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初輸入佛教之初輸入
關燈
小
中
大
苦修佛像莫高窟第248窟北魏苦修是釋迦為修成佛道而經曆的最重要的修行階段。據說,他在經曆漫長的苦修後,最終在菩提樹下成佛。佛像形體枯瘦,筋骨突現,但在端莊中蘊含着自信與執着,顯示出非凡的智慧和剛毅。
外來之佛教,曷為而能輸入中國且為中國所大歡迎耶?輸入以後,曷為能自成中國的佛教耶?此答案非求根柢于曆史焉不可也。
今吾所首欲讨論者,第一為佛教最初輸入年代之問題,第二為最初輸入地之問題。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韓愈《論佛骨表》語),此二語殆成為二千年來公認之史實。吾人心目中,總以為後漢一代,佛教已粲然可觀,乃參稽考證,而殊覺其不然。《後漢書西域傳》論雲:“至于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骞、超無聞者,豈其道閉往運,數開叔葉乎?”據此足證兩漢時人,鮮有知佛。官書地志,一無所載。學者立言,絕未稱引。王充者,後漢學者中學識最赅博而最富于批判精神之人也。其所著《論衡》對于當時社會流行之思想,無一不加以批判矯正,獨于佛教,未嘗一字論列。此即當時此教未行一有力之反證。故語佛教之初紀元,自當以漢末桓、靈以後為斷。但前此史迹,于此間消息,固亦有可窺一二者。
其一,朱士行“經錄”稱:“秦始皇時,西域沙門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經來鹹陽,始皇投之于獄”(《曆代三寶記》卷一引)。此經錄本不甚可信。此種斷片且傳疑的史實,似無征引之價值,但最當注意者,秦始皇實與阿育王同時(秦始皇:西紀前二四六——二一○,阿育王:西紀前二六六——二三○)。阿育派遣宣教師二百五十六人于各地。其派在亞洲者,北至俄屬土耳其斯坦,南至緬甸,僅有确證,且當時中印海路交通似已開(法人拉克伯裡考據此事頗詳)。然則育王所遣高僧或有至中國者,其事非不可能(佛門掌故稱,育王起八萬四千塔,其二在中國。此雖荒誕,然或是育王與中國有關系之一種暗示)。但藉曰有之,然既與當時被坑之儒同一命運,則可謂與我思想界沒交涉也。
其二,魚豢《魏略西戎傳》雲:“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從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三國志》裴注引,《魏書釋老志》祖述其說)。此事在曆史上雖為孤證,然其時大月氏王丘就卻,正征服■賓,而■賓實當時佛教極盛之地,則月氏使臣對于佛教有信仰,而我青年學子之懷抱新思想者,從而問業,亦意中事。但既無著述,亦無傳授,則影響固不及于思想界耳。
其三,《後漢書楚王英傳》雲:“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人缣贖。英……奉送缣帛,以贖愆罪。……诏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即優婆塞)、“桑門”(即沙門)’之盛馔,因以班示諸國。”此為正史中最古最真之佛教掌故,中國人信仰佛教見于載籍者,自當以英為首。然以帝子之尊(英為光武子),而服其教,則在社會中先已有相當之根柢可知。故教義輸入,不得不溯源于西漢之季也。
其四,《後漢書襄楷傳》載桓帝延熹九年楷上疏雲:“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語見諸奏牍,必為事實無疑。帝王奉佛,蓋自此始。此蓋在永平百年後矣。
漢明之永平求法說,大略謂明帝感夢金人,遣使西域,赍還經像,創立寺宇。今藏中《四十二章經》,即當時所譯。魏晉後之洛陽白馬寺,即當時所建。甚者演為釋道兩教競技劇談,謂佛教緣此盛弘京邑。雖然,試稍用嚴正的史識一繩之,則茲事乃支離不可究诘。蓋當時西域交通正中絕,使節往返,為事實上所不可能。即茲一端,則此段史迹,已根本不能成立。其所宗據之《四十二章經》,察其文體,案諸經錄,皆可斷為兩晉間人作,絕非漢時所有。至于各書關于茲事所記載,其年月,其所遣之人,所曆之地,所作之事,無一從同,而矛盾罅漏,随處發現。故以吾之武斷,直謂漢明求法事,全屬虛構。其源蓋起于晉後釋道阋争,道家捏造讕言,欲證成佛教之晚出;釋家旋采彼說,展轉附會,謀張吾軍。兩造皆鄉曲不學之人,盲盲相引,其先後塗附之迹,曆然可尋。治佛學史者,須先将此段僞掌故根本祓除,庶以察覺思想進展之路,不緻歧謬也。
外來之佛教,曷為而能輸入中國且為中國所大歡迎耶?輸入以後,曷為能自成中國的佛教耶?此答案非求根柢于曆史焉不可也。
今吾所首欲讨論者,第一為佛教最初輸入年代之問題,第二為最初輸入地之問題。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韓愈《論佛骨表》語),此二語殆成為二千年來公認之史實。吾人心目中,總以為後漢一代,佛教已粲然可觀,乃參稽考證,而殊覺其不然。《後漢書西域傳》論雲:“至于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骞、超無聞者,豈其道閉往運,數開叔葉乎?”據此足證兩漢時人,鮮有知佛。官書地志,一無所載。學者立言,絕未稱引。王充者,後漢學者中學識最赅博而最富于批判精神之人也。其所著《論衡》對于當時社會流行之思想,無一不加以批判矯正,獨于佛教,未嘗一字論列。此即當時此教未行一有力之反證。故語佛教之初紀元,自當以漢末桓、靈以後為斷。但前此史迹,于此間消息,固亦有可窺一二者。
其一,朱士行“經錄”稱:“秦始皇時,西域沙門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經來鹹陽,始皇投之于獄”(《曆代三寶記》卷一引)。此經錄本不甚可信。此種斷片且傳疑的史實,似無征引之價值,但最當注意者,秦始皇實與阿育王同時(秦始皇:西紀前二四六——二一○,阿育王:西紀前二六六——二三○)。阿育派遣宣教師二百五十六人于各地。其派在亞洲者,北至俄屬土耳其斯坦,南至緬甸,僅有确證,且當時中印海路交通似已開(法人拉克伯裡考據此事頗詳)。然則育王所遣高僧或有至中國者,其事非不可能(佛門掌故稱,育王起八萬四千塔,其二在中國。此雖荒誕,然或是育王與中國有關系之一種暗示)。但藉曰有之,然既與當時被坑之儒同一命運,則可謂與我思想界沒交涉也。
其二,魚豢《魏略西戎傳》雲:“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從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三國志》裴注引,《魏書釋老志》祖述其說)。此事在曆史上雖為孤證,然其時大月氏王丘就卻,正征服■賓,而■賓實當時佛教極盛之地,則月氏使臣對于佛教有信仰,而我青年學子之懷抱新思想者,從而問業,亦意中事。但既無著述,亦無傳授,則影響固不及于思想界耳。
其三,《後漢書楚王英傳》雲:“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人缣贖。英……奉送缣帛,以贖愆罪。……诏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即優婆塞)、“桑門”(即沙門)’之盛馔,因以班示諸國。”此為正史中最古最真之佛教掌故,中國人信仰佛教見于載籍者,自當以英為首。然以帝子之尊(英為光武子),而服其教,則在社會中先已有相當之根柢可知。故教義輸入,不得不溯源于西漢之季也。
其四,《後漢書襄楷傳》載桓帝延熹九年楷上疏雲:“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語見諸奏牍,必為事實無疑。帝王奉佛,蓋自此始。此蓋在永平百年後矣。
漢明之永平求法說,大略謂明帝感夢金人,遣使西域,赍還經像,創立寺宇。今藏中《四十二章經》,即當時所譯。魏晉後之洛陽白馬寺,即當時所建。甚者演為釋道兩教競技劇談,謂佛教緣此盛弘京邑。雖然,試稍用嚴正的史識一繩之,則茲事乃支離不可究诘。蓋當時西域交通正中絕,使節往返,為事實上所不可能。即茲一端,則此段史迹,已根本不能成立。其所宗據之《四十二章經》,察其文體,案諸經錄,皆可斷為兩晉間人作,絕非漢時所有。至于各書關于茲事所記載,其年月,其所遣之人,所曆之地,所作之事,無一從同,而矛盾罅漏,随處發現。故以吾之武斷,直謂漢明求法事,全屬虛構。其源蓋起于晉後釋道阋争,道家捏造讕言,欲證成佛教之晚出;釋家旋采彼說,展轉附會,謀張吾軍。兩造皆鄉曲不學之人,盲盲相引,其先後塗附之迹,曆然可尋。治佛學史者,須先将此段僞掌故根本祓除,庶以察覺思想進展之路,不緻歧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