阙遺。
苟其見之,必當有所論列也。
道安與苻堅同時,安既不見此經,則其出固當在東晉之中晚矣。
但猶有一事當注意者,《祐錄》、《長房錄》中所引“舊錄”,為何人所撰,撰者在道安前抑在其後?若能得其出處,則《四十二章》之時代可以大明。
因此又當牽涉及“經錄研究”。
據長房以後諸書所引,有曹魏朱士行著《漢錄》,其書若真,則年代在《安錄》前。
然以僧祐博極群書,何以于此《漢錄》一無征引。
《高僧傳道安傳》雲:“自漢魏迄晉經來稍多,而傳之人,名字費說。
後人追錄,莫測年代。
安乃诠品新舊,撰為經錄,衆經有據,實由其功。
” 然則安以前并無著經錄之人,士行《漢錄》之僞托蓋不待辯,而此所謂“舊錄”者,斷非士行錄,更不待辯。
然則道安以後、僧祐以前之經錄共有幾種耶?據《大唐内典錄》所記,有東晉竺道祖《衆經錄》回部,有東晉支敏度《經論都錄》一卷,《别錄》一部。
有蕭齊王宗《經錄》二卷。
此所謂“舊錄”者,總不能出此三種以外。
又考《祐錄》“《阿述達經》”、“《大六向拜經》”兩條下引“舊錄”,《長房錄》所引文全同,而稱為《支錄》。
則凡僧祐所謂“舊錄”,殆即支敏度之《經論都錄》。
若吾所推定不謬,則《四十二章經》之著錄實自《支錄》始矣。
支敏度履曆,據《内典錄》雲:“晉成帝時豫章沙門。
”其人蓋與道安同時,但安在北,而彼在南。
然則此書或即其時南人所僞撰,故敏度見之而道安未見也。
敏度又嘗将《首楞嚴》、《維摩诘》兩經諸家舊譯,彙而抄之,其序見《■尋》中。
然則敏度蓋有抄經癖,所謂“撮要引俗”者,實其專長。
或此經即出敏度手,亦未可知也。
尤有一點應注意者,《長房錄》于支謙條下,亦列有《四十二章經》,注雲: “第二出,與摩騰譯者小異,文義允正,辭句可觀,見《别錄》。
” 此《别錄》即支敏度之《衆經别錄》(其他經錄,無以“别”名者),然則度所編集,有兩本矣。
圖中身着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于大樹下面的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态安詳堅毅,似在說法。
根據作者題記所言,因常與西域僧人往來,“耳目相接”,故能對西域僧人的神态特征刻畫入微。
圖中羅漢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現手段取法唐代閻立本。
此圖作于作者五十一歲時,是高度表現了其藝術創造力的一幅傑作。
藏中本經,标題雲:“《佛說四十二章經》,後漢迦葉摩騰同竺法蘭譯。
”《高僧傳》雲:“漢地現存諸經,惟此經為始。
”此語蓋二千年來佛徒所公認。
摩騰之姓,或作竺,或作攝,或作迦葉。
此經或雲摩騰譯,或雲法蘭譯,或雲騰蘭同譯。
兩人籍貫,或雲月支,或雲天竺。
此皆枝末異說,未有從根本上緻疑于其僞者。
如吾前文所考證,漢明求法,既羌無故實,騰、蘭二人,皆子虛烏有,則此經托命之點,已根本動搖。
然則此經果何時代何人所作乎?此問題向佛典目錄學中求之,或可解答一二也。
隋費長房《曆代三寶記》(省稱《長房錄》)本經條下雲: “舊錄雲:‘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經十八章。
’……” 此言此經性質最明了,蓋并非根據梵文原本比照翻譯,實撮取群經精要,摹仿此土孝經老子,别撰成篇。
質言之,則乃撰本而非譯本也。
然則誰實撰之耶?吾以教理及文體衡之,則其撰人應具有下列三條件:(一)在大乘經典輸入以後而其人頗通大乘教理者。
(二)深通老莊之學,懷抱調和釋道思想者。
(三)文學優美者。
故其人不能于漢代譯家中求之,隻能向三四兩晉著作家中求之。
現存經錄最古者,為梁僧祐《出三藏集記》(省稱《祐錄》),《四十二章經》之著錄,即始于彼。
原注雲: “舊錄雲:‘《孝明皇帝四十二章》。
’安法師所撰錄,阙此經。
” 安法師者,即道安。
其所撰錄,即所謂《安錄》是也(今佚)。
此經既不著于安錄,則可斷言為道安所未見。
蓋《安錄》記載極博,雖疑僞之經,猶不阙遺。
苟其見之,必當有所論列也。
道安與苻堅同時,安既不見此經,則其出固當在東晉之中晚矣。
但猶有一事當注意者,《祐錄》、《長房錄》中所引“舊錄”,為何人所撰,撰者在道安前抑在其後?若能得其出處,則《四十二章》之時代可以大明。
因此又當牽涉及“經錄研究”。
據長房以後諸書所引,有曹魏朱士行著《漢錄》,其書若真,則年代在《安錄》前。
然以僧祐博極群書,何以于此《漢錄》一無征引。
《高僧傳道安傳》雲:“自漢魏迄晉經來稍多,而傳之人,名字費說。
後人追錄,莫測年代。
安乃诠品新舊,撰為經錄,衆經有據,實由其功。
” 然則安以前并無著經錄之人,士行《漢錄》之僞托蓋不待辯,而此所謂“舊錄”者,斷非士行錄,更不待辯。
然則道安以後、僧祐以前之經錄共有幾種耶?據《大唐内典錄》所記,有東晉竺道祖《衆經錄》回部,有東晉支敏度《經論都錄》一卷,《别錄》一部。
有蕭齊王宗《經錄》二卷。
此所謂“舊錄”者,總不能出此三種以外。
又考《祐錄》“《阿述達經》”、“《大六向拜經》”兩條下引“舊錄”,《長房錄》所引文全同,而稱為《支錄》。
則凡僧祐所謂“舊錄”,殆即支敏度之《經論都錄》。
若吾所推定不謬,則《四十二章經》之著錄實自《支錄》始矣。
支敏度履曆,據《内典錄》雲:“晉成帝時豫章沙門。
”其人蓋與道安同時,但安在北,而彼在南。
然則此書或即其時南人所僞撰,故敏度見之而道安未見也。
敏度又嘗将《首楞嚴》、《維摩诘》兩經諸家舊譯,彙而抄之,其序見《■尋》中。
然則敏度蓋有抄經癖,所謂“撮要引俗”者,實其專長。
或此經即出敏度手,亦未可知也。
尤有一點應注意者,《長房錄》于支謙條下,亦列有《四十二章經》,注雲: “第二出,與摩騰譯者小異,文義允正,辭句可觀,見《别錄》。
” 此《别錄》即支敏度之《衆經别錄》(其他經錄,無以“别”名者),然則度所編集,有兩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