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業與輪回
關燈
小
中
大
依一般人的常識,所謂生命者,以出生之日起,到死亡之日止,截頭截尾,無來無去。
從佛家的眼光看,人生若果是如此,那麼,我們之出生乃偶然間突如其來,這便是“無因論”;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這便是“斷滅論”。
佛以為兩種論都不合理,于是用他的智慧觀察,發明“業力輪回”之一大原則。
“業”梵名Karma音譯為“羯磨”。
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大約是各人憑自己的意志力不斷的活動;活動的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性格;這性格又成為将來活動的根柢,支配自己的運命。
從支配運命那一點說,名曰業果或業報。
業是永遠不滅的,除非“業盡——意志活動停止。
活動若轉一個方向,業便也轉個方向而存在。
業果業報決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亡而終了,死亡不過這“色身”——物質所構成的身體循物理的法則由聚而散。
生命并不是純物質的,所以各人所造業,并不因物質的身體之死亡而消滅。
死亡之後,業的力會自己驅引自己換一個别的方向别的形式,又形成一個新生命。
這種轉換狀态名曰“輪回”。
懂得輪回的道理,便可以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
業的形相究意怎麼樣呢?諸君聽見過那些收藏宜興茶壺的人的話嗎?茶壺越舊越好,舊茶壺而向來所泡都是好茶則更好。
為什麼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壺的内容便生一次變化。
茶吃完了,茶葉倒去了,洗得幹幹淨淨,表面上看來什麼也沒有,然而茶的“精”漬在壺内。
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漬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
如此泡過二次三次乃至幾百幾千次,每次漬一點,每次漬一點,久而久之,便不放茶葉,拿開水沖進去,不到一會,居然有色有味,可以當茶喝。
吃鴉片煙的人亦然,他們最講究用舊槍、舊鬥,非此不過瘾,因為舊槍、舊鬥漬有無窮的煙精。
這種茶精、煙精,用佛家話,便可以說是茶業、煙業。
我這個比喻雖然不十分确切——拿無生命的茶、煙比有生命的人當然不能确切——但循此着想,對于業的形相也可仿佛一二了。
我們所有一切身心活動,都是一刹那一刹那的飛奔過去,随起随滅,毫不停留。
但是每活動一次,他的魂影便永遠留在宇宙間不能磨滅。
除非所得果報已經和他對沖抵銷。
這便是業力不滅的公例。
一種活動,能惹起别種活動而且能令别種活動生影響起變化,這便是業業相引的公例。
每一次活動所留下的魂影,便形成自己性格之一部分,支配自己将來的命運。
這便是自業自得的公例。
業又有“自分别業”“同分共業”之兩種。
茶壺是死的、呆的、各歸各的,這個壺漬下的茶精,不能通到那個壺。
人類不然,活的、整個的、相通的,一個人的活動,勢必影響到别人,而且跑得像電子一般快,立刻波蕩到他所屬的社會及人類全體。
活動留下來的魂影,本人漬得最深,大部分遣傳到他的今生他生或他的子孫,是之謂“自分别業”“還有一部分,像細霧一般,霏灑在他所屬的社會乃至全宇宙,也是永不磨滅,是之謂”同分共業”。
例如我們說“清華學風”,說“中國國民性”,這兩句話怎麼解呢?你想叫清華學校拿出他的學風給你看,那是拿從哪裡來呢?當然不是上帝賦予的,當然不是無因而生的,全是自清華成立以來,前後全部師生各個人一切身心活動所留下的魂影,霏灑在清華學校這個有機體上頭,形成他一種特别性格。
例如我今晚在堂上講兩點鐘書,便也替清華造了一部分的業,諸君剛才在運動場打了半點鐘的球,便也替清華造了一部分的業。
所有種種活動,都能引起清華裡頭自己或别人同時或将來的别種活動,且能規定其活動方向之幾分。
這些活動魂影,一點一點積起來——像宜興壺裡茶精一般,便成了所謂清華學風者。
中國
從佛家的眼光看,人生若果是如此,那麼,我們之出生乃偶然間突如其來,這便是“無因論”;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這便是“斷滅論”。
佛以為兩種論都不合理,于是用他的智慧觀察,發明“業力輪回”之一大原則。
“業”梵名Karma音譯為“羯磨”。
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大約是各人憑自己的意志力不斷的活動;活動的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性格;這性格又成為将來活動的根柢,支配自己的運命。
從支配運命那一點說,名曰業果或業報。
業是永遠不滅的,除非“業盡——意志活動停止。
活動若轉一個方向,業便也轉個方向而存在。
業果業報決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亡而終了,死亡不過這“色身”——物質所構成的身體循物理的法則由聚而散。
生命并不是純物質的,所以各人所造業,并不因物質的身體之死亡而消滅。
死亡之後,業的力會自己驅引自己換一個别的方向别的形式,又形成一個新生命。
這種轉換狀态名曰“輪回”。
懂得輪回的道理,便可以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
業的形相究意怎麼樣呢?諸君聽見過那些收藏宜興茶壺的人的話嗎?茶壺越舊越好,舊茶壺而向來所泡都是好茶則更好。
為什麼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壺的内容便生一次變化。
茶吃完了,茶葉倒去了,洗得幹幹淨淨,表面上看來什麼也沒有,然而茶的“精”漬在壺内。
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漬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
如此泡過二次三次乃至幾百幾千次,每次漬一點,每次漬一點,久而久之,便不放茶葉,拿開水沖進去,不到一會,居然有色有味,可以當茶喝。
吃鴉片煙的人亦然,他們最講究用舊槍、舊鬥,非此不過瘾,因為舊槍、舊鬥漬有無窮的煙精。
這種茶精、煙精,用佛家話,便可以說是茶業、煙業。
我這個比喻雖然不十分确切——拿無生命的茶、煙比有生命的人當然不能确切——但循此着想,對于業的形相也可仿佛一二了。
我們所有一切身心活動,都是一刹那一刹那的飛奔過去,随起随滅,毫不停留。
但是每活動一次,他的魂影便永遠留在宇宙間不能磨滅。
除非所得果報已經和他對沖抵銷。
這便是業力不滅的公例。
一種活動,能惹起别種活動而且能令别種活動生影響起變化,這便是業業相引的公例。
每一次活動所留下的魂影,便形成自己性格之一部分,支配自己将來的命運。
這便是自業自得的公例。
業又有“自分别業”“同分共業”之兩種。
茶壺是死的、呆的、各歸各的,這個壺漬下的茶精,不能通到那個壺。
人類不然,活的、整個的、相通的,一個人的活動,勢必影響到别人,而且跑得像電子一般快,立刻波蕩到他所屬的社會及人類全體。
活動留下來的魂影,本人漬得最深,大部分遣傳到他的今生他生或他的子孫,是之謂“自分别業”“還有一部分,像細霧一般,霏灑在他所屬的社會乃至全宇宙,也是永不磨滅,是之謂”同分共業”。
例如我們說“清華學風”,說“中國國民性”,這兩句話怎麼解呢?你想叫清華學校拿出他的學風給你看,那是拿從哪裡來呢?當然不是上帝賦予的,當然不是無因而生的,全是自清華成立以來,前後全部師生各個人一切身心活動所留下的魂影,霏灑在清華學校這個有機體上頭,形成他一種特别性格。
例如我今晚在堂上講兩點鐘書,便也替清華造了一部分的業,諸君剛才在運動場打了半點鐘的球,便也替清華造了一部分的業。
所有種種活動,都能引起清華裡頭自己或别人同時或将來的别種活動,且能規定其活動方向之幾分。
這些活動魂影,一點一點積起來——像宜興壺裡茶精一般,便成了所謂清華學風者。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