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

關燈
教會最初之立法家也。

    )。

    舊譯諸經,散漫莫紀,安裒集抉擇,創編經錄,自是佛教界始有目錄之學,功侔于劉中壘(梁啟超原注:本傳雲:“自漢魏迄晉,經來稍多,而傳經之人,名字弗說,後人追尋,莫測年代,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诠品新舊,撰為《經錄》。

    衆經有據,實由其功。

    ”案,安所著經錄,今已佚,惟僧佑《出三藏集記》全依據之,此如劉歆《七略》,賴班書《藝文志》以傳矣。

    )。

    前此講經,惟循文轉讀,安精意通會,弘闡微言,注經十餘種,自是佛教界始有疏鈔這學,業盛于鄭康成(梁啟超原注:安所注經,其目于《出三藏記》者如下: 《光贊析中解》一卷 《光贊抄解》一卷 《般若折疑準》一卷 《般若折疑略》二卷 《般若起盡解》一卷 《道行集異注》一卷 《了本生死注》一卷 《密迹金剛持心梵天二經甄解》一卷 《賢劫八萬四千度無極解》一卷 《人本欲生經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解》一卷 藏中現在者僅此書。

     《陰持八注》二卷 《大道地經十法句義》廿八卷 《義指注》一卷 《九十八結解》一卷 《三十二相解》一卷 三教圖丁雲鵬(1547-1628)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繪佛、道、儒三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圖之中,似正在辯經論道,體現了明代“三教合一”的社會思潮。

    畫面中釋氏趺坐于兩株菩提樹下成為畫面主體,老子坐于蒲草之上,與一身士大夫打扮的孔子相對。

    三人用筆略有差别,以高古遊絲描及鐵線描繪寫衣紋,質感不同。

    人物形象古拙,色彩明麗,為一幅上品之作。

    丁雲鵬(1547—1628),字南羽,号聖華居士,安徽休甯人。

    工畫人物、佛像,得吳道子法,白描學李公麟,設色學錢選,以精工見長。

    兼工山水,亦擅花卉,傳世作品有《待朝圖》、《漉酒圖》、《洗象圖》、《六祖像圖》等。

     本傳雲:“安窮覽經典,鈎深緻遠,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諸經。

    ……凡二十二卷。

    ”上所列者凡十六部十八卷,似尚未盡。

    又諸書有無後人僞托,尚待考證。

    要之,注經之業,自安始也。

    又《出三藏集記》載安所撰諸經序凡十二篇,皆極有價值之文。

    )。

    安不通梵文,而對于舊譯本,能匡正其誤點,與原文暗相懸契,彼蓋翻譯文學之一大批評家也(梁啟超原注:本傳雲:“初經出已久,而舊譯時廖。

    ……安錄比文句,……析疑甄解……”《魏書&#8226釋老志》雲:“(道安)以前所出經,多有舛駁,乃正其乖謬。

    ……道安卒後二十餘載,而羅什至長安,……道安所正經義,與羅什譯出,符會如一,初無乖舛。

    ”【校者案:此段引文與原文略有出入,今據原文改正。

    】此亦學界一佳話也。

    安對于翻譯文,力主直譯,翻譯文體之成一問題自安始。

    餘有《古代翻譯文學之研究》一篇,專論此事(見《改造》第三年第十一号)。

    )。

    安未嘗自有所翻譯,然大規模之譯業實由彼創設,原始佛教及哲理的佛教之輸入,安其先登也(梁啟超原注:前此經典,以二人對譯為常。

    道安在苻秦時,與趙文業提攜,于是所謂“譯場組織”者漸可見。

    例如《增一阿含經》之傳譯,由文業發起,昙摩難提誦出,竺佛念譯傳,昙嵩筆受,安與法和考正其文,僧佑、僧茂助校漏失,此實大規模的譯業之濫觞也,其由安主持譯出之重要經典如下:《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十四卷本《鞴婆沙論》、《阿毗昙心論》、《三法度論》、《尊婆須密所集論》、《僧伽羅刹所集佛行經》。

    右諸書共二百餘卷,《四阿含》得其三,“說一切有部”之重要論本始輸入焉。

    中國之有計劃的翻譯事業,此其發端也。

    )。

    佛圖澄之法統,由安普傳(梁啟超原注:本傳雲:“安至邺入中寺遇佛圖澄,澄見而嗟歎與語終日。

    衆見形貌不稱,鹹共輕怪。

    澄曰:‘此人遠識,非爾俦也。

    ’因事澄為師。

    澄講,安每覆述。

    ”故知安之學實受自澄也。

    );羅什之東來,由安動議(梁啟超原注:本傳雲:“安先聞羅什在西國,思共講析,每勸(苻)堅取之。

    ”後此堅遣呂光伐龜茲迎羅什,實采安議矣。

    );若南方佛教中心之慧遠,為安門龍象,又衆所共知矣(詳下文)。

    習鑿齒與謝安書曰:“來此見釋道安,故是遠勝,非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倦。

    無變化技術,可以感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

    其人理懷簡衷,多所博涉,内外群書,略皆遍睹,陰陽算教,亦皆能通,佛經妙義,故所遊刃……”(本傳引)此實絕對一篇道安傳贊也。

    安遭值亂世,常率其徒千百,展轉遷地就食,其一生事業,與衆共之,而半成于流離颠沛中(梁啟超原注:本傳雲:“安避難,潛于護澤。

    ”又雲:“冉闵之亂,安謂其衆曰:‘今天災旱蝗,寇賊縱橫,聚則不立,散則不可。

    ’遂複率衆人王屋、女林山。

    ”又雲:“傾之,複渡河,依陸渾,山栖木食修學。

    ”又雲:“南投襄陽,行至新野,謂徒衆曰:‘今遭兇年,不依國主,則法難立。

    ’……乃令法汰詣揚州,……法和入蜀,……安與弟子慧遠等四百餘人度河。

    ”安中年遭難流離情形略如是。

    晚為苻堅所禮敬,稍安适矣。

    然實目睹苻氏之亡。

    諸重要經典,多在圍城中宣譯,其所作《增一阿含經序》雲:“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專在斯業之中。

    ”(《出三藏集記》卷九引)《增伽羅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