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附錄:說無我

關燈
佛說法五十年,其法語以我國文字書寫解釋今存大藏中者垂八千卷,一言以蔽之,曰“無我”。

     佛何故說無我耶?無我之義何以可尊耶?“我”之毒害,在“我愛”、“我慢”,而其所由成立則在“我見”。

    何謂我愛?《成唯識論》(卷四)雲:“我愛者,謂我貪,于所執我,深生耽着。

    ”我愛與兼愛不相容,對于我而有所偏愛,則必對于非我之“他”而有所不愛,如是則一切世界不成安立。

    我身、我妻子、我家族、我财産、我鄉土、我團體、我階級、我國家,如是種種,認為是即我或我所有,從而私之;其他身、他家族,乃至他階級、他國家,以非我故,對之而生貪悭、嫉妒、怨毒、欺詐、賊害、鬥争,以是之故,一切世界,不成安立。

    何謂我慢?《成唯識論》雲:“我慢者,謂倔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

    ”萬事以我為中心,以主我的精神行之,謂環乎我者皆宜受我支配,供我刍狗;其淺狹者,如個人的我慢、階級的我慢、族姓的我慢,國家的我慢,且不必道;其尤普遍而深文者,則人類的我慢,謂我為天帝之胤,為萬物之靈,天地為我而運行,日月為我而明照,含生萬類為我而孳育。

    以五官所經驗,謂足窮事物之情狀;以意境所幻構,謂足明宇宙之體用,故見自封,習非成是。

    湮覆真理,增長迷情,我愛我慢,其毒天下如此。

    至其為個人苦惱之根源,更不必論矣。

    而其所由起,則徒以有我之見存,故謂之“我見”。

    不破此我見,則我愛與我慢,決未由蕩滌,此佛所以以無我為教義之中堅也。

     所謂“無我”者,非本有我而強指為無也。

    若爾者,則是為戲論,為妄語。

    佛所斷不肯出。

    《大智度論》三十六雲:“佛說諸法性常自空,非以‘空三昧’令法空。

    ”佛之無我說,其所自證境界何若,非吾所敢妄談。

    至其所施設以教吾人者,則實脫離純主觀的獨斷論,專用科學的分析法,說明“我”之決不存在質言之,則謂吾人所認為我者,不過心理過程上一種幻影,求其實體,了不可得。

    更質言之,則此“無我”之斷案,實建設于極隐實、極緻密的認識論之上。

    其義雲何?即有名之“五蘊皆空說”是已。

    今當先釋五蘊之名,次乃述其與“我見”之關系。

     蘊Khandha,舊譯陰,亦譯聚,亦譯衆。

    《大乘廣五蘊論》雲: 問:蘊為何義?答:積聚是蘊義,謂世間相續,品類趣處差别色等總略攝故。

    如世尊說,比丘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如是總攝為一“色蘊”。

     (今譯)問:什麼叫做蘊?答:蘊是積聚的意思,将時間的相續不斷之種種差别現象,分出類來,每類作為一聚,這便是蘊。

    例如世尊告某比丘說,所有一切物質(色),現在的、過去的、未來的、内的、外的,粗的、細的,勝的、劣的,遠的、近的,總括起來,成為一個“色蘊”。

     蘊訓積聚,故凡有積聚義者皆得名蘊(例如篇名亦謂之蘊,《發智論》、《大毗婆沙》皆分八蘊,即八篇也。

    舊譯取梵音名八犍度)。

    此所謂蘊者,專就意識活動過程上之類聚而言,凡分為五。

     一色蘊Rupa物質物态=感覺之客觀化 二受蘊Vedana感覺………………………… 三想蘊Sanna知覺,聯想,印象………… 四行蘊Sankhara執意,思維……………… }所認識之對象 五識蘊Ninnana了别,集起………………能認識之主體 以上所釋,尚有未明未惬之處,更分釋如下: (一)色蘊《增一阿含經》(廿八)雲:“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故名為色陰。

    ……所謂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