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佛出世時婆羅門舊教之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達摩圖吳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畫達摩坐于卧象背上,五僧徒及花木圍繞其間。人物形象端莊肅穆,線條流暢。吳彬,生卒年不詳,活動于十六、十七世紀。字文中,又字文仲,自稱枝庵發僧,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萬曆間以能畫薦授中書舍人,曆工部主事。工山水,也兼佛像人物,所作形狀奇怪,迥别前人,自成一格。傳世作品有《涅架圖》、《羅漢圖》等。
印度文化發源于“四吠陀Veda”。“四吠陀”次第成立,其最大者蓋起自佛前二千年,次則優波尼煞昙Vpanisad或譯為《奧義書》,亦起于佛前五六百年(《奧義書》即第四吠陀。前三吠陀偏重宗教儀式,此多言哲理。近人叔本華曾極口贊歎,謂為人類最高智慧之産物。《奧義書》亦次第成立,最早之部分,蓋起于佛前數百年,然佛時代及佛滅後似尚增補不少)。這都是婆羅門種姓所創造的文化,直到現代,所謂婆羅門教或印度教者,仍是在這一條線上,衍襲出來。即佛教也未嘗不憑藉他做基礎。雖然,當佛出生前後,實印度思想極混雜而革新機運将到之時。我們從佛典中斷片的資料比較考證,可以看出當時有吠陀派與反吠陀運動之兩大潮流。吠陀派中複可分為下列三條:
(一)婆羅門傳統思想。他們有三句話:“吠陀是天書”,“婆羅門種姓是人類中最尊貴的”,“祭禮是萬能的。”這種思想,本是一千多年傳襲下來,
到佛生時當然還保持着它的惰力。但是這種頑固專制主義,終不能永束縛方新之人心。況且那時的婆羅門驕奢淫侈,恰如歐洲宗教革命前之羅馬舊教徒,其不能維持社會之信仰明矣。
(二)民間迷信對象之蛻變。吠陀純屬多神教,祭典極繁重,到那時人民漸厭倦那嚴格的儀式,往往在諸神之中擇一神為信仰中心。那時最時髦的神有三個:一、梵天;二、毗紐■天;三、濕婆天。信仰對象,漸有由多神趨于一神之勢。
(三)《奧議書》之哲學的研究。《奧議書》雖為四吠陀之一,但其中關于哲學理論方面的話極多。所謂“梵即我,我即梵”之最高理想,以視前三吠陀,實際上已奪胎換骨。與佛教先後并起之數倫Samkhya、瑜伽Yoag兩派哲學,雖仍宗吠陀,精神實已大生變化。
吠陀派本身形勢即已如此,此外不滿于吠陀教義的人,當然是益趨極端了。還有一點應該注意。當佛生前一二百年間,印度始終以恒河上遊俱慮地方為文化中心。俱慮文化,純然為婆羅門所造成。到佛生時,東部南部新創立四個王國,就中摩竭陀、拘薩羅兩國尤強(後二百年統一全印的阿育王即摩竭陀王)。這兩國都是最獎勵自由思想的國家,無論何派學者都加保護敬禮。所以“反吠陀派運動”都以這兩國京城——舍衛及王舍城為大本營。自此印度文化中心也随政治中心而轉移到東南了。自“反吠陀運動”發生以來,印度思想界極燦爛而亦極混雜。佛教即此參加此運動中之一派,而最能應時勢以指導民衆者也。
印度文化發源于“四吠陀Veda”。“四吠陀”次第成立,其最大者蓋起自佛前二千年,次則優波尼煞昙Vpanisad或譯為《奧義書》,亦起于佛前五六百年(《奧義書》即第四吠陀。前三吠陀偏重宗教儀式,此多言哲理。近人叔本華曾極口贊歎,謂為人類最高智慧之産物。《奧義書》亦次第成立,最早之部分,蓋起于佛前數百年,然佛時代及佛滅後似尚增補不少)。這都是婆羅門種姓所創造的文化,直到現代,所謂婆羅門教或印度教者,仍是在這一條線上,衍襲出來。即佛教也未嘗不憑藉他做基礎。雖然,當佛出生前後,實印度思想極混雜而革新機運将到之時。我們從佛典中斷片的資料比較考證,可以看出當時有吠陀派與反吠陀運動之兩大潮流。吠陀派中複可分為下列三條:
(一)婆羅門傳統思想。他們有三句話:“吠陀是天書”,“婆羅門種姓是人類中最尊貴的”,“祭禮是萬能的。”這種思想,本是一千多年傳襲下來,
到佛生時當然還保持着它的惰力。但是這種頑固專制主義,終不能永束縛方新之人心。況且那時的婆羅門驕奢淫侈,恰如歐洲宗教革命前之羅馬舊教徒,其不能維持社會之信仰明矣。
(二)民間迷信對象之蛻變。吠陀純屬多神教,祭典極繁重,到那時人民漸厭倦那嚴格的儀式,往往在諸神之中擇一神為信仰中心。那時最時髦的神有三個:一、梵天;二、毗紐■天;三、濕婆天。信仰對象,漸有由多神趨于一神之勢。
(三)《奧議書》之哲學的研究。《奧議書》雖為四吠陀之一,但其中關于哲學理論方面的話極多。所謂“梵即我,我即梵”之最高理想,以視前三吠陀,實際上已奪胎換骨。與佛教先後并起之數倫Samkhya、瑜伽Yoag兩派哲學,雖仍宗吠陀,精神實已大生變化。
吠陀派本身形勢即已如此,此外不滿于吠陀教義的人,當然是益趨極端了。還有一點應該注意。當佛生前一二百年間,印度始終以恒河上遊俱慮地方為文化中心。俱慮文化,純然為婆羅門所造成。到佛生時,東部南部新創立四個王國,就中摩竭陀、拘薩羅兩國尤強(後二百年統一全印的阿育王即摩竭陀王)。這兩國都是最獎勵自由思想的國家,無論何派學者都加保護敬禮。所以“反吠陀派運動”都以這兩國京城——舍衛及王舍城為大本營。自此印度文化中心也随政治中心而轉移到東南了。自“反吠陀運動”發生以來,印度思想界極燦爛而亦極混雜。佛教即此參加此運動中之一派,而最能應時勢以指導民衆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