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從認識論出發的因緣觀
關燈
小
中
大
宇宙何以能成立?人生何以能存在?佛的答案極簡單—隻有一個字(詞)—“因緣”。
因緣這個字(詞)怎麼解呢?佛典中的解釋,不下幾百萬言,今不必繁征博引。
試用現代通行的話解之,大約“關系”這個字和原意相去不遠。
佛自己解釋“因緣”最愛用的幾句話是:“有此則有彼,此生則彼生;無此則無彼,此滅則彼滅。
”(這幾句話《四阿含》裡頭不下百數十見,今不必注出處)這幾句話又怎麼解呢?他是表示宇宙一切現象都沒有絕對的存在,都是以相對的依存關系而存在。
依存關系有兩種:一同時的,二異時的。
異時的依存關系,即所謂“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此為因而彼為果。
同時的依存關系,即所謂“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
此為主而彼為從。
但是,從某一觀點看,固可以說此因彼果、此主彼從;換一個觀點看,則果又為他現象之因,因又為他現象之果。
主從關系亦然。
所以不惟沒有絕對的存在,而且沒有絕對的因果主從,一切都是相對的。
由此言之,所謂宇宙者,從時間的來看,有無數異時因果關系;從空間的來看,有無數之同時主從關系。
像一張大網,重重牽引,繼續不斷,互相依賴而存在。
佛教所謂“因緣所生法”,就是如此。
再詳細點講,佛所謂“同時依存關系”者,最主要之點是:”主觀的能認識之識體”,與客觀的所認識之對象相交涉相對待而成世界。
佛經裡屢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哀。
”這兩句便是因緣論的根據。
今引《雜阿含經》卷十二的一段如下: “佛說:譬如有兩根束蘆(束蘆系印度一種植物,中國像沒有。
)互相依倚才能植立。
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
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複如此。
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拿去那根,這根也豎不起來。
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正複如此。
” 我們想了解這段話,不能不先把“名色”兩個字解釋一下。
佛說一切衆生之存在,都是由“五蘊”的因緣和合。
五蘊者,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
色蘊謂之“色”,受、想、行、識四蘊謂之“名”。
色者指宇宙間一切物質及人身上眼、耳、鼻、舌、身諸器官,名者指心理的現象。
這兩項把人生活動之全部,都包含盡了,實為認識之總對象,佛家給他一個總名叫他“名色”。
我們何以能認識這些名色呢?那種本能就叫做“識”。
主觀的要素——識,與客觀的要素——名色,相對待相接觸,名之曰“因緣”。
但最當注意者,主觀客觀兩要素,并非有現成的兩件東西如兩個球呆呆相碰。
依佛所說,主觀即構成客觀之一條件,客觀亦即構成主觀之一條件。
離主觀則客觀不能存在,離客觀則主觀不能存在。
故曰“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宇宙萬有,皆藉此種認識論的結合,而得有存在之相以供我們研究。
佛所謂“因緣所生法”者如此。
所以極端的唯物論家說萬有不過物質集散現象,與極端的觀念論家說萬有不過人心幻影構成,由佛看來,都非“如實”之相。
所謂“異時依存關系”者,即佛成道前七日在菩提樹下所發明之”十二因緣觀”——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人,六人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人生一期,到老死而終結。
老死總是人世最悲哀的事,故印度所有宗教和哲學,都以脫離老死為目的。
——佛教是否亦以此為目的,另一問題。
但佛以為若想脫離老死,不可不先知老死之來源,于是即以此為觀察之出發點。
“為什麼有老死?有‘生’故有老死。
為什麼有生”有‘有’故有生。
……乃至為什麼有識?有‘行’故有識。
為什麼有行?有‘無明’故有行。
”如是像剝蕉一般,層層剝進去,剝到盡頭,以“無明”為最初的動因。
從無明到老死這十二件
因緣這個字(詞)怎麼解呢?佛典中的解釋,不下幾百萬言,今不必繁征博引。
試用現代通行的話解之,大約“關系”這個字和原意相去不遠。
佛自己解釋“因緣”最愛用的幾句話是:“有此則有彼,此生則彼生;無此則無彼,此滅則彼滅。
”(這幾句話《四阿含》裡頭不下百數十見,今不必注出處)這幾句話又怎麼解呢?他是表示宇宙一切現象都沒有絕對的存在,都是以相對的依存關系而存在。
依存關系有兩種:一同時的,二異時的。
異時的依存關系,即所謂“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此為因而彼為果。
同時的依存關系,即所謂“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
此為主而彼為從。
但是,從某一觀點看,固可以說此因彼果、此主彼從;換一個觀點看,則果又為他現象之因,因又為他現象之果。
主從關系亦然。
所以不惟沒有絕對的存在,而且沒有絕對的因果主從,一切都是相對的。
由此言之,所謂宇宙者,從時間的來看,有無數異時因果關系;從空間的來看,有無數之同時主從關系。
像一張大網,重重牽引,繼續不斷,互相依賴而存在。
佛教所謂“因緣所生法”,就是如此。
再詳細點講,佛所謂“同時依存關系”者,最主要之點是:”主觀的能認識之識體”,與客觀的所認識之對象相交涉相對待而成世界。
佛經裡屢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哀。
”這兩句便是因緣論的根據。
今引《雜阿含經》卷十二的一段如下: “佛說:譬如有兩根束蘆(束蘆系印度一種植物,中國像沒有。
)互相依倚才能植立。
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
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複如此。
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拿去那根,這根也豎不起來。
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正複如此。
” 我們想了解這段話,不能不先把“名色”兩個字解釋一下。
佛說一切衆生之存在,都是由“五蘊”的因緣和合。
五蘊者,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
色蘊謂之“色”,受、想、行、識四蘊謂之“名”。
色者指宇宙間一切物質及人身上眼、耳、鼻、舌、身諸器官,名者指心理的現象。
這兩項把人生活動之全部,都包含盡了,實為認識之總對象,佛家給他一個總名叫他“名色”。
我們何以能認識這些名色呢?那種本能就叫做“識”。
主觀的要素——識,與客觀的要素——名色,相對待相接觸,名之曰“因緣”。
但最當注意者,主觀客觀兩要素,并非有現成的兩件東西如兩個球呆呆相碰。
依佛所說,主觀即構成客觀之一條件,客觀亦即構成主觀之一條件。
離主觀則客觀不能存在,離客觀則主觀不能存在。
故曰“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宇宙萬有,皆藉此種認識論的結合,而得有存在之相以供我們研究。
佛所謂“因緣所生法”者如此。
所以極端的唯物論家說萬有不過物質集散現象,與極端的觀念論家說萬有不過人心幻影構成,由佛看來,都非“如實”之相。
所謂“異時依存關系”者,即佛成道前七日在菩提樹下所發明之”十二因緣觀”——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人,六人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人生一期,到老死而終結。
老死總是人世最悲哀的事,故印度所有宗教和哲學,都以脫離老死為目的。
——佛教是否亦以此為目的,另一問題。
但佛以為若想脫離老死,不可不先知老死之來源,于是即以此為觀察之出發點。
“為什麼有老死?有‘生’故有老死。
為什麼有生”有‘有’故有生。
……乃至為什麼有識?有‘行’故有識。
為什麼有行?有‘無明’故有行。
”如是像剝蕉一般,層層剝進去,剝到盡頭,以“無明”為最初的動因。
從無明到老死這十二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