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羅漢圖(部分)吳彬(日)私人藏吳彬以山水、人物見長,而人物畫中,尤以羅漢圖成就最高。
他的羅漢圖不囿古法,每出新奇,形成獨自的風格特點。
此畫構圖不落俗套,富有情趣,人物造型怪誕而不失法度,線條疏密有緻,用色豔而不俗,可視為吳彬羅漢圖中的典型作品。
佛教傳自印度,其根本精神為“印度的”,自無待言。
雖然,凡一教理或一學說,從一民族移植于他民族,其實質勢不能不有所蛻化,南北橘枳,理固然也。
佛教入中國後,為進化,為退化,此屬别問題,惟有一義宜珍重聲明者,則佛教輸入非久,已寝成中國的佛教,若天台、華嚴、禅宗等,純為中國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論、法相、律、密諸宗,雖傳自印度,然亦各糁以中國的特色。
此種消化的建設的運動,前後經數百年而始成熟,其進行次第,可略言也。
楚王英、襄楷時代,蓋以佛教與道教同視,或徑認為道教之附屬品,彼時蓋絕無教理之可言也。
自世高、迦谶、支謙、法護輩踵興譯業,佛教始漸從學理上得有根據。
然初時并不知有所謂派别,并大小乘之觀念亦無有。
翹大乘以示别于小乘,似自朱士行适于阗後也(梁啟超原注:《梁高僧傳》卷四《朱士行傳》雲:“士行至于阗得《般若大品》梵本,遣弟子弗如檀赍還洛陽。
未發之頃,于阗諸小乘衆白王雲:‘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王若不禁,将亂大法。
’士行乃求燒經為證……投經火中,火即為滅。
……”中國人知有大小乘之争似自此始。
【校者案:《飲冰室專集》本此注文中之引文,與原文略有出入,其義無損,故無改。
】)然我國自始即二乘錯雜輸入,兼聽并信,後此雖大乘盛行,然學者殊不以傍習小乘為病,故大小之争,在印度為絕大問題,在我國則幾無有。
其揭小乘之幟與大乘對抗者,惟劉宋時有竺法度其人(梁啟超原注:梁僧佑《出三藏集記》卷五,有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一篇,略言:“劉宋元嘉中,有外國商人在南康生兒,後為昙摩耶舍弟子,名竺法度,執學小乘,雲無十方佛,唯禮釋迦而已。
大乘經典,不聽誦讀。
”中國人專效忠小乘以反抗時代思潮者,惟此一人而已【校者案:《飲冰室專集》本此注文中之引文,與原文略有出入,其義無損,故未改。
】),此外則慧導《大品般若》,昙樂非撥《法華》,僧淵诽謗《涅磐》(梁啟超原注:慧導、昙樂、僧淵皆東晉劉宋間人,其疑經之事,并見竺法度《異儀記》,及姚秦僧睿之《喻疑篇》。
(《出三藏記集》卷五引)),皆可謂在我佛教史中含有懷疑精神之一種例外,然其學說今不可考見,其勢力更絕不足輕重也。
中國北地佛教之開展,不能不歸功于佛圖澄。
澄,龜茲人,(以其姓帛知之)之以晉懷帝永嘉四年至洛陽,東晉穆帝永和四年寂,凡在中國三十九年(三一○至三四八),始終皆活動于石趙勢力之下。
據本傳(《梁高僧傳》卷九(原誤作“卷十”,今改正。
)所記事迹,半帶神秘性,用是能感動石勒父子,起其信仰,《傳》謂“澄知勒不達深理,正可以道術為征”,此殆其不得已之苦衷耶。
澄生平未譯一經,未著一論,然不能疑為空疏無學,《傳》稱其“誦經數百萬言,善解文義,雖未讀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辨疑滞,皆暗若符契,無能屈者。
”又雲:“澄妙解深經,傍通世論……聽其講說,皆妙達精理,研測幽微。
”竊意澄對于中國人心理研究最為深刻,故能為我佛教界作空前之開拓,其門徒極盛(梁啟超原注:本傳雲:“受業追随者,常有數百,前後門徒幾且一萬。
”澄門下之盛可以概見,今依梁《高僧傳》制澄門傳授表如下。
佛圖澄 道安 法和 竺法汰 法首 法常 法佐 僧慧 道進 法祚 竺佛調(天竺人) 須菩提(康居人?) 竺法雅 竺昙壹 竺道壹 竺昙二 昙翼 法遇 昙徽 道玄 昙戒 慧遠 慧持 慧永 道泓 昙蘭 慧寶 法淨 法領 僧濟 法安 昙邕 僧徹 道汪 道祖 慧要 昙順 昙說 法幽 道恒 道授),而最能光大其業者,則道安也。
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為大國,吾蓋不敢言。
安,本姓衛,常山扶柳人(今直隸正定),蓋生于西晉惠帝時,以不晉孝武帝太元十四年(三八九)示寂,年可九十餘(梁啟超原注:本傳記安卒年,而未著其所得壽數,無從推其生年。
惟傳稱其年十二出家,三年執勤無怨,數歲後,為師所敬異,遣之遊學,至邺,遇佛圖澄,發之谒澄,最初亦當十七八歲,故能與澄對語,得其嗟賞。
澄入中國,在晉懷帝永嘉四年,下距道安卒時之太元十四年,凡七十九年。
若安年十七八,而澄初至即往谒者,即安當生于惠帝元康三四年間,壽蓋九十六七矣。
《傳》中又述“安年四十五還冀部”,後乃繼述石虎死(永和五)、冉闵亂(永和六)、慕容俊叛(永和八)等事,又言,“安在樊沔十五載”,惜未列舉年号對照,不能據以作道安法師年譜也。
)。
早歲績學燕趙間,中年久居襄沔,晚乃入關中,其傳記為一極複雜而極一貫之曆史,其偉大人格之面影随處發現。
佛教之有安,殆如曆朝創業期,得一名相然後開國規模具也。
破除俗姓,以釋為氏,發揮四海兄弟之真精神者,安也。
制定僧尼軌範,垂為定式,通行全國者,安也(梁啟超原注:本傳雲:“安既德為特宗,所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
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天下寺舍,則而從之。
”安可謂佛教
他的羅漢圖不囿古法,每出新奇,形成獨自的風格特點。
此畫構圖不落俗套,富有情趣,人物造型怪誕而不失法度,線條疏密有緻,用色豔而不俗,可視為吳彬羅漢圖中的典型作品。
佛教傳自印度,其根本精神為“印度的”,自無待言。
雖然,凡一教理或一學說,從一民族移植于他民族,其實質勢不能不有所蛻化,南北橘枳,理固然也。
佛教入中國後,為進化,為退化,此屬别問題,惟有一義宜珍重聲明者,則佛教輸入非久,已寝成中國的佛教,若天台、華嚴、禅宗等,純為中國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論、法相、律、密諸宗,雖傳自印度,然亦各糁以中國的特色。
此種消化的建設的運動,前後經數百年而始成熟,其進行次第,可略言也。
楚王英、襄楷時代,蓋以佛教與道教同視,或徑認為道教之附屬品,彼時蓋絕無教理之可言也。
自世高、迦谶、支謙、法護輩踵興譯業,佛教始漸從學理上得有根據。
然初時并不知有所謂派别,并大小乘之觀念亦無有。
翹大乘以示别于小乘,似自朱士行适于阗後也(梁啟超原注:《梁高僧傳》卷四《朱士行傳》雲:“士行至于阗得《般若大品》梵本,遣弟子弗如檀赍還洛陽。
未發之頃,于阗諸小乘衆白王雲:‘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王若不禁,将亂大法。
’士行乃求燒經為證……投經火中,火即為滅。
……”中國人知有大小乘之争似自此始。
【校者案:《飲冰室專集》本此注文中之引文,與原文略有出入,其義無損,故無改。
】)然我國自始即二乘錯雜輸入,兼聽并信,後此雖大乘盛行,然學者殊不以傍習小乘為病,故大小之争,在印度為絕大問題,在我國則幾無有。
其揭小乘之幟與大乘對抗者,惟劉宋時有竺法度其人(梁啟超原注:梁僧佑《出三藏集記》卷五,有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一篇,略言:“劉宋元嘉中,有外國商人在南康生兒,後為昙摩耶舍弟子,名竺法度,執學小乘,雲無十方佛,唯禮釋迦而已。
大乘經典,不聽誦讀。
”中國人專效忠小乘以反抗時代思潮者,惟此一人而已【校者案:《飲冰室專集》本此注文中之引文,與原文略有出入,其義無損,故未改。
】),此外則慧導《大品般若》,昙樂非撥《法華》,僧淵诽謗《涅磐》(梁啟超原注:慧導、昙樂、僧淵皆東晉劉宋間人,其疑經之事,并見竺法度《異儀記》,及姚秦僧睿之《喻疑篇》。
(《出三藏記集》卷五引)),皆可謂在我佛教史中含有懷疑精神之一種例外,然其學說今不可考見,其勢力更絕不足輕重也。
中國北地佛教之開展,不能不歸功于佛圖澄。
澄,龜茲人,(以其姓帛知之)之以晉懷帝永嘉四年至洛陽,東晉穆帝永和四年寂,凡在中國三十九年(三一○至三四八),始終皆活動于石趙勢力之下。
據本傳(《梁高僧傳》卷九(原誤作“卷十”,今改正。
)所記事迹,半帶神秘性,用是能感動石勒父子,起其信仰,《傳》謂“澄知勒不達深理,正可以道術為征”,此殆其不得已之苦衷耶。
澄生平未譯一經,未著一論,然不能疑為空疏無學,《傳》稱其“誦經數百萬言,善解文義,雖未讀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辨疑滞,皆暗若符契,無能屈者。
”又雲:“澄妙解深經,傍通世論……聽其講說,皆妙達精理,研測幽微。
”竊意澄對于中國人心理研究最為深刻,故能為我佛教界作空前之開拓,其門徒極盛(梁啟超原注:本傳雲:“受業追随者,常有數百,前後門徒幾且一萬。
”澄門下之盛可以概見,今依梁《高僧傳》制澄門傳授表如下。
佛圖澄 道安 法和 竺法汰 法首 法常 法佐 僧慧 道進 法祚 竺佛調(天竺人) 須菩提(康居人?) 竺法雅 竺昙壹 竺道壹 竺昙二 昙翼 法遇 昙徽 道玄 昙戒 慧遠 慧持 慧永 道泓 昙蘭 慧寶 法淨 法領 僧濟 法安 昙邕 僧徹 道汪 道祖 慧要 昙順 昙說 法幽 道恒 道授),而最能光大其業者,則道安也。
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為大國,吾蓋不敢言。
安,本姓衛,常山扶柳人(今直隸正定),蓋生于西晉惠帝時,以不晉孝武帝太元十四年(三八九)示寂,年可九十餘(梁啟超原注:本傳記安卒年,而未著其所得壽數,無從推其生年。
惟傳稱其年十二出家,三年執勤無怨,數歲後,為師所敬異,遣之遊學,至邺,遇佛圖澄,發之谒澄,最初亦當十七八歲,故能與澄對語,得其嗟賞。
澄入中國,在晉懷帝永嘉四年,下距道安卒時之太元十四年,凡七十九年。
若安年十七八,而澄初至即往谒者,即安當生于惠帝元康三四年間,壽蓋九十六七矣。
《傳》中又述“安年四十五還冀部”,後乃繼述石虎死(永和五)、冉闵亂(永和六)、慕容俊叛(永和八)等事,又言,“安在樊沔十五載”,惜未列舉年号對照,不能據以作道安法師年譜也。
)。
早歲績學燕趙間,中年久居襄沔,晚乃入關中,其傳記為一極複雜而極一貫之曆史,其偉大人格之面影随處發現。
佛教之有安,殆如曆朝創業期,得一名相然後開國規模具也。
破除俗姓,以釋為氏,發揮四海兄弟之真精神者,安也。
制定僧尼軌範,垂為定式,通行全國者,安也(梁啟超原注:本傳雲:“安既德為特宗,所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
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天下寺舍,則而從之。
”安可謂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