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初輸入附尋二:《四十二章經》辨僞

關燈
此經理趣文筆,皆與支謙諸書,系統相近,指為謙作,亦近情理。

     要之,此書必為中國人作而非譯自印度,作者必為南人而非北人。

    其年代,最早不過吳,最晚不過東晉,而其與漢明無關系,則可斷言也。

     今當研究佛教初輸入地之問題。

    ——向來史家,為漢明求法所束縛,總以佛教先盛于北,謂自康僧會人吳,乃為江南有佛教之始(《高僧傳》卷一《康僧會傳》)。

    其北方輸入所取途,則西域陸路也。

    以漢代與月支、■賓交通之迹考之,吾固不敢謂此方面之灌輸,絕無影。

    但舉要言之,則佛教之來,非由陸而由海,其最初根據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

    漢武帝刻意欲從蜀滇通印度,卒歸失敗。

    然非久實已由海道通印度而不自知。

    蓋漢代黃支,即《大唐西域記》中西印度境之建志補羅國,時以廣東之徐聞、合浦為海行起點,以彼土之已程不為終點,賈船轉相送緻(梁啟超原注:《漢書地理志》雲:“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安皆今縣名),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

    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

    又船行二十餘日,有谌離國。

    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

    自夫甘都盧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自武帝以來,皆獻見。

    有譯長……蠻夷賈船,轉送緻之。

    ……平帝時,王莽厚遺黃支王,令遣使送生犀牛。

    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

    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雲。

    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右所列國名,除黃支外,皆難确考其今地。

    大約皆在南洋群島、錫蘭及南印度境也。

    宮書中記其行程,則交通已頗頻繁,蓋可想見。

    )。

    自爾以來,天竺大秦貢獻,皆遵海道(梁啟超原注:《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國”條下雲:“和帝時數遣使貢獻,後西域反畔,乃絕。

    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頻從日徼外來獻。

    ”又“大秦國”條下雲:“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字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

    ”安敦即羅馬皇旁Antony也。

    此皆中國海通最古之史迹。

    )。

    凡此皆足證明兩漢時中印交通皆在海上,其與南方佛教之關系,蓋可思也。

     楚王英奉佛,固屬個人信仰。

    然其受地方思想之薰染,蓋有不可誣者。

    我國南北思想兩系統,在先秦本極著明。

    北方孔墨之徒,雖陳義有異同,然其重視實、貴實行則一。

    南方自楚先君■熊,相傳已有遺書,為後世道家所祖。

    老莊籍貫,以當時論,固南人也。

    其治學則尚談玄,其論道則慕出世。

    戰國末大文學家屈原,其思想文表現于《遠遊》諸篇者,亦與老莊極相近。

    蓋江淮間學風與中原對峙,由來久矣。

    西漢初淮南王安,受封故楚,與其地學者蘇飛、李尚輩講論,成《淮南鴻烈》解傳于今,集道家言之大成焉。

    然則在全國各地方各民族中,惟江淮人對于佛教最易感受,對于佛學最易了解,固其所也。

    中印交通樞紐,本在廣東,但其時粵人太蒙味,未能任此高尚教理之媒介。

    漢武平南粵後,大遷其人于江淮(《漢書南粵傳》)此後百數十年中,粵準間交通當甚盛,故渡海移根之佛教,旋即播莳于楚鄉,此事理之最順者。

    而楚王英奉佛,即此種曆史事實最有力之暗示也。

     尤有一事當注意者,《後漢書陶謙傳》稱:“丹陽(今鎮江)人笮融,在徐州廣陵(今揚州)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下為重樓……作黃金塗像……每浴佛辄多設欽飯,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觀者且萬餘。

    ”融與曹操同時,其人為南人,其所治地為南土。

    其時佛塔之建造、佛像之雕塗、佛徒之供養,如此奢麗,此雖半由本人之迷信,然以曆史家眼光觀之,謂其不受社會環境幾分之示唆焉,不可得也。

     楚王英前後之佛教,度不過極粗淺之迷信談耳。

    于後此教宗之建設,不能謂有多關系。

    其真為佛教理的輸入者,不得不首推安世高。

    世高為譯經之第一人。

    其書傳于今者,真僞合計,尚三十餘種。

    其為中國佛教開山之祖,固無待言。

    舊說皆謂世高譯業在洛陽,然按諸《高僧傳》本傳,則世高在廣州、在豫章、在荊州、在丹陽、在會稽,皆有遺迹,淮以北則無有(梁啟超原注:安世高傳記,幾純屬神話的性質,頗難悉認為史料。

    即其年代,非無可征信。

    通常之說,謂為漢桓帝時入中國,然有謂晉時猶生存者。

    又有謂彼前身死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