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從認識論出發的因緣觀
關燈
小
中
大
,都是以因果連鎖的關系,組織成人生之一期。
其中最主要之樞紐,則尤在“識”與“名色”。
今列舉十二件之梵文及其略釋,并示其相緣之關系如下: (1)無明(avidya)無意識的本能活動 (2)行(samskara)意志之活動 (3)識(vijnna)能認識之主觀要素 (4)名色(nama-rupa)所認識之客觀要素 (5)六入(sad-ayatana)感覺的認識機關——眼耳鼻舌身意 (6)觸(sparsa)感覺 (7)受(vedana)愛憎的感情 (8)愛(trsna)欲望 (9)取(upadana)執著 (10)有(bhava)世界及各個體之物理的存在 (11)生(jati)各個體之生存 (12)老死(jara-marana)各個體之老死 佛在菩提樹下作如是思惟:(1)老死及與老死連帶而起的憂悲苦惱,是人類所不能免的。
這些都緣何而來?當然因為有這(2)生命。
生命從哪裡來呢?這問題便是“緣起觀”(即因緣觀)的出發點。
人之所以生,條件很多。
依佛說,最主要的條件是“有”。
佛家對于有的解釋,所謂“三界有”,指器世界及有情世界(器世界指地球乃至恒星系,有情世界指人類及其他生物),必須有此世界,然後生命有所寄托,故列為第三件。
“有”從哪裡來呢?佛說“有緣取”。
取者執着之意。
佛以為苟無執着,則三界不過物理的存在,和我們不生關系(例如戲場裡隻管熱鬧,我不打算看戲,那戲場便不是我的世界)。
執著從哪裡來呢?佛以為由于有愛——即欲望。
欲望即生命活動之發源也。
欲望從哪裡來呢?由于領受外界現象而發生愛憎的情感,故“愛緣受”。
怎麼能領受而生情感呢?由于與外界接觸而有感覺,故“受緣觸”。
必有感覺機關才能感覺,故“觸緣六入”。
感覺機關以何為依存呢?由于五蘊和合,故“六人緣名色”。
名色便是生命組織體之全部。
“名”指受想行識四蘊,包含一切心理狀态,前義已經說過,“識”本是四蘊之一,屬于名之一部分,但佛從認識論的立場特提出出“識”為能認識之主觀要素,其關系略如一家族中有主人,主人本家族之一員,但以主人治家,主人與家便立于對待的地位。
佛之别“識”于“名色”,意蓋在此。
如此“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如前表所示“名色識”之關系,是為因緣論最主要的關鍵。
再往上追求,我們的識——即認識活動,從何而來?由于有意志,佛謂之“行”。
行又從哪裡來呢?佛以為是由于無意識的本能活動,叫做“無明”。
以上十二因緣,為佛教一切原理所從出。
若詳細解釋,則七千卷《大藏經》皆其注腳。
我現在所說,不過粗舉其意而已。
要之,佛以為一個人的生命,并非由天所賦予,亦非無因而突然發生,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力創造出來。
現在的生命,乃由過去的“無明”與“行”所構成。
當生命存在期間,“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刹那刹那,展轉相緣,增長“無明”的業力,又造出未來的生命。
于是乎繼續有“生”,有“老死”。
後此說一切有部詳細解釋,謂之“三世兩重因果”。
這些道理,要懂得“業”與“輪回”的意義之後,方能明了。
今将三世兩重因果說圖示如下: 過去——無明+行——因—能引系 現在——識+名色+六入+觸——果—所引系 因—能引系+果—所引系——一重因果 現在——受+愛+取+有——未來因—能生系 未來——生+老死——未來果—所生系 未來因—能生系+未來果—所生系——一重因果 一重因果+一重因果——三世兩重因果
其中最主要之樞紐,則尤在“識”與“名色”。
今列舉十二件之梵文及其略釋,并示其相緣之關系如下: (1)無明(avidya)無意識的本能活動 (2)行(samskara)意志之活動 (3)識(vijnna)能認識之主觀要素 (4)名色(nama-rupa)所認識之客觀要素 (5)六入(sad-ayatana)感覺的認識機關——眼耳鼻舌身意 (6)觸(sparsa)感覺 (7)受(vedana)愛憎的感情 (8)愛(trsna)欲望 (9)取(upadana)執著 (10)有(bhava)世界及各個體之物理的存在 (11)生(jati)各個體之生存 (12)老死(jara-marana)各個體之老死 佛在菩提樹下作如是思惟:(1)老死及與老死連帶而起的憂悲苦惱,是人類所不能免的。
這些都緣何而來?當然因為有這(2)生命。
生命從哪裡來呢?這問題便是“緣起觀”(即因緣觀)的出發點。
人之所以生,條件很多。
依佛說,最主要的條件是“有”。
佛家對于有的解釋,所謂“三界有”,指器世界及有情世界(器世界指地球乃至恒星系,有情世界指人類及其他生物),必須有此世界,然後生命有所寄托,故列為第三件。
“有”從哪裡來呢?佛說“有緣取”。
取者執着之意。
佛以為苟無執着,則三界不過物理的存在,和我們不生關系(例如戲場裡隻管熱鬧,我不打算看戲,那戲場便不是我的世界)。
執著從哪裡來呢?佛以為由于有愛——即欲望。
欲望即生命活動之發源也。
欲望從哪裡來呢?由于領受外界現象而發生愛憎的情感,故“愛緣受”。
怎麼能領受而生情感呢?由于與外界接觸而有感覺,故“受緣觸”。
必有感覺機關才能感覺,故“觸緣六入”。
感覺機關以何為依存呢?由于五蘊和合,故“六人緣名色”。
名色便是生命組織體之全部。
“名”指受想行識四蘊,包含一切心理狀态,前義已經說過,“識”本是四蘊之一,屬于名之一部分,但佛從認識論的立場特提出出“識”為能認識之主觀要素,其關系略如一家族中有主人,主人本家族之一員,但以主人治家,主人與家便立于對待的地位。
佛之别“識”于“名色”,意蓋在此。
如此“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如前表所示“名色識”之關系,是為因緣論最主要的關鍵。
再往上追求,我們的識——即認識活動,從何而來?由于有意志,佛謂之“行”。
行又從哪裡來呢?佛以為是由于無意識的本能活動,叫做“無明”。
以上十二因緣,為佛教一切原理所從出。
若詳細解釋,則七千卷《大藏經》皆其注腳。
我現在所說,不過粗舉其意而已。
要之,佛以為一個人的生命,并非由天所賦予,亦非無因而突然發生,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力創造出來。
現在的生命,乃由過去的“無明”與“行”所構成。
當生命存在期間,“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刹那刹那,展轉相緣,增長“無明”的業力,又造出未來的生命。
于是乎繼續有“生”,有“老死”。
後此說一切有部詳細解釋,謂之“三世兩重因果”。
這些道理,要懂得“業”與“輪回”的意義之後,方能明了。
今将三世兩重因果說圖示如下: 過去——無明+行——因—能引系 現在——識+名色+六入+觸——果—所引系 因—能引系+果—所引系——一重因果 現在——受+愛+取+有——未來因—能生系 未來——生+老死——未來果—所生系 未來因—能生系+未來果—所生系——一重因果 一重因果+一重因果——三世兩重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