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上

關燈


    二耳對聲。

    三鼻對香。

    四舌對味。

    五身對觸。

    六意對法。

    行者約此十二事中。

    修止觀故名為曆緣對境修止觀也。

    一行者若于行時應作是念。

    我今為何等事欲行。

    為煩惱所使。

    及不善無記事行即不應行。

    若非煩惱所使。

    為善利益如法事即應行。

    雲何行中修止。

    若于行時即知因于行故。

    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

    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

    則妄念心息。

    是名修止。

    雲何行中修觀。

    應作是念。

    由心動身。

    故有進趣。

    名之為行。

    因此行故。

    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

    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

    當知行者及行中。

    一切法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

    二住者。

    若于住時應作是念。

    我今為何等事欲住。

    若為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住。

    即不應住。

    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住。

    雲何住中修止。

    若于住時即知因于住故。

    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

    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

    皆不可得。

    則妄念心息。

    是名修止。

    雲何住中修觀。

    應作是念。

    由心駐身故名為住。

    因此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

    則當反觀住心。

    不見相貌。

    當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

    三坐者。

    若于坐時應作是念。

    我今為何等事欲坐。

    若為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等。

    即不應坐。

    為善利益事則應坐。

    雲何坐中修止。

    若于坐時則當了知因于坐故。

    則有一切煩惱。

    善惡等法。

    而無一法可得。

    則妄念不生。

    是名修止。

    雲何坐中修觀。

    應作是念。

    由心所念壘腳安身。

    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坐。

    反觀坐心不見相貌。

    當知坐者及坐中。

    一切法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四卧者。

    于卧時應作是念。

    我今為何等事欲卧若為不善放逸等事。

    則不應卧。

    若為調和四大故卧。

    則應如師子王卧。

    雲何卧中修止。

    若于寝息則當了知因于卧故。

    則有一切善惡等法。

    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

    是名修止。

    雲何卧中修觀。

    應作是念。

    由于勞乏即便昏闇放縱六情。

    因此則有一切煩惱。

    善惡等法。

    即當反觀卧心不見相貌。

    當知卧者及卧中。

    一切法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

    五作者。

    若作時應作是念。

    我今為何等事欲如此作。

    若為不善無記等事。

    即不應作。

    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作。

    雲何名作中修止。

    若于作時即當了知。

    因于作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

    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

    是名修止。

    雲何名作時修觀。

    應作是念。

    由心運于身。

    手造作諸事。

    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作。

    反觀作心不見相貌。

    當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

    六語者。

    若于語時應作是念。

    我今為何等事欲語。

    若随諸煩惱。

    為論說不善無記等事而語。

    即不應語。

    若為善利益事即應語。

    雲何名語中修止。

    若于語時即知因此語故。

    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

    了知語心及語中一切煩惱。

    善不善法皆不可得。

    則妄念心息。

    是名修止。

    雲何語中修觀。

    應作是念。

    由心覺觀鼓動氣息。

    沖于咽喉唇舌齒齶故出音聲語言。

    因此語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

    故名為語。

    反觀語心不見相貌。

    當知語者及語中。

    一切法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

    如上六義修習止觀随時相應用之。

    一一皆有前五番修止觀意。

    如上所說。

    次六根門中修止觀者。

    一眼見色時修止者。

    随見色時如水中月無有定實。

    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

    若見違情之色不起嗔惱。

    若見非違非順之色。

    不起無明及諸亂想。

    是名修止。

    雲何名眼見色時修觀。

    應作是念。

    随有所見即相空寂。

    所以者何。

    于彼根塵空明之中。

    各無所見亦無分别。

    和合因緣出生眼識。

    次生意識。

    即能分别種種諸色。

    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

    即當反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

    當知見者及一切法。

    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

    二耳聞聲時修止者。

    随所聞聲即知聲如響相。

    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

    違情之聲不起嗔心。

    非違非順之聲。

    不起分别心。

    是名修止。

    雲何聞聲中修觀。

    應作是念。

    随所聞聲空無所有。

    但從根塵和合生于耳識。

    次意識生強起分别。

    因此即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

    故名聞聲。

    反觀聞聲之心。

    不見相貌。

    當知聞者及一切法。

    畢竟空寂。

    是名為觀。

    三鼻嗅香時修止者。

    随所聞香即知如焰不實。

    若聞順情之香不起着心。

    違情之臭不起嗔心。

    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

    是名修止。

    雲何名聞香中修觀。

    應作是念。

    我今聞香虛诳無實。

    所以者何。

    根塵合故而生鼻識。

    次生意識強取香相。

    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

    故名聞香。

    反觀聞香之心。

    不見相貌。

    當知聞香及一切法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

    四舌受味時修止者。

    随所受味即知如于夢幻中得味。

    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着。

    違情惡味不起嗔心。

    非違非順之味。

    不起分别意想。

    是名修止。

    雲何名舌受味時修觀。

    應作是念。

    今所受味實不可得。

    所以者何。

    内外六味性無分别。

    因内舌根和合則舌識生。

    次生意識強取味相。

    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

    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

    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

    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五身受觸時修止者。

    随所覺觸即知如影幻化不實。

    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着。

    若受違情苦觸不起嗔惱。

    受非違非順之觸。

    不起憶想分别。

    是名修止。

    雲何身受觸時修觀。

    應作是念。

    輕重冷暖澀滑等法。

    名之為觸。

    頭等六分名之為身。

    觸性虛假身亦不實。

    和合因緣即生身識。

    次生意識憶想分别苦樂等相。

    故名受觸。

    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

    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

    畢竟空寂。

    是名修觀。

    六意知法中修止觀相。

    如初坐中已明訖。

    自上依六根。

    修止觀相。

    随所意用而用之。

    一一具上五番之意。

    是中已廣分别。

    今不重辨。

    行者若能于行住坐卧。

    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

    修止觀者。

    當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

    如大品經雲。

    佛告須菩提。

    若菩薩行時知行。

    坐時知坐。

    乃至服僧伽梨。

    視眴一心出入禅定。

    當知是人名菩薩摩诃衍。

    複次若人能如是。

    一切處中修行大乘。

    是人則于世間最勝最上。

    無與等者。

    釋論偈中說。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諸惡 憺怕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隐  求利無厭足 衲衣在空閑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  觀諸法實相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無倫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