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當時思想界之革新及其混亂

關燈
達摩像王震(日)泉屋博古館藏

    佛時代之印度思想界,恰如戰國時代之中國思想界。寫戰國思想界最有趣味之著作,莫如《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在佛典中求此類性質之作品,則《長阿含》裡頭的《梵動經》和《沙門果經》便是。據《梵動經》所說,當時外道有六十二見(六十二種見解)。就這六十二家歸納起來,可分為八大類:第一類,常見論,主張世界及自我皆常存。第二類,半常半無常論,主張一切現象都一部分常存一部分變滅。第三類,有邊無邊論,專讨論世界有限無限之問題。第四類,詭辯論,即不死矯亂論,對于一切問題都不下決定的解答,專為不可捉摸之說,故亦号捕鳗論。以上四類皆就現世立論,故謂之“本劫本見”。分屬此四類者凡十八家。第五類,無因論,主張一切現象皆偶然發生。無因果關系。第六類,死後有想無想論,專讨論死後意識是否存在及作何狀态等種種問題。第七類,斷見論,主張死後滅斷。第八類,現法涅磐論,主張現在為最高理想境界。以上四類,皆就未來立論,故謂之“末劫末見”。分屬此四類者凡四十四家。現此,則當時思想界之龐雜,略可概見。

    諸家之中當時最有名的六大師,其學說梗概略見于《沙門果經》。

    第一,富蘭那迦葉。他是論理的懷疑論者。以為善惡沒有一定标準,不過因社會習慣而得名。社會所謂善惡,未必便是真善惡,故為善為惡不應有業報。

    第二,末伽梨拘舍羅。他主張極端的定命論。謂吾人之行為及運命皆為自然法則所支配,非人力所得如何。吾人欲求解脫,隻有聽其自然,到你的宿命注定你該解脫的時候,自然會解脫。提倡一種恬淡無為之教,和我們的老莊哲學頗相類。佛家叫他做“邪命外道。”

    第三,阿夷多翅舍欽婆羅。他是極端的唯物論者。謂人生由“四大”——地、水、火、風的物質合成,物質外更無生命,死後一切斷滅。故人生之目的,隻求現在的享樂,一切嚴肅的倫理道德論皆當排。絕似我們的楊朱派哲學。佛家叫他做“順世外道”。

    第四,浮陀迦旃延。他是極端的“常見”。與順世外道之極端的“斷見”正相反對。他主張物心二元不滅論。他說人生由七種要素——地、水、火、風、苦、樂、生命——合成,生死不過七要素之集散離合現象,七要素的本身并不因此而有生滅。例如人被刀殺死,依他說,不過那刀把一時集合的地、水、火、風拆散,于生命存亡無關。他用這種理論來鼓勵人不必怕死。

    第五,散惹耶毗羅梨子。他是詭辯派。他是“不死矯亂論者”。他的持論如何我不甚了了,但知道佛的大弟子舍利弗、目健連兩人,當未從佛以前,是散惹耶門下大将。因此可想見他學說在哲學上總該有相當價值了。比方先秦諸子,當是惠施、公孫龍一流。

    第六,尼乾子若提子。他是有名的“耆那”教開山之祖。在印度思想史上的所占地位,幾與釋迦牟尼同一重要。當時佛教徒和耆那教徒接觸最頻繁,佛經中記兩家辯論的話最多。他的教理是标立生命、非生命的二元為基礎,用種種嚴整的範疇來說明他。實踐方面,他主張極端的苦行,很像中國的墨家哲學“以自苦為極”。

    以上六大師,其名屢見佛典中,都是當時最有名的哲人。與釋迦尼同為對于吠陀舊教之革命者,同在摩竭提、拘薩羅等新興國召集徒侶宣傳教義,同受那些國王們的敬禮。内中最盛行的為佛教與耆那教,恰如儒、墨兩家在戰國時稱為“顯學”。次則邪命外道,恰似老莊派的地位。更次則順世外道,恰如楊朱。其餘三家似不甚振。

    既了解當時思想界形勢之大概,從此可以講到佛教之特色及其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