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

關燈
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二 佛法确立,實自東晉。

    吾于叙述以前,先提出兩問題。

    第一,佛法何故能行于中國,且至東晉而始盛耶?第二,中國何故獨尊大乘,且能創立“中國的佛教”耶?此第二題,當别解答之,今先答第一題。

     我國思想界,在戰國本極光明。

    自秦始皇焚書,繼以漢武帝之“表章六藝,罷黜百家”,于是其機始窒。

    兩漢學術,号稱極盛,攬其内容,不越二途。

    一則儒生之注釋經傳,二則方士之鑿談術數。

    及其末流,二者又往往糅合,術數之支離誕妄,笃學者固所鄙棄,即碎義逃難之經學,又豈能久餍人心者?凡屬文化發展之國民,“其學問欲”曾無止息,破碎之學既為社會所厭倦,則其反動必趨于高玄。

    我國民根本思想,本酷信宇宙間有一種必然之大法則,可以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孔子之《易》,老子之五千言,元非欲發明此法則而已。

    魏晉間學者,亦欲向此方面以事追求,故所謂“易老”之學,入此時代而忽大昌,王弼、何晏輩,其最著也。

    正在缥缈彷徨,若無歸宿之時,而此智德巍巍之佛法,忽于此時輸入,則群趨之,若水歸壑,固其所也。

     季漢之亂,民瘵已甚,喘息未定,繼以五胡,百年之中,九宇鼎沸,有史以來,人類慘遇未有過于彼時者也。

    一般小民,汲汲顧影,旦不保夕,呼天呼父母,一無足怙恃,聞有佛如來能救苦難,誰不願托以自庇?其稔惡之帝王将相,處此翻雲覆雨之局,亦未嘗不自怵禍害。

    佛徒悚以果報,自易動聽,故信從亦漸衆。

    帝王既信,則對于同信者必加保護,在亂世而得保護,安得不趨之若鹜?此一般愚民奉之之原因也。

    其在“有識階極”之士大夫,聞“萬得無常”諸法無我”三教,還證以己身所處之環境,感受深刻,而愈覺新切有味。

    其大根器者,則發悲憫心,誓弘法以圖拯拔;其小根器者,則有托而逃焉,欲覓他界之慰安,以償此世之苦痛。

    夫佛教本非厭世教也,然信仰佛教者,什九皆以厭世為動機,此實無庸為諱。

    故世愈亂而逃入之者愈衆,此士大夫奉佛之原因也。

     前所論者為思想之伏流,此所論者為時代之背景。

    在此等時代背景之上,而乘之以彼種之思想伏流,又值佛法輸入經數百年,醞釀漸臻成熟,此所以一二大德起而振之,其興也,沛乎莫之能禦也。

     中國佛教史,當以道安以前為一時期,道安以後為一時期。

    前此稍有事業可紀者,皆西僧耳(即竺法護亦本籍月支)。

    本國僧徒為弘教之中堅活動,實自安始。

    前此佛學為沙門專業,自安以後,乃公之士大夫,成為時代思潮。

    習鑿齒與謝安書雲:“來此見釋道安,故是遠勝,非常道士。

    師徒數百,齋講不倦。

    無變化技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

    其人理懷簡衷,多所博涉,内外群書,略皆遍睹,陰陽算數,亦皆能通,佛經妙義,故所遊刃。

    ”(《高僧傳》安傳)此叙安威德,蓋能略道一二。

    安值喪亂,常率弟子四五百人,轉徙四方,不撓不亂。

    安十五年間,每歲再講《放光般若》,未嘗廢阙。

    安不通梵文,而扁注諸經,妙達深指,舊譯訛謬,以意條舉,後來新譯,竟與合符。

    安創著經錄,整理佛教文獻。

    安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後來寺舍鹹所遵守。

    安勸苻堅迎羅什,間接為太乘開基。

    安集諸梵僧譯《阿含》、《阿毗昙》,直接為小乘結果。

    安與一時賢士大夫接納,應機指導,鹹使妙悟,大法始盛于居士中(以上雜據《高僧傳》安傳及其他諸傳,不備引原文)。

    要而論之,安自治力極強,理解力極強,組織力極強,發動力極強,故當時受其人格的感化與願力的加被,而佛教遂以驟盛。

    安,常山人。

    所嘗遊栖之地極多,而襄陽與長安最久,卒于東晉安帝之太元十年(三八五)。

    自安以後,名僧接踵,或事翻譯,或開宗派,其應詳述者極多,本章惟随舉其名耳。

    惟安公為大法樞鍵,故稍詳述如右。

     老人入墓榆林窟第25窟中唐經文說:在彌勒世界,人壽将終時,自己到墓冢而死,圖中表現的正是這一情景:墓中的老人正與家人告别,親人們悲悲切切,老人頭戴烏紗帽,全身素白,腰束青帶,右手扶着虅杖,孫輩伏地叩頭,家人以袖拭淚。

     三 東晉後,佛法大昌,其受帝三及士大夫弘法之賜者不少。

    其在北朝,則苻堅敬禮道安,其秘書郎趙正尤崇三寶,集諸僧廣譯經論。

    姚興時,鸠摩羅什入關,大承禮待,在逍遙園設立譯場,集三千僧谘禀什旨,大乘經典于是略備。

    故言譯事者,必推苻姚二秦。

    北涼沮渠蒙遜供養昙無谶及浮陀跋摩,譯經甚多。

    其從弟安陽侯京聲,亦有譯述。

    西秦乞伏氏,亦尊事沙門,聖堅司譯焉。

    北魏太武帝一度毀佛法,及文成帝興複之,其後轉盛。

    獻文、孝文,并皆崇奉。

    宣武好之尤笃,常于宮中講經。

    孝明時,胡太,後秉政,迷信尤甚,幾于遍國皆寺,盡人而僧矣。

    魏分東、西,移為周、齊,高齊大獎佛法,宇文周則毀之。

    隋既篡周,文帝首複佛教,而炀帝師事智■,崇奉尤笃,在東西兩京置翻經院,譯事大昌焉。

     其在南朝,東晉諸帝,雖未聞有特别信仰,而前後執政及諸名士,若王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