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以手遍摩諸毛孔。
次摩手令暖以揜兩眼。
然後開之。
待身熱稍歇。
方可随意出入。
若不爾者坐或得住心。
出既頓促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
令人頭痛百骨節強。
猶如風勞。
于後坐中煩躁不安。
是故心欲出定每須在意。
此為出定調身息心方法。
以從細出粗故。
是名善入住出。
如偈說。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住而欲去 法華經雲。
此大衆諸菩薩等。
已于無量千萬億劫。
為佛道故勤行精進。
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
得大神通久修梵行。
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方便行第五 夫修止觀。
須具方便法門。
有其五法。
一者欲。
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颠倒。
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
亦名為志。
亦名為願。
亦名為好。
亦名為樂。
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
故名為欲。
如佛言曰。
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二者精進。
堅持禁戒棄于五蓋。
初夜後夜專精不廢。
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
是名精進善道法。
三者念念世間為欺诳可賤。
念禅定為尊重可貴。
若得禅定即能具足。
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
成等正覺廣度衆生。
是為可貴。
故名為念。
四者巧慧。
籌量世間樂。
禅定智慧樂得失輕重。
所以者何。
世間之樂。
樂少苦多虛诳不實。
是失是輕。
禅定智慧之樂。
無漏無為寂然閑曠。
永離生死。
與苦長别是得是重。
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五者一心。
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
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
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
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
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
是名一心。
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
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
故說巧慧一心。
經雲。
非智不禅非禅不智。
義在此也。
正修行第六 修止觀者有二種。
一者于坐中修。
二者曆緣對境修。
一于坐中修止觀者。
于四威儀中亦乃皆得。
然學道者坐為勝故。
先約坐以明止觀。
略出五意不同。
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
所謂行者初坐禅時心粗亂故。
應當修止以除破之。
止若不破即應修觀。
故雲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
今明修止觀有二意。
一者修止自有三種。
一者系緣守境止。
所謂系心鼻端臍間等處。
令心不散。
故經雲。
系心不放逸亦如猿着鎖。
二者制心止所謂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
故經雲。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
是故汝等當好止心。
此二種皆是事相不須分别。
三者體真止。
所謂随心所念。
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
無有自性。
則心不取。
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
故名為止。
如經中說雲。
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行者于初坐禅時。
随心所念一切諸法。
念念不住。
雖用如上體真止而妄念不息。
當反觀所起之心。
過去已滅。
現在不住。
未來未至。
三際窮之了不可得。
不可得法則無有心。
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
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
而非無刹那。
任運覺知念起。
又觀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塵。
根塵相對故有識生。
根塵未對識本無生。
觀生如是觀滅亦然。
生滅名字但是假立。
生滅心滅。
寂滅現前了無所得。
是所謂涅槃空寂之理。
其心自止。
起信論雲。
若心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
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
即複此心亦無自相。
念念不可得謂初心修學未便得住。
抑之令住往往發狂。
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
二者修觀有二種。
一者對治觀。
如不淨觀對治貪欲。
慈心觀對治嗔恚。
界分别觀對治着我數息觀對治多尋思等。
此不分别也。
二者正觀。
觀諸法無相并是因緣所生。
因緣無性即是實相。
先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
能觀之心自然不起。
前後之文多談此理。
請自詳之。
如經偈中說。
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
行者于坐禅時。
其心闇塞無記瞪瞢。
或時多睡。
爾時應當修觀照了。
若于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
爾時應當修止止之。
是則略說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相。
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
一一不得于對治有乖僻之失。
三随便宜修止觀。
行者于坐禅時。
雖為對治心沈故修于觀照。
而心不明淨亦無法利。
爾時當試修止止之。
若于止時即覺身心安靜。
當知宜止。
即應用止安心。
若于坐禅時。
雖為對治心浮動故修止。
而心不住。
亦無法利。
當試修觀。
若于觀中。
即覺心神明淨寂然安隐。
當知宜觀。
即當用觀安心。
是則略說随便宜修止觀相。
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神安隐煩惱患息。
證諸法門也。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所謂行者先用止觀對破粗亂。
亂心既息即得入定。
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于快樂。
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于偏邪之理。
若不知定心止息虛诳。
必生貪着。
若生貪着執以為實。
若知虛诳不實。
即愛見二煩惱不起。
是為修止。
雖複修止若心猶着愛見結業不息。
爾時應當修觀。
觀于定中細心。
若不見定中細心。
即不執着定見。
若不執着定見。
則愛見煩惱業悉皆摧滅。
是名修觀。
此則略說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相。
分别止觀方法并同于前。
但以破定見微細之失為異也。
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
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
或因修觀而入禅定。
雖得入定而無觀慧。
是為癡定。
不能斷結。
或觀慧微少。
即不能發起真慧。
斷諸結使發諸法門。
爾時應當修觀破析則定慧均等。
能斷結使證諸法門。
行者于坐禅時。
因修觀故而心豁然開悟。
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
心則動散。
如風中燈照物不了。
不能出離生死。
爾時應當複修于止。
以修止故則得定心。
如密室中燈則能破暗照物分明。
是則略說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
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
善用此五番修止觀意。
取舍不失其宜。
當知是人善修佛法。
能善修故必于一。
生不空過也。
複次第二明曆緣對境修止觀者。
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勝要。
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
若随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
是則修心有間絕。
結業觸處而起。
豈得疾與佛法相應。
若于一切時中。
常修定慧方便。
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
雲何名曆緣修止觀。
所言緣者。
謂六種緣。
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作(下祖卧切)六言語。
雲何名對境修止觀。
所言境者謂六塵境。
一眼對色
次摩手令暖以揜兩眼。
然後開之。
待身熱稍歇。
方可随意出入。
若不爾者坐或得住心。
出既頓促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
令人頭痛百骨節強。
猶如風勞。
于後坐中煩躁不安。
是故心欲出定每須在意。
此為出定調身息心方法。
以從細出粗故。
是名善入住出。
如偈說。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住而欲去 法華經雲。
此大衆諸菩薩等。
已于無量千萬億劫。
為佛道故勤行精進。
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
得大神通久修梵行。
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方便行第五 夫修止觀。
須具方便法門。
有其五法。
一者欲。
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颠倒。
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
亦名為志。
亦名為願。
亦名為好。
亦名為樂。
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
故名為欲。
如佛言曰。
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二者精進。
堅持禁戒棄于五蓋。
初夜後夜專精不廢。
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
是名精進善道法。
三者念念世間為欺诳可賤。
念禅定為尊重可貴。
若得禅定即能具足。
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
成等正覺廣度衆生。
是為可貴。
故名為念。
四者巧慧。
籌量世間樂。
禅定智慧樂得失輕重。
所以者何。
世間之樂。
樂少苦多虛诳不實。
是失是輕。
禅定智慧之樂。
無漏無為寂然閑曠。
永離生死。
與苦長别是得是重。
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五者一心。
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
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
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
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
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
是名一心。
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
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
故說巧慧一心。
經雲。
非智不禅非禅不智。
義在此也。
正修行第六 修止觀者有二種。
一者于坐中修。
二者曆緣對境修。
一于坐中修止觀者。
于四威儀中亦乃皆得。
然學道者坐為勝故。
先約坐以明止觀。
略出五意不同。
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
所謂行者初坐禅時心粗亂故。
應當修止以除破之。
止若不破即應修觀。
故雲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
今明修止觀有二意。
一者修止自有三種。
一者系緣守境止。
所謂系心鼻端臍間等處。
令心不散。
故經雲。
系心不放逸亦如猿着鎖。
二者制心止所謂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
故經雲。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
是故汝等當好止心。
此二種皆是事相不須分别。
三者體真止。
所謂随心所念。
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
無有自性。
則心不取。
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
故名為止。
如經中說雲。
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行者于初坐禅時。
随心所念一切諸法。
念念不住。
雖用如上體真止而妄念不息。
當反觀所起之心。
過去已滅。
現在不住。
未來未至。
三際窮之了不可得。
不可得法則無有心。
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
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
而非無刹那。
任運覺知念起。
又觀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塵。
根塵相對故有識生。
根塵未對識本無生。
觀生如是觀滅亦然。
生滅名字但是假立。
生滅心滅。
寂滅現前了無所得。
是所謂涅槃空寂之理。
其心自止。
起信論雲。
若心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
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
即複此心亦無自相。
念念不可得謂初心修學未便得住。
抑之令住往往發狂。
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
二者修觀有二種。
一者對治觀。
如不淨觀對治貪欲。
慈心觀對治嗔恚。
界分别觀對治着我數息觀對治多尋思等。
此不分别也。
二者正觀。
觀諸法無相并是因緣所生。
因緣無性即是實相。
先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
能觀之心自然不起。
前後之文多談此理。
請自詳之。
如經偈中說。
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
行者于坐禅時。
其心闇塞無記瞪瞢。
或時多睡。
爾時應當修觀照了。
若于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
爾時應當修止止之。
是則略說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相。
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
一一不得于對治有乖僻之失。
三随便宜修止觀。
行者于坐禅時。
雖為對治心沈故修于觀照。
而心不明淨亦無法利。
爾時當試修止止之。
若于止時即覺身心安靜。
當知宜止。
即應用止安心。
若于坐禅時。
雖為對治心浮動故修止。
而心不住。
亦無法利。
當試修觀。
若于觀中。
即覺心神明淨寂然安隐。
當知宜觀。
即當用觀安心。
是則略說随便宜修止觀相。
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神安隐煩惱患息。
證諸法門也。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所謂行者先用止觀對破粗亂。
亂心既息即得入定。
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于快樂。
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于偏邪之理。
若不知定心止息虛诳。
必生貪着。
若生貪着執以為實。
若知虛诳不實。
即愛見二煩惱不起。
是為修止。
雖複修止若心猶着愛見結業不息。
爾時應當修觀。
觀于定中細心。
若不見定中細心。
即不執着定見。
若不執着定見。
則愛見煩惱業悉皆摧滅。
是名修觀。
此則略說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相。
分别止觀方法并同于前。
但以破定見微細之失為異也。
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
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
或因修觀而入禅定。
雖得入定而無觀慧。
是為癡定。
不能斷結。
或觀慧微少。
即不能發起真慧。
斷諸結使發諸法門。
爾時應當修觀破析則定慧均等。
能斷結使證諸法門。
行者于坐禅時。
因修觀故而心豁然開悟。
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
心則動散。
如風中燈照物不了。
不能出離生死。
爾時應當複修于止。
以修止故則得定心。
如密室中燈則能破暗照物分明。
是則略說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
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
善用此五番修止觀意。
取舍不失其宜。
當知是人善修佛法。
能善修故必于一。
生不空過也。
複次第二明曆緣對境修止觀者。
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勝要。
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
若随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
是則修心有間絕。
結業觸處而起。
豈得疾與佛法相應。
若于一切時中。
常修定慧方便。
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
雲何名曆緣修止觀。
所言緣者。
謂六種緣。
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作(下祖卧切)六言語。
雲何名對境修止觀。
所言境者謂六塵境。
一眼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