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即染着起諸惡業。
如五百仙人雪山住。
聞甄陀羅女歌聲。
即失禅定心醉狂亂。
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聲過罪。
三诃香欲者。
所謂男女身香。
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
愚人不了香相。
聞即愛着開結使門。
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
聞華香氣心生愛樂。
池神即大诃責。
何故偷我香氣。
以着香故令諸結使卧者皆起。
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香過罪。
四诃味欲者。
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
種種飲食肴膳美味。
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業。
如一沙彌染着酪味。
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
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味過罪。
五诃觸欲者。
男女身分柔軟細滑。
寒時體溫熱時體涼。
及諸好觸。
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
如一角仙。
因觸欲故遂失神通。
為淫女騎頸。
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觸過罪。
如上诃欲之法。
出摩诃衍論中說。
複雲哀哉衆生常為五欲所惱。
而猶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轉劇。
如火益薪其焰轉熾。
五欲無樂如狗齧枯骨。
五欲增诤如鳥競肉。
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
五欲害人如賤毒蛇。
五欲無實如夢所得。
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
智者思之亦如怨賊。
世人愚惑貪着五欲至死不舍。
後受無量苦惱。
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
一切衆生常為五欲所使。
名欲奴仆。
坐此弊欲沈堕三塗。
我今修禅複為障蔽。
此為大賊急當遠之。
如禅經偈中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冢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人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禅定 是名行頭陀 棄蓋第三 所言棄蓋者。
謂五蓋也。
一棄貪欲蓋。
前說外五塵中生欲。
今約内意根中生欲。
謂行者端坐修禅。
心生欲覺念念相續。
覆蓋善心。
令不生長覺已應棄。
所以者何。
如術婆伽欲心内發。
尚能燒身。
況複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法。
貪欲之人去道甚遠。
所以者何。
欲為種種惱亂住處。
若心着欲無由近道。
如除蓋偈說。
入道慚愧人 持缽福衆生 雲何縱塵欲 沉沒于五情 已舍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樂 即不為所欺 二棄嗔恚蓋。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
墜惡道之因緣。
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
種種惡口之府藏。
是故行者于坐禅時思惟。
此人現在惱我及惱我親。
贊歎我冤。
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
是為九惱。
故生嗔恨。
嗔恨故生怨。
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惱。
彼如是嗔覺覆心。
故名為蓋。
當急棄之無令增長。
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樂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殺嗔則安樂 殺嗔則無憂 嗔為毒之根 嗔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
當修慈忍以滅除之。
令心清淨。
三棄睡眠蓋。
内心昏闇名為睡。
五情闇蔽放恣。
支節委卧睡熟為眠。
以是因緣名為睡眠。
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
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
如是惡法最為不善。
何以故。
諸餘蓋情覺故可除。
睡眠如死無所覺識。
以不覺故難可除滅。
如佛諸菩薩诃睡眠弟子。
偈曰。
汝起勿抱臭屍卧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将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兩刃間 爾時雲何安可眠 眠為大闇無所見 日日欺诳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因緣。
诃睡眠蓋。
警覺無常。
減損睡眠。
令無昏覆。
若昏睡心重。
當用禅鎮杖卻之。
四棄掉悔蓋。
掉有三種。
一者身掉。
身好遊走諸雜戲谑。
坐不暫安。
二者口掉。
好喜吟詠競诤是非。
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
三者心掉。
心情放逸。
縱意攀緣。
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
掉之為法破出家人。
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
何況掉散。
掉散之人如無鈎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
如偈說。
汝已剃頭着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着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樂。
覺其過已當急棄之。
悔者悔能成蓋。
若掉無悔則不成蓋。
何以故。
掉時未在緣中故。
後欲入定時方悔。
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
但悔有二種。
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
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
悔箭入心堅不可拔。
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堕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複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着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五棄疑蓋者。
以疑覆心故。
于諸法中不得信心。
信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獲。
譬如有人入于寶山。
若無有手無所能取。
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
今正障定疑者有三種。
一者疑自。
而作是念我諸根闇鈍。
罪垢深重非其人乎。
自作此疑。
定法終不得發。
若欲修定勿當自輕。
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二者疑師。
彼人威儀相貌如是。
自尚無道何能教我。
作是疑慢即為障定。
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論中說。
如臭皮囊中金。
以貪金故。
不可棄其臭囊。
行者亦爾。
師雖不清淨。
亦應生佛想。
三疑法。
世人多執本心。
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
若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
何以故。
疑障之義如偈中說。
如人在岐路 疑惑無所趣 諸法實相中 疑亦複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見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抟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随喜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佛
如五百仙人雪山住。
聞甄陀羅女歌聲。
即失禅定心醉狂亂。
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聲過罪。
三诃香欲者。
所謂男女身香。
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
愚人不了香相。
聞即愛着開結使門。
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
聞華香氣心生愛樂。
池神即大诃責。
何故偷我香氣。
以着香故令諸結使卧者皆起。
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香過罪。
四诃味欲者。
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
種種飲食肴膳美味。
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業。
如一沙彌染着酪味。
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
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味過罪。
五诃觸欲者。
男女身分柔軟細滑。
寒時體溫熱時體涼。
及諸好觸。
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
如一角仙。
因觸欲故遂失神通。
為淫女騎頸。
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觸過罪。
如上诃欲之法。
出摩诃衍論中說。
複雲哀哉衆生常為五欲所惱。
而猶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轉劇。
如火益薪其焰轉熾。
五欲無樂如狗齧枯骨。
五欲增诤如鳥競肉。
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
五欲害人如賤毒蛇。
五欲無實如夢所得。
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
智者思之亦如怨賊。
世人愚惑貪着五欲至死不舍。
後受無量苦惱。
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
一切衆生常為五欲所使。
名欲奴仆。
坐此弊欲沈堕三塗。
我今修禅複為障蔽。
此為大賊急當遠之。
如禅經偈中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冢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人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禅定 是名行頭陀 棄蓋第三 所言棄蓋者。
謂五蓋也。
一棄貪欲蓋。
前說外五塵中生欲。
今約内意根中生欲。
謂行者端坐修禅。
心生欲覺念念相續。
覆蓋善心。
令不生長覺已應棄。
所以者何。
如術婆伽欲心内發。
尚能燒身。
況複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法。
貪欲之人去道甚遠。
所以者何。
欲為種種惱亂住處。
若心着欲無由近道。
如除蓋偈說。
入道慚愧人 持缽福衆生 雲何縱塵欲 沉沒于五情 已舍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樂 即不為所欺 二棄嗔恚蓋。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
墜惡道之因緣。
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
種種惡口之府藏。
是故行者于坐禅時思惟。
此人現在惱我及惱我親。
贊歎我冤。
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
是為九惱。
故生嗔恨。
嗔恨故生怨。
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惱。
彼如是嗔覺覆心。
故名為蓋。
當急棄之無令增長。
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樂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殺嗔則安樂 殺嗔則無憂 嗔為毒之根 嗔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
當修慈忍以滅除之。
令心清淨。
三棄睡眠蓋。
内心昏闇名為睡。
五情闇蔽放恣。
支節委卧睡熟為眠。
以是因緣名為睡眠。
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
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
如是惡法最為不善。
何以故。
諸餘蓋情覺故可除。
睡眠如死無所覺識。
以不覺故難可除滅。
如佛諸菩薩诃睡眠弟子。
偈曰。
汝起勿抱臭屍卧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将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兩刃間 爾時雲何安可眠 眠為大闇無所見 日日欺诳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因緣。
诃睡眠蓋。
警覺無常。
減損睡眠。
令無昏覆。
若昏睡心重。
當用禅鎮杖卻之。
四棄掉悔蓋。
掉有三種。
一者身掉。
身好遊走諸雜戲谑。
坐不暫安。
二者口掉。
好喜吟詠競诤是非。
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
三者心掉。
心情放逸。
縱意攀緣。
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
掉之為法破出家人。
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
何況掉散。
掉散之人如無鈎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
如偈說。
汝已剃頭着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着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樂。
覺其過已當急棄之。
悔者悔能成蓋。
若掉無悔則不成蓋。
何以故。
掉時未在緣中故。
後欲入定時方悔。
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
但悔有二種。
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
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
悔箭入心堅不可拔。
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堕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複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着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五棄疑蓋者。
以疑覆心故。
于諸法中不得信心。
信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獲。
譬如有人入于寶山。
若無有手無所能取。
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
今正障定疑者有三種。
一者疑自。
而作是念我諸根闇鈍。
罪垢深重非其人乎。
自作此疑。
定法終不得發。
若欲修定勿當自輕。
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二者疑師。
彼人威儀相貌如是。
自尚無道何能教我。
作是疑慢即為障定。
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論中說。
如臭皮囊中金。
以貪金故。
不可棄其臭囊。
行者亦爾。
師雖不清淨。
亦應生佛想。
三疑法。
世人多執本心。
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
若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
何以故。
疑障之義如偈中說。
如人在岐路 疑惑無所趣 諸法實相中 疑亦複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見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抟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随喜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佛