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附錄:佛教大事表
關燈
小
中
大
表例:
一、表至唐末而止,以後無大事也。
二、年代用西曆,省混雜,便省覽,惟諸帝紀元仍附注于下。
三、年代不能确考者,下附疑号(?)。
二四七 (吳赤烏十)立建初寺,江南有寺之始
二五三 (吳建興二)支謙卒,謙譯經百種
二六○ (魏景元元)朱士行出家,漢地沙門之始
二六六 (晉秦始二)法護始譯經
二六九 (秦始五)《方等泥洹經》初出(護譯)
二七二 (秦始八)《道行般若》再出(護譯)
二八八 (晉太康九)《法華》初出(護譯)、《光贊般若》初出(護譯)
二九一 (晉元康元)《放光般若》再出(竺叔蘭譯)
三○二 (晉太安元)《維摩诘經》再出(護譯),護卒(?)
三七七 (苻秦建元九)道安入長安
三八四 (晉太元九)惠遠入廬山
三八七 (建元十九)《阿毗昙》初出(道安監譯)
三八九 (建元二十一)道安卒
三九七 (晉隆安元)《中阿含》、《增一阿含》出
三九九 (隆安三)法顯往印度
四○○ (姚秦弘始二)鸠摩羅什至長安
四○二 (晉元興元)智猛往印度
四○三 (秦弘始五)《摩诃般若》三出(什譯)
(晉元興二)《阿毗昙毗婆娑》初出(覺铠譯)
四○四 (弘始六)《百論》出(什譯)
四○五 (弘始七)《大智度論》出(什譯)
四○六 (弘始八)《法華》定本出、《維摩诘》定本出(什譯)
四○八 (弘始十)《小品般若》三出、《十二門論》出(什譯)
四○九 (弘始十一)《中論》出(什譯)
四一一 (弘始十三)《成實論》出(什譯)
四一二 (弘始十四)羅什卒
(涼玄始元)昙無谶至涼
四一三 (弘始十五)《長阿含》出(佛念譯)
四一四 (涼玄始三)《涅磐》定本出(谶譯)
(晉義熙十)
惠遠結白蓮社念佛
四一六 (義熙十二)法顯歸國
四一七 (玄始五)《大集》出(?)(谶譯)
四一八 (義熙十四)《大般泥洹》三出(?)(法顯譯)
四二○ (宋永初元)
晉初《華嚴》出(佛馱譯)
四三五 (宋元嘉十二)《楞伽》定本出(求那譯)
四四六 (魏太平真君七)魏焚佛經,坑沙門
四五二 (魏興安元)魏複佛法
五○○ (魏景明元)菩提流支至洛陽
五○四 (梁天監三)武帝集道俗二萬人發願皈佛法
五一一 (魏永平四)《十地論》出(流支譯)
五一六 (魏熙平元)遣宋雲、惠生求經于印度
五一九 (梁天監十八)慧皎著《高僧傳》成
五二二 (魏正光三)惠生等赍經百七十部歸
五二七 (梁大通元)達摩至建業
五五三 (梁承聖二)《大乘起信論》出(直谛譯)
五六三 (陳天熹四)《攝大乘論》、《俱舍論》出(真谛譯)
五七二 (周建德元)周廢佛道二教
五七五 (陳太建七)智珝初入天台
五九四 (隋開皇十四)敕法經等撰《衆經目錄》
五九七 (開皇十七)智珝卒
六二四 (唐武德七)傅奕前七上書請廢佛法,不報
六二八 (唐貞觀二)玄奘适印度
六四五 (貞觀十九)玄奘歸國始譯經,《顯揚論》出
六四八 (貞觀二十二)《瑜伽師地論》出
六五○ (永徽二)《俱舍論》再出
六五九 (顯慶四)《大毗婆沙論》出、《成唯識論》出
六六三 (龍朔三)《大般若經》出(以上俱玄奘譯)
六六四 (麟德元)玄奘卒
六七四 (上元元)惠能受衣缽于弘忍
六七六 (儀鳳元)惠能在曹溪開演宗門
六八二 (永淳元)窺基卒
六九四 (武周證聖元)義淨适印度
七○○ (武周久視元)唐譯《華嚴》出(難陀譯,法藏同譯)
七○一 (武周大聖元)法藏始在長安講新譯《華嚴》
七○五 (唐神龍元)《佛頂首楞嚴》出(密帝、房融同譯)
七一二 (先天元)惠能卒
七一四 (開元二)無畏至京師
七三○ (開元十八)智■撰《開元釋教錄》
一、表至唐末而止,以後無大事也。
二、年代用西曆,省混雜,便省覽,惟諸帝紀元仍附注于下。
三、年代不能确考者,下附疑号(?)。
二四七 (吳赤烏十)立建初寺,江南有寺之始
二五三 (吳建興二)支謙卒,謙譯經百種
二六○ (魏景元元)朱士行出家,漢地沙門之始
二六六 (晉秦始二)法護始譯經
二六九 (秦始五)《方等泥洹經》初出(護譯)
二七二 (秦始八)《道行般若》再出(護譯)
二八八 (晉太康九)《法華》初出(護譯)、《光贊般若》初出(護譯)
二九一 (晉元康元)《放光般若》再出(竺叔蘭譯)
三○二 (晉太安元)《維摩诘經》再出(護譯),護卒(?)
三七七 (苻秦建元九)道安入長安
三八四 (晉太元九)惠遠入廬山
三八七 (建元十九)《阿毗昙》初出(道安監譯)
三八九 (建元二十一)道安卒
三九七 (晉隆安元)《中阿含》、《增一阿含》出
三九九 (隆安三)法顯往印度
四○○ (姚秦弘始二)鸠摩羅什至長安
四○二 (晉元興元)智猛往印度
四○三 (秦弘始五)《摩诃般若》三出(什譯)
(晉元興二)《阿毗昙毗婆娑》初出(覺铠譯)
四○四 (弘始六)《百論》出(什譯)
四○五 (弘始七)《大智度論》出(什譯)
四○六 (弘始八)《法華》定本出、《維摩诘》定本出(什譯)
四○八 (弘始十)《小品般若》三出、《十二門論》出(什譯)
四○九 (弘始十一)《中論》出(什譯)
四一一 (弘始十三)《成實論》出(什譯)
四一二 (弘始十四)羅什卒
(涼玄始元)昙無谶至涼
四一三 (弘始十五)《長阿含》出(佛念譯)
四一四 (涼玄始三)《涅磐》定本出(谶譯)
(晉義熙十)
惠遠結白蓮社念佛
四一六 (義熙十二)法顯歸國
四一七 (玄始五)《大集》出(?)(谶譯)
四一八 (義熙十四)《大般泥洹》三出(?)(法顯譯)
四二○ (宋永初元)
晉初《華嚴》出(佛馱譯)
四三五 (宋元嘉十二)《楞伽》定本出(求那譯)
四四六 (魏太平真君七)魏焚佛經,坑沙門
四五二 (魏興安元)魏複佛法
五○○ (魏景明元)菩提流支至洛陽
五○四 (梁天監三)武帝集道俗二萬人發願皈佛法
五一一 (魏永平四)《十地論》出(流支譯)
五一六 (魏熙平元)遣宋雲、惠生求經于印度
五一九 (梁天監十八)慧皎著《高僧傳》成
五二二 (魏正光三)惠生等赍經百七十部歸
五二七 (梁大通元)達摩至建業
五五三 (梁承聖二)《大乘起信論》出(直谛譯)
五六三 (陳天熹四)《攝大乘論》、《俱舍論》出(真谛譯)
五七二 (周建德元)周廢佛道二教
五七五 (陳太建七)智珝初入天台
五九四 (隋開皇十四)敕法經等撰《衆經目錄》
五九七 (開皇十七)智珝卒
六二四 (唐武德七)傅奕前七上書請廢佛法,不報
六二八 (唐貞觀二)玄奘适印度
六四五 (貞觀十九)玄奘歸國始譯經,《顯揚論》出
六四八 (貞觀二十二)《瑜伽師地論》出
六五○ (永徽二)《俱舍論》再出
六五九 (顯慶四)《大毗婆沙論》出、《成唯識論》出
六六三 (龍朔三)《大般若經》出(以上俱玄奘譯)
六六四 (麟德元)玄奘卒
六七四 (上元元)惠能受衣缽于弘忍
六七六 (儀鳳元)惠能在曹溪開演宗門
六八二 (永淳元)窺基卒
六九四 (武周證聖元)義淨适印度
七○○ (武周久視元)唐譯《華嚴》出(難陀譯,法藏同譯)
七○一 (武周大聖元)法藏始在長安講新譯《華嚴》
七○五 (唐神龍元)《佛頂首楞嚴》出(密帝、房融同譯)
七一二 (先天元)惠能卒
七一四 (開元二)無畏至京師
七三○ (開元十八)智■撰《開元釋教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