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業與輪回

關燈
國民性亦然。

    所謂同分共業,其意義大概如此。

     以上所說,業的意義大概可以明了了。

    以下請說“輪回”的意義。

     輪回,梵文Samsara,直譯之則流轉之義。

    佛所說輪回,并非如現在和尚們或婦人女子們所揣想,各人有一個靈魂,死後“靈出殼”跑到别個地方去變人變豬變狗,像炮彈子從炮膛打出去打到别處。

    這種話是外道的“神我說”,與佛說最不能相容。

    關于這一點,在下文講“無常無我”那一節再詳說。

    現在先說佛的輪回說之大概。

     依佛的意思,人生時時刻刻都在輪回中,不過有急性,有慢性。

    慢性的叫做“生滅”或叫做“變異”,急性的叫做“輪回”(輪回不過各種變異形式中之一種)。

    你看,我們肉體,天天變化,我身上的骨肉血,不到一個禮拜已經變成了街上的糞泥塵。

    何止生理上如此,心理上的活動,還不是時時刻刻變遷。

    現在站在講堂上的梁啟超和五十年前抱在他母親懷裡的梁啟超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也很可以發生疑問。

    這種循環生滅之相,我們便叫他做輪回也可以。

    不過變異得甚微而且甚慢,我們不覺得、不驚異。

    這種循環生滅,常人以為到死時便全部停息,依佛的觀察則不然。

    隻要業力存在,生滅依然相續。

    不過經一個時期,畫一個段落,到那時忽然現一種突變的狀态。

    這種突變狀态,給他一個特别名詞叫做輪回。

    有位黎士德威夫人MrsRhysDavids做一個圖形容得甚好: A—A&prime—A&Prime—A—An…………anB—B&prime— B&Prime—B—Bn……&hellipbnC………………&hellip 譬如A是假定的一個人本來的性格,他時時刻刻活動不休,活動的反應(即業)漸漸添上别的新成分,變為A&prime,次第往前活動去。

    從前的業依然保留,随時又添上新的變為A&Prime、A,到最後把這一個時期的經驗都積集起來變為An,便是這一期生命所造業的總和。

    這個人的肉身,受物理原則的支配,到某時期當然會死去,但An的業依然不滅。

    得個機會,他便變而為Bc。

    其實B是由An突變而成。

    表示他突變的關系,可以寫為“anB”。

    以後“bnC”“cnD”“dnE”遞續嬗變下去,都是如此。

    從表面看,ABCD截然不同形,實則B的原動力由A來,A&primeA&PrimeA的種種業,都包含在B之中。

    A為B因,B為A果。

    所謂三世兩重之因果便是如此。

    這樣看來,輪回恰像蠶變蛹,蛹變蛾。

    表面上分明三件東西,骨子裡原是一蟲所變。

    說蠶即蛾也不對,說蠶非蛾也不對;說蛾即蠶也可以,說蛾非蠶也可以。

     還有一個譬喻。

    一棵樹經一期的活動,發芽、長葉、開花、結子,子中所藏的核,便将這樹所有特性全部收集在裡頭。

    表面上看,核裡一無所有,葉也沒有,花也沒有,但他蘊藏着那能引起開花發葉的“業力”,所以碰着機緣(例如種植)便會創造出一棵新樹。

    新樹與舊樹,也類似一種輪回了。

    假定這核系桃核,栽出來的新樹當然也是桃,不會變做李。

    但是,倘使換一塊地土去栽,另用一種新肥料培養他,将來所結桃果,便會别是個味兒。

    假使把蘋果樹給他接上,那桃又必帶有蘋果味。

    将來把這個新核再栽出新樹,又必結出帶蘋果味的桃子。

    這個譬喻,可以說明佛家所謂“種子現行相熏相引相生”的道理。

    桃核即“種子”,即十二因緣第一支之“無明”。

    核是前身桃樹的結晶,把舊桃的特性(即業)全部收集在裡頭,故亦稱業種。

    無核則新桃不會發生,所以說“一切衆生皆由業轉”。

    核的本身蘊藏有開枝發葉的原動力,便是第二支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